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双面影响
维普资讯
术水平相关。而迅速 以至实时实地 的政治参 与 , 则 要有快速 的、 可以交互 的信息传输技术作为依托和 保障。互联网的出现为公众及时快速地参 与国家
和社会的政治生活提供 了条件 。随着互联 网的出 现, 公众政治参与的手段也越来越 多 , 而且越来 越
大大改善了公众参与政治的状况 。公众 只需要 一
台能上网的电脑 , 就能马上对政府决策或其他各种 政治事件进行投票表决 , 参与讨论 , 发表意见 , 使公
众和政府没有沟通上 的障碍。
3 互联 网将提高公众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
政治参与的数量上 , 更重要 的是 体现在政治参与的
方便 、 快捷。原来公众参与政治仅 限于投票 、 选举 、 信访等几种简单 方式 , 并且 很大程 度上依 赖于 报
纸、 电视 、 电台等传统 的信息传递 渠道 。互 联网则
的出现也将大大提升公众政治参 与的效能感、 信赖
感和责任感 , 而提 高公众政 治参 与的兴趣 与热 从 忱 。另一方面, 互联 网的虚拟性使得在 网络上交流 更加 自由、 方便和快捷 , 因而政治参与 的数量必将 大幅度增加 。Leabharlann 然 , 政治参与的发展不能仅体现在
做什么、 怎么做、 在做什么、 做得怎么样 , 可以通 还 过多种方式及时地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 进而影
响政治决策过程 。因为互联 网上政治信息 的内容
互联网突破 了传统媒体 由于时空 间隔 而造成
丰富而且传播迅速 , 民提供了一个 了解政治的 为公 有效渠道 ; 同时公民在互联网上发表的看法也更容 易获得政府方面的关 注和了解 , 互联网在 中国已经 成为政府 和民众直接沟通的桥梁 。通过上网 , 政府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对政治的参与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通过互联网,个人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和参与政治议题,互联网为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行动力。
首先,互联网加强了对政治信息的获取。
过去,政治新闻主要依赖于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人们的政治知识受到信息来源的限制。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政治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丰富。
通过搜索引擎、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随时掌握各种政治资讯,从而扩大了政治参与的视野。
无论是了解国内政治动态还是了解国际政治热点,互联网都为公民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便利。
其次,互联网为政治参与者提供了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不仅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琐事的地方,也是广大公民表达政治观点和参与社会议题的舞台。
通过微博中的热门话题、评论区等,人们可以跟随时事动态,了解各种观点,并互相交流辩论。
同时,互联网还催生了政治博客、在线论坛等平台,让公民能够更加直接地参与到政治讨论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这种实时性和互动性的政治参与,加强了公众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互联网为政治活动提供了新的组织平台。
通过互联网,公民可以迅速聚集起来,共同推动某个议题的发展。
无论是在线签名请愿还是发起线上抗议活动,互联网为公民团结起来争取公正和权益提供了便利。
特别是在一些专门为政治参与设立的平台上,人们可以参与公民监督、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
例如,一些政府网站和公民参与平台提供了在线投票、在线征求意见等形式,让人们对政府决策发表意见,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然而,虽然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推动作用广泛存在,但也同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互联网的信息过载使得人们容易陷入信息筛选的困扰,从而出现信息片面性和选择性。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的同时,也会受到算法推荐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从而导致信息的偏颇。
数字时代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数字时代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
1. 数字时代改变了国家的组织和行动方式,以及大国竞争的内容和手段。
网络空间冲突成为大国在战争与和平之间较量的“灰色地带”。
2. 数字时代围绕科技主导权、数字经贸规则以及网络空间安全规范的大国博弈将更加激烈,赋予大国竞争新的内涵。
3. 网络空间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互动方式,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秩序带来诸多的冲击和挑战。
4. 当主权国家成为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行为体,地缘政治因素逐渐渗透并显著影响着网络空间的国际治理进程。
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会反作用于主权国家的行为模式和互动结果,冲击原有的国家政治生态、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
因此,在数字时代,国际政治的格局和动态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重新审视和适应。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_非中性_作用_郑志龙
5辞 海 6( 中 ) , 第 32 1 8 页 , 上 海 辞 书 出版 社 , 1979 年 版 " 5辞 海 6(上 ) , 第 52 8 页 , 上 海 辞 书 出 版 社 , 1979 年 版 ". 参见 唐克 超 : 5网络 时 代 的 国家 安 全 利益 分 析 6 , 5现 代 国 际关 系 6, 20 0 8 年第 6 期 ;邸 显 俊 : 5互 联 网时 代 的全 球 化 ; 缘起及
国,1 2 台副根 服务器 中有 9 台设 在美 国 , 3 台分别 设在 英 国 ! 瑞 典 和 日本 " 1 9 9 4 年 中 国互联 网接
人 国际联 网 "
从 社会 属性 讲 , 互 联 网依托 虚拟 的互联 平 台 , 打 破 了时 间 和空 间对 人类 活 动 的 限制 , 突 破 了 种 族 !国家 ! 地 区等有 形或无 形 的 / 疆 界 0, 实现 了点对 点 的对 接 , 改 变 了人 类 的 生产 ! 生 活方 式 和 思 维方 式 " 互联 网作 为重要 的社 会媒 介 , 承担着 越来 越多 引导社 会舆 论 的职责 ;可 以使得 各种 不
经济特征 6 , 5世界经济与政治 6,20 0 3 年第 4 期 ; 张欣 : 5从 国际关 系角度看信息技术革命 6 , 5现代 国际关 系 6, 20 0 2 年第 9
期 "
¿ ¾ ½
蔡翠红 : ( 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 6 , 5世界经济与政治 6,20 1 1 年第 5 期 "
段性成果 "
#6 1 #
政 治学 研究
20 12 年第 4 期
同的信息 能 够迅速 和广 泛 的传播 , 从 而带 来不 同 的社 会后 果 "美 国是互 联 网的创造 者 , 至今 掌控 互联 网的核 心技术 及 全球 网络 空间 的制 网权 "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刍议
