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学

合集下载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 概念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 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 理论基础
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 基本原理
学习小结
第五节中医体质学 的三个关键科学问

思考题
一体质及其相关概念 二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内涵 三中医体质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畴 四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方向与任务
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 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一)成人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二)成人版《中医体质量表》
作者介绍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体质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一体质与方药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二体质与针刺的耐受性及反应性
一调体康复的目的 二调体康复的原则 三调体康复的方法
第一节体质与 养生
第二节体质与 治未病
学习小结
思考题
一平和质调养 二气虚质调养 三阳虚质调养 四阴虚质调养 五痰湿质调养 六湿热质调养 七血瘀质调养 八气郁质调养 九特禀质调养
一体质与预防 二体质与公共卫生 三体质与健康管理
第一节体质与形态结 构
第二节体质与年龄
第三节体质与心理
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 力
学习小结
第五节体质的生理 特点
思考题
一小儿阶段 二成年阶段 三老年阶段
一体质的稳定性 二体质的可变性 三体质的多样性 四体质的趋同性
第二节体质与病机 从化
第一节体质与发病 的关系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

中医体质学说知识点总结1. 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中医对个体生理特点和素质倾向的总称。

个体的体质是由遗传、先天禀赋、后天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体质不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疾病易感性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中医体质包括整体体质、脏腑体质和气血津液体质三个方面。

2. 体质与疾病中医认为个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密切相关。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体质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病程,对于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中医治疗中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3. 体质与生活方式个体的体质特点也会影响其生活方式的选择。

比如体质较虚弱的人应该有规律作息,避免劳累过度,注意饮食营养等;而偏热体质的人适宜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情绪调节等。

4. 体质与中医调理中医体质学说也在指导中医调理方面有所应用。

中医调理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按摩、运动疗法等多种手段,针对不同体质的个体可能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5. 具体的体质分类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个体的体质可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等多个类型,每种体质都有其特定的素质特点、易发疾病和调理方法。

6.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中医理想的体质状态,包括气血旺盛、脏腑功能协调、生理功能正常等特点。

平和体质的人一般比较健康,患病率较低。

平和体质的人应该注意保持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

7.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气血功能失调,气虚,常见疲乏无力、容易出汗、眩晕等症状。

气虚体质的人应该多进行一些气血调理的方法,如艾灸、适度的运动等。

8.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阴虚火旺,常见烦躁热症、盗汗、口干口渴等,适宜选择滋阴清热的调理方法。

9.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阳气不足,常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宜选择温补阳气的调理方法。

