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六课教案
第6课《动物的卵》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动物的卵》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中的第六课。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为学生以后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的多样性打下基础。
本课主要内容是许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卵的孵化需要一定条件和过程。
卵生和卵生动物的概念。
3、针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喜欢玩耍,喜欢小动物,喜欢在玩中学。
【学情分析】1、学生在三上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在三下经历了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观察鸡蛋外壳时不一定观察到气孔。
观察生鸡蛋内部不一定会注意鸡蛋内部白点(胚)。
观察熟鸡蛋内部组成,有可能注意不到气室。
他们肯定喜欢打开鸡蛋一看究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卵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发育成动物。
3、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2、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行。
【教学重点】1、认识到很多动物都要产卵,且卵有相似的基本构造。
2、知道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影视剪辑、幻灯片制作;鸡蛋。
鸡蛋每组1只;放大镜每组2只:培养皿每组1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杭州2022-202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
实验学校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示汇报。
(预设1:土壤中有枯树叶、小虫子…2:土壤中有大石子、小石子……3:土壤中有水分……)4.查看报表,教师指导点拨。
学习任务二:观察、描述土壤1. 【呈现+推送】。
(8分钟)(1)自学:①把土壤倒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用手扇闻,用手触摸或捻一捻,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看看土壤里有什么。
②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自己描述一下。
③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5分钟)(2)小组合作学习:①说一说你们从土壤里看到了什么、在土壤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②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并描述一下。
③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15分钟)2.小组合作,自主完成以上学习任务,并填写土壤观察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3.学习成果交流展示(1)【呈现】随机选取一或二个小组成果展示汇报。
4.查看报表,教师指导点拨。
说,土壤里面有什么呢?①把土壤倒在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用手扇闻,用手触摸或捻一捻,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看看土壤里有什么。
②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自己描述一下。
③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小组内按预设要求互学,并交流学习所得。
与基础。
学生观察新鲜土壤的活动,目的是通过眼看、鼻闻、手指触摸和捻来直观感受新鲜的土壤。
借助放大镜观察后,初步发现土壤颗粒大小不同,为下一环节观察干燥土壤中的颗粒差异做准备。
引导学生发现岩石、沙和黏土聚集堆放在一起的空隙大小与紧密程度不同,为后面研究土壤类型做铺垫。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土壤的成分中还有空气,进一步完善对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6课第 1 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导体和绝缘体》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是电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电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导电性能的探究,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导体的概念、导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物品、电池、灯泡、导线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和观察,展示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导体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电池、灯泡、导线和各种导体和绝缘体物品,探究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黑板,总结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电器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导体的特点和导电性能的差异。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与反思
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33~3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3.提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一元硬币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羽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你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吗?(预设:大多数相同,只有铅笔芯和羽毛预测错误。
)你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预设:一样。
)4.讲解: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则多是绝缘体。
铅笔芯是由石墨制成的,也是一种导体。
5.追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和一元硬币是导体,橡皮、木质铅、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和羽毛是绝缘体。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容易电流通过的物体和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了解学生对物体导电性的初始认知;再通过检测并拓.提问:(教学提示:示教材P35各种电器元件的图片。
)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制成的?(预设:电池盒、灯座、开关和插头的金属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电池盒、灯座、开关的塑料部分和插头上的橡胶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2.追问: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预设: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绝缘体还可以防人们触电。
)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提示:出示安全提示资料,给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电路》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起来的放在另一边。
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吗?
2. 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你预测被检测物体能否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导体与绝缘体的异同点在哪里?
