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汉匈关系对刘邦大臣谋反的影响

合集下载

刘邦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刘邦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刘邦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刘邦在临死之前,曾下令赐死樊哙,他的救命恩人,这是为什么呢?救命恩人不是应该涌泉相报的吗?想知道答案就和本人一起接着往下看。

刘邦死前要杀樊哙的原因《史记》原文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有背景的,这一微观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刘邦反应了一个线索:樊哙与吕后结为私党,这将对以后的赵王不利,构成了威胁。

刘邦反应了这一情报,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人向刘邦反应,樊哙原本就是吕后的妹夫,又同属丰沛派系,这俩人结党基本上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谁反应的情报,或者是有没有人反应这一情报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刘邦想赶在自己乘鹤西去之前再夯实一下刘家江山,再为太子铺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诏令也有无效的时候。

当陈平与周勃这俩老臣领命赶到燕国之后,并没有遵旨立即杀掉樊哙,而是选择了将樊哙带回长安交付给皇上发落。

足智多谋的陈平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谁都知道樊哙是吕后的死党,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已经并入膏盲,随时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当樊哙被押送至京城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于是,吕后一声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哙无罪释放,官复原职。

就这样,樊哙死里逃生逃过一劫,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尽享荣华富贵。

刘邦的第三项措施就此泡汤。

刘邦死的时候樊哙正在外面平叛。

此时的樊哙是有兵权的。

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樊哙亲近吕后集团是明显的。

晚年的刘邦已是惊弓之鸟,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卢绾造反之后,恐怕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

当时刘邦听说樊哙要处死自己最心爱的戚夫人,刘邦自然无法接受。

刘邦想杀樊哙的宏观背景就是:威慑吕后,或者说是剪除吕后的臂膀,确保刘家江山不变色。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项羽和刘邦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环境共同作用,使他们在历史的拐角处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和刘邦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能够在秦朝走向末路时无数起义军当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强大的军队领袖。

然而促成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

项羽身强力壮,性格豪爽,虽讲义气,杀起人来却也毫不手软。

他杀了想要与他合作的郡守,与叔父共同起义,也正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士气满满,战斗力极强。

而项羽则是与萧何等有志之士一同鼓舞人民起义。

他虽不像项羽那般出身贵族,但他以自己的谦虚和礼贤下士成功得到众人的爱戴和忠诚,在手下聚集了许多谋士,因而具有先进的军事策略。

当历史推进至楚汉之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便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对比楚军、汉军进入咸阳城的举动。

刘邦进城后,对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制定一系列仁政,成功收买民心,得到咸阳人民的一致好评,也为此后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项羽一进城便烧杀抢掠,还把谏言者给煮了,打算回楚地称王,对比刘邦为成大局的冷静克制,他如此放肆,百姓更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当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更是显出他的匹夫之勇,想着与刘邦打一架来解决问题。

比起这位贵族英雄的天真,刘邦竟是截然相反。

刘邦善于的是暗中用计,并且准确无误地击中项羽的要害,项羽由于自己的多疑,逼死了范增,杀死怀王,身边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和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却仍不悔悟于自己的骄傲和个人主义。

刘邦集身边所有贤士的智慧,与最终孤独一人的项羽一战,结果自然是刘邦胜了。

项羽的孤傲促成了他悲壮的死局。

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天下,而是痛快,所以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还要坚持顽抗,以寡敌众,所以才不愿渡过乌江屈辱地活着,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选择自刎。

刘邦虽是“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他的礼贤下士和圆滑成就了他的江山。

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解读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深入研究历史资料,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揭示了许多有关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读一些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以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

一、项羽与刘邦的争霸之战史记中的《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与刘邦之间的争霸之战。

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他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威猛的战斗力。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的汉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战。

最终,刘邦通过巧妙策略和合作,战胜了项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斗争,同时也展现了刘邦智慧和统治能力的一面。

二、司马迁的治国思想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在书中不仅记载了历史人物与事件,还展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

他强调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另外,他还提出了“化外夷服”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这些理论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孔子与儒家思想史记中多次提到孔子及儒家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的理论。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国学。

史记中描绘了孔子在当时社会的形势下努力推行儒家思想的艰辛过程,以及他对后世思想家的深远影响。

四、秦始皇与统一中国秦始皇是史记中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统一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建立了秦朝。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以及推行郡县制等,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他也存在一些争议,如焚书坑儒等行为,引起了一些负面评价。

不管怎样,史记中对秦始皇的描述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他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五、孙武与兵法史记中的《孙子兵法》记载了古代著名的兵书,作者孙武是我国军事学的奠基人之一。