10.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体内湿气过重,常见痰喘、口苦、消化不良等症状,适宜选择化湿祛痰的调理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
1
气虚型
气短派
【典型特征】 • 疲乏 气短 自汗(说话没劲,常出虚汗,易呼吸短促) • 肌肉松软 声音低 • 易感冒 【调节】 • 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 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以 柔缓运动,散步、打太极拳等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常自汗、感冒者可服玉屏风散预防。
4
血淤型
【典型特征】 • 血行不畅 肤色晦黯 • 皮肤较粗糙 眼里红丝多 • 牙龈易出血 • 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长斑派
【调节】 • 多食山楂、醋、玫瑰花、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 萝卜、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 物,少食肥猪肉等滋腻之品,并保持足够的睡眠。可参加 各种舞蹈、步行健身等。可服用桂枝茯苓丸等。
长痘派
【典型特征】 • 长痘 口疮 (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 刺、疮疖 ) • 皮肤易瘙痒 口苦 口臭 • 脾气较急躁 • 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 【调节】 • 饮食清淡, 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 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的 食物。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适合中长跑、游 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日常可服六一散、清 胃散、甘露消毒丹。
7
气郁型
【典型特征】 • 神情抑郁 忧虑脆弱 • 体形偏瘦 常感到情绪低沉 • 无缘由地叹气 易心慌失眠
郁闷派
【调节】 • 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 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 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可以服用逍遥散、舒肝和胃丸、开 胸顺气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调节。不要总待在家里, 多参加群众性运动项目。
8
特禀型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调理原则
因人制宜、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运动调理
根据体质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促 进气血流通。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调节心理 状态。
药物调理
根据体质类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或针灸等 治疗手段。
常见体质调理方案
气虚质
益气健脾,适当食用黄芪、党 参等中药材,进行太极拳等运
动。
血虚质
养血补血,适当食用当归、枸 杞等中药材,进行散步等运动 。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目录
•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要性 • 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体质的形成因素 •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现代医学对体质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体质学说的定义与重
01
要性
体质学说的定义
体质学说定义
体质学说是指根据个体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征差异, 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并分析不同体质类型与疾 病发生、发展及转归关系的学说。
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05
辨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望诊
观察形体、面色、舌象等,判断体质 类型。
01
闻诊
听声音、嗅气味,了解体质状况。
02 03
问诊
询问症状、病史,综合分析体质特点。
辨识原则
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结合个体差异。
05
04
切诊
摸脉象,判断气血阴阳等状况。
调理体质的方法与原则
饮食调理
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补充营 养。
平和质
精力充沛、适应力强、抵 抗力好、耐受寒热、不易 患病。
气虚质
易疲乏、气短、自汗、易 感冒、舌淡红、苔白润。
血虚质
面色苍白、心悸失眠、头 晕眼花、月经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体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平衡质,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征。

2. 体质形成: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体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遗传基因和胎儿期的发育情况,而后天因素则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3. 体质与疾病: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患上不同的疾病,并且在患病后也会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体质学说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4. 体质调理: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调理人体的体质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并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心理调理和药物调理等,其中饮食调理是最基本的调理方法。

5. 体质检测: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对人体的体质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个体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况,并为个性化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常用的体质检测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脉象检测、舌诊、面诊等。

中医体质基础学习

中医体质基础学习

疾病可以改变体 质
体质与疾病的治 疗和预防密切相 关
体质与疾病的康 复和预后有关
体质与疾病的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 作息、合理饮食等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疾病
体质与疾病的治疗
辨证论治:根据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体质与疾病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治疗 养生保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改善体质,预防疾病 中药治疗: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推拿: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调节体质,治疗疾病
血瘀质
特征:面色晦暗,皮肤粗糙,舌质 紫暗,脉涩
症状:疼痛,肿块,出血,麻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热灼 血瘀
调理方法: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清热凉血
气郁质
特征:情绪低 落,容易焦虑,
失眠多梦
病因:肝气郁 结,气机不畅
调理方法:疏 肝解郁,理气
畅中
饮食建议:多 吃行气解郁的 食物,如佛手、
阳虚质
主要特征:怕冷、手脚冰凉、 易疲劳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后天失 养、长期劳累
调理方法:温补阳气、健脾益 气、温经散寒
饮食建议:多吃温热食物,如 羊肉、牛肉、生姜等,少吃生 冷食物。
阴虚质
主要特征:怕热、 易出汗、口干咽燥、 心烦失眠
形成原因:先天不 足、后天失养、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
调理方法:滋阴清 热、养心安神、调 理脾胃
饮食建议:多食滋 阴清热、养心安神 的食物,如银耳、 莲子、百合等。
痰湿质
特点:体型肥胖,腹部肥满,皮肤 油腻,舌苔厚腻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中医体质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体质分类和辨识的方式,研究人体体质类型与健康疾病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中医体质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在体形、气质、临床表现等方面,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和描述。

但是,中医体质学的理论体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1975年由青海中医学院所主编的《中医体质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开始,并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中国中医科学院先后成立了中医体质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

他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研究,优化了体质分类,建立了以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为基本类型的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另外,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中医体质判定主要依靠中医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辨识。

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如人体成分分析仪、遗传学、生化检验等,为中医体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依据。

