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辨证依据

合集下载

执业中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站:辨证论治

执业中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第一站:辨证论治

例题1:谢某,男,60岁,退休。

2010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

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

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pǐ),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突出时间变化,最后总结现症状,此处不要写舌苔变化)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

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

其病因病机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这四点都要有,特别不要忘了最后一点中医病证鉴别:咳喘与咳嗽均可见咳嗽症状,咳喘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中,以咳喘并作,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嗽日久不愈,可转变为咳喘。

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中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1. 引言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和指导。

它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辨析,确定病因病机,并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相应的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和原则。

2. 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中医辨证的第一步,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可以了解到疾病的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疾病的起因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2 望诊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光等,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阴阳盛衰以及病程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3 闻诊闻诊是中医辨证的另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声音音质、呼吸特点等信息,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4 问诊问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饮食等情况,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5 切诊切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为进一步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3. 中医辨证论治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3.1 辨证准确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地辨证。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患者的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3.2 辨证论治合理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二要义是合理地论治。

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治疗,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3 辨证论治细致中医辨证论治的第三要义是细致地论治。

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重细节处理,确保治疗的精确性和规范性。

4. 结论中医辨证论治依据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通过病史询问、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辨病与辩证

辨病与辩证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Disease Diagnosing)与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病即是对疾病的辨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以确定证候的原因、性质和病位为目的,从而根据证来确立治法,据法处方以治疗疾病。

辨病与辨证都是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诊疾病,一为确立证候。

中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强调“证”的辨析和确立,然后根据“证”处方遣药,施以治疗。

但中医学临床上从来就少不了“辨病论治”的方法。

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的概念尚未从病中分化出来,当时就是以“病”作为辨析目的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进行。

如《内经》十三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

其后,《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以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一批以病为辨治目的的“专病”性著作,如刘完素的《三消论》、熊笏的《中风论》等。

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辨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辨病”思维。

如中医学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病等病的防治,也是基于辨病的思维。

因此,中医学的辨病思维与辨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的。

但由于中医学对病的认识仍停留的宏观水平上,缺乏对其的细微机制的研究,没有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也不可能从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去认识其相应机能的失常,因而在西医学东渐之后,中医学的辨病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原来的与辨证思维同时应用,并驾齐驱,变成基本上被淘汰的地位,而辨证思维因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反映了中医学的诊治疾病的特色,故得以迅猛的发展,成为中医学诊治疾病思维方法的主流。

一般认为,中医学的辨证思维起于张机的《伤寒杂病论》(即现在所见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其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并以六经辨证辨析外感热病,以脏腑辨证辨析内伤杂病,构筑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就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得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就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得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就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得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辨病辨证依据

辨病辨证依据

辨病辨证依据:病人多产伤肾,肾气不足,复因劳累过度,劳则耗气,导致肾气更虚,”肾主水”,开合水利,水液泛溢肌肤,而见水肿、尿少:气虚固摄无权,水谷精微随尿液而下,故尿浊而泡沫较多;“腰为肾之府”腰府失养则见腰酸乏力,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内生,血不利则为水,从而加重水肿;舌暗红苔白,脉沉细迟弱亦为气阴两虚夹瘀之征。

故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之“水肿”范畴,本病病位主要在肾,病理因素为水、瘀血,病理性质为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西医诊断依据:病人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血浆白蛋白18g/L,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身穿病理诊断:轻度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可以明确诊断。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水肿(肾虚血瘀)
西医诊断: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计划:西医略,中医以滋肾益气、活血利水为法,处方如下:
生地30g 山萸肉15g 泽泻10g 丹皮10g 山药10g
云苓10g 黄芪45g 当归10g 萆薢30g 蝉衣10g
丹参30g 红花5g 白茅根30g 地龙15g 僵蚕10g
葫芦15g 煅牡蛎30g 半枝莲15g 泽兰20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2次/日
医师:xxx。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生通过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来辨明疾病的性质、病因以及病程,并依据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一、辨证求因中医辨证论治首先要求明确疾病的病因,即寻找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

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中医医生可以辨别出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辨别疾病的分型,即将疾病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结为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实虚寒热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通过辨别疾病的辨证类型,中医医生可以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的中药。

三、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通过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药物。