【汉武帝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第一次军事冒险

【汉武帝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第一次军事冒险

【汉武帝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第一次军事冒险汉武帝在登基之初由于觉得时机不成熟,就同意了当时匈奴的和亲要求。

然而根据《史记》记载,在这次和亲两年之后,汉武帝又突然在朝堂上宣布对匈作战,这个决定立刻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朝堂上,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以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围绕着战与不战的问题又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那么主和派和主战派将会展开怎样的唇枪舌剑呢?主和派韩安国又会用怎样的杀手锏来阻止汉武帝打匈奴呢?主战派王恢究竟想到了什么破敌之策才能说服汉武帝呢?这个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波折变化呢?建元六年,汉武帝违心地同意了韩安国和大臣们与匈奴和亲的主张,作为汉武帝来说,他是一个一贯主张对匈奴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的人,他之所以在建元六年同意与匈奴和亲,我们上一次曾经提到过他有一个难言之隐,这个难言之隐是什么呢?两点,第一,他刚刚继位啊,汉武帝十六岁继位当天子,到建元六年的时候他刚刚继位六年,才二十二岁,要一个二十二岁的天子改变了一个实行了七十多年的和亲国策,对匈奴大规模作战,这是需要勇气的。

第二个原因,韩安国提出来了对匈奴作战的风险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这件事情刚刚过了两年,汉武帝突然之间向朝臣们提出一个建议,他对朝臣们说,他说我大汉对匈奴不薄啊,我们把我们的公主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带去了那么多礼物送给匈奴的单于,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得到的是抢劫、傲慢,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我决定和匈奴开战。

他把他这个决议一抛给大臣们以后,整个朝中就像是开了锅一样,炸了营。

朝中两派再一次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论战,论战双方的代表人物还是两年前那两个人,主战派大行王恢,和亲派御史大夫韩安国,两派争论得非常激烈,可以说是唇枪舌剑。

争论的焦点三个问题,第一,要不要打?王恢是主战派啊,王恢以史为鉴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战国时期的那个代国,代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就在山西北部。

说那个战国时期的代国北面是强大的匈奴,南面又是中原的诸侯国,但是代国的国君他竟然能够对抗匈奴,让匈奴不敢轻易地南下,保护了代国的百姓安居乐业。

史记汉高祖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汉高祖本纪原文与解析

史记汉高祖本纪原文与解析汉高祖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该篇以史书的形式记载了刘邦的个人经历和他创立的汉朝的基本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刘邦的个人才能、智谋以及治国理政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本文将对《史记》中汉高祖本纪的原文进行解析,以探讨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和刘邦的领导特点。

原文如下:高祖功臣侯者七十人:韩信、彭越、田叔六,项梁、韩广刘邦之友也;赵周、周亚夫贤主相,至尽忠以死。

赵贲、张良、陈平、吾丘壑、魏豹、廉颇、王陵,皆刘邦兄弟也,无所不相完。

酈生,昌邑倾名士也,贤主将帅,坐言笑而多智谋,故高自以为计良智多谋。

解析:在这段原文中,史记列举了刘邦统一中国时的主要功臣和他们的贡献。

其中出现的韩信、彭越、田叔、项梁、韩广是刘邦的好友,他们和刘邦一起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

而赵周、周亚夫是贤良的宰相,他们忠诚地为刘邦效力并以生命捍卫了国家,死节的品德令人敬佩。

赵贲、张良、陈平、吾丘壑、魏豹、廉颇、王陵则是刘邦的兄弟,他们和刘邦关系密切,无论在政治还是在战争方面都相互支持、相互合作。

另外,酈生作为一个有才华的将领兼智者,为刘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军事策略。

总的来说,高祖功臣的七十人各有所长,他们的共同努力和贡献是汉高祖能成功建立汉朝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这段原文中,“贤主相”和“计良智多谋”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刘邦的领导才能。

他有着聪明智慧的头脑,能够雄才大略地运筹帷幄,找到最适合的战略方案。

他不仅重用了自己的亲信,还借用了酈生等有才华的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和指挥军事。

刘邦在生死存亡之际也能冷静处事,凭借着睿智和果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通过对《史记》中汉高祖本纪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刘邦作为创立汉朝的奠基者,在选才用人和治国理政方面展现出的非凡能力。

他能够看准人才,善于借重他人之长,使得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同时,他的领导才能充分体现在他智慧的计谋和处变不惊的决断之中。

汉高祖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生动地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创立者刘邦的英雄事迹,对后来的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邦的王莽之乱汉朝的政权危机