由于 网络对 国际政 治 各个 研究 课 题 的渗透 ,使 得 国 际政 治呈 出一些 新 的特 点 ,其领 域 也从 现 实 向虚拟 拓展 ,从地 缘空 间 、外 层 空 间拓 展到 了 网络 空 间。相 比于进 入外 层 空 间所 需 要 的先进 技 术 与 国家 实力 , 网络 空 间理论 上任 何 国家 都可 以进 入 ,人 人都 可 以进入 。同 时,外 层 空 间可 以根据 一 定 的主权 国家 地 域上 空进 行 划 分 ,而 网络 空 间却 无法 进行 类似 的划分 ,是 一个 无 法有 效控 制 的虚 拟 的领域 。因此 因特 网不 仅成 为 国 际关系 中心 的冲突 与 斗争 的武器 与场 所 ,其相 关技 术与创 新 也成 为相互 竞争 的对 象 。 1 以 因特 网 为代 表 的信 息 技 术 将 加 剧 国 家 主权 事实 上 的不 . 平 等 。 国际社 会很 早 之前 就 已普遍 认 为 ,强 同和 弱 同主权 在事 实 上 是 不平 等 的 。而 信 息技 术 的发展 ,则使 得这 种 不平 等 的情况 更 加 严 重 。信息 革命 所 加速 的全 球化 ,本身 就 是通 过让 渡部 分主 权 为 代 价 ,从而 促进 国际合 作关 系 的 。发达 国家 操 纵着 全球 大 部分 的越 境信 息流 的流 向和分 布 ,从而 能 够拓 展主 权 行使 的 空 间和 内 容 。而许 多发 展 中 国家传 统意 义 上 的主权 还 未能 完全 实现 ,对 越 境 信 息流 的控制 就更 加无 能为 力 了。 2 国家信 息安 全 更加 突 出 ,更加 重要 。近 年 来发 生 了一 些事 . 后 证 实与 因特 网有 着 一定 关 系 的国 际政 治事件 。与 因特 网有 关 的 国际 安全 ,首 先让 人 想到 的就 是 网络 信息 安全 。2 0 年4 0 1 月底 至 5 月发 生 的因特 网发展 史上 著名 的中美 黑 客大 战事 件 ,就 为各 国尤 其 是 中美 两 国上 了 网络信 息 安全 的 生动 且重 要 的一课 。 由于 在 当 年4 1 月 日中美军 机相 撞事 件 发生 后 ,美 国一 些 黑客 组织趁 机 煽动 当地 黑客 对我 国相 当多 的 网站及 个人 电脑 用 户进 行 持续 不 断的 网 络攻 击 。 因此 ,在我 国 网络 安全 人 员积 极应 对 以防 备美 方 黑客进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分析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分析作者:田郅榕来源:《科技信息·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民等都逐渐通过网络开展合作交流,对各国的经济政治等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平台并非绝对自由公平的,相应地国家政治相关言论必须正确。
本文主要就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展开讨论,探究合理的互联网使用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政治;非中性作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部分国家出于自身发展要求以及经济利益要求等引导网络言论,谋求自身发展的现象。
互联网上流传的不实言论在严重情况下会带给网民不好的示范效应,引发人民对国家相关在政策等的不满,危害国家发展。
必须加强国家过往安全控制处理,合理引导言论。
1.互联网非中性作用的原因互联网是由传统的军事联系工具发展而来的,其在起初并没有指向性以及偏向性等作用。
但作为国家对外形象展示等使用的工具之一,其本质是国家为实现其利益而使用的一种工具,更多的作为联系不同的国家实现政治经济的合作发展,最终促进彼此发展共赢的工具。
互联网在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之一诞生后,在国家使用过程中更多作为国家宣扬其政治主张的操作工具,而不只是企业国家交流的手段之一。
因而国家企业等会对不同的互联网发展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导致非中性行为的非合理互联网操作作用的解读。
随着国家不同方面水平的进步发展,结合互联网操作过程中的非中性作用,可逐渐推动国际权势地位的变化。
对于发展速度等逐渐减慢的国家,可通过互联网等操作实现权力转移等目的,促进国家间发展差距的缩小直至不见。
而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可在互联网非中性操作中巩固自身地位,促进国家稳定发展。
在国家体系以及国家间权势等的划分过程中,美国作为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互联网不只是人民日常交流使用的基本工具之一,也是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逐渐挑战美国现如今地位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互联网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使得国际关系中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方便。
政府、外交官和国际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互相交流,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合作。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促使了政府改善国内治理,提供更加透明和高效的行政服务,从而增强政府与民众的信任。
二、经济领域在经济领域,互联网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
通过电子商务和在线支付系统,企业可以直接与全球市场进行交流和合作,打破了传统贸易壁垒,促进了国际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动。
此外,互联网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三、文化领域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各国的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地传播到全球各地,增进了各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此外,互联网也带来了新兴的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促进了全球的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安全与隐私问题尽管互联网给国际关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它也带来了一些安全与隐私问题。
网络攻击、网络间谍活动等威胁着国际网络安全,各国在这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愈发重要。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引发了对个人隐私的担忧,各国政府需要制定合适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强,但也需要面对一些安全与隐私问题的挑战。
各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以实现更加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改变
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改变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国际关系的巨大影响。
这一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和便捷,促进了国际间的沟通、合作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改变,并评估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与获取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为提升,无论是全球性的新闻事件还是个人的看法观点,都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加快了人们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认知,使得每个人都能更加方便地获取各种信息。
同时,互联网也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使得宣传和传播自己的政策和主张更加容易。
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通过互联网,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各国企业能够更快捷地寻找合作伙伴和拓展市场。
同时,互联网让跨国公司能够更好地管理和协调全球分支机构,提高了跨国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三、民间外交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出现,加强了民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民间外交的发展。
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即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念,进而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同时,通过互联网,各国的文化和艺术也能够更加方便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了文化交流和多元化。
