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关系与中国海洋权益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
如何客观评估我国的周边外交环境以及当前我国面临的领土争端问题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关系中连续发生了一些摩擦和纠纷,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中国的边海形势日益严峻,对中国的周边外交构成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那么中国的周边外交环境如何?为什么存在着领土的争议和摩擦?我们将采取哪些应对策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考虑与深思。
(一)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外交局势东海,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僵持;在南海,中国同菲律宾等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不断加剧,而且中菲南沙争端还因菲律宾的恶意扩大事态而冲破了以往的外交谈判框架。
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在南海,除了争端当事国之外,都有非争端当事国势力介入。
美国宣布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并以“航行自由”为幌子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日本也试图介入南海争端。
印度、越南有关公司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海域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的合作协议,还与日本就从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这一“海上交通路线”的航行安全重要性进行了确认。
在陆上,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僵持不下,去年出现了中印“帐篷对峙”事件。
此外,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较之往年更为突出。
“东突”势力在新疆的恐怖活动没有停止;西藏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此外,由于朝鲜半岛问题持续升温,我国东北边疆的安全形势也面临考验。
有现今局势可以看出当前中国边海形势的特点是:第一,与周边国家领土争议明显化、激烈化;第二,与中国存在领土或海上权益争端的国家间正在相互靠近,使东海与南海联动、陆地与海洋内联的边海形势进一步演进;第三,域外大国特别是美国,对中国与周边邻国边海争端的升级有直接联系;第四,陆地边疆的安全问题再次凸显,且受到周边国家安全形势的影响(二)为什么会存在这些摩擦与纠纷呢?1、中国周边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
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它们是中国的海上邻国。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启示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启示录首先,中国要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和平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中国倡导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愿意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签署《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合作文件,使得周边地区的安全局势和经济合作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推动。
其次,中国要坚决维护自身权益。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与周边国家的谈判中要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不能在利益的较量中退让和让步。
中国在南海争议中的坚定立场和采取的主动措施,保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使得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第三,中国要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发展,关键取决于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彼此的了解与友谊,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互信,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中国要积极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在泛亚铁路网、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积极推动合作,使得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推动,提升了地区的整体实力。
第五,中国要遵守国际法与国际规则。
中国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争端时,要尊重和遵守国际法与国际规则,通过和平谈判和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
中国通过与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的对话和磋商,使得南海争议得到了缓和和控制,为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要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搞势力扩张,不争霸主义。
中国通过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正、平等、合作的原则,赢得了周边国家的尊重和信任,增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总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启示录可以概括为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维护自身权益、重视交流与合作、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遵守国际法与国际规则、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如何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
如何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xx争端我的家乡是一个港口城市,从小,我对大海就有一种亲切感。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作为领土面积世界第三的东方大国——中国,在致力于其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领海的开发。
众所周知,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
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
在政治上,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在经济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对海洋的发展,即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在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总而言之,领海在维护沿海国海洋权益、保卫海防安全、开发利用海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有6个国家与我国海上为邻。
我国东南部诸海,除渤海为内海以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与其他海上邻国存在共同海域。
到了近现代,积弱的海权直接导致了中华帝国的衰落。
如今作为“和平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海洋战略构成我国安全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和拓展我国国家利益的现实因素。
但从地理上讲,我国所面临的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洋区域。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冲突
中韩海洋权益冲突北起鸭绿江口,南达中国长江口北角至韩国济州岛西南角一线的黄海,是联结中韩两国、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海域。
朝鲜战争爆发后,黄海变得不安静起来。