刘邦的王莽之乱汉朝的政权危机

刘邦的王莽之乱汉朝的政权危机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经历了多次政权危机。

其中,刘邦的王莽之乱是汉朝政权危机的一个重要节点。

本文将从刘邦与王莽两位历史人物的角度,探讨王莽之乱对汉朝政权的冲击。

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他打败了秦朝的暴虐统治,建立了汉朝。

但在刘邦统治下,汉朝面临着严重的政权危机。

刘邦逝世后,继位的刘盈昏庸无能,实际上政权掌握在丞相吕后和吕后的家族手中。

出于对丞相权力的忌惮,刘盈的儿子刘弗陵夺取了政权,成为汉文帝。

汉文帝统治初期,政权依然不稳定。

然而,汉文帝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改革,如推行郡县制、废黜百家言论的封禁制、推行均田制等。

这些改革为汉朝政权的巩固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得政权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

然而,汉文帝逝世后,王莽开始成为汉朝政治权力中一个重要的角色。

王莽是刘邦的外甥,他利用自己的家族背景和权力,逐渐掌握了汉朝的实际控制权。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汉朝政权的危机。

王莽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改革、货币改革、国家财政和军事制度改革等。

他试图通过实行一系列的禁令和限制措施,达到改变贫富分化、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军事实力的目的。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对王莽政权的反抗。

王莽政权的崩溃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冲突,使得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秩序瘫痪;第二,他的改革政策与汉朝的传统制度背离,引起了贵族、官僚阶层和民众的不满,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王莽政权的崩溃也给了刘邦后代的刘秀重新夺回政权的机会。

刘秀在王莽政权垮台后,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在战胜各方势力后,建立了东汉王朝,结束了王莽之乱。

总而言之,刘邦的王莽之乱是汉朝政权危机的一个重要节点。

刘邦统治下的政权危机为王莽政权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而王莽的改革措施却加剧了政权危机。

王莽政权的垮台为刘秀夺取政权提供了契机,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

这一时期的政权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朝政权的薄弱性,也证明了政权稳定性对于一个朝代的重要性。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

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

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

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

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

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

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

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

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

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

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

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

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

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

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

总第29期General No.29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相关史事时间考释李贝贝摘 要:《史记》《汉书》关于西汉初年汉匈战争的几个时间节点的记载相互矛盾,这与汉武帝时期改用太初历造成记述日期换算出现差错以及文本内容撰写、流传的复杂性有关。

经考证本文认为,汉高祖七年十一月前后,刘邦率领的汉朝军队为匈奴冒顿单于败于白登之围。

该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之间,西汉王朝开始实践第一次和亲活动。

然和亲并未真正缓解汉匈局势,匈奴随之攻击代王刘仲,刘仲出逃,并于高祖八年九月废为合阳侯。

高祖十年八九月之间陈豨谋反,与匈奴一同侵扰西汉王朝的北部边境,为了稳定局势,汉朝与匈奴进行了第二次和亲活动。

关键词:西汉 匈奴 白登之围 汉匈战争 和亲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2095-9176(2020)05-0090-011收稿日期:2020-09-02作者简介:李贝贝,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

汉高祖时期是汉匈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奠定了西汉前期汉匈政治局面的基础。

高祖六年,匈奴冒顿单于入侵汉地,刘邦本欲一举灭之,却未料在高祖七年的白登之战中战败,汉匈和亲从此成为西汉王朝对匈政策的主导。

但和亲并未真正解决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汉高祖时期匈奴又多次入侵汉朝,汉朝唯以和亲应对之。

然在《史记》《汉书》等文献中,汉高祖时期汉匈之间一系列战争、和亲时间的记载充满抵牾之处,学界亦颇多争议,这对我们正确认识西汉初年的历史事实、分析汉匈局势的发展趋势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本文系统考证了高祖六年至十年汉匈之间重要史事的具体时间,试析记载出现偏差的原因,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一、韩王信反叛与白登之围时间考西汉初年,韩王信因遭匈奴冒顿单于的围困而谋反于太原,汉高祖往击之,结果被匈奴围困七日。

这是西汉初年汉匈之间第一次正面交锋,然相关史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诸文献记载并不详尽、统一。

白登之围发生在韩王信投降匈奴之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史书,其中的“匈奴列传”更是历史学家们研究中原与北方民族关系的重要资料。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复杂。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想。

一、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在整个匈奴列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匈奴与汉朝之间复杂而又残酷的关系。

虽然汉武帝曾经试图通过联姻、贡赋等手段来稳定两国关系,但是最终还是无法避免战争爆发。

在此期间,汉朝不断出兵北伐,并且采取了各种策略来削弱匈奴实力。

而匈奴则采取了游击战术和诱敌深入等战术,在多次战争中给汉军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匈奴社会结构在《史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匈奴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中原的农耕社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匈奴人的眼中,马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