四、网络安全和信息泄露的挑战尽管互联网带来了许多积极的改变,但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网络安全和信息泄露的问题。
相互连接的互联网使得数据和信息的安全容易受到侵犯,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不仅对个人和企业的隐私构成了威胁,也可能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
五、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泛滥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但也带来了信息的不对称和泛滥的问题。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虚假信息和谣言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可能对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越来越多的信息和内容的涌入,也给人们造成了信息过载的困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筛选困难。
互联网对于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影响
互联网对于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它对于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互联网的出现为政治参与和社会运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变革。
本文将从信息传播、组织动员和政治参与三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对于政治与社会运动的影响。
一、信息传播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传统媒体的报道需要经过编辑和审核,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实时发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使得政治和社会运动的信息可以更快地传播到全球范围内,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成为了政治和社会运动的重要渠道。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声音,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政治和社会运动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不再受到传统媒体的局限。
二、组织动员互联网的出现为政治和社会运动的组织动员提供了新的途径。
传统的组织动员需要通过传单、宣传册等方式进行,而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实现即时的组织和动员。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邀请他人参与,快速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力量。
互联网上的组织动员也更加灵活和高效。
传统的组织动员需要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沟通,而互联网上的组织动员可以通过在线会议、即时通讯等方式进行,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此外,互联网上的组织动员也更容易跨越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形成全球性的组织力量。
三、政治参与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政治参与更加便捷和广泛。
传统的政治参与需要通过参加集会、签名等方式进行,而互联网上的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实现在线签名、在线投票等方式进行政治参与。
这种便捷的政治参与方式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到政治决策中,增加了政治的民主性和代表性。
互联网上的政治参与也更加透明和公开。
传统的政治参与需要通过传统媒体的报道来了解政治决策的过程和结果,而互联网上的政治参与可以实时了解政治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这种透明的政治参与方式使得政治决策更加公正和合理,减少了腐败和不公的可能性。
浅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及有序治理
浅析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及有序治理作者:林淑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
文章分析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作用,通过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提出应该采取措施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力度,以规避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风险。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消极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由于互联网的无序性引发的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以及越来越明显的数字鸿沟所导致的信息霸权和民众的政治参与机会不均等方面。
一、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继续领跑全球互联网。
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也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第四种媒体,互联网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发布能力,如即时互动性、匿名性等,这些特性既可以在心理层面上激活公众的参与热情,也能在实际层面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
由于互联网拥有信息的广泛性以及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减少了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增加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安全感和民意表达的真实性。
各种政府网站、BBS、电子公报版也在这种趋势下迅速发展起来,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如虎添翼,日益成为公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手段。
但是,我们对网络政治参与亦不可过于轻信,因为它给公民政治参与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的负向作用
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的负向作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打开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但由于网络政治参与还存在着参与主体的不平等性、参与的不规范性和欺骗性等问题,在它为民主化进程提供动力与机遇的同时,又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向作用。
作为技术手段的网络是中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否推动民主的进程,不取决于网络自身,而取决于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怎样使用了它。
标签:网络政治参与;电子民主;网络技术;政府随着国际互联网络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网络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新途径。
网络政治参与以其与以往政治参与皆不同的特点,对民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与网络政治参与推动民主的可见事实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的负向作用更多的具有可能性。
