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七活动5总结与反馈
七巧板活动小组活动总结
七巧板活动小组活动总结标题:七巧板活动小组活动总结引言概述:七巧板是一种益智玩具,通过拼凑七块不同形状的木块,可以组成各种图案和形状。
在小组活动中,七巧板可以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
本文将总结七巧板活动小组活动的经验和收获。
一、活动准备1.1 确定活动目的和主题:明确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还是锻炼团队成员的创造力。
1.2 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活动,确保团队成员都能参与其中。
1.3 准备七巧板和其他必要材料:确保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一套七巧板,同时准备纸笔等辅助工具。
二、活动开展2.1 分组和分工:根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工,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2.2 制定活动规则:明确活动的规则和流程,避免出现混乱和不愉快的情况。
2.3 激发团队合作:通过七巧板活动,激发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他们共同解决问题。
三、活动总结3.1 收集反馈意见:在活动结束后,收集团队成员的反馈意见,了解每个人对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3.2 总结活动经验:总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以后的活动做好准备。
3.3 感谢团队成员:感谢团队成员的参与和付出,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四、活动成果4.1 提升团队合作能力:通过七巧板活动,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4.2 提高创造力:七巧板活动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4.3 加强团队凝聚力:通过共同完成七巧板活动,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得到了加强,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五、活动展望5.1 继续举办类似活动:根据本次活动的成功经验,可以继续举办类似的七巧板活动,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2 探索更多合作方式:除了七巧板活动,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合作活动,拓展团队成员的视野和能力。
5.3 持续学习和改进:在未来的活动中,不断学习和改进,提升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让团队成员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说课稿正确模板
说课稿正确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将就即将进行的课程进行说课,课程的主题是“XX”,这是一节XX课程,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XX。
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XX学段XX学科的XX课程,属于XX模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XX知识,培养XX能力,形成XX观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XX概念,能够运用XX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XX活动,学生能够学会XX,提高XX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XX的兴趣,培养学生XX的情感,树立XX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XX概念的引入和解释。
2. XX方法的演示和实践。
3. XX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4. XX技能的应用和拓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XX概念的理解,XX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XX技能的应用,XX案例的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教学: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XX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主题。
2. 讲授新知:系统讲解XX概念和XX方法,确保学生理解。
3. 互动练习:设计互动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评价本节课将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
2.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3. 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梦想课程教学总结及反思
梦想课程教学总结及反思梦想课程是集合作、游戏、自主实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一门课程。
本学期,根据学校工作安排,选择了家乡特产这个主题实行教学,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注重社会生活。
学生通过度组、设计、交流,与同学们分享劳动成果,在交流、汇报中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欣赏,学会了理解,获得了知识。
同时努力号召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自我发展和合作意识。
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实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
一、结合学科特点,展开多元化梦想课程教学活动。
梦想课程的理念是让学生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成长。
通过设计和实施梦想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此基础上,我校把梦想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升的坚实基础。
展开读书乐,组成小组读书会,组织故事会,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兴趣。
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实行有益的梦想课程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有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
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
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有和生活的直接目的。
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理解自己存有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社会调查。
为了协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在梦想课程教学活动中,把家乡特产调查与社会实践作为梦想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实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理解社会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家乡特产”这个主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1、当前整个垫江都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高潮,发展随之日新月异,我们如何保护好家乡特产,让孩子们尽快了解,增强其责任感,学会做社会人,我们感到展开这活动有现实意义,有探究价值。
模块七总结与反馈
模块七总结与反馈时秀杰1 、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答:这一模块是对前面六个模块的一个总结。
主要是对案例分析的一个阶段性回顾,以及对分析案例的基本要求、基本原则等进行巩固。
我认真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校要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在此基础上我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了反思所学案例,并在相关板块发了主帖;点评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并在相关板块发了主帖;在优秀设计赏析与评论板块参与了优秀案例的讨论;对模块七进行了总结与反馈。
