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之意义的现象学解读

合集下载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

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

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

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

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

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圆当成一个椭圆。

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

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

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

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中文名格式塔外文名Gestalt国家奥地利及德国强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

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格式塔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

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

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

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格式塔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格式塔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

我-你关系的重要性 我-你关系的工作
场的理解 系统论 时间场、空间场
第6章当下
第5章觉察
第7章接触
第9章极性
第8章体验循环
第10章固着的格式 塔
觉察的理解与重要性 自我觉察的特点和区域 三维一体,精微觉察
回归当下 回归当下的途径
接触 边界 接触的抗拒模式
体验循环阶段划分 体验循环模式下的评估 开始新的接触:感知 开始新的接触:识别 开始新的接触:赋能、行动 开始新的接触:充分接触、吸收 开始新的接触:消退、撤回 体验循环中的阴阳平衡
对极性的理解 针对极性开展工作
固着格式塔的表现 对固着格式塔的解读
第11章心理地图 第12章实验
第13章未完成事件工 作路径
第14章空椅子
第15章梦工作
第16章移情
引用心理地图开展工作的方式 心理地图的作用 使用心理地图的注意事项
实验的步骤 实验的干预技术
未完成事件的形成 未完成事件工作路径
椅子的选择 椅子的设置 两极的整合
梦是现实生活的完形 只有造梦者才知道梦的意义 梦里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梦工作的技术与干预
对移情开展工作 对反移情开展工作及心理咨询师的自我开放
第17章格式塔团体心 理咨询
第18章格式塔取向的 心理危机干预
第19章格式塔取向的 临床心理督导
附录
格式塔团体心理咨询的形成和特点 格式塔团体心理咨询的设置 孕妇团体心理咨询
读书笔记
正在读第三遍,每次都有更深的收获,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大师之作[强][强]。 一本好书,对于不了解格式塔心理学的咨询师而言是非常实用的指导学习用书。 系统,专业,易懂,很好的一本入门书籍,强烈推荐!阅读过后,一方面能清晰格式塔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 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书中提到的方式方法,对照自己。 王铮老师格式塔疗法的集大成的作品,也是我深度学习格式塔疗法的案头书。 第一本国内出土的格式塔治疗专业书籍。 很有趣并实用的一本书。 “处理投射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此时此地“成为”被投射的对象,以便能真实地接触 并经验自己的需求、情绪、特质或压抑的感受。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

简析“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格式塔(Gestalt)有完整、形状两方面的意义,因此也被叫做完形。

完形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指一种心理结构,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

以魏特海默、柯勒、卡夫卡为首的格式塔学派最先强调先验论和整体论,反对当时在心理学中流行的以冯特为首的结构主义,后来又反对以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试误说。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在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或者对情境与自身关系不断建构完形的过程。

一、整体论思想的形成背景(一)整体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格式塔心理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最早出现于德国。

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社会历史原因。

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统一,使得其经济、教育、科技迅速发展,这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德国在欧洲的社会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变,赶超了许多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德国更加注重国家的快速发展,强调整个国家的整体性,并以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以,心理学也受到了当时整体性的影响,进而为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哲学背景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对各学科都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能够为它们提供一定研究的范式。

因此,格式塔心理学派的整体论思想还受到当时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和胡塞尔哲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弊端提出了先验论,认为它的形式不是来自经验,不是通过实践活动能实现的,而是必须由自我意识提供,自我生成的。

因此,它是先天的。

不仅如此,康德还认为这种先验论是综合的,它的先天综合是经过自我意识的统一。

康德采用了这种先验论的方法来认识个体,先验论把整个认识过程看成是认识主体的活动过程,人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的现象。

于是,整体论思想在先前学者的哲学思想影响之下,主张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三)整体论思想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出现前,有些心理学家已推出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

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

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

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

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

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圆当成一个椭圆。

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

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

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

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

格式塔学派今天,君君博士和大家一起来了解格式塔学派的相关知识。

学派简述:格式塔学派不承认分离性,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意义和性质。

心理学既研究直接经验,又研究行为;既用客观观察法,又用内省法。

核心理论:1、知觉组织的原则知觉的组织原则是指个体因主观经验的影响使客观刺激情境带有强烈的组织倾向,心理现象只有被视为有组织和结构得整体时才可以得到理解,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元素。

在格式塔心理学实验中,他们研究了知觉阵列是如何形成格式塔的:他们证明了整体与局部之和是非常不同的。

通过改变一个单一因素以观察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知觉阵列结构的方式,它们总结出了一套规律,即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