由于历来学者对民主的概念范畴说法不一,本文讨论的民主主要限定于网络政治参与层面上的电子民主。
一、关子电子民主民主是政治学中常用的字眼,但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对此加以表述。
科恩在《论民主》中指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
”同时科恩还指出这种说法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人们政治参与渠道大大得到拓宽,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民主理论,并开创了许多新的民主实践。
其中,电子民主成为时代的一个热点问题。
电子民主“是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它以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
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
”由于网络突破了传统媒体因为时空间隔而造成的信息传输的种种障碍,为民众进行利益表达,输入政治意愿,参与政治决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
不少人乐观地认为,网络的发展将人类带人“电子民主”的新时代,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直接民主”将为期不远。
但人们在欢呼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任何高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互联网所具有的特性的确可以使网络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但它本身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和负效应也使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面临着诸多难题,给电子民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向作用。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郑志龙/余丽2013-05-22 10:56:00 来源:《政治学研究》(京)2012年4期【内容提要】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互联网的技术工具身份使它和任何一项技术发明一样,具有工具的中性特征,无论是谁都可以使用且不会对不同的使用者产生不同的作用。
但是互联网一旦被国家行为体使用,它就不仅仅是技术工具,也成为一种国际政治工具,即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的工具,也就具有了“非中性”作用。
这种“非中性”作用既可以是现有霸权国家通过信息技术领先和网络空间战略先行提升自身的国家实力,从而维持既有的权力地位;也可以作为其对外行为的重要手段,对他国进行政治渗透,最终实现政治重塑的战略意图;还可以是新兴国家凭借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技术人才优势,逐步实现权力的转移。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与阐释国家行为体对互联网的实际利用,揭示互联网在进入国际政治现实后所具有的“非中性”作用,说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互联网自由,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至高无上。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政治/非中性作用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概况述评研究互联网国际政治的“非中性”作用,其前提是必须厘清互联网与互联网运用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与互联网作用定性相关的三个关键性概念。
互联网是信息革命的标志性产物。
从技术层面讲,互联网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系统,使用标准的Internet协议套件(TCP/IP协议),互联网搭建了全球信息服务的平台。
自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以来,已经从专业军事互联网发展成为人类共享资源的信息库。
冷战结束后,在美国政府授权下成立了“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其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
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其中1台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台副根服务器中有9台设在美国,3台分别设在英国、瑞典和日本。
1994年中国互联网接入国际互联网。
从社会属性讲,互联网依托虚拟的互联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实现了点对点的对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_郑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_郑州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互联网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空间。
人类活动的疆域扩大到陆、海、空、太空、()五维格局。
答案:网络空间2.互联网是科技革命的产物,它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国际政治博弈之中,()已经成为国家间斗争的重要方式。
答案:网络博弈3.制网权是国家信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构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答案:国家对国际互联网根域名的控制权_IP 地址的分配权_网上舆论的话语权_互联网标准的制定权4.决策的信息情报是外交决策最基本的“原材料”,直接影响着外交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答案:正确5.()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一员。
答案:19946.在网络世界,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个人均是网络行为体。
但比较而言,( )在网络世界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答案:国家7.()结合自己关于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划分,提出了网络空间中权力的三张面孔,清晰地揭示出网络权力的巨大效应。
答案:约瑟夫·奈8.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际交往方式广度急剧延展,人际传播的间接性被打破,人际互动突破时滞性,由此带来多种人性假设的()。
也就是众多人性假设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被争论,而着眼于综合后的立体人性以及人性在群体中的碎片化、分散化、多元化及不确定性。
答案:三明治效应9.()是指互联网为某些变革的原因消除时空滞后,从而避免系统效应,抵消了变革原因,从而使线性结果即国际政治变革发生,为现实国际政治变革因素提供实现机遇。
答案:催化作用10.制网权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对广义上的计算机互联网世界的控制权和()。
答案:主导权11.通过对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的路径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分析层次框架中,互联网作用更显著地体现在()上。
答案:国家层次12.以()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是最早用较为完整的理论化视角解读外交决策的国际关系理论。
互联网国际政治学: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机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是指互联网为某些变革的原因消除时空滞后,从而避免系统效应,抵消了变革原因,从而使线性结果即国际政治变革发生,为现实国际政治变革因素提供实现机遇。
A.催化作用B.同步作用C.聚合作用D.建构作用正确答案:A2、通过对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的路径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分析层次框架中,互联网作用更显著地体现在()上。