中医辨证分为辨证系、辨证类和辨证治三个层次。

辨证系指具有共同特征的疾病所属的范畴,如感冒属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辨证类是指同种病因下不同的证候类型,如湿气内停可以表现为湿热、湿阻等。

辨证治是指根据具体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等。

四、辨证施治中医辨证论治要求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中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通过选用合适的药物组方,来调整病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或气血平衡。

而针灸、推拿、气功等则通过刺激穴位、按摩和调理呼吸来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求因、辨证分型、辨证论治和辨证施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原则,中医医生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性在于其以辨证为核心,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平衡,以及维护人体的整体健康。

这些原则不仅仅适用于中国传统医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

中医辩病辩证依据一、喘证:1、患者以“--”入院,当属中医“喘证”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病证。

患者长期接触煤尘,损伤肺气,肺气失于充养,肺之气阴不足,易受外邪,感受外协,外邪入里化热,邪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郁遏肺气,肃降无权,故见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痰热郁蒸,故见身热。

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见咳嗽,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痰热蕴肺之证。

纵观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痰热蕴肺辩证范畴,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在肺,患者因肺气亏虚,易反复发病,预后不佳。

2、患者以“--”入院,属于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患者年过半百,其气已衰,肺气亏虚,气失摄纳,故喘憋。

舌淡、苔白,脉沉弱亦为肾虚之症,肾气亏虚而见下肢水肿,纵贯舌脉症本病当属喘证,肺肾亏虚辩证范畴,病性属虚证,病位在肺肾,反复发病,当疗效差。

3、患者以“--”入院,故属中医“喘证”辨病范畴,喘证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至的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患者因感受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外邪所伤,肺气不得宣降,气机壅阻,上逆做喘,故见喘息,肺气不降故见喘嗽,寒为阴邪,其主收引,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塞,故见恶寒发热,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均为风寒雍肺之象,病性属实,病位在肺,预后良好。

喘证辩证依据(实喘、虚喘):1、风寒袭肺:辨病辨证依据: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部闷胀。

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故见恶寒、头痛、无汗等表寒证。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亦为风寒在表之征。

病因为风寒袭肺。

病机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内则壅遏肺气,外则郁闭皮毛,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

中医辩病辨证依据模板

中医辩病辨证依据模板

中医认为本病患者的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伤及脾胃,水湿不化,湿邪内停,湿邪郁久化热,湿热相搏,致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痔。

热盛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血溢脉外而见便血;湿热下迫大肠,肠道气机不畅,复因染毒,热盛熏灼,则有块物脱出肛外、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四诊合参,应属中医“痔”范畴,证属“湿热下注”型。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脾胃而导致脾气不足,脾不化湿,湿邪郁久,阻滞气机,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生痔。

脾气不升,清阳不化,肠道气机不畅,经络阻滞,则肛门内有块物脱出。

舌红,苔白腻,脉濡。

四诊合参,应属中医“痔”范畴,证属“脾虚气陷”型。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因劳累过度,肛门部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则肛门有物肿起,不通则痛。

舌红,苔淡黄,脉濡。

四诊合参,应属中医“痔”范畴,证属“气滞血瘀”型。

中医学认为本病并因病机多为排便时用力努挣,气血运行不畅,瘀久不散,经脉横结,肠为痔。

该患者以肛口肿痛,伴便血,便后块物脱出,需用手推之方能回纳,大便较干硬,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涩为主要表现,四诊合参,应属中医“痔”范畴,证属“气滞血瘀”型。

气不足,脾不化湿,湿邪郁久化热,内热蒸灼,热结肠燥,大便秘结,粪便粗硬,排便努则,使肛门皮肤裂伤,湿热蕴阻,染毒而成,舌红,苔薄黄,脉弦,故为“血热肠燥”型。

本病多由湿热下注大肠,致大便秘结,排便努挣,引起肛门皮肤裂伤,湿毒之邪乘虚而入皮肤筋络,局部气血瘀滞,运行不畅,破溃之处缺乏气血营养,经久不敛而发病。

患者以便后肛口疼痛,裂口色红。

舌红,苔薄黄,脉弦,为主要表现,四诊合参,证属"湿热下注"型。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肛痈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未尽,瘀久不散,热盛血败肉腐成脓,溃后而成。

