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集注集释》的文献价值汇总

合集下载

朱熹《楚辞集注》版本述略

朱熹《楚辞集注》版本述略

朱熹《楚辞集注》的名称有总名和单名之别,总名《楚辞集注》是 本、宋端平二年熹孙朱鉴刻本、宋咸淳三年丁卯施南向文龙刊本等,
指:《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三部分的总 元明清各代的刻本就更多了。《楚辞集注》刊刻时,《集注》八卷、《辨
合。单名则仅指《楚辞集注》八卷而言,不包括《辨证》、《后语》两部分。 证》二卷、《后语》六卷的卷帙分合,情况复杂,既有三部分各自独立的
兰台世界 2012·4 月下旬 37
档 案 解 读 DANG'ANJIEDU
子思学派考略
□ 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 孙德华
摘 要 子思学派是先秦儒学中介于孔孟之间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本文驳斥了孔繁、高专诚等学者否 定子思及其学派存在的观点,认为子思及其学派不但存在,而且影响很大。
子》等先秦典籍中,均未提及子思有著述传世;第二,《中庸》不像是战 子“和”在后“,沟犹瞀儒”以为是出于孔子、子游,于是“受而传之”。清
国初期的作品,而更像是秦汉时期的作品;第三,认为《中庸》为子思 人王先谦引郭嵩焘语云“:荀子屡言仲…………………………………………………………………………………………………………………
《楚辞后语》各代著录皆为六卷,唯《徐氏红雨楼书目》为八卷。
古、刊本数量最多,而且海外亦有刊刻和收藏,因此其版本和文献价
三、《楚辞集注》的刊刻和卷帙分合
值颇高。但由于《楚辞集注》由《集注》八卷、《辨证》二卷、《后语》六卷
《楚辞集注》的刊刻,朱子在世时,即有其事。如《日本大正三年内
三部分组成,所以在其流传过程中版本的沿革、卷帙的分合较为复 阁目》著录有《楚辞集注》宋庆元四年戊午刻本,朱熹于庆元四年刚完
书社铅印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中文古籍书目》还著录有两种《楚 是极为少见的,唯宋嘉定四年同安郡斋杨楫刊本一例也。(3)《楚辞后

历代《楚辞》注本浅议

历代《楚辞》注本浅议

历代《楚辞》注本浅议作者:李志刚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历代《楚辞》注本浅议⊙李志刚[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春130024]摘要:《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但是历代《楚辞》的注本远较《诗经》注本为少。

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注家多以此为基础,加以损益或创新。

近代以来,《楚辞》注本的种类和数量均有增加,多数能够吸收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楚辞》中的篇章作出新的诠释和解读。

关键词:《楚辞》注释文献引言《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自古以来,学者们对《楚辞》的注释成果却远少于《诗经》,本文试择取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楚辞》注本,略作比较和述评,以期窥见人们对这部文学巨著接受和研究情况之一斑。

一、历代目录对《楚辞》的著录情况《诗经》因属儒家经典,自《汉书·艺文志》以来,历代公私目录几乎都有著录,仅《四库全书总目》便有六十二部、九百四十一卷之多,另有存目八十四部、九百一十三卷。

相比之下,《楚辞》的著录和研究情况则显得寂寥许多,主要有:《汉书·艺文志》无“楚辞”,《诗赋略》有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唐勒赋四篇,贾谊赋七篇,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王褒赋十六篇,刘向赋三十三篇。

《隋书·经籍志》十部,二十九卷。

《旧唐书·经籍志》作“楚词”,七种,四十卷。

《新唐书·艺文志》七家,七部,三十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六部,六十五卷,存目十七部,七十五卷。

至于私家目录,很多并不收录《楚辞》。

又据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统计,历代《楚辞》书目共有二百二十八种①,其中多已散佚,如刘向《天问解》、贾逵《离骚章句》、马融《离骚注》、郭璞《楚辞注》等,今皆不存。

二、古代几种主要的《楚辞》注本从数量上而言,《楚辞》类文献与《诗经》类文献的差距着实不小,然而在传世的《楚辞》注本中依旧不乏经典。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基本阅读书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基本阅读书目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博士生基本阅读书目(2013-07-24 20:46:01)分类:学生习作标签:博士招生华东师范大学文化按:这只是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必读书目,25本。

小说戏曲方面暂时未出,估计各方向指导老师自己另有阅读书目。

又按:我所在方向实为元明清方向,诗学、词学、曲学并重,小说亦可。

不过,我一直希望,来报考本校的博士生(也包括研究生),虽以文学为方向,当有经学、史学之兴趣,同时,以小说戏曲为方向者,能有诗文之基础。

虽限定元明清方向,实则宋元以来文学,从诗学到曲学,举凡诗经学、六朝诗学、乐府学、唐宋诗学之争、宋元词曲之变,皆可探讨。

附:列书目本来是个好传统,郁闷的是,只怕又成了应考式阅读。

又按:我们尚未有读书报告一说,不知南大的读书报告将来会如何?淮茗兄婆心,我也学着转一把。

诸生注意了-------坑深慎入,读博小心 ^-^(如果决定读了,非得成拼命三郎不可了。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一、专业必读书1.《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中华1983)。