研究者通过将传统中医体质分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体质判定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目前,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研究表明,肝气郁结与情绪异常、饮食失调等有一定的关联;寒湿体质易患关节炎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血瘀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医个体化诊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中医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尽管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体质分类的标准和方式还不够统一和科学,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其次,现有的研究结果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验证,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
• (2)温阳兼顾脾胃:调治阳虚质,当兼顾脾胃,只 有脾胃健运,始能饮食多进,化源不绝,体质强健, 亦即养后天以济先天。松花酒、松花果蔬粉等产品 中都以松花粉为君药,在温阳散寒之外,发挥健脾 益气之效,充分体现了温阳兼顾脾胃的原则。
阴虚质 调体要点
• (1)滋阴与清热并用:阴虚生热,故滋阴应注意 与清热法同用,或滋阴润燥同用。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 应能力差。
• 湿热质 (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
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
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 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 脉滑数。
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
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
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
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
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
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气郁质 调体要点
• 1. 掌握用药法度:理气不宜过燥,以防伤阴; 养阴不宜过腻,以防粘滞;用药不宜峻猛,以 防伤正。对于国珍保健品的消费者来说,气郁 质在服用松花粉的时候要注意用量,如果气郁 症状轻微,可以用适量松花粉甘温散肝;如果 气郁化火的症状明显,则更适合选择松花伴侣 片,一方面调整肝脏,一方面避免燥热化火伤 阴。
• 2. 提倡情志相胜:气郁质者情志不畅,必须 充分重视精神调节,如语言开导,顺情解郁, 或采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方法。

中医体质学说

中医体质学说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 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
• 较难适应。
• 治则: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利水渗湿。 • 针灸:火罐治疗,(闪罐、走罐、旋罐、
抖罐、平衡火罐,取背俞穴:脾俞、肝俞等。)。 • 保健穴:曲池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 鼻微干,喜冷饮,便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

感邪易从热化。
• 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

不耐受暑、热、燥邪。
• 治则:补肾益精、滋阴降火。 • 针灸:关元、气海、中极、中脘、大横。 • 太溪、照海——滋阴要穴。 • 保健穴:太冲穴
中医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群中不同个体的身心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生命延续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
响等重要内容的理论知识。
(一)、概念
• 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 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 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 人体个性特征。
• 中医体质观:形神合一

艾灸;隔附子饼灸。
• 保健穴:气海穴
(每日按摩2-3次,每次3-5分钟)。
阴虚体质
• 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自觉身热,手足心热, 面部红赤,口干舌燥,皮肤干, 失眠,便秘,尿短赤,舌瘦红绛, 苔少 ,脉细数。
• 病机:1、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 2、体内阴液不足,或虚火阳盛。
•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 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