患者有肛旁脓肿自行溃破史。

发病以来无寒热,无潮热盗汗消瘦。

舌红,苔黄腻,脉濡,四诊合参,应属中医“肛漏”范畴,证属“湿热下注”型。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概述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辨证施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是中医医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进行辨证施治的有效依据。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的种类中医辨证施治依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病因依据:中医辨证施治首先要探求疾病的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病因依据可以是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等,通过确定病因可以更精准地进行辨证施治。

2. 病机依据:病机依据是指疾病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过程。

中医强调病机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疾病的演变过程,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证候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证。

证候依据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断。

通过辨明不同的证候,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4. 辩证依据:辩证依据是根据病人的辩证特点,即辨明病的性质、病位、病机等,对疾病进行进一步的辨析和判断。

辩证依据可以帮助医师寻找到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地施治。

中医辨证施治依据的重要性中医辨证施治依据是中医治疗的基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依据准确的辨证施治依据,医师可以更好地进行疾病的治疗和调理,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辨证施治依据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疾病的辨证施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的理论。

总结中医辨证施治依据包括病因依据、病机依据、证候依据和辩证依据等,这些依据为中医医师提供了有效的治疗参考。

正确应用辨证施治依据,将有助于中医医师更准确地判断疾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

中医护理学第八章辨证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

中医辨证主要依据四诊(望、闻、问、切)来确定病情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包括辨证分析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辨证分析是指通过四诊观察和询问病史来辨明病情,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皮肤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形状、脉搏的形态等都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变化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来判断病情。

包括听声音的高低、音色的变化、呼吸的情况等,如呼吸急促、呼吸有声、喘息等都是病情的表现。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询问病史、症状和发病情况等来得知病情。

包括病情的起因、病情变化、身体状况、饮食情况、排便情况等。

辨证分析是在对病情进行观察、听声音和问询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的诊断要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情的虚实、表里、寒热等属性。

通过对各种病症的辨别,可以判断患者病情偏向阴虚还是阳亢、表证还是里证、寒证还是热证等,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个体化地选取药物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也是中医与西医的一个重要区别。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针对病情的属性和特点进行辨证,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而言之,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四诊进行辨明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分析是依据望诊、闻诊和问诊来确定病情属性和特点,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分析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辨证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对于中医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

中医诊断辩证的名词解释中医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特点是以辨证论治为主要方法。

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了解其病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信息,来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辩证是指在辨别疾病的基础上,分辨疾病的具体特点,以及辩别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等。

本文将对中医诊断辩证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辨证中医辨证:它是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询问病史和病程,对疾病的变化动态进行观察和判断,以找到病的本质、性质和规律,达到“辩明正气邪,辨出虚实滑”的目的。

辨证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皮肤、粘膜、目、舌质、舌苔等,来了解患者的外貌、面色、目神、舌质等情况。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病史、病程、症状等,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肿块等,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病变程度等。

二、证候中医证候:它是指通过对患者的辨证,得出的一组有证据、有依据、有客观存在的病状和体征的总称。

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单位,是辨识疾病的依据。

证候分为主症和兼症。

主症是指患者主要的症状,常常是疾病的特点所在;兼症是指患者伴随出现的次要症状。

三、辩证名词解释1. 气虚气虚是指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血不足的状态。

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懒言、心悸气短、乏力、出汗多等。

气虚可以分为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等不同类型。

2. 阳虚阳虚是指机体的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怕冷、肢体乏力、舌淡苔白等。

阳虚可分为气阳虚、阳虚血亏等不同类型。

3. 阴虚阴虚是指机体的阴液不足,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心烦悸动等。

阴虚可分为肝阴虚、心阴虚、肾阴虚等不同类型。

4. 痰湿痰湿是指体内湿气聚集,阻滞气血运行的状况。

痰湿主要表现为胸闷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增加等。

痰湿可分为湿热痰浊、湿热痰瘀等不同类型。

5. 血瘀血瘀是指机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淤滞的状态。

中医辨病辨证

中医辨病辨证

高血压1.病名: 眩晕, 证型: 肝阳上亢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肝肾不足, 阳气失敛上亢, 故表现为头晕, 头胀, 肢体发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眩晕”范畴, 辨证为肝阳上亢。

