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三维目的导航知识与才干1.读准字音,划准节拍,初步揣摩白话文诵读技巧。

2.辨析疑问字词,疏浚疑问句意,积聚白话词汇。

3.全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5.多种方式朗诵,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征。

6.多角度赏读课文,了解古人说实际证的方法和生动、笼统、精辟的言语。

进程与方法1.重复读,在读中积聚白话词汇,在读中品味白话神韵,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文章内蕴,在读中鉴赏言语的精辟,在读中质疑探疑解疑,在读中走近孟子。

2.鼓舞先生对课文内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作眉批,经过协作交流,共同讨论,处置疑问。

3.强调先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创设互动互学的教学情形。

4.引导先生链接生活,拓展思想,从纵深角度扩展先生阅读空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先生看法我国现代哲人的特殊才智和他们对我国及世界文明的开展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作品的阅读探求,引导先生了解孟子的〝暴政〞思想,启迪先生明了〝人才是在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起先生对人生的思索。

3.让先生经过对作品的倾心解读,成为情感保养的进程,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构成进程。

沙场点兵1.搜集孟子及相关背景资料。

2.留意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看课下注释积聚一下。

3.搜集孟子的一些名言警句。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信书不如无书〞;〝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贫贱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

4.积聚逆境成才方面的名言与事例。

如:〝苦难关于一个天赋是一块垫脚石,关于无能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关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把脚抬高,绊脚石就成了垫脚石〞;〝逆境中的美德是自控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坚韧不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流放,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3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3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准备提前熟读课文。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1、听示范课,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 ,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 ,语气词。

2、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孟子》两章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两章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两章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

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

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

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白“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于读准节奏、读出气势、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2、难点:在于两篇短论的论证结构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理解与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二、设喻论证:城小------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城高------兵利粮足而不守(举例论证)失道寡助三、治国之道:域民------固国------威天下(排比说理)四、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君子不战,战必胜矣(正反对比------“人和”实质)(注:第二课时略)附:一、孟子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的正义行动。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生活于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孟子》二章教学设计一、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由儒家学派代表性人物孟子所著。

本教学设计以《孟子》二章为基础,旨在通过阅读和理解文中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道德素养,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孟子》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观点;2.分析《孟子》中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育;3.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运用孟子的思想;4.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跨学科思考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2.难点:学生如何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简要了解孟子的背景和作品,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并引导他们预设关于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组织学生小组阅读《孟子》的二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和段落。

随后,全班讨论这一章节的核心思想,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答。

步骤三:分析与讨论(2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分析结果,发现他们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并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步骤四:运用与拓展(2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将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对接。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强调孟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形成对孟子思想的全面理解。

1.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2.学生对《孟子》的内容和思想的理解程度;3.学生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和提出观点的能力。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孟子》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孟子的其他作品,并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比较。

七、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⑵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亩(quǎn)傅说(yu)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代表性思想,理解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点。

2.掌握《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理解《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思想观点。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以提问的方式引出孟子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孟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你们知道孟子的思想有哪些特点吗?2.师生互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孟子的思想。

二、学习《孟子·尽心上》(25分钟)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孟子·尽心上》,思考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

三、学习《孟子·离娄下》(25分钟)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孟子·离娄下》,思考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中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对学生预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梳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

3.课文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和表达方式,并解读关键词汇和句子。

四、课后拓展(10分钟)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孟子·尽心上》和《孟子·离娄下》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对孟子思想的思考,展开讨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预习、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了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点。

8《孟子》两章教案

8《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两章的内容及主旨。

2.分析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等方面的观点。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孟子·公孙丑章》2.《孟子·告子章》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公孙丑章》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孟子其人。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篇章,如《孟子·梁惠王章》等。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公孙丑章》,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探讨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

4.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第二课时:《孟子·告子章》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孟子·告子章》的背景。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孟子·告子章》,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

(2)探讨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

4.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第三课时:综合讨论1.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孟子观点的现实意义。

2.讨论话题(1)孟子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是否正确?(2)孟子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3)孟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3.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话题。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阅读并翻译《孟子·公孙丑章》和《孟子·告子章》。

2.写一篇关于孟子人性善恶观点的短文,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孟子》两章,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关于人性善恶、教育作用的观点。