1952年1月18日,韩国政府发布了李承晚签署的《对邻近海洋的主权宣言》,自行宣布对朝鲜半岛周围及大陆架199海里以内海域的自然资源、矿物和水产拥有主权;强调为防止鱼类等资源财富受到损害,保护国民与国家的利益,由政府监控水产渔捞业;宣布政府将维护上述规定的保护水域界线,这条199海里的水域界线,被称为“李承晚线”。
李承晚此举主要目标是针对中国与日本。
随后韩国政府又公布了《捕获审判令》,为拘捕审判进入所谓“李承晚线”的外国渔民,提供了法律依据。
朝鲜战争结束后,黄海海域的海事冲突多次发生,韩国舰艇屡次侵犯在此作业的中国渔轮,给原本对立、紧张的两国关系火上浇油。
至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两国海事纠纷主要表现为民间渔轮间的冲突。
1975年春季渔汛期,韩国渔轮多次冲撞在东海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轮,并破坏渔具、抢夺渔货、打伤渔民,甚至闯进中国领海。
此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无视东海大陆架属于中国的国际惯例,私自允许外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海域进行石油钻探活动,还伙同日本在东海大陆架搞所谓的“共同开发”,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海洋权益。
韩国的行为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
迄今为止,关于中国同邻国在黄海和东海的划界问题仍未解决。
中朝海洋权益冲突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º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º59′E至124º26′E 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
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0.6,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
(2012上学期形势与政策1000字简短分析)我国周边海洋权益分析
海上问题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纠纷,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中国必须守卫好祖先留下的蓝色国土,不让它们在我们手中丢失,我国可以采取法律途径来寻求解决,或者极端策略动用武力进行维权,当然目前中国还不算强大,此事这代不提。
维护海洋权益是21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主要集中在海洋政治权益与海洋经济权益这两方面。海洋经济权益是伴随海洋政治权益而产生的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主要集中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以及岛屿归属问题方面。
我总结了几种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方式:1/通过法律机制来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无疑是最优选择之一。 要取得在法律上的优势我国应尽快要完善海洋法律制度。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颁布之后立即制定配套法规形成法律体系。通过法理证明主权归属向国际法院提起仲裁;2、“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含义是,第一:主权属我;第二:对领土争议,在不具备彻底解决的条件下,可以先不谈主权归属,而把争议搁置起来。搁置争议,并不是要放弃主权,而是将争议先放一放;第三:对有些有争议的领土,进行共同开发;第四:共同开发的目的是通过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为最终合理解决主权的归属创造条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坚持邓小平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立场,同东盟有关国家领导人进行多次会谈,双方专门派代表团就南海的海洋环保、气象、渔业等问题进行具体协商,取得了一定成果。另外,中日就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也采取这一机制不仅为解决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两国之间关系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3、武力解决机制,虽然我们奉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的机制,但一旦受武力攻击时,也不放弃行使自卫的权利。为了制止一些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的进一步侵占和对南沙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增强我国在南沙的军事存在是迫切需要的。但依据我国国内外形势和国际中双边关系的复杂来讲,就目前中国的实力,还不足以无视其他强国进行军事行动,因此,最另人激动的方式目前不会采用。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1.纷纭复杂的岛礁之争目前我国的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中国300多万km2海洋国土中,有150万~190万km2被相关邻国觊觎,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被他国圈占多年。
从北到南,我们在黄海、东海和南海3个海域内与8个周边国家存在争议,而且还面临美国、印度等大国插手的严峻现实。
在黄海北部,中国面临与朝鲜划分各自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问题;在黄海南部,中国与韩国存在海洋划界争议;在东海,中国和日本、韩国之间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日本这方面立场尤其强硬,排斥按照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的国际惯例,单方坚持按照中间线原则划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严重损害我们的海洋权益和历史主权,此外,日本还一直占据中国的钓鱼岛,完全无视中国几百年来对其拥有和管辖的历史事实。
此外,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
直接卷入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的共有6国7方,中国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要进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同时还要与越南划分相关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
有关国家竞相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提出所谓国际“先占”原则,以图达到长期占领和实际控制岛屿主权的目的。
有的国家还竞相利用主权争议空当,加紧开发和掠夺中国专属经济区内的各类海洋资源,并把国际资本和公司引入其中,以此来增大问题国际化和事实占领程度。
2.区域外大国的介入较长时间以来,与我国在海权上有争议的国家出现联合趋势,加之美国、印度等域外势力和中国台湾问题牵涉其中,使我国海洋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化。
尽管有些国家存在争端,但权衡之下,南海周边国家开始在海洋争端问题上出现统一口径,联合对付我国。
表面上对中国周边海域正义持中立态度的美国,为限制中国海上力量发展和削弱中国海洋安全空间以及海洋资源,近年来不断发表所谓希望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声明,频繁与日、韩、菲等与中国存在争议的国家举行联合海上演习,并在日、韩、菲、马、越等国之间穿针引线,怂恿他们积极扩充军备,特别是美日之间积极进行军事合作,两国在太平洋地区日益呈现合霸态势,给我国安全造成很大压力和影响。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
浅析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争端摘要:众所周知,中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其中渤海基本上属于内海,而黄海、东海和南海则都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
尤其是石油储量丰富的东海、南海争议更大。
在海洋资源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
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关键词:中国海洋争端解决方法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
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
据海洋研究机构的权威数据,中国共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涉及日本、越南、菲律宾等8个邻国。
