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2009年冰川冻土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各种单个模拟器的相互连接,使分布在各地的参训部队共用一 个数据库,从而便于组织各种协同训练科目和进行多军种联合 作战演习,美陆军还正在发展被称为“21 世纪部队训练方式”的 高级计算机模拟技术,即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它通过把先进的三 维图像、多路传感输入和“引导”功能紧密结合,能使演练者感到 “身临其境”,从而提高训练的效果当前,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和效 益,美军强调运用现代化训练手段和灵活选择适当的训练方式 施训。
2(12):66 - 71. 陈秋林,毛德华.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以常德
市鼎城区为例.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21(3):348 - 351.
决策 &信息(下半月刊) 97
2008 年第 7 期 总第 43 期
二、生态足迹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 Wackernagel(1996) 提出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其定义是:任何 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 的生态足迹是生产 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 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将一个地区或 国家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能力进行比较,能判 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是否 具有安全性 。 因此,通过跟踪国家或区域的能源和资源消费,将他们转化 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国家和区 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能判断一 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系统承载力范 围内提供定量的依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也能在全 球和区域范围内比较自然资产的产出和人类的消费情况。 (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分析。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作者:邵玲邓新芳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3期摘要:新疆的土地面积位居全国之首,地域广阔,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生态问题较为严重,虽然多年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形势依然严峻。
人口、资源和生态的矛盾在可持续发展中日益突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更多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影响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新疆2000-关键词:新疆;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Key words: Xinjiang;ecological footpri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08-030 引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但是由于荒漠程度和绿洲面积小的影响,导致人口密度较大。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年太阳能辐射量高,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水资源受季节因素影响,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地表水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这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
因此,全面研究资源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新疆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在对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采用很多定性的分析方法,还有指标选取的方法,这些方法存在着不易计算等问题,而生态足迹法由于其方便计算和能够直观定量的分析可持续程度而被广泛使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运用与人们生活消费量关系紧密,因此,此方法的运用能及时的更新数据的计算结果,为决策者们制定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基础理论1.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最早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正式讨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界定了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基于能值足迹模型的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基于能值足迹模型的我国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作者:周斌陈虎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05期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能值分析的方法计算生态足迹来分析我国2008-2013上半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状态,并得出相关结论。
这预示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依旧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能值足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自然资源也因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08年我国在海口举行的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国际合作大会,这次大会上我国提出了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要改变“先经济,后治理”的战略,我国意识到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与紧迫。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目前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最近的研究是到2007年,对各省市区域最近的研究到2008年。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n Rees提出,他的学生Mathis Wackernagel 逐步完善的。
经过众多学者的研究,这一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徐中民、杨开中等学者在2000年将生态足迹的概念引入到国内,很快被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
逐渐在国内形成了有关亚洲国家尺度的生态足迹模型。
能值分析法计算生态足迹的模拟实验(一)理论基础能值(Emergy)是由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H. T. Odum)于1986年创立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
能值分析是一种新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值转换率把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
(二)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的计算本文基于能值分析的方法来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以太阳能为标准,通过能值转换率把区域内的各项目能量流统一换算成太阳能值,再经过能值密度,来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这样计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具有可比性。
最后根据结果作图分析其生态经济发展状况。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
新疆 2 0 0 0 — 2 0 0 8 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情况进行 了计算和分析 , 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 新疆的可持 续发展状 态, 并提 出 相应 的对
策建 议 。
A b s t r a c t :X i n j i a n g h a s t h e l a r g e s t l a n d a r e a o f C h i n a , b u t d u e t o c o n s t r a i n t s o f n a t u r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s a r e : 新 疆的土地 面积位居 全国之 首 , 地域广 阔, 但 是由于 自然条件 的约束 , 生态 问题较 为严重, 虽然多年来政府在治理生 态环 境方面做 了很 多努 力, 但 是形 势依 然严峻 。 人 口、 资源和生态的矛盾在可持 续发展 中 日益 突出。 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 以来 , 新 疆的经济 发展迅速 , 但是 与此 同时我们 也要 更多的在经济发展 的同时, 研 究和分析影响新疆可持 续发展的 突出矛盾 。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以新疆为例
【 关键词 】 生态足迹模型 ; 可持 续发展 ; 生态赤字 【 图分 类 号】 F 2 . 中 145 【 文献 标识 码】 A
Qu n tt eA a ss n S s ia l De eo me tb c lgcl o t r t e r ae n Xij n a ta v n l i o u t n be v lp n yE oo ia o pi o yB sdo ni g i i y a F n Th a
ZHU- a ,L U- n Xio I Ya g
A s a t A a z g h s ia l cn io s f i i rv c l u h c l i lo t it o e, ec nld a i e e p n b t c: n l i e ut n b o d i n a po i e lo g o g a f p n m d lw o c e h tt d vl met r yn t s a e tn oX jn n tr e o c o r u t s o
s t nb ee p et ddces e c nu igeyl g g e d e ohm clsv g 0I s s i e u a aldvl m n er e f ib c smn ccn .r na t c e i -ai I e. o n a a di t o y r i e n pr a n sl ℃
会 发 展 处于 可 持 续 范 围之 内。反 之 ,如 果 出现 生态 赤字 , 明该地 区 生 C 生 F则 表
态 系统超 负 荷运 转 , 态 系 统处 在 不 安 全状 态 , 类社 生 人 会 处 于非持续 发展状 态 。其基 本原 理为 : ( 均 衡 因子与 生态 足迹 的计算 一) 在计 算 生态 足 迹时 ,需 要 引入 一 个变 量—— “ 衡 均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障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环 境 影 响评 价 不 是 简 单 的 生 态 环 境 影 响
问 题 . 是 包 括 以人 为 中 心 的 自 然 环 境 、 济 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而 经 等 在 内 的综 合 环 境 影 响 。
采 用 生态 足 迹 法 来评 价 土 地 利 用 总体 规 划 的 环境 影 响 . 是计 算 在 一定 的人 口和 经 济规 模 下 , 持 资 源 消耗 所 必 需 的 生 物 生 产 维 面 积 。 过对 区域 环境 承载 能 力 和可 持 续 性发 展 程 度做 出 2 第0期(第2 期 村 济 科 01 第2卷 5 总 6 ) 9
基于生态足迹曩论的新疆:t和用息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ll :l !
