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
智慧树答案大全数学分析一2020章节测试答案.docx
智慧树答案大全数学分析一2020章节测试答案问:从行业差距中寻找创业机会可以着重考虑产业生命周期、产业成长性与动态性、产业结构以及()四个方面。
答:知识条件问: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已经拥有高度的中央集权,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了。
答:秦朝问:从行政级别上____最高,从内容上___最严。
答:国家标准企业标准问:从行政监督的实施时间看,可以将行政监督划分为()答: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问:从行政监督的主体看,可以将行政监督划分为()答:政党监督国家机关监督社会监督问:()认为0-2岁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答:皮亚杰问:( )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法律制度。
答:社会主义法律问:佛学和易学的相通点有()。
答:开启心智明心见性问:下列不是引发大学校园内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答:大学校园内人流量大问:美国对我国安全的综合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答: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插手干涉台湾问题军事上全面遏制和防范问:最早登陆的植物是答:龙凤山藻问:下列各项应该计入一般企业“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有()。
答:出售投资性房地产的收入出租建筑物的租金收入将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予以转让所取得的收入问:公司制企业包括无限连带责任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答:×问:()标志着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答:五卅运动问:完成登陆壮举的最早的陆地植物化石是下列哪一种答:库逊蕨问:《( )》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是清代医家( )与铃医( )合作编撰而成。
答:第一空:串雅第二空:赵学敏第三空:赵柏云问:《( )》收载的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还记载了一些滇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医药经验,是一部有特色的地方本草。
答:第一空:<br/>滇南本草问:《()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全年中,全国破获互联网涉毒案件1.5万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3.6万名答:2015问:《“封建”考论》的作者是?答:冯天瑜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答:79岁问:说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是因为:答:电影中可能包含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等其他艺术的要素电影是在时间发展中展开叙述的,同时又有空间的造型呈现,是一种时空综合的艺术电影刺激观众的视觉与听觉,是一种视听综合艺术电影可以呈现运动场面,也可以呈现静态场景,有动和静的综合问:消费者购买过程是消费者购买动机转化为( )的过程。
关于封建名实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封建名实讨论的若干问题对“封建”名实问题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
《“封建”考论》在研究方法和学风上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应该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引证经典作家和前辈学者的有关论述。
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一书的出版对于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以及史学理论,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是有好处的。
中国传统文献里的“封建”,其内涵原指“封邦建国”,并不存在疑义。
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把“封建”看作一种社会形态、一种生产方式。
两者并不等同。
譬如“西周封建论”,吕振羽先生最早比较全面展开了阐述。
他不仅仅是从“封邦建国”,也不仅仅是从政治制度来谈的,而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方面来论证的。
冯天瑜先生的书里似乎未注意到吕先生的研究。
他讲的西周“封建”基本上不谈经济形式、生产方式的内容。
吕先生认为西周与西欧封建社会有相似之处,我自己并不同意西周封建论,但认为此种认识也不是毫无根据。
为什么叫封建社会,主要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
我原先觉得史学界对传统文献中“封建”的理解不成为问题,但冯先生的书出版后似乎很轰动,媒体也宣传了,仿佛是史学界近年来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这至少说明一点,不仅社会公众,包括我们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应该再很好学习。
冯先生认为要恢复“封建”的本义,这说明史学界对封建社会形态的理解确实有问题。
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包括封建社会,究竟马克思是怎么讲的、恩格斯是怎么讲的?当前史学工作者面临着再认真学习经典著作的问题,不能回避。
再者,为什么有的媒体认为冯先生的著作是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也说明许多人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情况其实了解不多,我们史学工作者也说的不够。
我们所讲的封建社会并不等同于西周“封建”,但在社会上存在这么一些模糊认识。
这个书出来有个好处,可以把这些问题展开来讨论一下,促使我们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
现在,许多年轻同志基本上不看马、列的著作,只有极少数人还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中国何时开始封建社会
