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 第1章 导论
中西方文明比较概论-中西比较文化导论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文化与文明的概念辨析文明与文化的语源学这里首先对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概念进行分析评述。
无论中西语言脉络,“文明〞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历来都十分模糊笼统。
在中文世界中,“文明〞、“文化〞一般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当代英语世界的一般用法,是将文化视为行为方式的总体,而将构成行为方式根底的物质条件视为文明。
“文明〞概念,一般用以指称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文明中包含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建制与其精神文化根底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文化或人文两个概念出现很早。
早在?易经?中就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说法。
与此相关的说法?易经?中还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书经·尧典?则称“经天纬地曰文〞。
?礼记?中说:“文,彩也、美也、善也。
〞这里的“文〞都是相对于自然秩序的野蛮、蒙昧而言的。
至于文明的概念,?易经?中则有:“文明以止,人文也。
〞?礼记?称:“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
〞〔具有内涵的外化,即礼仪的含义〕此外?易经?还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的说法。
总之,“文明〞、“文化〞在汉语中都具有复杂、文饰、教养等意义。
由于中国文化采取伦理-政治的进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指出,中华文明是一种以政治秩序为中心的文明〔?美国与中国?〕。
这已成为当今中西学者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西文中,culture〔英、法文均同,德文为kultur〕一词系从拉丁文的cultura一词繁衍而来。
它具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敬神等含义。
至于civilization一词,一些学者认为是一个晚出的概念,十八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学者普芬道夫、赫尔德,法国学者米拉波等人开始使用这一概念。
另一些学者则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认为与之相关的拉丁词汇多有教养、开化等意思。
如Civilise(教养、开化); civil〔有文雅、政治等含义〕,与军事、武力等构成反义词。
中西文化概论第一章引论
(一)思想意识的主导地位
对比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基督教: 中国春秋时期和古希腊伯利克里时期
★中西文化思想的差异:
1.政治、文化方面 2.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 3.思考方式的不同
缺乏批判精神和过 渡强 调思想统一 是中国传统思想的 重要特点。
(二)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 文化传统一般是指大范围的文化思想领域,包括文史哲, 或者人文学科诸领域,文学与艺术也同属这一范畴。 中西方的文学在起源、功能、主题、风格以及技巧方面有 大量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多半反应在诗歌和小说的文 学体裁里。另一个中西文化差异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八卦文字
相传八卦是由伏羲创建的。 伏羲通过观察和取法天地万 物,包括自身的符号意义,作八卦 以代表八物。后人又在八卦的基础 上,演变出64卦,进一步详细地 概括、反应天地万物及其相互间的 复杂关系。
二、信仰崇拜与神话 原始观念文化凝结在物质文化中,在表现形态上,人们把 它概括为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 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 拜等。
所谓文化比较从本质上说也就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 思想方式的一种对比和思考。
文化的全球化不能也不应该代替文化的民族性。
二、本书的要点
本书的文化比较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思想意识、 文学艺术以及人文学科的其他一些相关领域。其 中,思想意识的作用在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都是重 中之重,在诸多领域担负着领导和先行的重任。 比较中西文化差异的过程中,要求客观、公正对待。
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中西文化比较
肆
伍 陆 柒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 我们的比较观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导论
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
确定中华文明的坐标,选择我们未 来的方向与目的
开放吸收方能发展,保守封 闭必致衰亡
目的
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短长与文化交流 的前景
正确理解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壹
规则性 文化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度、习俗以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如 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体系等)来引导或约束个人的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为准则 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循,从而将社会成员的情感、思想与行为都纳入群体 的价值目标和轨道,并借以抵御异质文化的渗透,控制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反叛性 行为。 历史继承性
文化功能
创造性、凝聚性、升华性、继承 性
伍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
文化研究的方法,黄文山的总结: 历史叙述 心理统形(结构) 因果功能 理则(逻辑)评价 科学比较(p20) 跨文化比较方法。 汤因比的文明比较 马克斯·韦伯的文化比较 文化进化论(古典人类学者泰勒、弗雷泽、摩尔根、斯宾塞等)。 文化传播论。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等因素形成系列的文化丛、文化 圈。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东方文化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 指武篇》(西汉刘向)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补亡诗· 由仪》(西晋 束皙)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远。——《三月三日曲水诗 序》南齐王融
文化程度
Cultura(culture/ kultur)
西方文化
小组成员 任清源 柳仲毅 余之恒 徐吕杰 刘振东 刘永 钟惠明
分工 主讲 导论 第一节PPT 第二节PPT 第三节PPT 第四节PPT 第五、六、七节 PPT 第五、六、七节 PPT
中西方文化比较系列讲座第一讲-导论
中国和西方
文化意义上旳中国 文化意义上旳西方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Dr. Joseph Needham, 1900-1995),英国人,生物化学和 科学史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 所声誉所长,长久致力于中国科技 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异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中西方文化比较
张军锋
第一讲 导论
文化旳内涵和外延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 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旳 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 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旳 一切活动。
文化是人类生活旳反映,活动旳记录,历 史旳积沉,是人们对生活旳需要和要求、 理想和愿望。
