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预设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
而具有活力的精彩的数学课堂取决于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课堂生成又源于学生的思考过程。
在关注学生思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今天,课堂生成尤为重要。
课堂生成可分为预设生成和预设之外生成。
所谓预设生成,就是师生在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的;预设之外生成,就是师生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
课堂上的生成应当是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以及疑问等。
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一方面要把课前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不露强加的痕迹。
另一方面,要及时补足未意识到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一、预设生成的丰富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可以说,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当然,预设生成不是借学生的口说出教师想说的话,而是把教师的预设用生成的状态呈现给学生。
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探究材料,选择多样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特别是组织学生通过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般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在对称性方面的不同点,学生较难主动意识到。
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自主生成?我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材料,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后,交流研究成果。
生1认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马上反对,认为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拿出手中的三角形进行示范。
而赞同生1意见的学生也不示弱,纷纷拿出手中的三角形,无论怎样对折,都不能让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
这时,生3发现了秘密:生1和生2的三角形不一样,一个是一般的三角形,另一个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接着,生4说梯形也存在这种情况:一般的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面的教学过程,围绕“判断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展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验证、争辩、交流,不仅对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学习了探究数学的方法,体会到数学内容的辩证关系。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师: 能说 说 你 的解题 思路 吗 ? 生: 我 觉得 一 个班 一 个班 地求 出人 数 太麻 烦 了 , 我 们 现 在 已经 知道 其 中一 个班 的人 数 了,只要把 多出的人 数 平 均 分 摊 到每 个班 不就行 了吗 ?
师: 那么, 一 共 多出 了多少人 ?
生: 9个 。
我灵 机一 动 , 立 即把 他 的创 意在 黑板 上 呈现 出来 , 并 让 该 生 说说 解题 思路 :
师: 有 创 意 !你 能再 仔 细说说 你 的想 法吗 ?
生: 鸡兔共有 4 4只脚 , 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 , 每只鸡砍 去 一只脚 , 4 4只脚就 少 了一 半 , 即2 2只脚 。这 2 2由两部分
效 生成 , 学 会 有效 倾 听 , 并选择有效的信息, 让 学 生 的 奇思 妙想 成 为集 体 的创造 , 成为 课堂 的 一大 “ 亮点” 资源 。 例如 , 有 一次 , 我按 照教 材 上的 方 法讲 解 “ 鸡 兔 同笼 ” 的
问题 , 当讲 到 “ 鸡 兔 共有 l 6个头 , 4 4只脚 。问鸡 兔共有 多 少 只 ?” 的解 题思 路 时 , 一 位在 班级 中 向来 不 怎 么守 规矩 的 男
了 4乘 十位 上 的 0这一 步 。 通过 及时 发现 学生 所 犯 的典 型错 误 , 并 予 以纠 正 , 使 学 生 真正理 解 隐含 在计 算过 程 中的 基本 原理 。 因此 , 教师 要 抓 住时机 , 巧用“ 错 误” 资源 , 更 好 地 促 进 学 生 认 知 结 构 的 建
以为是 他又 在 调皮 捣蛋 ,但 转 而 一想 ,或 许他 有 更好 的 办 法, 为什 么不 给他 一 次表 达 的机 会 呢 ?于是 , 我请 他大 胆 地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效率不高的现象。
这已经制约和影响了中小学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有效性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按着预先的设计在“走教案”,较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学生的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
对此,叶谰教授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她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一、以学定教,预设生成。
1、随机调整,灵活定标。
新课程改革竭力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灵活地确立教学目标。
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机调整。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教学《小镇的早晨》,在带领学生理解小镇的早晨“恬静”这一特点时,有一位学生发表了不同见解。
教师随即捕捉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目标,鼓励他们大胆地、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生1:我从“河边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一只紧挨着一只”这句话中觉得小镇人民有很多船,生意一定非常好,他们的生活一定很幸福。
让小学数学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林 荣 锡
“ 动态 ”指 事 物 运 动 的 状 态 , “ 成 ”指 事 物 的 发 生 生 、形成 。动 态 生成 强 调课 堂 教学 不 只是 知识 学 习 的过
程 , 也 是 师 生 互 动 的 一 个 动 态 过 程 ,课 堂 中 出 乎 意 料 的
充 分运 用学 生感 兴 趣 的实 例 。设计 每 个 同学 都 有参 与 机 会 的开 放性 练 习题 ,来激 发 学生 的 求知 欲 。例 如 .教 学
“ 的 面 积 公 式 ” 时 ,教 师 发 现 有 的 学 生 已 经 知 道 了 圆 圆 的 面 积 公 式 ,怎 么 办 ? 如 果 按 照 原 来 的 教 案 进 行 教 学 .
