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道弯”在汉族秧歌教学中的审美差异

合集下载

敦煌舞和民间舞中的“三道弯”分析

敦煌舞和民间舞中的“三道弯”分析

58敦煌舞和民间舞中的“三道弯”分析朱 玛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一、舞蹈中“三道弯”的文化审美特征舞蹈中“三道弯”体态特征映射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对波状线的审美习惯,它的这一规律在敦煌舞蹈和民间舞蹈中有显著的体现,而不同波状线的变化产生出了不同风格的舞蹈特征。

其中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舞蹈韵味。

“三道弯”作为舞蹈艺术的特有体态特征,值得我们深刻的挖掘和探索。

二、敦煌舞蹈中的“三道弯”(一)“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敦煌舞训练在结合壁画艺术的同时,还体现出传统审美风格的特征,在“三道弯”的人体动态往来交织中包含着肋、胯、膝、肢体曲线、手臂、脚等各个部分。

每个部分“三道弯”无一不是贯穿于其中。

例如:肋、胯、膝的协调构成是身躯成S 形三道弯,乃至多道弯体态,它主要由推移肋、胯、膝而形成,通过肋、胯、膝反推移,膝部做相应的配合形成不同的S 形三道弯曲线。

敦煌壁画舞姿不仅有三道弯的曲线,还有柔和、直角等不同的曲线,如柔和的小曲线、直角的三位体式曲线、S 型大曲线、四道弯曲线、拧身曲线等多种曲线的舞姿。

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都是以三道弯为基础的。

敦煌舞除了身躯体现出三道弯形态外,手臂与脚也体现出鲜明的三道弯形态。

(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敦煌舞在运动过程中也是以“三道弯”为动作核心并在三道弯的基础上发展、变化的。

如在旋转过程中“仰身转”、“螺旋拧转”、“点步转”等通过脚踝、膝、胯、腰、肋、肘、手腕、头等各个身体部位形成形态各异的曲线型旋转姿态,动作中明显的三道弯曲线姿势,形成了敦煌舞独有的特征。

三、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一)“三道弯”的体态特征在中国境内东西南北各文化版块中,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舞姿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贯穿其中。

所谓“三道弯”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腰与臀、胯、腿以逆反方向呈“S ”型的形态。

在中国的各民族舞蹈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是秧歌。

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的态势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地方的扭,彼此都有所不同。

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

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

论中国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作者:杨梓涵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08期摘要:文章通过具体分析汉族和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不同特征,阐述了不同的背景对其风格形成的影响,总结出民间女性舞蹈中都有“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的特征,使舞蹈不仅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也能更好的表现出女性特有的动态美。

关键词:民间舞蹈;三道湾;汉族;少数民族“三道弯”的内涵“三道弯”,指的是在舞蹈动作中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

“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中间已包括了数种民间舞蹈:山东的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鼓灯都广为人知,又比如西部的弦子。

东北地区的满族舞蹈,朝鲜舞蹈比比皆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三道弯舞姿造型。

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是扭出来的运动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

一般来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现在教材中的东北秧歌大部分在地上徒步做,但踩高跷对形成东北秧歌风格特点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站在高跷上舞动最重要的要求是重心的控制。

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围绕着这一形式产生发展的。

东北秧歌强调扭得“活”,扭得“浪”,扭出味道来。

东北秧歌中那种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正是生长在东北平原人民的精神、性格、情趣的集中表现。

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之感。

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点是明显的“三道弯”,也就是说它是由于步法的拧碾而形成的。

这里的“三道弯”是在流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美。

胶州秧歌曾有过踩寸子的历史,脚总是以外沿的滚动来完成重心过渡,脚下的拧劲儿促成了膝部的粘劲儿,带动了腰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整体动态给人一种张力。

“三道弯”泼辣中带着舒展,舒展中透着婉转、婀娜多姿、流畅优美。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

其 在各个方面 均存 在很大差 异, 因多种 因素的影响 ,使得 民族 民间舞蹈在 舞蹈 曲线 中形成 “ 三道弯”体态美感 。
它属于一种独特的舞姿造型 , 具体 而言就是在舞蹈动作 中头部 - 9胸部 、 腰部与臀部 以及 胯部与腿部表 现出 S 型形状。 其主要包 括两种 ,即 “ 体 态三道弯” 与 “ 动律 三道弯” 。本文主要探 索在 不 同民族 民间舞蹈 中 “ 三道弯” 不同的 审美特征 ,客观对其进行审美判 断。
入 新 内容 。 同 时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也 会 由于 不 符 合 群 众 审 美 心 状 态 。 在 我 国 当前 民族 民间 舞蹈 中 ,其 中最 能 够 使 “ 体态三道 理 或 者 失 去 社 会 功 能 而 出现 变 异 ,也 可 能 在 社 会 性 强 力 禁 止 弯”审美特点得 以充 分体现的就是傣族 舞蹈 。在傣族舞蹈 动 下 而 消失 。
民族 民 间 舞 蹈 能 够 充 分 体 现 民 族 文 化 传 统 及 审美 情 趣 , 作中 ,j道 弯属 于基 本形 态 ,在舞蹈表演 中舞蹈演员需要经 其所具备 的民族风格 比较 明显 ,并且群众基础 比较 广泛 ;而 常保 持相对静止 s状 曲线 造型 ,或者始终保持该造型 。 “ 动 律 三 道 弯 ” 所 指 的 就 是 身 体不 同 部位 通 过 连 续 动 作 不 同 民族 在经 济 及 政治 方 面 又存 在 密 切联 系 ,在 文 化方 面 也
上 所 产 生 的文 化 现 象 具 有 明 显 的地 域 性 特 征 。在 这 些 文 化 现 相 较 于其 它 艺 术 形 式 而 言 ,舞 蹈 中 的人 体 曲线 美 更 加 感 性 与 象 中 ,民 族 民 间 舞 蹈 具 有 较 多 形 式 及 种 类 ,并 且 其 思 想 内涵 生 动 ,并 且 也 更 加 富有 情 感 ,更 加 具 备 艺 术 魅 力 。 及 风 格 也 最 为 丰 富 ,在 姿 态 及 动 律 上 也 最 具 有 风 采 。而 在 不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作者:陈丽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2期【摘要】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包括很多形式及种类,在思想内涵以及风格方面都十分丰富,而对于不同民族,其在各个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在舞蹈曲线中形成“三道弯”体态美感。