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 措施为特征旳研究学科,而不是简朴旳形式比较 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化学旳本体论、措施论和 实践论旳统一。
文化类型旳划分
按国家民族 按地域 按历史 按详细对象 按宗教 按行为方式
比较文化旳产生不是偶尔现象,而是有着 深远旳历史原因旳。19世纪以来,“比较 主义”学科旳兴起是当代世界各国之间旳 统一发展和联络旳需要所激发旳。世界是 一种整体旳观念要求有各国文化间旳比较 研究。
普遍商业化 新儒学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集团人主宰造成了精神平面化
普遍商业化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人生意义旳失落
普遍商业化
对科学理性旳反思
无度旳戡天役物、生态危机
对后当代主义旳反思
放逐一切
后当代主义要摒弃对于终极关心旳形上追求, 不论是老式意义旳宗教,还是哲学形上学以及 当代科学这些曾经与终极关心存在过某种关联 或曰以终极关心为最终依托旳“宏大论述”, 均被视为应予放逐、打坏。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虽然宗教产生的历史原因都是一样的, 但中国农业文明群体生活方式与西方工商 业文明个体生活方式对宗教文化的不同选 择,使得中西方宗教发展走上了不同的道 路,在对待宗教的态度,宗教信仰、体验 和追求,以及宗教的政治地位等方面,二 者有很大差异。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 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基督教轻视现世世俗生活,以来世的永生为最高目标。基 督教把人看成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其中,灵魂是归属于上 帝的,归属于自己的只有肉体。由于人的存在是有限,人类的 自救和自我解脱不可能实现,只能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上帝, 倾听来自冥冥天国的福音。
第四节 宗教追求——今世快乐与来世幸福
二、西方宗教追求来世幸福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启蒙运动致力于摆脱基督教神学的束缚,提倡自 由、理性和科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和人的思想, 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看起来西方宗教是从神本主义转 到了人本主义,西方文化走向改变了,但实际上,神 本主义在社会道德生活领域仍然有雄厚根基。
第二节
宗教信仰——多 元信仰与一元崇拜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派及其他 一些小的教派,各教派的信仰内容不尽相同,但核心 信仰是一致的。
第一节 宗教态度——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
二、神本主义的西方宗教
(二)基督教的神本主义 基督教是以神为本的。基督教神本主义强调, 神是全宇宙的创始成终者,万物都源于上帝、依 靠上帝并最终归于上帝。 基督教的神本主义还体现在对人的看法上。 其基本信条中的“原罪说”是对人本性的否定, 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是要受苦的。
中西文化比较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治理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古老的“天人合一 ”观念的合理性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得到重新阐 释,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 关系而言的。
在美学领域,“天人合一”被作为中国传统文 学艺术的美学原则,有相当多的文学艺术鉴赏 著述都对“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作了充分的 描述和渲染。
中国古代文化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 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 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
中西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影响到了 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从这 个角度切入,可以看到以往为人们所忽 视的许多重要差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 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 突破口
以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来做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 其突破口在于寻找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主体。 西方
理性的思考总是要“用脑”
脑
往往是按部就班、 条分缕析的理性 过程
中国
体悟世界总是要“用心”
心
往往意味着更深沉、 更执着、更富有情 感的认识和体验
1.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
“用心”特征在于注重心物交融,直观 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获得的 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
“动脑”的特征在于强调能力求有严格精确的表达。
② 天道论: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对天人 关系的理解区域抽象化和理性化。“道” 成为当时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范畴。
③ 天人感应:盛行于秦汉之际。其思想特 征在于强调“天人同类”。
④ 天理论:宋明时期,“理”成为此时思 想界的核心范畴。这一时期,天人合一 观念带上了政治伦理色彩。 ⑤ 近代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念
(完整word版)中西文化对比导论
中西方文化对比—-复习第一章导论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它的兴起不仅利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
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
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则与20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只有把它放到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大背景下,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回首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交往史,东西文化的差异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了,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也缺乏认识.第一节全球语境下的文化选择1。
经济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伴随而来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吧、麦当劳快餐、摇滚乐和好莱坞电影,放佛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成为地球村的公民。
这一切似乎向人们预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即所谓普世文明的到来。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0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在进入21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法。
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
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问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
"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观点: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号:097D91X所属学院:旅游学院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导游课程类型:选修1、前言近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与西方基本隔绝的环境中独步东亚。