许小年: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时间:2010-12-15 17:07 作者:许小年字号:大中小点击:次这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最大“冤假错案”。
从秦始皇到清宣统,明明两千年的专制王朝,硬被张冠李戴地定性为封建社会,致使天下以讹传讹,谬误流行至今。
适时纠正这一错误,准确判断这两千年的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何以长期停滞不前,而且可以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何谓封建?由《大英百科全书》可知,封建主义(Feudalism)一词最早出现在17 世纪,用于描述中世纪的西欧社会。
在各种著作和研究中,这个词的含义不尽相同,最宽泛的定义涵盖了西欧中世纪全部的经济、法律、政治和社会关系,而最狭义的用法仅指具有贵族身份的封君(Lords)和封臣(Vas-sals)之间的契约关系。
定义无论宽窄,封君和封臣的契约关系为封建社会所特有,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实质。
封君赐予封臣一份领地或采邑,为封臣提供保护;作为交换,封臣宣誓对领主的忠诚,以及承诺进贡、劳役和兵役等义务。
封臣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较为完整的治理权或统治权,主要包括司法、财政和军权。
土地与治理权是否结合在一起,封臣是否拥有治理权,这是区分封建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键。
在中文文献中,“封建”一词经常被简化地拆解为封土建国或封爵建藩,建国或建藩准确地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实质——政权的逐级承包。
西欧历史上大致有国王—诸侯—骑士的三级承包,日本为幕府—大名—武士,而中国的西周则是周天子—诸侯—大夫三个等级。
下级封臣均拥有治理权,诸侯、大夫等封臣不仅形同而且基本上就是自己领地上的国王。
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中国,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封建,立郡县”,由皇帝直接派出郡守,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网系,统治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虽然郡守、县令在辖区内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却与昔日之诸侯不可同日而语,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权力的来源,以及由来源决定的权力性质。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与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李月明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得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与西欧“封建”社会得发展情况,体现出她们之间得共性与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得适用范围,近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得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
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得角度重新探析中国得“封建”社会。
其中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日本,在“封建制”得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得不同,这与当时日本得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一、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就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得开创者之一。
她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得框架体系与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
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得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得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得主要结构与内容(一)主要结构目录:题记第一章古义演绎第二章中外通约第三章名实错位第四章正本清源第五章制名指实结语(二)主要内容题记中作者介绍了写此书得背景及原因,着重讲述了中文与西洋文对译过程中存在概念与指称差误、错植得现象。
柳宗元封建论翻译
柳宗元封建论翻译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著名的唐代诗人柳宗元对于封建制度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而文学作品《封建论》将陈述柳宗元的观点。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封建论》翻译,欢迎阅读!柳宗元《封建论》原文: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封建”考论》读后
建 思 想 等 等 , 因 此 , 《 论 》 从 表 面 上 看 好 像 是 在 为 考
“ 建 ” 一 词 的意 义 正 名 ,而 实 际 上 更 深 刻 的 是 为 了揭 示 封 长期 以 来 在 历 史 社 会 形 态 研 究 中运 用 “ 建 ” 一 词 内 涵 封 意 义 上 的 偏 误 ,为 中 国古 代 社 会 形 态 的 性 质 正 名 。 所 以
先 生 深谙 中华 文 化 及 思 想 发 展 的历 史 . 同时 又 通 晓 世 界 的 文 化 及 思 想 发 展 的脉 络 , 因此 在 书 中 并 不 是 简 单 地 采 用 以 一 证 十 的 方 法 进 行 印 证 式 的论 述 ,而 是 从 纵 向 和 横 向两 个 方 面 ,逐 一 阶段 、逐 一 时 期 、逐 一 学 派 、逐 一 学
我 们 解 读 到 的 不 仅 仅 是 一 部 以 “ 建 ” 为 题 的语 源 、语 封
义 演 变 史 ,而 且 还 是 一 部 以 研 究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形 态 为 中 心 内 容 的史 学 史 。 从 词 义 运 用 的 脉 络 ,依 《 论 》 所 述 , “ 建 ” 一 考 封 词 所 指 意 义 的 转 变 经 历 了 i 个 重 要 的 阶 段 。 首 先 是 从 “ 土 建 国 ” 之 “ 建 ” 到指 称 欧 洲 中古 社 会 历 史 阶段 。 封 封 首 制 者是 日本 学 者 西 周 (8 9 8 7 ,此 说 出 自其 将 西 文 1 2 —1 9 )
