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五行理论介绍
医疗卫生:中医学基础知识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特性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北京人事考试网 / 医疗卫生:中医学基础知识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特性
医疗卫生: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例题
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炎上
B.润下
C.稼穑
D.曲直
E.从革
正确答案:D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招考信息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报考指导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考试题库汇总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
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宇宙、自然、人体的描述和解释。
本文将详细论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基本概念和应用。
一、五行学说的地位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医学的基础,并贯穿了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它以五行为中心,阐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理解和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1. 五行的含义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
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本质的归纳和总结。
每个行在五行系统中都有特定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2. 五行的相互制约和相生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即相克关系。
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关系则是指五行相互生生不息的关系,例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三、五行学说的应用1. 五行平衡与调理根据五行学说,人体内部的五脏对应五行,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调理五行,使五脏功能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五行与疾病的判断和治疗中医常常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和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疾病常常对应着五行中的某一行。
通过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疾病所涉及的五行,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五行与中药治疗中医药中的药物也常常与五行相对应。
根据药物的五行属性,可以选择适合疾病类型的中药进行治疗。
例如,寒性疾病常常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药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五行的目的。
四、五行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发展在现代医药研究中,五行学说仍然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一些研究表明,五行学说的观念对中医治疗的有效性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同时,现代科学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五行学说的内涵和机制,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结: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五行为中心,阐述了宇宙、自然和人体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定义: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构成: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
五行学说结果: 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学说意义:①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定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指由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历史沿革:五行一词最见于《尚书》。
此时的五行,已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意义:①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②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五行特性1.“木日曲直”直译: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
引申: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日炎上”直译: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
炎上,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引申:引申为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直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
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引申: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中医五行理论详解
中医五行五行,是指、、、火、五类物质的运动。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
中医五行-基本概念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和相互,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中医五行-属性及归类(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
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
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
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及五色理论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玫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
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基本概念: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
(一)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
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
临床上,望诊时常以面部的色泽来辨别脏腑的病证,如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温,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
而用药时,有时也可按五脏与五味的关系加以选择,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等。
五行的归类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
(最新版)
目录
1.中医五行学说的概述
2.五行的具体含义和相互关系
3.五行与身体的五脏六腑的联系
4.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5.五行学说的意义和价值
正文
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理论。
五行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与人体的某一器官和能量交换形式密切相关。
五行的具体含义如下:木代表生长和升发,与肝脏相应;火代表温煦和向上,与心脏相应;土代表生化和承载,与脾脏相应;金代表清洁和收敛,与肺脏相应;水代表滋润和向下,与肾脏相应。
五行之间有相互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五脏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六腑与五行的对应关系为:胆属木、胃属土、大肠属金、小肠属火、三焦属火、膀胱属水。
五行学说通过观察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阐述人体发病的因果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五行学说,中医能够分析病情,了解疾病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五行学说还能够指导中医治疗和调养,如肝病宜用木、心病宜用火等。
此外,五行学说还
用于中药的归经,指导药物的使用。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
中医五行、五色理论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及五色理论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
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以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现象。
(二)五行归类:中国医学中以五行为中心,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和现象按其属性、形态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五大类,其关系简列如下表: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
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往往口感的喜好代表身体对某类元素的需求。
换句话说:喜欢常常就是需要。
比如:你的胃里有火,你吃辣椒和生姜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辣,难受。
反之,你就会觉得很好吃,吃了舒服。
因为辣椒和生姜都是温性食物,起除湿与发散风寒的作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观察自己的所需所缺,适时补充身体的需求。
要学会辨别寒与热,分清阴阳。
但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说:他(她)有脂肪肝、高血脂,就是喜欢吃肥肉。
这种喜欢太过,喜欢得出了毛病的情况,你就止。
三、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
黄豆的功效:性微寒,能活血通便、解毒祛风热、益气补脾,入脾经。
白豆(饭豆)的功效:性平,有理中益气、补肾健脾、和五脏、生精髓、止消渴、吐逆泄痢,小便频数,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
黑豆的功效:性平,调中益气,活血解毒,治消胀,下气利水,止汗药物,入肾经。
中医护理中五行的名词解释
中医护理中五行的名词解释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注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护理,以促进康复和健康维护。
其中,五行理论是中医护理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五行理论是指传统中国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这些元素被认为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也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金属(金)金属代表的是一种刚硬、坚固的状态,它象征着病人体内的潜力和抵抗力。
在中医护理中,金元素常用来形容病人的体质状态,如“元气不足”的人,他们的金元素就比较弱,容易感到疲劳和虚弱。
通过中医护理的方法来调节金元素,可以增强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增加活力,并有助于治疗一些慢性病。
木(木)木象征着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在中医护理中,木元素代表着病人的生长力和新陈代谢。
例如,一些无法正常生长的儿童或老年人,他们的木元素可能有些不足,中医护理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促进他们的生长发育,改善饮食营养,调整饮食结构等。
此外,木元素还与肝脏的功能密切相关,木元素的平衡也能够改善肝脏疾病的症状。