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东方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无情冲击。
在一定的程度上,传统的中国封建社会是在西方的侵略压力下开始近代化、现代化的。
这个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文化碰撞、文化比较、文化选择的过程。
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观察这一过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全新视角。
更重要的是,这个文化碰撞、比较、和选择的过程还远没有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东西方文化冲突这一老话题又一次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变的鲜活起来:是全盘西化还是比较多地坚持旧体制,还是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又吸收了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道路是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抛弃嫁接文化的梦想,寻求一条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是固守传统对集体目标、团体利益的强调,还是尽可能地学习西方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老问题换了新形式继续摆在我们面前。
要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完成五四时代开创的未竟事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平心静气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西方文化不是作由外而内的审视,而是浸润其中,把握精髓,为正确的文化改造和复兴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代课题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非常有益的,也是本门选修课的努力方向。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导游专业的任意选修课程,专为导游专业而设置。
《中外文化差异比较》课程是一门涉及中外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语言、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是未来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其知识更应广博,应该具有较高的中外文化素养,尤其是分析辨别中外文化,客观科学地认识中外文化本质差异,为将来分析、处理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中西文化,第一章-导论文化概说
4.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约定俗成的习惯和定势,是 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于日常生活之中, 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行为模式。
你能列举一些具有地域和民族特 色的行为文化吗?
需要说明的是,文化的各个层次之间是一个 有机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为表 里,不能割裂。 只是为了考察文化提供不同的切入点, 才分层论析。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文化,是价 值观的体现。反过来,某种制度又 巩固着某种价值观。制度规范虽各 具特色,但显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体制改革,就是革掉落后的制度, 创造或引进先进的制度。
三、文化的层次和结构
关于文化的层次和结构,有以下几 种观点: (1)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
2.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
价值观是判断孰是孰非,孰重孰轻 的标准体系。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是文化的最高境界。 当今人类最高价值观:自由、平等、 正义;真、善、美。
价值观虽各具特色,但有先进落 后之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主要是 价值观的先进与落后。如自由与专制, 平等与特权,正义与邪恶,真与假, 善与恶,美与丑。
——中国文化:情感,虚文本位:中国文 化重情感,虚文,人与人关系以情感为 基础。 e.g.“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 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 件.……社会经济,因以大乱。”
e.g.“亲养其子,复育其孙;以五递进,又各纳 妇,一门之内,人口近百矣;况夫累代同居,传 为佳话。虚文炫世,其害滋多!男妇群君,内多 诟谇;依赖成性,生产日微;貌为家庭和乐,实 则黑幕潜张,而生机日促耳。昆季之间,率为共 产,倘不相养,必为世讥。事畜之外,兼及昆季。 至简之家,恒有八口。一人之力,曷以肩兹因此 被养之昆季习为游惰,遗害於家庭及社会者亦不 少。” 中国表面上风俗淳厚,但实际上却造成人的依 赖性,减低生产力。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ComparativeStudiesonChinese&WesternCu1tures课程编码:25AooO67学分:2.0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计划学时:32其中讲课:32实验或实践:0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推荐教材: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目:1.辜正坤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张忠利、宗文举著《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前著《中西文化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吴克礼主编《文化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广告学与广播影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运用平行研究的方式分别从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判断等社会规范体系以及文化构成要素等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综合考察,介绍当前有关中西比较的主要理论观点与前沿问题等。
学生须掌握中西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其基本内涵、本质及形成过程,特别要学会在全球化视野上看待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增强对文化的理解、辨别、分析与整合等分析与阐释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同与异有比较中肯的理解,能认识到文化的比较应当是整体的比较,是追根朔源的历史性比较,是全球化视野上有预见性的比较。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设想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从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侧面来观察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冲突,让学生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认识到文化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别的文化的参照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导论建议学时:4[教学目的与要求]从概念上梳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文化的含义、文化比较研究的现状及前沿视点,要求学生在明确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增强理论分析理念与相关的综合与分析能力。
《中西文化对比》第一章-第二讲--翻译的标准PPT课件
Liang Shiqiu ‘s and Zhao Jingshen’s : “It’s better to have a smooth version than a faithful one.”
