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退耕还林工程退实施概况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省的造林质量、管理质量和规划设计质量均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
我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对全省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全省退耕还林计划任务为24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为120万亩,荒山荒地人工造林面积为120万亩。
退耕还林建设基本覆盖全省。
2.退耕还林概念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
粮食补助现在改为按每公斤1.4元发放粮食现金补助。
每亩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补助种苗造林费50元,为当年一次性补助。
密山市退耕地还林工程始于2002年,工程涉及全市16个乡镇,9个国有林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4.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5万亩(其中生态林5万亩,经济林0.5万亩),两荒造林9.2万亩(全部为生态林)。
退耕地还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果树等树种为主,宜林荒山造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为主。
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对于治理我市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3.存在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实施标准高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1重造轻管现象仍然存在我市退耕还林存在重造轻管的现象。
尽管市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管护办法,各乡镇也不同程度地交管护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管护措施要落实到实施退耕还林的一家一户,难度较大,管护效果也不理想,原因是:①农户的经营意识中仍有以前的粗放经营的老思想,树栽上就很少管理,任凭林木自由生长。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退耕还林来恢复土地的生态功能,防止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该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问题之一:农民的成功脱贫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改善生态环境,但是对于参与这项工程的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通过这项工程实现脱贫致富。
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会使农民失去部分耕地,导致农业收入减少,因此农民很难依靠土地种植获得高额的经济收入。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鼓励他们通过其他途径来提高收入水平,比如发展乡村旅游、推广养殖业等。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进行新型农业经营,提高他们的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收入来源。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问题之二:土地管理和监督问题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土地的管理和监督非常重要。
由于地域广阔、人力有限等原因,一些地方存在着土地管理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一些土地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甚至出现了乱种乱占、滥伐滥用等现象。
对策:加强土地管理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工作体系。
通过建立定期检查和督导制度,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块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加强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整治,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证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三、问题之三:生态保护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目的是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土地生态功能,但有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生态保护不到位的情况,比如树木长势不佳、成活率低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的效果和成效。
对策: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科学指导和管理,推广适宜树种,做好树木的养护管理,提高成活率和林木品质。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维护好退耕还林地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土地的利用率快速提升,而这也导致了农田数量的快速减少,特别是在城市周围的农田往往被城市规划者占用,导致中国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因此,退耕还林工程被提出作为解决污染环境、恢复生态、保护资源、美化环境等多项工程中的先行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在退耕还林工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就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别阐述:问题一:资金缺口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然而,由于政策调整、坏账催收等因素,使得项目资金出现了缺口。
此外,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性质为环保性质,不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这也增加了政府对资金的投入难度。
对策一:引入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包括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在落实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发起还林还地的项目,以达到解决退耕还林工程经费的问题的目的。
问题二:存在效益不明显的问题虽然退耕还林工程是环保性质的公益项目,但是仍需针对社会环境与生活等因素考虑效益问题。
而由于成果效益不好量化,这使得项目的实效难以评估,导致许多项目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
对策二:扩大宣传力度可以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与实效,扩大宣传工作的力度,通过提供实可行的数据,让大众明白这项公益事业对于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并在宣传过程中,提供方案动员各方自力较大的支持力量。
问题三:财政投入不足目前,政府在退耕还林工程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了实际的投入力度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不能相符,工程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此外,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周期较长,易被长期的政治变动影响,进而影响财政资金调节。
对策三: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规划和政策应当通过制定完善的退耕还林规划和政策,尤其是财政投入方面的政策,使政策与投入成为收支状态平衡,以保证工程的长期经济持续。
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当地资源,引导各地采取多种投资渠道,以达到财政政策上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退耕还林是中国长期的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旨在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政策制定和实施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退耕还林政策时存在有时过于一追求数量目标,忽略了相关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考虑。
政策执行中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配置不足、管理和监督不足等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指导和培训,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管机制。