邵 (. 疆农 业 大 学管理 学 院 , 疆 乌鲁 木 齐 1 新 新
[ 摘
玲 ’杜 文星 , 俊孝 ’ , 杨 8 0 5 ;. 疆 国土 资源规 划研 究 院 , 疆 乌鲁 木 齐 3 0 2 2新 新 805 ) 3 0 2
表1 20 年新疆各类土地生产情况 o8
状水平 , 预测规划 实施后生 态足迹 、 态环境承载力 的变 化 , 并 生
分析变化原因 , 掌握 区 域 生 态 承 载 力 变 化 的规 律 。其 次 , 取 各 选 类 社 会 经 济 指 标 。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进 行 相 关 性 分 析 , 过 关 联 与 通 分 析 找 出影 响 区域 生态 足迹 主要 因 素 , 出 规划 建议 。 提 21 生 态 足 迹 计 算 技 术路 线 . () 种 消 费项 目的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分 量 计 算 。A = i i 1 各 iC厂 Y 其 中 . 为 消 费 项 目的 类 型 ; i 生 产 第 i 消 费 项 目 的生 i Y 为 种 物 生 产 性 土 地 全 国年 平 均 产 量 :i 第 i 消 费 项 目的 人 均 消 C为 种
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乌鲁木齐市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
8 10 ) 3 30
804 30 6
3 五 家渠环 保 局 , 疆五 家渠 . 新
摘 要 : 目的 】 于 乌 鲁 木 齐 市 19 2 t 【 基 97~ 06年人 均 生 态 足 迹 与人 均 生 态 承载 力 的 变 化 趋 势 和 差 异 , 析 该 市 分
(. e a ai Eo g M n t dctn Uu q 804 , h a 2 Clg e uc n 1 K yL bo O s cl y, iir o E ua o , rm i 3 0 6 C i , . o eeo Rs r sad f s o sy f i n; l f o e E v on n l c ne Xnag U i rt Uu q 804 , h a; . ni n etl r e i ueuo ua u ni nu t i c , i i n e i r eaSe jn v sy, r i 3 06 C i 3 E vo m n o co B r W j q m n r a P ttn a f i
20 年 为 界 先 减 小 后 增 大 , 态 环境 形 式 不 容 乐 观 。 【 00 生 结论 】 鲁 木 齐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形 势 十 分 严 峻 , 在 增 加 乌 可
生 态 承 载 力 供 给 的 同 时控 制生 态 足 迹 需求 , 而提 高 该 市 的 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 从 关键词 : 生态 足迹 改 进 模 型 ; 持 续 发展 ; 态承 载 力 ; 刀 差 ; 鲁 木 齐 市 可 生 剪 乌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方法 】 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 承载力的变化率及剪刀差。【 结果 】 119 ~2 1 ( )9 7 06年乌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
区域经济 ・
《 疆 财 经 ) 07年 第 5期 新 20
基于生 足迹的 态 新疆区 持续发 证 域可 展实 研究
王 进 , 张 丽
( 新疆 财经 大 学 经 济 学院 , 鲁木 齐 8 0 1 ) 乌 3 0 2
内容 提要 : 文应用 生态足 迹 计算模 型 , 本 以新疆 2 0 0 6年 统 计数 据 为基 础 , 新疆 2 0 对 0 5年 的 生
的方法 。这种 方法 在 学术 界 引起 了强 烈 反 响 , 并
,
不稳 定 性加 剧 , 自我调 控 能 力 削弱 , 态质 量 生
下降, 严重 影响 了经 济 的发 展 。 困此 , 新疆 “ 十一 五 ” 划 纲 要 提 出要 实施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规 推 进 资源节 约和综合 利用 , 展循 环经 济 , 发 保护 生态 环境 , 促进 人与 自然和 谐发展 。 ( ) 算模 型 二 计 1 生 态 足迹 计 算 。生 态 足 迹 的计 算 主 要 基 . 于 以下两个 事实 : 是 人 类 能 够估 计 自身消 费 的 一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F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 5 6 2 0 ) 5— 0 8— 5 1 0 8 7 ( 0 7 0 0 1 0
一
、
引 言
( ) 一 区域 概况 新 疆维吾 尔 自治 区 位 于 中国西 北 部 、 亚大 欧 陆 中部 , 中国 面积 最 大 的省 区 ,0 5年 人 口总 是 20 数 为 2 1 . 5万人 , 1 9 00 3 从 9 9年 西部 大开 发开 始到
收 稿 日期 :o 7 O 一 I 20 — 9 I
基于DEA模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与分析
区 域 经 济
新 疆 农 垦 经 ; 齐
2 o 1 4 , 1
据 。正是由于具备这些优点 , D E A方法在效率评 价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 , 在利用 D E A方法
产出主导型。 文章 旨在研究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 2 3 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效率情况 , 即在保证产出不
应用思路和过程 , 并结合我 国某大城市实际数据
进 行 了可持续发展 能力评价和全 国环境经济效 益分析 的实证研究 。陈讯等 ( 2 0 0 9 ) 采用 D E A方 法对西部地 区各省份经济的可 持续 发展水平进 行了评价 , 发现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经济的可持续
发 展均 为 D E A无 效 。张熠等 ( 2 0 1 1 ) 介绍了 C 2 R、
上, 环 境 和发 展 曾一 直 被 认 为处 于 “ 两难 ” 境地 :
来, 新疆经济取得 了长足 的发展 , 但长期以来都
是走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 单纯依靠高消耗 、 高投
人实现经济的增长。 目前 ,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的方法很 多, 比如模糊综合评判法 、 灰色关联分析法 、 层次 分析法等 , 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主观性 过强 , 很难排除人为 因素带来的偏差 ; 并且这些 方法只是评价 ,缺少改进 和完善的方面和程度。 相 比之下 , D E A方法主要通过数据和数学规划模 型进行评价 , 显得更加 客观 ,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 评价者的主观意识 ,从而得到更为客观的结论 。
更加简单 , 所 以选择投入主导型 D E A分析方法。
( 二) B C C — D E A模 型
可 持 续发 展 的基础 和能 力 的结论 。曾 珍香 等 ( 2 0 0 0 ) 提 出了 D E A方 法 在 可 持续 发 展评 价 中 的
区域产业生态足迹变化的实证研究
区域产业生态足迹变化的实证研究作者:郭永奇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08期摘要:在改革开放30年尤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生态环境的“瓶颈效应”也就更为突出。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新疆2001-2009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生态足迹进行了产业分解。
结果发现,第一产业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高、生态效率最低;第二产业生态效率较高,但是其生态足迹所占比重较高,且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第三产业生态足迹的比重最低,且其生态效率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通过评估各产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产业生态足迹;生态效率;新疆中图分类号:P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8-1966-05近年来,生态足迹模型(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核算工具,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和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而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996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雷斯提出生态足迹模型,并由魏克内格对其进行改进后,广泛运用于评价全球、国家、区域或城市等可持续发展程度一种模型[1]。
该模型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区域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并根据其生态资产负债情况,做出合理使用其有限的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目前,它被应用于全球、国家、地区、城市、旅游业甚至家庭消费等各个层面。
据统计,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各类承载力问题,世界野生动物基金(WWF)和发展重定义组织(RP)两大非政府机构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生态足迹资料[1]。
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被引入国内[2,3],我国学者先后对中国[4,5]、中国西部12省[6]、单个省区[7-9]、城市[10,11]、县域[12,13]、乡村[14]等不同区域做过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研究背景中介绍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新疆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特点,研究目的则是为了评估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在首先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然后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并对新疆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