水(水)水象征着流动和变化,在中医护理中,水元素代表着病人体内的液体循环,包括血液、淋巴液等。
如果病人的水元素失衡,则可能出现体内郁积、瘀血等情况,导致自身的排毒和新陈代谢能力下降。
中医护理通过一些水元素平衡的方法,如饮食调理、适量的运动等,可以提高体内液体的流通性,促进排毒和康复。
火(火)火象征着活动和能量,在中医护理中,火元素代表着病人体内的热量和代谢能力。
一个人的火元素过强,可能会导致体内的阳气过盛,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如热毒病等。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的方法,降低病人过于热量的状况,如饮食中适量增加寒性食物、调整日常作息等,从而达到平衡。
土(土)土象征着稳定和承载,在中医护理中,土元素代表着人体的基础,如脾胃功能、免疫力、消化系统等。
如果一个人的土元素不足,可能导致脾胃功能不好,食欲不振,易感冒等问题。
中医护理可以通过食疗、养生等方法来调节土元素,增加体内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改善相关的状况。
新版中医学五行
(三)说明人体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也用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 相互影响。如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 也可传至本脏。中医学把这种脏腑间病理上的影 响称为传变。以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 可以分为母子(亦称相生)关系的传变和乘侮(亦称 相克)关系的传变。
1. 相生(母子)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 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即通过培补脾气以益肺气的 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证。
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或滋养肺肾法,即通过肺肾同 治以纠正肺肾阴虚状态的治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 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即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的方 法。适用于肾阳不足,无力温煦脾阳而致脾失运化者。
一、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中的“五”,指自然界中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是运动变 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指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 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 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 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 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 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 进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①运用“抑强”治则的常见治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疏肝健脾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木旺乘 土,木不疏土之证。
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 木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泻火滋阴法,指通过泻心 火以滋肾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亢盛之证。
中医五行概念
中医五行概念
中医五行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金代表收敛、沉降和清洁,与呼吸系统、皮肤和大肠相关。
木代表生长、发展和疏泄,与肝脏、胆囊和眼睛相关。
水代表滋润、寒凉和闭藏,与肾脏、膀胱和耳朵相关。
火代表温热、升腾和兴奋,与心脏、小肠和舌头相关。
土代表生化、承载和受纳,与脾脏、胃和口腔相关。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当某个元素或器官出现问题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或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脉象,判断出哪个元素或器官出现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以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人体内部各个元素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理解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摘要:一、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三、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五、五行学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正文:中医学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揭示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
它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为基本概念,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阐述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周易》。
后来,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道家等学派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五行学说进行了阐述和发展。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逐渐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五行学说。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包括五行、五脏、五腑、五气、五味、五色、五音等。
其中,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五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分析人体内脏腑的五行属性,阐述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规律。
例如,肝属木,喜条达,主疏泄,若肝气郁结,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心属火,主血脉,神志,若心火亢盛,可引发高血压、失眠等病症。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中医养生主张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以维持五脏六腑的协调与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五行学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对其他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
五行在传统中国医学中的综合运用
五行在传统中国医学中的综合运用传统中国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深厚的哲学基础以及对整体健康观的重视。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传统中国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五行在传统中国医学中的综合运用。
一、五行学说的概述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可以归结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个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传统中国医学中,五行学说被认为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重要解释理论。
二、五行与脏腑的关系传统中国医学将人体的脏腑系统与五行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每个脏腑都与五行中的一个元素相关联,并且具有相应的功能和特征。
例如,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肝属木,肾属水。
这种关联使得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五行的平衡情况,并且据此进行治疗调理。
三、五行与疾病的诊断传统中国医学通过观察个体的外在表现、听诊、问诊等方法,判断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诊断。
比如,火旺可导致口舌生疮、心烦口渴等症状;水旺则会引发尿频、畏寒等问题。
通过对病情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体内五行的失衡程度,并且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四、五行与治疗的综合运用在传统中国医学中,治疗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也与五行息息相关。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出五行的失衡情况后,可以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人体的五行平衡。
比如,对于火旺的情况,可以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手段来降火、平衡五行。
通过这种综合运用,可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五、五行与日常养生的指导五行学说在传统中国医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日常养生指导作用。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健康与五行的平衡息息相关。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起居作息等生活习惯,来维持五行的平衡。
比如,在夏季可以多摄取水分和清凉食物以保持水的相对旺盛,而在冬季可以多吃一些温热食物来平衡寒冷的天气。
综上所述,五行在传统中国医学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中医学五行学说
中医学五行学说简介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性湿热,其性炎上。
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
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
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
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通俗地讲,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像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视为心的母亲,而心则可视为肝的孩子。
同样,木就是火的母亲,火则是木的孩子,依次类推。
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
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就应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疗相关疾病。
由于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黄帝内经》中讲克即为不胜之意,也就是说,水能胜火,火不胜水。
由于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它为主。
现在大家都讲治未病,讲究预防为主。
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要考虑整体,应用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治病。
中医五行与健康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和所有事物都分不开的,人的长相、身材、性格等方面也和五行息息相关,根据生辰八字五行分析可以知道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金形之人。
五行_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_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自然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国哲学思想基础之一,而中医的五行具体指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医的五行,供大家阅读!中医的五行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