政府需要加强与专业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组建专业机构协调退耕还林工作,引入高科技手段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
二、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工程,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其实际效果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然而,一些地区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出现了水土流失、生态移民、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影响。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评估和管理,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
政府也应通过加大投资,加强技术支持,加强监管和评估,建立考核制度,并对公众进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农民持续收入退耕还林需要农民积极参与,因此需要保障农民的持续收入,使其愿意参与退耕还林。
然而,一些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民的收入水平低,退耕还林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能力提升,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引导农民转型升级,重组产业链。
政府可为退耕还林区域创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促进农民直接销售农产品的政策。
四、社会心理问题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可能因失去土地而受到心理冲击,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同时,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涉及到农民的生活和生存问题,可能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和抵制。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交流和咨询,解决社会矛盾,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增强公众对待这项工作的支持。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
本文主要从规划设计、管理落实、生态效益、政策扶持和社会参与度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加强科学性和前瞻性,确保工程的可行性和效益;在管理落实方面,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在生态效益方面,需注重长期效益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在政策扶持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和完善扶持政策;在社会参与度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的参与度。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提出,可以更好地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字。
【关键词】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落实、生态效益、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度、总结与展望、未来工作建议、政府政策呼吁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工程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退耕还林工程作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规划设计不合理、管理落实不到位、生态效益不明显、政策扶持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等。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是为了改善耕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由于一些地方在规划设计时缺乏全面考虑,导致退耕地的位置选择不合理,种植树种不适宜,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通过对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研究目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旨在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
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问题及对策
退耕还林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地促进作用。
为了加强退耕还林的实际效果,应重视林地管理工作,本文对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促进林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推进退耕还林工作。
1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比较困难,受人力影响,退耕还林工作缺乏有效地管理,使得补植量增大,影响了退耕还林的实际效果。
其次,基层林业站经费比较紧张,并且林业设备不完善,难以保证林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退耕还林工作缺乏有效地管理方式,同时农户缺乏退耕还林相关知识的教育及培训。
2加强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的对策2.1及时开展抚育间伐工作农户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合理开展抚育工作,选择有效的抚育措施,避免林木受到病虫害影响,保障树木生长并提升树木的抗逆性。
同时,应借助抚育间伐的优势来加强生物多样性,根据不同退耕还林地点选择合适树种,使抚育工作成效得到落实。
2.2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退耕还林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第一,退耕还林宣传工作应将政策引导作为核心,政府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第二,政府部门需要对补助手续进行简化,确保补助金能够及时发放到农户手中。
第三,政府应对退耕还林政策进行细化,使工作的开展符合实际需求。
第四,采用股份合作与联户经营的模式,减少林地复垦。
2.3采取可行的林地管理措施林业工作人员应解决管理机制滞后问题,大力开拓非木材林产品市场,加强林木管理效果。
同时,加大林业站经费投入,将造林技术指导工作做好,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人畜破坏林木的情况进行有效控制。
此外,大力推广动态化监测方式,根据树种的生长环境及特性编制林地管理经营方案,实现对林业管理工作的动态化控制。
2.4提升种苗基地建设管理水平针对树苗供给不及时的问题,需要加强种苗基地建设,对以往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有效推进种苗工作,提高种苗质量及林木成活率,保。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加重,中国已加紧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以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然而,该政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质量问题在退耕还林进程中,关键任务是还林。
然而,退耕后原有农田可能存在病菌,虫害,种植年限过长等问题,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甚至土地荒芜。
这对于还林工作是严重影响,农村社区也面临着粮食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引入农作物轮作,合理分配耕种和休耕时间,避免土地长时间不种植而导致严重的土地退化。
二、贫困户问题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来源。
贫困户本就生活困难,退耕还林会使他们的收入更加困难。
同时,退耕选区对于退耕贫困户需要提供适当的社会救济政策,包括人身保证金,移民补贴和社会福利制度等,以确保他们的生计。
另外,退耕还林计划需要考虑到农民的文化程度和能力,提供一些技能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三、过度采伐问题在某些地区,退耕还林计划的实施可能会导致过度采伐问题。
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政府可能会采取过度采伐措施,以快速建立森林。
这将导致更多恶劣的后果,如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受损等。
因此,需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确保森林系统可以逐步恢复并达到生态平衡。
总之,在退耕还林的进程中,这些问题和挑战无疑是存在的。