接着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提升路径。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了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特点,探讨了该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新疆地区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评估模型、保护对策、提升路径、特点、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而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枢纽地区,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近年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和削弱。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对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新疆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生态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土地利用变化对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际影响,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建议和政策支持。
本研究将对新疆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土地利用变化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新疆作为中国的生态环境重要区域之一,其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评价
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评价
何静
【期刊名称】《新疆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1(033)004
【摘要】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利用FAO 数据、新疆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2000-2009年新疆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从2000-2009年间,新疆的人均生态足迹显著上升,生态赤字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生态协调系数DS显示,新疆的资源利用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其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何静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4
【相关文献】
1.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西藏可持续发展评价 [J], 程丽; 方江平; 李超逸
2.基于生态足迹的珠海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J], 廖爱红; 林诗楚; 崔春生
3.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西藏可持续发展评价 [J], 程丽; 方江平; 李超逸
4.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商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J], 杨瑛娟; 许佳岐
5.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法的中山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 [J], 位帅;方群生;何沛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探索新疆协调发展之路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探索新疆协调发展之路
马晓钰;叶晓勇;马合木提·托尔逊
【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 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rn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每个人都要消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生态足迹是生产人的消费所需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和水域的总和[1].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马晓钰;叶晓勇;马合木提·托尔逊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绿洲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能力研究 [J], 张风丽;龚新蜀
2.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J], 王燕;巴合提努尔;李秀花;牛风君
3.生态足迹模型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估中的应用——基于新疆巴州2000~2011年数据 [J], 艾尔肯江·阿布力提甫;肖俊华
4.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探讨 [J], 顾华详
5.论新疆四个主要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水平问题──应用层次分
析法对新疆四个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J], 孟有彪;高立鼎;杨志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杨振;牛叔文
【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4
【摘要】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原理框架、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甘肃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全省人均生态赤字0.288 3 hm2,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经超过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紧张,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亟待调整.并对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杨振;牛叔文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2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东江流域东源县为例 [J], 龚建文;张正栋
2.修正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J], 余凯莉;吴鑫鑫
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湖南绥宁县为例 [J], 于小玲
4.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J],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
5.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吉林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为例 [J], 王玉梅;尚金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及其动态预测比较研究--以新疆为例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定量分析及其动态预测比较研究--以新疆为例鲁凤;徐建华;王占永;胡秀芳【期刊名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年(卷),期】2010(26)6【摘要】探讨新疆生态足迹与其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内在关系。
计算新疆199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通过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法和灰色关联熵法,进行比较和印证分析,揭示影响生态足迹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筛选出最主要因素,并通过PLS回归和灰色预测拟合效果的比较,选取预测精度更高的模型。
研究结果如下:能源消费总量、总人口、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耕地面积6项因子均属于生态足迹的显著影响因子;PLS回归模型拟合的效果优于GM(1,1)模型,说明该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可用于未来生态足迹的动态预测。
【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偏最小二乘法;灰色关联熵;动态预测【作者】鲁凤;徐建华;王占永;胡秀芳【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东西部合作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相关文献】1.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动态比较研究 [J], 王伟;毛克贞2.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以新疆为例 [J], 朱晓;刘洋3.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 [J],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郭娜4.滇西北生态脆弱区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 [J], 蒋依依;王仰麟;张源5.生态赤字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及其动态预测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肖思思;余颖斐;黄贤金;陈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推算长期的生态赤字——以新疆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推算长期的生态赤字——以新疆为例
