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宋山水画笔墨结构探究及在人物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笔与墨
学 习 中国山水 画必须要走宽 的路子 ,特别是青 年 学 生 , 自古流传下来 的优秀作 品都 要有所研究 , 对 还要
能把握其 基本特点 。历 史上每位 大家都有其相应 的风
格 。虽然 笔墨有其共 性的东西 ,但 每位大家 又有所不
同, 这就 是形成其个人 风格 的重要 方面 。所 以, 在学生 有选择 的学 习具体作 品时 , 都要有针对性 的指导 。如荆
两个宗派来 比喻山水 画 的不 同风格 。无论南 派祖师王 维 以及所谓 的荆 、 、 、 米 家父子及 至元 四家所谓 关 董 巨、 的南宗正传 ; 还是北 派祖师李思训所 谓 的赵伯 驹和李 、 刘、 、 马 夏北 派 为代 表 , 综观 其 作 品 , 除皴 法多 种多 样 外, 其勾线全部 中锋 为主 , 这也是 学习 中国山水 画必须
、
传 统 中国山水 画的学习途径是 由临摹到 写生再到 创作 , 如此反复进行 。其 中临摹是继 承传统 的捷径 , 在 中国山水画学 习中起着 重要作用 。那 么就要求学 习者 必须掌握正确 的临摹 方法 ,动手 临摹 之前首先要分 析 范本的特征 , 分析其用笔用 墨的具体方法 。以临摹元四 家之一 的倪瓒 ( 倪云林 ) 的作 品为 例 : 笔墨 在熔铸 各 其
事半功倍 的作 用。 分析 中国山水 画就是分析 笔与墨
一
就是 笔 、 、 、 的讲 解 , 墨 纸 砚 同时提 出要 求有 好 的笔 与 墨 。陈磊老师还 拿出 自己运用李 鸿章流传 下来 的古墨 来做示范 , 自己常年运用 的端 砚来磨墨 , 用 然后 在宣纸
上显示其效果 , 此说明 中国山水画是精 品艺术 , 借 创作 起 来一点也马虎 不得 。液态 的墨汁胶性重 , 、 拖 行笔起
浅谈两宋山水画造境
浅谈两宋山水画造境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
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
再没有哪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
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我的图像、人的性情。
中国绘画艺术历来有着自己的发展体系,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就是超越于物象之外的意境表现。
宋代山水画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画境与诗境两个方面。
北宋绘画重在“画境”的锤炼,在意境方面,表述了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和目的:以“远”达到超出有限之“象”,从而趋于无限的“道”。
南宋侧重追求画面细节的雕饰,山水画重在锤炼由“画境”变为“意境”。
画面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浓厚的“诗境”。
画境-----北宋山水画延续五代写实画风,北宋山水绘画比较注重物象的真实,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真实生动的再现, “写其真,得其神”是衡量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标准.北宋重“自然”、“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严格精细观察自然的审美心态,体现了受宋代理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对物理、物情、物态具体把握的现实主义精神。
北宋初年,山水画直承五代传统,艺术家们怀着崇仰和惊叹的心情来描写大山大水,歌颂令人钦敬而不敢狎玩的大自然的宏伟壮丽,一些画家开始描写大自然景色的季节变化,探索着抒情寓意的平远与高远之境。
李成与范宽所代表的宋初山水画的两种风貌:一平远,一高远;一开阔渺远,一雄强逼人。
李成(919-967),字咸熙,被评为北宋山水画第一家。
他的作品“豪锋颖脱,墨色精微,秀气可掬”,自然中的山水物象在其秀润的墨法表现下,如烟如雾,变幻多姿地呈现在作品中,颇具寓意。
如其作品《读碑窠石图》,置景幽远,气象萧瑟,原野凄凉。
就那一块残碑,几株枯树,一个发怀古之幽情的旅人,就表现出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的人世沧桑之感,读来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寂的情景。
浅谈宋代山水画笔墨结构对当代人物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 溪 山行 旅 图》 是 北宋绘 画 巨嶂式 山
里。这 就是塔皮埃斯与东方哲学 的不谋而合 , 他的创作就像 是坐
禅修 行, 他 对 每 种 事 物 的关 注 与 引用 就 是 悟道 的过 程 。
水 的典范之作 , 是对 前人“ 君 臣” 母 题 的再
次简化。作 品 中, 近 乎 纪 念 碑 式 的 构 图是
爱m秀 £ , 育 开 充
飞 白效果 的成功 。最具代表性 的是《 巨大 的结》 这 一作 品, 他用有
摘
要: 文章 以视 觉 分析 的 方式 , 以 口
力 而富有节奏 的运 笔在 简洁 的底 色上“ 书写” 了一个 带有飞 白效
果 的“ 结” , 理想而生动地传达 出他对人生充满许 多打不开 的“ 结” 的暗示。法国艺术评论 家吉尔贝・ 拉斯科在谈到塔皮埃斯 的创作 中所 蕴含 的东 方文化信 息时 , 引用 了我 国宋代 著名文 学家、 书法 家 苏轼的话来概 括 : “ 画竹 必先得成竹 于胸 中, 执笔 熟视 , 乃 见所 欲 画者 , 急起 从之 , 振笔直遂 , 以追 其所见 。如兔起鹘 落, 可纵 即 逝 矣。 ” 这段话 生动形象地 说 明了塔皮 埃斯对 中国书法和绘 画的
墨法、 造景 等诸 多绘 画 因素 出发 , 说 明从
民族 本 体 生 发 出的 艺 术 语 言 才是 中 国的 , 其 也 是 当代 人 物 画 创 作 应 当借 鉴 的 。
关键 词 : 宋代 山 水 画 笔 墨结 构 借 鉴 早期雄 浑壮丽 的山水画从魏晋 、 五代
影响 , 并对现 当代 的社会 也有着重要 的意义。从 某种意义上说 ,
塔皮埃斯虽然是一位西班牙人 , 但在他的性格 中却体现着双
两宋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探析