《论语》可参读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1990)、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或巴蜀书社1985)。

《孟子》可参读焦循《孟子正义》(中华1987)。

《大学》《中庸》,读白文即可。

2.《老子章句》【汉】河上公注(四部丛刊本)3.《庄子集释》【晋】郭象注【清】郭庆藩集释(中华1983)。

了解道家思想,劳思光《中国哲学史》第四章《道家哲学》(香港中文大学,1972)、萧兵《老子的文化解读》可读。

刘笑敢《老子古今》(学苑出版社,2006,此书有五种对勘,有评析引申)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版本可不论)5.《坛经》【唐】慧能着(版本可不论)。

初步了解佛学,可读吴汝钧《佛学大辞典》(商务1994)。

了解佛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来龙去脉,可读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1979)。

又,禅宗与文学有很深关系,进一步阅读,可读《祖堂集》(中州古籍2001,此是最早的禅宗文献,在中国久佚,由日本学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发现),以及《五灯会元》(中华1984)6.《史记》(中华1982)。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文献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第二章1、《诗经集传》朱熹中华书局1962年2、《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三章1、《周易古经今注》高亨注中华书局1984年2、《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1年3、《战国策》高诱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四章1、《论语正义》清·刘宝楠上海书店1986年2、《论语集解》程树德中华书局1990年3、《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4年4、《老子校释》朱谦之中华书局1984年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楚辞集注》宋·朱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1、《司马相如集校注》朱一清孙以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二章1、《史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三章1、《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古诗十九首初探》马茂元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1、《曹植集校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二章1、《阮步兵咏怀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嵇康集校注》戴明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3、《陆机集》金涛声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第三章1、《陶渊明集》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2、《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第四章1、《谢康乐府诗注》黄节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鲍参军集注》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谢宣城集校注》曹融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玉台新咏笺注》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第五章1、《庾子山集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0年2、《水经注》王国维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第六章1、《搜神记》汪绍楹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2、《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第七章1、《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2、《文心雕龙校证》王利器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钟嵘诗品校释》吕德申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4、《文选》南朝梁·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年影印本第四编隋唐文学第一章1、《王子安集》唐·王勃《四部丛刊》本2、《卢照邻集》、《杨炯集》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3、《骆临海集笺注》清·陈熙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陈子昂集》徐鹏点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二章1、《王右丞集笺注》清·赵殿成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高适集校注》孙钦善校注中华书局1984年3、《岑参集校注》陈铁民侯忠义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4、《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三章1、《李太白全集》清·王琦辑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詹锳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四章1、《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2、《杜诗镜铨》清·杨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钱注杜诗》清·钱谦益注中华书局1959年4、《读杜心解》清·浦起龙中华书局1977年5、《杜臆》清·王嗣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白居易集》顾学颉点校中华书局1979年2、《白居易集笺校》朱金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元稹集》冀勤点校中华书局1982年第六章1、《韦苏州集》唐·韦应物《四部备要》本2、《刘随州文集》唐·刘长卿《畿辅丛书》本3、《韩昌黎诗系年集释》钱仲联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孟东野诗集》华忱之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5、《李贺诗歌集注》蒋凡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6、《刘禹锡集》卞孝萱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7、《柳宗元集》吴文治等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第七章1、《樊川诗集注》清·冯集梧注中华书局1962年2、《李商隐诗歌集解》刘学锴余恕诚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八章1、《韩昌黎文集校注》马其昶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柳宗元集笺释》王国安笺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九章1、《唐宋传奇集》鲁迅辑北新书局1927年2、《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3、《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4、《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十章1、《敦煌曲子辞集》五重民商务印书馆1950年2、《敦煌曲校录》任二北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3、《花间集校》李一氓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南唐二主词》王仲闻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5、《全唐五代词》张璋、黄畬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1、《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2、《王荆文公诗笺注》李壁笺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文献学试题

文献学试题

文献学试题北京师范大学2002古典文献学试题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业: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科目代码:544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古汉语各方向、其他专业各方向考试科目:古代汉语与文献阅读一、解释下列名词:(每小题2分,共10分;所有题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l、被动2、异体字3、偏义复词4、阴阳对转5、娘日归泥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每小题1分,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渤海左右郡岁饥。

饥: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3、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袭:4、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详:5、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

节:6、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舍:7、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

数: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9、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弊:10、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三、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词性和用法(每小题2分,共1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l、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2、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是: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4、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汝:乃:四、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举例说明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2.简要说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区别。

3.举例说明区别词和词组的方法。

4.写出黄侃古韵二十八部的名称,并把它们按阴、阳、入三类分类。

五、阅读下面一段带古汪的文章,并回答问题(2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刑范正《刑与形同范法也刑范铸剑规模之器也O郝懿行曰刑与型同范与范同皆铸作器物这法也杨注非》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火齐得谓生孰齐和得宜考工记云金有六齐齐才细反》剖刑而莫邪已《剖开也莫邪古之良剑》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谓刮去其生涩磔厉谓磨淬也》剥脱之砥厉之则蠡刂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蠡刂割也音戾蠡刂盘盂刎牛马盖古用试剑者也战国策赵奢谓田单曰吴干将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盂盘盂皆铜器犹弗刂锺无声及斩牛马者也忽然言易也〉问题1、根据注释解释“齐”、“剖”、“剥脱”、“蠡刂”的词义(4分)2、根据注释把原文(不包括注释)译成现代汉语。