者 、逐 一 相 关 国家 进 行 详 实 地 梳 理 、考 证 和论 述 .所 以 其结 论 强 而 有 力 ,起 到 了 动撼 原 论 的效 果 。
一个概念一本书——读冯天瑜先生新作《“封建”考论》
又 经 e a u 与《 语探源》 新 相仿 , 作依 然围绕 中 西 日 念 . 是 接 受 了 西 方 学 术 、 日本 与 西 方 f d— 此 i s 也 在 互 动 展 开讨 论 . 索 一 个 概 念 的 古 今 沿 革 。中 西 lm相 通 约 的 概 念 : 就 是 说 , 真 正 的 中 西 日 探 日交 叉 关 系 是 目前 谈 论 西 学 东 渐 话 题 的 一 个 常 互动 之 时 ,封 建 ” 是 一 个 纯 正 的概 念 . 且 成 “ 还 而 见框 架 .冯 氏研 究 则在 结 构 上 更 加 突 出这 一 交 功 地 实现 了 与fu a 对接 。 末 民初 . 本 上 还 ed 的 l 清 基
的 、 昧 的 、 后 的 、 信 的行 为 方 式 和 思 维 的 左 .而 且 还 明晰 地 展 示 了整 个 概 念 的 发 展 和 演 愚 落 迷 时 候 , 常 出现 “ 建 ” 词 。 以 上 三 点 , 概 可 变 过程 ,及 这 个 多 少 已经 变 得 不 伦 不 类 的 泛 化 亦 封 一 大 以包 括 绝 大部 分 中 国 人 的 语 言 实 践 。 即 便 在 学 概 念的来 由。使《 考论》 这部难得 之作与其他类 界 . 乎 大 部 分 人 至 今 还 在 用 “ 建 制 度 ” 写 研究区分开来 的, 似 封 描 首先就 是它的篇幅 。换 言之 。 秦 汉 以 降 的各 代 皇 朝 。 甚 至连 不 少 史 学 家 也 已 中 国学 界 明确地 在“ 史语义 学” 历 的层 面上 . 一
概念蜕变后 的 内涵和外延 .至少可 以归结为三 误 植 概 念 作 了可 贵 的 厘 定 工 作 在 研 究 概 念 史
点 : 先 .封 建 ” 称 1 1年 之前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的 时 候 , 出误 植 固 然 重 要 。 重 要 的 是 弄 清 误 首 “ 指 91 指 更 皇 朝 时代 : 14 年 前 的 一 百 年 时 间 。 常 被 称 植 的缘 由 .这 就 往 往 需 要 长 篇 大 论 甚 至 一 本 著 而 99 也 为“ 半封 建” 代 。其 次 .封 建 ” 以状 写 与 所 谓 作论述一个概念 ,考论》给我 们提供 了一个范 时 “ 用 《
近现代中国史学的“封建社会”理论及其反思
哲学史学研究近现代中国史学的“封建社会”理论及其反思姚瑞丽(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00)摘要:二十進■纪■初,“封建社会”理论传入中国。
学者们很快将其与中国历史相联系,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何时开始、有何特征、如何解体等。
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二十甘纪•八十年代,原先的"封建社会”理论受到学者们的质疑,引发学术界的诸多反思。
关键词:封建社会理论实践反思“封建”之义在中国经历了一场长久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中国该词多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之义;近代受苏联斯大林思想的影响,“封建”的含义泛化,与“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词组合使用,拓展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一种社会形态以对应秦汉至明清时期。
随之围绕中国封建社会理论研究可谓异彩纷呈,如中国古代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又掀起一股“封建社会”反思风潮。
当前史学界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封建”概念辨析,以叶文宪《“封建”和“封建社会”新论艸坷128)为代表。
第二类中西方“封建社会”比较,其中高续增《中西封建社会之差异》[2](36钢较具代表性。
第三类对封建社会理论的反思,如何新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从近年出版的两部史著看当代中国史学理论的危机》⑶糾□和黄敏兰的《近年来学术界对“封建”及“封建社会”问题的反思》[4]血乜)等。
学者们疑惑中国是否有封建社会,以及西周称为封建社会而秦至明清定义为封建社会是否妥当。
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什么是封建和封建社会,进一步解读中国封建社会,为认识秦汉后社会性质尽绵薄之力。
一、近代封建社会理论的引入与传播封建社会理论在史学界争议颇多,若想弄清原委,自然要回溯“封建”之古义与近代“封建社会”理论的演变过程。
明晰封建和封建社会的概念是研究中国社会复杂性并重新认定中古社会性质的第一步。
(一)“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的追溯“封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商颂•殷武》:“不僭不滥,不敢怠遑。
近代中国“泛封建论”的形成过程探析
近代中国“泛封建论”的形成过程探析作者:付国英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1期【摘要】当前学界在争论“封建”词义及演化上出现不少的论述,但是对于当初的历史形成原因却少有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即立足于“知其然”的基础上展开学术论争,对其“所以然”的历史大背景却缺乏足够的阐释。
本文尝试在系统梳理“泛封建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对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以期对“泛封建论”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词】泛封建论;形成过程2006年冯天瑜的《“封建”考论》通考古今中外之文献,系统考察了“封建”及其“泛化”的前世今生,掀起了学术界对封建名实之争的新论战。
“封建”概念的厘定不仅仅是一个百年争论的学术问题,而是关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话语体系,涉及到对中国近代革命及执政党的历史评价,此争论事关重大,短期内无法得到共识。
在此情形之下,系统的考察争论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及政治救亡的历史大背景来把握其概念困境就成为“正本清源”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目前学界有关此类大视野的思考性论著却不多见。
一、“泛封建论“的含义任何理论都有前提和假设作为基础,这样才能有坚实的理论大厦的存在。