2、相似性。

3、对称性,4、良好连续,5、共同命运,6、封闭,7、线条朝向,8、简单性。

2、完形组织法则完形组织法则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明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它由顿悟学习、学习迁移和创造性思维构成。

顿悟学习是指主体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完成相关活动的影响。

3、研究方法提倡对心理形式的整体突显,所采用的方法是现象学实验,主要通过对现象的直接描述进而发现其意义结构。

他们不在意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意构建现象场和发现现象场的意义。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韦特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心理现象不是简单地由几个元素的结合,应当整体性地来看待。

似动现象也属于一个格式塔,格式塔的性质不存在于部分之中,而是附于整个心理物理的情景中。

他提出了三条科学创造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非逻辑互补原则;结构-整体性原则;和谐-简单性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

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1、“三反”一“强调”: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反对华生的S-R公式;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荣格的塔楼,母性的原型及其拓展

荣格的塔楼,母性的原型及其拓展

荣格的塔楼,母性的原型及其拓展1923年的塔楼,它是在荣格的母亲去世后两个月破土动工建造的。

因此它基本上便体现了一种怀念和祭悼的心理意义。

荣格说,“对我而言,它代表着一种母性的温热。

”荣格通过“使深度的前恋母情结心理结构安分守己和从那里把它建立扩大,开始了他的建筑陈述,也开始了他的心理学独树一帜之路。

到1927年,荣格感到最初的塔楼已经不能表达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他又建造了一个塔一样的附属物,荣格的精神开始从1923年塔楼形成的母性基地中延伸出来,男性的力量逐渐增强,它表现了一种融合那些看起来不相容的对立面的努力。

到1931年,荣格在内在不完整感的催促下,将塔形的附属部分作了一次扩建。

他汲取印度人建造房屋的经验,为自己建造了一个个人专用的内部化空间,它可以用来静修默想。

这个时期塔楼的建造,为荣格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精神得以专注的地方,从此,荣格可以进入没有时间限制的天地,去体验永恒。

荣格从母性的原型出发,广泛着眼于全世界的宗教智慧,在老子那里获得了深深的共鸣。

荣格称老子就是一个完美的象征,他具有超越的智慧,可以看到以及真切地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

受老子的影响,荣格在其晚年渴望着回归其本来的存在,回归那永恒的未知的意义。

荣格说:“智慧老人的原型所洞察的是永恒的真理……我对于我自己越是感到不确定,越是有一种内在生发的,与所有的存在均有联系的感觉。

事实上,似乎那长期以来使我脱离于世界的疏离感,已经转化为我内在的世界,同时展现给我一种意外而新颖的我自己。

”母亲,是人在头脑中形成最初的、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阿尼玛原型。

荣格母亲的身上,既有阿尼玛的积极面:温暖,热情,慈悲,滋养,包容,爱,直觉等,也有阿尼玛原型的一些消极面:神秘,隐蔽,诱惑,毁灭,吞噬,烦躁易怒,抑郁寡欢,反复无常,忐忑不安,多愁善感,冷漠无情等。

从荣格身上,同时能看到母亲这个阿尼玛原型对他的双重影响。

在他的自传《回忆·梦·思考》最后一页,荣格援引老子的话:“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第7章 格式塔原理

《用户体验设计导论》第7章 格式塔原理
一系列的新名词,如赫特·考夫卡就提出了“行为 场”、“环境场”、“物理场(Physical Field)”、 “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和“心理物理 场”等多个概念。
二十世纪初,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 格式塔心理学也在其列。此后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得 到了发扬光大,其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步 接纳阶段(1921年~1930年)、迁移阶段(1927 年~1945年)和艰难的综合阶段(1945年至今)。
格式塔心理学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认为行为场有两极,即自我(人格) 和环境。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 它源自对未知的恐惧。对一个行为场中的人来说,当其目标一旦达成,紧张就会消 失;在目标未达成时,场内的力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可以在 自我和环境之间形成,从而加强极性(Polarity)、破坏两极的平衡,造成个人自我 与环境之间的差异,使自我处于更加清醒的知觉状态;紧张也可以在自我内部或在 环境内部形成,然后再导致新的不平衡。
人格理论
从心理学上看,每个人的行为、心理都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的总和就是人格。人
格特征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隐藏在内部的。
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如果对人格略有所知的话,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 中观察到它: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 个孩子具有健康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 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 格式塔的定义 • 格式塔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格式塔的定义
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组织结构或整体,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具有特定的形状或形式;二是一个实
体对知觉所呈现的整体特征,即完形的概念。

现象学对格式塔的影响

现象学对格式塔的影响

现象学对格式塔的影响现象学对格式塔的影响1. 引言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和学科,通过对现象的直接观察和描绘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世界。