中南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一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课程作业(在线作业)一及参考答案
(A)曹植
(B)王粲
(C)阮籍
(D)曹丕
(E)陶潜
参考答案:
(BDE)
(三)判断题
1.
“诗缘情而绮靡”一语出自陆机《文赋》。
(A)对(B)错
参考答案:
(A)
2.
颜之推认为文学以词采、用典为中心,理致、气调只是辅助。
(A)对(B)错
参考答案:
(B)
3.
道家反对文学为政治服务。
(A)对(B)错
参考答案:
(ABDE)
3.
以下属于庄子文艺理论主张的有:()
(A)心斋
(B)养气
(C)坐忘
(D)得意忘言
(E)虚静
参考答案:
(ACDE)
4.
以下属于孟子文学理论主张的有:()
(A)以意逆志
(B)事父事君
(C)知人论世
(D)知言养气
(E)兴观群怨
参考答案:
(ACD)
5.
据钟嵘《诗品》,受《楚辞》影响的诗人有:()
(A)“诗言志”(B)“诗缘情”(C)“诗教”(D)“思无邪”
参考答案:
(D)
1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出自:( )
(A)《孟子》
(B)《论语》
(C)《荀子》
(D)《庄子》
参考答案:
(B)
11.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专论()问题的。
(A)文体
(B)文学的本质
(C)文学的批评鉴赏
(D)文学创作理论
参考答案:
(B)
(A)骈散
(B)山水与玄言
(C)文笔
(D)玄言与宫体
参考答案:
(C)
7.
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 )

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书目

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书目中国古典文学类1.《论语译注》,杨伯峻。

2.《庄子集释》,郭庆藩。

3.《春秋左传集解》,杜预注,孔颖达疏。

4.《诗经选》,余冠英。

5.《诗三百篇探故》,朱东润。

6.《楚辞集注》,朱熹。

7.《史记》,司马迁。

8.《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

9.《乐府诗集》,郭茂倩。

10.《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

11.《陶渊明集校注》,逯钦立。

12.《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

13.《中古文学史论》,王瑶。

14.《魏晋诗歌艺术原论》,钱志熙。

15.《王右丞集笺注》,赵殿成。

16.《李白集校注》,瞿蜕园。

17.《杜诗镜铨》,杨伦。

18.《杜甫评传》,陈贻焮。

19.《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

20.《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1.《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2.《中国文学简史》,林庚。

23.《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

24.《苏轼乐府笺》,龙榆生。

25.《李清照集校注》,王学初。

26.《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

27.《宋诗选注》,钱锺书。

28.《元散曲选注》,王季思。

29.《明人杂剧选》,周贻白选注。

30.《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榆生。

31.《西游记》,吴承恩。

32.《红楼梦》,曹雪芹。

33.《聊斋志异》,蒲松龄。

外国文学类1.《古希腊神话与传说》2.《变形记》3.《荷马史诗·伊里亚特》4.《十日谈》5.《莎士比亚四大悲剧》6.《古希腊悲剧选》7.《荷马史诗·奥德赛》8.《堂吉诃德》9.《红与黑》10.《简·爱》11.《圣经》12.《浮士德》13.《呼啸山庄》14.《安娜·卡列尼娜》15.《泰戈尔诗选》16.《蒙田散文》17.《高老头》18.《包法利夫人》19.《悲惨世界》20.《草叶集》21.《神曲》22.《老实人》23.《罪与罚》24.《小酒店》25.《叶甫盖尼•奥涅金》26.《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27.《第二十二条军规》28.《奥尼尔剧作选》29.《百年孤独》30.《我的名字叫红》31.《纪念碑》,普希金。

古籍文献举例

古籍文献举例

古籍文献举例
古籍文献是指保存下来的古代书籍、文献等文字资料。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人类的历史、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古籍文献。

《楚辞》
《楚辞》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遗产之一,收录了约300多首诗歌和篇章,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文献的作者为屈原,他生活在公元前340-278年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周易》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是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占卜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包含了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卦辞、爻辞和象辞,这些辞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载体。

《庄子》
《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由庄子及其门人所著,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其门人所编纂,是一部以言语记录、传承孔子思想的书。

其中包含了孔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生活、社会、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

《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之一,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它由老子所著,共有八十一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深刻、简洁、精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几种著名的古籍文献,它们记录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人文价值。

楚辞的文献综述

楚辞的文献综述

楚辞的审美追求08汉语言文学2班刘延映***********[摘要]楚辞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之一,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既为《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继承了前诗体的手法,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

楚辞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一种新的尝试。

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楚辞渊源特征中国韵文人们谈及“楚辞”,大多认为它仅指屈原、宋玉的辞作,或《楚辞》这本专书,却往往忽视了“楚辞”的第三种涵义,即它同时也是一种文体。