它属于一种独特的舞姿造型,具体而言就是在舞蹈动作中头部与胸部、腰部与臀部以及胯部与腿部表现出S型形状。

其主要包括两种,即“体态三道弯”与“动律三道弯”。

本文主要探索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不同的审美特征,客观对其进行审美判断。

【关键词】三道弯;舞姿造型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8-02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念分析民族民间舞蹈的含义,所指的就是对于不同民族或者地区而言,在其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直接参与创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不断传承,在当前仍在不断发展的一种舞蹈形式。

民族民间舞蹈所具备的明显特点就是地域性及民族性,其不但能够表现出特定时期及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背景,并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也会不断融入新内容。

同时,这种艺术形式也会由于不符合群众审美心理或者失去社会功能而出现变异,也可能在社会性强力禁止下而消失。

民族民间舞蹈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及审美情趣,其所具备的民族风格比较明显,并且群众基础比较广泛;而不同民族在经济及政治方面又存在密切联系,在文化方面也能够相互融合、吸收及影响,从而使所形成的民间舞蹈不但具备共同特点,同时具备民族特色。

二、“三道弯”的概念在人类生活中,一定自然环境可提供各种不同可能性供人们进行选择,而在人类对各种可能性选择过程中,生活方式起到多数决定作用。

所以,人类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在环境提供不同可能性中所得出选的择,因此这一选择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在这些文化现象中,民族民间舞蹈具有较多形式及种类,并且其思想内涵及风格也最为丰富,在姿态及动律上也最具有风采。

浅谈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及其应用

浅谈汉族民间舞蹈中的典型姿态“三道弯”及其应用

【 关键词 】 民间舞蹈 ;三道弯 ;典型姿 态
从古至今 ,舞蹈一直是人类精神生活 中的一部分 ,不 同 的 民族 ,不 同的时代 ,舞蹈所 展现的外 在美和内在美 都有所 不 同,通过舞蹈我们可以 了解到不同民族的历史背景 、民族 风俗 以及地域风情 等。“ 三道 弯”是 民间舞 蹈最典型 的舞蹈 五种 ,是 以腰为轴 ,以肩 和脚 的反 向拧 动所 形成。这五种动 作循环往复 ,连绵不 断 ,富有激情 和韧性 ,形成了流动 中的 “ 三道弯” , 这种舞蹈体现 了强 与弱 、 快 与慢 、收与伸 的鲜 明 对 比,舞蹈颇具魅力 。 “ 扭”在汉族 民间舞蹈 中处处可 见 ,这个 “ 扭 ”字 ,形 象 的勾 勒 出汉族 民间舞蹈 的形态 。“ 扭断腰 ”指 的是胶 州秧
直接 。比如众所周知 的 “ 肚皮舞” , 其本意就是为了吸引异性 , 所 以会尽情 的展示女性独有的部位 , 比如柔 软的胸部和腹 部 ,
淋漓尽致的呈现 出静止的 “ 三道弯”的姿态美。敦煌壁画 中 的 “ 三道弯”舞姿是其舞蹈的基本舞姿 ,壁画中摆出的各种 各样造 型都离不开 “ 三 道弯” ,壁画 中的舞 姿大部分都 是静 止 中的 “ 三道弯 ” , 这更加 突出了 “ 三道弯”静 止时的姿 态美 。 静 止中的 “ 三道弯 ”的姿态美表现也是不一样 的,安徽 花鼓灯 具有 “ 拧… ‘ 倾 ”的特点 ,欢快 、热烈舞 蹈风格颇 受 广大人 民的喜爱 。它 “ 三道弯”的姿态是这样的 ,舞姿的重 心主要在半脚掌上 ,胯与腰左右横移 ,整个 舞姿造型呈挺拔 向上的曲线 造型。而敦煌壁 画上 的舞蹈造型则是下沉 、 出胯 、
弯” ,在不 同的民间舞蹈 中却有不 同的舞蹈形 态和动态特征 , “ 三道 弯”作为汉族 民间舞蹈 中的典型姿 态,不仅是 对各种舞 蹈形 态的一种 融合 ,更是 一种创 新和发展 。汉族 最具代表 性的 民间舞 蹈是秧歌 , “ 三道 弯”的姿 态在 汉族 民间舞 中处处 皆 是 ,一 个 “ 扭 ”字 ,把汉族 民间舞 “ 三道 弯”的势 态形 象地 勾勒 出来。胶 州秧歌是调动 全身各部位 “ 扭 、拧 、韧 、碾”循环 往复连 绵不断,富有 内在 激情的动作 ,活动起 来 “ 扭断腰”的动作特 点 ,形成 了流动 中特有 的 “ 三道弯” 。此 外 ,南方安徽 花鼓灯舞蹈 动作 中 “ 三道弯”也是它的 亮相特 点 ,无论是 “ 风摆柳 ”、 “ 三点头”还是 “ 单 背 巾”、 “ 凤凰单展 翅” ,此类 动作都是呈挺拔 向上的曲线造 型。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精)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精)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08-12-29 14:01:00 ] 作者:未知 编辑:studa0714[摘要]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代写论文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

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

一般地说,这种曲线是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在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

本文就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态特征及这一体态在秧歌中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民间舞 “三道弯” 东北秧歌 胶州秧歌一、“三道弯”在一个运动中的形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

在众多原因影响下,形成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和汉族民间舞女性动律,“三道弯”体态的共性。

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是人们最常见,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扭”,常常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流程。

一般的说这种曲线指人体平面运动的曲线,是人体垂直轴的基础上扭动而产生力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内收和下沉感,给人以“圆”的呈现。

