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

合集下载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概述
一、需求分析的任务: 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充 分了解原系统的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 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功能,并考虑 在此基础上的扩充与改变。
需求分析前提----牢记对该项目你是外行 是系统成败的第一步, 不可闭门造车,不可随意发挥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阶段
需求分析调查重点: 1、信息要求:数据内容、性质,处理的结果 2、处理要求:完成的功能及方式 、响应时间、 处理的工作方式 3 、 安全性完整性要求:(保密、存取控制、 数 据约束)
三、数据库设计专业人员所需知识 1、 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数据库设计技术 2、 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的 方法和技巧。 3、软件工程的原理和方法 4、应用领域的知识
四、数据库设计的特点 1、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是 一项庞大的工程项目。 2、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技 术和管理界面)相结合 3、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程序设计相结合, 要把数据的结构设计和程序的行为(处理) 设计相结合。
数据库设计----ຫໍສະໝຸດ -需求分析阶段数据来源: 数据存储: 数据处理:
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DFD) : 用于表达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
数据存储
数据源
处理
数据输出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阶段
入库记录
货物档案
检验员
检验、 入库单
库存 处理
查询要求
查询结果
主任
领料员
领料单
出库单
数据库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数据库设计? 指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中,通过需求分 析、合理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构造较优的 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应用系统、满足用 户的各种信息需求。

. 简要回答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 简要回答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数据库设计是指按照特定需求和目标,构建出能够有效存储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其目的是明确用户的需求和数据库系统的功能。

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收集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明确数据的种类和量级,了解数据的输入、输出和处理过程。

2. 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二步,其目的是建立数据库的模型,包括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或是其他类似的模型。

在概念设计阶段,需要将需求分析的结果转化为数据库的抽象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和关系等。

3. 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三步,其目的是转化概念模型为实际的数据库模式。

在逻辑设计阶段,需要将概念模型转化为关系模式,确定数据表的结构、数据类型和约束条件,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系。

4. 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根据具体的存储设备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访问方式。

在物理设计阶段,需要确定数据表的存储方式、索引策略、分区策略和冗余策略,从而保证数据库的性能和可靠性。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任何一步的不足都可能导致数据库系统的不稳定和低效。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需要认真对待每个步骤,充分考虑数据库系统的整体需求和目标,从而构建出高效、稳定的数据库系统。

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因为数据库在现代信息科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个合理设计的数据库可以大大提升系统的效率和性能,而一个不合理的设计则可能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和数据的丢失。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并且充分考虑数据库系统的整体需求和目标,从而构建出高效、稳定的数据库系统。

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需要仔细收集用户的需求并且明确数据库系统的功能。

在设计一个销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时,需求分析阶段需要明确系统需要存储的数据种类包括客户信息、订单信息、产品信息等,还需要了解业务需求,例如系统需要支持上线下单、库存管理等功能。

数据库设计方案(PPT)

数据库设计方案(PPT)
历史数据分析
对历史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潜在的性能问题和趋势,为未来的优 化提供参考。

数据库版本控制
版本控制工具 版本变更记录 版本回滚机制 版本发布流程
使用专业的版本控制工具(如Git)对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进行版本 管理。
记录每次数据库变更的详细信息,包括变更内容、执行人、执行 时间等。
当新版本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回滚到上一个稳定版本,保证数 据库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在数据迁移前,对原数据库进行完整备份, 确保数据安全。同时,制定数据恢复方案, 以防迁移过程中出现问题。
数据转换与清洗
迁移测试
在迁移过程中,进行数据转换和清洗工作,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正式迁移前,进行迁移测试,验证迁移方 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测试与验收流程
功能测试
对数据库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包括数据 的增删改查、索引、存储过程、触发器等,
安全审计
记录数据库操作日志, 以便追踪和审查潜在的 安全问题。
数据库性能监控
监控数据库性能指标 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库性能指标,如查 询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连接数等。
预警机制 设定性能阈值,当数据库性能达到或 超过预警值时,自动触发报警通知管
理员。
优化数据库性能
根据性能监控结果,对数据库进行优 化,包括调整数据库参数、优化查询 语句、增加硬件资源等。
确保数据库功能正常。
安全测试
对数据库的安全性进行测试,包括访问控 制、数据加密、防止SQL注入等,确保数
据库安全无虞。
性能测试
对数据库进行压力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 数据库在高并发、大数据量下的性能表现。
验收流程
制定详细的验收流程和标准,对项目组提 交的数据库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估,确 保数据库设计符合项目需求和标准。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

