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时事政治-2019年高考政治考纲揭秘
政治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政治公民的政治生活考纲解读
2019年高考政治公民的政治生活考纲解读(一)公民的政治生活考点1.我国的国家性质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1)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民主:积极性;专政:保障人民民主,维护长治久安)4、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的特点)(1)广泛性:权利广泛和主体广泛(2)真实性:①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②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③尊重和保障人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主要有: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考点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1、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重要方式、具体表现、相对的,有条件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实现其他权利重要保证)(2)遵守宪法和法律(根本行为准则)(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4)服兵役和参加兵民组织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立法上不平等)(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相对应存在;两个主体;义务必履行,权利可放弃)(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考点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1)选举制度: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2019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预测 专题17 时事政治.doc
2019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预测专题17 时事政治【考纲原文】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 4月至考试当年 3月)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预测视角】视角1 智能制造【例题】“智能制造”唱响“以人为本”主旋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智能制造”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善着生活方式,在聚焦富民、服务于民方面大有可为。
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广泛应用,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站在科技创新的时代风口,我们要紧扣“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等各领域科技成果应用,助力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公共服务,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高端、更智能、更便利、更幸福。
材料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2016年12月8日正式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强调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新的产销格局,除了提升制造能力,还需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智能制造是“以人为本、以产品为核心”全产业链过程。
(1)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智能制造”是如何提高居民幸福感的?(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智能制造”除了提升制造能力,还需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参考答案】(1)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切实把党中央关于“智能制造”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2019精选教育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让你准确把握考试热点.doc
2019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让你准确把握考试热点2019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一)1、昨天,中央纪委机关报刊文解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文章例举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党员冯某在一次受邀回母校为大学生做讲座时,以“真相”、“揭秘”为噱头,大肆宣扬历史教科书中的党史很多都不是“真实的历史”,混淆视听。
依据《条例》冯某违反了党员不能公然歪曲党史、军史的政治纪律,应受到纪律处分。
2、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遭遇到不少预期内和预期外的冲击与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组合,使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民生持续改善。
预计全年GDP增长6.9%,CPI涨幅1.5%。
展望2019年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明年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和加快推进改革加以应对,仍可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3、作为2019年流星雨谢幕之作,小熊座流星雨将于23日光临地球。
天文专家表示,该流星雨极大值出现在23日上午10时,感兴趣的公众可于22日晚至23日黎明进行观测。
作为辐射点赤纬最高的流星群,小熊座流星雨虽然流量不大,每小时10至50颗左右,但非常适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观测。
2019年、2019年和2019年,该流星雨曾连续3年出现了每小时30颗左右的爆发,且流量是极大时一半的时间可持续近10小时。
4、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对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指明了方向。
2019年高考时事政治解读及配套练主题之一: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19年高考时事政治解读及配套练习主题一: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时事·热点】材料一: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出口稳中提质;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是积极稳妥的。
材料二:2019年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
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
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
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
材料三:要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需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我国有上亿市场主体,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是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所在。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
【链接·解读】经济生活角度1.如何才能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要通过个税改革、稳就业等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不断改善消费环境,让百姓能放心、安心、舒心消费。
2019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考试大纲》解读暨二三轮复习策略讲座
会审题
会迁移
会表述
会说理
读得懂
记得住 想得到
写得清
说得透
能力考查目标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通过思维结果可以推 测考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思维品质。
2019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继续加强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力度
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型特点
高考试题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源权威——考题答案寓于材料
阅卷报告:学生主要失分原因
二轮复习四大误区及对策
误区1 做得多,做得晕
对策1:首先,学校提供的复习材料,都是多年经验中挑选、使用的,可以系统地将相应的知识点按照一 定的规律和方法融会于其中。哪怕只做这些题,每题用心做,题题都整理,也会有看得见的提高。 对策2:其次,这阶段,考生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应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点、典型例题的掌 握和研究中,应避免盲目的题海战术,多而不精、顾此失彼。
误区2 囫囵吞枣,学而不思
对策:在做题后,发现探究它背后考查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思考,将学习“加入自己的注 解”,熟悉考点、例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次轮复习中实现成绩上的飞跃。
误区3 心理紧张,遭遇“高原”
对策1:考生要有信心,坚信阳光就在风雨后。走过“高原”,学习效率和成绩还会提高,不要丧失信心
目的在于寻找知识点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结成一个上下联通、左
右衔接的知识网络。
图示“知识构架”
本坐标系中,包括五个问题:
1.经济是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经济?如何发展经济?
2.生产是什么?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如何发展生产? 3.国民收入分配和收入分配公平各是什么?为什么要收入分配公 平?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4.交换是什么?为什么要顺利交换?如何实现顺利交换?