相 荡 而生 涟 漪 ;石 本 无 火 ,相 击 而 生 灵 光 。 我们 呼唤 ”
精 彩生 成 的课 堂 ,但 精 彩 的生 成源 于 教师 智慧 的 掌控 !
一பைடு நூலகம்
、
有效 预设 。激 发 生成
前 苏联 教 育家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曾 说过 :“ 育 的技 巧 教
并不 在 于能 预见 到课 堂 的 所有 细 节 ,在 于 根据 当 时 的具 体情 况在 学 生不 知不 觉 中做 出 相应 的变 动 。 ” 新课 程理 念 提倡 创 造 性地 使 用教 材 。也 就 是要 求 教 师在 进行 教 学设 计时 ,根 据 学 情 和教 材 安排 特 点来 灵 活 地使 用教 材 ,对教 材 的 内容 及 安 排顺 序可 做 一 定 的取 舍 和调 整 ,不 能把 教学 内容 定得 太 窄 、太 死 ,不 可用 老 师
滥 ,教 学 中 出 现 的 “ 态 生 成 ” 成 了 “ 而 不 成 ” 或 动 生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生成阶段小结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生成阶段小结语文课题组叶汇琴新课程标准强调: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学是人的活动,因而教学应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它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电脑程序”,而应该是师生共创奇迹、互相激发、唤醒各自的沉睡潜能的时空;它不是由教师事先编织好的精美的“鸟笼”,而应该是一片平等、民主、开放、愉悦的广阔天空,只有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不断地创造美、生成美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
有人会说: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一种理想,让我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理想课堂的概念,也让我们找到了实现理想的方法。
一、善于捕捉生成亮点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对课堂生成的种种例举,很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她说“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也许,还可以再列出一百个这样的问题,但却不可能穷尽一个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告诉我们,动态生成并不神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使他们振作,这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使他们归于平静,这也是动态生成;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给以启迪,这还是动态生成……课堂动态生成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而且是方法,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包括人的认知、情感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学生在这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中,不止是经历着认知的发展,他的整个身心、整个生命都在经历一次全新的发展。
这种发展应该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在课堂互动、教学交往中的发展,是在思想与思想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流中生成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成既有预料中的,也一定会有预料外的,两方面都存在,必须全面认识。
其实,任何节外生枝的教学现象都是正常的,都可能发生在课堂上。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
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
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
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
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
精心预设促成精彩生成
精心预设促成精彩生成【内容提要】: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
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的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空间,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让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这两年参加了一些历史教师培训会,使我受益匪浅。
特别是通过今年暑假期间的远程研修这一平台,在听课、讨论和评课过程中,和许多老师就普遍关心的话题和孜孜以求的境界--”预设”与”生成”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优秀的公开课不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而是一节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机动灵活应变的课。
是的,历史课堂因预设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
离开了预设,生成就是无根之苗,无源之水;没有了生成,预设只是一潭平静而没有生气的死水。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精心预设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充分的预设。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理智地认识生成。
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
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
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功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比如在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由于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我调查了学生对远古人的了解情况后,设计了这么一个活动:出示《北京人头像》问:1、这个人长的漂亮吗?通俗的问法,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精彩的预设艺术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生 1 作 者 写 “ 的花 瓣 全都 展 开 了” 句话 中 的 “ : 有 这 全 都 ” 复 了 , 去 任 何 一 个 字 都 行 , 样 , 子 就 更 精 练 重 删 这 句