马晓钰;叶晓勇
【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6(20)3
【摘要】生态足迹建立在人类消费基础上,根据长周期的资源的人均消费量推算生态足迹,反映长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以新疆为例,分析近十几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结合1949年以来粮食和能源的消费情况,推算出近60多年的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长时段地了解新疆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的变化,揭示多年来新疆生态环境在不断增加的人类经济活动和人口增长影响下的压力越来越大。
【总页数】5页(P6-10)
【关键词】生态足迹;长期;生态赤字
【作者】马晓钰;叶晓勇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新疆大学研究生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7
【相关文献】
1.人口赤字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生态足迹理论在新疆的应用 [J], 马晓钰
2.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湖南省生态赤字研究 [J], 杨灿;朱玉林
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以新疆为例 [J], 朱晓;刘洋
4.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以法库县生态县建设为例 [J], 程全国;吕晓莹;王留锁
5.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评价
——以新疆阿拉尔市为例 [J], 何强;周正立;吕瑞恒;梁继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多年冻土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多年冻土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多年冻土变化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天山山脉是中亚地区的重要山脉之一,也是全球第四大冻土区。
尤其是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是天山山脉中最大的流域之一,冻土分布广泛且薄层化程度较高。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的多年冻土面临着加速消融的风险,这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巨大影响,还影响了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
因此,本研究将利用遥感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加深对该区域多年冻土演化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1. 收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多年冻土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数据库;2. 基于遥感数据和地形数据,分析多年冻土的分布和变化特征,制作多年冻土分布图;3. 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多年冻土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4. 基于研究结果,评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探讨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1. 收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的实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数据库;2. 利用遥感影像进行多年冻土缺失信息提取,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区域地形,制作多年冻土分布图;3. 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多年冻土的时空变化规律,回归分析气温变化对冻土面积和厚度变化的影响;4. 利用GIS技术,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探讨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预期成果:1.建立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数据库,形成多年冻土分布图;2.确定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地区多年冻土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分析多年冻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4.发表1-2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1-2项省部级或以上的科研项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0240(2009)0520969207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 收稿日期:2008212205;修订日期:2009203218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计划项目(KZCX22XB2203203)资助 作者简介:王国刚(1984—),男,山东临沂人,2007年毕业于聊城大学,现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研究.E 2mail :wangguogang066@王国刚1,2, 杨德刚1, 乔旭宁3, 杨 莉1,2, 唐 宏1,2(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3.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摘 要: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序上对新疆1990—2006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引入Ulanowicz 发展能力和万元G DP 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标,考察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足迹增长较快,尤其是2001年以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迅速,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到2006年人均生态赤字达3187hm 2,比1990年增大了516倍;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耕地、化石能源地和牧草地等三种土地类型上,土地多样化利用程度低,发展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生态足迹的增长和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针对性的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土地化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万元G DP 生态赤字;新疆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0 引言定量测度和评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重点[1-2],其核心是确定人类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3].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对可持续发展定量化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旨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如世界资源动态模型[4]、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研究[5]、能值理论[6]等,运用理论模型量化人类资源的利用,来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 )[7]、绿色GDP 指标[8]、生态足迹[9]等,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其中,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和其博士生Wackernagel 共同发展完善的量化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5],因其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价结果全球可比性强以及模型简便、可操作性强、资料易获取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评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理论模型研究方面,彭建等[5]、van Vuuren 等[10]和Wackernagel 等[11-12]通过研究指出了模型在定量化评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时存在的不足.为此,学者通过引进指标[3]、理论融合等方法,提出了能值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概念、指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生态足迹模型.