汉族民间舞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动作中。

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根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根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从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异同做一比较,力图通过比较和分析从而更准确的把握这一秧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态特征。

二、什么是胶州秧歌及其胶州秧歌的特点胶州秧歌同其它民间舞蹈一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发展及艺术特征 音乐学专业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发展及艺术特征  音乐学专业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发展及艺术特征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审美特征。

“三道弯”是一种特有的舞姿,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胯和腿以反方向呈S 型的形态。

本文先从地域角度和审美角度阐述“三道弯”的历史渊源和变迁。

接着,着重从文化、舞蹈本体和其他艺术门类透视的这三个角度来重点阐述“三道弯”的艺术特征;然后将从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傣族舞这五个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分别体现“三道弯”的各种舞蹈体态;最后,阐述针对少儿和成人的心理与身体特征的不同将“三道弯”体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融入实践。

关键词:三道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姿态;艺术特征The Development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Bends" in Chinese FolkDanceAbstract: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dance form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ree bends" is a unique dance form, which refers to the S shape of head, chest, waist and hip, crotch and le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changes of the "three bends" from the regional and aesthetic perspectives.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dance noumenon and other art categori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bends" are elaborated. Then, from the five different ethnic folk dances of Jiaozhou Yangge, Northeast Yangge, Yunnan Flower Lantern,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and Dai Dance, the dancing postures of "Three Bends" will be embodied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how to integrate the "three bends" posture into practice with reasonable teach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and adults.Key Words:Three bends; Chinese National Folk Dance;Dancing posture; Artistic features目录前言 (1)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三道弯”的历史渊源和变迁 (1)(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述 (1)(二)“三道弯”的概述 (2)(三)从地域角度和审美角度阐述源来 (2)二、中国民间民族舞蹈“三道弯”的特征 (3)(一)从文化角度 (3)(二)从舞蹈本体的角度 (4)(三)从其他艺术门类透视的角度 (5)三、“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6)(一)胶州秧歌 (6)(二)东北秧歌 (7)(三)南花灯 (8)(四)安徽花鼓灯 (9)(五)傣族舞 (10)四、“三道弯”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10)(一)少儿舞蹈 (11)(二)成人舞蹈 (12)结语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前言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渊博精深,舞蹈种类繁多。

论中外民间舞蹈中_三道弯_的别样美_张翠芳

论中外民间舞蹈中_三道弯_的别样美_张翠芳

文艺研究论中外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别样美◎张翠芳(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对各个民族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

正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才会出现“三道弯”这一体态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舞韵方面的差异,才会形成别样的多姿多彩的“三道弯”舞蹈体态。

一、“三道弯”的内涵“三道弯”,特指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在舞蹈动作中以反向呈S状的形态。

“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中已包括了多种民间舞形式:山东的胶州秧歌,云南花灯都广为人知,又如西部的巴塘弦子,敦煌乐舞,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舞蹈,云南地区的傣族舞,呈现出别样的“三道弯”舞姿造型以及位于南亚的印度民间舞、西亚的东方舞,都有着不同舞姿造型的“三道弯”。

二、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一)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秧歌小戏,是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则是“抬重、落轻、走漂,活动起来扭断腰”,以此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其表演特点是前哈腰,后张手,身体两边崴。

而这一崴的动律形成了“三道弯”的特殊体态。

胶州秧歌体态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三道弯”,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过去胶州秧歌的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来模拟旧社会妇女裹小脚后走路的姿态,后来政府禁止缠足,因踩跷板形成的舞蹈动律特征,却在表演中保留了下来。

胶州秧歌所表现的“三道弯”呈现幅度更大、更夸张,它调动全身各部位“扭、拧、韧、碾”循环往复连绵不断的韵味,动作要富有内在激情,具有俗称“扭断腰”的动作特点,从而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云南花灯流传于云南罗平、崇明、建水等地,它的风格以优美轻盈著称。