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以六字句和五字句为基本句式,并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于表现力。

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言楚物”,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引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它与中国韵文有着重要的影响。

韵文简单地说就是押韵的诗文。

陈钟凡的《中国韵文通论》,所论及者为诗、骚、赋、词、曲五大类,而这五大类,确实已经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韵文体类。

楚辞本身独特的特点对中国古代韵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楚辞的渊源刘泽厚、刘纲纪先生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由儒家美学、道家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四大系统构成。

而楚骚美学则来源于儒家思想和巫风习俗,巫文化艺术是孕育楚辞艺术的肥沃土壤,用肖兵先生的形象说法,就是楚辞把挤带连在南楚巫文化之上,土文化给楚辞注入了那个时代士林们共同具有的主体精神,但是楚辞文化又不是南楚文化和士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两种文化的融合而形成第三种文化,亦即楚辞文化。

此外,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和文化渊源:但是的语言已发展变化。

还有山川湖泊,密林高山,奇禽异兽的地理环境都影响着楚辞的发展。

二、楚辞文化的特征1、楚辞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原始巫术神话内容与士文化精神的统一,自由大胆的想象与火热的激情的统一。

朱熹《楚辞集注》研究

朱熹《楚辞集注》研究

朱熹《楚辞集注》研究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教育家,他的《楚辞集注》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书是对中国古代楚辞诗集进行的注释和解读,同时也是对楚辞文化的深入研究。

《楚辞集注》一书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朱熹所处的宋代社会和文化环境。

宋代是一个对古代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研究的时期,而楚辞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了当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朱熹作为当时的文化权威,他对楚辞的研究和解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楚辞集注》一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楚辞诗歌的注释和解析,以及对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哲学内涵的分析。

朱熹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思考,通过对每首楚辞的字词、句式、意象等方面的解读,向读者透露了每首诗歌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同时,他也通过对楚辞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揭示了楚辞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地位。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对楚辞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他以其独有的理解和解读方式,使得楚辞的诗歌形式、表达方式和意义更加深入人心。

他的研究不仅对楚辞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统的延续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集注》的出现使楚辞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被后世学者和读者所了解和研究。

它不仅充分展示了朱熹的学术才华和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后世对楚辞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范本。

朱熹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世楚辞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楚辞这一古代文化宝库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挖掘。

总而言之,朱熹的《楚辞集注》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通过对楚辞的深入解读和研究,揭示了楚辞诗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它不仅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个研究楚辞的重要参考,同时也对楚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楚辞

楚辞
1977年发掘的安徽阜阳汉代汝阴侯夏侯灶墓遗址中,发现过两片《楚辞》残简,一为《离骚》,一为《涉 江》,墓主在世时间距屈原之死约百余年,这是有实物证据的最早《楚辞》文本。(注:汤炳正曾据此实物,更 加有力的批驳胡适等“屈原是传说”论,并形成确凿定案)。屈原之后的“楚辞”情况,据《史记·屈原贾生列 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班固《离骚》赞序称:“屈死 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悲悼,故传于世。” 两则记载同样说明,秦灭六国,火焚书,但“楚辞”终究 还是流传下来。
《楚辞》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 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 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 而得名,故“后人或谓之骚”,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的鼻祖。后人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 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即是说,刘向《楚辞》一开始只有十六篇。

朱文公楚辞集注

朱文公楚辞集注

朱文公楚辞集注
《朱文公楚辞集注》是一部对楚辞进行注释解析的重要文献,由清朝文学家朱文公所撰写。

朱文公,原名朱欢,字仲舒,号文公,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和贡献。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代表了楚国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朱文公对楚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每一首楚辞的逐字解释和注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他精研楚辞,深谙其内涵,对每首辞赋都进行了详尽地注释和解读,为后人对楚辞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朱文公的《朱文公楚辞集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无论是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者,还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读物。

通过朱文公的注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楚辞的意境和情感,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而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总的来说,朱文公的《朱文公楚辞集注》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而丰富的楚辞世界,为后人对楚辞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宝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楚辞集注》校勘补零

《楚辞集注》校勘补零

《楚辞集注》校勘补零
《楚辞集注》是一部关于楚辞的校勘补注的著作,它以全面翔实的内容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明珠,它以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意象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献的流传,楚辞的原文付之流水,让人们难以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楚辞集注》通过对楚辞文献的全面汇编和系统整理,填补了众多缺失的空白。

它不仅收录了楚辞的全部诗篇,而且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校勘。

这些校勘包括对文字的校改、对句法的推敲以及对词义的解析等等,从而使得楚辞的原义得以恢复。

此外,《楚辞集注》还注重对楚辞的注释和解读,它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知识,以及对古代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研究,对每首诗篇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这些注释不仅帮助读者理解楚辞的意境和情感,还指导读者如何品味诗中的抒发与表达。

此书不仅对楚辞的校勘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工作,而且在整理楚辞文献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引用。

这些补充和引用既丰富了楚辞文献,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延伸阅读材料。

总的来说,《楚辞集注》是一部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研究,为读者揭示了楚辞的鲜活内涵和深刻情感。