A.个人层次B.国际层次C.世界层次D.国家层次正确答案:D3、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际交往方式广度急剧延展,人际传播的间接性被打破,人际互动突破时滞性,由此带来多种人性假设的()。
也就是众多人性假设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被争论,而着眼于综合后的立体人性以及人性在群体中的碎片化、分散化、多元化及不确定性。
A.角色置换效应B.三明治效应C.第三人效应D.链状效应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互联网对国家层次的影响,不能仅从互联网针对只属于该层次的侧面或者因素入手,而应该从属于国家层次但与其他层次相关的核心枢纽入手,符合这一条件的概念至少有()。
A.国家利益B.国家权力C.国家安全D.国家机器正确答案:A、B、C2、()是个人层次的主要组成因素,它构成了个人感知、判断和行动的链条,互联网对个人的影响显示于这三个因素发生的相应变化。
A.组织行为B.团体行为C.人性D.特性行为正确答案:A、C、D3、下列哪些因素体现了在体系层次上供个人和国家行动的各种秩序模式?()A.全球的权威结构B.国家间实力关系C.行为规范和交往社区D.经济模式正确答案:A、B、C、D4、互联网为世界国家的生成和国际范畴的消解提供了必要条件,并推动了这一趋势的现实进展。
作为国际社会进化的推动力,互联网的建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哪几个分作用实现?()A.人际社会现实化B.国内国际领域合并化C.世界时间同步化D.世界空间扁平化正确答案:A、B、C、D三、填空题1、互联网通过国家层次对国际政治施加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外交政策、政治文化和(),它们是国家行为背后的必要链条。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政治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政治关系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政治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篇文章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国际政治关系,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的国际政治关系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国际政治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全球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全世界几乎所有地区都能轻松和迅速的接入互联网。
因此,多样化的文化、语言、信仰、习惯等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交流和融合。
在国际政治关系方面,各国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频繁和紧密,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可以更加快速地得到信息和反馈。
同时,互联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让人们参与政治、表达观点、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1. 加速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联系日益紧密。
全球化进程被加速,经济、贸易、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联系愈发紧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就拿今天的全球化来说,合作,交流已呈现出日趋紧密的趋势。
例如疫情的爆发和全球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例子,各个国家通过协作、分享信息和资源,控制疫情,防止更多的人感染。
2. 改变政府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信息技术让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便捷和高效。
信息技术为政府提供了一个平台来管理、分享和分析海量数据,帮助政府制定政策、提升治理效率。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和整合有关不同国家政策和政治制度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解决与其它国家相关事务。
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网络媒体更好地传达其对外政策和立场,以期获得更好的国际声誉和安排.3. 使得国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和敏感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更加便捷,对于政府、组织和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信息泄露、网络攻击、恐怖主义等等。
这些的问题的暴发会对国际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当下各国在网络方面的安全也是越来越关注。
同时,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隐私也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政府为保证国家安全会采取措施收集个人信息,但具体如何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滥用,以及将来个人信息可能会如何被使用,都是重要的话题,需要各国政府合作协商。
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双面性与非均衡性
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双面性与非均衡性2010年12月27日19:56 来源:作者: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肖滨【内容提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推行的“金税工程”和“金财工程”表明,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出现双面运用现象并形成了非平衡的格局。
信息技术运用于国家治理出现的非平衡格局具有深刻的根源和风险性大等特点,“双金工程”所形成的不平衡格局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三重失衡,给中国国家建设带来了新风险,即“数字利维坦”风险。
只有公民、公民社会的力量壮大和宪政民主的制度构建起来,才能抑制国家监控体系的单面扩展,化解“数字利维坦”风险。
【关键词】信息技术/国家监控/公民权利/数字利维坦在世界各地,现代信息技术正迅速地运用于国家治理。
然而,信息技术对于国家治理究竟意味着什么,却是一个值得观察、且有待讨论的大问题。
在此语境中,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现代国家的制度柜架——国家权力的监控体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中,信息技术是单面运用,还是双面运用?双面运用所形成的格局一定是对称、均衡的吗?其非均衡格局的缘由、性质及其风险性的后果是什么?如何化解这种风险?本文以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推行的“双金工程”——“金税工程”和“金财工程”为例,来回答上述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事例,是因为二者颇具典型的对比意义:“金税工程”是信息技术在国家税收、国家行政系统中的运用,它体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国家权力监控体系的强化;“金财工程”则是信息技术在国家预算监督、国家立法机构中的运用,它意味着信息技术对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推进。
因此,“双金工程”建设是一个观察信息技术运用于国家治理的典型事例。
一、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双面运用在现代国家制度框架中,国家权力监控体系与公民权利保障机制是一种共生结构。
按照当代著名社会政治治理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的分析,现代国家的特色之一就是体现国家权力集中化的国家监控活动极度膨胀。
