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李普曼传后有感
价值起源读后感
价值起源读后感这是一本对价值观具有启蒙意义的好书。
它给了我很多思考,很多收获,让我感受到无穷的力量,领悟到前进的方向。
通过阅读,可以看出这是由李普曼所写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中文版。
这个题目使我不禁想起李普曼,因为他的研究与我的兴趣爱好相关,都与民族主义、集体主义息息相关。
而且从他自己的讲述中,我发现他不仅能熟练运用英语,还将中国哲学融入其中。
比如,关于“大同”,李普曼认为我们应当实现一种完美的社会主义理想,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满足,每一个人都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价值起源》告诉我们:人要学会知足,并勇敢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还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各种技能,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也要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等。
这些观点既朴实又具有启发性,我深深地被打动了。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德鲁克之问”,一直困扰着我。
为什么美国人最富有?为什么德国人最重视精神生活?我们常常听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却给你开启了另外一扇窗。
”可是,我觉得上帝把门关上了,但窗户也关上了,因为美国人只能造航天飞机。
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投资,美国早就破产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在经济危机中表现突出,中国陷入困境的原因。
还有,如果说没有政府的干预,美国的基础设施可能已经崩溃。
没有了美国政府的投资,欧洲的经济肯定早已停滞,亚洲的很多经济体也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在这里,我有一个关于美国和欧洲强大基础设施的故事。
一百年前,我们两国合作建设欧洲铁路网。
美国出钱,出人,出机器,还帮助他们招募人员。
美国支付的工程费用高达一亿五千万美元。
欧洲却不曾感激美国,认为它在从中渔利,抢走属于他们的利益。
”这些问题也许困扰着许多人,是的,我们的文化并不要求我们这样做。
我们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从未见过哪位主人公为了革命理想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尽管有千万条阻挠的理由。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想:政府不一定要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
我们的“智囊团”,比如专家组,学者委员会等,不正是在很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吗?这种非官方的决策过程,是很难评估其结果的。
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王金凤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我是一直带着问题读完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这本书的。
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人或某个组织此语一出,立刻舆论哗然,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公开道歉云云。
看起来,"舆论"这个词似乎已经众所周知,甚至有点不言而喻的味道。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王金凤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舆论是如何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幻影公众》 [J], 程程
2.“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如何构筑公众舆论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 [J], 康聪;
3.李普曼的消极公众观——"公众"和"公众舆论"理性探讨 [J], 陈晓东
4.拟态环境与公众舆论——再读李普曼《公众舆论》 [J], 佟欣;
5.媒体报道中的身份成见——李普曼《公众舆论》读后感 [J], 李晓洵; 张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刚从图书馆借来这本书时,出于好奇心打开翻了几页,本以为会非常的吸引我,可惜没翻三页就看不下去了。
可以说读李普曼的书,是一个忍受而不是享受的过程。
读完此书导论,依旧不知“公众舆论”是什么,没办法,只得再往下读。
想想觉得这本书,就好像一位老教授从头到尾在对你娓娓道来,没有一丝的感情色彩,或许许这是外语翻译来的缘故吧。
起初的我觉得有些絮叨、摸不着头绪甚至想合上书随他放着算了,可是如果忍耐着读完这本书,再重新回想一遍的话,就会顿悟,真理、缜密、明晰都是大家风范,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经久不衰、堪称经典。
虽然书中的字句读起来很费劲,但全书却有一个十分清晰明确的框架。
为了让自己明白是在读书,所以对本书作了一些笔记摘抄,以方便理解。
全书八个部分,共二十八章,每章又分小部分,这让我可以清晰地了解各部分各章大致讲些什么。
起初读导论,作者好像除了在讲一战根本不在谈什么“舆论”一直读到第14页,作者才说:“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这让我觉得前面的内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在导论的后面几小部分中,作者又道出了各章节的大致内容,就如:随后章节将会考察一下纷纭的众说是如何结晶为舆论的,以及一种“国民意志”、一种“团队精神”、一种“社会目的”或者随你怎么称呼的诸如此类的东西是如何形成的;前五章构成了本书的描述性内容,接着是对传统的民主政治舆论学说的分析……带着对这本书大致的理解,我在读完导论后又继续往下读了下去。