在设计领域,格式塔理论(the theory of the Gestalt)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设计,并对设计师的感知与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现象学对格式塔的影响,并介绍其中的关键要点。

2. 现象学与格式塔理论的联系2.1 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现象学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强调直接观察和体验的重要性。

它的目标是揭示事物背后的意义和本质,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真实存在。

现象学的方法论不仅可以应用于哲学,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视觉艺术和设计。

2.2 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原理格式塔理论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强调人类视觉系统对事物整体结构的感知。

它强调人们对于视觉元素的组织和关系的感知机制,例如相似性、闭合性、对称性等。

这种人类的视觉组织方式在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识别视觉图像。

3. 现象学对格式塔的影响3.1 现象学对视觉设计的启示现象学的观察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感知和认知。

通过直接观察和描绘事物的特征和结构,设计师可以从人类体验的角度出发,创造出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有效传达信息的设计作品。

3.2 现象学对设计原则的应用现象学的观点为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格塔尔特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事物整合为简单、连贯和有意义的结构。

这一原则在设计中被称为近似原理,具体体现在相似性、亲密性、对比度等方面。

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原则,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加富有吸引力和易理解的设计作品。

3.3 现象学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现象学的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用户体验设计中。

通过深入了解用户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设计师可以优化用户界面和交互方式,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

现象学的观点有助于设计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4. 现象学对格式塔的意义4.1 提升设计的艺术性和创造性现象学的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加深入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和结构。

哲学进展思辨人类智慧的哲学探索与思考

哲学进展思辨人类智慧的哲学探索与思考

哲学进展思辨人类智慧的哲学探索与思考人类智慧的哲学探索与思考一直以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哲学不断发展并对人类智慧进行思辨,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洞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哲学对人类智慧的推进,并对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思考。

1. 哲学思辨人类思维模式的演进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致力于探索人类思维模式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哲学的萌芽开始,通过对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研究,哲学家们不断思辨人类智慧的本质与含义。

例如,柏拉图通过他的理念之塔和理念之洞的比喻,提出了思维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人们对智慧的新认识。

2. 哲学思维为人类智慧的提升开辟道路哲学思维不仅仅停留在思维模式的研究上,更重要的是为人类智慧的提升开辟了道路。

例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人类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推理方法,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康德的实证主义则强调通过经验来获得知识,开启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大门。

3. 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哲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哲学提供了人们思考人类智慧的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思与思考。

其次,哲学引领人们对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的追求,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例如,庄子的自由思想和辩证法开辟了人们思考生态环境与人类关系的视角,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指导。

4. 哲学思辨对人类的思维深化与拓展哲学思辨推动了人类思维的深化与拓展。

通过哲学的思考,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现象,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和认识事物。

例如,尼采的超验现实哲学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人类思维中的潜意识和深层意义。

乌尔纳·亨宁斯的现象学哲学探讨了人类对事物的意义建构与解读过程。

这些哲学思辨启示了人类智慧的更高层次,并推动了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5. 哲学思考推动人类智慧的进步哲学思考具有推动人类智慧进步的重要作用。

哲学家们通过对存在、真理等基本问题的反思,使得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整体的观察法和实验现象学方法两种。

整体观察法:
格式塔心理学以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它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的观察法。

格式塔心理学不反对内省法,但强调内省不能用作分析,而只能用作观察。

不管是观察和内省,格式塔心理学都强调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一点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后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大贡献。

实验现象学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所运用的实验法主要是实验现象学,这种实验法不同于-般的量化实证研究实验法:首先,实验现象学是一种以归纳为主要手段的实验,它主要通过对现象加以直观描述,进而发现其意义结构。

其次,实验现象学不追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建构现象场并发现现象场的意义。

它主要以文字描述而不是以数量关系来反映实验,只从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第四,现象学实验中主试必须悬置自己的先知先见而主要作为-一个现象场的创立者,它只对经验进行朴素忠实的描述,不作任何推论或解释。

第六章-格式塔治疗

第六章-格式塔治疗

第六章格式塔治疗格式塔治疗,是由19世纪流行的存在主义导引出的一派心理治疗方法。

德语“格式塔”意思为“整体”,该治疗试图将个人人格的所有方面联合或者构造成一个整体,强调来访者全部的“此时此地”的作用和关系,而不重视过去的经验和历史。

这种治疗的本质就在于让来访者认识到“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合。

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它诞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采用了现象学的观点,提出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及场论,对心理学研究中的知觉研究及学习问题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打开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自1933年纳粹当政后,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学派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第一为初步接纳期(1921—1930年):格式塔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