一、两宋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常在自然静谧的画面上点缀一两个樵子渔夫、牧童野老、文人雅士或羽客高僧,这类人物被称为点景人物。
点景人物虽然以小为妙,但却是山水作为独立学科而从人物画中解放出来的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人文内涵。
《芥子园画谱》中:“山水中点景人物诸式,不可太工,亦不可太无势,全要于山水有顾盼。
人似看山,山亦似俯视看人。
琴须听月,月亦似静耳听琴。
……于一笔两笔之间,删繁就简,而就至简,天趣宛然,实有数百笔所不能写出者,而此一两笔忽然而得,方为入微。
”可见,点景人物所占面积甚小。
当我们在欣赏一幅山水画时,大多人都被高大雄伟的山峰所震撼,或被烟雨朦胧、轻烟缭绕的美景所吸引,很少有人关注画中的点景人物,但这正是画家所要深化的主题,甚至是画家自己的写照,以此来抒发感情,烘托画面意境的。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的一个高峰时期,其画中点景人物也在此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并达到了一定高度。
纵观中国绘画史,宋代是一个特殊时期,“靖康之乱”使宋代发展成为两个时期,平和的北宋和偏安江南的南宋,不同地域的绘画形式的交流融合,使画家的心境、画风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画家们由对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关注转向了自我精神、内心世界的关注。
而这一思想的形成也是受儒、道、释三教的影响,理学的形成,就是这三家思想的有机结合,画家开始注重情感的表达,导致了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精彩纷呈,人物形象更加多样化。
王伯敏在《中国美术通史》中说:“宋代山水画进一步把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变化结合起来。
”可以总结为,两宋时期,点景人物的形成、发展、演变都是与山水画发展紧密相连的。
二、两宋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类别及作用从两宋这一特殊时期来分析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是因为它是整个山水画史中最为成熟的一部分,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其画中点景人物的形态也是最为丰富多样的,从形象上看,可分为渔父、骑驴者、文人隐士、市井农夫。
(一)渔父渔夫是指在江河湖中以打渔为生的渔民,着短衣襟,单人或多人撒网捕鱼,以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世人眼中,是指具体的人。
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差异性
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差异性CATALOGUE 目录•引言•宋代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特点•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差异性分析•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结论引言CATALOGUE 01研究背景和意义两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两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差异是研究其艺术风格和特点的关键。
研究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差异性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艺术风格、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宋代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特点CATALOGUE02笔墨语言的定义和分类宋代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特点概述010*******笔墨语言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应用010*******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差异性分析CATALOGUE03两宋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差异墨色北宋山水画善用浓墨重色,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层次分明。
南宋山水画则善用淡墨轻色,画面色彩柔和自然,意境深远。
笔法北宋山水画多用中锋用笔,线条沉稳厚重,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纹理。
南宋山水画则多用侧锋用笔,线条轻盈飘逸,表现出山石的灵动和秀美。
构图北宋山水画构图饱满,注重对自然山水的细致刻画和表现。
南宋山水画则更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构图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差异表现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差异的原因探讨社会历史背景01审美观念02画家个人风格03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对后世的影响及价值CATALOGUE04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对后世的影响传承和发展两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特色和表现形式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和发展。