2 、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答:通过对本模块的学习认识到:(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从五个方面创设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2)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改正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片面认识,要从优化策略方面着手,真正做到有效整合。
3 、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答: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我觉得培训的内容很好,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的剖析,端正了我们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教师中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尚未明确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及方法。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存在四大误区。
这需要我们所有教师认真比照分析。
现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
模块7:与建设单位、招标人、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其他专业分包单位、专业分包地配合要求措施
目录第七章承包方与业主、监理、设计人等单位配合措施 (2)第一节承包方与业主的关系处理 (2)第二节承包方与设计单位的合作关系处理 (3)第三节承包方项目部与监理单位配合措施 (4)第四节承包方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 (6)第五节承包方与安装专业的施工协调 (6)第六节承包方与总包方协调配合措施 (8)第七章承包方与业主、监理、设计人等单位配合措施第一节承包方与业主的关系处理1.1项目经理的外部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项目经理部全体人员必须明确“业主是上帝”的观念,把业主所期望的工期和工程质量作为核心,为业主建造一流的建筑产品,让业主满意。
1.2定期向业主提供工程进度报告,对于合同允许条件下的工程进度延误或超合同条件下施工,必须及时请业主或监理书面认可。
1.3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应积极与业主交流汇报,主动为业主排忧解难,想业主所想,急业主所急,和业主融洽相处。
1.4经常核实项目建设的施工范围是否与审定的标书与图纸一致,发现有不符的要及时查找原因,并请业主或监理核实和签证。
1.5建立工程协调会制度。
每周二由总包单位主持,参与施工阶段施工的各专业分包单位参加,甲方、监理列席会议。
在协调会上,总结上周施工阶段的实施情况,明确后阶段的施工安排,分析及协调解决实际施工中发生的问题。
且每月由总包单位发一次工程简报,通报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检查情况。
1.6在协调会上,向甲方详细汇报前一阶段的施工情况及下一阶段的施工计划,并认真听取甲方意见,做好会议纪要,并按甲方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改进意见,完成后以书面联系单形式请甲方认证。
1.7在工程质量管理上,对于甲方提出的质量整改意见,必须落实到人,完成后由甲方签证。
第二节承包方与设计单位的合作关系处理2.1在各种隐蔽验收时要及时通短设计单位,让设计单位对我公司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有一个明显的监督作用。
2.2对由于施工中需要作变更处理的部位要即时的反馈给设计单位,在设计单位提交正式的交更通知单后,才能施工。
5-8模块总结与反馈
1.在5-8模块中,您做了哪些事情?答:在活动一必选案例分析中,我认真的学习了《生动有趣的“电子称象”》这个案例。
然后把自己对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思考写入了名为“模块五必选案例分析”的Word文档中。
并将这个作业放入了档案袋。
在活动三的应用博客工具进行教学反思中,我对原有的网易博客的主题、板块等进行了设置,并更新了几篇博文。
最后,在班级讨论区,我将自己思考的有关应用博客工具进行教学反思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与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受益匪浅。
在模块六的学习中,通过阅读《教学评价》的有关内容,我对教学实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
对本模块中的必选案例《杨老师的新测评计划》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然后用教学统计软件Excel制作了表格,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交流共享,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在模块七的学习中,我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途径方法及策略,还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在活动3里,我选择了小学《黄金分割》,阅读了老师的设计方案,依据教学成果评价量规对方案进行了总体评价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自己的见解。
在模块八的学习中,我结合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完成了两个必选案例《关注光污染》和《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的分析,写出了自己对案例的分析,并参与了讨论交流;完成了5-8模块的总结与反馈。
2.学完5-8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答:通过这四个模块的学习,我了解了在平时很少涉及和运用到的教学手段,拓宽了视野,掌握了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我认为收获是很大的,对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四个模块的学习,我在了解了博客的基础知识和用途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运用博客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泛的空间,为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供了又一条广阔途径。
通过这四个模块的学习,我知道了教学评价对于学习和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多种评价策略来评价自己班级内的学生,同时,我还学会了应用Excel软件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
认真研读完模块六和模块七的专家引领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宣师一附小赵娜莎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猜测、实验等探究方式,在发现、讨论、交流三边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推理思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感受、欣赏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设疑引趣、提出问题1、出示三角形图: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比如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等,请大家看屏幕,你能说出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形吗?2、连续出现的都是三角形,那什么叫三角形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1、在这个信封里有四根小棒,(在展示台上依次出示)这四根小棒颜色不同、长短也不同。
如果我们把小棒当作线段,你能围出三角形吗?从四根中任选出三根,首尾相连的围成三角形,我们四人一组,把围三角形的情况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把表放在展示台上)。
2、汇报交流: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都是三根小棒,这两组怎么就不行呢?符合什么条件就能围成三角形了呢?根据学生汇报板书3、验证我们每个人自己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度,记录下来,并且进一步验证这三条边的关系是否符合我们发现的规律: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汇报三、深化认知、联系生活、拓展应用1、如果看到一组一组的数据,你能迅速判断出这三条线段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吗?线段长度(厘米)行画√、不行画×① 6 8 11 √② 2 3 8 ×③10 10 10 √④9 2 9 √⑤12 5 7 ×⑥ a b ca 、b、c这三条线段不知谁长、谁短,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2、第三组的这三条线段(板书:2、3、8)现在不能围成三角形,能不能只改变其中一条边的长短,其它两条边不变,使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甘肃中小学智慧教育教师培训模块七作业