谁使公众深陷在_舆论_之中_读沃尔特_李普曼的_公众舆论_有感
恶劣的环境。 “在现代工业主义的环 境里,思想被浸泡在噪音之中。 如果它的 辨别力经常变得呆板而愚蠢,从这里至少 能找到一小部分原因。 统治者们就在这样 的环境下决定着人们的生死与幸福:在这 里,无论是环境还是试验都会表明,进行 思想活动是多么困难。 当环境使思想成为 累赘时,‘不可承受的思想重负’就真的是 一种负担了。 ”
34
XINWEN AIHAOZHE 2008·12(下半月)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理 论 探 讨
“先入为主”的嵌入性,有着不易改变的稳 定性。 但据本人的浅显理解,“成见”应该 包含着所有的已知的知识或者信息,而且 会牵引着人们用这些已知的知识去理解 未知的世界;而“刻板印象”似乎更蕴涵了 对某件事物的消极的静止理解,没有看到 发展和变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和比 对,是因为意识到在举例的过程中,人们 的“刻板印象”可以消除,但“成见”会随之 终身。
《公众舆论》读后感
《公众舆论》读后感第一篇:《公众舆论》读后感我读《公众舆论》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
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22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
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
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
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刘超逸0830*******实话说,李普曼之《公众舆论》,我是带着众多的不解与疑问艰涩的阅读完的。
总感觉要着实吃透这本书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来支撑。
或许是所学专业之局限,我自身的理解部分借助于之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当然也得益于一些其他学科。
我对全书之理解与学习,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的。
根据我的理解,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关系,类似于史实与历史之关系。
这里所言历史,并非等同于史实,它是人类探索研究而来的历史。
人类所了解之历史,只能够无限接近于史实,两者之间永远存在史学研究者之主观意识。
同理,我们所见所闻之世界,其实多少带有我们自身的主观性,它只能无限接近于客观世界,两者却永远不可相重叠。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甚至,截然相反。
如书中所言,中世纪之基督教徒,依据所研读之《圣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单调的平行四边形。
他们认为那就是事实是真相,殊不知,其实那是想象中的“真相”。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主观世界建立之依据的问题。
李普曼所言“我们生活之环境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1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普曼在书中,以霞飞将军的案例来诠释这种观点。
大人物都是通过虚构的个性或者是公共形象而广为人知的。
当然,公众形象与真实之形象存在着差别,他们有着两个不同之自我—公共的自我与私下凡人的自我。
那么相应的,英雄之公共形象为人所崇拜,其私下自我却不尽然,这就是“仆人眼中无英雄”之原因。
书中作者之观点称,人们依靠观念或者成见去应付超出视线之外且难以把握的事件。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感情,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2这又让我回忆起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观察者偏见。
当不同的人观察同样的事件时,他们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马克思传读书心得体会1看完马克思传,我惊叹马克思传奇的一生,说他传奇,为他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深邃的思想,为他的多样的经历,也为他的勇气,也为他的博爱,也为他敢为人先的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一个世代律师的家中,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人,甚至还有些穷,对于这点,我很能理解,穷人出身的马克思,当然对当时无产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了解的比别人深刻许多。
我不今想起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未能成功的农民起义,譬如陈胜吴广起义,清末的黄巾起义。
他们的领导者也和马克思一样,是纯粹的穷人,都是因为收到压迫,采取反抗措施抵抗剥削行为的,施加剥削行为的当然是当时的国家政府,我理解的是,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国家政府确立的,对于,一些欧洲国家,像法国,英国,等欧洲众多国家,立国制度都是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成功了,部分我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者确失败了。
马克思家庭虽穷,但是却是一个有知识储备的家庭,在当今看来,这样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但是那个时代,似乎金钱至上,金钱决定一切的,所以,这是他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知识氛围浓厚的家庭,为他将来律师的学习,和敏锐思维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然而中国古代的一些农民起义领导人,是世代耕耘,靠老天爷和政府生活的人,往往没有接受过教育,眼界也不开阔,认识到的,多是眼前利益,政府征兵赋税过重吃不消,就要反抗,为了是能够拜托重税,得以生存。