了。
师 : 学们 , 的说 法对 吗 ?请 大 家讨 论 一 下 。 同 他
一
阵 小 组 讨 论 之 后 , 组 汇 报 的 结 果 一 致 , 意 了这 位 各 同
‘ ’为 什 么 用 这 个 生 ‘ ’而 不 用 ‘ 浅 ’ 生 深 的 ‘ ’ ?”没 想 到 这 时 深 呢 另 一 个 学 生 又 举 手说 : “ 师 ,用 ‘ 浅 ’ 老 深 的 ‘ ’ 可 以 , 在 另 一 深 也 我 本书上看见过 的。” 面 对 两 种 完 全 不 同 的 意 见 , 想 这 本 应 是 这 首 我 诗 中 我 要 提 醒 学 生 的 个难点 , 想到学生 没 先 提 出来 了 , 是 我 就 于 把 问题 反 抛 给 了 学 生 。 “ 呀 ,大 家 想 一 想 诗 是 中 为什 么 要 用 ‘ ’ ? 生 呢 ”大 家各 抒 已见 。 同 用 “ ” 赞 深 的学 生说 : 有 自 云 缭 绕 的 地 方 , “ 山一 定 很 高 , 深 山 老林 , 是 所 以该 用 ‘ ’ 有 的 还 引用 了 另一 句 诗 来 说 明 : 只在 此 深 。” … 山中 , 深不知处 ’ 这里的 ‘ 云 与 白云 生 处 ’ 意 思 是 一 样 的 的, 都说 明 山很 高 。” 同用 “ ” 学生 有 的说 :用 ‘ ’ 赞 生 的 “ 深 太 死 板 了 , 云 缭 绕 , 云 在 升 腾 , 飘 浮 , 象 有 生 命 白 白 在 好 力 一 样 。” 的 说 : 有 人 家 ’ 人 联 想 到 炊 烟 袅 袅 , 然 有 … 让 虽 是 深 山 , 也充 满 着 生 机 , 有 一 点 儿 死 寂 的 恐 怖 。 ” 但 没 还 有 的 说 : 作 者 看 到 深 秋 山林 的景 色 那 么美 , 叶 比 二 月 “ 霜
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预设而有序,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摘要: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关键词:阅读;预设;动态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由此可见,预设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解读教材。
《少年闰土》是鲁迅对三十年前一段往事的回忆。
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意思。
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我精心设计教法,巧妙寻找突破口,为此,我分四步引导学生来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一、展开丰富的想象识闰土1.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学生肯定会回答:不,他还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呢?(比如说:池塘捕鱼、捉泥鳅……)二、移情朗读促悟情是啊,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不完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
你用什么样的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如果是“佩服”,该怎么读?如果是“羡慕”,该怎么读?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三、回文联读探原因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感情?闰土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富家少爷,生活环境不一样,尽管年纪相仿,但生活经历不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四、情景朗读作比较教师引读,学生接读: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如许的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交往多了,对话多了,出现了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就多了。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即使课下教师备课备得很充分,有时也很难设想在课堂中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这些“突发事件”是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对话而临时生成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有效的教育资源。
面对这些动态生成的教育资源,需要教师从教学的要求出发并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构建教学的全过程。
如果教师能够敏捷地发现并灵活机动地,巧妙地处理好这些教育资源,使其为我所用,就会成为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就是相机诱导,相机诱导讲的是随机应变,这里的“机”可理解为“教学契机”,教学契机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它往往不名显或是隐形的,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它不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如果不去寻求并及时抓住它将会失去。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这一闪纵逝的“教学契机”。
这就要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学才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
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全书乃至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题主要研究实验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自己也作了认真的准备,预设了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按照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做了演亦实验,实验很成功,现象很明显。
再说这一节课也是我代表河南省化学教育硕士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化学教育硕士技能大赛优质课决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参赛作品,底气十足。