平台资源应用:无直接应用,但可作为后续任务的灵感来源。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热情。
教学效果
(教学后的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次班队会成功利用甘肃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丰富资源,通过讨论交流、感知分享、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班队会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
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自我保护技巧。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主题班队会活动过程
主要内容及呈现形式
时间
平台资源应用与设计意图
引入阶段:
主要内容:教师简述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引出班队会主题。
呈现形式:口头讲解+PPT展示。
平台资源应用:无直接应用,但可作为后续讨论的背景知识。
《XXXXX》基于平台的班队会教学设计模板
学校名称:
授课教师:
班队会主题(题目):预防校园欺凌,守护健康成长
班级:二年级
活动形式:讨论交流、感知分享、实践反思、案例分析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应用:
利用平台的“德育”版块下“心理健康”栏目中的《规避欺凌有窍门》视频,以及《校园欺凌问题与对策》书籍内容作为教学资源。
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与行动计划。
呈现形式:书面反思+口头分享。
平台资源应用:书籍内容引用,提供理论支持。
设计意图:将讨论成果转化为个人行动,增强实效性。
总结与反馈阶段:
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班队会内容,强调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性。
收集学生反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
活动5 5
活动5 5-8模块总结与反馈1、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答:在模块5-8中,我做了以下这些事情:1.认真阅读模块五《教学实施》的内容,对《生动有趣的电子称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认真阅读同组其他老师的案例分析,并进行探讨交流。
2.认真学习了模块六《教学评价》的有关内容,对教学实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对本模块中的必选案例《杨老师的新测评计划》、《网上的学习乐园》案例分析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3.认真学习了模块七《教学设计回顾》的内容,应用所学知识对模块七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中的案例《找春天》进行分析。
4.认真学习了模块八《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实施步骤、指导方法等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应用所学知识对模块八必选案例《关注光污染》《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进行了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5.应用博客工具进行教学反思中,上传了几自己撰写的教学笔记,在博客工具交流共享中分享了我的博客地址及思考的两个问题。
二、学完5-8模块后,您有哪些收获?答:学完5-8模块后,我感觉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5-8模块的学习,使我明白了研究性学习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知道了研究性学习要经历的步骤,以及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同时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在研究性学习中,评价的重要性,也启发了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如何去做好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2.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
主要有: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教室,教学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等方面。
对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有了更细致深入的理解。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合作者”。
“细节决定成功的大小”,要认真进行教学目标的三维分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及时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3.通过对5-8模块的学习,我掌握了常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与应用方法,并能利用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展教学,同时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选定合适的信息化环境,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模块七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了解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 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行价值 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 教育服务的过程。
了解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2 3、调控功能 4、教学功能 5、导向功能
了解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三、教学评价的种类
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模块7: 模块 : 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镇巴县小洋中心小学 王瑛
模块七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结合案例理 .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特点, 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解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 2.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了解利用技术手段进行 .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方法, 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并添加到教学设 评价的优势,设计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或方法 并添加到教学设 计方案中。 计方案中。 3.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和修改。 .能利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素进行评价和修改。 4.在对个人、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4.在对个人、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 预期学习成果 1.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 2.本模块的学习记录。 .本模块的学习记录。 学习基础: 学习基础: 1、通过前面各个模块学习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 、通过前面各个模块学习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 2、已完成的演示型课件。 、已完成的演示型课件。
以基准为依据 以内容为依据 教学评价 以功能为依据 以方法为依据
模块教学实施方案
模块教学实施方案一、实施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模块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二、实施内容1. 选择适宜的模块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宜的模块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2. 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针对每个模块,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并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教学。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教学网站、实践活动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 进行评价和反馈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价和反馈,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指导。