这个马克思的最初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
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在此我由轻到重的说明一下。
第一点,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学校教育,书本教育,更多的是指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能力。
马克思在形成理论前和过程中,做过报社编辑,在工厂和工人一起做工,这些都为他们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求学期间,研究并总结了黑格尔的人的思想理论,也为他思想的提出有了准备。
马克思传500字读书感悟优质
马克思传500字读书感悟优质1.马克思传500字读书感悟优质篇1这两天在看《马克思传》里面提到了法国巴黎公社起义以及欧洲的工人运动,由此带出了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中学历史课上谈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但从《马克思传》里来看这种“诓皇侵挥兄泄淖什准兑患宜烙械摹SΦ彼等澜绲淖什准对诿娑愿锩蛘咚凳贝涓锏氖焙蚨蓟岢鱿终庵滞从场U獗旧硎怯善渥魑削阶级的社会处境所决定的。
一旦某个剥削阶级掌握了国家机器,它必然会很自然的利用国家机器为其所属的阶级谋求特权,使之成为特权阶级,这和封建贵族的本质是一样的。
在《马克思传》所属的年代,资产阶级为了摆脱由于封建制度所带来的物质和人力资本的限制而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发动革命。
但是他们的行动初衷必然会使他们向封建阶级妥协且肯定不会将无产者所希望的革命进行到底——这个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人们对美国南北战争的印象大多是一场废奴运动而导致暴力冲突,是为了解放被奴役的黑人兄弟而从事的正义事业,林肯也是很多人眼中的废奴英雄。
但看过《gone whit the wind》的人应当有印象,战后Scarlett开的工厂里雇用的工头是原来虐待黑人工头,不同的是被虐待的人里面不光有黑人还有白人。
美国南北战争其实是资本主义的向南扩张。
稍稍读一下美国历史或是当时文学作品就可以看出来,北方当时的情况并不容乐观,面临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必然会遇到的瓶颈——物质和人力资本的限制,欧洲面对的是事实王权,美国则要清除南方上流社会的贵族仪式。
而南方拥有丰富的物产及充足人力。
只有”打破奴隶制度“才能让在田野里从事农业的奴隶们进入到工厂从事工业——这和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里更加道貌岸然。
对于奴隶们来讲改变的或许只是工作的地方,他们整体的人权并没有因为这”兹思湔秸谋洌行┤说那榭龇炊狻由此而见,林肯的功绩实际上是改变了美国的社会格局,为美国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超级大国铲平了道路。
舆论何用与舆论如何可能——梁启超与李普曼舆论思想之比较
求南 专 2 2 第3 总 1 ) 挫 0 年 期( 第9期 1
一
0 誊
≮ 囊 曩 譬 i
D O
嗽 B O
学
面 有 成 。 ” 启 超 所谓 “ 面 自居 舆 论 之1 ” 表 面 尊 重 舆 论 , 超 与 同 时代 有 智 之 士 发 起 了政 治 改 良的 运 动 , 对 运 动 的 失 梁 表 1指 - “ 中为舆论之主 ” 暗中操纵 “ 论 ” 暗 指 舆 。有 学 者 指 出他 对 舆 论 败 , 由寄 希 望 借 君 主 力 量 的维 新 吾 国 转 向 维 新 吾 民 , 即借 助
册 ) 舆 论 下 了定 义 。 李 普 曼 这 位 世 界 上 杰 出 的 政 治 专 栏 作 西 方 的 语 境 中 出现 的 是 开 放 的 舆 论 生成 与 流 通 系 统 , 《 为 在 公 家在 12 9 2年 出版 了 著 作 《 众 舆 论 》 被 公 认 为传 播 学 领 域 众舆 论》 , 公 , 中 李普 曼探求舆论 的大致思路 是 : 舆论 的源泉—— 的 奠 基 之 作 。目前 对 他 们 舆 论 思 想 比较 的研 究 大 概 有 四五 篇 人 们 ( 众 ) 外 部 世 界 的 获 知 — — 新 闻 提 供 的 拟 态 环 境 的 公 对 文 章 另 加 一 篇 硕 士论 文 。笔 者 通 读 下 来 发 现 研 究 中对 他 们 舆 不 可 靠 不 真 实 和 公 众 的 非 理 性 的 认 知 特 点 — — 寄 托 于 专 家 论 思 想 不 同 的 实质 语 焉 不 详 , 于 字 面 和 摘 章 抄 句 , 文 从 精 英 提 供 外 部 环 境 ; 的 图 景 。在 近 现 代 中 国 社 会 的场 域 中 流 本 隹确
《公众舆论》读后感
我读《公众舆论》李普曼(1889- 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新闻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
李普曼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学新闻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对新闻界的贡献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其后很多的学者所提出的理论无不渗透着他的观念。
李普曼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这部著作诞生于1922年,虽时隔近一个世纪,但不论什么时候重读,依然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深感启迪。
他用多年从事新闻评论的敏锐的政治触觉,用从事作家的对文字的灵动驾驭,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烂熟于心和历史把握,成就了这部传播学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一.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作者以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将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虚假的世界和人们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分。