本文由中国目前与邻国的海洋争端入手,从历史、现状、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分析该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从中国沿海放眼望去,在东海海域,有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纷争;在黄海海域,有韩国与中国的苏岩礁纠纷;南海海域的情况则更为复杂,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正在蚕食中国的海洋权益。
下面,我们以中日钓鱼岛争端为例,简要了解中国领海问题现状。
钓鱼岛是台湾省附属岛屿,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早在15世纪就已归中国管辖,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钓鱼屿”的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曾下诏将钓鱼岛赏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为采药地。
而日方却强词夺理,声称钓鱼岛是位于冲绳岛西南的小岛屿。
根据当年归还冲绳协定而属于日本,是日本固有领土。
日本一些人所谓在1895年已将该岛"编入日本领土"的说法,实际上是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将其窃取的。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围岛屿归中国所有。
日本政府将附属于台湾岛的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交由美军占领。
由于琉球群岛(冲绳)被美国托管,因此钓鱼岛也成了美军“靶场”,由美军代管。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及解决机制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产生原因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
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
三是海上安全利益;四是海洋科学利益。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主要集中在海洋政治权益与海洋经济权益这两方面。
海洋经济权益是伴随海洋政治权益而产生的,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主要集中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以及岛屿归属问题方面。
下面按照我国的海域分别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
1、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韩国去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
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
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
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
此外,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59′E至124°26′E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
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
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
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海洋权益争端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然而,由于海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不同国家之间常常会因海洋权益的争端而产生冲突。
本文将从背景、问题分析、建议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
一、背景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方面,海洋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矿产资源等;另一方面,海洋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区域,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益激烈,这主要体现在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安全等方面的争夺。
二、问题分析1.法律制度不完善:当前国际海洋法体系尚不完善,对于海洋权益的界定和划分存在模糊地带,这为各国之间的争端埋下了隐患。
同时,现有国际法对于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机制也存在缺陷,导致争端难以得到公正、有效的解决。
2.利益分配不均:不同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导致利益分配不均。
一些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落后。
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容易引起争端。
3.政治因素干扰:政治因素在海洋权益争端中起着关键作用。
一些国家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采取强硬手段来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从而导致争端升级。
三、建议措施1.加强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海洋权益争端带来的挑战。
通过加强信息共享、技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各国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海上安全等方面的能力。
2.完善法律制度: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完善海洋法体系,明确海洋权益的界定和划分标准,建立公正、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
同时,应加强国际法在解决海洋权益争端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争端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3.推动对话与协商:各国应加强对话与协商,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争端。
在争端解决过程中,应遵循国际法和相关国际协议的原则和精神,尊重各方的主权和利益,避免采取单方面行动或威胁使用武力。
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现状及主要原因概要
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现状及主要原因一、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现状黄海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韩国去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
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
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
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
此外,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59′E至124°26′E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
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0.6,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
东海东海,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
东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离原则为根据提出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而我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双方(三方有极大分歧。
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韩国与中国有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这其中以我国与日本的争端最为激烈,日本故意忽视冲绳海沟单方面宣称与我国是共大陆架国家,妄图争夺我大陆架。
如何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
如何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当前,在中国海,我国和周边一些国家存在争端。