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
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经验。
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
如肝、筋、目属木;心、脉、舌属火;脾、肉、口属土;肺、皮毛、鼻属金;肾、骨、耳属水等。
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
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治疗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採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
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
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
中医五行名词解释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五行理论是一种将自然界的万物分为五种属性并相互关联的理论。
这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每个属性代表了不同的能量和特征,也与五个脏腑器官以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有关。
下面将详细解释每个名词的含义和相关内容。
1. 木 (Mu): 木代表生命力和成长。
在人体中,木属性与肝脏和胆囊相关。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也在调节血液循环和情绪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当木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2. 火 (Huo): 火代表热情和活力。
在人体中,火属性与心脏相关。
心脏是人体的主要泵浦器官,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当火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心火旺盛、失眠、多梦等问题。
3. 土 (Tu): 土代表稳定和思考。
在人体中,土属性与脾脏和胃相关。
脾脏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能量供应给全身。
当土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脾虚、消化不良、体力不佳等问题。
4. 金 (Jin): 金代表清洁和收敛。
在人体中,金属性与肺脏和大肠相关。
肺脏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大肠负责排除废物和毒素。
当金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肺气不畅、皮肤干燥、便秘等问题。
5. 水 (Shui): 水代表流动和存储。
在人体中,水属性与肾脏和膀胱相关。
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也负责调节水液平衡和代谢功能。
当水属性失衡时,可能会导致肾虚、尿频、水肿等问题。
五行理论认为,当人体内的五行属性保持平衡时,身体健康,疾病会得到预防和治疗。
中医师通过调节患者的五行属性,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和恢复健康。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药、针灸、按摩和饮食疗法等方法常常被用于平衡五行属性。
例如,通过服用具有特定属性的草药来调理身体,或者选择特定的食物来滋养脏腑器官。
总之,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人们理解身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为健康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
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
五行学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其内容如下:五行与人体、情志、季节、方位对应表五行的生克(1)相生:木----火----土-----金-----水------木(2)相克:金----木----土-----水-----火------金(3)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相乘就是相克太过,其顺序与相克一致,相乘是超过了正常制约,克制太过而成为病害。
(4)相侮:侮是恃强凌弱,相侮是反克,与相克的顺序相反,是事物的反向克制。
为病理状态下的异常现象。
(5)子病犯母,母病及子:①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
母病及子系病邪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如水不涵木,即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其临床表现在肾,则为肾阴不足,多见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在肝,则为肝之阴血不足,多见眩晕、消瘦、乏力、肢体麻木,或手足蠕动,甚则震颤抽掣等。
阴虚生内热,故亦现低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
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
现水不生木,其病由肾及肝,由母传子。
由于相生的关系,病情虽有发展,但互相滋生作用不绝,病情较轻。
②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子病犯母系病邪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如心火亢盛而致肝火炽盛,有升无降,最终导致心肝火旺。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理论体系,它被认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一种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的基本模型,是对人体生理和疾病形成的原则阐述,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物质和现象都能够被归为五行之中,每一种五行代表了特定的方面和特性,包括色彩、声音、气味、味道、方位、季节等。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时必须考虑这些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五行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被称为生克关系。
相生关系是指五行之中某一种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促进其他五行的生长和发展,相克关系则是指某一种五行能够通过相应的方法抑制其他五行的发展,从而达到其治疗作用。
比如,木能够通过其相生的作用来补益火,火能够通过其相克的作用来制约水。
在中医五行学说中,五行的相互作用也具有调节和平衡的作
用。
如果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以达到平衡和调和的效果。
总之,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自然界和人体的深入探索和理解,并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是五行学说依然在中医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五行理论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
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五行-基本概念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中医五行-属性及归类(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
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
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2)五行属性归类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
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
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
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3)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
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
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
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中医五行-基本规律(1)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
乘,即乘虚侵袭。
侮,即恃强凌弱。
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
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
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
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
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
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
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
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
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
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
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
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
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
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
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
(2)五行的相生、相克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
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关系见下图: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相事物内部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因而经常处于运动发展之中,是不平衡的。
然而就五行整体来看,相生与相克又都是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
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也呈现动态均势。
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3)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
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制,即制约。
化,是生化。
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首先,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
即是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
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
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
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
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
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即所谓复气。
故《素问》又说:"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而且胜气重,复气亦重。
胜气轻,复气亦轻。
例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
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引起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减弱,从而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渐恢复,以维持其正常。
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和补充。
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
中医五行-运用(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