本文中,所谓“泛封建论”是针对建立在以中国三代之封建、西欧中世纪封建及日本中世、近世封建的“封建论”而提出的。
此处的“封建论”并非认为上述三地拥有完全一样的封建形态特点,而是在“求同存异”之下得出的通约性特点。
“泛封建论”,即冯天瑜所概述的“泛化封建观”,其直接表现即是将中国秦汉以至清这两千余年称之为封建社会,其理论基础是移植西方中世纪和日本中世及近世封建形态(如陈独秀等)、苏俄传入中国的社会形态五阶段论两大来源,其中后者对近代中国封建涵义的“泛化”有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二、“泛封建论”的形成过程以严复(1854——1921)为代表的近代翻译家在对中西古义“封建”对比了解的基础上,认为西欧的feudalism与中国周初的封建制在形貌上相似,故将feudalism与“封建”在“封土建国”的意思上加以对接,但是在类似的翻译中仍然采取了慎重态度。
封建论_是对概念的误植还是马克_省略__兼评冯天瑜先生的_封建_考论_周建明
冯天瑜先生的《“封建”考论》一书①,对20世纪以来学术界,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所指称中国传统社会为“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对封建概念的误植,还认为这不仅是历史文化语义学的问题,而且封建概念的准确性问题关涉中国历史叙事的框架构筑。
[1]从而对“封建”在中外历史上的存在形态,对封建概念进入中国思想理论界的历史过程,对如何出现“泛化封建论”,以及如何“得以推广、定型”进行了考证,并主张用“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的概念来取代“封建社会”的概念。
冯先生的论著出版以来,引发了学术界的关注,先后有《“封建”名实问题讨论集》、《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两本论文集出版。
这些论文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对“封建”的名实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封建观、如何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了讨论。
但是,这些讨论还缺少一个维度。
“封建论”进入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认识中国社会和建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产物。
把中国社会定性为“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石之一,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围绕着反帝反封建这两个核心目标展开的。
因此,“封建论”是否是对中国社会的误读或对中国社会在概念上的误植,已不只是史学研究的学术是非问题,也必然涉及到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评价,即作为革命的理论,对中国是封建、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判断和推翻封建主义的目标是否正确。
为此需要追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艰难的探索中,会选用“封建”这个概念来指称旧中国的历史与制度?这个概念的运用,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革命性质认识的需要推动了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与旨在解释世界的学者不同,革命党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2]改造世界,首先依赖于革命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作为动员革命队伍的理论工具。
所谓革命的理论,笔者认为应包括对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道路、革命的政策与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封建考论》冯天瑜
冯天瑜:《“封建”考论》题记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 Hegel1770—1831):《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
这正是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
面对此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
“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
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化了此一术语的涵义。
“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故对其考索探究、阐微决疑,既非细事,也非易事。
近代以降,汉字文化圈在对译西洋术语时,取音译、意译两法。
音译所用汉字扬弃了字意,仅存字音,起着拼音符号作用,以模拟原语的读音,如以“逻辑”译logic,以“布尔乔亚”译bourgeoisie。
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但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诠释。
然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有语音,还有语意,包蕴着文化内涵,掌握汉字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用意译方式推介外来词。
所谓意译,指按外来语的构词词素,将字面意转换成相应的汉语表述,如上举两例英语词logic(逻辑)和bourgeoisie(布尔乔亚),又意译为“论理学”和“资产阶级”,可由词形窥探内涵,从而为译词提供意义支撑,意译的优长即在于此,掌握汉字文化的人可以观文索义,易于理解。
第四讲 法兰克王国的历史遗产上下
2、加洛林文艺复兴概况 主要推动者:查理曼大帝 主要参与者:僧侣 学术中心:亚琛、修道院 艾因哈德、保罗、阿尔昆 表现: 帝王以身作则 广招人才,并以礼遇 建立学校,授以“七艺” 保存和恢复了一部分古典 文献(加洛林书写体) Alcuin和Raban Maur拜见
西周分封宗法制简图 以血缘为纽带,嫡庶有别,尊卑有序 天子居大家长之崇位,以孝治天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西欧封君封臣制简图 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所有制(所有权 分割) 封臣对所封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合一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四、西欧封臣封土制的历史意义