云南花灯的表演内容由灯舞、团场、花灯小戏等部分组成,其音乐多来自江南的民歌小调。

云南花灯的舞蹈动律的主要特征便是“崴”,俗话说“不崴不成灯”。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 谈 “ 道 弯 " 不 同民族 民 间舞蹈 当 中的体 现 三 在
董 雪 ( 成阳师范学院
摘要 :三道弯 ” “ 在我 国民族 民间舞蹈 当中是一种特有 的舞姿 , 它是指在 过程,扭、 、 艮” “ 稳 浪、 是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 缺一不可。 舞蹈动作中头和胸、 腰和臀 、 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 S型的形态。 “ ” “ 腰 ” 意思 , 扭 有 扭 的 即扭 在 腰 上 , 东 北 秧 歌 的具 体 扭 法 上 , 在 关键词 :三道弯” 舞姿 动律 体 “
李瑞林 、 战肃 荣 两位 教授 以 总结 出 上 身 的 “ 、 、 ” 极 具 共 性 的 扭 摆 圆 等 舞蹈 是 一 个 民 族精 神 的象 征 , 过 舞 蹈 , 们 可 以 观察 到 不 同 民 秧 歌 扭 法 , 在 被 北 京 舞蹈 学 院东 北 秧 歌 教学 所 引 申为 “ 下 、 后 、 通 我 现 上 前 族 的历 史 背 景 、 域 文 化和 民族 风 情 。 “ 地 而 三道 弯 ” 姿 则是 中国 民间 划 圆 ” 舞 动律 。 舞蹈最典型的舞蹈 姿态之一。 中国的各个民族民间舞蹈中 , 在 都有其 “ ” 一 种动 态 的稳 , 稳 是 即流 动 中的 动作 突 然 静 止 , 它 并不 是 绝 但 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这些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视觉上给人们呈现 对 的静止 , 而是这一动作 的延伸和下一动作 的起法。 是流动中的动作 出不同的“ 三道弯 ” 的舞姿造型。 的停顿 , 但又不是绝对的停顿 , 它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 下一动 1“ 三道 弯” 的概 念 态 的情 感 转 换 。 “ 三道弯” 在我国的民族 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 , 它是指 “ 是“ 中浪” 浪” 稳 。是指一种身体动态和情感高度融合为一体所 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 腰和臀、 胯和腿 以逆反方向呈 S型的形态。 达到的“ ” 浪 的境界 。 无论是动 中求稳还是稳中显 “ ”都体 现出了东 浪 , 2 “ 道 弯” 分类 三 的 北 人 民特 有 的动 态 风 韵 。 “ 三道 弯 ” 为 “ 律三 道 弯 ” “ 态 三道 弯 ” 分 动 和 体 。 “ 是“ 艮” 艮劲 ” 在 高跷 中 , 部 落 地 面 积较 小 , 。 脚 易于 活动 , 膝 部 在 “ 动律三道弯 ” 是指身体的不同部位连续动作时形成 的三道弯动 形成规律性 的“ 顿劲” 和手部舞动翻转时 的“ 利索劲” 结合起来 , 形成 态。 动律三道弯强调的是动作过程 中的曲线 , 它突出的是三道弯的动 了一种特殊的动律 , 并把 它称 为“ 艮劲 ”这种艮劲和东北人民刚强不 , 态过程和间歇 性的三道弯“ 定型 ” 。 屈 的性 格 相 吻合 。 “ 态三 道 弯 ” 现 在 以 S状 造 型 作 为 基 本 体 态 特 征 的舞 种 中 , 体 表 东北秧歌的发力点来 自于脚 下 , 表现 为“ 艮劲 ” 步 ” 的“ 子带动上 它具 有相 对 静 止 的 “ 塑性 ” 点 , 舞 蹈 过 程 中身 体 保 持 相 对 静止 身随重心移动 的“ , 雕 特 在 扭”波及到手腕的“ , 花”腰部 随脚下“ 提踢” 的重心 的三道弯舞姿。 变化而扭动 , 形成东北秧歌流动中的“ 三道 弯” 体态。 3 不 同 民族 民 间舞 蹈 中“ 三道 弯 ” 的体 现 33 云南 花 灯 云 南 花 灯 是 云南 地 区广 受 人 民喜 爱 的 民 间舞 蹈 , . 31 胶 州 秧 歌 胶 州 秧 歌 是 流 传 于 山东 鲁 南胶 县 的 一 种 广 场 民 它 流 传 于 云南 玉 溪 、 明 、 渡 、 平 、 水 等地 , 以优 美轻 盈著 称 。 . 嵩 弥 罗 建 它 间歌舞。 以胶县县城附近的村子最为盛行 , 它与一般 的秧歌形式基本 云南花灯 的基本动律是“ , 崴” 俗话说 “ 无崴 不成灯” 这句话不仅 , 相 同。 州秧歌 的动律比较 复杂 , 现手法也 比较独特 , 胶 表 它是以舒展、 说 出 了云 南 花 灯 的 风 格 特 点 , 可 以 看 出 “ ” 云 南 花 灯 韵 律 的核 也 崴 是 明快、 富于 韧 劲 的 舞 姿 和 细 腻 、 辣 的 情 感 以及 流 动 中特 有 的 “ 道 心 。 “ ” 就 是扭 动 , 指 舞 者 不 管 做 什 么样 的动 作 , 都 要 保 持 泼 三 崴 也 是 身体 弯 ” 态 形 成 的 , 州秧 歌 主 要 突 出一 个 “ ” , 体 胶 扭 字 当地 的 人 们 把 这 种 S形 状 的 左右 摆 动 。 这种 “ ” 同于胶 州秧 歌 中的 “ ” 它是 在 行 但 扭 不 拧 , 体态称之为“ 扭断腰” “ ,三道 弯”让 人感受到 了女子舞蹈时 的柔美 、 走 中胯部 自然地左右摆动 , , 腰和胯 扭得幅度较大 , 但又 非常的灵活, 娇艳和细腻。 这是云南花灯“ 中出现“ 崴” 三道弯” 的动态特征 。 胶州秧歌 的动律特点概括为 “ 碾 、 、 扭 ” 拧、 抻 韧、 这五种 , 这五种 “ 威步 ” 的动律特征来源于生活, 据说是劳动人 民挑担行走 田间、 动律特点在所有动作 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1 1 坡 坎 或 泥 泞 道 路上 时 , 了保 持 身 体 的 平衡 , 用两 胯 的 扭 动来 稳 定 为 利 “ 是指以腰 为轴 , 拧” 向外拧转形成的“ 三道弯” 体态。 脚下的“ ” 重 心而 提 取 出 来 的 。 舞蹈 动 作 过 程 中 ,威 ” 动 作 的幅 度 、 拧 在 “ 按 方位 、 形 作 为动 作 的发 力 点 , 而使 胶 州秧 歌 的形体 线 条弯 曲柔 和 , 蹈 动作 态 等 不 同的 特 征 , 分 为 “ 从 舞 可 小崴 ” “ 崴 ” “ 、正 、 反崴 ” L 。3 ] 轻柔。 34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来 源于 安徽省北部淮河两岸 , 中 . 是 “ ” 指 在 形成 或移 动 重 心 的 过程 中 , 盖被 推 动 , 射 在 脚部 国汉 族 舞 蹈 中 具 有代 表 性 的 舞 种 之一 。 安 徽 花鼓 灯 的风 格特 点 是 在 碾 是 膝 反 的旋 转 力上 。 “ ” 碾 的动 律 特 点 在 舞 蹈动 作 过 程 中主 要体 现 在 脚 部 。 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下形成的 , 它以挺拔、 欢快、 秀丽、 热 “ 和“ ” 拧” 碾 在胶 州秧歌 中是紧密相连 的, 这两个字是形成 “ 三道 烈的风格特点博得 广大人 民群众的喜爱。 弯” 体态特征 的关键之所在。 安徽花鼓灯的基本体态 : 具有拧、 倾的特点。 兰花是以拧 、 中的 倾 “ ” 指 起 动 或者 到达 极 点 空 间 时 动 作 形 态 的瞬 间持 续 , 表 “ 道 弯 ” 抻 是 而 三 为特 色 ; 徽 花 鼓灯 动律 的 基 本 特 征 :梗 ”体 现 在 脚 步 上 安 “ , 现 出一 种 力 的 延伸 感 。用 我 们 的 通 俗语 来 讲 就 是 在 某 一个 动 作 已经 的梗 着 走 ;摆 ”体 现在 上 身 的 风摆 柳 ,旋 ”拐 弯靠 着 旋 ;弯 ” 亮相 “ , “ , “ , 做 到位 的情 况 下再 继 续 向前 或 向上 延 伸 。 三道弯。 脚下梗着 走”表现在舞蹈步 法中, “ , 膝部不能松弛, 要控 制住 “ 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化中 , 韧” 表现 出一种力的特点 , 是通过小臂 脚板 , 重心略偏后 , 走起来不能飘 , 要走出“ 劲儿。“ 梗” 上身风摆柳 ” , 的绕八字 , 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 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 内在控 舞 蹈 动 作 时 梗 的步 法 引起 上 身 的 摆动 ,同 时 带动 两 臂 在 体 旁划 圈前 制 身体 的能 力 , 人 以不 问 断 的 力 的延 伸 美 感 。 给 后摆动。“ 拐弯靠着旋”表现在兰花表演的连接动作中 , , 各种拐弯要 “ ” “ ” 胶 州秧 歌 脚步 动 作 中呈 现 出 的一种 力 的 延伸 美感 。 做 到脚 下“ 抻 和 韧 是 溜得起 , 刹得住 ” “ 。 亮相三道 弯” 是安徽花鼓灯 的基本 “ 是胶州秧歌动律的核心 , 州秧歌的一举 一动 、 扭” 胶 一招一式都 动律之一 , 兰花 的这种亮相舞姿是舞蹈动作时的间歇性“ 定型”舞者 , 体 现 在 一 个 “ ” 上 , 谓 “ ” 动 力脚 脚 掌 和 脚 跟 的碾 转 做 运 动 动作时左脚在前交叉点地 ,身体 向右斜后 方靠 ,腰部放松顺时单 出 扭 字 所 扭 是 的支 点 , 而 波 及 到腰 部 和 上 身 各 个部 位 的扭 动 而 形成 的。 从 胯 , 成“ 道弯” 态。 形 三 体 35 傣 族 舞 傣 族 舞蹈 的风 格 特 点 突 出 ,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舞 蹈就 . 最 胶 州秧 歌 中的 “ 、 、 、 、 ” 些基 本 的动 态 不 是单 独 表 现 拧 碾 抻 韧 扭 这 孔 , 三道 弯 ” 它是 运 用腰 部 和 胸 部 的前 , 的, 而是由身体 的各个部位按一定的次序 , 次向不同方位 同时进行 是 “ 雀 舞 ” 它 的基 本 体 态就 是 “ 依 的, 从而形成了流动 中的“ 三道弯 ”体现了收与伸 、 。 强与弱、 快与惺极 后三道 弯及胯部的左右三道弯来表现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 其 鲜 明 的对 比 的动 态 , 使 舞 蹈 生动 细腻 , 这 更具 有 魅 力 。 使傣族舞蹈 的造 型具 有相对静止 的“ 雕塑性 ” 特征 , 也体现 了人体姿 32 东 北 秧 歌 东 北秧 歌流 传 于 我 国 的东 北 三 省 , 广 大地 区人 态 的 曲 线 美。 1 . 是 5 1 民最 喜 爱 的 民问 舞 蹈 艺 术 。 它火 爆 、 烈 、 趣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体现