匈奴人对于家族和氏族非常看重,并且实行了一种“九部十姓”的制度。

除此之外,在《史记》中还提到了匈奴人信仰天、地、祖先等神灵,并且实行了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

三、经济与文化在《史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匈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落后。

虽然他们没有发展出独特的文字和科技,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匈奴人擅长畜牧业和贸易,在草原上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商业网络。

同时,在文化方面,匈奴人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和传说故事等方面。

四、读史使人明智通过阅读《史记》中关于匈奴列传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很多东西,例如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从历史中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史记》中的匈奴列传是一部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历史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与北方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并且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司马迁《史记》与汉朝的政治风云

司马迁《史记》与汉朝的政治风云

司马迁《史记》与汉朝的政治风云导言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书之宗,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为后世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司马迁《史记》与汉朝的政治风云之间的关系,并评述两者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司马迁的《史记》1.1 《史记》的背景与意义司马迁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是司马相如的后代,其家族出自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魏国。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十二本,共一百三十篇。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1.2 《史记》的内容与特点《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文体,既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又详细描述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这样的写作风格使得《史记》不仅是一部纯粹的历史书籍,更是一个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著作。

《史记》的文字简练而生动,情节曲折,富有感染力。

司马迁用他精湛的文笔描绘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宫廷阴谋、战争征讨等情节,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1.3 《史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被后人誉为“史宗”,因其系统全面的记述方式以及严谨的史学方法,成为后来史学研究的楷模。

《史记》不仅在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文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汉朝的政治风云2.1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由刘邦建立,分为前汉和后汉两个时期。

汉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2.2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有着一定的特点,相对于秦朝的集权制度,汉朝采取了一些相对富有灵活性的制度。

例如,皇帝不再像秦朝那样拥有绝对的权力,而是将一些权力下放给各级官员。

这种相对开明的政治制度,为汉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3 汉朝的政治风云汉朝时期,政治风云次数不胜数。

从刘邦建立汉朝开始,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就展开了。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最新版)
目录
一、引言:简述《史记·匈奴列传》的内容和背景
二、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三、匈奴民族风俗和社会组织形态
四、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五、太史公对汉匈战争的看法
六、结论:对《史记·匈奴列传》的读后感
正文
《史记·匈奴列传》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匈奴的历史演变、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和战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对匈奴这个古老的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早在唐虞以上,就有山戎、猃狁、荤粥等民族居住在北方,他们过着随畜牧而转移的游牧生活。

匈奴人善于骑射,勇猛善战,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是狩猎和畜牧。

在逐水草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社会组织形态,没有固定的城郭和耕田,而是以部落为单位,各自占有一定的地域。

他们的习俗是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决定采取反击措施,与匈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在战争中,汉朝与匈奴始终处于时战时休、战多于休的敌对状态。

太史公在文中对汉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件大事,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战争并没有绝对的胜负,而只会给两国人民带来痛苦和
灾难。

通过阅读《史记·匈奴列传》,我对匈奴这个古老的民族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

史记匈奴列传读后感【原创版】目录一、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历史关系二、匈奴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三、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四、太史公对汉匈战争的看法正文史记匈奴列传是一部描绘匈奴民族历史变迁的史诗,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匈奴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组织形态以及他们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早在唐虞以上时期,匈奴的先民就已经居住在北蛮之地,他们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转移。

匈奴人以马、牛、羊为主要畜牧,还有奇特的橐扆、驴、駃騠、騊駼、驒騱等动物。

他们逐水草而迁徙,没有城郭和固定的耕田,但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分地。

他们没有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在孩子能够骑羊、引弓射鸟鼠的时候,就开始教育他们射狐兔为食。

成年后,他们则以射猎禽兽为生业。

在紧急情况下,匈奴人会勇敢地习战攻以侵伐,这是他们的天性。

他们的武器有长兵弓矢和短兵刀鋋。

在战斗中,他们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只要利益所在,他们不会顾及礼义。

从君王以下,他们都以畜牧为生。

匈奴民族风俗独特,社会组织形态富有活力。

他们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这种生活方式使得匈奴民族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纷繁复杂的。

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都在史记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

而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以战争为主的紧张关系,更是成为了史记匈奴列传的中心内容。

太史公对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表现了他对历史的客观态度和深刻洞察力。

通过阅读史记匈奴列传,我对匈奴民族的历史演变及其与中国的历史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经典长谈第九章《史记》《汉书》读后感