4、对“封建”的评说 柳宗元(773-819年 )《封建论》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 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 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 扞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废侯卫而为之守宰 …(秦亡)咎在人 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百代多行秦政治,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1937年)
5、“ feudalism”的词源 不见于古典拉丁语、希腊语(罗马帝国时尚无) 中世纪文献:feodum(采邑)→feodalis → feudal (17世纪法律词汇) féodalisme (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 马克思: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 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主义史学:社会经济形态,且具有普遍性。 欧美学者对feudalism争议很大,但基本上围绕封君、 封臣、采邑这三者来讨论。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5、2001年。 布洛赫:《封建社会》,1940年(法)、1961年 (英)、2004年(中)。
封建考论读后感
封建考论读后感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封建”这个词咱平时也老听到,不就是那种有皇帝、有贵族,等级森严的旧社会嘛。
但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就像盲人摸象,只摸到了一小部分。
作者那可真是抽丝剥茧,把“封建”这个概念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全方位地给分析了一遍。
以前我以为封建制度就只是简单的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固定模式,在中国就是从周朝开始,诸侯林立,天子高高在上那种。
但书里告诉我,“封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
就像不同地方的美食一样,虽然都叫美食,可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美那可大不一样。
这书读着还特别像破案,作者摆出各种历史文献、实例,像一个侦探寻找线索一样,探究“封建”概念的起源和演变。
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跟班,在后面跟着作者,一会儿惊讶地“哦”一声,一会儿又挠着头表示疑惑。
比如说,看到在西方“封建”概念和中国的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时候,我就在想啊,原来不同文化下的制度演变就像两棵不同的大树,虽然都朝着天空生长,但树枝伸展的方向和形状都各有特色。
书里那些学术性的讨论虽然有点烧脑,但又有一种魔力,让我忍不住想要继续看下去。
就好比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虽然有时候会迷路,但就是想知道前面到底有啥风景。
而且啊,作者在讲述的时候,时不时地还会调侃一下那些过去复杂又有点僵化的学术观点,这就像枯燥的旅途中突然出现的小玩笑,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历史的眼光都变了。
再去看那些古装剧或者历史故事的时候,就不再只是看个热闹了。
我会想,这个情节背后反映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哪种社会现象呢?是阶层的压迫,还是权力的制衡?就像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能看到历史更深处的东西。
封建考论读后感
封建考论读后感
以前呢,我一听到“封建”,就想到那些古装剧里的皇帝老儿、大臣们穿着长袍马褂,各种等级森严的画面,觉得封建就是古代那种很刻板、很压抑的社会制度。
但是读完这本书才知道,“封建”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就像一团乱麻被作者一点点地捋顺了。
作者从好多角度去考察“封建”的含义和演变,那考证做得真是细致得就像侦探在追查一个超级复杂的案件。
从古代的文献资料里扒拉来扒拉去,把“封建”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意思都给揪出来了。
原来“封建”在最初的时候根本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它有着非常具体的制度内涵,就像一个精美的古代盒子,有着很多独特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装着特定的东西。
我觉得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打破了我那种固化的思维模式。
就好比我一直以为天是蓝色的,它却告诉我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天可能是紫色或者其他颜色。
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其实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变形,被层层包裹起来的。
我们如果不去深挖,就只能看到表面那层模糊的东西。
而且书里的那些论证过程,虽然有点学术,但作者就像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带着我在历史的长河里穿梭,看“封建”这个概念是怎么随着朝代的更迭、文化的交流而慢慢发生变化的。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艘小船上,顺着历史的河流漂流,作者就是那个掌舵的船夫,一边划船一边给我讲解两岸的风景。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一些小缺点,对我这种历史知识不是特别扎实的人来说,有些地方读起来还是有点吃力的,就像爬山的时候遇到了特别陡峭的路段,得停下来喘喘气、歇一歇才能继续往上爬。
但是呢,当我克服了这些小困难,读完一个章节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终于爬上了山顶,能看到特别壮丽的景色一样。
封建论 高考
皇帝制度具有“公天下”与“家天下”两种属性。
与西周王制比较而言,皇帝制度高度政治化,在社会公职选任和权力分配上基本上废止了亲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选贤与能,“赏不私其亲”,这就是所谓的“公天下”。
然而皇权世袭,天下是皇帝自家的产业,这就是“家天下”。
出自《贞观政要·封建第八》
相对于分封制“世卿世禄”而言!