形成独特风格弘扬传统文化两宋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结论CATALOGUE 05研究成果总结北宋山水画注重写实,南宋山水画注重意境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比较两宋山水画与其他时期的山水画在笔墨语言上的差异THANKS感谢观看。
两宋山水画中的自然物象与笔墨技巧
中,借物抒情,情景交融,这其间便是“外师造化, 水画家中笔墨独具特色,其性格玩世不恭,时人称
度,是因为有整套严整、完备而独特的写实规范。 彩” 、 “经营位置” 、 “传移模写” ,谢赫的“六法论” 元代文人画的兴起,逐渐疏离了两宋的这种绘 画传统,开始寻求新的趣味。到了明清,文人画成 了山水画的主流形式,其旨趣在于 “远” 。 文人画张 扬主观而轻视客观呈现,不屑于自然形象的塑造与 深入刻画,加强了笔墨的主观抒写性。相对于宋画 的丰富多样与博大雄浑,文人画仅有思想的高妙与 书法笔墨的娴熟显然是不够的,作品明显缺失了大 自然丰富的万千气象与生活气息。 山水画依附自然而萌生,山水画中笔墨与自然 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最具典型意 义的绘画形象。宋人山水重视对自然的观察体验, 笔墨章法匠心独运,包含着多方面的形式、技巧因 素,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
擦,笔路含蓄委婉,线条多变而见情趣,故而“独 步一时” , 成为北宋宫廷山水画的一个主要派别。 范 宽初学荆浩与李成,得其精妙,后深入自然山川, 观察体验不同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 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独创 “雨点皴” , 用笔 如铁似钢,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一带高山巨石的特 殊体貌,具有磅礴之气势,雄强朴厚,俊重壮美。 靖康之变, 宋室南渡, 随着绘画中心转向南方, 南宋画家们更加致力于塑造秀丽的江南山水形象, 画风由北宋的雄壮浑厚转化为空灵雅秀,史称“南 宋四大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其共同特 点是用笔多以侧锋刷扫,落笔重起笔轻,笔与笔之 间自然留“白” ,作山石多以面皴为主,用笔刚健、 奔放、简率,以清奇峭拔的形象和简括的笔墨章法 开创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南宋的米芾在宋代山 为“米癫” 。其作品属意笔一路,用墨氤氲,不温不 火,打点用横笔,错落有致,史称“米氏云山” 。米 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 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 作画而不求工细” ,充分利用水墨特性,其表现深 度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之境界。 两宋山水画笔墨形式与技巧的创新,还有一个 活、现实情感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的迷恋与对虚幻 社会生活多姿多彩,层面丰富。这一切使山水画题 且将自然山川的特性与人的现实生活、情感结合起 来。如行旅、山居、渔樵、耕读等均反映了当时社 会生活的某种风貌。 “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 “峰 峦深厚,势大雄强” ,这不仅是对自然山川固有特 色的忠实描摹,还蕴涵着当时人们的精神崇尚选择 与画家个人不同的审美眼光。 正如宗白华所说: “中 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同时又是最空灵的 然会被其极具分量感的形象刻画所震撼;看郭熙的 倒,仍然对画面所洋溢的朴素、亲切的自然情趣与 两宋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抓住了自然物象与人 含蓄清新的美学见解,更接近我们的民族心灵。宋 代绘画的成就在于高度的写实性,而达到这样的程
浅谈宋元山水画的笔墨美
浅谈宋元山水画的笔墨美07美本一班莫熙鑫2007504119内容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一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
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各流派特征审美特色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
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
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
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
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
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
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
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
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
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析
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析宋文治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他的作品以清新秀润、典雅韵致而著称。
深入研究宋文治的山水画技法,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国山水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图宋文治的山水画构图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开合、疏密、虚实等对比手法,使画面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在开合方面,他常常通过近景与远景的呼应,形成大开大合的气势。