为了顺利建立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在制定退耕还林计划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
浅析退耕还林林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退耕还林林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和对策蹇凡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造成了我国大量的森林资源被不科学合理的开采,实施退耕还林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降低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在实施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植树造林的原则,尽可能的恢复森林植被。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其次,是荒山荒地的造林。
退耕还林不仅能够实现涵养水源和降低水土流失,同时能够起到净化空气,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的能力。
可以说,退耕还林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退耕还林林地资源的概念狭义上的林地资源就是指林业用地,林业用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林地能够培育出大量的林木资源。
而广义上的林地资源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土地资源本身、还包括土地上的林业产品,主要指的是林木。
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林地资源都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林地资源主要有一些退耕的土地,还有就是退耕过程中的一些林木。
2、退耕还林林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1)注重生态效益,但是经济效益比较低在退耕还林中,生态林和经济林各占不同的比例,前者约占百分之八十四,后者约占百分之十六。
在造林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和自然条件,科学的选择造林树种,如核桃、板栗、刺槐、花椒、茶树等,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应该积极地相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指导,坚持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统一制定政策的原则进行,在此过程中强调生态优先,禁止破坏原有的林草植被。
现阶段,茶、核桃和板栗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产出,其他的造林树种没有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比较低。
(2)自然条件差,林地资源利用率低在具体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着自然条件差,林地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退耕还林过程中的林地块分散,集中管理比较难;其次,在退耕还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差,如交通不方便、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等,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退耕还林的顺利进行和林业产业的后续发展,从而造成林地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出现。
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指国家对天然林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天然林保护工程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保护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天然林资源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的天然林资源严重破坏,而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相对较好。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时,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现有的天然林资源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资源保护措施,以实现资源保护的均衡和协调。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天然林资源分布广泛,对于监管机构来说,监管难度较大。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时,应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违法砍伐、采挖等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得到有效监管。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
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然而目前的资金投入仍存在不足的问题。
需要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增加保护工程的资金来源,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比例,保障保护工程的正常运行。
第四,天然林保护工程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不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天然林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天然林的保护和管理还存在一些空白。
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天然林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宣传教育方面存在不足的问题。
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加大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天然林保护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天然林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公众参与保护工程的积极性。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人民生活。
这项工程由于其重要性,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泛的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生态补偿是指因为生态系统保护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由行政机关或社会组织提出并进行的补偿。
退耕还林工程属于一种生态工程,生态补偿应该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现阶段中,很多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缺乏标准、缺乏实施细则、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进程。
2. 资金拨付不及时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在实施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但是现实中,有些地方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拨付上存在着失实、失信的情况,导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 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很多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产生了很多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村人口流失加剧,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
同时,由于资金不足,相关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措施未能完善,造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困难。
4. 绿化效益难以评估退耕还林工程所带来的绿化效益难以评估。
退耕还林的结果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收益的积累,而这些努力的结果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评估办法、指标体系不健全,导致效益过于模糊和不直观,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
二、解决对策相关部门应该尽快依据生态计划和生态保护投入许多具体里程碑条款,建立起一套清晰的生态补偿制度。
其中应该包含行政管理部门责任的明确和民间组织的参与,以便监管平衡和公正;同时应该建立一个细致的生态补偿体系,使生态补偿具备稳定性和妥当性。