三、实施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针对每个模块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和能力。
2. 设计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节课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3. 准备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计划,准备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教学资源等。
4. 实施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模块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5. 进行评估和反馈每个模块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实施要点1.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活动5 5-8模块总结
模块八活动5 5-8模块总结与反馈一、在5-8模块中,您做了哪些事情?答:在模块5-8中,我做了以下这些事情:①认真的学习了各模块中的所有内容,并且对这所有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②认真阅读模块五《教学实施》的内容,在“课程讨论区”我的班级下对模块五必选案例思考并回答了针对案例《生动有趣的“电子称象”》的5个问题。
并且在论坛中发了主贴,认真阅读同组其他老师的案例分析,并进行探讨交流,同时建了文档并放入了档案袋。
③按照要求,我在博客工具交流共享中分享了我的博客地址及思考的两个问题。
应用博客工具进行教学反思中,上传了几自己撰写的教学笔记,在博客工具交流共享中分享了我的博客地址及思考的两个问题。
第一次的博客地址因为操作有误,无法打开,后来经过重新修改后,又把正确的放入了档案袋,又在博客工具交流共享中分享。
④认真学习了模块六《教学评价》的有关内容,对教学实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对本模块中的必选案例《杨老师的新测评计划》案例分析进行了分析,并和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然后用教学统计软件Excel制作了《初三(5)班期中考试成绩单》的表格,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交流共享。
⑤认真学习了模块七《教学设计回顾》的内容,应用所学知识对模块七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中的案例《电磁继电器的应用》进行分析,对活动3教学设计方案赏析与评论中的《身边的行程问题》、《黄金分割》优秀案例进行了赏析评价。
⑥认真学习了《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中“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要点,并与同事一起认真探讨,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实施步骤、指导方法等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应用所学知识对模块八必选案例《关注光污染》《附中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进行了分析,与其他同学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并将这些分析结果发布到我的博客与其他老师讨论、分享。
⑦在相关讨论区发主贴和进行讨论等,并将自己案例分析与思考以作业的形式放入的自己的作业档案袋中,设置了共享等。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六、预期成效
1.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2.课程质量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提高。
3.学生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就业竞争力提高。
4.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3.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
四、组织与管理
1.组织架构:成立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组织、协调与监督。
2.人员配置:明确课程负责人,配备充足的教学与辅助人员。
3.资源保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确保课程建设所需经费、设备等资源。
五、实施步骤
1.调研与论证:开展国内外课程建设调研,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进行可行性论证。
3.资源保障: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确保课程建设所需经费、设备等资源充足。
五、实施步骤
1.调研与论证:对国内外相关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学校和专业特点,进行可行性论证。
2.制定具体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详细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3.组织实施: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课程建设工作。
4.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与评估机制,对课程建设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项目质量。
2.提高课程质量,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3.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方案
(一)课程体系优化
1.课程结构调整:依据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压缩课内学时,增加实践环节。
2.课程内容更新:引入前沿技术和理论,更新课程内容,确保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每个模块要完成的任务
1、读完教学研读中的培训准备;2、完成交流讨论区的:活动7 模块一总结与反馈交流分享(自己发一个贴,给别人回复至少3个);3、进入班级论坛,对模块1:“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进行跟帖;4、进入班级论坛,对模块一:选题计划提交,按添加附件形式将您的选题计划提交;(并给别人回复至少3个)5、按课本11页建立文件夹;6、下去准备配套的教案课件。
(注意选题计划,课件,教案必须是一个课题的,配套的!)模块二中要完成的任务:1、读完教学研读中的教学前期分析;2、完成交流讨论区的:A活动1《精心分析,适应变化》必选案例的交流分享;B活动3可视化工具交流分享;C活动5模块二的总结与反馈交流分享;(每一个活动要自己发一个贴,给别人回复至少3个)3、完成课堂作业:作业1:模块二必选案例分析;作业2:从“活动2”的4个可选案例中选作任意一个,完成后将作业上传。
作业3:技能作品;(所交的技能作品应该是:在freemind中设计您所选的课题中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文件”中找“导出”,选倒数第五个“导出为jpeg格式”,按添加附件的形式提交作业。
)4、进入班级论坛,对模块二:观摩案例:《要下雨了》讨论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进行跟帖。
(注意:在群里下载Java运行环境和思维导图后,先安装java运行环境后安装思维导图软件,桌面出现一个蝴蝶图标,名称是freemind,双击打开就行)模块三中要完成的任务:1、读完教学研读中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2、完成交流讨论区的:活动1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交流分享;活动4 文字编辑工具交流分享;活动5模块三总结与反馈交流分享;3、完成课堂作业:作业1: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作业2:从“活动2”的4个可选案例中选作任意一个,完成后将作业上传;作业3:从活动3的5个可选案例中选作任意一个,完成后将作业上传;作业4:技能作品,使用文字编辑软件制作技能作品,完成后提交。
(技能作品,要的是你和网页课件配套的教案,教案设计要求在模块三,教学研读中“活动 4 应用文字编辑工具进行教案设计”中,教案设计模板在群共享区。
许永青-总结与反馈(二)
总结与反馈(二)班级 1401期14班姓名许永青主张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是进行项目的过程,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运用。
在教学形式上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项目的实施中自主学习。