上课后我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当给同学们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仍然和以前那样,边说边一步一步操作: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往广口瓶中加入石灰石,③往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④收集二氧化碳气体,⑤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但刚往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我马上意识到加入的稀盐酸有问题:〔要么是加入的稀硫酸,要么是稀盐酸中没有硫酸〕看到下边学生们的议论和表情,我平静地说:“有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如何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问题
如何准确处理预设与生成问题
首先,课前精心的预设是课堂精彩生成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预设,这也是有效课堂教学展开的前提,所以要重视预设。
其次,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再精心的课前预设也无法预知全部的课堂生成。
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
但是只要我们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灵活应对,有时意外的“生成”也许反而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所以,只有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实行有机融合,即弹性“预设”,善待“生成”。
让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活力,课堂才能鲜活。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论文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摘要: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它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深入探讨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17-001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
是从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来的。
在生成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成为了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这种课程观的重大变革所带来的教学改革,被认为能够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堂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因此,深入讨论语文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将大力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实践。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对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生成观念,让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在生成课堂上,教师要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于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积极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开对话,尊重生命的创造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深度性,使得学生的生命活动舒展开来。
在生成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传授,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
没有了知识权威的控制,没有了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充满激情地感情感悟,充满灵性地创造。
师生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走进彼此的情感领域和精神世界,使得学生在课堂这个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空间的存在变得有理由、有意义、有价值,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赖以成长的精神家园。
例如我在上《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在让学生交流初读感受和提问时,就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作者看了辉煌的紫藤萝瀑布,觉得很美,应该继续欣赏才对,为什么会‘不觉加快了脚步’走了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因预设而完美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探索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体会
课堂因预设而完美
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 —
探 索语文 高效课 堂的点滴体会
张 鹏 飞
( 定西 市安定 区西寨 中心小学 )
【 摘 要 】 我们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走向高效课堂就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为导向,开启学生智慧,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 在课堂上尽情 展示精彩 ,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始终感到 自己是 “ 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这样语文课 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 关键词 】 兴趣;个l 洼;高效;问题;学习方式 ;实效性