政府应该加强对财政拨款的监管力度,加快拨款进度,把拨款耽误的情况降到最低。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合作社和村委会的监管和管理,通过严格的审计和规划,避免过分泛化资金,确保资金用于到位和使用的透明度。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作是指利用已经不再适合耕种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以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退耕还林工作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对策。
本文将就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种植树木的成活率低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种植树木的成活率低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土地质量不佳、保护措施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因素造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1.选择合适的树种。
在进行退耕还林工作时,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进行种植,避免因为树种选择不当而导致成活率低的问题。
2.改善土地质量。
在种植树木之前,应对土地进行适当的改良和保护,以提高其质量,增加树木生长的条件和成活率。
3.加强管理。
对种植的树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包括浇水、施肥、除草等,提高树木的成活率。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能不到位,导致植被恢复效果不佳,甚至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监管。
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落实,防止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加大投入。
增加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提高相关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三、政策执行效果不佳退耕还林工作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因此政策的执行效果对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地方由于诸多原因,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需要采取对策加以解决:1.完善政策。
根据实际情况完善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执行效果,为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政策支持。
2.加强政策宣传。
加强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和解读,让更多的人了解政策内容和利益,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和吸引力。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作是我国生态环境维护和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举措,既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行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必要措施。
当前,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退耕还林难度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退耕还林难度较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因为村里判断不确定和误判,导致部分耕地没有被退耕;二是因为村民对政策理解不足,不愿意申请进行退耕还林;三是因为退耕还林面积过大,引发了村民的抵触情绪。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力度,普及政策,让村民了解到这项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也可以以购买劳务和植树补贴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此外,在村里开展统一认领、清查周界等工作,可以减少误判,确保退耕还林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林木管理不到位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有基层单位对于退还的林地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种植管理不到位,导致了林木的养护比较困难,大量的种植林木死亡或者长得不好,浪费了政府和社会的投入。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加强对于林业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确保种植前的准备工作足够细致、充分、科学。
同时,也可以对于一些技术经验丰富的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林木种植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退耕还林政策效果不够显著在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后,很多地方的环境生态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在实施退耕还林工作的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再退利用,加强对于退还的林地进行科学规划,注意综合效益。
此外,还应当逐步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于退耕还林之后的效果进行监测,弥补现有的不足,验证政策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时,在接下来的监管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于环保工作的监督,减少生态破坏,增加退耕还林工作的效果。
[对策,常见问题]退耕还林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1%,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贫瘠、面积逐年减少。
因此,做好退耕还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6.6%;沙化土地面积已达176万km2,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毁林开荒,最终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
因此,搞好退耕还林建设工作迫在眉睫。
1 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1 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退耕还林需要的是生态效益,由于一些地区没有整体和长远规划。
就具农户而言,他们的追求是养家糊口,只要能挣钱种什么都一样,于是为了自身利益盲目的把一些良田改成了林地,从而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
1.2 忽略了林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性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忽略了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统筹兼顾,因而无法解决好考虑农民的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利益,无法保障退耕还林成果。
因此,退耕还林工作需要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相结合。
1.3 执行力度的缺失我国在推进退耕生还林的的过程中,应着重解决不同地区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制定做出的整体战略部署,退耕还林的速度绝对过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执行力度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监督,导致在没有尽可能的保护下盲目地进行退耕还林,或以退耕还林为名来减少基本农田面积,或者是实际操作中忽略了经济发展情况和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出现了单位产量与单位投入比例长期不协凋的现状。
1.4 服务意识淡薄部分地区在没有摸清现有退耕还林工程区基本情况和任务情况下,盲目的大搞培训,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浪费了财力。
还有的地区退耕还林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服务管理不够规范,或者是政策兑现不够及时,导致很多整改通知和各项政策贯彻不到位。
2 退耕还林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2.1 做好规划设计因地制宜是做好退耕还林设计的基础。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旨在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退耕还林工程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地方对项目资金管理不严格,存在着挪用、截留和浪费资金的现象。