黄海的主要问题是中朝、中韩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东海的主要问题有钓鱼岛主权、中日大陆架划界问题,中日、中韩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南海的主要问题包括岛礁主权争端和海域划界以及历史性捕鱼权等问题。
随着我国管辖海域范围的扩大,使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表面化,岛屿主权和资源争端更加尖锐复杂。
我国海域内的争端复杂性不仅在于涉及的有关国家多,而且每个具体区域的分歧内容也不同。
有的是岛屿主权问题,有的是海岸线划分依据问题,有的是领海距离问题,有的是专属经济区的范围问题,有些地区是双边纷争,有些区域则是多边纷争,希望通过一揽子计划解决该地区的分界问题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海洋外交上应坚持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的方针,暂时搁置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力量搞好国内工作,同时在政治上多交朋友,在经济上多开辟新市场。
对有争议的领土问题,应有态度,但不宜激化矛盾。
要分清敌、我、友,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纵横捭阖,化解矛盾,不感情用事,以免行为过激,提前激化矛盾,引起众多周边国家群起而攻击,使我们陷入被动。
解决复杂矛盾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而必须将中国海洋问题纳入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形势下,实施正确的海洋政治、外交战略。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抓住利益关系这条主线,坚持以维护中华民族的战略利益为最高宗旨。
在寻求解决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方式时,应该参考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
1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法律依据和平解决争端它包容了众多争端解决方法,涵盖了现行所能采用的一切手段,鼓励各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33条规定的“谈判、调查、调停、和解、公断、司法解决、区域机关或区域办法或各该国自行选择之其他和平方法”求得解决。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首先尊重各国自由选择解决争端方法的优先权,将自愿与强制的解决方式结合。
2自愿的方式:双方自愿解决争端有以下两种方式(1)双方协商最终达成共识的方式:例如我国与越南通过谈判最终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
闲谈我国海洋权益
闲谈我国海洋权益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
但实际情况是,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大的困难。
其中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当前中国周边海权角逐日渐升温,因此分析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现实问题, 探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策略非常重要!首先,分析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主要有几个方面:1、我国岛屿被侵占。
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控制;在南海的南沙群岛,越南侵占了28个岛屿,菲律宾侵占8个,马来西亚侵占4个,中国实际控制的只有8个。
2、海洋资源被掠夺。
与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各种资源为核心的争端,尤其是渔业与油田。
3、海域划界矛盾重重。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
由于海域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
如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日本与中国就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4、海上运输通道的潜在威胁。
南中国海有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美日两国积极涉足中国南海事务。
这些外部势力的干扰将对中国的积极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如何处理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应对复杂的海洋权益争端,是事关我国诸多发展利益和安全的重大问题。
为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针对现状思考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覆盖了我国管辖的所有海域,使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在其管辖海域的各项基本权利在我国国内立法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
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海洋立法中,海洋区域的军事利用、海洋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内容仍是空白。
这些空白让外国军用舰机在我国控制海域的非法军事行动变得肆无忌惮。
因此,与海洋联系最为密切的海军,应该积极推动与平时海上军事行动有关的海洋立,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海洋法律法规必须尽快制定实施细则!二、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
论中国当前海洋权益
论中国当前海洋维权近一段时间,中国海洋管理机构整合引人注目,各国媒体纷纷聚焦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部署。
“中国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海洋事业”成为世界焦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表明,接下来中国海洋维权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实。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都是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表现,这些争端的产生原因有三方面:1、历史原因:二战后形成的波茨坦-雅尔塔体系是现今世界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东亚大多数国家领土及领海边界的划定依据。
我国与周边国家疆界的划定也是以这个体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为法律依据的。
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国应当收回自1895年后所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
因此东海的台湾以及钓鱼岛群岛,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但是由于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封锁,围堵共产主义中国的需要,长期霸占钓鱼岛,后转让给日本,埋下今日的东海争端的伏笔。
而后又鼓动东南亚国家敌视中国,促使其侵占中国在南海的岛礁。
而日本则希望通过继续占领二战时所掠取的中国领土-钓鱼岛来突破雅尔塔体系,摆脱战败国阴影,。
2、周边国家对资源的觊觎:中国的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会被周边国家觊觎。
而南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鸟粪石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是战略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区,甚至公然岛屿也就不足为奇了。
3、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是现阶段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白热化的原因。
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因此对海洋并不重视。
由于不断的国内政治斗争,在我国宣布领海后并没有有效的行使主权。
因此,南海的诸多岛屿被东南亚国家偷偷占领。
而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拥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宣布对领海争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没有及时收回被侵占的岛屿,也是产生现在的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
怎么维护我国南海权益?