我们对于现实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真实反映,而我们自身的诸多限制条件决定了我们很难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加之我们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成见,问题变得更加不可把握。
这些内容,即是作者在接下来重点分析的问题—到底是那些因素导致了我们认识真实世界的困难。
二.李普曼—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纵观本书内容,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李普曼对公众舆论的质疑,认为“真实的外部世界”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而已。
《西雅图·霍夫曼传》读后感
《西雅图·霍夫曼传》读后感《西雅图·霍夫曼传》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作品。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深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首先,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西雅图·霍夫曼的生平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人物形象。
西雅图·霍夫曼是一个具有非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在历经磨难和挫折后,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坚持和勇气让人感到敬佩,也让人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选择。
其次,书中所呈现的主题也是令人深思的。
通过西雅图·霍夫曼的故事,作者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对未来的担忧。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西雅图·霍夫曼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需要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此外,书中的叙事风格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西雅图·霍夫曼的世界中,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体味到他的人生哲学和感悟。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对书中的故事和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西雅图·霍夫曼传》让我受益良多。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发人心的哲学著作。
通过西雅图·霍夫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智慧而又勇敢的灵魂,也可以看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未来和地球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愿我们能够像西雅图·霍夫曼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
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第1篇:《李普曼传》读后感首先简单说一下我关于《李普曼传》这本书的切身感受,其实我并没有跑到图书馆去借阅这本书籍,因为个人的的确确不怎么喜欢看书。
但是当老师布置了关于这本书的作业,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去看这本书。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室友桌上,厚厚的一大本,我其实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封面上的李普曼眼神深邃,长得也没有老师上课给我们描述的那么胖,甚至这个照片看起来都无法想象他本人是一个矮胖之人。
发际线特别高,这也是能理解的,有几个搞学术的不是少头发就是*头的,所以这样一个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本书有522页,所以也让我在很多时候都是跳着读。
但是我依然过目不忘的是封面对李普曼的介绍是:“他一生活了85岁,其中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他并不指挥千*万马,然而他却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
”作为新闻学院学生还是知道一些新闻界的伟人,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所以这次既然这门课程《舆论学》和李普曼这个人物关系这么大,更加激发了我对李普曼生平的好奇。
好了,正式切入主题,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这本书只是子啊简单的介绍李普曼的个人的一篇传记,其实纵观全书以后才发现不仅仅如此,这本书还是对一个世纪来美国的*,经济,社会和外交事务都进行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
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
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
李普曼何以成为巨人?——读《李普曼传》
李普曼何以成为巨人?——读《李普曼传》
韦中华
【期刊名称】《新闻记者》
【年(卷),期】2007(0)5
【摘要】李普曼(1899—1974)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新闻巨人。