《中医体质学说》课件

《中医体质学说》课件
《中医体质学说》PPT课件
•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 中医体质的分类与特点 • 中医体质的辨识与调理 •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 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与展望
01
中医体质学说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中医体质学说是一门研究人体体质特 征、类型、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 、发展关系的学说。
概念
体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 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特 质,包括生理机能、心理特征、形态 结构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通过体质辨识,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针对不同体质的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疾病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类型,制定个体化 的诊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调理体 质,改善患者的内在环境,增强
机体免疫力。
针对不同体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促进疾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包括体质类型的分 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
临床应用
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 质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普及推广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中医 体质学说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 可,普及和推广工作正在不断加强 。
中医体质学说的未来发展
血瘀质
总结词
面色晦暗,疼痛固定
详细描述
血瘀质的人面色晦暗,疼痛固定 。他们通常体形偏瘦,性格急躁 。容易出现血瘀症状,如皮下瘀 点、痛经等。
气郁质
总结词
情绪低落,失眠多梦
VS
详细描述
气郁质的人情绪低落,失眠多梦。他们通 常体形偏瘦或适中,性格内向。容易出现 气郁症状,如抑郁、焦虑等。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
易感性 源于父母
环境影响 关爱体质
体质
治疗反应 预后转归
调整体质
治 未 病
(一)什么是体质
所谓体质,是指在人的生 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 获得的基础上,在其生长发育 和衰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自 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形态、 心理及生理功能上相对稳定的 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在人类先天因素
儿 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父母的体质特 征通过遗传,使后代具有类似父母的个体 特点,是先天因素的一个方面,而胎儿的 发育营养状况、对体质特点的形成也起着 重要的作用。
先天因素即“禀赋”。包括遗传和胎
(五)体质形成的因素
2.地理环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 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 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 质。因此,中医学在体质养生上也强调 “因地制宜”。
肝常有 余 肾常亏虚 肺脏娇嫩 心火有余 脾常不足
(六)体质的生理特点
(2)青年体质特点:肾气旺盛,机体发育渐趋成熟。
(3)中年体质特点:脏腑功能减退,阴阳气血失调。 (4)更年期体质特点:全身各系统的功能衰退,生 理活动转向低谷。 (5)老年体质特点:精血亏虚,气血运行不畅。
(六)体质的生理特点
中医体质养生
青岛市按摩康复医院 刘红石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源于父母,生存于环境和自我耕 耘所形成的土壤上,不同的土壤带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 验。呵护生命、关注健康、养生保健,就要先了解、 关注自己的体质。体质决定了我们的健康,决定了对 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了得病后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 转归。关爱体质、调整体质,可以减少易发某类疾病 的倾向,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治未病。
形:肌肉 骨骼 五脏 五官 皮肤 毛发 血脉等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

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的体质类型以及各个体质类型的特征、调养方法等。

它是通过对人体的形态、生理、症状等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将人体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为人体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中医体质学是在“望、闻、问、切”四诊方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学科。

中医体质学认为,人体的体质决定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了个体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的观点,人体可以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8种体质类型。

平和体质是中医体质学认为最为健康和理想的体质类型。

平和体质的特征是精神状态良好,体形健壮,反应乐观积极,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这种体质的人常常感到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容易出汗。

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则是两种相对的体质类型,阳虚体质的人阳气不足,常常感到寒冷,四肢冰凉,腰腿酸软。

阴虚体质的人阴气不足,容易口干、咽痛、失眠等。

痰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是两种常见的湿邪体质类型。

痰湿体质的人体形较胖,容易出汗,口腔黏腻,胃口不佳。

湿热体质的人则容易口渴多饮,大便黏滞等。

血瘀体质是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瘀血凝聚而成痰。

血瘀体质的人常常患有瘀血性疾病,如静脉曲张、痛经等。

气郁体质的人常常情绪低落,易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中医体质学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于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取相应的调养方法。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通过适当增加营养摄入,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方式来调养体质。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温补性的食物摄入,避免寒冷刺激等方式来调养体质。

中医体质学为我们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并根据体质类型采取科学的调养方法提供了指导。

通过调养体质,我们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中医体质学以体质辨识调理为主的学科

中医体质学以体质辨识调理为主的学科

中医体质学以体质辨识调理为主的学科中医体质学是一门以体质辨识调理为核心内容的学科,它通过对个体体质的辨识和针对性的调理,达到预防疾病、保健身体的目的。

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促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一、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根据中医经典中对体质的描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通过对人体特性、体质类型和体质辨识等方面的研究,来识别和调理个体体质,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自古以来,中医体质学就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关于体质的描述和论述就非常丰富。

历代医家通过对体质特点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质理论体系。

到了现代,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人们对体质的认识和了解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

近年来,中医体质学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

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对体质辨识和调理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热点。

二、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和内容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人体脏腑功能、形态特征、体质指标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辨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辨质与问诊、切诊、望诊、闻诊等中医诊断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辨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中医体质辨识过程中,需要对个体的气血、阳虚阴盛、痰湿、湿热、气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个体的体质类型,并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调理方案。