对策: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和审计,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开透明度,严厉打击资金违规行为。
由于前期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着生态效益不明显的问题。
一些地方在选择退耕还林地块时,缺乏科学依据,导致种植的树种不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生态需求。
对策:加强前期规划和科学研究,合理选择树种,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一些从事退耕还林工程的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对工程的实施和管理存在困难。
对策: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从事退耕还林工程的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退耕还林工程中还存在着生态监测不到位、生态修复不彻底的问题。
一些地方对退耕还林地块的生态监测和修复措施不够全面,导致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不理想。
对策: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中还存在着宣传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和推进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各界对工程的认识和支持不足。
对策: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工程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确保工程得到广泛支持和参与。
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只有充分认识问题所在,不断完善管理和技术手段,才能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退耕还林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举措。
退耕还林是指为了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对耕地进行退耕或限制开垦,将其改造为森林或草地。
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提出对策。
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
由于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不够规范,导致部分退耕还林土地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充分利用。
部分已经改造成森林或草地的退耕还林地,由于管理不善,存在着林木粗细不一、密度不足等问题,使得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发挥不到最大化。
由于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导致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不明显。
有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对于森林和草地的种植和培育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使得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不如人意。
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过于简单粗暴,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生态环境差异,导致退耕还林地的种植树种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退耕还林过程中存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矛盾的问题。
由于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状,造成了退耕还林地利益分配不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降低等问题。
也有一些地区的退耕还林项目由于政策的变化和管理的不善,导致了退耕还林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影响了退耕还林工作的进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应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规划和管理,提高退耕还林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采取科学的种植和培育技术,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管理和保护,提高森林和草地的生态效益。
要加强对退耕还林项目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提高退耕还林土地的生态效益。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强对退耕还林地的规划和管理,培育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提高退耕还林地的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是指国家根据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一项重要工程。
通过用地统筹、调整和整理,在农村范围内实施退耕还林,将原本被耕地所占据或者荒芜的土地恢复成森林或者草地,以达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的目标。
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政策指导不到位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一个主要问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退耕还林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政策指导部分不够具体和细致,导致实施效果不佳。
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指导,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另一个问题。
在农村地区,退耕还林往往会对农民的生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退耕还林会减少可耕地的面积,影响农民的收入来源。
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时,需要注意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
可以通过培育新的经济产业,提供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提高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
农民的参与度不高也是退耕还林工程的问题之一。
退耕还林工程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但由于一些原因,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识和认知程度不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工程的进展缓慢。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识和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促进工程的顺利推进。
监管不严和执法不力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工程的实施涉及到大量的土地和资源,一些地方存在着利益纠纷和违法行为,导致工程的实施不规范和效果不佳。
需要加强对工程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效果的最大化。
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指导不到位、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民参与度不高以及监管不严和执法不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细化政策指导、寻找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加强农民的宣传和教育以及加强监管和执法等方面入手,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效果的最大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难点与解决对策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难点与解决对策摘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重要生态工程。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
本文档旨在分析这些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
实施难点1. 政策实施难度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涉及政策较多,如土地政策、农业政策等。