项目的就是一个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与现实工作中的情景紧密相连,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完全是以教师为主。
典型的教学模式是提出问题,介绍相关知识,分析任务,讲授相关知识,是典型的单项的知识讲授。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很少有交流,即是有交流也是单项的。
项目则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项目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从而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发现学习的能力。
答:江老师第一次授课采用的分组策略可说是现成的,就前排学生扭向后面与后排学生组成了四人的合作小组开始讨论,很多教师也会采用这种分组策略。
这种策略的的好处是分组快,节约时间,教师便于管理与但是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像江老师这样的分组显得有点粗糙。
我觉得分组策略应该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对意见的“质疑人”。
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互补,增进学生互动,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模块七总结与反馈
1、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答:在这个模块中,我在活动1 “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反思所学案例”中,我认真阅读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及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并且回顾了所学过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在班级下的“反思所学案例”板块中讨论了三个问题。
又阅读了《教育技术参考手册》的知识群,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途径,方法,策略以及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阅读了《season》教学设计方案,观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
并以回帖的形式发表了自己对课例的评价和看法。
在活动3“优秀设计赏析与评论”中,我选择了:《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方案,按照教学成果评价量规,结合前面培训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起了一个主帖对所选择的方案进行赏析与评论.最后认真撰写了《模块七总结与反馈》。
2、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答:学完本模块后,我的收获有:我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知道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中,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并懂得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六大优化策略:内容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维引导策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近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都反映出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可以对各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如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等、体验感受低;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资源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进行主题组织,能够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要,又保证了学习者自主探究的需要;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和教学活动相融合等;教学环境创设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境来支撑,在主题单元设计时,教学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个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课时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教学环境;教学评价设计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倡导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来促进整合效果,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综合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要避免评价功能单一、评价项目单一、评价方法单一。
模块七总结与反馈 3
1 、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这个模块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1)首先认真阅读了《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参考手册》中〖基础知识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整合的途径、方法及策略、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等理论,结合前面五个模块(模块二到模块六)所学案例,在〖课程讨论区〗我的班级下的“反思所学案例”板块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讨论了活动1的三个问题。
(2)在〖活动2点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中,参照【教学成果评价量规】赏析和观看了《电磁继电器的应用》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后,进入〖课程讨论区〗我的班级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例点评”板块,以回帖的形式,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发表对课例《电磁继电器的应用》的评价和想法,在案例评价中渗透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在〖活动3 优秀设计赏析与评论〗中,参照【教学成果评价量规】赏析了〖中学数学:《黄金分割》〗教学设计方案,结合前面培训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起一个主帖,对所选择的方案〖中学数学:《黄金分割》〗进行赏析与评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修改建议。
2.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1)学习完本模块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进一步理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点途径方法及策略,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2)浏览了优秀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并在评价的过程总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
3 、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学完了本模块后,在培训过程中感觉自己缺的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和技能都有待丰富和加强,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学校已经在配备这些设备,而我们也有机会把在这里学到的理论和技术用在教学上,丰富自己的教学课堂,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所以建议老师们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技术支持,现在学到的教学设计模式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给予全程指导。
总结与反馈(二)
总结与反馈(二)班级 03 姓名陈宇涛媒体资源去制作一个学习网站,分享学习资源。
模块五中开通了博客,学会在博客上发布学习信息和资源,通过博客与学生进行交流。
模块六里面学习到了使用项目学习评价量规合理地评价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掌握程度。
最后在模块七中,运用教学成果评价量规对其他老师的教学做一个正确的评价。
问题二:经过前面几个模块的学习,你对教学设计有哪些新的认识?经过几个模块的学习,我认识到教学设计不应该还只是限制在传统的模式。