(一)
“三道弯”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三道弯”涉及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也较多,“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就包括了数种民间舞,如胶州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都是众所周知的舞蹈形式,其中的“三道弯”舞姿比比皆是。还有我们最常见的傣族舞蹈,要看傣族舞跳得好不好,首先要看“三道弯”舞姿摆的是否到位。“三道弯”在这几种民族民间舞蹈中又形成了流动中的“三道弯”和静止中的“三道弯”。“三道弯”舞姿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最具典型的舞姿之一,要掌握这种独特的舞姿,必须先掌握这几大类舞蹈的风格特点和动律。
关键词:“三道弯”;舞姿;动律;体态
"Three bends" in the country's national folk dance which is a unique dance, which is in the dance movements in the head and chest, waist and buttocks, hips and legs to act against the direction was S-shape. Jiaozhou Yangge feature is the "twist, grind, stretch, tough, twisted", action should be continuous, have passion, dancing to give a "quick force, and slow extension of" feeling, the body on the pursuit of the "threeRoad bends. "Northeast Younger focus is twisted,live;torsion was wave, Niuchu flavors. Anhui Flower Drum Lantern, the "three bends" is the debut of its moves, regardless of the "Feng Bai Liu", "Three nod" or "single backix Single-wings," these movements had emergedtall and straight-up style.Yunnan lantern, the "Wei" is its fundamental dynamic law, Wei appear "three bends," dance is the waist and hip twist to twist out of the maximum feeling more flexible. Dance is characterized by Dai leg squat to keep state, the body has a bent arm, creating a beautiful "three curved" shape.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