在实施过程中,政策之间的冲突和协调难度较大,导致实施效果受到影响。
2. 农民参与意愿低部分农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认识不足,担忧工程实施会影响到自身的生计,导致农民参与意愿较低,工程推进缓慢。
3. 资金投入不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整理、树苗购买、生态保护等。
当前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工程实施效果受限。
4. 技术支持不足在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如土地整理技术、植树造林技术等。
然而,我国在某些技术领域仍存在不足,影响工程实施效果。
5. 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矛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旨在生态保护,而农业生产则需要占用一定土地资源。
在实际操作中,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工程实施困难。
解决对策1. 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顺利实施。
2. 提高农民参与度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认识和参与意愿。
同时,落实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工程所需资金得到保障。
同时,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4. 强化技术支持引进、研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技术水平。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
5. 优化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规划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空间,确保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在生态保护区域,发展适宜的生态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有望解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推动工程的顺利推进,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然林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天然林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虽然在世界各地都有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天然林保护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问题一:生态破坏天然林的生态环境对于动植物的繁衍和进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过度砍伐和采伐会破坏天然林的生态环境。
此外,随着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对天然林造成污染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其生态环境。
对策: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避免过度砍伐和采伐、污染和土地利用变化,保持天然林的完整性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问题二:非法砍伐和采伐虽然一些国家已经禁止砍伐和采伐天然林,但仍有许多人非法砍伐和采伐。
这些行为不仅危害到天然林的生态环境,还会对当地居民的生计造成影响。
对策:加强执法力度,建立有力的监管机制,打击非法砍伐和采伐行为,同时提供生计替代方案,促进当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三: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冲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并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而一些国家和地区需要经济发展,而天然林保护可能会影响其经济利益,因此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冲突。
对策: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的因素,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政策,为当地居民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保护地球上最珍贵的资源。
问题四:缺乏意识和合作天然林保护是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全球层面的合作和支持。
然而,一些地区的居民可能缺乏对天然林的保护意识,缺乏支持和参与。
此外,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策:加强对天然林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保护天然林的呼吁,鼓励人们参与天然林保护。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共同保护全球的天然林。
结论天然林保护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参与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打击非法砍伐和采伐,寻求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6期2001年11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Resour ces and Env ir onment in the Y angtze BasinV o l.10N o.6No v.2001文章编号:1004-8227(2001)06-0544-06长江上游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与对策X陈国阶(中国科学院水 利 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天然林禁伐具有长远的生态意义,对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调整也有积极作用。
但同时给这些地区带来新的挑战:天然林禁伐区财政收入减少, GD P增长速度减慢,居民收入降低,以木材运输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萎缩,劳动就业压力加大;退耕还林区粮食产量减少,农民生活受影响。
当前,在两大工程过程中,出现虚报退耕面积和造林成果数字,一刀切,重视经济林、轻视生态林,林种和种植结构雷同,林区欠帐无法偿还,地方资金不配套,退耕后农业不知如何发展等问题。
为此,笔者建议:退耕和“天禁”与区域脱贫、社区建设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分生态类型区实施;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应加强科学规划,进行技术攻关和科技集成,创立新的农林牧复合种植模式、新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退耕还林;天然林禁伐;长江上游文献标识码:A1 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的挑战与意义长江上游实施天然林禁伐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两大生态建设工程,标志着长江上游的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当然,在近期内,“天禁”和“退耕”会给有关地区带来大的冲击。
主要是:(1)过去以森工为主导产业和以“木头”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地区(以甘孜州最为典型),在新的代替产业形成之前,国民经济实力大为削减(甘孜1999年GDP负增长11%),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居民收入降低,以运输业、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萎缩,劳动就业压力增大,脱贫和发展的难度加大。
(2)退耕还林区,粮食减少,仅据川渝两省市统计,大于25°的陡坡耕地107.52×104hm2,若全部退耕后,年减少粮食0.06×108~13×108kg。
相应地年减少农业收入9.67×108~19.57×108元,乃至11.28×108~22.58×108元(按每公斤粮食1.2~1.4元计),农业人口人均收入减少15.72元;新增剩余劳动力358.4×104人。
可见,实施两大工程带来新的挑战。
但两大工程的实施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功在千秋。
除了提高长江上游植被覆盖,恢复和发展长江上游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江,调节地表径流,减轻洪旱、山地灾害等长远效益之外,禁伐与退耕将迫使长江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农业内部结构进行X收稿日期:2001-01-10;修回日期:2001-03-12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第四期支持项目“长江上游天然林禁伐与陡坡耕地退耕的影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陈国阶(1940~ ),男,广东省普宁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生态.较大的调整,将比较彻底地改变林区以伐木为主的木头财政状况,在农区将比较彻底地改变以传统耕地作业为主的状态,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