2010年湖南文综25题: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关键是回到《封建论》原文中的观点,家天下是世卿世禄,公天下是流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几个问题●一、中国近代史的时限问题●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上限):有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一种:视16世纪中叶或稍后的明清之际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代表人物是尚钺。
●第二种:视183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代表人物为来新夏。
●第三种:视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而在上世纪50年代比较系统地阐述这一观点的有黎澍和刘大年。
●2、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下限):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说法。
●一种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下限。
这一种种意见在上世纪1956年以前已成定论。
●另一种是: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下限。
较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有林敦奎、李新与陈旭麓。
●其它还有:1861年说:1905年说;1911年说等。
●3、中国近代80年历程中的关键统治者●晚清时期(1840~1911)●民国初期(1912~1919)●二、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问题●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2、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问题●1、着重阐述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2、叙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3、叙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过程;●4、叙述近代中国人的进步思想的发展过程。
●四、如何学会多角度看中国近代史的问题●1、从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2、从整个社会的动态的、新陈代谢变化的角度;●3、从现代化(近代化)的角度。
●五、如何注意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1、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各区域之间总体发展的不平衡等。
中国近代通史参考书目●1、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简要大纲目录:漫长的封建社会;东方与西方;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炮口下的震撼;天国的悲喜剧;十二年之后;近代化一小步;城乡社会在演变;日本人冲来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庚子与辛丑;欧风美雨弛而东;假维新中的真改革;”中等社会”;变革中的两大动力;民变与革命;”辑美追欧,旧邦新造”;山重水复;新文化运动;历史的选择。
中国社会的演变
中国社会的演变(1)⏹氏族社会。
氏族内部,“原始共产主义”;氏族之间,竞争、交换、通婚。
⏹征服与融合:血缘团体变为异族相杂的团体。
对自己人,行“礼”。
对被征服与奴役者,用“刑”。
——奴隶社会⏹氏族数量不断减少,规模逐渐变大。
中国社会的演变(2)⏹封建时代。
封建制——周王分封天下,按大宗、小宗及公、侯、伯、子、男之等级(名分),确定利益及仪礼(宗法等级制)。
⏹天下(王)、国(“诸侯”)、家(卿、大夫)、身(士)。
周礼⏹《国语》载,周襄王语晋文公:“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
韦昭注:“均,平也,周礼,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一百里。
”⏹《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封建的基础1、种植农业,定居。
(游牧民族常迁徙,对征服者尽量杀戮不留。
)2、“天下”的形成。
封建的维系⏹军队、亲缘、惯例。
⏹贡、赋、役。
封建的危机⏹“国”、“家”相对于“天下”的独立,鞭长莫及。
⏹周室军力的弱化。
⏹血缘的淡化。
⏹惯例的淡化:“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的政治动机⏹汉籍《淮南子·要略》认为,先秦诸子学说,“皆起于救世之弊”;司马迁也认为,诸子著书立说,都是为了“言治乱之事”(《史记·孟荀列传》),“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治”术争鸣⏹孔子、孟子(儒家):德治!⏹商鞅、韩非(法家):法治!⏹荀子:德法兼治!⏹老子、庄子(道家):无为而治……孔子(前551-479)⏹他的思想较为丰富、复杂,可从多个角度阐释。
但伦理思想主要地涉及两个方面:礼、仁。
孔子积极入世,但他那套有复古倾向的理想主义策略不被重视和施行,孔子只好时而自嘲“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时而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过一直都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君主国”的出 现