比如在一些作品中,近景的树木山石紧密排列,营造出丰富的细节和充实感;而远景则以简洁的线条和淡墨渲染,展现出广阔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开合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
疏密的处理也是宋文治构图的一大特点。
他会在画面的某些部分密集地布置景物,如树林、山峦等,而在另一些部分则留出大片空白,如水面、天空等。
这种疏密相间的布局,使画面有紧有松,避免了过于平均和单调,给人以呼吸和遐想的空间。
虚实的运用更是精妙。
他通过对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触的轻重,营造出景物的虚实效果。
实处如山峰、树木等,用重墨勾勒,清晰可见;虚处如云烟、水雾等,则以淡墨晕染,若隐若现。
虚实相生,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深邃感。
二、笔墨宋文治的笔墨技法丰富多样。
他的用笔灵活多变,既有中锋的凝重厚实,又有侧锋的洒脱飘逸。
中锋用于勾勒山石的轮廓和树木的枝干,线条刚劲有力,富有质感;侧锋则用于渲染山体的阴阳向背和树叶的繁茂,笔触灵动,富有变化。
在墨法上,宋文治注重墨色的层次和韵味。
他善于运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不同的墨色效果,来表现山水的不同质感和氛围。
浓墨用于突出主体景物,如山峰的主峰、树木的主干等,使其醒目突出;淡墨则用于渲染背景和远处的景物,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干墨常用于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给人以苍劲古朴的感觉;湿墨则多用于描绘云雾、水流等,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此外,宋文治还善于运用泼墨和破墨的技法。
泼墨时,他大胆豪放,一气呵成,营造出宏大的气势;破墨则是在一层墨色未干时,再加上另一层墨色,使墨色相互渗透,产生丰富的变化和韵味。
三、设色宋文治的山水画设色清新典雅,富有诗意。
论两宋山水画构图方式与意境营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7艺术空间和色彩的熟练把握,以及对情景的主客观感受的表达。
静静凝视这些画幅,或大或小,但总是透露出和谐的基调,看似厚重的颜色,实际很薄,薄中显厚,就像中国画用墨,并不是越黑越厚,而是笔笔积加,淡中见厚(像中国写意的积墨法),当然这也需要技法功底的历练,让人感受的是一种较高的境界。
五印象派画家画面勾线、留白和笔法的表现与变化,也有诸多中国画的影子印象派是西方绘画中在画面色块构成和笔法运用上有重大突破的艺术流派。
在轮廓线的处理上,印象派不像传统油画那样让其消失在微妙的光影层次中,而是直接在画面中使用勾线添色技法,在德加的人像作品中,几乎找不到一幅脱离线条独立存在的画面。
又如在画面中的“留白”,是印象派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技法特征,留白也是中国画的“六彩”之一,可以说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的构图形式。
传统油画一般喜欢在画幅上把颜色涂得满满,而中国画则要在画面中留出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空白来。
在画面上将一些重色块集中起来,而让一些留白的部位显出明显的形状。
通过达到完美平衡效果,利用层次变化和黑白对比,把意想不到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捕捉着光和色,将它们在黑色和白色中复活起来,创造出阴影,形体的变幻,光亮而充满神秘色彩,过渡的灰色彰显着强烈的生命力。
这些留白,可以是背景,使所描绘的主体更加突出,有的可能则什么也不是,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或是一种激情宣泄。
没有笔墨的语言,反而产生出神秘的魅力。
印象派的用笔是西方画家中达以极致的,我们看到莫奈的《印象日出》这幅作品,点、按、皴、擦、扫、泼这些在中国写意画中所用的技法一应俱全,使得画面情趣达到了至美的流畅境地,让人看了感觉痛快!淋漓!过瘾!塞尚的《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也是这种典型特征的绘画,无论是树木,坡地,或是天空,以方笔自上而下挥出,以小块面组成大块面,就像中国画南宋时期的斧劈皴法,使之向形式化、几何化的方向发展,以至启发了后来的立体主义等画派。
两宋山水画表现技法论文
两宋山水画表现技法论文摘要:至此回顾宋代自国初以来,虽武之不兴而文运特盛,其思想绵延至于元,明尤受其影响。
然则宋朝之特色可谓属于文人而非属于武人,故亦可谓中国文艺复兴之时代。
两宋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
许多山水画技法及表现形式都始创于这一时期。
无论是皴法、笔墨或构图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水墨画的主要表现风格,尤其在倡导“水墨为上”的文人画中,更占有主导地位。
它以水为媒,以墨色的浓淡干湿为主要表现手段,追求笔情墨趣,画面单纯自然、生动活泼。
可以说山水画画风在此时已经达到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两宋绘画概况简括宋代的绘画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新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
宋代山水画皴法、墨法的完备成熟使山水画更富有雅致情趣。
北宋山水大家李成、范宽、郭熙进一步光大北派山水的宏大意境,苏轼等倡导的文人画以及米氏父子对雨山墨戏、云烟点染的江南画派新风尚的创造,王希孟、赵伯驹受水墨技巧的影响而对古典青绿山水的发展和突破,加上南宋“刘、李、马、夏”用笔简括,水墨刚劲,意境新奇的山水气象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的绚丽多姿,展现了各类画家的创造才能。
许多山水画技法及表现形式都始创于这一时期,单以皴法而言,董源、巨然创披麻皴,范宽创雨点皴,郭熙创卷云皴,米芾创米点皴,李唐创大斧劈皴,这些均为后世所习用;以笔墨而言,诸法俱备,“浓、淡、积、破、泼、焦、宿”等“七墨法”业已形成;构图上,全景、偏角皆有。