实证研究方面,研究尺度逐步从国家[3,10,12]、区域层面缩小到省市[2,13]、县域生态评估[14]尺度,研究视角也由宏观走向微观.2004年Wackernagel 等[12]从时间序列(1961—1999)上分析了澳大利亚、菲律宾和韩国等三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变化;国内学者杨永奎等[13]、王书华等[14]分别选取重庆市、新乐市为研究区域,计算了研究区的生态足迹;有些学者从微观角度入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研究区的旅游[15-16]、交通[17]、水资源利用[18]进行了评估,并针对研究区的实际生态足迹第31卷 第5期2009年10月冰 川 冻 土J OU RNAL OF G L ACIOLO GY AND GEOCR YOLO GYVol.31 No.5Oct.2009变化,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以前的实证研究多是选择一个时间点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评估,较少从时间序列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上对一个区域生态足迹变化进行分析,这导致评估结果难以真实反映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间序列上分析了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变化过程,弥补了生态足迹横向、静态研究的不足,然后结合生态足迹多样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标,分析了社会经济活动对新疆区域生态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揭示了新疆生态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1 研究区概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73°41′~96°18′E,34°22′~49°33′N,总面积166149×104km2,约占全国面积的1/6,与8个国家相邻.现已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中西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区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区位优势显著.新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干旱是最大的特征,夏热冬冷,干燥少雨,日照时间长,光热、矿产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仅有156mm,蒸发量年均达1000~4500 mm,新疆是我国干旱区的主体.新疆远离海洋,四面环山,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镶嵌其中.新疆面积广阔,山地、荒漠和绿洲交错,是典型的山地2绿洲2荒漠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脆弱.其中,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是一个受干旱区自然和人文因素双重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比一般生态系统更脆弱,破坏后不易恢复.新疆绿洲面积小,仅占总面积的816%[19],并且被荒漠、戈壁包围、分割,使得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系数增大,但绿洲上集聚了全疆90%以上的人口,绿洲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密度的2倍多,人类活动剧烈,绿洲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06年全疆国民生产总值高达3045×108元,人均G DP为115×104元,经济增长率比全国平均高出2128个百分点,人口也由1990年的1529×104人增加到2006年的2050×104人,给绿洲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林地、草地面积减少[19].这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制约着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 研究方法与数据整理2.1 生态足迹模型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特定人口的资源消费和废弃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3].生物生产土地主要包括[20]化石能源地、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六种类型.生态足迹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这使得可以对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进行加总[2].生态足迹的数学模型如下[21]:EF=N・ef=N・∑(r j・c i/p i)(1)式中:E F为总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c 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 i为i种消费商品的全球平均产量;j,r j同上.其中r j采用全球一致因子[20],分别为: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182,草地为0154,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1114,水域为0122.2.2 生态承载力计算生态承载力是指区域所能够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总和[13],为使不同国家或地区同类型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可以直接比较,用产量因子进行调整[13],将不同土地类型面积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就可以得出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22]:EC=N・ec=N・∑(a j・r j・y j)(2)式中:EC为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a 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r j为均衡因子;y j为产量因子.其中y j采用Wackernagel等[20]1997年对中国生态足迹计算时的取值,分别为:耕地和建筑用地为1166,草地为0119,林地为0191,水域为1,化石燃料用地为0.2.3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标2.3.1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H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是以不同土地类型的面积作为测算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的指标.若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足迹的分配越近平等,系统组分的生态经济系统多样性越高,系统就越稳定.采用Shan2 non2Weaver的生态多样性公式[23]:H=-∑P i・ln P i(3)式中:H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P i为i类土地的生态足迹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的比例.2.3.2 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指标W以前的研究多采用万元GDP生态足迹作为生079 冰 川 冻 土 31卷 态经济评价的指标,但是这一指标只是从环境行为角度出发,并未考虑区域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万元GDP 生态赤字(盈余)指标综合考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生态需求和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24].计算公式如下:W =EF -ECA(4)式中:W 为万元GDP 生态赤字(盈余);A 为国家或区域当年GDP ;E F 为国家或区域生态足迹;EC 为国家或区域生态承载力.2.3.3 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C发展能力可由生态足迹乘以从系统组织角度推导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得到.按Ulanowicz 的公式,发展能力公式可以如下表述[3]:C =ef ・H =ef ・(-∑Pi・ln P i )(5)式中:C 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ef 为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H 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2.4 数据收集和整理时段选择在1990—2006年,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发展力等指标,从时序上分析了新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数据主要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的《新疆五十年(1955—2005)》、《新疆辉煌五十年(1949—1999)》和1990—2007年间的《新疆统计年鉴》.3 结果与分析3.1 新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时序变化分析根据公式(1),计算了新疆1990—2006年间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化石能源地和水域六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生态足迹(表1).根据公式(2),计算了新疆1990—2006年间包括耕地、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五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的生态承载力,并扣除了12%的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土地面积(表1).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之差. 计算结果显示: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总量是不断上升的,但生态足迹一直高于生态承载力,并且上升速度明显快于生态承载力.