经典长谈第九章《史记》《汉书》读后感

经典长谈第九章《史记》《汉书》读后感古人云《汉书》可以下酒,确实,整个西汉王朝,英雄辈出,从陈胜吴广、西楚霸王,到齐王韩信、留侯张良,从景之治到汉武大帝,从卫青霍去病到麒麟阁十一功臣,不禁想起乱世出英雄这句话,英雄开创时势,时势造就英雄,那是中国汉化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一个顶峰,读起来引人入胜。

从思想感情上来说,《汉书》比《史记》正统,没有《史记》那么活泼,但是,也正因为这一点,《汉书》被后世许多史学家认为比《史记》更。

如果说《史记》反映中国人在诸子百家争鸣的余韵下的开放的、生动的、极富现实功利性的、充满创造力的思想状况,那么《汉书》就反映了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大气滂薄的、使命感极强的、恢宏的思想状况。

纵观全书,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楚汉相争,而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又对留侯张良感触最深。

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后世敬其谋略出众,尊称其为“谋圣”。

有人说,刘邦的江山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那么在战场的后方,为刘邦出谋划策,在计谋这一方面出了很大功劳的就是张良了,张良就像是刘邦的“大脑”一样,所以张良是毫不愧当“谋圣”这一称谓的。

其实,张良的智慧不仅为刘邦建造了大汉朝,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的人生。

张良可以说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

至于张良能有不同于韩信、萧何的结局,还在于其实他已经很清楚地掌握了刘邦的心态,算得上是一个心理专家。

刘邦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也能任用有才之人为他带兵打仗,但当他真正坐上汉朝皇帝这个位置的时候,他就不再能忍受下面有不安分的人。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也不留恋权位,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所以在刘邦要封他三万户的时候,他以“此天以臣授陛下”,选择了“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读完《张良传》后,其实我觉得张良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有极高智慧和先见,且能冷静分析问题的人,这一点从他年轻时的经历就可以发现。

史记中的官场斗争与权谋手段

史记中的官场斗争与权谋手段

史记中的官场斗争与权谋手段史记是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巨著,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夏朝到西汉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史记中,官场斗争与权谋手段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官场中的权力争夺、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

史记中的官场斗争可以说是司马迁笔下的一大亮点。

在古代中国,官场是权力斗争的主要舞台,各种权谋手段被广泛运用。

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官场斗争的形式,如明争暗斗、明里暗里、明里不明里等。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秦朝的宦官权臣赵高,他以权谋手段逐渐掌握了秦始皇的权力,成为秦朝的实际统治者。

他运用诡计、谋杀、陷害等手段,不仅打败了自己的政敌,还掌握了朝廷的最高权力。

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代官场斗争的残酷和复杂性,也反映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毁。

史记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官场斗争案例,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宰相田忌与赵国宰相孙膑之间的较量,以及汉朝的丞相董仲舒与权臣霍光之间的斗争。

这些案例中,权谋手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官场斗争不仅仅是智慧的较量,更是一个道德与人性的考验。

在权力的诱惑下,人们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去争夺权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和良知。

这种权力的腐蚀和人性的扭曲,也是史记中官场斗争的一个重要主题。

史记中的官场斗争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官场斗争不仅存在于古代,也存在于现代社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权力的争夺和政治斗争都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史记中的官场斗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史记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官场斗争和权谋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史记中的官场斗争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官场斗争的形式、手段和背后的动机。

同时,史记也提供了一种思考官场斗争的角度和方法。

通过对史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官场斗争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人性问题。

《史记》对汉朝政治的历史记载和评价

《史记》对汉朝政治的历史记载和评价

《史记》对汉朝政治的历史记载和评价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作者司马迁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历史学家。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后世对于汉朝政治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史记》对汉朝政治的历史记载和评价,包括汉朝政治体制、皇帝治国理念、官员选拔和治理要策等方面。

汉朝政治体制的记载和评价H1:《史记》对汉朝政治体制的描述•叙述汉初的君主制度•记录汉武帝时期的封建制度•详细描述汉宣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H2:《史记》对汉朝政治体制的评价•赞扬汉初的创新和改革•批评汉武帝时期的过度封建化•赞赏汉宣帝时期的官制改革皇帝治国理念的记载和评价H1:《史记》对汉朝皇帝治国理念的记载•记载汉初的肆无忌惮和野心家•记录汉武帝时期的“仁爱之政”•详细描述汉宣帝时期的德治思想H2:《史记》对汉朝皇帝治国理念的评价•批评汉初皇帝的暴政和虚妄•赞赏汉武帝的功绩和开明治理•赞扬汉宣帝的仁政和德治思想官员选拔和治理要策的记载和评价H1:《史记》对汉朝官员选拔的记载•记录汉初的选拔标准和程序•描述汉武帝时期的考试制度•记载汉宣帝时期的贤臣选拔标准H2:《史记》对汉朝官员选拔的评价•赞赏汉初的任贤使能•批评汉武帝时期的功利主义•赞扬汉宣帝时期的聪明才智H3:《史记》对汉朝治理要策的记载•描述汉初的养民、辟土等治国方法•记录汉武帝时期的赋税改革•记载汉宣帝时期的法治和节俭H4:《史记》对汉朝治理要策的评价•赞赏汉初的开拓创新•疑问汉武帝时期权衡利弊•批评汉宣帝时期的过度节俭结语通过对《史记》对汉朝政治的历史记载和评价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史记》是一部详尽而客观的历史著作。