员 的各 种心 理状 态等 。这些 因素 都会 以各 种方 式影 响课 程方 案 的实 施 。这 些非课程因素参与到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直接结果, 就是与课程本身产生 交互影响, 产生各种非预期效果。而非预期效果可能会存在于各个方面, 有 些 是外 显 的, 有些 则是 内 隐的 。有 时候, 这 些非 预期 效果 可 能会对 以后课程 的运行 产生 更大 的影 响 。 因此, 科学 的课 程评 价常 常把 较 多的精 力用 在对 非 预 期 效果 的评 价上 , 强调 利 用各 种手 段对 各种 非 预期 效果 的 分析 , 通 过对 非 预 期效 果 的监控 , 实现对 课程 开发 质量 的保 证 。 学 生领 略 的是教 师在课 堂 上运筹 帷 幄、 挥 洒 自如 的风采 , 这 背后 是教 师 付 出 的心血 与汗 水 。 而 当我 们把 教育 教学 当成 自己的乐 趣, 当我 们把 课堂 当 成 自己的舞 台, 当我们 把课 堂 当成 自己人 生 的一 大快 乐 时, 我们 便会 感受 到 由衷 的幸福 。提高 素质 教育 , 关键 在课 堂,教师 的生命价 值 更主 要地 是体 现 在 课 堂上, 让 我们 抱着 坚定 的决 心将 高效 课堂真 正落 实 到实 处 。
历史课堂——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
一
、
背 景
1 .我校是徐州市课堂教学改 革试点学校 , 两年 多以来 , 为有效 突破我校课堂教学改革 中的困惑 ,在学习吸收杜郎 口课堂教学 模式和洋思教学经验 的基础上提出 了“2 4 课堂教学理念 。所 13 ” 谓 “2 4 , 一中心 、 13 ” 即: 二百 、 三情 、 四化。 中心 : 课堂教学构建 以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学 习) 中心 为 二百 : 教具使用率达 10 学生在每个活动环节 活动参与 0 %,
三 、 结 总
三情 : 情、 激 热情 、 情 温
四化 : 知识问题化 、 问题具体化 、 过程 活动化 、 活动多元 化 苏霍姆 林斯基 曾经说过 :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到课 “ 2 1 3 ” 堂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中的预设发 出挑战。 .“ 24 课 预设是 堂的所有细节 , 在于根据 当时 的具体情况 ,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要对 自己的教学任 务有个 清 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 课堂上 , ” 学生往往不顺 着教师 的思路走 , 晰、 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 也就是教学 目 标要设 置好 , 每个教学 环 旁逸斜出 , 出现 与教 师 、 文本 的价值取 向迥然不同 的想法 , 至 甚 节要设置好 , 哪些问题由哪些 学生 回答 , 突破重难点要设置 哪些 失误 、 错误都在所难免 , 教师如果能根据学情 的变化 , 预设 , 调整 问题 , 采用哪些方法 , 最后应该达 到什 么目的。 精心 设计 , 就会生成更加精彩的教学效果 。 二 、 例 案 现在分析上面这个教学片断生成 了哪些精彩? 在学 习川教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 国的新生》 英 一课 的时 1就 这 个 回 答错 误 的 同 学而 言 , 获 得 了一 次 自我 教 育 的 机 会 。 . 他 候, 我是这 样预设的 : 当学生 阅读学习完《 权利法案 》 的内容后 , 课堂上 的回答让他感到很窘迫 , 也让他感 到了不学 习的错 为了让学 生对“ 君主立宪制 ” 这一概念有较好 的把握 , 我设计 了 误性 , 后我又找他谈 心, 课 了解他想辍学 的原 因 , 帮助他克服想 个问题 ,哪位 同学知道 当今世界上还有哪些 国家实行君主立 辍学 的心理 , “ 鼓励他完成学业 。 宪制?” 下面鸦雀无声 , 这个问题对刚开始学习资产阶级革命的 2 活跃 了课 堂 气氛 . 初 发问的 目的是为了 出 对于这个同学的错误 回答 , 老师没有加 以指责 , 而是加 以表 示下面一段材料进行纵 向联系 , 从而更好地 了解君主立宪制 : 扬, 这极大地鼓 舞了学生 发言 的积极性 , 以学生们才会你一言 所 君主立宪制 亦称 “ 有限君主制 ”是 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 力 我一语地说 出 自己知道的东西 , 胆发言 , , 大 不再有顾 忌 , 课堂气 受宪法限制 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资产 阶级同封 建势 力妥协 的产 氛 顿 时 活跃 起 来 。 物。有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 。二元 制的君主立宪制 , 是君主和议 3改 变 了学 生 的 学 习状 态 . 会分掌政权 , 君主任命 内阁 , 内阁对君 主负责 , 君主直接掌握 行 《 利法案》 权 这个知识点 , 本来是一个死的东西 , 学习的方法 政权 , 而议会则行使立法权 , 但君 主有否决权 。 17~ 1 1 年 如 81 98 般就是读读 内容 , 分析其颁布的意义。 当《 但 权利法案》 和英国 的德意志帝 国和明治维新后一段 时间 的 日本。 在现代 , 二元制 的 女王 、 国总统联 系在 一起的时候 , 美 它就 不再是死的东西 , 而是 君主立宪制 只有个别国家实行 。英 国的《 权力法案》 就属于典型 活的东西 , 是英 国女王和美国总统 的权力 问题 , 这就极 大地 激发 的君 主立宪制。 议会制的君 主立宪制 , 则仍为现代不少 资本主义 了学生 的兴趣 , 他们会想方设法把 《 利法 案》 权 和美国 18 7 7年宪 国家所采用 , 如英国 、 荷兰 、 比利时 、 丹麦 、 挪威 、 西班牙 、 卢森堡 、 法搞清楚 , 从而学生的学习由被 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 。 瑞典 、 国、 泰 日本 、 埔 寨 等 。 柬 4 为相 关课 程 的 学 习做 好 了铺 垫 . 我看无人回答 ,便继续发问 :当今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有 国 “ 我在课 堂上及时调 整预设 , 打乱教材顺 序 , 权 利法案. 把《 》 王? 你知道哪个 国王? 本来这个问题我是想 自问 自 , ” 答 没想到一 和美国的 1 8 77年宪法放到 了一起学习 , 既达到 了相互 比较 的效 位平时根本 不学 习、 这几天正准备辍学 的学 生大声地 说“ 美国国 果 , 也为《 美国的诞生》 一课 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 王奥巴马” 。他 的话音一落 , 好多同学哈 哈大笑 , 我也 笑了 , 为他 5 学生 的 学 习 由课 内延 伸 到课 外 .
让课堂因生成绽放别样精彩
每 9 名学生坐一条船,最少需要几条船? 生 1:我只需要 5 条船,剩下 1 个人游泳过去。 师:这些学生都不会游泳。 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 2:我也只需要 5 条船,剩下 1 个人会轻功。 师:也没有人会轻功。 生 3:我一条船也不用,让他们从桥上走过去。 师:…… 反思:很显然,学生的回答打乱了教师的阵脚,让教
(责编 金 铃)
1
数学 2014·12
师盲目地放弃了预案。 教师面对生成性资源,肯定不能不 理不睬,但是在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标”有“本”, 试想:如果在开始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你能用数学的 眼光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想也就不会有后期学生漫无 目的的回答了。 教学要达到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这一底线 坚守不住,任学生牵着走,就会走向无目标的误区!