第二为迁移时期(1930—1945年):三位主要领导人及其弟子先后移居美国,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科研工作,继续发展和传播格式塔理论。

第三位艰难的综合期(1945—至今):美国心理学界对格式塔学派的接纳是缓慢和艰难的。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现象学研究旨在弄清楚意识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可理解的联系(不是决定论的联系),可理解的联系体现着人的欲望、意向、意图以至整个意志。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同时他们认为想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将它称为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他们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

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

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

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

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

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圆当成一个椭圆。

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

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

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

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

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

现象学的观念解读

现象学的观念解读

现象学的观念解读
现象学是一种哲学方法和思想体系,旨在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和描述,揭示其真正的本质和意义。

在现象学中,观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被用来解释和理解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

首先,现象学中的观念不是指概念或概念体系,而是指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因此,观念可以被视为一种直接的知觉,而不是被形式化或符号化的概念。

这种直接的知觉是人们与世界之间的一个桥梁,是我们构建真实体验的基础。

其次,现象学中,观念是一种主观的经验,它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直接体验。

观念是以“我”为中心的,反映了我们的个体感受和经验。

在观念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且还深入探究了内在的本质和意义。

此外,现象学中的观念是一种直接体验的结果,它不受任何其他知觉或理念的影响。

因此,观念可以提供直接和真实的认识,不易被其他条件或因素所扭曲或干扰。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对周围的世界。