其次,将提高长江上游地区高效经济林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种植质量和经济效益;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之后,将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乃至支柱产业。
第三,当前禁伐和退耕所造成的冲击是一种短期阵痛。
现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较之天然林资源彻底枯竭后才调整要主动得多,有利得多。
实际上,长江上游许多森工局已处于资源枯竭而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天然林禁伐对长江上游的森林是一种“迟来的爱”。
因此,与其到天然林丧失殆尽而被迫放弃斧头不如主动禁伐,为森林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得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
2 当前实施“天禁”和“退耕”出现的若干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不是上述的影响问题,而是工程实施本身存在的问题。
问题的产生与各地决策思维不健康、实施方法不科学有关,是深层次的科学问题。
(1)数字虚假。
当前退耕还林的数字水份较大,不少地方为了得到每亩几百斤粮食、几十块钱的补助,往往亏大面积。
有的将小于25°乃至15°的坡耕都入退耕范围;有的虚报造林、育林面积,骗取功名;有的在实施过程中,大大超过国家计划进度,致使与农民签订的补贴难以落实,挫伤农民积极性,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或麻烦。
(2)一刀切的现象严重。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悬殊,生态条件千变万化,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的难度差别极大,而现在的补贴和实施规划基本上是按相同条件来处理的。
因此,许多难以造林(如高海拔林—草交错带,干旱河谷,岩溶区等)地区也提出短期内全部绿化的指标,并且补助与可以封山育林的地区(如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中、低山和丘陵区等)一样,造成该“退”的没及时“退”,不必“退”的也争着“退”,难以“退”的硬着头皮“退”。
(3)退耕还林中,经济林比重偏大。
国务院规定,在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中,生态林占80%以上,经济林一般不应高于20%,但现在许多地方经济林种植面积大大超过这一比例,有的达40%~50%。
在经济林种植中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经济林果的种类、品种各地雷同,缺乏多样性,没按生态学原理布局,即不能形成立体层次的山地植被结构和乔、灌、草相配套的林农复合系统,基本上是乔木一个层次,树下既无灌木,又没草本,不能形成立体郁蔽的植被覆盖,抗土壤侵蚀的功能大为削弱。
(4)有些宜林陡坡地农民不愿还林,只愿还草。
主要是农民怕造生态林后,缺乏经济效益;而还草可在政府不再补贴时,重新弃草垦殖,这是一种潜伏着的危险。
另一方面,虽然有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但林种单调,长江上游地区基本上就是云杉、云松、桉等数种,不能形成多样性的林群结构和复合森林群落,生态功能大为削减,对防虫防火也极不利。
(5)林区旧债难还。
天然林禁伐之前,有的森工局向国家贷款,多的上千万元;天然林禁伐后,这类森工局主要职能改为造生态林,没有木材收入,债款根本无力归还。
仅凉山州森工历年欠债就达4亿多元。
此外,天保工程的地方配套建设资金,许多贫困州、县无法支付,实际上等于落空。
(6)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心理负担很重。
退耕还林还草后,农业怎么发展?找不到好的发展思路和科学的规划方案,对下一步如何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种什么,加工什么,市场前景如545第6期 陈国阶:长江上游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的问题与对策546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第10卷何?心中无数,而急想要的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新农业模式,新种植结构,树种、品种,又信息不灵,不知从何下手。
由于这些问题,各地对退耕还林还草能否坚持到底心存疑虑。
3 实施“天保”与“退耕”的基本原则这里提出的“原则”,不是一般的指导思想,而是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和长江上游的实际,提出的几个观点:3.1 “退耕”和“天保”必须与区域脱贫相结合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化是贫穷的结果。
落后和贫困迫使当地居民为着生计而对自然资源(土地、森林、草地、矿产等)进行原始而高强度的开发,形成贫困—穷开发—环境恶化—贫困的恶性循环。
当前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扭转这种恶性循环,驱除贫困,恢复生态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走出脱贫与生态建设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路子是存在的。
长江上游优越的水热条件和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的优势就意味着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多样性的选择[1]。
为此,笔者提出几点:(1)协调脱贫与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战略。
在脱贫中不忘退耕还林的实施,在退耕还林实施中,不忘脱贫的目标。
许多地方,脱贫扶持资金、地方建设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可以集中起来,办一些于两者双利的事。
(2)最紧迫的任务是利用好占退耕还林总面积20%左右的经济林或生态经济林、生态经济草的建设。
从长江上游的总面积上看,上规模应不成问题,关键是要高效益、大市场。
笔者建议发展下列系列:高效抗水土侵蚀的饲草、饲料种植基地及其加工业、畜牧业(如种植皇竹草、鲁每克斯K-1杂交酸模、白三叶、红三叶等等);新型天然药物植物种植基地及其加工业(如薯蓣、杜仲、红豆杉、银杏、芦荟等等);新型饮料植物种植基地及其加工业(如沙棘、猕猴桃、葡萄、蔷薇等等);新型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其加工业(如丹参、川银花、川麦冬、鱼腥草、黄莲、天麻、川芎、贝母等等,可结合全国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实施);以生态旅游、农村休闲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的土特产品(如绿色蔬菜、反季节蔬菜、白云豆、菌类、野生菜等等);以水能开发为主的生态能源基地建设;以花卉为主的天然植物资源基地种植及加工、运输(如花卉、淀粉、纤维、香料、染料等等);以特色优质水果为主的水果、干果基地及其加工(如柑桔、苹果、核桃、香蕉、芒果等等)。
当前,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不断有新的开发种类出现,关键是要及时掌握信息,抢占技术,抢占市场,就可走出传统封闭、千篇一律、低水平重复、市场拥挤、产品无出路的怪圈。
(3)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区的指导和引导(不是强迫命令)。
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种植模式、新品种,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私有经济,培植农业企业家,扶植农村流通领域企业家,推动农村农业市场化、规模化,提高效率和效益。
3.2 退耕还林必须与社区、聚落建设相结合长江上游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分散、长期的影响。
分散式的破坏与农村特别是山区居民聚落的生存方式有关。
聚落是一定数量人群的聚集地,是人类直接干扰环境的重要形式。
相当多的聚落区位条件恶劣,生存空间狭小,水资源、土地资源严重不足。
由此,形成靠山吃山,又无力养山的局面,为粮食只好陡坡垦殖,为燃料只能砍柴挖草,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采集(野生药材、菌类、果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灾害频繁[2,3]。
防止集中式破坏已有较好控制,如对天然林禁伐,基本上就控制住国有森工企业对森林的砍伐。
而分散式的破坏,牵连到千家万户,不仅难以管理、调控,而且在未充分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之前,即未有新的产业、生产方式和社区管理、生活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前,制止生态退化的社会基础往往不稳固,难以收到实效。
如果说,过去大面积的生态与环境退化是聚落人群生存压力的结果的话,那末,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不能不通过聚落来实现。
为此,在西部大开发中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聚落模式,选择与生态、生活和发展协调的聚落区位,确定聚落未来的发展方式和模式,已是迫切任务。
聚落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现代社区建设和聚落对外开放联系、组织与管理;关系着区域交通、通讯、信息、商贸、能源、物质的组织与传输。
同时,直接关系着生态建设能否落实、凑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