通过阅读这本著作,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
欣赏楚辞文学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朱熹楚辞集注原文及翻译

朱熹楚辞集注原文及翻译

朱熹楚辞集注原文及翻译
朱熹,字子夏,晋商人,字长文。

他的著作集称朱子文集,其中朱子楚辞集非
常受关注,包含朱子的楚辞大序以及下面的诗歌文字,朱子集注了许多当时晋宋的诗歌文字,其中的翻译有时被誉为“朱熹旗帜”。

朱子楚辞集是朱熹精心编辑而成的古文集,这部古文集共有14包,共计113篇,覆盖了楚辞和晋苑、宋诗统称为“三百”的古诗文,还有《古文解字》、《百家姓》、《四书》、《五经》中的文献,其中的著作不仅包含了朱子的意见,还对传统的礼记、儒学的思想等进行了审查。

朱熹是一位功力深厚的审音家和考订者,他十分重视语言的确切性,他在主录
和注文中不断修订,把书疏分开,以此清楚地说明各句的意义,指出新观点,加了新的字眼,做出合理的改动,使读者更易理解整部古文集,也使其历史价值得以得到更多的发挥。

朱熹的朱子楚辞集在以后的宋代以及明表朝到清德宗统治时期均为一部珍贵的
学术著作,朱子的著作内容博大精深,千古流传,几乎所有文科教育系统里面都会有朱熹作品的教学。

因此,朱子楚辞集对于很多专业学习和研究者都有其珍贵意义。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影印本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影印本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影印本》是对宋端平本楚辞集注进行影印的文件。

宋端平本是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刻本,是楚辞版本中的一种。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其内容多与楚地民间歌谣有关,保留有先秦文学的某些特点。

而影印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原物或原作复制出来,再加以印刷和装订,使之能够真实地再现原物的面貌。

因此,通过影印本《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可以更好地保存原作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这部文学经典。

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楚辞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原作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和多次的复制和流传,可能会存在一些磨损和模糊等问题。

因此,在阅读和使用影印本时,需要仔细辨别和校对,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一些珍贵或特殊的版本,如宋端平本等,也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和保护,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破坏。

总之,《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影印本》的出版和发行,对于楚辞学的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和保存文献时,需要注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保护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价值。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

宋端平本楚辞集注一、宋端平简介1.1 宋端平的生平1.2 关于楚辞集注的背景二、楚辞与宋端平2.1 楚辞的概述2.2 宋端平对楚辞的研究三、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的价值3.1 诗歌的内涵解读3.2 古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3.3 了解楚文化的窗口四、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的特点4.1 注释的出色内容4.2 文字记载的准确性4.3 古代文化的独到解读五、对后世的影响5.1 楚辞的传承与发扬5.2 对后世文人的影响5.3 文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六、结语一、宋端平简介1.1 宋端平的生平宋端平,字德平,生于唐代湖南桃林县(今属长沙市)。

他是南宋文学家、诗人,曾任长沙府丞安抚使。

宋端平一生著述众多,其中以他对楚辞的研究最为出名。

1.2 关于楚辞集注的背景宋端平生活在南宋时期,而楚辞则是古代楚国的民间歌谣和乐府诗的统称。

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楚辞已经成为了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源。

宋端平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楚辞,他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编著了《宋端平本楚辞集注》。

二、楚辞与宋端平2.1 楚辞的概述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大量的诗歌和乐府作品。

它们以婉约、华丽、辞章斐然的风格而闻名,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慨,具有浓郁的南方民歌风格。

2.2 宋端平对楚辞的研究宋端平对楚辞的研究可以说是深入而全面的。

他通过对楚辞诗歌的解读和注释,揭示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使得读者更好地理解了楚辞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宋端平还对楚辞中的古词、歌谣的来源和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研究,为后世研究楚辞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三、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的价值3.1 诗歌的内涵解读宋端平本楚辞集注中,他对楚辞诗歌的解读十分深入。

他注释了很多古词句的含义,解释了其中的典故、比喻和隐喻等,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领会楚辞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增强了与古人的沟通和共鸣。

黄灵庚:《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序言

黄灵庚:《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序言

黄灵庚:《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序言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

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

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

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

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

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

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序言朱熹的《楚辭集注》與王逸的《楚辭章句》,並稱爲《楚辭》學史上兩座“豐碑”,影響所及,至今無足以替代之,皆爲治《楚辭》的龜鑑。

熹字元晦,號晦庵,又號雲谷老人、遯翁、晦翁、考亭先生等,祖籍徽州婺源,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生於福建尤溪,寧宗慶元六年(一二○○)卒於建陽。

理宗嘉定二年詔賜諡曰文,後世多以“文公”稱之。

高宗紹興十八年戊辰(一一四八),登王佐榜進士第,先後官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終寶文閣待制(事載《宋史》卷四百二十九《道學傳》)。

朱熹是道學家,平生以弘道爲己任。

但是,在晚年由於受朝廷重臣“趙汝愚永州安置”刺激及“僞學”一案所牽連,窮困潦倒,於“病中不敢勞心看經書,閑取《楚詞》遮眼”,於是作《楚辭集注》八卷、《楚辭辯證》二卷、《楚辭後語》六卷,顯然是有所寄寓的。