最后,现象学中的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不断观察和反思,我们可以逐渐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我们的体验和感官技能。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环境知觉的理论歌诗图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家从多角度解释人对环境的知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主要介绍环境心理学中较流行的三种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和概率知觉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1.1 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初,德国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以最新崛起的力量妄图征服世界●哲学思想方面,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不能对“物自身”有所认识,而对现象的认识必须通过先验的范畴●康德的“此岸”现象经过胡塞尔的阐发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研究纯粹的意识●格式塔心理学就是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1.2 学派的建立●1890年,德国心理学家爱伦费尔《论格式塔性质》●他指出,正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但正方形的性质并不是四条直线的集合,因为四条直线本身只具有直线的性质,而正方形是经过重新组织结合而形成的崭新整体,具有新的、与四条直线集合完全不同的性质●把这种整体所具有的性质称为“格式塔”●似动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摄制和放映的● 1.3 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译为“完形”或音译“格式塔”●2)术语●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 1.3 格式塔的含义●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性质●于是,凡能使某一感知对象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出现了“格式塔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良好格式塔”这类说法2.基本观点● 2.1知觉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例如,孩子不能认识单独显示的母亲的鼻子,因为母亲的鼻子是母亲整个脸部的一部分,不是单独一个鼻子● 2.2同型论●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的关系,因而他们都是同型的现象● 2.3场作用力●可看成是同型论的推论●该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那么与之对应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当然也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3.1图形与背景●在一定场内,我们并不是对其中所有对象都明显感知到,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底之分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图底之分是复明后视觉最早具有的反应,因此是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图像,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相似时,图底关系可以互换●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难分,成为暧昧或混乱的图形,视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感到疲劳●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不仅符合视知觉需要,而且有助于突出景观和建筑的主题●同时,环境中某一形态的要素一旦被感知为图形,它就会取得对背景的支配地位,使整个形态构图形成对比、主次和等级●反之,缺乏图底之分的环境易造成消极的视觉效果●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1)小面积比大面积易成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如蓝天上的白云●2)单纯的几何形态易成图形●如卢浮宫前的金字塔,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以其单纯的几何形态吸引着游●3)水平和垂直形态比斜向形态易成图形●4)对称形态易成图形●5)封闭形态比开放形态易成图形●6)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易成图形对于凹凸连续的形态,图形与背景可以互换,此时,主体的经验及客体所包含的意义常成为判断图底关系的依据●7)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易成为图形●8)整体性强的形态易成图形●9)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易成图形3.2群化原则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这一原则体现了格式塔学同型论和场作用力的观点●当我们看到一系列类似物体时,我们倾向于以彼此距离很近的一些组或集来感知它们●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这是人认识世界时通过分类简化刺激对象的方式●当相似和不相似的物体放一起时,会把相似的物体看成一组●真实环境中常常是邻近性与相似性共同起作用●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连续性是感知对象的有序现象●从系统论观点来看,这样一组元素从混沌走向有序,产生了组织和结构,更易被看做有机整体●4)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完整的图形●我们看一个熟悉或连贯性的模式时,若某部分没有了,我们会把它加上去,并以最简单和最好的格式塔来感知它3.格式塔的组织原则●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2个条件:●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3.3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视觉组织中,对于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2)简洁原则●为上一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为“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一传统信条找到了科学而翔实的依据●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对真实环境中的视觉难以作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作出恰当的反映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 2.1基本观点●该理论由吉布森提出,之所以被称为生态知觉理论,是因为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如寻求生活资源及配偶、预防伤亡等)●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观点:●环境提供●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1)环境提供●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恒定的功能特性,吉布森称环境客体的这种功能特性为“提供”●人在观察客体时,看见不等于发现,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个体具有重要生存意义●例如一根树枝,你可把它当柴烧,也可作手杖,还可作防身武器●从生态观点来说,知觉就成为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合并)●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个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个人的探索、判断、选择性注意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个人利用环境客体的有用功能(目标选择)●2)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吉布森还认为,感知觉是机体对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机体的很多知觉反应技能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进化的结果●事实上,不少动物的知觉能力是先天遗传的,如小鱼一出生就会觅食,就知道钻入死亡软体动物的壳内躲避凶猛动物的伤害●人类不仅有原始的生态知觉,而且随着双手的解放、手脑的协调发展,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对客观刺激的判断和利用水平,远远超出生物本能●人类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与改善、对材料的利用和工具的创造,就是这种更高级的生态知觉的体现2.2生态知觉的意义●生态知觉理论并不否认学习对提高知觉有效性的重要作用,正因为人类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更需以伦理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万物相生相克构成了自然界的生存原则与生命链结构,过分的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并行退化,继而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环境的物质特性与社会特性一旦向周围需要它的人们展示了它的功能意义,人们就会发现和利用它●因此,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由不得我们主观上赞成还是反对2.3生态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正是建筑的这种功能意义说明了为什么在三伏天一大早有许多闲杂人员涌入图书馆门厅争抢沙发座位(出入自由,有舒适的沙发和免费空调,提供了避暑好去处)●面对类似现象,与其抱怨人们的素质差和不文明,不如主动从改变环境特征和完善制度方面找原因●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从环境“提供”的观点来说,很多行为现象都能从它的环境特征中找到原因●因此,观察和分析各种行为现象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改进环境设计和环境管理都会获得有益的启发●现实生活中,寻常百姓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娱乐、交往等环境的功能特性及其利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这些方面提供给居民的只是现成的有限选择,居民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到他们对环境的态度,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物质环境的特性和社会环境的生态●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由布伦思维克提出的概论知觉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经验和学习的作用3.1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布伦斯维克认为,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来自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他的观点与吉布森相反,认为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环境特性;事实上,这些信息往往是复杂的,甚至使人误解的环境线索3.2概率性的世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混沌把我们带入一个无序和有序的统一,确定性和随机性统一,模糊中隐含着秩序的世界,即概率性的世界●我们肯定概率理论科学价值的同时,并不否认世界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链条●我国思想家荀况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人所认识的世界总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概率的世界●人的一生和人类历史就是在这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探索着前进,确定性指导着探索,不确定性吸引着探索,以了解和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局部状态,使它适合人的目的3.3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的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来说包含两层含义:●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要●实际环境中由于人的不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场所,所有的场所需提供适当的复杂性、不定性甚至错觉以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兴趣,如游览和娱乐场所●而有些场所需要提供较清晰的主角判断,强调简单性、确定性、便捷性,如医院、车站、机场、商场、交通要道等●设计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图底关系,及易形成“图形”的主要条件●群化原则与简化原则●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概率知觉理论与生态知觉理论的差异●理解——●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举例并分析。

浅谈格式塔

浅谈格式塔

2、行为
• 将行为分为显明行为(整体行为)和细微行为(分子 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有意义的显明行为,显明 行为是在一种环境中的活动,细微行为是在有机体内 部的活动。 • 显明行为赖以产生的环境分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 理环境是现实的实际存在的环境,行为环境即一个人 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制 约和调节。 • 根据属性行为又分三类:真正的行为即物理的运行; 外显的行为即我在别人行为环境中的行为或别人在我 的行为环境中的行为;现象的行为即我自己在我的行 为环境中的行为或别人本身在他自己的行为环境中的 行为。第三种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科学背景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 学的“场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把“场”定义 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 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用 它来对心理现象和机制做出全新的解释。因此他们在自己 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如考夫卡提出了“行为 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 多个概念。
(五)人格理论
• 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行为场有 两极,即自我(人格)和环境。当一个人的目标(即动机 和需要)一经达成,紧张就会消失。场内的力处于不平衡 状态时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可以在自我和环境之间形 成,从而加强极性(polarity),破坏两极的平衡,造成个 人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差异,使自我处于更加清醒的知觉状 态;它也可以在自我内部或在环境中形成,然后再导致不 平衡。