-
6
外国学者及翻译家的学说
“等值论”:以前苏联的费道罗夫为代表的:“等 值翻译就是表达的原文思想内容完全准确并在修辞 上、作用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等效论”:奈达先生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及“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学说,强调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
文所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
本一致。
-
7
英国教授泰特勒(A. F. Tytler)18世纪提出 翻译三原则: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 地思想内容
“Elegance” refers to the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
4
余光中“变通的艺术”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譬如英文译 成中文,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 也不许东风压倒西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则东西 之间势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至于妥协到 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神而明之,变 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自己的修养了。”
smoothness (流畅). By faithfulness and accuracy, we mean
中西文化比较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1
课程说明
• (一)讲授方法
• 讲授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由表及里阐释 中国文化基本构架和体系,进到学生思考 中国文化各领域的基本问题。 • 兼顾知识和思想。 • 熟知非真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 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是一种 对生存状态的领会……
2
• (二)讲授内容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 全称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该考 试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单位国家汉语国际推 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国家汉办负责)。 • 此考试每年举行3次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 的1月、5月、10月。 • 2011年度考试时间:1月15、16日;5 月21、22日;10月29、30日
4
• 考试内容: • 1、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 (对外汉语概论、第 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国文化、跨文化礼仪。) • 2、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理论 (包括语音及语音教 学、词汇及词汇教学、语法及语法教学、汉字及 汉字教学); • HSK是汉语水平考试(hàn yǔ shuǐ píng kǎo shì )的缩写。 • C 1 级 100-154 ;基础 B 2 级 155-209 ;证书 A 3 级 210-300
36
性情与教养
后来进一步引申为 人类改造自我(精 神活动)的意义, 包括人的技能的练 习,性情、品德的 陶冶、教养,蕴含 有通过人的努力摆 脱蒙昧和纯自然状 态。
37
三、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 20 世纪 60 年代,雷蒙· 威廉斯在《文化分 析》一文中提出:文化一般有三种定义: 首先是“理想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完善的 一种状态或过程…。 其次是“文献式”文化定义:是知性和想像 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 录了人类的经验。 最后是文化的“社会”定义:文化是对一种 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 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 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38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文化的特质;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三、教学学时:4四、讲稿: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
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
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
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
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
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
中西文化比较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彖传》主讲教师:***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领会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较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文明的区分;大学生需要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为主五、作业:1、试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2、概要说明文化的主要特征。
六、参考书目: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导论部分2、徐新主编《西方文化史》第一章七、教学内容:一、文化释义(一)中国对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原意:“人文化成”,“以文教化”,“文治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文”的本意,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又由纹理之一导出装饰、人为加工、经纬天地,与“质”相对称;进一步推衍为美、善、文德教化,以及文辞、文章,与“野”对称,或与武事对称。
《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化”则有变、改、化生、造化、化育等意。
归纳起来,“化”的含义是,二物相接,其中一方或双方改变性质形态,引申为教行、迁善、告谕使人回心、化而成之等。
两者连用,最早见于《周易·彖传》:刚柔相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中华之“华”,意指具有文化的民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用体现道德政治伦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应。
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以化成天下也。
(二)西方对文化的界定Culture源出于拉丁文,有耕作、加工、修养、练习、留心、教育、礼貌等多种含义,包含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味。