互联网与国际关系
互联网与国际关系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平台,互联网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动,同时也改变了国家之间、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本文将围绕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展开分析。
一、互联网促进国际联系和交流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得国际联系和交流更为便捷。
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工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这种去除了地理限制的交流,加深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友好关系的建立。
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不同国家之间可以共同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
二、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传统媒体受限于地域和时间,信息传播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全面。
新闻实时更新,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和观点。
这使得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变得更加透明,各国政府和民众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国际形势,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互联网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然而,互联网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进一步扩大。
信息技术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一些国家无法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交流和合作机会,使得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问题更为突出。
此外,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存在着偏见和误导,影响了国家和民众对国际事务的判断和决策。
四、互联网引发了国家间的信息战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安全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各国之间通过互联网展开了信息战争。
网络攻击、网络间谍活动以及网络言论管制成为各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手段和筹码。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国际关系中的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同时也对国际秩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互联网推动了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有的国际规则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国际社会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和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国际规则和准则。
互联网对当代政治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对当代政治的影响及其发展路径选择互联网营造了良好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文化氛围,提高了民主意识,开辟了参与政治的便捷途径。
但由于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非平等化、非制度化、非理性化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当代政治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因此,要加强网络政治参与,必须从缩小信息鸿沟,加强网络立法,提高国民素质,推行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入手,以此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
标签:互联网;当代政治;影响;发展路径一、网络参与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参与已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并因其鲜明的特性及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一方面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畅通渠道,另一方面自身也成为各类社会、政治矛盾的聚集地。
因此,我们就要以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网络参与在当代政治发展中的双面效应,并进行合理、客观的评析。
1、网络参与对我国当代政治发展产生的正面效应(1)互联网营造了良好的公民参与政治的文化氛围。
首先互联网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政治思潮纷涌而起,而网络政治的参与则推动了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转型的深刻变迁;其次,网络政治参与整合了各种公民文化,打造出新型的政治文化。
公民利用网络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交流思想和文化,不断促进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从而加强各国政治文化不断走向趋同,打造成一种先进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型公民文化,从而为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2)互联网提高了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
首先,互联网激发了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
公民的政治参与愿望会因条件限制无法满足而最终破裂,这就会出现人们的政治冷漠和官僚利用权威治理的现象。
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政治参与的弊端促使更多人投入到政治活动中,对当前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政府积极响应民意,不断激发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其次,公民利用网络参与政治可以在更自由、更直接、更便捷的状态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政治情感,通过网络热议时政,与政府官员对话,从而提高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民主意识;最后,在网络参政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藏独台独以及各种恐怖事件的发生,都会引起网民的热议,甚至促使公民积极参与到网络募捐活动中,对破坏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由此,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明确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有助于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
浅析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20世纪70、8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开始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信息时代一种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丰富和复杂的特征对国际社会带来巨大冲击。