北宋绘画技法北宋画坛上,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水墨山水是山水画的主要表现风格,尤其在倡导“水墨为上”的文人画中,更占有主导地位。
它以水为媒,以墨色的浓淡干湿为主要表现手段,追求笔情墨趣,画面单纯自然、生动活泼。
画家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体验,对山水形势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四时朝暮和阴晴雨雪的不同,并寻求以不同的笔法表现各种不同的山石树木。
五代两宋山水画空间构架的研究
绪论绪论时下美术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形式规范和审美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画的笔墨当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近年来,美术界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出现一派新面貌,就理论创新来说,应当发掘中国传统美学中更深层次的问题,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这一点在目前已经普遍认可,但这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研究目的意义:五代两宋山水画有丰富详实的画学资料、图象资料和画论著作,对后代产生较大影响的有: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及沈括《梦溪笔谈》等,这些画论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山水画的空间理论,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宋代艺术内敛而思辨,单纯的水墨取代了灿烂的色彩,典雅沉静代替了激烈和奔放。
在儒家思想、老庄哲理和佛家的空寂糅合在一起的儒学及禅宗的盛行之下,其文学艺术受到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此时的山水画已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
历史学家陈寅格曾经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空前繁荣的一个时代,传统绘画在这一时期进入一个高峰。
特别是山水画艺术在这个时期愈发地丰富精深。
这时的山水画在总结前人之学的基础上,从笔墨技法审美意境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建立了以理论为指导、以诗意为情怀的绘画审美体系,诚如宋人自己所云“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关键时期,关于山水画如何观察、如何处理空间构图等成为~系列重要的课题。
山水观念和笔墨表现程式的形成,为之后山水画奠定了基本的形制,并出现不同的流派,开元明清绘画之先河并影响至今(图绪论.1)。
它最大特点是有着对前代全面性的继承,有对笔墨和程式上的图绪论.I宋李成《晴峦萧寺图》绪论丰富,有意境的重要开拓。
先后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绘画作品,成就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对这一时期山水造境中的空间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图绪论.2)。
因为从两宋之后文人画兴起,文人画家不像两宋的画家职业生存状态来事弄绘画,从立意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对两宋山水画笔墨结构探究及在人物画教学中的应用
85文/刘艳辉对两宋山水画笔墨结构探究及在人物画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提要:本文以宋代经典山水作品《早春图》《万壑松风图》为例,通过对树法、笔墨构成空间关系规律进行分析,及对有代表性的现代人物画作品的着重解析。
认为探究传统中诸多的精华部分是必行的,是对当下人物画教学一个完好的补充。
关键词:笔墨结构;空间;人物画宋代山水历史具有一脉相承性、多样性,同时又结合着诗、书、画的体脉,显示出一个连续而完整的历史。
通过对两宋部分经典山水作品的剖析—探究树法分析、水墨法、空间等基本语汇的规律,试在当下人物画教学中寻求一种中国传统语素特定的表现样式,从民族本体出发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
一、水法的应用与扩空间如果说范宽将“山大于木,木大于人”的比例用得很适当,通过推行的三座山的关系创造了博大的空间感,那么郭熙则是更富有节奏韵律的,近似音乐性的开阔了一脉整体和谐的空间。
对比范宽用笔用墨的严谨,郭熙则更显生气、丰润。
整幅画着重于对气氛、水法、墨法的渲染处理。
经营位置奇幽,布置烟云变换。
这是以季节变换为特征的主题绘画,融合着复杂的表现技法。
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生机盎然的树木似笼罩在烟云间,朦胧欲动。
(一)树法的分析《早春图》中勾画树法全从李成来,又变为树的种类多样。
李成画树到尖梢处变双钩,紧缩在一处,极聚紧张神秘之感;郭熙则更为疏散,浓黑点代之为树叶。
点叶时水分多,郭熙称以笔端注入,尖端黝黑的树尖在此图中并不多见。
蟹爪的造型、鹿角规律性的出枝似有张力性,行笔速度似稍快。
用笔时宜笔提起,笔尖写出。
平顶松针树梢,勾附着在枝干上,不是细枝,则无劲拔。
前丛树后隐去的黑块点叶衬托出前景的枯枝。
几处浓淡墨、虚实对比显现出万物复苏的温润。
对比在中国人物画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尖细枯笔与粗重湿笔在此形成相互呼应。
正如着衣人物身体的上身与下身处理上的对比—上身以干、细之笔着之,粗重笔着下身,即可有形体曲度的节奏感;又有上轻下重的实体感。
背景也可与人物相呼应,大片湿度烘托。
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及其变化
两宋山水画构图审美形式及其变化拍卖正在进行,马上加入,捡漏多多!!【讲堂】一构图的概念及存在于画中的意义构图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某物的组成或合成的画面;艺术作品的结构,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各部分组合的独特形式或风格。