镜头三:亦步亦趋,阻塞生成 【案例】师:你们能自己想办法验证长方形的特征吗? 请利用手中的纸进行验证。 (生操作,师巡视) 师(边 看 边 提 示): 有 的 同 学 在 量 , 还 有 的 同 学 在 折 ……请汇报你是怎样验证的。 生 1:我是用尺子量的。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他说的是这种方法吗?(师演示 用尺子量的方法)量的长度一样吗? 生 1:不一样,因为我们手中的纸的大小不一样。
开篇
2222222 让 课 堂 因 生 成 绽 放 别 样 精 彩
பைடு நூலகம்
江苏常州市钟楼区芦墅小学(213000) 薛 栋
众所周知,教学是不能完全预设的。 教师只有善于捕 捉、 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 并有效地加以利 用,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精彩而有效的。
镜头一:缺乏意识,漠视生成 【案例】师:黑板上的图形认识吗?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 些长方形? (学生列举)老师课前给大家准备了长短不同 的小棒,你能用它们摆出一些长方形吗? 一名学生到实物投影前摆长方形,可他不是摆歪了, 就是接头处没连好。 此时,教师帮助学生把长方形给摆正 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小棒的选取,探究长方形边和 角的特征。 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四根小棒摆一个长 方形,“歪了”太正常了,细想一下,这“歪了”就是学生对 于长方形四个角的特征最形象的解释, 就是对角的真实 的认知起点,但是教师采取了漠视的态度。 如果教师能意 识到这个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预案,先就这个“歪了”来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特点,是不是更能显示出教师的智慧呢? 镜头二:失去目标,盲从生成
融合“预设”与“生成” 课堂因“历险”而精彩
融合“预设”与“生成”课堂因“历险”而精彩《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它以短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还要尊重孩子自身的感受。
真正实现从“执行教案”走向“课堂生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现课堂的真实性,满足了学生探求的欲望,让学生享受成功。
教学片段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第二年的中秋,子期不幸染病而死。
伯牙满怀希望,如约而至,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杯无情的黄土,悲痛欲绝的俞伯牙做出怎样的举动。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为何做出这等令世人惊愕的决定?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生:伯牙和子期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子期死后,伯牙感到非常痛苦,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师:是呀,在伯牙看来,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子期了。
伯牙不由得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再也不会有人像子期那样赞叹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子期一死,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断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1: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音乐梦想,断绝了他的前程。
生2: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
生3: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从此他又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寂寞中去了。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
同学们,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而留下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孤独、寂寞和心灰意冷。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五年级作文
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五年级作文
标题: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五年级作文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呢?我想说,那就是“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所谓“生成”,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善于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我们要学会合作,与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分享想法,共同进步。
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一个团队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最后,我们要珍视每一次的生成,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只有通过不断的生成,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总的来说,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挑战,去创造每一个可能。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智慧,充满乐趣,让我们的学习生活因生成而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预设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内容摘要:教学之前,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收放自如,更好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能在课堂中生成更好的教育教学资
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个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设,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生成性问题。
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教学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角的认识》的教学,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很多的思索。
下面就我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我的预设
在进行《角的认识》这课的教学设计时,我意图引导学生用合作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课的学习。
所以,四个教学版块的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简述如下:
1、自学回顾旧知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对线段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线段与直线、射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时,我想大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理清线段、直线、射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三者之间的异同及画法进行小组讨论。
2、质疑形成表象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十秒钟竞赛活动,让学生从一点引出若干条射线来画图,从而使学生明白从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
而我从中任意选取两条,引导学生发现这就是角,至此顺势揭示并板书课题,再就课题激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自学角的定义、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符号等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进行小组间交流。
3、操作突破难点
这一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角的大小比较,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打算充分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工具、动手操作来完成。
我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同但边的长短不同的角、两块三角板等工具,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工具。
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最终得出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4、应用回归实践
在学生学完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后,为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我想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我们校园的平面图。
二、学生的生成
说实在的,在这节课设计好后,我有点沾沾自喜,我自认为这节课的设计能够充分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整节课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和技能,思维和方法。
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精神。
然而,当我真正踏入教室进行教学时,虽然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却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顺利和成功。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学生自学完成线段、射线、直线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讨论并进行三者的比较。
有些学生没有经过深入的自学,就开始“讨论”,教室里到处是嗡嗡声,小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张嘴,谁都听不见谁在说什么,结果每个学生仍保持着自己的观点。
2、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时,作为这节课的重难点所在,讨论时,每个小组只有个别冒尖生在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处于旁观者的角色,只有看和听的份,这些学生插不上嘴,也不想插嘴。
更有甚者,由于课前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工具让其操作从而解决问题,这时却成了一些学生的“玩具”,一个特调皮的学生竟把三角板当“枪”来玩,还差点戳到同桌的眼睛。
难道课前提供的学具竟成了“玩具”?难道所谓的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竟成了最佳的玩耍时机?