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浅谈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的比较摘要山东秧歌是汉族民族舞蹈中的重要部分,它比较全面地继承了齐鲁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山东的秧歌中包含着鼓子秧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三大类,这三类秧歌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有效伸展,其风格和艺术特征以及表演内容都独具特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三大秧歌是具有深厚文化地域的民间舞蹈形式,虽然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是其表形式也具有较大的区别,比较其风格形式的异同对于研究民间舞蹈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主要对山东三大秧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以及三大秧歌的文化传承进行分析,探析其风格特征,重点对动律特征和表演风格以及表演内容进行分析,并归纳分析出三者风格特征的内在联系与比较其异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山东三大秧歌,并深入挖掘三者的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山东;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风格;比较目录摘要 (1)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山东三大秧歌概述 (3)(一)山东自然环境与秧歌 (3)(二)山东人文环境与秧歌 (3)(三)三大秧歌的发展与传承 (4)二、山东三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4)(一)鼓子秧歌 (4)1. 动律特征 (5)2. 表演风格 (5)3. 表演内容 (5)(二)海阳秧歌 (6)1. 动律特征 (6)2. 表演风格 (6)3. 表演内容 (7)(三)胶州秧歌 (7)1. 动律特征 (7)2. 表演风格 (8)3. 表演内容 (8)三、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与差异比较 (9)(一)山东三大秧歌的联系 (9)1. 文化渊源 (9)2. 表现形式 (9)3. 表演内容 (10)(二)山东三大秧歌风格差异比较 (10)1. 表演道具 (10)2. 表演舞蹈 (11)3. 表演风格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山东秧歌是齐鲁地区比较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山东地区流行较为广泛,其中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以及胶州秧歌,是影响较大的传统民俗艺术舞蹈,主要用来庆祝丰收和重要节日的民间舞蹈形式。

浅谈“三道弯”在汉族舞蹈中的异同——以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为例

浅谈“三道弯”在汉族舞蹈中的异同——以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为例

4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8期总第819期No.18,2020Total of 8190引言秧歌又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之所以常被老百姓称为“扭秧歌”,是因为其最显而易见的特点就是“扭”。

因此人们在扭秧歌过程中,形成的曲线流程和运动形态,就是三道弯[1]。

这在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中都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运动轨迹,虽然二者都具有北方典型的民族特色,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因此初学者往往在其中运用三道弯时容易混淆,忽略三道弯在二者中不同的力度、不同的轨迹、不同的风格特征。

显然,了解三道弯在二者中的异同是必要的,不仅能让舞者更完整的把握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的独到之处,也能让舞者在应用三道弯时更恰当的展现其韵味,提高舞者的表演水平。

1民间汉族舞蹈中最为代表性的舞蹈民间汉族舞蹈,顾名思义是中国民间汉族的传统舞蹈,我们简称其为汉族民间舞。

民间汉族舞蹈变幻莫测、风格数种、类别多样。

由于地域差别和风俗习惯,也会在表现程式和穿着服饰上各显风采、独具魅力[2]。

汉舞种类繁多,有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和安徽花鼓灯等。

本文着重分析的是汉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秧歌舞,也就是众所皆知的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

1.1胶州秧歌胶州秧歌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和三道弯等。

胶州秧歌以其耀眼的艺术魄力扬名天下,至今已经拥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在2006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被纳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闻名遐迩的两大秧歌就是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

其中胶州秧歌中的一大秧歌属于山东秧歌。

如果既耀眼又委婉的艺术是存在的,那一定指的是胶州秧歌。

既有山东女性的大气直爽和热情奔放的气质,又不失北方女性独有的柔美和妩媚。

这种美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这种美的独特之处正是它的矛盾之处。

1.2东北秧歌东北秧歌为两大秧歌之一,是东北人民来自民间的珍贵产业。

东北秧歌与东北人民的田间劳动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正阐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句话。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摘要】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都是具有深厚民俗文化底蕴的传统舞蹈形式,其中的“三道弯”作为表演的重要元素在两种秧歌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

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展现出豪放奔放的特点,节奏强烈,动作矫健;而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则更加优雅细腻,舞姿婉转。

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

在教学中,“三道弯”作为秧歌表演的基本要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舞蹈技巧,丰富表演形式,增强舞蹈表达力。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传承和发展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在未来继续发挥其作用,为秧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三道弯、表现形式、特点、异同、教学作用、重要性、发展、应用。

1. 引言1.1 介绍“三道弯”在东北秧歌中的重要性“三道弯”是东北秧歌中的重要舞蹈动作,它是秧歌表演中的基本舞蹈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在东北地区,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而“三道弯”作为秧歌表演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在东北秧歌中,表现“三道弯”需要舞者具备优美的舞姿和灵活的身体动作。

舞者们需要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出自己的风采和情感。

“三道弯”还需配合音乐节奏,形成一种和谐的舞蹈画面,带给观众视听上的愉悦。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舞者的技艺水平和表现力,也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情感。

它是东北秧歌表演中的亮点之一,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

1.2 介绍“三道弯”在胶州秧歌中的重要性在胶州秧歌中,“三道弯”是一种重要的舞蹈动作,被视为该舞蹈形式的灵魂和核心。

这一动作以灵活、优美的舞姿展现出来,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在胶州秧歌表演中,三道弯被广泛运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目录摘要 (I)前言 (1)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1)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来源 (2)3傣族“三道弯”与汉族“三道弯”的异同 (3)4 傣族“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 (3)4.1“三道弯“的发展变化 (4)4.2“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色 (4)4.3“三道弯”的肢体表现形式 (5)结论 (6)鸣谢 (7)参考文献 .............................................................................................................................. .8摘要“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跨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以广义上是常见的一种舞蹈形态,由于各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及其身体各个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同样是“三道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傣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有其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

关键词: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审美特征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前言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是自然的事情,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风格迥异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其舞蹈优美、朴实,舞姿富于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嬗变分析

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嬗变分析

Analysis on aesthetic form of Jiaozhou Yangko' s
three bending
作者: 黄际影
作者机构: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页码: 74-7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胶州秧歌;“三道弯”;民间;课堂;舞台;审美
摘要:本文以胶州秧歌“三道弯”为切入点,首先分析民间、课堂、舞台三个不同文化空间的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形态特征,从中透视各自的审美特质;其次分析胶州秧歌“三道
弯”从民间到舞台的审美嬗变的原因;最后分析审美嬗变过程所折射出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审美诉求。

笔者在结论部分指出,“三道弯”经过编导和演员们的多次诠释,已经超越了原生胶州秧歌的美学范畴,成为代表汉族女性舞蹈的审美形态的典范之一。

话说“三道弯”

话说“三道弯”

话说“三道弯”
黄玫瑰
【期刊名称】《学术评论》
【年(卷),期】2006(000)0S1
【摘要】<正> 一、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在中国的各民族舞蹈中,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是秧歌。