它对汉朝的政治体制、皇帝治国理念以及官员选拔和治理要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记录。

《史记》中的记载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汉朝政治的演变和发展,而且为后世政治制度和治国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于继承和发扬汉朝政治文化,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与解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与解析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与解析古人云:“不忘国家根本,重视英勇将士。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将领和功臣为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高祖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其成功与背后的功臣显得尤为重要。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了刘邦及其功臣的事迹。

本文将根据《史记》中的原文,对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进行解析。

一、韩信韩信是高祖最早的功臣之一,在刘邦担任楚汉相时,韩信帮助刘邦平定了一系列叛乱。

实际上,从《史记》中的原文看,韩信一直被高祖看作是自己最亲近、最得力的将领之一。

他曾被封为淮阳侯,作为高祖的宠臣,韩信在刘邦的早期统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李斯李斯是高祖的重要谋士,以其睿智和卓越的谋略而著称。

李斯的才华使他在高祖的征战中成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家和政治家。

他的出生背景虽然比较低微,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忠诚被高祖看重。

在解析《史记》中关于李斯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被封为昌平侯,并在刘邦登基后晋升为大司马。

他对高祖的贡献不容忽视,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方面,李斯为高祖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三、萧何萧何是刘邦治世期间的重要官员和谋臣,他为高祖的统一和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才智、谋略和勇气使他成为高祖最得力的辅佐。

在《史记》中,对萧何的原文记载了他被封为晋阳侯、广阳侯,并被任命为丞相。

根据这些原始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萧何在高祖治下的重要地位。

四、曹参曹参是刘邦统一天下后的重要官员,这在《史记》中有所记录。

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被高祖派为太尉,成为刘邦的亲信和重要谋士。

在刘邦去世后,曹参还被封为河东侯。

他的贡献和地位也在刘邦的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周勃周勃是在《史记》中提到的高祖的功臣之一。

在高祖即位后,周勃在政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被封为都阳侯,并被高祖委任为将军。

周勃的聪明才智和忠诚为刘邦所赞赏和依赖。

总之,高祖刘邦的功臣侯者年表是《史记》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解析原文可以看出刘邦治下的一系列重要功臣。

论刘邦、刘秀、刘备三个“汉”政权的“继承”关系

论刘邦、刘秀、刘备三个“汉”政权的“继承”关系

论刘邦、刘秀、刘备三个“汉”政权的“继承”关系
朱小农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
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及官僚机构并无大的改变,皇帝也是嫡系,继承关系很明确,所以统称为周、晋、宋,名副其实,不存在异议。

而西汉和东汉这两个王朝却是没有多大继承关系的;如果硬要将它们联系起来,那么刘备对汉的“继承”关系并不差于刘秀,更应该以前汉、中汉、季汉相区别并统称为“汉”。

当然,从历史实际情况去研究,可以发现,这三个都以“汉”为国名的政权其实是没有多少联系的独立政权。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朱小农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绍兴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史记》看汉匈关系对刘邦大臣谋反的影响 [J], 蒋晓莹
2.从《史记》看汉匈关系对刘邦大臣谋反的影响 [J], 蒋晓莹
3.电视剧《汉刘邦》对《史记》的继承和创新 [J], 王凡
4.一个应当纠正的历史错误——关于刘备"汉"政权被篡改为"蜀"的内幕及其还原历
史真实的研究 [J], 李殿元
5.两汉之际儒学与政治关系探论——桓谭与刘秀关系的再考察 [J], 臧知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史记里的著名故事

关于史记里的著名故事

关于史记里的著名故事次年春天,刘邦认为韩信有武才,而他所辖的地区是天下的要害,虽然相信他不会叛变,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刘邦下诏,调遣韩信管辖太原以北地区,防御匈奴,定都晋阳。