3. 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 整理检测记录。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
检测结果相同吗?我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
2. 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3. 下图中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安全提示:
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等都将成为导体。
如果我们触及了家中使用的电路,电流就会通过人体而危及生命。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电器的绝缘部分,不能触摸导体部分,还要注意不要把水溅到电器上。
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选取身边的常见物体,用电路检测器分别检测它们的导电性。
引导学生区分同一物体中哪些部分是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绝缘体材料制成的,这样选用材料的原因是什么。
知道在潮湿的空气中或较强的电流下,人体、自然界中的水和大地都将成为导体,因。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生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性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性,能辨别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性。
2.怎样辨别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导线、铅笔、塑料尺等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
2.实验器材:电池、灯泡、电阻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性。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特性。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实验和观察有浓厚的兴趣。
但在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探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讨论:分组讨论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发现。
4.总结: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应用,强调环保意识。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新能源开发中的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容易导电的物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性质:导体的电子自由移动;绝缘体的电子不易移动•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新能源开发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实验、观察和讨论。
2.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解答,了解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其应用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优质课教案
第6课观察土壤
(教材P54~5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探索一:采集并观察新鲜土壤
1.过渡:观察土壤之前,我们需要采集土壤。
请大家到校园的花坛里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
(教学提示:提醒学生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
2.活动:播放观察活动的教学视频,指导学生根据视频展示的流程,开始观察新鲜土壤。
探索二:观察干燥的土壤
1.过渡:刚刚我们观察了新鲜的土壤,你们觉得土壤中最多的是什么?(预设:小石子、沙、黏土。
)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的颗粒物,我们再来观察一份干燥的土壤,看看这些颗粒物具体有什么不同。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活动,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做土壤沉积实验
1.过渡:通过观察土壤的活动,我们大概了解了土壤的组成颗粒,除此之外,土壤中还有一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成分,接下来我们通过沉积实验做进一步的观察。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土壤中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新鲜、干燥的土壤和进行土壤沉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研讨汇报。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导体和绝缘体【教材简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能够组装和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学生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发展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同时加深对电的理解。
第二部分是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分析电器元件各部分导电情况。
学生明白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并通过案例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普及安全用电事项。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
四年级学生往往会将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为这个物体的性质是相同的,在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数据。
并且只能借助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所以要强调细心观察、实测求证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
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上提供帮助策略。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能够举例说出具体的材料名称,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思维]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先预测后检测,按照是否容易导电进行分类,理解导体与绝缘体。
[探究实践]在实验计划中学会与别人合作,养成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
在检测中尊重事实的实证,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物体的不同材料,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难点]能够正确看待导体与绝缘体,明白它们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说课稿1、说教材了解了教材,才知道教什么。
《观察土壤》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本单元第1课作为起始课,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拉开序幕;第2~4课围绕认识岩石开展;第5课作为过渡课,都是为了建立起岩石和土壤的关联;第6课“观察土壤”转入对土壤的探究。
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
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做奠基。
二、说学情了解了学生,才知道怎样开始教。
学生对于土壤还是比较熟悉的,经常会看到并接触到,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在大自然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破碎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土壤里面有什么?”是学生着手研究土壤时最先想知道的事情。
三、说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抓准教到什么程度。
科学概念目标•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明确重难点,才能知道怎样突破。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五、说教学法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教与学的效果才好。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
(二)学法:猜测法、探究观察法、对比法、分类法、实验法、研讨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指导
四年级科学下册《导体和绝缘体》实验指导活动探究实验:借助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实验目的】检测物体的导电性。
【实验材料】一个电路检测器、回形针、橡皮、钥匙、导线(芯)、木质铅笔、铁钉、粉笔、塑料尺、干树枝、金属纽扣、玻璃片、吸管、长尾夹、透明胶带、铅笔芯、砖块、一元硬币、瓷勺、泡沫块、羽毛。
【实验步骤】(1)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要检测物体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2)重复检测两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重复检测两次,是为了提高裣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试验现象】【实验结论】回形针、钥匙、导线(芯)、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一元硬币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这类物品都容易使电流通过。
铅笔芯不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但它也可以使电流通过。
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等都是由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这类物品不容易使电流通过。
理解与应用1.像铜丝那样容易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精炼反馈1、如图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
A.木材、橡皮B.石墨、金属C.不确定【答案】A【详解】根据对选项进行分析,可知只有A中的木材和橡皮都是绝缘体,不善于导电。
所以题目的答案为A。
2、将下列各种物体连接在如图所示的电路检测器中,小灯泡不能够发光的是()。
A.铁钉B.回形针C.三角板【答案】C【详解】根据对题意分析,可知用选项中的物体连接电路时,只有导体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分析选项,只有C选项的三角板是绝緣体,所以正确答案是C。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6《果实和种子》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6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传承。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果实和种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内部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不同种类的果实和种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探究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传承。
四. 教学重难点1.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结构。
2.图片对比法:通过对比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差异。
3.视频教学法:播放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4.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果实和种子,如苹果、香蕉、花生、大豆等。
2.准备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果实和种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分析其结构和差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果实和种子,感受其质地和形状。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探讨。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6《观察土壤》说课稿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3-6《观察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土壤》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认识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并了解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材还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土壤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土壤。