运动会方面,实体集包括:运动员(编号,姓名,性别,队 伍号),比赛项目(项目名,比赛场地)。其中,一个比赛项 目可供多名运动员参加,一名运动员可参加多个项目。
根据上述条件,分别设计运动队和运动会两个局部E-R图。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参赛项目 性别 队伍号 队伍名 教练名 运动员 性别 队伍号 运动员 m 参加 n n 属于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分解变换。如果实体集的属性较多,可以进行分解。例如, 对于员工实体集,其属性为员工号、姓名、性别、生日、(所 属)支行名、岗位、工资、奖金。 性别 生日 支行名 岗位 工资 奖金
姓名 员工号 员工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可以把员工信息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固定信息,一部 分属于变动信息。为了区别这两部分信息,产生一个新的实体 和一个新的联系。
在视图合并阶段,设计者把所有视图有机地合并成统一的概 念模型,这个最终的概念模型支持所有的应用。
第三节 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的策略主要分为自顶向下、自底向上、自内向 外和混合策略四种。 这些方法中最常用的是自底向上方法:首先设计局部概念模 式,然后综合局部概念模式成全局概念模式,最后对全局概念 模式进行评估和优化。
P2 P1 D2明细 D3账目 E2会 E1客 D1付款 打印账目 账务处理 单 户 计
第二节 需求分析 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通常由数据结构的描述组成,主 要描述数据及其使用环境,例如数据精度、来源、产生时间、 使用范围、注解等。 数据字典是一种用户可以访问的、记录数据库和应用程序元 数据的集合,通常是用来解释数据表、数据字段等数据结构的 意义,数据字段的取值范围、数据值代表的意义等。 简而言之,数据字典是描述数据的信息集合,是系统中所有 数据的定义集合。
数据字典通常由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 理过程组成。

《数据库设计》ppt课件

《数据库设计》ppt课件

数据库设计流程与步骤
步骤
1. 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确定系统功能和性能要求。
2. 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设计概念结构,形成概念模式。
数据库设计流程与步骤
02
03
04
01
数据库设计流程与步骤
3. 将概念模式转换为逻辑模式,进行逻辑优化。
4. 选择物理存储结构,设计物理模式,进行物理优化。
5. 用DDL定义数据库结构,组织数据入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
《数据库设计》ppt课件
目录
数据库设计概述 需求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实施与维护 案例分析与实战演练
01
CHAPTER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用户需求,运用数据库技术,设计数据库结构、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过程。
定义
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
数据模型优化与规范化
外模式/内模式映射
定义用户子模式与逻辑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安全性控制
在用户子模式设计中考虑数据的安全性控制,如访问权限、加密等。
视图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和安全控制要求,设计相应的视图来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
用户子模式设计
05
CHAPTER
物理结构设计
联系
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 1:n, m:n)。

在属性下方加上下划线表示该属性为码属性。
视图集成
将多个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全局视图的过程。包括合并各个局部视图的实体、属性和联系,生成全局视图。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要点总结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要点总结

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要点总结数据库设计是构建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一个良好设计的数据库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高效性。

以下是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和要点总结:1. 需求分析- 收集需求:与项目干系人(比如客户、用户、管理者)沟通,收集业务需求。

- 确定数据范围:明确数据库需要处理的数据类型、数据来源和数据用途。

2. 概念设计- 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识别系统中的实体及其属性,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