后来,韩信上书说:“韩国毗邻边界,匈奴屡次入侵。

晋阳今山西太原距离边塞遥远,不便于指挥防御,所以,臣请求迁都马邑今山西朔县。

”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请求。

这年秋天,匈奴的冒顿单于率领重兵围攻韩信,韩信十分被动,便多次派遣使臣到匈奴去谋求和解。

刘邦出兵解救韩信,但是得知他曾经多次派使者出使匈奴,便怀疑他有异心,还派人责问他。

韩信害怕自己被杀,就与匈奴约定共同攻打汉军。

反叛以后,韩信将马邑献出,投降了匈奴,并且帮助他们攻打太原。

在汉代第七年的寒冬,刘班玉加亲自征募韩信反叛军,在山西沁县南部打败了他的军队,杀害了他的部下Wang Xi。

韩信自己跑到了匈奴地区。

他的部下是白土县的满丘城和王煌,他们在六国时期支持赵王的后裔赵力,收编了韩信的散兵,并计划用韩信和博尔登单于攻击汉军。

不久之后,他在英明国王的领导下派遣了大约一万名骑兵,并加入了王煌等人的部队,驻守在广武以南。

后来,军队到达晋阳,在与汉军的战斗中失败,然后在离石失败。

很快,匈奴又在楼烦西北聚集了兵马,刘邦派遣车马军击败了他们。

战争的态势朝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

刘邦以为自己多次击败匈奴军队,觉得他们不堪一击,一听说冒顿单于驻扎在代谷,便派人去侦查情况。

想一劳永逸地消灭匈奴,平定边患。

于是,刘邦率军从晋阳到了平城今陕西省大同市东北。

谁知他刚登上了城外的白登山,就被匈奴的大军包围。

后来,刘邦派人用大礼贿赂匈奴的王后。

王后替他向单于说情,刘邦才得以冲出包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两国分别罢兵,以后的日子里,韩信替匈奴带兵,时常地侵扰汉朝的边境。

田丹命令城里的士兵和平民在吃东西之前先祭奠祖先,因此许多鸟因为争夺祭祀食物而在城里盘旋。

城外的严军觉得很奇怪。

田丹威胁道:“这就是要带领我们打败敌人的不朽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没有得到他们 的大 力相 助。陈旆没有 直接归 降匈 奴 , 而是 自立为 代王 ,但 是匈奴并 不介意 ,只要反 对汉 朝 ,
二 、匈奴对 刘 邦大 臣谋 反 的影 响
( ) 汉 王 朝 诸 功 臣的 关 系 一
向南并楼 烦、白羊 河南 王 ,使北夷全部归附 ,还全部收 回秦 时所 取 匈奴 之地 ,与 汉朝 的河 南 塞 ,并经常 侵略 燕 、代之地 以获 利。其对 汉边 的侵扰 主要 目的不是争
刘 邦 当初 分 封 功 臣 出 于 迫 不 得 已 :楚 汉 战 争 最 艰
【 中图分类号]B 3 [ 24 文献标识码 】A 汉初 ,诸 多大 臣反叛 ,原因复杂 ,疑点颇多 ,引起
学术界的深 切关 注 。在诸 多 因素 中,汉匈 关 系也起 着
[ 文章编号]10 0 3 (09 04— 6 3 2 0 )6月 一 6 22-2
么一个强 大的敌 国 ,汉 朝 不能 不引起 重视 。如何应 对
从《 史记》看汉匈 关系 对刘邦大臣 谋反的影响
蒋晓莹
【 摘要】汉初 ,诸 多大臣谋反 ,统治者的苛责、猜忌是最主要的原 因,其他原 因众 多, 但 是 与 匈奴 的 强 大亦有 重要 关 系。 匈奴 的强盛 和侵 犯 引发或 刺激 了大 臣的反 叛 。 【 关键词] 西汉 大 臣反 叛 ;匈奴 ;关 系
奴求救 ,韩王信 、陈旆 、卢绾都属此类 。
才大略的军事 家、统帅 ,他 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 :智离 月氏,鸣镝弑父 、让马让妻 ,却寸土不让。冒顿励精 图
治 ,在这样 一个 强有 力 的头领 的训 练下 ,匈奴人 团结