3、在分小组汇报时,学生的回答都是我怎么样、我的想法是什么,小组学习似乎形同虚设,从其他学生脸上的表情看不出认真倾听的痕迹。
三、我的思考
在结束了A班的教学之后,自信心受到重重一击的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及时的反思,并与同事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与探讨。
我认识到:本节课的设计虽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尤其是大胆地采用了
小组学习的方式,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和思考角度上的差异,交流的过程不过是使问题的外延得到扩展,却无法得以深化。
小组组长汇报的成果也只能代表其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小组成员共同的研究成果。
以上几种现象充分说明这种小组合作是放任的、随意的和低效的,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此外,由于没有必要的激励和监督,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学习要求的情况下偏离了老师的预设,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点缀,是仅供欣赏却不能食用的“碟边菜”。
四、收获精彩
那么,如何把小组合作学习有形式引向实质,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热情呢?我认为,需要给小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辅以科学的评价与激励。
于是,我对原教学设计作了适当的补充。
下午在B班的教学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现把补充的要求、所体现出的效果及课后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
1、课始交流如此精彩
在学生自学线段、射线、直线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并同时为小组学习提供明确的学习要求。
以“信息发布擂台赛的形式提出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内讨论;(2)小组汇报时尽量做到准确无误,不重复。
(3)要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4)每发布一条信息,小组得十分,得分最高的小组为“最佳协作组”。
以上要求一宣布,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性变得空前高涨,在讨论
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举出好多实例,。
这一轮还未结束,有的小组就拿到了三十分,别的小组为了能拿到分,均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演绎了师生、生生间一段精彩的对话:“老师,我们小组认为知识也能看成是直线,以因为知识是无止境的。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暗暗窃喜,并适时鼓励说:“这是多么形象的、精辟的发言,充分说明你们小组完全理解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理所当然,应该给你们小组也加十分!”本以为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然而,精彩仍在继续,另外几个小组也相继发表他们的观点:“不,我们认为知识是射线,因为我们的学习有个起点,知识就是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方无限延伸的。
”“知识应该看作是线段,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学到的知识相对也是有限的。
”“我们认为,知识既不能看作直线,也不能看作射线和线段,而应该看作是一条曲线,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总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吗?”……
2、课中,争论如此激烈
同学们一改往常的状态,交流得更加积极,学生对于角的定义、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角的符号等知识作了具体详细的发布。
在学生探究角的大小的时候,他们学得很主动,他们自己选择实验器材,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完成后继续开展“信息发布擂台赛”。
在交流信息时,各小组均能发表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
如:有的小组通过活动角的旋转来说明“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越大,反之,两边叉开得越小,角越小”;有的小组通过比较两个大小相同但两条边长短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无关”;有的小组介绍了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出困惑并切磋讨论,整个课堂充盈着倾听、质疑、说服甚至争辩,时而针锋相对,面红耳赤,时而掌声雷动,赞叹不绝。
他们还能够互相激励,互相补充,在争论与竞争中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小组合作的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始终处于组织与协调的位置。
3、课终,设计如此美丽
我还是让学生当回小小设计师,但把设计学校平面图改为用所学的知识来任意设计一幅图。
学生利用线段、射线、直线和各种大小不同的角来进行创新,他们设计出了校园平面图、机器人、太空图、原始森林……设计结束后,我适时地把各小组的作品进行了展示、评比、交流,让各个小组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学生在设计中巩固了知识,在评价中小结了全课内容。
虽然他们的设计显得稚嫩,但创造性的活动却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教师只有在课前预设更为充分,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
只有精心预设,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小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