在中国绘画中,我们通常把构图称为章法或布局。
本文所提到的构图是专指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
在中国山水画中,构图的基本规律是画家创作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充分的考虑到构图的概念,奇思妙想,才能够在有限的平面空间内通过精妙的安排,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感情,使作品富有别样的意蕴,并体现出画家身上的艺术修养以及某些道德品质和文化底蕴。
进而使观赏者在作品上找到某些共鸣,并得到审美的愉悦。
目前我们在画论中能查阅的最先提出构图概念的是东晋顾恺之的“置陈布势”,他将“构图”定为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论说。
后来南齐谢赫在他的《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在“六法”中,把“经营位置”作为“六法”之一,使构图之美进一步成为中国绘画品评的一条重要的美学法则。
宗炳《画山水序》云:“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
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此说已清楚的提到了构图中的透视问题,目前所能见到的在画面中充分地体现此理的绘画作品便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唐代,山水画家对构图审美形式的把握已趋于成熟。
唐代张彦远也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曾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范宽溪山行旅图到了宋代,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郭熙提出“深远”、“高远”、“平远”(《林泉高致》)之后,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山水纯全集》),沈括的“以大观小”说,马远、夏圭的“一角”、“半边”取景法,使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发展到南宋时已进入了完善的境地。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其文化艺术水平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而宋代的山水画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被誉为“南宗北派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透视的技法被广泛应用于宋代山水画中,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立体和逼真,具有鲜明的诗意美。
宋元山水画的透视技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近大远小、重重递进、重重叠加、明暗对比。
首先是近大远小,即靠近观众的物体会比较大,远离观众的物体会比较小。
这种透视法使得画面的空间感更加明显,观众能够感受到远近的差异,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其次是重重递进,即在画面中的不同物体会呈现出多个层次的递进关系,层层推进。
这种透视法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深邃和宏伟,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次是重重叠加,即在画面中的不同物体之间会呈现出重叠的关系。
这种透视法使得画面更具立体感,并能够凸显出物体的轮廓和形状。
最后是明暗对比,即通过明暗的变化来突出物体的立体感。
通过合理运用光影的变化,画家能够使画面中的物体具有明暗的对比,从而营造出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效果。
这些透视技法的运用使得宋代山水画具有了鲜明的诗意空间美。
在这些画中,山水的景物被精心的构图和透视处理,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美丽的自然景象。
画面中的山川起伏,河流蜿蜒,山水交融,给人一种宁静和神秘的感觉。
山水与人物、建筑等因素相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和立体,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氛围。
透视宋元山水画的诗意空间美,不仅仅体现在构图上,还体现在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上。
宋代山水画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画家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在这些画中,画家不仅仅是在表现自然景物,更是通过精心构思和透视技法的运用,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意境。
以山水笔墨展人物情怀——皴法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的运用
2018年5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以山水笔墨展人物情怀—皴法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中的运用姜璐(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山水画与人物画看似两个不同的绘画种类,其实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吴道子是唐代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因其 描绘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招展的动式被称为“吴带当风”,但其创造笔减意远的山水“疏体”才使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作为人物背景的附庸地位,是中国山水画之师。