总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3643.07×104hm 2上升到2006年的11038.64×104hm 2,增长了2倍多,而总生态承载力仅由1990年2736.52×104hm 2上升到2006年的3097.79×104hm 2,致使总表1 1990—2006年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变化Table 1 Variation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pacity in Xinjiang Region in 1990—2006年份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3生态赤字E F/104hm 2ef /(hm 2・人-1)EC/104hm 2ec/(hm 2・人-1)ED/104hm 2ed/(hm 2・人-1)19903643.07 2.38242736.52 1.7896-906.56-0.592819913807.19 2.44902756.21 1.7730-1050.98-0.676119924146.28 2.62322764.36 1.7489-1381.92-0.874319934156.00 2.58902758.94 1.7187-1397.06-0.870319944498.06 2.75502781.53 1.7036-1716.53-1.0513********.08 2.91882786.50 1.6773-2062.58-1.241519965402.96 3.19842867.87 1.6977-2535.09-1.500719975559.63 3.23602892.12 1.6833-2667.51-1.552619986091.83 3.48632932.90 1.6785-3158.93-1.807819995931.52 3.34172966.85 1.6715-2964.67-1.670220006165.91 3.33403119.76 1.6869-3046.16-1.647120016765.20 3.60582955.68 1.5754-3809.52-2.030520027414.45 3.89172953.45 1.5502-4461.00-2.341520038125.98 4.20182946.89 1.5238-5179.09-2.678020048859.62 4.51312976.98 1.5165-5882.63-2.996620059923.62 4.93633021.06 1.5028-6902.56-3.4335200611038.645.38473097.791.5111-7940.85-3.8736 注:3扣除了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1795期王国刚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生态赤字在1990—2006年间增长了近8倍.从人均水平上看,新疆人均生态足迹持续攀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造成人均生态赤字额逐年增大.到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达5138hm 2,是生态承载力的316倍,人均生态赤字也由1990年的0159hm 2增大到2006年的3187hm 2,增长了515倍;从时序变化上看,1990—2000年间,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量,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变化幅度较小,而2001—2006年时段,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在总量和人均指标上不断上升,而承载力却不断下降.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逐步显现,新疆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较快,生物消费量增多,对生态的压力增大.从生态足迹的构成来看(图1),新疆区域生态足迹对耕地、牧草地和化石能源地处于高度依赖状态,人均生态足迹仍不断上升.2006年三者占总足迹面积的95166%,而1990—2005年间,一直维持在98%以上.其中耕地足迹所占比重最大,但是总体趋势是下降的,由1990年的49153%下降到2006年的36162%;牧草地足迹比重总体趋势是上升的,1990—2000年间,上升了10196%,而后趋向平缓;化石能源地的人均生态足迹自2001年后上升较快.这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消费比例增大,粮食消费量有所下降,对牧草地的生态压力增大,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量增大,导致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上升.图1 1990—2006年新疆生态足迹构成Fig.1 Time seri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omponentsin Xinjiang Region ,1990—2006 从不同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看(图2),耕地承载能力最大,占到总承载力的45%以上,但近年来呈轻微减小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占用了一些耕地资源,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落实也使得耕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三者合计占到生态承载力的50%以上,人均承载力变化不大,说明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的生态空间较大,尤其是牧草地和建设用地,如图3所示,处于生态盈余状态;水域的承载力比较小,保持稳定.图2 1990—2006年新疆不同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Fig.2 Changes of ecological capacity per capita for differentland types in Xinjiang Region ,1990—2006 通过对新疆1990—2006年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图3),可以看出,耕地和化石能源地生态压力大,生态赤字分别由013485hm 2・人-1、018274hm 2・人-1上升到112403hm 2・人-1、118069hm 2・人-1,生态赤字严重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林地由初期的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1994年以后,生态赤字增长趋势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人口的增加,水果产品消费量增加,林地生态足迹上升快,而林地面积又处于减少状态,导致承载力下降,林地生态赤字增大.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高于生态足迹,表明新疆的退耕还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畜牧业发展潜力大.随着人口的增长,对建成地面积需求不断增加,但建设用地供应充足,一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应该合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对其他用地的占用.图3 1990—2006年新疆不同生产性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赤字变化Fig.3 Changes of ecological deficit per capita for differentland types in Xinjiang Region ,1990—20063.2 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生物生产性土地按六种类型划分,利用新疆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根据公式(3)、(4)计算新疆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H 和发展能力C ,万元GDP 生态赤字W 依据公式(5)计算得出(图4).279 冰 川 冻 土 31卷 图4 1990—2006年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变化Fig.4 Cha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index of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XinjiangRegion,1990—2006 在研究时段内,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1990年发展能力最小,为2154,到2006年达到最大值6121,增长了1倍多.其中,2001—2006年是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这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效逐步显现.但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仅略有提高,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低,生态经济系统的稳定性程度提升缓慢,所以发展能力的提高主要源于生态足迹的贡献.通过对新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发现,耕地、林地和化石能源地等生物生产性土地生态压力大,生态赤字严重.因此,今后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提升,应该以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为主要手段,即提高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程度,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从万元GDP生态赤字指标的变化看,随着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的提高,W值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些变化表明,1990—2006年间新疆区域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由1990年的3147下降到2000年的2123,达到最小值,即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然后又有所回升,2006年为2161.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生态赤字的有效手段,新疆是一个资源大省,并且生态赤字严重,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势在必行.