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种群结构等种群的基本特征;3.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动态演变的关系,并能分析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3.种群密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4.种群分布的类型和特点;5.种群结构的类型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种群密度与生态因素的关系;3.理解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2.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对种群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种群密度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还可利用具体的案例展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各类型种群分布的特点。

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并总结不同种群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任务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实践任务,例如调查其中一具体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类型和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并通过户外实地调查或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5.结果呈现与展示(15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结合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与解释。

通过学生的呈现与展示,让其他同学对不同种群特征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针对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六、教学延伸1.通过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群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种群特征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

种群的特征1教学目标1.1知识方面: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1.2情感方面: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1.3能力方面: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群的特征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3课时安排1课时4教学方法实验法、启发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5教材分析本节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此外还以楷体字形式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这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基础,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本节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

在知识性内容方面,本节主要介绍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应当注意的是,这几项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层次之分的。

6教学策略在进行本节内容的教学之前,教师应当将学生生物学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阐明从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是生物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也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

6.1种群概念的突破对于“种群”概念,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但是对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还不是很清楚。

笔者分层次从多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在新课一开始,笔者提供了几幅图,展示属于一个种群的生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然后概括出种群的本质特征。

其次,在学生总结出概念后及时进行反馈,加深对种群的理解。

最后,在小结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扩展概念的外延,认同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启发式学习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在理解上也有点小问题,所以笔者设计了一个黄豆演示实验,利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迁移教学,这样学生就能从简单的试验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原理和简单的使用方法。

6.3种群其他数量特征的自我发现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内容简单,学生理解也没有大问题,所以笔者设计让学生从“人口普查的统计表”中观察并总结出种群的其余几个数量特征。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有哪些?(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知识结构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4、什么是样方?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教师总结归纳: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教案标题: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 掌握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3. 学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投影仪、计算器、白板和笔;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笔和纸。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种群?- 种群有哪些特征?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重点介绍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调查面积。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种群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物种群进行调查。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调查表格,记录种群个体数和调查面积。

3.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种群密度,并填写在调查表格中。

4. 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种群密度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种群密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展示他们对种群密度调查的理解。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生物种群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种群的密度和特征。

2. 学生可以利用调查结果,讨论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对种群密度计算的准确性。

2. 教师评估学生在总结环节的表达和对种群特征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种群密度对生物种群演变的影响,并进行展示或写作。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及其空间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种群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群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材料:种群特征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提问:什么是种群?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10分钟)2.1 介绍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 举例说明种群基本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种群数量特征(15分钟)3.1 介绍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10分钟)4.1 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2 举例说明种群空间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分钟)5.1 呈现实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5.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6.1 总结种群的特征,强调重点内容。

6.2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6.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4.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案

4.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案

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种群与群落》章节的开篇,学生在必修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种群的概念,但并未深刻理解,故在开课时需要辨析清楚,对种群特征的学习,学生可以结合初中的地理知识,较为轻松的理解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本节课的重难点应该是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和各个特征之间联系的阐述,比较合理的方式是通过习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四、教学手段及用具教法:讲述、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可配合多媒体教学。

学法: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提问学生。

课件展示: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活动:讨论回答:ABC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归纳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教师设疑:德宏州的所有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吗?如果你是德宏州计划生育部门的分管领导,你会关注该种群的哪些方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通过有趣的提问,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教师质疑:我看到10只蝗虫,数量是少还是多?我看到一片树叶上有10只蝗虫,数量是少还是多?种群密度可以直接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给种群密度下一个定义?如何来调查种群密度呢?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一片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1《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1《种群的特征》名师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六安二中河西校区生物组张曼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它为后面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群落特征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必修二中已经对种群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学习,在本节内容继续学习种群的特征,引入自然,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障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能够列举种群的特征,区分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通过实例分析,师生交流,能够联系实例说明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2、基本技能(通过分析材料数据、实验现象,尝试构建数学模型并用样方法探究种群密度);
3、基本思想(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相关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描述生活中的种群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难点:1、种群的几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教学课时:1课时(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死亡率: 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 死亡率: 死亡的个体数目。 死亡的个体数目。
例如,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 一年后有2只死亡, 例如,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只死亡, 200 猴的死亡率为1 猴的死亡率为1%.
(2)类型 a. 出生率 > b. 出生率 c. 出生率 < (3)小结: 小结: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 要因素。 要因素。 (4)应用: 应用: 计划生育和控制某些生物的种群数量 = 死亡率 种群密度加大 死亡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死亡率 种群密度变小
课堂反馈: 课堂反馈
•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D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下列各项中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对于一个种群来说, 概念: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单 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研究意义:是影响种群密度 研究意义: 种群数量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冬季某城市的的乌鸦种群
学生讨论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对以上内容进行总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一、种群 (一)概念: 概念: 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同一地区 个体的总和 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C.棉田中有幼蚜 棉田中有幼蚜, C.棉田中有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 D.一个池塘里所有的雄性鲤鱼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体。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之一。

二、种群的特征1. 种群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数。

种群数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食物供应、繁殖率等。

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如过度捕猎会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减少,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同种生物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与种群数量、生境面积等因素有关。

种群密度的变化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某些物种密度过大会导致食物短缺,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同种生物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分布情况。

种群分布的大小和形态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繁殖率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分布的变化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某些物种分布范围的扩大会导致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是指同种生物个体在种群中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大小和形态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繁殖率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某些物种个体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种群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种群的调查方法种群的调查方法是指通过对种群数量、密度、分布、结构等特征进行调查,了解种群的情况。