应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对教学进行设计。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教学网站,开通教学博客,发布更多的教学资源,与学生更直接的交流。
平时对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运用教学成果评价量规来进行合理地评价,并且有一个确定的标准,避免了许多的主观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不单用一张试卷来评价,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家长的合作综合评价。
问题四:在模块三到模块七的学习中,你阅读了哪几个可选案例,请将案例名称写在下列表中,并在每个模块中选取其中一个案例,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选择自己最有心得的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写一写自己对案例的简要分析。
(每个模块分析字数为150-200我认为人认识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
图片素材都是一些简单明了的素材而且是平面的素材,应该安排在前面,最好是在概况组介绍之前。
让同学有个大概的感性认识。
而视频素材就能多个方面展示某个事物,而且有动画、声音、文字等综合展示,使得事物表达的更清楚,应该就放到学生学完概况之后,在有个感性认识之后再通过视频具体的了解,这样效果会更好。
模块五可选案例A《英语课堂发生的意外》案例问题5答:我同意侯艳的做法。
因为这节课是以英文儿歌作为引子引入课题。
如果一节课的引子都做不好,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
尽管侯艳多花了10分钟让学生学习儿歌,但是学生能从儿歌得到信息,学到英语知识,还调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
多花的分钟,可以再教学内容简略的部分调节回来,这样的话,既不会丢掉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积极地、活跃的气氛下学习,学习效率会更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我懂得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六大优化策略:
A.内容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答: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我觉得培训的内容很好,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的剖析,端正了我们的认识。到目前为止,在我们教师中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尚未明确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及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存在四大误区。这需要我们所有教师认真比照分析。现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新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
总结与反馈(二)
班级阳江1班姓名
问题一: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
答:在模块七中,我主要做了以下事情:
(1)在活动1“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反思所学案例”中,我认真阅读了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及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并且回顾了所学过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在班级下的“反思所学案例”板块中讨论了三个问题。
(6)通过“优秀设计赏析”的学习,我知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要不断提搞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才会不落伍、才会不被时代所抛弃。
问题三:学完了本模块的内容后,你对培训过程和培训内容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2)我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中,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属性:
A.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B.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指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懂得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存在以下四大误区:对技术应用的误区;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误区;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特别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上的三个误区: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略揭示过程培养能力;错误的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给我在今后的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时指明了方向,可以让我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尽可能的避免错误,让自己成为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构建的促进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活动3“优秀设计赏析与评论”中,我选择了:《A Famous Person》方案,按照教学成果评价量规,结合前面培训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起了一个主帖对所选择的方案进行赏析与评论。
(4)认真撰写了《模块七总结与反馈》。
问题二:学完本模块后,你有哪些收获?
答:学完本模块后,我的收获主要有:
(1)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者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
C.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可以对各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如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等、体验感受低;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D.资源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进行主题组织,能够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要,又保证了学习者自主探究的需要;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和教学活动相融合等;
B.思维引导策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近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WebQuest等),都反映出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E.教学环境创设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境来支撑,在主题单元设计时,教学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个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课时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教学环境;
(2)认真阅读了《教育技术参考手册》的知识群,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途径,方法,策略以及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中,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阅读了《Season》教学设计方案,观看了相关的教学视频。并以回帖的形式发表了自己对课例的评价和看法。
F.教学评价设计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倡导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来促进整合效果,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项目综合化、评价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六个基本特征: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知识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