2.病名: 头痛, 证型: 气虚血瘀证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气血生化不足, 瘀血阻滞经络, 清窍失养, 故表现为头痛, 头胀, 肢体发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头痛”范畴, 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头痛, 口眼歪斜, 言语不利, 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 可与本病鉴别;2.厥证:多表现为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等表现, 可与本病鉴别。

糖尿病病名: 消渴, 证型: 阴虚火旺, 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嗜食肥甘厚味, 湿热蕴结, 耗伤阴液, 故表现为多饮多食, 面红耳赤, 睡眠困难, 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数, 四诊合参, 属中医“消渴”范畴, 辨证为: 阴虚火旺。

中医鉴别诊断:1.痉病, 多表现为角弓反张, 昏不知人, 可鉴别;2.阳明腑实证:多表现为午后潮热, 大便不通, 神昏谵语等表现。

颈椎病病名: 项痹病, 证型: 气虚血瘀证, 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气血生化不足, 瘀血阻滞经络, 经络失养, 故表现为颈部胀痛, 肢体发麻,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项痹病”范畴, 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鉴别诊断:1.中风:多表现为头晕, 言语不利, 肢体偏瘫偏麻等症状;2.眩晕:表现为头晕, 甚则行走不稳, 恶心呕吐等表现。

支气管炎病名: 咳嗽证型: 痰湿中阻辨病辨证依据: 缘由患者老年男性, 年老脏腑虚衰, 气血生化不足, 脾虚湿滞, 聚湿生痰, 故表现为咳嗽, 咯痰, 气喘, 舌质淡红, 苔厚腻, 脉沉细, 四诊合参, 属中医“咳嗽”范畴, 辨证为痰湿中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

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伤寒论的辨病、辨证、辨治徐小丽LittleLily2021-03-05 19:28:00新朋友点击关注↑↑↑,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学习《伤寒论》书,首先要学习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这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思维起到决定性作用。

看书中'辨XXX病脉证并治',虽然了了六个字,却把在临床的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都说了出来,仲景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把深层的含义包含在普通的言语之中。

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分为三部分,大致为:辨病----辩证---辨治三个方面,但是有的条文也没有按照这个规律,那是针对一些简单的容易辨别的疾病,或在主证的基础上的一个兼证,采取的另外一个治疗方法。

现在针对大致的条文来做一简述。

一。

辨病辨病是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首先辨别出这个病的病证是在哪个范围,来确定当前这些症状中属于什么病。

张仲景根据自然规律与人体的结合,分析出人体的六种不同位置与功能,完全合乎自然规律,结合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形成了六病学说,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至于病位另外专篇论述,在此大致说说,以便理解。

太阳病是病位在全身的皮表,由心肺的气血来供养,而达到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明病为人体的内通道--胃肠道,其从口到肛门均属于阳明的范围。

与皮表正相反,因而分为表里。

太阳对外,阳明对内。

少阳病的病位可涉及全身,为元气运行的道路,由阴而生,上达于阳,类似于人体的静脉神经(动脉神经为卫气的循行)。

在人体局部为肝胆的调节。

太阴病的病位在胃肠道,但是他的作用为吸收与运化水谷精微。

也就说胃肠道虽为阳明,但是阳明只是储存水谷,而吸收与运化属于太阴的范围。

少阴病的病位在腹部,局部为在肾与膀胱,但是结合功能是在全身的血脉中的包含者,如同地球的吸引力,虽在土中,但是却表现在地球的外部各个方面。

厥阴病主脉,其病位有两个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面的通阳,下面的起阴,交通阴阳,相互交接。

中医辨病辩证

中医辨病辩证

中风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年近半百,失于调养,损及肝肾之阴,阴虚无以制阳,肝阳上亢,迫血妄行,上扰清窍,下阻筋脉,故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其舌红,苔黄腻,脉数滑为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象,病位元神,与肝肾有关,属本虚标实。

主诉:视物不清一天。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患者年过半百,有饮酒吸烟史40年,损及脾胃,脾胃渐亏,以致食欲不振,运化无力,水谷无以化津微,停滞内生痰湿,瘀久化热,停于腑内,故见腹胀便干。

肝风内动,浊痰上扰清窍,下阻筋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脉络,故症见视物不清,其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为肝阳上亢,痰邪阻窍之象。