作为国际问题评论家,他被《美国新闻史》誉为“‘权威’中的泰斗”。
他任职《世界报》9年间撰写社论1200多篇;他开设“今日与明日”专栏长达36年(1931—1967)。
他于1958年、1962年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让人感兴趣的是.哪些素养促成
了他在新闻界“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总页数】3页(P84-86)
【关键词】李普曼;《世界报》;普利策新闻奖;国际问题;新闻史;评论家;新闻界;专栏【作者】韦中华
【作者单位】南方都市报珠三角新闻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
【相关文献】
1.李普曼提出的质疑与其引发的争议——沃尔特·李普曼《幻影公众》引发的思考[J], 郑馨
2.追问新闻的真谛——读《李普曼传》有感 [J], 张星
3.\"局内人\"与\"局外人\"何以成为可能\r——再读李普曼《幻影公众》 [J], 段慧
航
4.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读《李普曼传》札记 [J], 王学孝
5."亨利·李勃曼"抑或"沃尔特·李普曼"
——周恩来一则新闻活动史料考述 [J], 胡正强;张郑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问新闻的真谛——读《李普曼传》有感
追问新闻的真谛——读《李普曼传》有感
张星
【期刊名称】《新闻实践》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这是一本500多页的传记,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极富质感。
封面是被称为“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沃尔特·普曼的黑白照片,他冷静地凝视前方,为全书最后一段文字作出印证:“他泰然自若,头脑冷静;他聪慧的眼睛里充满了高度的幽默感,闪耀着一个光芒四射的世界。
”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张星
【作者单位】浙江广电集团国际频道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转型社会调查与记者“成名的想象”--读李钧德《追问与守望》有感 [J], 赵平喜;
2.在追问和反思中r寻觅课堂教学的真谛r——读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J], 姜红晓
3.从20世纪初新闻思想变迁看李普曼新闻客观性主张 [J], 石依诺
4.“亨利·李勃曼”抑或“沃尔特·李普曼”--周恩来一则新闻活动史料考述 [J], 胡正强;张郑武文
5.李普曼何以成为巨人?——读《李普曼传》 [J], 韦中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传心得体会
马克思传心得体会马克思传心得体会(通用11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传心得体会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克思传心得体会篇1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传》。
这是一本传记,主要是先了解马克思的人生,重新认识马克思。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活泼生动。
读了这本书后,激起了我对了解马克思的兴趣,进而拜读马克思更多作品的欲望。
看了这本书,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如此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
马克思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了。
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的正常需要,吃喝住行、恋人家人朋友、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作为人所具有的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人有优缺点,马克思同样不可避免。
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
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了。
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马克思是一个伟人,马克思博闻强志、兴趣广泛、记忆惊人,他对文学、历史、经济、天文、地理、哲学等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精深的研究。
尤其佩服马克思严谨的治学态度,他说要广泛阅读,要收集和弄懂目前所研究的资料和水平,然后才开始写作。
马克思是位精神上的伟人,但在物质方面却是贫困的一踢糊涂,常常典当自己的家具,燕妮的嫁妆,甚至连自己的上衣也典当。
幸好,遇见了一位慷慨大方,又能够欣赏他才华的恩格斯。
恩格斯为了周济马克思一家,不得不去他不怎么喜欢的工厂去任职。
《影响力》 读后感 读书笔记1000字
《影响力》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影响力》的四章内容分别是: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以及不能称之为一章的尾声即时的影响力,第四章的主题是社会认同,一章我觉得整本书最不好理解的内容。
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没人会想得更多—沃尔特·李普曼(来源于《影响力》第四章开篇),社会认同原理大概就是我们在对事件作出回应的时候,只是遵循社会依据,并没有附加自己的思考。
电视台引导鼓掌的声音和笑声,这甚至已经发展成一项职业。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对同一个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当然我小时候也是一枚忠实的粉丝,但最近陪着老妈看的时候,总是感觉到一种迷之尴尬,谈话或者游戏与嘉宾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主持人非常生硬地带动观众。