- 确定实体和关系的属性:为每个实体和关系指定属性,并区分主键。

3. 逻辑设计- 规范化:避免数据冗余,减少更新异常,确保数据一致性。

- 数据模型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文档模型等。

- 定义表结构:根据ER模型定义表结构,确定字段类型、约束等。

- 设计索引:根据查询需求设计索引,提高查询效率。

4. 物理设计- 存储结构:确定数据文件的存储方式,如顺序文件、索引文件等。

- 文件组织:设计数据文件的分布,考虑数据的存取效率和存储空间利用率。

- 确定存储分配:为数据库对象(表、索引等)分配存储空间。

5. 数据库实施- 数据迁移:将现有数据迁移到新数据库中。

- 应用程序集成: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正确地与数据库交互。

- 测试:进行数据库测试,确保满足性能和功能要求。

6. 维护- 监控:定期监控数据库性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性能问题。

- 备份与恢复:定期进行数据备份,设计恢复策略以应对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 调整: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数据库结构或参数。

7. 安全性设计- 用户权限管理:定义用户的访问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 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

- 审计与日志:记录所有对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以便于事后审计。

8. 考虑特殊需求- 事务管理:确保数据库系统能够支持事务,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 并发控制:设计机制以处理多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的情况。

- 数据完整性:通过约束(如主键、外键、唯一性约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设计是指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设计一个合理、高效、可维护的数据库结构。

数据库设计包含以下内容:
1. 数据库需求分析:对业务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数据库的实体、属性和关系。

2. 数据库概念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3. 数据库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映射为数据库的逻辑模型,包括表结构、字段、索引、约束等。

4. 数据库物理设计:根据逻辑模型,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引擎、分区、表空间、文件组等。

5. 数据库安全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设计数据库的安全策略,包括用户管理、权限控制、加密等。

6.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设计:设计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7. 数据库性能设计:根据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设计数据库的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索引优化、查询优化、缓存优化等。

8. 数据库扩展与维护设计:设计数据库的扩展和维护策略,包括容量规划、版本升级、性能监控等。

- 1 -。

数据库设计方案基础

数据库设计方案基础
用程序在一定的硬件支持下所构成的。因此,数据库 系统不仅是指数据库本身,也不仅是指数据库管理系 统,而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引进的数据库以后的系统。 对于较大型的数据库系统,通常还应有数据库管理员 DBA。 ❖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整个数据库的核心,它对数 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还在用户的个别应用与整体数 据库之间起接口作用。 ❖ 数据库管理员DBA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建立、维护 和协调工作。肃静棵管理员要熟悉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管理系统,同时还要熟悉有关的业务工作。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1)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 ❖ ① 定义数据库。包括:总体逻辑数据结构的定义,局部逻辑
数据结构的定义,存储结构定义,保密定义。 ❖ ② 管理数据库。包括:控制整个数据库系统的运行,数据存
取、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数据完整性和完全性控制以及 并发控制等。 ❖ ③ 建立和维护数据库。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数据更新,数 据库再组织,数据库的维护,数据库恢复以及性能监视等。 ❖ ④ 数据通信。具备与操作系统的联机处理、分时系统以及远 程作业输入的相应接口。 ❖ (2) 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程序模块 ❖ ① 语言处理部分 ❖ 语言处理部分 ❖ 语言处理部分又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 ·数据描述语言DDL解释程序。其中包括模式DDL、子模式 DDL和物理DDL。
第五章 数据库设计基础
❖ ② 由于数据是面向应用的,使程序与数据还是依赖。由于一个文件 中的数据只为一个或几个应用程序所专用,因此,为了适应一些新的 应用,要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扩展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旦文件 中数据的饿结构被修改,应用程序也必须作相应的修改。同样,如果 在应用程序中对数据的使用方式有了变化,则文件中数据的结构也必 须随之做相应的修改。因此满载文件管理阶段,对数据的使用还是很 不方便的。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数据库课程设计(完整版)