腰痛主述:反复腰痛腰酸2年伴泡沫尿,加重2周+辨病辨证依据:因劳累太过,兼之病久,以至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痛。

腰为肾府,肾主骨髓,肾之精气亏虚,则腰脊失养,故酸软无力,其痛绵绵,喜按喜揉,是为虚证所见。

劳则气耗,故遇劳更甚。

肾藏精,肾虚固摄失司,故夜尿增多,精微不固而下泄,故见泡沫尿。

阳虚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不温。

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沉细,皆为阳虚之象。

主述:反复腰酸痛近40 年,加重1月伴尿频尿痛恶心0[(e k%a*E#T_aB,a/^ ^ 辨病辨证依据:久病体虚,加之年老体衰、生育较多,以至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而发生腰酸痛。

劳则气耗,故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并见膝软乏力。

阴虚则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面色潮红,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阴虚则阳亢,故见头昏、血压增高;暑月湿热行令,感受此邪,壅于腰部,经气不通,故腰痛加剧并有肾区扣痛;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数;湿热浊邪内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故见恶心。

舌质偏红,有细裂纹,前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之象,苔根黄腻则为兼有湿热之象。

血证主述:反复皮肤瘀点瘀斑2年,加重1周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女性,49岁,劳倦过度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且反复出血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成紫斑。

中医辨病辨证

中医辨病辨证

中医辨病辨证中医学是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医辨病辨证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基础,旨在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等手段来了解病情和辨别病因,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病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史、体检结果等来确定病名,即明确病症的类别。

中医辨病强调“辨象辨情辨证”,不仅关注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还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年龄、环境、习惯等因素,从而确定病症的本质。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辅助检查和体检结果,综合分析各种症状之间的关联性,找出主要矛盾和病因,进而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为辨证施治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前者是判断病人体内体外的病理变化,后者是以治疗为目的,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药物和疗法。

在中医辨病辨证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通过朴素实用的四诊法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面部、目眦、鼻、唇舌、胸腹、四肢、皮肤等部位的症状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倾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声、腹鸣音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来获取病情资料。

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经络、腧穴、脉搏等来推断病情和诊断病症。

中医辨病辨证的核心思想是“辨证施治”,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在于辨别病因,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调理等多种手段,以达到平衡阴阳、调整气血等目的。

中医辨病辨证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辨病辨证,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辨病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观察、询问、闻、问、切等手段来了解病情和辨别病因,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病辨证在保护人们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病辨证依据:汇集四诊资料,运用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得出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中医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内容三、肺心病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本病是本虚标实,病位于肺、脾、心、肾。

缓解期为肺肾虚,本虚邪微。

治宜健脾补肾,而急性加重期病情较为复杂,多种证候,可分为①肺肾气虚外感型(合并感染);②心脾肾阳虚水泛型(心力衰竭);③痰浊蔽窍型(肺性脑病);④元阳欲绝型(休克);⑤热淤伤络型(伴有出血)等。

1.3辨证分型及施护分型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诊断分型标准进行[1]。

1.3.1痰热郁肺、肺气闭郁12例:症见喘咳重、胸胀满、兼见发热,汗出,口干口苦,痰黄稠、不易咳出,尿黄少,舌暗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施护:①给予半卧位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痰稠不易咯出者给予叩背法帮助痰液咯出,或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

③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可饮梨汁、海蜇汤、孛荠以润肺利痰、清热,忌烟酒和肥甘厚腻等生热助湿食物。

④中药汤剂温凉服。

⑤此型病人情志上多表现为烦躁,易怒,因此要保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对待病人要耐心、诚恳,给予病人开导、安慰等。

⑥呼吸肌功能锻炼:教会病人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

腹式呼吸法[2]:病人取立位,坐位或平卧位,两手分别放于前胸和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时,膈肌最大程度下降,腹肌松弛,腹部手感向上抬起,胸部手在原位不动,抑制胸廓运动;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手感下降)帮助膈肌松弛,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增加呼气潮气量。

缩唇呼气法[2]:病人闭嘴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缓慢呼气。

呼气时腹部内陷,胸部前倾,将口唇缩小(呈吹口哨样),尽量将气呼出。

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尽量深吸慢呼,每分钟7—8次,每次10—20分钟,每天2次。

