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集训:模块二 第8单元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梁集中学一调)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2.下表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输出货物总值的统计情况表,造成表中反映的现象的原因是( )时间(年) 1842 1844 1846 1848 1850 1852 1854 输华货物总值(万英镑)96.9 230.5 179.1 144.6 157.4 250.4 100.1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B.中国人不喜欢英国的货物C.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表现D.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3.(2017四川内江五模)以下是1840—188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变化表,出现这一变化本质是因为( )年份1840 1843 1860 1870 1886万吨 1.9 0.81 5.51 10.00 13.41A.中国茶产业发展兴盛B.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传统产业在世界占有优势D.随着中西文明交流,中国饮茶之风在西方盛行4.(2017山东淄博二模)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
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5.(2017安徽合肥三模)“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旨在强调( )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6.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年)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最新推荐】2021届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模块2第8单元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建议用时:40 分钟)一、选择题1.(2019 •无锡一模)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
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
”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A .全盘西化B .中西合璧C .官方主导D .新旧杂陈D [ 上海和河南各是新旧习俗代表,故选D 项;河南较为保守,故排除A 项;题干没有体现二者的结合,故排除B 项;上海体现不了“官方主导”,故排除C 项。
]2.(2019 •茂名二模)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
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
这反映出当时()A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 .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 .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C [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A 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也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 两项。
]3.20 世纪20 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
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
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B .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C .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D .上海的城市建设走向西化B [根据材料“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可知,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故B 项正确。
]4.1902年,四川总督岑春煊刊发的《劝戒缠足示谕》指出,缠足是“关系国家、关系众人的弊病”,他认为反缠足“全是当绅士的责任,要望明白人先做与他们看样子”。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一轮复习模块2第八单元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含解析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 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素养1—时空观念]1.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2.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与影响史料 往来如织密如麻,①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②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③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④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驱驰。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⑤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⑥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即ABCD)[问题]根据史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解读]史料讲的是上海洋场的情况。
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从交通工具、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大众传媒、服饰等方面介绍了上海洋场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2019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课件第八单资料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
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
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本 讲
(1)衣: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中山装和旗袍进
栏 目
入生活。
开 关
(2)食:从满汉美食、粗食到面包、咖啡等西餐进入生活。
目
开 关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与发展
(1)互联网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2)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3)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2.特点
(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
讲
栏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目
开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关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海陆空。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0讲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本 讲
(1)19 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比较著名
第20讲
第 20 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 纲]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
本 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讲 栏
[课 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模块二 第8单元 单元高考整合 含解析
(对应学生用书第164页)
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
【认读导引】
三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现代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五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八字”方针;经济体制改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
[纵向梳理]
一、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
[推荐学习]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第23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
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
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发布了法币改革令。
主要内容: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银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这次货币改制,就统一中国货币及初步稳定金融秩序而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
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新课标)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0讲 中国近
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1|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某某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4)社会习俗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2)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1)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1.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2.中国美女标准百年变迁[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特点与影响史料往来如织密如麻,①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②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某某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③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④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驱驰。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⑤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⑥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某某洋场竹枝词》(注:“爱皮某某”即ABCD)[问题]根据史料,指出某某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人民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必修二 专题四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必修二专题四)班级姓名时间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基本知识点整理: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史实:P62(1)服饰:①近代男装:长袍马褂(传统)、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②近代女装:旗袍的改良,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③现代服装: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餐饮:①中国四大传统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②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③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3)居室建筑: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②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③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住宅④中西合璧式建筑出现,如毗连式房屋⑤西式家具陈设受到人们欢迎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P65(1)婚礼:①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②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2)丧礼: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开始简化,(一些城市)出现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建立殡仪馆与公墓②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①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②会面礼: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3.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西方文明的冲击;(2)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3)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尤其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4)科技革命的影响;(5)思想观念的变化。
如新文化运动等4.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P68(1)城市代步工具:人力车(洋车)→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和家用汽车(2)交通运输业:①轮船:洋务运动推动1865年自行设计;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收回铁路利权运动2006年青藏铁路贯通③城市: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年上海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④民航:起始: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4)发展特征:①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②技术:引进→自制自研③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④对象:平民化、普及化⑤进程:先慢后快⑥种类:海陆空,传统和现代化各种交通工具并行5.了解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P69(1)近代邮政:(近代之前:驿站、民信局)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通信范围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2)近代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后线路遍及18省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③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3)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④2003年第三季度末: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6.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9高考历史ⅱ人教新资料4-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高考历史ⅱ人教新资料4-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7·高密质检)电视剧《霍元甲》展现了祖籍天津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当时,霍元甲可能见到的社会现象是()A、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申报》登载着武昌起义的要闻C、轮船招商局在接运国民革命军D、人们到电影院看《歌女红牡丹》[答案]A[解析]B项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故排除;C项国民革命军是在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故排除;D项《歌女红牡丹》上演时间是在1931年3月15日,故也应排除;所以此题应选择A项。
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B、“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C、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D、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断发易服”最早应该算是由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提出的,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3、(2017·山东烟台一模)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以下对材料评述正确的选项是()A、强调女子“不缠足”说明当时封建制度已被推翻B、提出夫妇“可离婚”说明妇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C、强调女性“须识字”说明当时掀起扫盲运动D、提出“女可再嫁”说明新文化运动已经爆发[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20世纪初要求男女婚姻自由的主张。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服饰变化源于(1)国内的历史剧变:政治环境、形势;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9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 项完全解体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2.(2017·汉中高三质检)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排除;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B[根据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B项正确。
A、C、D三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 5.(2017·山西高三调研)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
……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
这反映了()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D[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仅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互为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可知,这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 6.(2017·广州高三测试)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B[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可知,这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7.(2017·资阳高三诊断)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否定“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
”“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
”该布告表明()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A[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传入中国的禁止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与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 8.(2017·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
“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
“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A[“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进步对时装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
]9.(2017·蚌埠高三质检)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
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
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D[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由此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 10.(2017·保定高三模拟)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大众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B[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可以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大众所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不能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故D项错误。
]11.(2017·保定高三模拟)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婚姻观念()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A[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解散婚姻观念所占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婚姻崇尚自主自由,故A项正确;婚姻观念的影响属于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扯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这是因为()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D[汪伪政权所禁止刊登的是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而并非有关抗日的内容,故A项错误;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思潮”在材料中也同样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如果任由不利“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社会舆论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
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
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8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
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1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和“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是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