Cultivate:耕作、栽培、建立、发展Cultivated :耕种的、有教养的Cultured: 有教养的英国文化学者泰勒: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文化、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 比较文化学的整体性最实际的表现为它的研究内容和涵盖范 围之大,它可以包括不同的民族文化比较研究,也可以把不 同学科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比较文化学实际上就是世界文 化学研究。
• 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产物——文化 经典形成。如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中国的诸子百家、伊 斯兰教的《古兰经》等。这些经典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的成熟,也突出了这种文化 的精神价值与意义。
• 比较文化学的特性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同一性和各自的差异 性的辩证认识,达到发现和掌握文化发展规律的目的。
• 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方法为特征 的研究学科,而不是简单的形式对比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 化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统一。
• 二、比较文化学的特性
• 1、整体性
• 比较文化学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本质上而言,首先是它作为 综合性理论学科的整体性。
• 2、文化的历史发展和规律性。
• 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有对本民族文化作为世界文 化一个组成部分有清醒的认识,明白本民族是与其他文化共 同存在与发展的。这也是民族文化成熟的表现,如同个体的 人从儿童心理发展为成人心理一样,这种转化的最早标志是 对于他人的承认,放弃自我中心主义。
• 17——18世纪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流,为比较文化研究提供物 质与精神的准备。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海上冒险、殖民扩张、 传教士远涉重洋的布道、神奇的异域风情的吸引、大量舶来 品的出现……这一切全都成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比较研究 的催化剂。
第一章中西文化比较
• 3.“文”与“化”并联使用。
•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最早见于 《易· 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 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大 自然的运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伦常, 这里把“天文”与“人文”作为对立的两 个方面,要求治理国家的当权者,既要掌 握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又要把握社会中的 人伦纲常。由此可见,此时“文化”已含 有“文明教化”的含义。
思考:
江南style为什么这么流行?
谢谢!
三、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 首先,我们把文化看作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 统。 • 其次,我们把民族性和地域性看作文化的重要特 征。 • 再次,文化还具有规则性。 • 其四,文化是历史继承的,它能够通过代代相传 的不断积累,形成特定的文化传统。 • 第五,每一种特定的文化持续性和稳定性,但是 一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图:文化结构
文化层:(自然文化遗产)
物质(态)文化层:文物、农田、城市、工厂、交通 制度文化层:政、经、文、教、军、法、婚姻 书面文化(凝固性文化) 行为文化层(活文化):民俗、语言
艺术文化:诗歌、绘画、书法 心理文化层: 价值、观念
四、比较学、比较文化学
• 1、比较学
• 2、比较文化学
• 比较文化学是对于不同类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 学科。 • 不同类型的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国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传统、文化特性 、文化发展史与文化形态等。 • 比较文化学的特性是通过不同文化的同一性和各 自的差异性的辩证认识,达到发现和掌握文化发 展规律的目的。 • 比较文化学是以比较意识、比较思维方式和比较 方法为特征的研究学科,而不是简单的形式比较 或比附,这就是比较文化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 实践论的统一。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导论: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早在文字交流的开始以来,
它们就各自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近代以来,两种文化之间的影响和
交流以全新的方式蓬勃发展,这也引起了许多关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
比较研究。
西方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道德为主导,强调逻辑思维、因
果逻辑关系和形而上学原则。
它以探索世界和自然法则为重点,重视科技
进步和自由主义概念。
西方文化也重视统一、民族主义和刻板的思维方式,以及社会道德准则和政治视角的力量。
与之相反,东方文化更加强调礼仪、忠诚、勤劳和善良。
在价值观念
方面,东方文化立足于传统,强调家庭团结和上帝或至高无上的尊重。
它
本质上在于关注情感、联系和开放思维,重视启发式学习和博学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它们不仅在理念上
有所共通,而且在社会运转方面也有相应的影响。
在社会文化方面,西方
文化重视自由意志,而东方文化则关注连接的感恩之情;在财富和劳动方面,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价值,而东方文化则强调价值的精神价值;在宗教
和思想方面,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主导,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关注与自然的统一。
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非常复杂。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识别共同的价值观,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
因此,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比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意义。
中西文化比较 第2版unit 1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② She attributes her success to hard work and a little luck. 她认为她的成功来自勤劳和一点运气。
10
① The sun rises, reaches its zenith and sets. 太阳升起,达到最高点,然后落下。
② His career is now at its zenith. 他的事业现在处于鼎盛时期。
Text A
Notes 7. scenario n.
a postulated sequence of possible events
② Today’s announcement ends months of speculation. 今天的声明使得几个月来的种种猜测就此烟消云散。
8
Text A
Notes 5. obscure adj.