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发展力等指标,对新疆1990—2006年时段的生态经济系统可续性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新疆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量呈现递增趋势.其中,2001—2006年阶段增长幅度较大.但生态承载力的总量增长较少,人均量呈下降趋势,造成总量和人均量生态赤字严重,分别由1990年的906156×104hm2、0159hm2增大到2006年的7940.85×104hm2、3187hm2,增长了718倍、516倍.可以认为,当前新疆消费是以耗竭现有资源,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2)耕地、牧草地和化石能源地是新疆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1990—2006年间,人均生态足迹不断上升,但承载力变化较小,耕地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耕地、化石能源地生态赤字严重,仅牧草地略有盈余;1991年以前,林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然后转化为生态赤字,且上升较快;建设用地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3)1990—2006年间,发展力指数增长了1倍,上升趋势明显,但是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低、上升缓慢,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力的提升主要是生态足迹的上升;万元GDP生态赤字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即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但效果不明显.4.2 措施和建议为缓解生态压力、解决生态赤字等问题,实现新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新疆耕地、牧草地等适宜性土地面积大,但人口少、机械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土地经营方式粗放,单位土地面积产量低,区域土地生态压力大.此外,不合理的耕种、畜牧业结构,也进一步危及到新疆山地2绿洲2荒漠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及其稳定性.因此,采用新技术如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变经营方式如传统畜牧改为游牧,是提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是缓解生态赤字的有效途径.(2)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土地多样化利用程度,实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新疆的耕地、化石能源地等土地类型人均生态足迹大,生态赤字严重,而牧草地、建设用地等略有生态盈余.如牧草地资源,当前状态是草场资源不断退化,载畜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畜牧方式使得牧草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应该提高土地利用的多样化程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分担耕地等土地生态压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应该落实政策,加强对耕地、林地的保护.(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生态经济系统的3795期王国刚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 持续发展.新疆资源丰富,储藏量大,但由于企业产业结构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资源消费结构低,循环利用能力差,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今后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5 讨论生态足迹模型自提出以来,因其指标指示意义明确、评价结果全球科比性强等优点[5],而被生态学者迅速推广和应用,但其方法和模型上的缺陷,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判.(1)静态模型,缺乏预测功能[5].生态足迹模型以1a为单位,只是对当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不能动态的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本文从时间序列上研究了新疆1990-2006年间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了新疆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2)相对的生态偏向性[25].生态足迹模型仅仅强调人类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作用.本文通过引入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力等指标,考察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新疆的生态经济系统进行评估.此外,在研究中发现,生态足迹模型把生物生产性土地仅分为6种类型,按照不同类型赋予不同折算系数,这样得到的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全球可比性,但却忽略了地方本身土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使得对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在不失全球可比的情况下,应该细化土地类型分类,减小地方对生态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偏差.参考文献(R eferences):[1]Zhang Zhiqiang,Sun Chengquan,Cheng Guodong,et al.Progresses and tren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J].Advance In Eart h Sciences,1999,14(6):589-595.[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589-595.][2]Sun Fan,Meng Lingbin.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vailableecological capacity in Chongqing region[J].Chinese Journalof Applied Ecology,2005,16(7):1370-1374.[孙凡,孟令彬.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70-1374.][3]Xu Zhongmin,Zhang Zhiqiang,Cheng Guodong,et al.Eco2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city analysisof China in1999[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3,14(2):280-285.[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4]Meadow D,Meadows D,Randers J.Beyond t he Limit s[M].Toronto:McClelland&Stewart Inc,1992.[5]Peng Jian,Wang Yanglin,Wu Jiansheng,et al.Human Ap2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An Approach for Ec2ological Assessmen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1):153-158.[彭建,王仰麟,吴健生,等.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一种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1):153-158.][6]Odum H T.Self2Organization,Transformity,and Informa2tion[J].Science,1988,242:1132-1139.[7]Du Bin,Zhang Kunmin,Wen Zongguo,et al.Study on In2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to Measure Urban Sus2tainability,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4(8):51-54.[杜斌,张坤民,温宗国,等.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衡量城市可持续性的应用研究[J].环境保护,2004(8):51-54.] [8]Richard W.Measurement of social well2being:alternatives togross domestic produc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1):89-103.[9]Long Aihua,Zhang Zhiqiang,Su Zhiyong,et al.Review of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cological footprint[J].Advances inEart h Science,2004,19(6):971-981.[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971-981.][10]van Vuuren D P,Smeet s E M W.Ecological footprint s ofBenin,Bhutan,Costa Rica and t he Net herlands[J].EcologicalEconomics,2000,31(1):115-130.[11]Wackernagel M,Rees W E.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2ers to investing in nat 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2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1):3-24.[12]Wackernagel M,Monfreda C,Erb K2H,et al.Ecologicalfootprint time series of Austria,t he Philippines,and Sout hK orea for1961—1999:comparing t he conventional approachto an‘actual land area’approach[J].Land Use Policy,2004,21(3):261-269.