中医体质学将体质类型分为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和阴虚质等七大类型。

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调理方法。

通过对体质类型的辨识和调理,可以改善体质的不平衡状态,从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中医体质调理的原则和方法中医体质调理是中医体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个体体质类型的辨识,制定相应的调理方案,来改善和调节体质的不平衡状态。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人体体质特点进行分类和归纳的一种理论体系。

体质指的是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个体的形体、生理和心理特征。

中医体质学说对预防疾病、调节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临床研究进展显著,为促进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一、中医体质分类研究的进展中医体质学说最早来源于《内经》,提出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和平和质十种体质类型。

这十种体质是根据人体生理、病理和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归纳出的。

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了更多新的体质类型,比如寒湿体质、湿热寒凝体质等。

这些新的体质类型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丰富了中医体质分类系统。

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容易患上不同类型的疾病。

比如气虚质容易患上肺病、阴虚质容易患上肾病、特禀质容易患上过敏性疾病等。

这种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和健康管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可以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来维护健康。

比如气虚质的人可以通过食疗和运动来调理体质,阴虚质的人可以通过补肾滋阴的方法来调理体质。

这些调理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中医体质调理提供了更多的实践经验。

中医体质学说与现代医学的研究是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新方向。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体质与遗传、代谢、免疫等现代医学概念有关。

这为中医体质学说的科学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也为中医体质学说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医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正在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随着中医体质学说的不断发展,相信它一定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质Biblioteka 征。(八)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 来说,疾病改变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如大 病、久病之后,常使体质虚弱;而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肾炎等)迁延日久,患者的体质易表现 出一定的特异性。而感染邪气,罹患某些疾病 (如麻疹等)之后,还会使机体具有相应的免疫 力,使患者终生不再罹患此病。
内伤病的发生也与体质密切相关。个体体质的特殊 状态或缺陷是内伤情志病变发生的关键性因素。
(三)解释病理变化
1、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 从化,即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从化的一般规
律是: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 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 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 邪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
④ 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左右的男子进入了更 年期,因天癸渐竭,精血衰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⑤ 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渐虚,多以 虚为主,兼夹痰瘀。
儿童的体质特点
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 心热与火同肝论,娇肺易伤不易愈。
——明·万全《育婴秘诀》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体质学说既是养生防病的理论支撑, 又是个性化诊疗的理论基础。中医讲的 “因人制宜”,就是强调在诊治疾病时因 个人的体质差异而做相应的调整。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 能、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体质通过人体形态、机能的差异性表现出来,在 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 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和易罹性, 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中医体质学-王琦

中医体质学-王琦

中医体质学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

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医体质学》图书信息[编辑本段]版权信息作者:王琦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5-8-1字数: 243000页数: 151开本: 16纸张:胶版纸I S B N : 9787117070195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外科学定价:¥19.0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彤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即①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②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形神合一”思想;③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④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司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

中医体质知识点

中医体质知识点

中医体质知识点
中医体质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将人群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以了解个体的生理特点、易患疾病倾向和调养方法。

以下是一些中医体质的知识点:
1. 中医体质分类:中医将体质分为九型,包括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痰湿型、湿热型、血瘀型、气郁型和特禀型。

2. 平和型:体质健康,生理功能平衡,容易适应环境变化,较少患病。

3. 气虚型:体质气虚,常表现为气短、乏力、容易出汗、声音低弱等,易患肺脾两虚相关疾病。

4. 阳虚型:体质阳气不足,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乏力、精神不振等,易患肾阳虚相关疾病。

5. 阴虚型:体质阴液不足,常表现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易患肝肾阴虚相关疾病。

6. 痰湿型:体质湿气重,常表现为体重超标、容易水肿、胸闷痰多等,易患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