一个"扭"字把汉族民间舞的态势形象地勾勒出来,各种各样的扭,各个地方的扭,彼此都有所不同。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八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

【总页数】2页(P206-207)
【作者】黄玫瑰
【作者单位】福建师大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5
【相关文献】
1.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 [J], 任静
2.浅谈“三道弯”在汉族舞蹈中的异同——以东北秧歌和胶州秧歌为例 [J], 饶伊芮;杨欣欣
3.浅析傣族“三道弯”体态——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J], 童心悦
4.傣族“三道弯”体态形成及展望--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J], 梁怡冉
5.浅析胶州秧歌中“三道弯”的运用--以舞蹈《风筝》为例 [J], 刘雅欣;范晓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质朴的雅致——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的审美表达

质朴的雅致——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的审美表达

质朴的雅致——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的审美表达发布时间:2021-12-17T06:33:56.665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19期作者:陈怡萱[导读] 闫嘉教授《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一文中提到任何时代的美感或审美理想都应该是多种陈怡萱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重庆 402160摘要:闫嘉教授《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一文中提到任何时代的美感或审美理想都应该是多种、层次和多元的,在“初发芙蓉”的天然之美及“错彩镂金”的人工之美之间应存在一片中间地带。

他的这一审美思路给笔者带来了较大启发,因无论是“初发芙蓉”还是“错彩镂金”其美学考察对象基本为封建时期上流阶层的艺术文本,而作为彼时大多未受系统教育的民间阶层,或进一步为平民阶层的艺术表现无论如何是无法用二者来概括衡量的。

因此本文决意以民间舞为例,对汉族民间舞中女性动态的表达进行考察、分析,从中提炼、总结出平民阶层对于女性身体的审美意识。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女性动态;审美表达一、思考缘起本人对该题的思考缘起于闫嘉教授《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一文。

他认为任何时代的美感或审美理想都应该是多种、层次和多元的,意即在宗白华先生所倡导的“初发芙蓉”的天然之美及“错彩镂金”的人工之美之间应存在一片中间地带,而不应仅存在一种“二元对立”的审美价值取向。

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后,他提出了“低调的华美”[ 闫嘉,低调的华美与阴翳的风雅,文学评论【J】,2020(02),P163]这一美学概念。

它源自于《诗经》中“衣锦褧衣”[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P538]的说法,意为在外部进行有意遮掩的内在美感,这样的美感实际也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含蓄内敛”的人文性格及处世之道的平行写照。

他的这一审美思路给笔者带来了较大启发,只因无论是“初发芙蓉”还是“错彩镂金”其美学考察对象基本为封建时期上流阶层的艺术文本,而作为彼时大多未受系统教育的民间阶层,或进一步为平民阶层的艺术表现无论如何是无法用二者来概括衡量的。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

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是一个少舞蹈的民族,其民间秧歌舞可算是迄今仍然活在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

所以,通过对汉民族秧歌舞的分析,可以看到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变化。

就艺术发展而言,现代审美意识,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现代追求。

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表现,人是艺术的中心,人是艺术表现的目的,艺术是人类生命最璀灿的花朵。

人从与自然一体的混沌中苏醒,恰如人从黑暗的专制之下觉醒,所以说,回到和重新发现人本身——这寻根的逆向追求,是最具艺术的现代意义。

通过对汉族秧歌舞蹈所具有的现代审美意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加深对这种意义的理解。

一、秧歌舞蹈的现代步伐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即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又能够敏锐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

新中国的成立,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舞蹈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具有突破性发展的里程。

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秧歌舞蹈经过舞蹈艺术家的收集、整理,在编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同时,以一种舞蹈组合的形式进入了教学的课堂,力图形成规范的民间舞蹈教学体系。

其中优秀的舞蹈组合有:《过街楼》、《逗蚰蚰》、《鬼扯腿》、《熬鸡汤》等。

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组合,至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

的确,它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追求,有着经得起岁月考验的鲜明特点。

如《过街楼》以传情为目的,通过每一个眼神和动作,将恋爱中的姑娘的心理表述得淋漓尽致,却又具有中国传统女性“含而不露”的审美特点。

正是因为这一点,使这个教学的舞蹈组合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训练价值。

然而,这种“含而不露”的审美特点却多少缺乏些现代意识,必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被突破。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人们对艺术的本质的认识是需要过程的,所以人们在返回人本身之前,首先扑向大自然的怀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道弯”在汉族秧歌教学中的审美差异作者:王丹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9期
摘要:什么是“三道弯”?有关人类的身体动作并且具有节奏的运动是舞蹈,“三道弯”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舞蹈姿态体现在不同的民族舞蹈当中,并且每一个舞种的“三道弯”都有其不一样的韵味特点,而“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中的体现之处又有很多,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表现出来的“三道弯”也是审美各异的。

关键词:“三道弯”;教学;动态;审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劳动。

因此,不同的民族与时代,所展现出的舞蹈也有着不同的风格与韵味,通常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生活习俗都能在其表现的舞蹈中展现出来。

在汉族秧歌里“三道弯”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而“三道弯”在汉族秧歌的运用更是广泛常见了。

在这里,就从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两种民间舞蹈来探索解析了“三道弯”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让我们觉得民间舞是这么的有魅力!
1 “三道弯”在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1.1 山东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
古人有云“扇影衣香人如醉,笙歌围住一团春”,用来形容胶州秧歌是最合适不过的。

胶州秧歌里舞者通过运用头、肩膀、胸、胯、腿部、膝盖、脚、大臂、小臂、手这几个地方来不停地运动变化着,那身姿扭起来十分动人窈窕,就像一杯香醇的美酒,让人美醉了。

如舞蹈作品《风酥雨忆》展示主要突出了“拧、碾、抻、韧、扭” 这五个特点。

拧和碾是最重要的地方。

“拧”就是拧腰上身和胯部用反向力;“碾”体现在脚上其呈现出向外的延伸之美等。

在初学胶州秧歌时,老师就会先教脚下的步伐,左脚抬起到右脚踝骨的位置上,从跨跟膝盖脚尖往回,然后脚跟落地,把重心推到两脚之间,然后从二方向向八方向打开,两腿膝盖贴紧,上身方向保持不变,这才达到上身下身一种扭毛巾的感觉。