山水画从唐代至今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笔墨语 言。
皴法作为山水画笔墨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更是被频繁运用于写实水墨人物画中去,皴法的融入会更加有助于表现复 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适应了中国绘画发展的需要而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皴法;山水画;写实水墨人物画中图分类号: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10 -0113 -011皴法的发展概述山水画独立于隋唐时期,隋唐以前的山水画“空勾无皴”到五 代时期的“皴染具备”尤其是皴法的自觉运用,是山水画走向成熟 的重要标志。
隋唐时期的山水画是以青绿勾填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地描绘自然景色的 能力,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来的萌芽状态而趋于成熟。
展子虔 的游春图设色浓丽,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 传统技法,它既具象又抽象,以笔墨的运动变化去表现山体结构的 用笔规则,不同的用笔规则就形成不同的皴法。
皴法作为表现画面 形式的一种技法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取向,画家通过不同的 皴、擦、点、染的技法呈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
这也是国画区别其 他画种表现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之一。
2皴法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皴的本意是指粗糙皲裂,在山水画中起到辅助线条的作用,通 过浓墨淡墨皴擦出物体的结构,增强山石的质感。
中晚唐时期山水 画已有显著提高,五代时期一些画家进而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 动的北方重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
两宋之交的几位文人画家山水画笔墨形态详解
两宋之交的几位文人画家山水画笔墨形态详解
梁锋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两宋之交专业画家与文人士大夫画家并存的局面,成就了这一时期艺术形态的多样化,不同的艺术主张也改变了作画的程式及形式语言.宋代山水画是在唐五代的雄厚基础上的惯性上升,它以写生为手段,以造景为旨归.因此这一阶段的山水画技法多样,格法森严,是一种严谨的创作态度下的产物,追求形神兼备.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梁锋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董源山水画“淡墨轻岚”看两宋文人的审美情趣 [J], 毛冰霜
2.丹青解读千江水r 笔墨渲染万重山r——著名山水画家r 屈金来作品赏析 [J], 武文龙;宋广山
3.浅谈两宋山水画中的自然物象与笔墨技巧 [J], 别良青
4.对两宋山水画笔墨结构探究及在人物画教学中的应用 [J], 刘艳辉
5.从董源山水画“淡墨轻岚”看两宋文人的审美情趣 [J], 毛冰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笔墨技法的运用
EDUCATION ·EXPLORATION教学·探索文 陈浪莎论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笔墨技法的运用笔墨技法,顾名思义就是笔法和墨法,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笔墨技法,是中国山水画的根和魂。
因此,想要了解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笔墨技法运用,对这两者概念和关系的了解必不可少。
一、用笔之法,在于掌握运动变化之感笔法指的是用笔之法。
教师在教授中国山水画笔墨技法时,应从基础理论讲起,如对于笔法,可从正确的执笔方法、运腕方法、用笔内容等开始讲起,通过将其内容进行串联,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关于笔法的知识体系。
由于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繁杂性,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往往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不应一味讲解理论知识,可在其中穿插一些笔墨技巧示范、实践演练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来实现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技巧教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安排小组任务,设置问题情境,组织探究式学习等环节,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授执笔方法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5个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正确的握笔方法。
学生们可通过多种方式去寻找答案,如通过网络搜寻,请教老师等。
在这一环节,有的小组在组长的安排下,每个人负责一个手指头,寻找其在握笔时的姿势,最后将所有人的意见进行综合。
有的小组则通过让每个组员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获得答案……最后,大家在课堂中将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分享,选出最佳研究成果,由老师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秀和不足之处,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来形成一套正确的理论。