心 ,勇于作 战。他率 军 向东 灭东 胡 ,向西击走 月 氏,

汉初 与匈 奴的关 系
( 一) 匈奴 的强大
据 < 史记 ・ 匈奴 列传 > 记 载 ,匈奴 在 冒顿单 于之
前一千多年 ,时大 时小 ,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至 冒顿
在位匈奴始 统一 :冒顿是 中国少数 民族 中第 一个 有雄
时受挫 ,威风大 减。为 了和汉 朝 争夺 人力 、财力 和地 盘 ,匈奴对于 汉朝 的降将 来者 不拒 。有 谋反 之 意的 大 臣很容易得 到匈奴 的援 助 ,这使得 汉 臣对朝 廷畏 惧 的 同时 ,对 匈奴抱有一定 的幻想 ,希望 自己处于 危难时 , 得到匈奴的扶 助。他们 在情势 无法 自主时 ,即转 向匈
于 冒顿的苦心经营下 已经成为强大 的奴 隶制帝 国, “ 兵
强 ,控弦三十万 ,数苦北边”2。在汉 朝北面矗 立着这 【
[ 作者简介] 蒋晓 莹 ,西南 民族 大学文 学 院 中国古典文献 学硕 士研 究 生。 四川成都
2 2 6
604 10 1
其他功 臣如韩 王信 、陈旆 、卢 绾。对于 这 些大 臣被 称
匈奴的支持 对汉 朝 臣子 的反叛 也起 了助 推作 用 。具 体 来说 ,情况如下 :
其谋反与匈奴 密切相 关者 :韩 王信 、陈旆 、卢绾 。 诸 大臣 中除燕王臧荼 外 ,谋反 时间最早 的便是 韩王信 :
邦听到他 的行 动 ,曾说 “ 不 南 据 漳 水 ,北 守 邯 郸 , 旆 知其无 能为也 ” ;其招徕 的宾 客亦 无大用 ,陈 稀危难
王 。垓下之围刘邦取得 决定性胜 利 ,异 姓王 功不可没 , 但是这些人对刘邦并 不完全 忠心 ,楚 汉相争 时而亲汉 , 时而亲楚 ,这都是汉室 的忌讳。汉天下建立后 ,他们成
了汉室的威胁 。削 弱 以异 姓王 为代表 的 功臣 的力量 从
中原纷乱 ,楚汉相争 ,士兵疲于战争 ,无 暇顾及打击匈 奴之事 ,所 以匈奴得 以快速发展 ,迅速崛起 。
( ) 汉朝和 匈奴 的关系 二 西汉初期 ,社会 经济 受 到惨 重破 坏。而匈奴 在 单
而巩 固汉 室是统治 者 既定之 目标 ,汉朝稳 定之 后 ,功 臣们 的祸 患即至 。为 了削 弱功 臣势 力 ,刘邦 和 吕后 积 极寻找借 1。陈旆 之谋 反开启 了汉朝 大 肆屠杀 功 臣 的 2 1 序幕 。 ( 二) 匈奴对叛 臣的支持和援助 在反叛的大 臣中,功 劳大者如 韩信 、彭越 、英 布 ,
叛 ,是汉初大 臣谋反 的助推 剂。但是 学术 界对 此 问题
缺乏深入 的探讨 。本 文试 图通 过梳理 汉初 与匈 奴 的关
系来分析其对刘邦大臣反叛的影响。。

欲。然而这意 味着汉廷 对 匈奴 示弱 ,带 有无 奈屈 辱 的 色彩。此时的汉匈关系可以概括如下 :实力均衡 ,和亲
为主 ,时 战时和。汉朝君 臣一直是 以大汉天下 自居 ,此
“ 反” 或确 实谋 反的原因 ,学术界普遍认 为主要 原 因 谋 是最高统治者 的苛责 、猜忌 、及其他不公正待遇 。 这些导 致大 臣 内心 忧惧 ,为求 自保 而反 抗 ,同时
开始搜罗其 罪证 ,陈稀宾 客 之罪 使其 受 到牵 连 ,陈 旆
便与 以前劝 降 自己 的韩王 信 的 属 下王 黄 等 暗 中联 络 。 汉十年九月 ,与 王黄 等谋反 ,自立为代 王。其本无反 汉 之心 ,韩王 信开始 的劝降并没奏效 ;也无反汉之才 ,刘
难时 ,为了得到韩信 、英布 、彭越 的鼎力相助 ,封其为
夺领土 ,而是为了获得 财物 、人畜 。匈 奴人 的习俗是 , 在战争 中 “ 攻 战 ,斩首虏 赐一 卮酒 ,而 所得虏 获 因 其 以予之 ,得人 以为奴 婢。 … 所 以人人 趋利 ,善诱 敌进 ”
行攻击。在 冒顿的统治下 匈奴势力 急速增 长。而此时 ,
匈奴 的侵犯 ,是 汉朝重 要 的外交 事务 。刘邦 先武 力相 抗 ,亲 自率军攻 击匈奴 军 队 ,白登 之 围后不 得不 改变
策略 。大 臣认为汉 朝 “ 初定 ,士卒 罢 于兵 ,未 可 以武 服也 ” 】 ¨ ,采取 和亲 政策 ,送 给 匈奴 财 物 以满 足其 贪
重要作用 ,匈奴 的强 大和 入侵 引发或 刺激 了大 臣 的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