①领土: 有比较明确的国家疆界 领土 有比较明确的国家疆界; ②国王: 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 国王 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国之君” 民族: 出现“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 ③民族 出现“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 ”“法国人”“西班牙人 等民族概念; 等民族概念 ④军队: 常备军的建立 是近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标志 军队 常备军的建立,是近代国家兴起的重要标志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 )
1154年,法国最强大的贵族——安茹伯爵亨 利继承英格兰王位。亨利二世是英格兰的国 王,又是法兰西的安茹伯爵、兼诺曼底公爵。 作为国王,他是英国的统治者;作为公爵和 伯爵,他又是法国的臣民。 英法之间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下去,直到百 年战争。 在法兰西国王查理四世死后,英王爱德华三 世正式提出继承法国王位。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
地方长官的权利;废除巴黎和地方高等法院讨论国王敕令的权力; 地方长官的权利 废除巴黎和地方高等法院讨论国王敕令的权力; 废除巴黎和地方高等法院讨论国王敕令的权力 停止召开全国三级会议
一个信仰、 ②削弱教权:国王高于教皇. “一个信仰、一种法律、一 削弱教权:国王高于教皇 一个信仰 一种法律、 位国王” 位国王” 军事:扩充常备军, 确立法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 ③军事:扩充常备军,开始扩张,确立法国在欧洲的中心地位 建 立常备警察部队 ④文化繁荣与君王威仪: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文化以宫廷 文化繁荣与君王威仪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文化以宫廷 文化为基地,体现王国威势,张扬国家财富, 文化为基地,体现王国威势,张扬国家财富,培育社 交礼仪,为各种文化类型提供了成长舞台。 交礼仪,为各种文化类型提供了成长舞台。
天主教会的权力很大,不仅拥有精神 权力,而且还拥有世俗权力(政治,经 济权力) 王权受到教会,贵族和自治城市的制 约.
土地所有权分散 政治上权力分散
基督教会的权力: 基督教会的权力:
①宗教事务权; 宗教事务权 经济权(采邑税 什一税,保护金等 采邑税,什一税 保护金等); ②经济权 采邑税 什一税 保护金等 司法权; ③司法权 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 ④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 国王加冕权. ⑤国王加冕权
对内实行欧化改革, 对内实行欧化改革, 对外扩张; 对外扩张; 国号改为俄罗斯帝国, 国号改为俄罗斯帝国, 自称“全俄罗斯大帝” 自称“全俄罗斯大帝” 俄罗斯强国的奠基者; 俄罗斯强国的奠基者; 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 力; 坚决打击反对改革的 贵族 圣彼得堡的建造者 (1672~1725)
尼德兰革命
指11~15世纪。 新兴的城市规模都不太 大,一般只有1000~2000居民。 城市多兴起在封建主的领地上。 城市必须向领主交纳实物和货币,服劳役 或军役,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在法国称为 “城市公社运动”。其结果有的城市取得 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 市”。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是兴起晚,发展迅 速,城市自治运动展开,市民与王权结盟 对抗封建割据,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 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世纪的欧洲
神权至上,基督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 落,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基督教的统一作用,使民族文化共性较强。民 族国家还没形成,拉丁文对“土语”,即民族 语言优势明显。 等级制度的社会。从国王到骑士构成了一套金 字塔式的封建等级。
封建制度
“封建”意为“封土建国”、“封爵 建藩” 近代以来,日中先后以“封建”对译 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制) 采邑(恩赐 恩赐beneficium ): 采邑 恩赐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公爵 公爵,侯 国王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 公爵 侯 伯爵,大主教 修道院院长);大封建 爵,伯爵 大主教 修道院院长 大封建 伯爵 大主教,修道院院长 主分封给中等封建主(子爵 男爵,骑士 子爵,男爵 骑士) 主分封给中等封建主 子爵 男爵 骑士
路易十四的历史地位
绝对君主制度的典范,一个空前统一的 法兰西, “朕即国家”,“法律出自 我”。 扶植和鼓励了古典主义文化潮流,并将 其推向高峰。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 秩序、均衡、典雅与君主专制制度所崇 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 严有机融为一体。法国成为文化中心。
东欧的专制----俄国 东欧的专制----俄国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 伊凡四世 瓦西里耶 维奇 (1530~1584), ) 又被称为伊凡雷帝或 者“恐怖的伊凡”、 “伊凡大帝”。是俄 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 皇。1547年至1584 年为沙皇。
第5讲 关于封建制度的讨论
封建主义释义 中世纪欧洲封建主义的特征. 市民社会与自治传统 中国、日本与西欧封建制度的比较 欧洲封建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欧 洲君主又是如何加强王权的?怎样评价路易十 四、彼得一世等专制君主?