如何维护我国南海权益?一、什么是海洋权益海洋权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畴,它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权利。
国家在领海区域享有完全排他性的主权权利,这和陆地领土主权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在毗连区享有的权利,也属于排他性的,主要有安全、海关、财政、卫生等管辖权。
二、南海问题的成因许多国家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导致越菲马等国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
三、南海争端问题的现状目前南海诸岛的情况是,越南占了29个,占据最多;菲律宾占了8个,占据最早;马来西亚占了5个,占据得最肥。
还有印尼和文莱分别占了2个和1个。
中国实际控制9个,大陆8个,台湾1个。
最近,中国南海争端又起,风云突变。
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法》,将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屿划入自家版图;马来西亚总理登陆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越南政府先是抗议我旅行团前往西沙群岛,又任命了西沙群岛主席。
美国调查船被围堵事件一波未平,驱逐舰“钟云”号赶来护航一波又起,中国海疆频频告急,围绕南海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明争暗斗,让这一海域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诡异。
四、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主要措施(一)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进行海洋勘探,摸清海洋“家底”。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资源,必须通过海洋勘探加以确定。
加紧海上开发,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石油属于战略性资源,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应该未雨绸缪,建立长远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否则将陷于危险和被动的局面。
我国周边关系与海洋权益
我国周边关系与海洋权益亚太地区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海洋及海洋资源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后,沿海国可管辖海域范围大大扩大,使海洋邻国间海洋权益的争端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与周边海洋邻国间都存在着海洋权益的争端。
一、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韩国韩国与我国共同濒临南黄海和东海,两国间没有岛屿和领海主权争议,但在大陆架划分上持不同看法,韩国坚持以中间线法划分两国间相邻的大陆架,在南黄海,我国岸线长达821公里,韩国一侧为659公里,比例为1∶0.8,如以中间线划分大陆架显然有失公允;在东海,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的自然延伸部分,韩国政府却不顾这一事实,和日本政府于197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日本和大韩民国关于共同开发邻接两国的大陆架南部的协定》,在东海大陆架划定所谓的“共同开发区”,后又在1999年生效的《日韩新渔业协定》中在济州岛南部划定了所谓日韩共管的“暂定水域”,侵占我国大陆架近10万平方公里,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表示这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我国政府决不同意并提出严正交涉。
日本日本与我国间除上述与韩国私自划定的所谓“共同开发区”和“暂定水域”严重侵犯我国主权外还存在钓鱼岛的争端。
钓鱼岛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与日本琉球群岛间以冲绳海槽为界,冲绳海槽长约600海里,最深处超过2500米,是公认的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间的过渡地带,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钓鱼屿”的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慈禧太后曾下诏将钓鱼岛赏给当时的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作为采药地。
随着钓鱼岛附近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中日围绕钓鱼岛的斗争日益激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极右翼势力在钓鱼岛上插国旗,设灯塔,公然挑衅我国的领土主权,而日本政府也不顾上述事实,先是捏造钓鱼岛是“无主地”的论点,后又公然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最近又发生了无理扣留我登上钓鱼岛的民间人士的事件,日本极右翼公子更是以我民间人士“保钓”为借口驾车冲撞我驻大阪总领事馆,粗暴践踏国际公认的外交关系准则。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与海洋权益面临的新挑战
孟祥青:钓鱼岛背后的美国因素,也是如此,反映了美国的两面性。
主持人:对于安倍访美,美国表现出的反应,我们不能单从表面来解读。那说到安倍政府,它是影响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倍的鹰派世界观导致中日钓鱼岛问题一直在不断升温,那么,未来安倍对钓鱼岛事件将会持怎样的态度?
孟祥青:安倍政府上台以后在钓鱼岛采取了更加强硬的举措,尽管安倍一再表示出希望跟中国进行谈判,希望缓和中日关系,然而这种表面的表态没有在实践中落实,反而他在行动当中的做法越来越强硬,甚至不断的挑衅,包括他宣布增加1000亿日元军费,合11.5亿美元,这是日本10年来第一次增加防护预算。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防范西南离岛,增强钓鱼岛的防控。日本宣布要加强西南离岛防御,准备要部署日本自卫队监视部队,监视部队虽然不是作战力量,但是仍然是军事力量。从地图上看西南离岛位于距离台湾110公里的东北方向,离钓鱼岛200公里多一点。他在这里部署监视部队显然是为了监视钓鱼岛,这使得钓鱼岛问题继续升温。安倍政府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一系列强硬的举措甚至在某些方面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日本社会出现了集体右倾化。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出现三次右倾化思潮的泛滥,每次泛滥都跟日本经济、社会和整个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比如说第一次是二战结束以后的50年代,主要是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的甲级战犯都被释放了,甚至这些甲级战犯他们还参加了日本的政治生活,日本出现了一种给二战翻案的声音。第二次是80年代,日本战后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了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强国,这个时候日本野心开始膨胀,提出“我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军事上的侏儒”。日本右翼开始呼吁要成为政治大国,成为正常的大国,就是摆脱二战对他的束缚,提出来军事上要松绑,修改和平宪法。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日本过去一二十年经济萎靡不振,整个日本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化情绪,这种严重的焦虑情绪被日本的右翼所利用,所以炒作领土主权问题,要求日本在外交上强硬,也是日本经济不良状态以及整个日本国民情绪焦虑化在政治上的一种表现。通过外交的强硬,弥补这种焦虑,弥补经济不足,所以右翼势力利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炒作钓鱼岛问题。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及解决机制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产生原因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