①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② not well known
9
① The contracts are written in obscure language. 这些合同的语言晦涩难懂。
5
Text A
Notes 2. epistemology n.
the part of philosophy that deals with knowledge
① Epistemology is also the foundation of Wang’s theory. 认识论也是王阳明理论的基础。
Notes 8. implement v./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
东学西渐
中国的四大发明 印度的阿拉伯数字 小亚细亚的铁器西传
1.3西学东渐(欧美文化的扩张)
1.3.1武力与文化的扩张
希腊罗马的东征 十字军东征 欧美文化的崛起与东传
1.3.2西学东渐的三个维度 器物变革:洋务运动 制度变革:康梁变法 观念变革:德先生与赛先生
3.3、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
意义。
“文化是一切群体的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些行为
叫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切人群之可观察的特 色。”——班纳特与杜明
3.4、把文化主要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
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
博物馆、图书馆、剧场、歌剧院等。
文化部(排除政治、经济等内容)
文化传播论。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等因素形 成系列的文化丛、文化圈。
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文化相对论。
博亚斯 本尼迪克
文化研究从一致性转向多样性。
文化生态学 多线进化 特殊进化
文化个案的研究。
把比较的对象作为独立的整体,具体历史地分析
其文化模式赖以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理念类型的概念工具。
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 四方曰明。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周易· 文言》) 乾·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 柔得尊位,大中,而上 下应之,曰大有。其德 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 时行,是以元亨。
4.3、文化具有规则性。
文化可以依靠明确外显的规范(如法律、制
度、习俗以及文化产品等)或隐含的形式 (如思维模式、心理惯性、价值体系等)来 引导或约束个人的行为,促使某种既定的行 为准则得到特定社会中大多数成员的自觉遵 循,从而将社会成员的情感、思想与行为都 纳入群体的价值目标和轨道,并借以抵御异 质文化的渗透,控制社会成员对主流文化价 值的反叛性行为。
“所谓文化乃在历史里为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切
设计……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 素。”——克拉克洪与凯利
四、文化的特征
4.1、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
从形态入手,大体可分为: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技术文化
从意义的层面可分为:
表层文化现象,如文化产品、文化行为、文化学
术等。 深层文化要素,如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思维方 式等。
4.2、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人类群体由于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 差异以及由地缘因素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共生 关系的影响,常常会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 思维模式和行为倾向。而民族通常是文化结 合的第一层次。本尼迪克说,文化是通过某 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 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 的方式。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一、中西文化比较的缘起 二、文化与文明的同与异 三、文化的概念 四、文化的特征 五、如何比较中西文化
一、中西文化比较的缘起
1.1孤立的文化圈 1.2文化的碰撞 1.3近现代欧美文化的扩张 1.4后现代与多元文化 1.5文化比较涌现
1.1孤立的文化圈
1.1.1儒家文化圈 1.1.2希腊罗马文化圈 1.1.3印度文化圈 1.1.4埃及文化圈 1.1.5两河流域文化圈
思考: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经济全球化、 政治同质化会不会导致文化的趋同?如 果不会,又会怎样? 怎样看待“黑暗时代”?
二、文化与文明的同与异
2.1文化概念溯源 2.2文明概念溯源
2.1文化概念溯源
东方 西方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说苑· 指武篇》(西汉刘向)
1.4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性 东方文化的保守性 欧美文化的顿挫
文化中的攻击性因素与战争
人文学者对战争的反思与注意东方文化
后现代思潮:碎片化时代与“怎么都行”
1.5中西文化比较的兴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走向:
世界文化吞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彰显
在多元世界确立自己的文化认同
在民族文化之间,有同源文化与异质文化之 分:
同源文化(欧洲与现代美洲文化、东亚文化) 异质文化(欧美文化与儒家文化、欧美文化与伊
斯兰文化)
在垂直层面上,可分为亚文化与超文化。
在民族之下,较小的地方、阶层、年龄等的聚合
被称作“亚文化”,如市民文化、中产阶级文化、 美国黑人文化、企业文化等。 一些跨民族的区域性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等被称为“超文化”。
1.1.6古美洲文化圈?