拧碾做好之后再配合手臂的画八字运动。

1.2 安徽花鼓灯中的“三道弯”
“梗”“摆”“旋”“弯”;“脚下梗着走”,这是脚上用力,重量放在右后方,切忌力浮着,“梗”要出来,灵巧多变为精髓。

舞姿轻盈多变,有时如仙鹤般翱翔,有时如雪花般飘洒,有时又如轻浮于水面的柳丝,将东方女子的活泼娇俏而又潇洒豪迈的性格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舞蹈《翘兰花》以腰部为中心,在上半身和下半身反作用力下形成了一种“S”体态。

而脚上干脆梗的力量带动上身轻轻地摆动,手臂在身体旁划圆圈。

“拐弯靠着旋”,在表演中看出来,要做
到脚下快准稳干脆利落,不得拖泥带水。

在教学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动作名称还有“风摆柳”,左手叉腰,右手向前划扇,腰部保持下弧线摆动。

身体保持一种“S”摆动,真就如同被风吹动的柳条儿一般。

2 “三道弯”在山东胶州秧歌和安徽花鼓灯中的审美
2.1 流动的“三道弯”之动态美
流动的“三道弯”,是指不间断的动作所形成的动态,重点体现过程,强调的是动律。

“三道弯”的流动在胶州秧歌的舞蹈中的体现,主要就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动作。

这种舞蹈体现了一种强弱、快慢、收伸之间的一种强力反差使得舞蹈更有张力。

舞蹈《一片绿叶》运用了这种体态特点,通过“拧” 和“扭”,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像被风吹动如绿叶般柔弱的窈窕女子,随风而动。

胶州秧歌是运用全身几个部位的扭、拧、韧、蹍不停地循环和重复来表现出流动的“三道弯”。

其中“活动起来扭断腰”就是最突出的特点。

它最强调整个身体的一种配合,把脚上的拧和蹍,配合以腰为中心点,以肩膀和脚的逆方向的扭动,再以腰的扭动带着的手上的小臂来绕8字形状圆,加上推手和翻腕的动作来统一结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形成“三道弯”,使身体达成一种协调的运动,身体随步伐前后仰向两边拧,身体不停地圆润地划“8”形状圆,形成上下身的扭动动律,整个律动的是连绵不断周而复始的。

2.2 静态的“三道弯”之造型美
静止中的“三道弯”也是非常不同的,“拧”“倾”是安徽花鼓灯最大的特征,是一种横向的。

整个舞姿造型是向上挺拔的。

在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仙子的“飞天舞”相同的是体现的也是各种“S”形状的舞蹈姿态,也同是静态的“三道弯”而仔细的一对比,就会发现敦煌壁画上的仙子体态整个身体是往下沉的整个重心放在下面,保持松胯并冲出身来形成的“三道弯”。

表现了柔、韧、沉、曲的感觉。

3 形成安徽花鼓灯与山东胶州秧歌“三道弯”特点异同的原因
3.1 审美因素
首先是从传统的历史文化中遗留下来的一种大众对于女性“s”型姿态的审美特征。

我们东方人的传统思维和舞蹈方式常常是曲线的,所以,民间舞蹈中多呈现“S”形状的舞蹈姿态。

在处于安徽那一片土地的位置文化氛围与其悠远的历史形成了花鼓灯的独特魅力,中国南北方的界线的干流发源于河南的淮河,横向穿其干流的北部。

所以,安徽花鼓灯吸收了其南北文化的优点与长处,既保留有吴高窟舞的魅力风韵,更是尤其受楚风的影响。

楚人的习俗我们都知道第一尚武,第二知音,第三就是好细腰。

而细腰则体现在“兰花”、“三道弯”、“S”形状,强烈突出了腰部曲线。

山东胶州秧歌发源于农村底层人民自娱自乐的小游戏,开始流行于郊县的小县城里,类似于如今的广场舞,既热烈奔放又娇俏可人,体现了朴实而丰富有趣的齐鲁文化也保留了古风中女性的阴柔美。

3.2 文化因素
每一种舞蹈都体现出那一方土地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体现在“三道弯”中。

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旧习俗“缠足”便是这两种秧歌形成走路迈碎步两边扭相同动律一样的原因。

封建社会以缠足这种方式来束缚当时女性的肉体与精神,这种当时的旧的落后的价值观便体现在了舞蹈之中。

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审美。

胶州秧歌中的脚拧、扭腰、小臂绕八、手推、翻腕这一系列特点的体现重点都在于弹性的脚掌和灵活的脚跟。

因为当时表演的大多是男艺人,表演时为了突出女性特征因此跳舞时都要穿上量身定制的小鞋来模仿女性的小脚。

因为脚穿跷板表演时必须得要踮起脚尖,重心集中于木跷上,自然而然形成了两边扭的体态特点,后来改革开放,缠足这种旧习俗被明令禁止,以踩跷板来模仿小脚的形式也一起被禁止,但是形成的动律特征却在表演中遗留了下来也就是“三道弯”的动态动律特点。

通过以上对比出了安徽花鼓灯强调的是三道弯的“亮相”表现出了三道弯的姿态美造型美,风格特征中带有一种“艮劲”。

而胶州秧歌强调于流动的三道弯,表现出三道弯的动态美,抻、韧结合,周而复始。

经过这两种“三道弯”的学习,对汉族民间的秧歌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进而能够更好地运用发挥到舞蹈的教学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郝颖.试论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三道弯”的同源性[J].中国科技博览,2009.
[2] 严嘉.“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3] 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姬茅.中国民间舞常用动作选萃[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王卫东.中国汉族舞蹈发展脉络概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
[7]刘青戈.中国舞蹈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8] 董雪.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2010.
作者简介:王丹(1983—),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江汉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