本文主要以在当今因特网的快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对世界经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主权的冲击进而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为中心进行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关系影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互联网产生的全球性问题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互联网作用下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均产生影响,同时也使国际关系及其研究领域受到了深刻影响。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20世纪末人类社会的一个重点创新发展,即是因特网(INTERNET)的问世。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1968年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的一个研究项目,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
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在1986年建成的美国科学基金网NSFNET,迅速发展的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
在过去10年间,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它不同于以往媒体的特性,给当今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成为了20世纪岁伟大的发明,他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对当前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特征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使人类的历史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而其主要有几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互联网非中心化和国际性。
互联网连接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它在世界范围内凭借计算机的互联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同样的信息,给全球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畅通无阻的渠道和空间,人们不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而去共享相同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在国际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郑志龙/余丽2013-05-22 10:56:00 来源:《政治学研究》(京)2012年4期【内容提要】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互联网的技术工具身份使它和任何一项技术发明一样,具有工具的中性特征,无论是谁都可以使用且不会对不同的使用者产生不同的作用。
但是互联网一旦被国家行为体使用,它就不仅仅是技术工具,也成为一种国际政治工具,即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的工具,也就具有了“非中性”作用。
这种“非中性”作用既可以是现有霸权国家通过信息技术领先和网络空间战略先行提升自身的国家实力,从而维持既有的权力地位;也可以作为其对外行为的重要手段,对他国进行政治渗透,最终实现政治重塑的战略意图;还可以是新兴国家凭借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技术人才优势,逐步实现权力的转移。
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与阐释国家行为体对互联网的实际利用,揭示互联网在进入国际政治现实后所具有的“非中性”作用,说明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所谓的互联网自由,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至高无上。
【关键词】互联网/国际政治/非中性作用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概况述评研究互联网国际政治的“非中性”作用,其前提是必须厘清互联网与互联网运用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与互联网作用定性相关的三个关键性概念。
互联网是信息革命的标志性产物。
从技术层面讲,互联网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系统,使用标准的Internet协议套件(TCP/IP协议),互联网搭建了全球信息服务的平台。
自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以来,已经从专业军事互联网发展成为人类共享资源的信息库。
冷战结束后,在美国政府授权下成立了“互联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由美国商务部授权其管理互联网根服务器。
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其中1台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台副根服务器中有9台设在美国,3台分别设在英国、瑞典和日本。
1994年中国互联网接入国际互联网。
从社会属性讲,互联网依托虚拟的互联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突破了种族、国家、地区等有形或无形的“疆界”,实现了点对点的对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互联网作为重要的社会媒介,承担着越来越多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可以使得各种不同的信息能够迅速和广泛的传播,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
美国是互联网的创造者,至今掌控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及全球网络空间的制网权。
与互联网作用定性相关的有三个关键性概念。
“Neutrality”①的意思是在不同对象间无偏向性态度或者指对同一对象来说无害也无益。
“中”字在辞海中也被解释为“不偏不倚”②。
由此,本文使用的“中性”(Neutral)一词,指互联网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使互联网本身在不同的国家行为体之间并没有偏向性的立场,即对某个国家来说,并不具有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不同的作用。
“非中性”(Non-Neutral)指由于不同国家行为体在互联网方面的能力不同,互联网所具有的技术特性在实践应用中对不同国家行为体而言意义不同,或者指互联网能够借助国家对自己的使用和发展,逐步改变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从而在其对具体国家行为体的作用结果上,具有偏向性立场。
“作用”在辞海中被解释为“人或事物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产生的影响或变化的功能”③,在本文中具体指对国家和国际体系产生的影响、功能和效果。
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关于互联网在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等方面。
④在互联网“非中性”作用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国际关系中的网络政治及其治理困境》⑤和《互联网中的国际政治权力》⑥。
前者指出权力政治和国家身份是网络政治的核心问题,但其研究还没有进展至互联网在国际政治实践中如何发挥这种“非中性”作用;后者则回应了互联网中的权力转移议题,但没有对互联网的中性及“非中性”作用加以区分。
对此,笔者检索了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互联网与国际政治相关度的研究呈现出将互联网从视为一种技术手段转变至一种国家权力工具的发展趋势。