這部書的字義訓釋,雖多取於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而闡發義理,抉擇微言大旨,多有發明。

如“男女君臣”之説,以《詩》“六義”貫通《離騷》等,自元、明以下的注家無不奉爲圭臬。

凡治《楚辭》者,《集注》理所當然成爲必備、必讀的基礎文獻。

《集注》成於寧宗慶元元年乙卯前後,始刊於慶元四年戊午(一一九八),其時《辯證》《後語》皆未成書,大概是《集注》的單行本,已見載於日本《大正三年内閣書目》,然國内未見藏此本。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是一部传承楚辞文化的重要文献。

它由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而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景元刊本楚辞集注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楚辞爱好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楚辞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成熟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正是对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在楚辞研究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保留了大量的楚辞原文,具有极高的文本价值。

同时,它还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评析,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这些注释和评析,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楚辞的途径。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在传承和文化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通过刊刻,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楚辞,从而推动了楚辞文化的传承。

同时,它还通过注释和评析,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楚辞的机会,促进了楚辞研究的深入发展。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情感,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还通过对楚辞的注释和评析,揭示了楚辞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为读者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楚辞的机会。

总之,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献。

它通过刊刻和注释,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楚辞文化资源。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作为楚辞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和传承。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 -回复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 -回复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回复"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楚辞》的注释合集,其重要性和影响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景元刊本楚辞集注"的相关问题。

1. 什么是"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景元刊本楚辞集注"是指一本对《楚辞》进行详细注释的书籍,由中国古代文学学者景元所创编。

景元是明代文学家、古文献学家,他致力于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对楚辞的研究有深入的钻研。

2. 为什么"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如此重要?"景元刊本楚辞集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景元对于《楚辞》的注释十分详尽,内容涉及语言、修辞、背景、文化等多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楚辞》的机会。

其次,景元刊本不仅是对《楚辞》本身的注释,还对后世对《楚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与其他版本有何不同?与其他版本相比,"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在注释的深度、内容的广度以及学者的身份上有所不同。

景元在注释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语言学、文化学以及典籍研究等学问,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此外,景元本人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在学术界有着较高的声望,其刊本的权威性也大大增加了《楚辞》的研究价值。

4.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的研究与应用有哪些?"景元刊本楚辞集注"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学术界通过研读景元的注释,对《楚辞》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探索其中的艺术手法、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另一方面,"景元刊本楚辞集注"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作为教材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楚辞》。

5. "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对中国文学研究有何影响?"景元刊本楚辞集注"对中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书值多少钱

古书值多少钱

1、文献价值。

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

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旧抄本、古本、初刻本、精刻本以及各类活学本等版本的价值较高。

3、艺术价值。

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写刻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短版、拱花、版画等。

4、学术价值。

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录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

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刊元椠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影印本:是自从影印工艺流传到中国始起,出版者多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的方法印成的书。

古籍影印版本的选择要求甚高,至少定有四个影印标准:一、按注简明、扼要而能解决疑难者;二、历来读者都认为校注精确者;三、校注广征博引而有研究参考价值,有多种注本的重要古籍;四、宋、元、明、清善本及名抄本。

达到上述四个标准的版本(以孤本、珍本、善本为限),均以旧纸型及书版格式尽可能保持原古籍的风格宣纸影印线装。

改革开放以前,专供图书馆和专家学者研究参考使用,均不广泛发行,故出版册(套)数极为有限,多则数千册(套),少则仅数十册(套)。

例如,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10月,出版《聊斋志异》影印蒲氏手稿本宣纸线装全四册1印50部。

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是民国时期古籍影印本中的佼佼者,也代表了民国时期古籍影印本的最高成就。

如此精美的鸿篇巨著,在当时的购买者大多是附庸风雅、装饰书斋的大儒商、大官僚及少数几个大学图书馆;而真正需要的学者、专家、寒儒则是不敢问津的,即使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月薪300个大洋),想买这套涵芬楼影印的《四部丛刊》本,因书商索价400元(银元),鲁迅嫌价甚昂抱憾未得。

正是这种“假古董”本,却是今天岳麓书社1990年5月1版《资治通鉴》(全四册)的母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楚辞集注集释》的文献价值黄灵庚湖北教育出版社据其地域文化的优势,在继出版十八册的《楚学文库》丛书以后,二00二年十月又推出了一部大型丛书《楚辞学文库》。

《楚辞学文库》共分四卷:第一卷是《楚辞集校集释》,第二卷是《楚辞评论集览》,第三卷是《楚辞著作提要》,第四卷是《楚辞学通典》。

这部近九百万言的煌煌大著,无论在内容编纂上,还是在取材广泛上,兼取了已版的游国恩先生的《离骚纂义》、《天问纂义》及马茂元主编的《楚辞研究集成》二种《楚辞》丛书之长,是一种目前部佚最大、资料最为完备的《楚辞》类大型丛书。