[13]Yang Y ongkui,Wang Dingyong.Dynamic calculation and a2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Chongqing after establishingmunicipality status[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27(6):2382-2390.[杨永奎,王定勇.重庆市直辖以来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7,27(6):2382-390.] [14]Wang Shuhua,Zhang Y ifeng,Mao Hanying.Analysis of t he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y in urban2suburb district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J].Progress in Geogra2phy,2004,19(1):96-104.[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19(1):96-104.] [15]Yang Guihua,Li Peng.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a newyardstick to assess 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J].Acta Ecolog2ica Sinica,2005,25(6):1475-1480.[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6):1475-1480.][16]Zhang Jinhe,Zhang Jie.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and analysis of Huangshan City in2002[J].Acta Geographi2ca Sinica,2004,59(5):763-771.[章锦河,张捷.旅游生479 冰 川 冻 土 31卷 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J ].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17]Sun Peng ,Wang Qing ,Liu Jianxing ,et al .Time 2series a 2nalysis of Shenyang πs traffic ecological footprint [J ].Re 2sources Science ,2008,30(6):864-869.[孙鹏,王青,刘建兴,等.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分析[J ].资源科学,2008,30(6):864-869.][18]Huang Linnan ,Zhang Weixin ,Jiang Cuiling ,et al .Ecologi 2cal footprint met hod in water resources assessment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3):1279-1286.[黄林楠,张伟新,姜翠玲,等.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法[J ].生态学报,2008,28(3):1279-1286.][19]Shen Hao ,Zhu Hai.Discussion t he problems and counter 2measures on eco 2environment situation in Xinjiang [J ].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008,22(3):161-164.[沈浩,朱海涌.浅析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干旱环境监测,2008,22(3):161-164.][20]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 h t 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29(3):375-390.[21]Wang Shuhua ,Mao Hanying ,Wang Zhongjing.Progress inresearch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ll over t he world[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2,17(6):776-782.[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2.][22]Tilman D ,Wedln D ,Knops J.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 2ty influenced by biodiversity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J ].Nature ,1996,379:718-720.[23]Shannon C E ,Weaver W.The Mat 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M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49.[24]Wang Shuyu ,Bian 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 2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Funing County of Jiangsu Prov 2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7,26(2)239-244.[王书玉,卞新民.江苏省阜宁县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J ].生态学杂志,2007,26(2)239-244.][25]Yang Zhen ,Niu Shuwen ,Chang Huili ,et al .Evaluation of sustainability of t he regional ecological economics develop 2ment based on t 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4):542-546.[杨振,牛叔文,常慧丽,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持续性评估[J ].经济地理,2005,25(4):542-546.]V ariations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 apacitiesin Xinjiang R egion B 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WAN G Guo 2gang 1,2, YAN G De 2gang 1, Q IAO Xu 2ning 3, YAN G Li 1,2, TAN G Hong 1,2(1.X i nj i ang I nstit ute of Ecolog y and Geog raphy ,Chinese A cadedy of S ciences ,Βr ümqi X inj iang 830011,China ;2.Graduate Uni versit y of Chinese A cadem y of S ciences ,Bei j ing 100049,China ;3.S chool of S urveying&L and I nf ormation Engineering ,Henan Pol ytechnic Universit y ,J iaoz uo Henan 454000,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was for 2mally introduced by William Rees and Mat his Wackernagel in t he early 1990s ,and t hen it was used widely as a measure of sustainability.But it is also criticized by scholars ,because evidence sug 2gest s t hat it falls short ,such as static account s and so on.In t his paper ,a met hod using for ecological footp rint time series is p resented ,combining wit h develop ment capacity indexes ,and t hen applied to Xinjiang Region for t he time period f rom 1990to 2006.The result s show t hat t he ecological foot 2print ,not o nly total amo unt but also per capita ,grew rapidly ,especially from 2001to 2006,be 2cause of t 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 ment t hrough 2out t he analyzed period.However ,t he per capita of ecological capacity gradually decreased.Now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and energy land play t he mo st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capacity.On t he ot her hand ,develop ment capacity grew slowly ,which att ribute to t he low index of ecological foot 2p rint’s diversity.According to t he above result s ,t 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 ut forward :int ro 2ductio n of new technology to increase yield ;imp ro 2ving energy and land utilization.K ey w ords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capacity ;ecological deficit per ten t housand GDP ;Xinjiang Region5795期王国刚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新疆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