参考: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拜占廷帝国
AD395--AD1453
近代民族国家
“封建割据”时的欧洲,国家并 不是一个统一而完整的政治单位,国王 的权力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广大民众只 效忠于其直接依附的封建领主、庄园主、 行会或城市等,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那些世纪里,民 众应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徒,其 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 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 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对于伊凡四世时代刚刚实现了独 立和统一的俄国来说,有两种选择, 一是在松散的大贵族自治下组成国家, 二是使国家权力中央集权化。 莫斯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传统 和蒙古人留下的影响,还有伊凡四世 本人的野心,都使后者成为了必然选 择。
东欧的专制----俄国 东欧的专制----俄国 ---彼得一世的世纪
经济
土地所有权分散
教 国 皇 王
政治
政权分散
贵 族 自治 城市
王权加强
新君主国
权力集中
君主专制
民族君主国:“王权是进步的因素”
英国、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等。 君主们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取消各地的封建自治政权, 建立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税制、法律、度量衡和货币 等等,保护市民阶级不受战争之害和封建主任意征收 的苛捐杂税 支持海外扩张,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国 民族君主国在对外关系上往往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利 益的政治代表,他们也因此赢得支持 恩格斯:“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 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的状态对 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 着王权,正象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封建等级阶层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 贵族的等级制度。出现于中世 纪,近代仍有沿用。一般以占 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主 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 子爵、男爵五等。 平民部份则有两个阶级,分别 为“准男爵”(Baronet)以 及“骑士”(Knight)(这两 个阶层又常以“Sir”直接称呼。
侯外庐:中外词汇相混,语乱天下, 为时已久 顾准:王侯超额索取,骑士可以反抗。 这就是英国大宪章的来历,也是英法 等国议会的实际起源……倘若上面对 下面的权利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 那就是绝对君权,就是专制主度,就 不是封建制度了。
与中国比较: 与中国比较:西周分封
周初三次分封:文王、武王、周公分封。天 子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 封建制、宗法制与等级制共生; 《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 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 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西周社会实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 滨,莫非王臣”
17世纪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立国伊始, 荷兰便开始与英国、法国及西班牙争夺海外贸易权和 殖民霸权。 17世纪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创立了国际法学理论,第 一次把民族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指出:主权不仅是 一国之内的最高统治权,它对外还具有独立性和不可 侵犯的意义。这在国际法中首倡民族平等的主权学说, 揭示了民族国家对外独立性的民族主义要义。
罗马帝国
西罗马帝国
AD395--AD476
法兰克王国 法兰西 德意志 意大利
查理帝国
AD800—AD843
什么是中世纪?
蛮族征服 政权分散化 与土地权利联系 欧洲的特征是乡村,政权分散,高度集中的 是教会。教会超出王国的界限,是世界性组 织。 世俗政权是没文化的,文化都在教会的掌控 之下。 “中世纪”一词从15世纪后期开始使用。 此时的欧洲没有强有力的政权。封建割据带 来频繁的战争,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 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鎌仓时代(1185年—1333年)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 从关系,以忠信为德。将军把土地赐给武 将,称为“守护”,其所属庄园置“地 头”。幕府居上,掌控守护、地头; 室町时代(1333年-1568年) :武家社会确立,守护 大名成长,商工都市兴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 至 1600年 ):幕藩制的形成, 是分封与集权的统合 江戸时代:武家法度制定,幕府统制大名及藩 国,统制天皇,幕藩体制全盛,参觐交代,锁 国令
行会
西欧城市的行会出现在11~ 12世纪。 行会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明确 规定作坊里手工机器的数量、帮工学 徒的人数、劳动时间、产品的质量和 数量等。 每一个行业都有行会,没有参加某行 会的手工业者不能从事某个行业,行会 对本行业的各家作坊进行监督,管理. 行会有领导机构。
对“封建”误译的批评 封建”
“太阳王”和他的王朝
路易十四时代是一 个辉煌的时代,专制 君主制度走向高潮. 法国彻底取代哈布斯 堡家族而成为欧洲的 霸主。 在君主国中,所有 的权力归王室,君王 的意志就是法律。
(1638-1715)
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①削弱贵族权力:将贵族变成了他宫廷的成员,解除了他们作为 削弱贵族权力:将贵族变成了他宫廷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