1.3.2寒饮束肺6例:咳逆喘促,胸闷胀满,痰白量多,或伴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身痛无汗,严重时症见颜面浮肿、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口唇紫绀,尿少,舌淡暗苔白腻,脉浮紧。

施护:①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及对室温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环境安静。

②做好皮肤护理,浮肿患者,水湿内停,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易破损,保持床单元整洁干燥,加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防止皮损后感染的发生。

③中药汤剂宜热服。

对表证重者,服解表药后,可进食适量热粥或葱白汤并加盖衣被,以助发汗,但应注意预防汗多而致虚脱。

④情志护理:病人因病情长、病情重、反复迁延、心理负担重,故护士要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安慰、鼓励,使其正确对待疾病,避免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加重病情。

⑤饮食指导:饮食宜低盐、清淡易消化食物,每日摄盐量不超过3—4g,限制水的摄入,少量多餐原则,保持大便通畅,切忌过度用力排便。

⑥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同前。

此型病人由于心悸、气短甚,锻炼时护士应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意外发生。

1.3.3阳虚水泛8例:心慌、心悸、咳而上气,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身肿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颜面晦暗,形寒肢冷,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

施护:同上。

严密观察小便量、色、质。

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补钾,可给含钾流汁,如果汁、肉汤、牛奶、蛋花汤或桂圆、大枣、莲子汤等。

1.3.4痰蒙心窍4例:症见神志恍惚,躁动不安,谵语,嗜睡,表情淡漠,昏迷,抽搐,咳喘急促,口唇及舌体青紫,脉滑数。

施护:①观察神志变化,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用药。

慎用镇静药物,以防抑制呼吸,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③注意安全,对于躁动、谵语者要做好安全措施,加护床拦,必要时约束带约束。

④每日定时做好口腔护理。

④准备好抢救药品、物品准备,随时应对抢救。

⑤此型患者病情较重、疾病的预后差,给家属带来较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护士不仅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同时也要关注、安慰患者家属,使其有积极的心态支持患者配合治疗。

1.3.5肺心病患者各型均出现咳喘,呼吸困难,常有慢性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必须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1.4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肺心病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间断咳嗽,痰为白色泡沫粘痰,易咯出,两肺偶闻罗音,肺部炎症大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2级;神清,生活自理;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恢复到发病前情况。

②有效:阵咳,痰为粘脓痰,不易咳出,两肺有散在罗音,肺部炎症部分吸收;心肺功能改善达1级;神清,能在床上活动。

③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者。

1.5统计学方法讲全部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经SPSS14.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2.1两组病人治疗护理14天后综合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14天综合疗效比较3 讨论3.1中医护理主张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个性化辩证施护已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张航、彭江等研究表明[3]:对肺心病患者辩证施护后,患者的圣乔治呼吸问卷总分、活动受限、疾病影响比对照组明显下降;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活动生理功能等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观察了解心肺气血的盛衰情况,从而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型,辩证施护给予不同的饮食、情志、中药服药及呼吸肌功能锻炼方法的指导,比单一的西医护理效果好[4]。

表1显示试验组治疗护理14天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经统计学处理,P<0.05,试验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显示试验组治疗护理14天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和哮鸣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短,经统计学处理,P<0.05。

3.2呼吸困难是困扰肺心病患者主要的问题之一。

由于肺气肿等病理改变致患者膈肌下移,使其收缩效率降低;又因气道狭窄、萎陷、分泌物增多积聚等令气道阻力增加及胸廓的顺应性减低,常致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以上胸廓活动为主,呼吸表浅而短促,引起呼吸肌紧张、氧耗增加,诱发呼吸疲劳甚至呼吸衰竭[5]。

根据中医“吐纳”、“导引”的理论,采用呼吸体肌功能锻炼,对增强患者体质、缓解症状、减轻呼吸困难有积极的意义。

因为腹式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深沉而缓慢,能减少无效死腔,提高肺潮气容积,增加肺通气量及改善气体分布,降低氧耗,因此使气促等症状得以缓解[6]。

4 结论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提高综合疗效,缩短疗程。

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病例系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发展而来。