2019年高考政治考试大纲[官方版]
2019年高考地理考试大纲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思想政治学科考试反映对考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阐释、分析评价、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获取和解读信息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 调动和运用知识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3. 描述和阐释事物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4. 论证和探究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
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1. 货币(1)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 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2. 价格(1)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供给与需求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2) 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3. 消费(1) 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2)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4. Th产与经济制度(1) 生产与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发展生产的意义(2)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 企业与劳动者(1) 生产的微观主体——企业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类型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2) 劳动者劳动与就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维护劳动者权益6. 投资与融资(1) 商业银行利息、利率与本金储蓄存款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的业务(2) 投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股票债券商业保险(3) 融资7. 个人收入的分配(1) 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8. 国家收入的分配(1) 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构成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构成财政收支平衡(2) 财政的作用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财政与宏观调控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9. 征税与纳税(1) 税收及其种类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作用(2) 依法纳税纳税人负税人依法纳税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与计划市场调节及其弊端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秩序(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11.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2.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 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影响(2) 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合作“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1. 公民的政治生活(1) 我国的国家性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2)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 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2. 我国的政府(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我国政府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 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系(3) 政府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2)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政策(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4. 当代国际社会(1) 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2) 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3)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4)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第三部分文化生活1. 文化与生活(1) 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2) 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2. 文化传承与创新(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2)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第三部分文化Th活(3) 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3.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4.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 走进文化生活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1. Th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是什么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时代精神哲学的作用(2)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 唯心主义及其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 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 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 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 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8)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 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10) 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3.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4)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 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 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4.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 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第五部分时事政治1. 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 月至考试当年3 月)2.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 2017年高考政治高频考点预测
专题17 时事政治
【考纲原文】: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 4月至考试当年 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预测视角】:
视角1 智能制造
【例题】:“智能制造”唱响“以人为本”主旋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智能制造”优化了产业结构、改善着生活方式,在聚焦富民、服务于民方面大有可为。
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着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广泛应用,让老百姓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魅力。
站在科技创新的时代风口,我们要紧扣“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等各领域科技成果应用,助力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公共服务,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高端、更智能、更便利、更幸福。
材料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2019年12月8日正式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9~2020年)》指出,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
“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智能制造强调以人为本,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新的产销格局,除了提升制造能力,还需要向产业链高端发
展。
智能制造是“以人为本、以产品为核心”全产业链过程。
(1)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智能制造”
是如何提高居民幸福感的?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智能制造”除了提升制造能力,还需要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参考答案】:(1)①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通过加强宣传教育,让老百姓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切实把党中央关于“智能制造”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完善政策体系,把“智能制造”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③履行组织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从而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高端、更智能、更便利、更幸福。
④政府要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智能制造”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活方式,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2)①通过“智能制造”大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中国特色“智能制造”道路。
④通过“智能制造”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智能制造”属于高考的热门考点题材,考生习时应重点关注,本题以创新驱动“智能制造”
第(1)问考查我国政府职能、责任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政府是如何提高居民幸福感的,属于分析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措施角度回答。
涉及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建设的职能、经济建设的职能及公共职能、政府责任。
依据材料内容,运用政治生活相关术语,可以写出创造性的答案来。
第(2)问考查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题时应结合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考查考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解决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视角2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例题】: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一在谈到民生问题时,李克强总理指出,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
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要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材料二在谈简政放权时,李克强总理表示:持续推进政府职能
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李克强总理为什么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
(2)有人认为,政府向市场放权会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1)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的政府;我国政府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重视民生问题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②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重视民生保障问题是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
③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重视就业、教育、脱贫等问题,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
④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重视民生问题也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负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督,以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②政府履行其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政府向市场放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③在向市场放权的同时,政府要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因此,认为政府向市场放权会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解析】:本题以政府工作报告的相关内容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政治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的性质和宗旨、政府工作要坚持的原则、政府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知识的把握程度。
(1)本问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是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
结合材料,学生
(2)回答本问,首先要说明政府向市场放权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
其次要说明政府向市场放权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次要说明政府向市场放权不意味着政府放任市场不管,而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以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
最后总体说明政府这样做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认为政府向市场放权会导致经济运行不稳定的观点是不科学的。
视角 3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例题】:2019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连接过去和现在架设了特色桥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保护其本身蕴含的精神,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全民族正确价
值观都至关重要。
社会各界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守住民族根与魂的同时,鼓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让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多一点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
(1)运用所学《文化生活》中相关知识,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阐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点。
【参考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历史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树立全民族正确价值观至关重要。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繁荣意义重大。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脱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就谈不上保护。
③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树立全局观念。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整体,在守住民族根与魂的同时,鼓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
【解析】:本题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第(1)问,解题关键在于把握设问中“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然后考生再调动运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