2014-11-17
沃尔夫冈·苛勒
• 沃尔夫冈·苛勒(Wolfgang Köhler, 1887年1月21日-1967年6月11日) 1909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 位。大学毕业以后他到了法兰克福 大学工作,与惠特海默、考夫卡共 同从事研究工作,是格式塔心理学 的创始人之一。

浅析中国式塔的功能变迁——以西安大雁搭为例

浅析中国式塔的功能变迁——以西安大雁搭为例

浅析中国式塔的功能变迁——以西安大雁搭为例摘要:汉文化改造后的中国式塔即神秘性的弱化,世俗化的功能的强化。

从而形成世俗化活动的中心,开启某些世俗性的活动。

具体功能有以下几种:地标名片功能、险情敌情瞭望功能、纪念名人功能、登高揽胜功能,振兴文运功能、园林造景功能等。

关键词:中国式塔;功能;社会化1.中国古塔概述中国本无塔,至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才逐步开始兴建佛寺、佛塔、佛窟的历史。

佛塔最原始的功能是用于安置,供养佛陀舍利是佛陀的塑像,画像的简称。

它开启了佛陀在场显现的神圣场所。

早在东汉,魏晋,也就是佛教的精神与制度远还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化之前,佛教建筑的建造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的历史背景下,早已采用中国本土的建筑风格营造方式与砖木结构的技艺来进行;盛唐之后,佛塔由舍宅为寺转化而来的塔居于院中心,逐步转变为位列于整个佛寺院落群组的最后段,而在宋以后,有的佛塔竟被建在寺院之外。

这样的空间形式的变化,体现出具有大一统特点中国汉文化对的外来文化与宗教的同化与改造。

中国式塔的这种变化即为其神秘性的弱化,世俗化的功能的强化。

从而形成世俗化活动的中心,开启某些世俗性的活动。

2.古塔的社会功能变迁汉文化改造后的中国塔的具体功能有以下几种。

地标名片功能;险情敌情瞭望功能、纪念名人功能、节日集会功能、园林造景功能等。

地标名片功能中国式佛塔在汉化佛教地位的减弱也体现了在它功能空间功能上的变化。

随着塔的位置的变化,其高耸巨大的体量自然转变为的广告牌式的象征。

当你想去寺院拜佛进香,或者去周边的曲江逛游。

高耸的古塔始终是你导行的地标,时刻提示你在行进过程中的方位。

中国式塔也有地域性。

因历朝历代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不同。

不同时期的塔体现不同的外观特点。

这种直观的外观变化形成现如今更是各个地域地区的标准名片。

同时由于其独特的体量和精神属性,塔也是中国社会乡愁乡思的精神联系之一。

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的今天。

中国式塔的修缮与复原,更是各地区规划旅游部门不遗余力的发展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之意义的现象学解读作者:邓波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4期内容提要本文以西安大雁塔荣辱兴衰的历史为案例,利用现象学方法对佛塔这一人工物蕴涵的多重意义进行了分析。

佛塔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具有宗教和政治双重原始意义,佛塔崇拜是早期佛教的重要特征。

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推进,特别是佛像、佛寺的兴盛,佛像崇拜取代了早期的佛塔崇拜,佛塔的地位与意义发生了变迁。

在中国传统技艺与人文化、世俗化的文化背景下,佛塔逐步产生了世俗化的功能,从而在日常生活世界中获得了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大雁塔佛教佛塔佛像意义现象学〔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4-0008-1120世纪80年代初,诗人韩东在其《有关大雁塔》一诗中写道:“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当我们站在大雁塔外,从各个角度观赏它,或者进入塔中爬上爬下四周眺望,或者阅读塔壁上碑文的时候,除了导游或者旅游手册能够告诉我们的东西之外,诚如诗人所感,对它还能够知道些什么?又能够说些什么?大雁塔是一个古老的宗教建筑物,至今依然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关于这一著名的人工物,我们如何对它进行现象学解读?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地把大雁塔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者”去进行对象化的研究,结论大概不会超出旅游手册能够告诉我们的“知识”。

既然要做现象学解读,我们就应该悬置这种“自然主义态度”!按照胡塞尔的思路走,就应该分析我们的意识生活中显现出大雁塔的多种意向性结构。

按照海德格尔的路子走,就是要澄明大雁塔这一“存在者”何以“存在”的方式。

两条路殊途同归,都是要敞露大雁塔源本的、在时间中不断变化构成的、隐而不显的境域性关系,从而揭示大雁塔本身蕴涵的丰富意义,进而深刻领悟“塔”这一人工物在生活世界中的作用。