由于本病病情复杂,涉及广泛,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故临床用药颇为棘手。

有关专家表示:“无论其表现如何复杂,转变如何迅速,只要灵活掌握中医辨证,依证立法,则能开出恰当处方。

”肺心病不同发展阶段其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在肺功能不全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如果感染控制得好,则肺心病急性发作便能得到及早控制,否则就会变证丛生。

这一阶段,病位在肺,病因多为风寒、风热、毒热及痰浊,病机多属痰浊阻塞、肺气失宣、邪热郁肺等,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辨证施治。

如见咳嗽痰白,泡沫清稀,恶寒,周身酸楚,脉浮弦紧,舌苔薄白,多属内有寒饮,复又感寒,治宜宣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如见咳嗽喘促,痰黄粘稠,咯痰不爽,口干发热,便秘尿赤,口唇紫绀,舌质紫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多属痰热阻肺,感染较重,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必要时可配合使用抗生素。

如见喘急胸闷,咯痰黄稠,有腥臭味,口唇紫绀,舌质紫暗,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多属毒热炽盛,治宜清热解毒、涤痰平喘,方用五味消毒饮加涤痰、清痰药物,此时因感染较重,处理不当多有转化为呼吸衰竭、肺性脑病的危险,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除了控制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之外,控制心衰水肿也是十分必要的。

晁教授说,如果肺心病心衰水肿反复发作,而以下肢浮肿为主,伴有心悸气短,不能平卧,口唇紫绀,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脉沉缓等,多属心肾阳虚、脾虚水泛,治宜温阳利水、益气健脾,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重症者可选用西药利尿剂、抗生素等,并应时刻注意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变化。

如果肺部感染与心衰水肿同时存在,且患者出现口唇紫绀、指甲青紫等征象,则宜清肺利水与活血化瘀相结合,方用麻杏石甘汤合五皮饮加活血药,一般在2~3周左右病情会得到好转。

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出现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的情况,晁教授指出,此时患者不但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且酸碱失衡严重,若处理不当死亡率较高。

一般来讲,如有神昏谵语,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汗出如油,口唇青紫,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等,多属痰浊阻肺、蒙蔽心窍,治宜清肺涤痰、醒脑开窍,方用涤痰汤加减,成药可服安宫牛黄丸,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如有神志模糊,呼吸急促,咯痰黄稠,口唇紫绀,发热汗出,目赤口干,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多属痰热蒙闭、腑实内结,治宜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方用承气汤或凉膈散加减,或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

由于这一阶段病情较重,晁教授强调应抓紧给药时机,对于西医的抗感染,吸氧,改善心肺功能,纠正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应用呼吸机等,都应及时使用。

针对肺心病急性期病情较重、反复发作出现休克或出血等危急征象者,晁教授谈到,休克多从益气复脉、回阳救逆角度着手,可用参附注射液及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配合使用西药升压药。

出血则宜清热凉血、活血止血,方用生脉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煎汤鼻饲,对于西医的止血、吸氧、抗感染及补充血容量等也可同时使用。

对于肺心病的缓解期,则肺肾气虚者治以补肺益肾纳气,脾肾两虚者治以健脾补肾化痰,对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病史者可予冬病夏治等法提高免疫力,上述固表调补肺肾的治疗方法都属扶正固本的用药思路,临床可随证选用。

关健词: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十年前据在全国调查了二千多万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为0.4%。

1992年在北京、湖北、辽宁某些地区农民中普查了十万余人,肺心病的平均患病率为0.47%,基本与前相似。

居住在高原(如东北、华北、西北),日照不足又过于潮湿的西南地区及抽烟的人群患病率为高,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91.2%以上患者年龄在41岁以上。

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

随职业的不同患病率依次为工人、农民及一般城市居民。

患病率最高可达15.7%~49.8%。

本病占住院心脏病的构成比为46%~38.5%。

多数地区占第3、4位,1980~1989年的构成比仅2.49%,占第8位,这与冠心病、心肌炎发病率与收治率例数增高有关。

在气候严寒的北方及潮湿的西南地区则为首位。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本病病程进展缓慢,可分为代偿与失代偿二个阶段,但其界限有时并不清楚。

功能代偿期表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

体检是明显肺气肿表现,包括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度清音、肝浊音上界下降、心浊音界缩小,甚至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