7. 湿热型:体质湿热偏盛,常表现为口苦口干、尿黄便秘、皮肤瘙痒等,易患湿热内蕴的相关疾病。

8. 血瘀型:体质血液循环不畅,常表现为经期不调、疼痛难忍、皮肤黯淡等,易患心脑血管疾病。

9. 气郁型:体质情绪不稳定,常表现为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等,易患情志失调
引起的相关疾病。

10. 特禀型:体质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食物等,易患过敏性疾病。

中医体质是一种综合评估个体身体状况和疾病倾向的方法,通过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和预防疾病。

然而,中医体质仅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中医医生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体质学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

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医体质学》图书信息[编辑本段]版权信息作者:王琦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5-8-1字数: 243000页数: 151开本: 16纸张:胶版纸I S B N : 9787117070195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医学 >> 临床医学 >> 外科学定价:¥19.00[编辑本段]内容简介中医体质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创新点与突破口,它突出地反映在“体质为本,彤神构成,体病相关,可分可调”等基本论点,即①体质可分论:人类体质可以客观分类,中医体质分类具有文献依据、临床依据和相应的生物学基础;②形神构成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体现中医“形神合一”思想;③体病相关论:体质和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体质类型影响发病的倾向性;④体质可调论: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司变性,通过干预调整其偏颇,体现体质可调性。

《中医体质学》教材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体质的形成、体质分类、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诊断、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等系统论述,实现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延伸和创新,并为生命科学提供新的认识体系。

教材中提出并涉及了许多重大科学命题,如探讨“形神合一”的科学内涵。

从形态结构一生理功能一心理特征一生物遗传方面,揭示由多种复杂因子构成的体质现象。

通过“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表述,阐明体质调治的机制和方法,进一步揭示中医学是整体调节的医学,为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体质分类研究、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体质可调性研究是本教材的三条主线,也是今后体质研究的主要任务。

《中医体质学》教材作为教育部“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内容之一,经过19所中医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专家的共同努力,数易其稿,为中医基础教育开辟了新的领域。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保持本学科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力求体现中医体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研究方法。

对许多重要学术问题,编委会还多次组织会议进行论证与研讨,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使教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中医体质学》教材的编写,适应学科发展,培养新世纪人才,面向新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理论研究带有标志性的新成果,也是中医基础理论新的突破。

欲求中医之振兴必求学术之振兴,欲求学术之振兴必求理论之振兴。

中医学将在人类的进程中,以理论的自我更新,持续创新获得持续发展。

[编辑本段]目录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一、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二、中医体质学的性质与范畴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与作用一、中医体质学的地位二、中医体质学的作用第三节中医体质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理论基础二、《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体质理论的应用三、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四、中医体质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第四节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一、中医体质学的哲学基础二、中医体质学的生理学基础第五节中医体质学的基本原理一、体质过程论二、形神构成论三、环境制约论四、禀赋遗传论小结第二章体质的形成第一节先天因素一、种族、家族遗传二、婚育、种子三、养胎、护胎、胎教第二节后天因素一、饮食营养二、生活起居三、精神情志第三节环境因素一、自然环境二、社会环境第四节疾病与药物因素一、疾病因素二、药物因素小结第三章体质分类第一节体质分类方法一、古代体质分类方法二、现代体质分类方法第二节中外体质分类的比较一、中西方体质分类的比较二、中日体质分类的比较小结第四章体质生理第一节体质与年龄一、小儿体质二、青年体质三、中年体质四、更年期体质五、老年体质第二节体质与性别一、女性体质二、男性体质第三节体质与心理一、体质与认知二、体质与情感三、体质与气质第四节体质与适应能力一、体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二、体质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五节体质的生理特点一、体质的遗传性二、体质的稳定性三、体质的可变性四、体质的多样性五、体质的趋同性六、体质的可调性小结第五章体质病理第六章体质诊断第七章体质与治疗第八章体质养生与预防附录少数民族体质理论与应用主要参考文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 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平和质 (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