⑦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客观现实为依据,拟就互联网如何通过自己中性技术特性发挥其在国际政治方面的“非中性”作用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国家行为体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国际政治价值及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为什么是“非中性”作用在国际政治现实中,任何一种被国家使用的工具,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即使结果违背了个别国家将工具视为仅仅为本国利益服务的初衷,产生了与他国共赢的效果,这也不能改变国家以此工具追求国家利益与国家权力的本质。
互联网是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一种技术工具,但被国家行为体使用后,同样转化为一种国际政治的权力工具。
从技术工具到国际政治工具,互联网完成了自身中性到“非中性”身份的转变,这种“非中性”身份又反过来影响其重要的使用者即国家行为体的行为。
作为国际体系中的最重要行为体,国家是追求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的行动单元,而一国在互联网“非中性”作用下是获利还是受损则取决于它的国家实力和国家战略,其中国家实力主要包括国家既有技术实力和国家发展潜力两个方面,国家战略主要包括战略对目前现实的适应性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性两个方面。
对于现有的处于权力优势地位的国家,如美国,对互联网“非中性”作用的利用有两种可能的后果,一种是成功地实现了维持霸权的作用,更加稳固相对别国的综合实力优势;另一种是其霸权地位的逐渐丧失,即其他国家成功地实现了权力转移,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实力差距就此缩小,甚至被某些国家所超越。
国际体系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已经历了四次重大转型。
在此过程中,每个体系内部又都经历过因实力消长及其实力对比变化所带来的国家地位的提升或下降。
目前国际政治现实是美国在互联网领域拥有绝对的优势,而且正在利用互联网来保持、甚至拉大其他国家在综合实力上与自身的差距。
因此,权力转移对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现实来讲仅仅是一种趋势,美国霸权地位的撼动不是短时期能够实现的,权力转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的互联网霸权至少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
在技术上,美国每年的投入仍是全球第一,即使是在经济危机和财政赤字双重压力之下,美国2011年度在科研上的花费也仅受到微弱影响,大概只有1%的降幅,⑧而其教育预算不降反升,由2010年的46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97亿美元,其中一项投资创新项目,预算额度为5亿美元,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⑨在确定2012年度财政预算时,美国两党达成共识各个项目都要削减支出,但奥巴马也提出不能牺牲美国未来⑩的建议;此外,美国在2011年底通过的一项预算法案中已经有多家科学机构获得财政削减豁免。
(11)在管理上,美国出台了互联网战略,对网络空间的权力和利益进行了明确界定,尤其是对实现自己互联网战略目标的行动框架做出了详尽的安排。
(12)鉴于当代国际政治中追求权力与利益的现实主义特质和目前国家政治现实中美国国家实力居绝对优势,以及后发展国家与美国在结构性权力方面的矛盾,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与政治工具,既不可能不服从于国际政治的发展规律,也不可能脱离现有的国际政治现实中国家间权力结构框架的制约。
以下笔者将结合国际政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对互联网的三项“非中性”作用的具体阐释。
三、“非中性”作用一:维持霸权当前,美国居于网络空间的霸主地位,以下我们将从既有优势和未来战略领先两个层面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既有优势美国的既有优势体现在资源和技术两个方面。
首先,美国控制着信息与网络的基础资源。
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美国控制着1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副根服务器,而根域名服务器是架构互联网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此外,美国也控制其他网络资源。
美国拥有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obe、最大的微信平台Twitter和最大的社交空间Facebook,美国的Intel垄断着全球电脑芯片,IBM推行着“智慧地球”,Microsoft掌控着电脑操作系统,ICANN掌控着全球域名地址,苹果主导着平板电脑。
美国的网络空间霸权遍布国际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拥有互联网技术霸权、资源霸权、信息霸权和法理霸权至少四方面的绝对优势。
(13)资源的优势来源于技术优势,美国是世界信息技术创新的源头。
技术优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现有资源使用所具有的绝对控制力,还在于对其他国家来讲在信息和网络领域的进步意味着跟随美国的步伐,而不是将美国甩在身后。
这种技术优势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是因为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发明者,美国也是这种技术的最早和最大受益者,因此它有足够的时间及实践率先进入下一轮的新技术研发之中。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数据,2003年—2007年美国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以191835项专利于各国中排名第一,(14)而在2000年—2009年的PCT体系中美国同样保持了这一地位。
(15)在现有的互联网生态中,由于有足够的专利条款和现实的控制能力,美国的绝对收益并没有受到其他国家行为体的威胁。
以上说明,任何国家想要进行互联网革命并落实到行动之前,必须完成对美国的互联网技术跟随。
任何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挑战美国的行为都会使美国首先获利。
(二)战略领先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个制定网络空间战略的国家,其目的是防止美国在互联网领域既有的长期优势和即时对抗优势的丧失。
美国的互联网战略具体包括国家利益、国家目标、战略实力、战略资源、战略环境五个要素,(16)美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及其内容,不仅反映了美国政府对互联网这一国家重大问题的筹划,而且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特征。
2003年2月14日,美国布什政府正式公布了第一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17)。
2009年,奥巴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既有战略的文件。
2010年1月2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五大自由”(18),充实了“连接自由”的概念。
2010年4月,《四年外交与发展评估报告》指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连接技术革命为外交开辟了新空间”(19)。
《针对互联网安全教育的国家行动战略》(NICE)(20),提出从儿童意识、职业教育、工作岗位和政府计划四条路径入手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安全教育。
2011年2月15日,希拉里发表题为《互联网的是与非:网络世界的选择与挑战》(21)的演讲。
2011年4月,颁布《网络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NSTIC)。
(22)2011年5月16日,美国公布第一份《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23)2011年7月14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第一份《网络空间行动战略》,(24)把网络空间列为与陆、海、空、太空并列的美军行动领域,同时提出主动防御的战略导向。
以上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设置两个方面,说明了美国互联网战略已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