一、“塔”不在场的文化背景中国本无塔,自东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才逐步开始了兴建佛寺、佛塔、佛窟的历史。

到了唐代,由于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各地纷纷大量建造佛寺、佛塔,迎来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建寺造塔高潮,西安大慈恩寺及大雁塔就是在这次高潮中建造起来的。

这意味着当我们本着现象学态度去知觉、体验当下在场的大雁塔之时,同时也必然遭遇不在场的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漫长融合的历史背景,遭遇它被遮蔽起来的建造技艺,遭遇它隐而不露的意义变迁,遭遇它曾经开启的辉煌、曾经蒙受的灾难、曾经安度的寂静,遭遇古往今来诗人对它的吟唱与赞美,对它的沉思与遐想。

在进行“塔”的现象学解读之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下现象学分析的方法。

按照索科拉夫斯基的说法,现象学分析有三个基本的形式结构:“(a)部分与整体的结构,(b)多样性中同一性结构,以及(c)在场与缺席(不在场)的结构。

这三种形式结构彼此关联,但是不能彼此还原。

”②[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高秉江、张建华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38页。

我们可进一步解释为:首先,部分的意义须从整体获得理解,整体构成理解部分的境域性背景。

部分有实体性部分和要素性部分之分,实体性部分是可以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仍不丧失其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要素性部分离开了整体就无法存在。

传统哲学的一个失误在于常常错把要素性部分当作实体性部分去进行处理。

其次,同一事物存在多种显现的方式,也存在多种被理解、被表达的方式,事物的意义就存在于这些多种多样的显现方式或表达方式之中,意义就是事物同一性的不同展现,而不是这些不同展现的加和,现象学分析就是要揭示出事物展现的多样性、丰富性。

传统哲学的又一个迷误往往是采用抽象还原的方式去追求事物单一的本质或基础。

再次,从意向性关系上说,事物的在场意味着对象以当下呈现的方式被充实意向,它以直观的方式来运作。

而缺席则意味着以对象当下不呈现的方式被空虚意向,只能以回忆或想象的方式来运作。

对同一事物而言,在场(充实意向)和缺席(空虚意向)都是其不同的展现方式,在时间中,在场可能会转化成缺席,隐退为不在场,而缺席也可能会转化成在场,显现为在场,事物总是在缺席与在场互为背景的共在中被给予的!现象学提醒我们重视缺席的作用,它往往被只注重在场的传统哲学严重忽视,传统哲学常常用事物的某种意象或概念作为在场者来替代事物的不在场,从而使一切都成为在场,这便是德里达批判的“在场的形而上学”。

“我们可能需要语词或者心灵的意向的支撑来帮助我们意向缺席者,然而这些在场者并没有阻挡我们真实地意向那些不在我们面前的东西。

”②我们能够真实地意向那些不在我们面前的东西,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回忆或想象。

我们不仅生活在直接感受到的周围世界中,还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之中,这便是我们生存的时间性,是我们真实的存在方式。

从最原始的佛教上讲,“佛”本是佛陀的精神开悟,用现象学的话说,它作为原始经验是不能从佛陀身体中分离出来的“要素性部分”,只有借助于语言,它才显现于世,但显现“佛”的语言仍不是“佛”本身,语言只是通向“佛”的路标。

佛陀借助语言的引导,在带领信徒们的修行中,教导他们如何通过苦修才能开悟成“佛”,信徒必须通过自己的修行来完成。

佛祖圆寂后,弟子们把佛陀讲的话,做的事记录集结为“经”“律”“论”,使得它们作为在场者得以保留佛陀的精神,并以此来传播已经不在场的佛祖精神。

信徒们还把佛陀的遗骨(舍利)作为佛陀身体的在场者来加以崇拜,在充满崇拜的情绪中遵循佛经,严守佛律,进行修炼,从而把学习佛陀的教育转变成了崇拜佛陀的宗教。

这样,显现佛陀精神的佛经,体现修行规范的佛律,激发佛陀崇拜的舍利(器物),三者共同构成了佛教文化缺一不可的整体。

三者“缺一不可”并不意味着三者之间必须亦步亦趋,相反,它们在相互关联中存在着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对佛经的不同理解与解释,会形成不同的佛学派系;根据生存情境对佛律的变革,会形成不同的修行方式;以不同的技艺会制作出不同的佛教器物:三者合在一起自然就形成了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佛教宗派,如大乘、小乘、汉传、藏传、密宗、禅宗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体现出佛教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佛塔作为佛教活动的器物,当然是佛教文化整体的实体性部分。