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
一般地说,海洋权益的内涵主要有:一是海洋政治权益,如海洋主权、海洋管辖权、海洋管制权等,这是海洋政治权益的核心。
二是海洋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资源,发展国家的海洋经济产业等。
三是海上安全利益;四是海洋科学利益。
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主要集中在海洋政治权益与海洋经济权益这两方面。
海洋经济权益是伴随海洋政治权益而产生的,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主要集中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以及岛屿归属问题方面。
下面按照我国的海域分别阐述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
1、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韩国去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
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
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
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
此外,在领海划分上我国与朝鲜以124°10′6″E为领海分界线,存在的问题是我国船只一出海就是朝鲜水域,虽然两国确定在123°59′E至124°26′E间两国一切船舶可自由航行,但这毕竟是一个被动的权宜之计。
中朝在专属经济区(朝鲜称为经济水域)的划分上存在较大分歧,朝鲜在1977年6月颁布的“关于建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水域的政令”中声称其经济水域在不能划至200海里的海域划至海洋的半分线,即中间线,这是我国不能接受的,在北黄海,中国一侧岸线长度为688公里,朝鲜一侧仅为414公里,其比例为1∶0.6,且黄海沉积物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按中间线法划分显然有失公平。
海洋权益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因此难免会遭到周边国家的觊觎,我国的海洋权益也一直在遭受着周边国家的威胁。
但是我国也一直在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来避免主权遭到破坏。
我认为周边国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海洋权益进行了侵略:1.我国岛屿被侵占。
在东海,中国固有的领土钓鱼岛被日本非法占有。
钓鱼岛自古都是我国渔民避风、休渔的栖息地,但被日本实际控制,日本不仅反对我国海军接近钓鱼岛,而且还拒绝承认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2.海洋资源被掠夺。
与岛屿主权归属的争端相伴而生的是以资源为核心的各种矛盾。
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在南海断续线中国一侧海域开采石油,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6000万吨。
3.海域划界矛盾重重。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南海。
由于海域狭窄造成我国与海上邻国海域划界的矛盾比较突出。
日本甚至提出东海大陆架是中日两国的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
4.海上运输通道的潜在威胁。
美日两国以打击海盗恐怖活动和维护国际航道通畅为由,正力图控制被称之为中国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因为目前中国进口原油的90%以上需要通过油轮经马六甲海峡运输。
这些外部势力的因素将对中国的积极发展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然而面对周边国家的种种活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才能避免我国海洋权益遭到进一步的侵害已是应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我国的海洋立法。
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海洋法律法规,但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海洋立法中,海洋区域的军事利用、海洋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内容仍是空白。
因此,与海洋联系最为密切的海军,应该积极推动与平时海上军事行动有关的海洋立法。
2.加强海洋意识,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加强海洋意识,一定要树立海洋安全观和经济观,开发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要防止海洋污染,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同步。
并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共同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在海洋问题上,两岸可以加大合作。
海洋的开发和建设也需要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
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海洋权益争端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涉及到国家间的领土、海洋资源、海洋通道等方面的利益争夺。
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加,海洋权益争端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背景、现状、原因和解决途径等方面,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问题。
一、背景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种原因,各国在海洋权益上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二、现状当前,国际社会在海洋权益争端方面存在许多争议和冲突。
一方面,一些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过度开发,导致其他国家对其行为表示不满;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通过非法手段侵占他国海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此外,海洋通道的争夺也成为了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一些国家试图通过控制海洋通道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原因海洋权益争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遗留问题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海域的归属权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导致各国在海洋权益上的争夺愈演愈烈。