以前的食物都是靠味道取胜的,现在开家店,你不找个百十个人或者美食博主po个照片啥的,你还想火,怕是想去雷峰山。
砸钱在宣传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凡事过犹不及。
不管是电视的收视率还是网红食物的高利润都说明了社会认同原理得到了非常普遍的应用并且作用力还很大。
如果人所处的当前环境不明,不知事情的发展趋势,自身判断力有限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参照别人的做法的。
举个例子就是,之前在公交车上碰到群刚下课的小学生,就一直在说着weare伐木累。
大多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才刚刚开始接触英语,很容易模仿节目里的口音,这其实是一种错误引导。
邓超出于对节目的综艺效果考虑这样做其实也没有错。
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类似的还有发生事故时,在一定程度上,人越多,旁观者越多。
在文中叫做“多元无知”。
电视上总是报道这样的事件为人性的冷漠。
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会看别人的“眼色”,他不去救,我为什么要去救,等会那个人反过来敲诈我怎么办。
这样的想法数不胜数,无解。
我们也左右不了别人的想法,当有一天你是当事人发出求救信号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人,比较详细的描述他的特征(那个穿着蓝色上衣拎着公文包的人救救我好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李普曼传后有感
编者按: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
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
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
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
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
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
《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说:“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李普曼曾导致走向社会主义、政治行动主义、怀疑论、淡泊的超然态度、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冷战的批评者、社会自由派,最后使他产生了感情上的突变,奋起反对他所认为的帝国野心。
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
因为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
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
这个年轻时代里的李普曼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更应该有更多的新思想,这样的理念带着他产生一个有一个新的思想,一篇又一篇对舆论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李普曼在攻击制裁卖淫和通奸的法律时写道:“我们必须对这些邪恶现象背后的力量善加利用,而不是力图粉碎它们。
”他认为,“对于人们的冲动,我们必须加以引导,而不是禁锢。
”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
的确,大部分法律,比如反对酗酒和卖淫的法律,都是力图禁止和处罚人们的冲动,而不是把它们重新引向更健全的目标。
如果我们社会对其加以引导而不是禁锢,相信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禁锢带来的更多的是被禁锢者的反抗。
在李普曼所交往的名人当中,西奥多罗斯福是他最为敬仰钦佩的人。
李普曼在他的书中写道,老罗斯福是他心目中政治家的楷模,“是第一位接受新的社会思想的总统。
”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都有一个偶像,在自己的偶像的陪伴和带领下成长着、学习着。
老罗斯福是个改良主义者、是个著书修史的知识分子。
他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请黑人到白宫去,任命了一个犹太人当他的内阁成员。
这样的
一个偶像对李普曼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之的,李普曼的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想必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
政治是一场斗争,理想主义要在其中经受现实主义的磨练。
李普曼从不相信人类长着神仙的翅膀,但他觉得人类至少应该试着飞翔。
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
这样坚持的信念才更加促使他对公众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吧,在与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想法才能得到社会的更多的证实其正确与否。
人的理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经历过现实才有化为现实的可能。
李普曼是个细心并富有创造性的文体大师。
他能够摆脱愚蠢荒谬的词汇,这些词汇使大多数政论文章沉闷费解。
他对民族主义的情感的渊源异常敏感。
他深有感触地写道:“所谓民族自尊心就是一种认为我们的血统值得尊重的意识。
”
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普曼对很多的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普曼带领一个时代重新认识了新的社会,新的舆论世界。
在世界安稳的时候,在世界动乱的时候,他的思想一点又一点地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在肯定与否定之中,这样的一个李普曼留给世人无限仰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