在讲授用笔之法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设计,夯实了学生的理论根基,为其后续的实践操作开了一个好头。
边凯状物与造境——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价值
边凯状物与造境——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价值宋人重笔,元人尚墨,这是每位山水画家都熟知的事情。
将笔墨单独作为一节是因为“笔墨”在宋代山水画造境中有其特殊性。
如果说宋代山水画有一个统一的“宋代风格”,那么这个风格就一定是写实的再现风格。
在整个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宋代山水画家的独特“笔墨”面貌,是画家继承传统的同时,将自身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自然本身的表达上。
画家在自然界中不断地总结归纳出能够更为贴切地表现自然物象的手段,所以笔墨在宋代山水画中起到的状物作用是所有作用中最为重要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宋代山水画当成一个整体与中国美术史中任何一个时期做比较便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笔墨的状物作用宋代山水画的不同阶段对笔墨状物的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深入,但总体来说状物是宋代山水画“笔墨”的第一作用。
宋代山水画创作多有粉本做底稿,作品中具体物象位置的经营与形状的推敲基本在落墨之前已经设定完成。
所以笔墨必然依附于这种严谨的物象结构之上。
事实上,宋代山水画的“笔墨”所体现出的这种极为理性的状物品质,是一种画家与所画物象“物我交融”最为真诚且直接的表达方式。
五代以来,画家对笔墨表现自然的可能性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以山石为例,较之前代的山水画作品,宋代山水画家在勾勒时更注重山石的起伏、转折,对表现裂缝及同一块山体中石块之间组合的合理性的刻画相比前代画家有很大的提高。
图1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前景山石以图1范宽《溪山行旅图》前景的石头为例,画家用刀劈斧凿一般的笔墨表现山石的坚硬感,又运用笔的提按来表现石块不同面的转折,画家充分运用了线条的粗细变化来表现山石的形体与结构。
例如在画面中区分多个物体的外轮廓线明显强于单个物体内部的结构线,山体立面的线条明显强于平面的线条,这样就不仅表现了山石自身的体块,同时又表现出光照下的山石状态。
我们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到极具逻辑感的笔墨秩序,感受到宋代作品中笔墨秩序的合理性。
两宋山水画造境之初探的开题报告
两宋山水画造境之初探的开题报告引言: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其中山水画更是承载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山水画的造境性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本文将探讨两宋山水画造境的初步研究。
一、两宋山水画的基本特征两宋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在于以自然为画面的主体,强调画面中的“形象”与“气质”相辅相成,达到具有美感和哲理深度的艺术效果。
1.自然为画面主体两宋山水画以自然为画面主体,将山、水、云、树等天然景物自然融入到画面中,传达出画家对自然的爱慕与敬畏之情。
2.“形象”与“气质”相辅相成两宋山水画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还着重强调了“形象”的描述。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笔墨、色彩等手法去营造画面的“气质”,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强化了整幅画面的氛围感和艺术价值。
二、造境性在两宋山水画中的表现造境性是指艺术作品通过描绘形式与内容,创造出具有独特的情境与气氛,从而引领观者进入到一种艺术创作中的特殊体验。
两宋山水画中的造境性主要表现为:1.表现自然之美两宋山水画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真实再现,以及对自然气氛的细致营造,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一种展现天人合一的表现形式,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心灵之美的交融与平衡。
2.寄情于物两宋山水画中经常通过对人与物之间深情的描述,提炼出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哲学智慧。
例如,画家常用云、水、石等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历史的深思和感悟,呈现出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
3.融会贯通两宋山水画常常将灵性元素融入到画面中,企图创造出超越自然的美感和情感层次。
这种融会贯通不仅仅体现在不同自然元素的搭配之中,更体现在画家对自然、人性、历史等多重方面因素的深思与集成。
结论:在两宋山水画中,造境性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通过对自然之美、人性思考以及灵性交融等方面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宋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未来,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深入探讨这种艺术造境的涵义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瑰丽多姿的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