“前修未密,后出转精”,它确实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楚辞集校集释》是四种书中最具功力的一种,由崔富章、李大明任主编,林家骊任副主编,王延海、周明初、谢谦、王启涛、王德华等先生参与其事。

从字数篇幅上看,它占居了这部大型丛书的一半,汇集了从汉代到上世纪末研究《楚辞》各种文献资料,给从事研究《楚辞》提供极大方便,是一件有利于《楚辞》研究的功德无量的事情。

但是,编纂这种丛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更不是任何人可以仓促上阵的。

它要求编纂者必须是精通《楚辞》历史文献的行家,须有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广泛阅读过历朝历代的各种《楚辞》著作,对其是非得失,更是了然于心。

同时,从丛书的文献价值要求看,编纂者必须具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反复校勘,反复斟酌,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力求尽善尽美,无愧于后世学人。

否则,粗制滥造,谬误百出,其结果是劳命伤财不算,还必定遭人指责,留下千古骂名。

由于笔者参与了这部丛书第三卷《楚辞著作提要》的部分撰写工作,湖北教育出版社破例寄赠了一部。

笔者拿到这部五大册的大型丛书,为其装帧之精美、印刷之精良、气魄之宏大,为之赞叹不已。

出版业在全面走向市场经济以后,出版此类大型丛书不可能给出版带来经济利益,而是要赔钱的。

湖北教育出版社从弘扬学术出发,花费巨资出版如此大型丛书,实属不易,其精神实在可嘉。

原本打算好好鼓吹一番,以不致辜负其一番美意。

笔者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重点阅读了《楚辞集校集释》所收录的王逸《楚辞章句》、唐《文选》五臣注和洪兴祖《楚辞补注》三部书的部分材料,发现问题甚多,心情不觉沉重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说,其问题严重到了已经使这部丛书丧失了应有的文献价值。

外部煌煌的精美装帧,掩盖不了内部的“败絮”。

这不是笔者有意夸大其辞,或者说是故作小题大做,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如果有人引用王逸、五臣或洪兴祖等人的材料,不是各取自其原作而取于此书,绝对不可靠。

此书虽然收录材料无与伦比,但是在文字校对、标点断句方面,甚至不及游氏的《离骚纂义》、《天问纂义》。

类此这样的大型丛书似乎没有重版的可能,即是说,它没有再次改正的机会。

这是十分遗憾和惋惜的事情。

笔者当然不能违心地为它写谀文,盲目吹捧,以误导、欺骗广大读者,而是实事求是,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免得被他人指责为“没长眼睛”。

综观《楚辞集校集释》主要问题是集中反映在断句标点、文字校勘二方面。

当然在版本选择、编纂体例等方面也有些问题。

如在底本选择上,崔氏《例言》说,“《楚辞》原文以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金陵书局校刊汲古阁本《楚辞章句补注》十七卷为底本,取别本参校;《章句》文字以日本宽延三年(公元一七五零年)庄允益校刊《楚辞章句》十七卷为底本”。

这样处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楚辞》原文和《章句》注文取自两种完全不同的本子,其本身就不符合文献整理的规范,而且必然有许多具体问题无法解决。

下文结合所举条目,即将具体讨论到,故此暂不赘言。

笔者反复对校,发现也并非如《例言》所说如此划一。

《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大招》、《惜誓》、《七谏》、《招隐士》、《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篇,其《章句》注文确是用庄允益本为底本,而《天问》、《远遊》、《卜居》、《渔父》、《九辩》等六篇,与《补注》本《章句》相同者居多,而与庄本相同者甚少。

笔者怀疑《天问》等六篇用的底本,即是《补本》本的《章句》注文。

笔者还有充分证据可以说明,有的甚至连《补注》本《章句》也不是,干脆是取于别的通行标点本以敷衍了事,没有任何版本价值。

前些时候,有识之士著文揭露学术造假,对那些搞伪校点、伪整理情况加以批评。

笔者举双手表示赞成,深感这些年来,在某种功利的驱动下,确实出版了不少粗制滥造的伪劣著作,害人害己皆不浅,在学术界造成了极坏影响。

学术是天下的公器,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半点掺假。

这种在《例言》中标榜用某底本而实际上用别种本子替代的情况,其性质与造假无异,是一种蒙骗读者的行为。

读者如果不明于此,将此六篇的《章句》亦当作庄允益本来引用,必上当无疑也。

本文重点是对《楚辞集校集释》在断句标点、文字校勘二个方面提出异议,在具体讨论过程中,间或涉及版本、体例等其它问题。

以下即依其书次第论之,无须按标点、文字讹误等分别门类。

括号内的序数是《楚辞集校集释》的页码数。

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天问后叙》:“昔屈原所作二十五篇,世相传教,而莫能说《天问》,以其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事。

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

至于刘向、扬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

”(9)案:详审文意“世相传教,而莫能说”者,是指“屈原所作二十五篇”,非特指《天问》一篇。

“《天问》以其文义不次”以下数语,是特说《天问》一篇,故“《天问》”二字属下不属上。

其标点宜作:“昔屈原所作二十五篇,世相传教,而莫能说。

《天问》以其文义不次,又多奇怪之事,自太史公口论道之,多所不逮;至于刘向、扬雄,援引传记,以解说之,亦不能详悉。

”《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集释》引王逸:“言己以太岁在寅,正月始春,庚寅之日下母之体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