其次,政治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紧张,导致双方在海洋权益上的争夺更加激烈。
此外,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导致海洋权益争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国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采取非法手段侵占他国海域。
四、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国际关系中的海洋权益争端问题,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首先,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争端的关键。
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协商等方式,寻求共同利益,化解分歧。
其次,建立健全的国际法律体系也是解决争端的重要手段。
国际社会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海洋法律制度,明确各国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国的行为。
此外,加强海上执法力度也是解决争端的重要措施之一。
各国应该加强海上执法力量,打击非法侵占他国海域的行为,维护国际秩序和安全。
总之,海洋权益争端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边关系与中国海洋权益(周边环境中的海洋因素、中国在周边面临的海洋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陈向阳(副研究员)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甲2号,100081一、热点把脉:对当前中国周边海权角逐日渐升温的分析2010年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形势趋于复杂,多个国家或单独或联合举行海上军演,一时间各种海上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西太平洋尤其波诡云谲、并不“太平”,值得严密关注与妥善应对。
2010年6月23日,由美国主导的14国“环太平洋联合军演”在夏威夷启动,澳、日、新、马等国参加,意图“防范东亚地区某大国阻拦海上通道”;6月29日,俄罗斯“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在俄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开始举行,俄三大舰队三艘旗舰悉数登场日本海;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周边黄海、东海、南海同时“波动”,近海三大海域“维权”与“维稳”形势趋于严峻。
在黄海,美国与韩国藉韩国“天安舰”爆炸沉没一事一再举行联合军演,美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不顾中国警告多次参演。
由于黄海属于中国近海与高度敏感海域,美韩举行大规模军演,其“耀武扬威”虽是意在威慑朝鲜,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韩军演不仅临近中国领海,而且直逼中国的政治中心,其理所当然遭到中国的明确反对。
何况“天安舰”沉没迷团难解,美韩大规模军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朝韩、朝美矛盾,更将威胁中国安全,既不利于本地区和平稳定,亦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
在东海,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实施”,借“撞船事件”图谋“法理控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第三者插足”愈发明显。
一边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挖空心思要“傍大款”,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将中越、中菲双边争议“多边化”;一边则是美国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
中国周边海域骤然“风声水起”具有多重复杂背景,也是国际政治走向“海洋时代”与“亚太时代”的深刻反映。
一是亚太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亚太尤其是东亚日渐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重心”,其对主要大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各大国遂纷纷加大投入,亚太大国博弈更加“热闹”。
美国虽然在伊拉克与阿富汗难以“自拔”,但仍加紧推进“战略重心东移”,尤其加大亚太海军部署;日本不甘“平庸”,争当亚太强国;俄罗斯虽然重心在欧洲与西部,但极力凸显自身在亚太的“重要存在”,“决心”在亚太繁荣之中“分一杯羹”;印度则在立足南亚与印度洋同时,通过“战略对话”与日本“遥相呼应”,强化与东盟联系。
二是世界范围海权角逐加剧,海军竞争更为激烈。
世界陆地资源日渐减少与海洋资源“取之不尽”形成鲜明对照,国际贸易对远洋运输高度依赖,海军在国际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导致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既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
同时,新兴大国崛起导致世界与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
三是有关方面矛盾激化使然,如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因“天安舰”事件骤然“紧绷”,东海、南海争端日久生变。
四是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引发周边某些国家“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
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中国的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由陆上强国走向陆海兼备强国,这既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既是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面对严峻复杂的周边海权角逐,中国不仅要加快发展为自身与地区和平发展“保驾护航”的强大海军,更要尽快明确“海洋战略”,其要有三:一要分清轻重缓急,妥善兼顾“近海”与“远洋”。
由于中国在海洋上“远忧”(远洋、主要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与“近虑”(近海、主要是传统安全威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兼而有之,“近虑”与传统安全威胁的解决难度远大于“远忧”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宜采取“远近兼顾、以近为主、由近及远”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重点应对传统安全挑战”方针,拓展远洋应服务于近海“维权”与“维稳”,并为最终合理解决近海争端争取时间、积蓄力量与锻炼队伍;二是坚持“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外交谈判、经济开发、法理主张、军事斗争准备等多管齐下,与邻国增加沟通、互信、理解,与海洋强国增加交流与协调,加强海洋非传统安全国际合作,破解周边海洋“安全困境”,强化海洋危机管理,尽量避免擦枪走火与危机失控;三要改进与发展“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既有方针,对“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辅之以“有力”,稳步推进与邻国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