外儒内法(孔子与韩非子)
万里长城代表了什么?是丰功伟绩还是农 业文明的无奈?
海洋文明的代表希腊
众海 神神 中波 的塞 地冬 位在 崇希 高腊
神人同形同性说
人本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
印度的等级制与宗教的繁盛
种性制度: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宗教博物馆
4.4、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
濡化。 文化认同。
本尼迪克认为,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它不灭 亡,就一定要固执地寻求一种统一形态,而 这种统一形态便是被民族精神从内部统一了 的文化的首尾一贯的状态。
4.5、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互化。不同文化间的交互影响。 涵化。对来自其他文明的文化成果的吸纳与
思考:文化在碰撞中得到了发展,还是 重新开始?
巨永明教授的观点:由于游牧民族的侵袭,
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被打断了。 钱乘旦教授的观点:中国经济难以实现突破 是因为中国的“大屋顶结构”。
中国的大屋顶结构 西欧的金字塔结构
小结
文化比较是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结果,也是自 身文化得到重新认识的结果。
训练心智或思想、趣味(伏尔泰等)
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19世纪法语词典)
雷蒙· 威廉斯的三种定义:
理想式: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文献式:知性或想象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 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 社会式:文化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 这种描述不仅体现在艺术和学问中某些价值 和意义,而且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 些意义和价值。
3.1、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
合体,概括了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 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精神生活方面
社会生活方面 物质生活方面
3.2、文化是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
和。
“一个壶并非文化——所谓文化者乃在器物背后
的观念。而祈祷和礼仪只不过是一个文化观念之 可见的表现方式而已。”——殷海光 “文化不是可见的行为,而是人们用以解释经验 和导致行为并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 仰。”——美国学者哈维兰
佛教 印度教 锡克教 耆那教
埃及金字塔的背后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玛雅城遗址
思考:各个文化的特性如何?有无相互 传承?
1.2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1.2.1中华帝国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 1.2.2世界范围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 1.2.3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处于蛮族包围圈中的中原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 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 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 的能力,而且也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 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 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社会 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意思。(《苏联 大百科全书》)
2.2文明概念溯源 东方 西方
消化。 文化转型。旧文化与新文化。
五、中西文化比较方法与思路
5.1文化研究的方法,黄文山的总结:
历史叙述 心理统形(结构) 因果功能 理则(逻辑)评价
科学比较
5.2跨文化比较方法。
汤因比的文明比较 马克斯· 韦伯的文化比较
文化进化论(古典人类学者泰勒、弗雷 泽、摩尔根、斯宾塞等)。
思考:
文化与文明在什么情况下合二为一? 文化与文明在什么情况下所指歧异?
三、文化的概念
第一位对文化现象进行总结的人是英国学者泰 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 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 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人类的各 种各样机会中的文化状况,在其可能按一般原 理加以研究的范围内,是一个适合于研究人类 思想和行动的规律的课题。” 对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下面几个角度:
农业文化侵袭游牧文化 大秦帝国 两汉时期与匈奴的战争 南北朝五胡乱中华 唐朝的少数民族血液 强盛的蒙古帝国 前金与后金(大清帝国) 汉化与儒家文化圈的扩大
世界范围游牧文化的冲击 古埃及的沦陷 罗马帝国的衰落 蒙古人的西进 阿拉伯人的王朝 基督徒的反击
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等。
3.5、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
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一堆学得的和传承的自动反应、习惯、技术和
价值以及由之而导出的行为,乃构成文化的东 西。”——克鲁伯
3.6、从功能和价值层面认识文化的意义是
文化概念探讨的又一思路。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
5.3比较方法的使用:
中心课题是发现和研究比较对象之间在性质
与特征上的同与异,并探寻产生这一异同的 原因。 比较研究的难点是克服研究者自身文化观点 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