”(51)案:“庚寅之日下母之体”,是释“惟庚寅吾以降”之义,“而生”二字当属下。

《文选》本无“而生得阴阳之正中也”一句,盖后世所增益。

如果有此句,则知其亦以“而生”二字属下。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集释》引李周翰:“言日月飘忽不久,时即改其次序,叹人之年幾易老。

”(106)案:飘忽,轻疾之貌。

当非其意。

宋本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吕氏《离骚》注,是全用《文选》五臣注,故此书亦甚有版本价值,可资参证)、《文选》六臣诸本皆作“漂忽”,是有疾急之义。

又,“时即”,六臣本及《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皆作“时节”;“年幾”皆作“年岁”。

当是讹字,是校勘未精所致。

《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集校》:“《文选》六臣本:同尤本。

校语:五臣‘乘’作‘策’。

”(116)案:奎章阁《文选》六臣本,“乘骐骥”作“策骐骥”,谓“五臣‘策’作‘乘’”。

《文选》六臣本,当以奎章阁本是为最善。

其所以称为善本,一是以北宋元祐为底本,比刻于绍兴三十一年《文选》五臣陈八郎本不但要早。

奎章阁本与它本不同,其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当是以五臣本为底本,然后附以李善注,比较真实保留五臣本原貌。

二是错误甚少,其文献价值亦非陈本可比。

学术界自有公论。

笔者以为如果选五臣注,理当选奎章阁本。

可见《楚辞集校集释》在版本选择上是欠酙酌的。

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亦作“策骐骥”。

《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豈维纫夫蕙茝。

”《集校》:“《文选》六臣本:杂申椒与菌桂兮,豈维纽夫惠[蕙]茝。

校语:五臣作纫。

”(123)案:《文选》六臣诸本及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惠茝”皆作“蕙茝”,未误。

其作“惠茝”者,当是劣本。

又,纫字,奎章阁六臣本作“纫”,谓“五臣作纽”。

恰与《集校》相反。

《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集释》引颜师古《匡谬正俗》卷八谓怒字有上、去二读。

(151)案。

颜说在《匡谬正俗》卷七“怒”条,而非在卷八。

《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集释》引吕延济:“兰,蕙草,喻行也。

”(173)案:兰,非蕙草。

《文选》六臣本作:“兰、蕙,香草,喻行也。

”五臣本脱一“香”字,则义不可通。

《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集释》引张铣:“言我积行,为谗邪所害见逐,亦犹莳芳草,为霜露所伤而落。

虽如是,於我亦何能伤,但恐众贤志士,见而是芜秽不自修也。

”(186)案:《文选》六臣诸本及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莳”皆作“植”;“见而是”皆作“见如是”,“如是”下且有“共”字。

其标点宜作:“见如是,共芜秽不自修也。

”否则,义不可通。

《离骚》:“众皆競进以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集释》引李周翰:“言众在朝者,皆竞为进趋,贪婪财利。

”(190)案:《文选》六臣诸本“进趋”皆作“进趣”。

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亦作“进趣”。

《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集释》引吕向:“言我之年渐渐将至,恐修理名德而不能成。

”(198)案:《文选》六臣诸本“修理名德”作“修理明德”。

修理、明德为对文,皆述宾短语,明德,不当作“名德”。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集释》引张铣:“饮香木之露,飡秋菊之花者,取其香洁以合己德。

”(200)案:《文选》六臣诸本“飡cān秋菊之花”皆作“食秋菊之花”。

饮、食对文,食亦不当作飡。

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亦作“食”字。

《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頷亦何伤。

”《集释》引李周翰:“且信大择要道而行,虽长饑苦,亦何伤於我。

”案:《文选》六臣诸本,“饑jī苦”皆作“飢苦”。

古书饑与馑jǐn相对,是说歉收。

而飢与饿相对,是说无可食也。

则旧本当作“飢苦”,而不当作“饑苦”。

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亦作“飢苦”。

《离骚》:“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集释》引王逸:“侘,犹堂堂立貌也。

”(252)案:王逸释词之例,或以今语比况古语。

如上文“羌内恕己以量人兮”,王逸注:“羌,楚人语词也,犹言卿,何为也。

”卿,或作庆,汉世语词,以比况楚语“羌”。

此注亦同其例,以汉世“堂堂”,比况楚语“侘”。

故“堂堂”当用逗号,“立貌”是释“侘”字之义。

《离骚》:“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安。

”《集释》引吕延济:“方木圆穴不可相合,邪佞忠正异道,而谁肯相安说?”(260)案:《文选》六臣诸本“而谁肯相安说”作“而谁肯相安哉”。

说,当是“哉”字之訛。

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亦作“哉”字。

《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集释》引吕向:“伏清白之节囗死为直,亦固圣人所厚哀也。

”(265)案:奎章阁《文选》六臣诸本及吕祖谦《东莱集注观澜文集》卷一《离骚》引五臣注,阙字之处作“尽”,其义亦可通,当补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