二、个案解剖:冷静看待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2010年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动作不断,先是希拉里国务卿在2010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上高弹“南海关乎美国家利益”,紧接着美越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2010年9月24日美国又与东盟举行“10+1”峰会、发表“关切南海航行自由”的联合声明。
对于美国的“搅局”,应心中有数、有效化解。
首先,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
金融危机后中美在全球尤其是东亚的影响力呈现“美消中长”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海军“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GDP总量呈现“坐二望一”等,美国深感其世界霸权与亚太主导权面临挑战,却又绝不甘心,遂借助南海问题等强力介入东亚,对中国崛起展开系列“绝地反击”。
其次,当前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对中国暂以“敲打”为主,以实质地缘遏制为辅。
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既有美国一贯的两面性与双重性,即遏制防范与借助合作交织,也有新的发展,即软硬兼施与扬长避短的“巧实力”。
受制于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全球性挑战突出与中美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大背景,美国对华政策两面下注与两手并用的“基本盘”未变,但遏制面与借助面各自所占“权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
当前,美国对华政策遏制面有所上升,但难以走向“全面遏制”,中美关系仍有“机遇”。
美国将南海作为对华政策的“战略抓手”,其介入南海问题带有藉此测试中国对外与对美战略意图的“战略试探”含义,即中国是要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并取而代之?还是不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对华及南海政策将视中国的反应而定,中国应心中有数。
再次,美国对华着力利用南海问题,乃因该问题具有低“成本”与高“收益”特点,美国企图一举多得:一是美国在海洋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而海洋对中国却是劣势与“短板”,加之海洋亦是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点拓展方向,美国“以海制华”既是“扬长避短”之举、也是长久对华之计;二是美国有机可乘,利用越南、菲律宾等对美借重心态,插手中越、中菲南海争端,企图利用矛盾、从中渔利;三可满足美国将其地缘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需要。
美国急于摆脱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两场噩梦”的困扰,力图搭上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亚太的“末班车”,加紧“重返”东南亚与“布局”东亚,企图藉南海问题等遏制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分化离间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四是出于维系美国海洋霸权的需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国战略竞争趋于“高端化”,重点角逐海洋、网络、太空三大“全球公地”,美国自视为三大领域的霸主,视中国为“主要竞争者”与“挑战者”,极力遏阻中国拓展“新边疆”与“高边疆”,当前又以强化美国海洋霸权、遏制中国海上崛起、破解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军事战略为重点。
美国以“公海航行自由”为幌子,在南海问题上公然对中国发难,企图将中国海军“龙困浅滩”。
最后,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是中国崛起面对的“新考验”,中国应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
应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既不意味着绝对地排斥战争,中国有权并应时刻作好反军事挑衅与反侵略作战的准备,以维护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与国家尊严;也不意味着放弃必要的斗争,但也应讲究斗争策略,实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对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与美越等“联手对华”之势,中国仍应沉住气与着眼长远,从“大周边”与中美关系“全局”出发,保持足够的战略耐心与战略自信,以我为主,不随着美国起舞,既不上美国分化搅局与刺激中国作出过激反应的“当”,又创新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路、改进斗争策略、刚柔并济、有效捍卫自身权益及形象。
三、关键变量:美国“重返”亚太加剧周边海洋博弈复杂化分析周边海洋形势,不能只是一味的“就海论海”,还得适当地跳出海洋,从更大的全球战略与地缘格局的视野来思考问题。
而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形势日趋复杂的一个主要背景,就在于美国加紧“战略重返”亚太。
2010年以来,亚太地区“热闹”非凡,首届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10+8)、东亚系列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接连不断,海洋权益争端升温蔓延,有关国家针对“第三方”加紧“拉帮结派”与复杂串联。
特别是美国“大动作”不断,先是国务卿希拉里发表洋洋洒洒近万言的“美国亚太政策”讲话,接着是其与奥巴马总统相继密集出访亚太多国,美国“重返”亚太进入实质性阶段。
希拉里于2010年10月28日在夏威夷发表讲话,宣称“美国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发挥领导作用”,美国全面“重返”亚太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图,一是亚太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与欧盟、北美并驾齐驱的全球经济三大“板块”之一,对外吸引力倍增。
二是中国加速崛起与区域影响力大幅增强,引发美国高度不安与强力反弹。
三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美国亚太新战略要素有三,首先,依托三大管道,采取“三管齐下”。
一是“加固”双边同盟,包括日、韩、澳、泰、菲五国。
其中,美日同盟居于“首位”,是美国亚太政策的“基石”。
美韩同盟将共同应对“天安号事件”与“朝核问题”。
美菲已于2011年1月举行首次“2+2”战略对话。
二是“拓展”双边“合作伙伴”,包括印尼、越南、新加坡、印度与中国等。
其中,越既是美国的“老冤家”,又是“新情人”,美越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富有成果”,双方还扩大海上安全和防务交流,越更是极力邀请美加入东亚峰会。
美国也对印度寄予厚望,奥巴马对印展开了“空前的”访问,希拉里强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主国家,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将美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