但是,他们对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观察、实验和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认识土壤中的不同颗粒,了解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难点: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不同颗粒,理解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交流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来源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土壤的组成:让学生观察和触摸土壤,感知土壤的质地。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并了解它们的比例。
3.分析土壤颗粒的作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土壤中的不同颗粒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土壤颗粒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4.总结与交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6课动物的卵教学资料教科版
第6课动物的卵(一)背景和目标“动物的卵"是本单元关于动物繁殖方式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研究了关于植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繁殖发展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
在探究植物新生命的孕育之后,探究动物新生命的孕育便开始了。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对各种动物卵的观察,特别是对青蛙和鸡的卵是怎样发育变化的观察活动,了解到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就会发育、成长为一个新的动物。
本课展示了m种动物的卵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这些卵在形状、颜色、数量、大小、内外部等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观察青蛙卵和鸡卵的孵化过程,了解动物胚胎是怎样发育的。
本课设计了三个活动:观察动物的卵;观察青蛙卵的孵化;观察小鸡的孵化。
科学概念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过程与方法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观察青蛙卵的孵化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二)教学准备为每小组准备:几种常见动物的卵、鸡蛋、放大镜、培养皿。
为教师准备:一些供观察的新鲜鸡蛋和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有条件可增加青蛙卵和鸡蛋孵化的图片、课件或视频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植物的繁殖是先开花,花中的胚珠受精发育成果实,果实里面的种子散播出去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开始了。
动物呢?动物是怎样繁殖自己后代的呢?教科书第一段话就指明了本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卵是怎样发育变化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动物的卵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观察增加学生对动物卵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经验。
第一部分:有关动物的卵教科书第34页,呈现了蝴蝶、青蛙、蟾蛛、鱼和7种鸟类的卵的图片.蝴蝶的卵相当的小,但是变化万千,有球形、椭圆形、米粒形、炮弹形等,都具有厚厚的卵壳,卵壳表面有光滑不规则的隆起、规则条纹状或者是网状纹。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2-4课对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
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
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
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
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
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用分类、分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镊子、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说课稿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果实和种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果实和种子》是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6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果实的结构、种子的形成以及植物的繁殖过程。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果实和种子的认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动手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果实的结构、种子的形成以及植物的繁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果实的结构、种子的形成以及植物的繁殖过程。
2.教学难点: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植物的繁殖机制。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总结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果、蔬菜等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果实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果实结构: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种类的果实,总结果实的基本结构。
3.实验观察:学生动手操作,拆解果实,观察果实的内部结构,了解种子与果实的联系。
4.学习种子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种子,讲解种子形成的过程。
5.植物繁殖过程: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植物的繁殖过程。
6.总结提升:教师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果实、种子和植物繁殖的知识。
7.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植物繁殖的意义和人类对植物繁殖的影响。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第6、7课教学设计(雷永刚)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第6、7课6、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云南省昆明市寻甸仁德二小雷永刚科学概念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
过程与方法运用一些矿物光泽、硬度、条痕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并综合所学方法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鉴别身边的矿物,让孩子在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和情感水平等方面都有充分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发展对探究矿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并鉴别矿物。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鉴别。
教学准备:放大镜、小刀、瓷砖、不知名的矿物(每组一份)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二、探究过程1、它们是什么矿物①研究矿物的方法A、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观察和描述岩石、矿物的方法?B、学生交流汇报。
(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等方法。
)C、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生:放大镜、小刀……)②研究我们的矿物A、猜测:打开盒子,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B、学生猜测C、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做?(小组讨论)D、学生发表意见:借助工具观察;查找资料识别;收集矿物的特征等。
E、投影图片,师介绍地质学家鉴别矿物的方法。
F、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研究矿物。
G、交流汇报•你发现了矿物有多少特点?•你怎么去描述这些特征呢?•小组活动:互相描述,评一评。
③为矿物做份“简历”。
2、确定“身份”①阅读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②对照《矿物特征卡》鉴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矿物。
说说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哪些性质做出判断的?③交流反馈3、猜猜它是“谁”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4、举例说一说选择两种矿物或岩石,详细了解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延伸做一个岩石展示盒•你想做个怎么样的展示盒•你打算怎么去做呢?7、岩石、矿物和我们云南省昆明市寻甸仁德二小雷永刚科学概念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6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
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板书:导体、绝缘体)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6课时 果实和种子教案1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6课时果实和种子教案【教学目标】1.观察花凋谢形成果实以及果实生长变化的过程,观察果实的结构。
2.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以及内含种子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果实的生长变化,果实的结构和种子。
【教学准备】授粉后的凤仙花、凤仙花果实、更多植物的果实。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授粉后的凤仙花慢慢凋谢,逐渐形成了果实。
凤仙花的果实是什么样的?果实对植物来说有什么用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轻轻挑开一朵凋谢了的凤仙花,观察花里面有什么。
观察凤仙花植株上不同阶段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描述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
(2)摘下一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观察果实的结构,并数数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3)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凤仙花果实的特点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2)凤仙花果实由什么组成,内含多少粒种子?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果实都有果皮和种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2.一个凤仙花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一株凤仙花大约可以收获多少粒种子?结出这么多种子有什么意义呢?3.我们经常吃的食物哪些是果实,哪些是种子?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我们种下了一颗凤仙花种子,又收获了许多种子!这些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长出许多株凤仙花,每株凤仙花又会结出许多种子。
凤仙花的种族就是这样延续并壮大的!【板书设计】果实和种子果实结构果皮种子【教学反思】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从果实的生长变化和收获的种子的现象两个层面体会丰收的喜悦。
在这两个活动中,一方面渗透科学讲求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点的意识;另一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培养学生整理信息资料、分析学习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3.8.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
(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 、做个小开关
开关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7、不一样的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