面向大雁塔这个具体的人工物来追问中国佛塔的意义,首先就要分析它不在场的文化背景,以及它展现为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历程。

作为外来文化,佛教之所以能融入中华文化,关键在于其精神特质本身具有的自由平等、兼容并蓄、变通和谐、宽大慈悲、人间性的大智慧。

严格地说,佛教并非拜佛的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

“佛”不是主宰一切的神,“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而非全能)的人。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佛教是没有国界的,可以普渡众生脱离人生苦海,它不具有排他性,人人皆可成佛。

总体上讲,这样的文化首先在政治上不会威胁到中国古代统治者的统治,反而能够安抚人心,有利于统治;其次,佛教在文化上也不是一个完全异质性的、侵略性的他者,存在着与中国本土具有无神论倾向的儒家、道家文化融会的可能性。

因此,佛教最初于东汉永平十年(67年)传入中国正是由朝廷官方推动的,在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漫长岁月中,各代朝廷官府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汉传佛教始终都是在朝廷兴佛、抑佛甚至灭佛的宏观控制下在民间得以生长的。

下面我们从精神、制度、器物三个层面来讨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进而构成理解佛塔意义的文化背景。

1.精神层面在中国朝廷官方的支持下,佛教精神义理的吸收、消化与再造主要是通过译经、读经、解释学的再造来推进的。

在长达千年的岁月中,逐渐在中国形成大乘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小乘的俱舍宗、成实宗等盛行的十大宗派,显现了佛经解读在中国语境下多样性中的同一性。

其中,由于禅宗一派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修行方式上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体现了佛教最为本源的开悟精神,摆脱了深奥佛经阅读的困难极其适合中国国情,因而,禅宗从初唐起,迅速风行全国,在精神上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而禅宗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局面。

虽然自佛教传入中国起,就与政治紧密关联,但由于以儒家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十分成熟强大,佛教的政治功能几乎丧失。

“佛教在中国政治史上,因高僧大德们注重教化,从不干预政治,所以向来都被优容尊敬,任从民间自由信仰。

”南怀谨:《南怀谨著作珍藏本》第5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1页。

尽管一些帝王十分倾心于佛教,但儒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始终没有被动摇过。

2.制度层面在古代印度,正式出家皈依佛法的人,他们在衣食住行上必须严守佛制、戒律,修习苦行,乞食于人。

佛教传入中国后,无论是外来和尚还是本土的僧人,照理必须严守佛制、戒律,乞食于人。

但与印度的国情不同,中国文化的民情风俗素来视乞讨为懒惰、无用的行为,因而,如果完全按这种制度修行,僧侣的生存是难以长期维系的。

在唐代禅宗改制以前,实际上大多数僧人都依靠帝王、大臣和信徒的供养为生。

除少数僧人仍坚持乞食苦行、风餐露宿之外,有许多僧侣早已不完全遵守从印度照搬来的佛制、戒律,而是因地制宜,开始建造佛寺,集体生产、生活,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的寺院经济。

禅宗马祖、百丈二位禅师力主改变外来佛教制度,创立了中国式的“丛林制度”,开启和制定了众僧集体生产、自给自足,集中修行、知行合一等适合中国国情的戒律与道德标准。

这场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可谓佛教的一场革命,不仅改变了佛教的存在方式,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器物层面佛教器物主要指舍利、佛像、经书、法器、香、佛塔、石窟、佛寺等人工物质实体(除舍利外)。

舍利、佛像、经书、香、法器等可以从印度带回中国,而佛塔、佛寺、石窟则必须在中国本土建造!当然,除舍利外,佛像、经书、香、法器等也可在中国仿造、复制。

这必然涉及如何建造或制造的技艺问题,当然,那时并不存在像今天的现代技术那样去除文化背景的纯技术问题,如芒福德所说,技艺总是嵌入在文化中的,不存在与文化分离的单纯手段。

中国的能工巧匠在利用自己传统的技能、技艺去制造这些佛教器物时,不可能不把中国文化的传统融入这些器物,而且往往先于精神和制度层面,率先把佛教器物的制造中国化。

因为,在生活世界中的技术实践往往是优先于理论认知的,技艺包含着众多理论不能穷尽的内容。

在远还没有产生工业化标准生产的古代,工匠们即使读过深奥的佛经或看过描述佛教器物的书或“图纸”,也不可能完全照着书上的知识或“图纸”去进行制造,他们只根据对某种器物的要求和此时此地的情境,依靠世代继承下来的,甚至是意会性的技能、手艺、工具、营造法式去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