种群的调查方法有多种,如:1. 样线法样线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沿着一条直线或曲线布置样点,对每个样点进行调查,从而了解种群的分布情况。

2. 样方法样方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地面分割成若干个等大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对每个样方进行调查,从而了解种群的数量、密度等特征。

3. 捕捉-标记-释放法捕捉-标记-释放法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同种生物进行捕捉、标记、释放,再对标记的个体进行再次捕捉,从而了解种群的数量、密度等特征。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Word版含答案

一、种群的概念和特征(阅读教材P60~63) 1.概念要素(1)一定的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全部个体。

2.基本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阅读教材P60~62)三、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写出图中各序号的含义:①单位时间,②种群个体总数,③出生率,④迁入率, ⑤死亡率,⑥迁出率。

2.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阅读教材P63)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共研探究]1.理解种群的概念(1)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种群,并说明理由。

①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不属于)理由:鱼的种类很多,所有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

②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不属于)理由: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不是全部的玉米个体。

③甲、乙两地同一物种的鸟。

(不属于)理由:不在同一个自然区域。

④一个班级内的全部同学。

(不属于)理由:不是全部的所有个体。

(2)个体、种群、物种三者之间的关系①个体具有出生、死亡、性别、年龄等特征。

②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

2.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根据概念,下列对种群密度的描述正确的是②。

①一块麦田中所有的蝗虫;②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③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④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3.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所以,在自然区域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

种群特征教学设计(共4篇)第1篇: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基本特征。

(2)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3)举例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

(4)简述种群四大特征的内在关系。

(5)列出种群特征和个体特征的不同之处。

2、能力目标:(1)尝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2)应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模拟调查种群密度,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分析外界环境因素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4)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

(2)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

02教学重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03 教学难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模拟实验,证实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04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05教学手段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

06教学过程基本思路: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引申,引导学生从个体水平的思维状态进入群体水平的思维状态。

围绕保护藏羚羊就要了解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这一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来研究种群的特征。

从了解现有藏羚羊种群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及对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讨论;通过对不同季节同一地区藏羚羊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不同,引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讨论;通过要预测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引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讨论;最后对种群的几个主要特征进行总结,指出它们之间内在关系。

(1)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个体都是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调节来维持稳态,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单个独立存在的吗?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生存会受到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和异种生物的影响。

所以,我们研究各种生命现象,只研究生物个体是远远不够的。

有必要把生活在一起的同种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果站在更高层面上,我们还需把生活在一起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种群的特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首先介绍了种群的概念,然后重点阐述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种群的数量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物个体的生命活动特征,对于种群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群特征的具体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比较模糊。

此外,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数学模型构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种群的概念。

(2)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理解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调查种群密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通过分析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种群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生命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教学难点(1)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2)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验法通过开展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三章学生学了个体水平上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本节内容从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开始,列举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率等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的内容。

为后续的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属于了解水平。

二、学情分析学习主体是一年级的同学,经过半个学期的高中生活,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从心理上已经适应了高中的学习,对大部分同学来讲,具有较高学习的热情和积极表现、乐于分享的精神,在此之前已经详细学习了个体水平的稳态及调节特点,通过必修一第一节的学习,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也有了了解,因此从个体过渡到宏观的群体,也是容易接受和适应的。

人口问题、濒危物种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3.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本能准确说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和种群的其他特征(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活动学会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计算某种群的种群密度。

(3)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3.2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联系(2)教学难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活动探究法概念图教学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探究法归纳总结法七、教学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创设的问题情境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结合具体的例子,并且围绕其对种群密度的影响,逐步展开教学,最后对本节内容用概念图归纳总结,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教师指导)
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即时巩固
即时巩固
及时训练,加强巩固。
思考、合作、交流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网络构建
课堂总结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年龄组成
⑤性别比例
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③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④年龄组成:
a.类型:
b.意义:
⑤性别比例:
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
教 学 设 计
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姓名
单位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高三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课是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3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来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讨模拟估测某种生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三种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教学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展示为主,教师引导归纳为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三章内容:个体水平。

二引入:生物个体无法存活,只能以群体的方式存活下来。

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三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同一物种的所有成员称为生物种群。

2.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四种群的特征:
种群是同种生物的集合体,但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的有机统一体,它有其发生、发展、繁荣、衰退和灭亡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与种群的特征分不开的。

种群的特征主要是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

1.种群密度
⑴概念:在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⑵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教材P60问题探讨。

⑶调查方法:①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教材P61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N:[a]=[b]:[c] 其中N表示种群个体数,[a]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b]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c]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

适用范围:多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注意事项:选择的区域必须随机,不能有太多的主观选择;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太醒目并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

②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提出问题)1.我们如何预测鱼群的变化趋势?变化趋势受哪些因素影响?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何?(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讨论1: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是导致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讨论2: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措施?(在死亡率低的前提下,只能控制人口出生率。

)小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过渡: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成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4.年龄组成:
⑴概念: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⑵类型: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⑶意义:年龄组成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5.性别比例
⑴概念: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⑵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⑶意义: 性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出生率就会下降,种
群密度就会明显降低。

6.种群的空间特征:略。

(见教材P63小字部分)
五本节总结:
提问:
1.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种群密度)
2.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年龄结构)
3.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性别比率等)
4.种群这几点特征之间有何联系?并绘制关系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