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第一章:仁政
本章主要内容是关于孟子论述仁政的观点,重点讲解如何实现仁政
以及仁政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进行
教授:
首先,我将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仁政主题的兴趣,可以
通过提问、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我将以孟子的原著为主要教学材料,通过解读原文、讲解关
键观点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仁政的内涵和实践方式。

然后,我将结合历史事例或现实案例,让学生了解仁政在古代和当
代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仁政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最后,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让他们分享对仁政的理
解和看法,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仁政的兴趣和理解,引
导他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

第二章:性善
本章主要内容是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

在教学
设计中,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授:
首先,我将通过课前阅读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性本善的概念,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接着,我将以孟子的原著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孟子对人性的观点,阐明人性本善的内涵和意义。

然后,我将结合心理学理论或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性本善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一观点。

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挑战,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3)能够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内容。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内容,分别是“梁惠王问蛙”和“公孙丑问士”。

1. “梁惠王问蛙”:讲述了梁惠王与一位智者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对话。

通过智者对青蛙的比喻,说明了君主应该关心民生,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2. “公孙丑问士”:讲述了公孙丑与孟子关于士的定义和作用的讨论。

孟子认为,士应该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质,才能够担任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分析并解读《孟子》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2)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章内容,理解其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分析《孟子》与其他文献的关联和区别。

4.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孟子》中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学生对《孟子》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孟子》二章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材依据九年级语文必修教材《孟子》二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性恶”二元论;b.能够理解孟子思想中的“性善”的重要性;c.能够充分理解孟子思想中的“天命”和“天赋”。

2. 能力目标a.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二元论的内在逻辑和历史渊源;b.能够分析孟子思想中的“性善”和“天命”的实践意义;c.能够运用孟子思想中“人性本善”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

3. 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b.培养学生对善恶的区分和选择的观念;c.培养学生对自己人性上的优点的自信和发扬。

三、教学方法1. 听说结合的课堂讨论通过提问、交流和讨论带出孟子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领悟。

2. 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性善”和“性恶”、“天命”和“天赋”等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

3. 个案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授课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

四、教学内容1. “性善”和“性恶”分析a.引导学生理解“性善”和“性恶”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孟子对“性善”和“性恶”的二元论看法及内涵,以及与庄子、荀子等其他学说的异同;c.讨论“性善”和“性恶”两者的斗争关系,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和实践意义。

2. “天命”和“天赋”分析a.介绍“天命”和“天赋”的基本概念;b.分析孟子对“天命”和“天赋”的理解和看法;c.引导学生探讨“天命”和“天赋”之间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3. “人性本善”论述a.引导学生理解“人性本善”的概念和内涵;b.分析“人性本善”这一概念在孟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c.讨论“人性本善”这一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1. 思维导入:与孟子二章相关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对“性善”和“性恶”的理解。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前言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孟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道德心理,提高人文素养。

本文针对孟子中的两章进行教学设计,分别为《离娄上》和《盡心下》。

一、《离娄上》1. 教学目标1.1了解《离娄上》的基本内容。

1.2认识孟子的哲学思想,包括“性善论”、“知行合一”等。

1.3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2. 教学重难点2.1诠释《离娄上》中的主要论点。

2.2探究孟子“性善论”的思想内涵。

2.3理解“知行合一”的意义及其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

3. 教学内容3.1 《离娄上》的主要论点•孟子对“善恶之欲”、“知行之难”等问题做了详细解释。

•引入“人有善恶之心,先天之善,后天之恶”的原则,提出“性善论”。

•认为“性善论”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3.2 孟子“性善论”的内涵•人性有一种本质,即善的本性,人生下来就有这种本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性善论”为人类的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人有一种良心,应以良心为依据。

3.3 “知行合一”的意义及作用•“知行合一”指的是学习和实践相互依存,只有将思维和行动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知行合一”是孟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教学方法4.1讲授法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孟子的“性善论”、“知行合一”等思想,解释《离娄上》的主要论点,重点强调一些关键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4.2讨论法通过小组形式的讨论,让学生思考孟子的思想,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要求学生按照逻辑思维的流程逐步剖析孟子的思想,强化“知行合一”的作用。

二、《盡心下》1. 教学目标1.1了解《盡心下》的基本内容。

1.2认识孟子所谓的“仁政”。

1.3培养改善社会的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重难点2.1诠释《盡心下》中的主要论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3 ◎课题◎ 26 孟子二章
(天柱县高酿中学杨胜乾)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习: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习,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