数据库物理设计
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
数据库实施
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语言及其宿主语言,建 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 试运行。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对数据库系统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
课程设计要求
学生应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 全部内容,包括需求分析、 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
物理设计 根据在线购物系统的特点和数据 量,进行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备 份恢复、性能优化等方面的设计 。
概念设计
采用E-R图等方法进行概念设计 ,抽象出商品、订单、用户等实 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属性 。
逻辑设计
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逻辑模 型,设计商品表、订单表、用户 表等,定义字段、索引、约束等 。
物理设计
根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特点和数据量,进行数 据库的物理存储、备份恢复、性能优化等方面的 设计。同时,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采取 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构建概念模型
用图形化方式表示系统的主要实体、关系和业务 流程。
概念模型构建
识别实体和属性
找出系统中的主要实体(如用户、订单、产 品等)及其属性(如用户名、订单日期、产 品名称等)。
定义关系
确定实体之间的关系(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等)以及关系的属性(如关联类型、关联规则等) 。
构建概念模型图
使用实体-关系图(E-R图)或统一建模语言 (UML)等工具绘制概念模型。
为后续设计提供基础。
识别数据需求和数据处理
02
了解各类数据的属性、关系及处理需求,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依
据。
为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什么是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各种用户的应用需求。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数据库设计的定义数据库设计是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术。

由于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复杂性,为了支持相关程序运行,数据库设计就变得异常复杂,因此最佳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过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以及这些数据对象之间关系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特点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的结合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技术与管理的界面称之为“干件”数据库设计应该与应用系统设计相结合结构(数据)设计:设计数据库框架或数据库结构行为(处理)设计:设计应用程序、事务处理等结构和行为分离的设计传统的软件工程忽视对应用中数据语义的分析和抽象,只要有可能就尽量推迟数据结构设计的决策。

早期的数据库设计致力于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研究,忽视了对行为的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手工试凑法设计质量与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水平有直接关系缺乏科学理论和工程方法的支持,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数据库运行一段时间后常常又不同程度地发现各种问题,增加了维护代价规范设计法基本思想:过程迭代和逐步求精典型方法:(1)新奥尔良(New Orleans)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四个阶段S.B.Yao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五个步骤I.R.Palmer方法:把数据库设计当成一步接一步的过程(2)计算机辅助设计ORACLEDesigner 2000SYBASEPowerDesigner数据库设计的步骤需求分析调查和分析用户的业务活动和数据的使用情况,弄清所用数据的种类、范围、数量以及它们在业务活动中交流的情况,确定用户对数据库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形成用户需求规约。

数据库设计的描述

数据库设计的描述

数据库设计的描述数据库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合理的、高效的、可靠的数据库结构,以便管理和存储企业数据。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数据库系统的质量和系统的性能。

下面是数据库设计的详细描述。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一步,通过与需求方的交流,将需求转化为对数据库的要求。

在需求分析阶段,要确定数据库的范围、功能、性能、安全、可维护性等要求,并对其中的优先级进行评估,以便在实际设计中进行权衡。

2.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设计的第二步。

在这一阶段,要考虑如何把数据进行组织、抽象等,以便进行数据库的设计。

在进行概念设计时,必须先定好数据库的实体、属性和关系,最终得出一个实体-关系图(ERD)。

3.逻辑设计逻辑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三步,主要是将概念设计转化为逻辑模型。

在逻辑模型中,要对每个实体进行详细的定义,包括每个实体的属性和关系。

在逻辑模型中,要考虑如何用数据描述系统,如何规范数据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等,使数据库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4.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四步,主要是将逻辑模型转化为物理模型。

在进行物理设计时,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软件,配置数据库的参数,设置物理存储器和文件结构、建立索引等,以便在实际情况下更好地实现数据库的处理和管理。

5.实施和测试实施和测试是数据库设计的最后一步,主要是进行数据库的实际实施和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检查数据库设计是否满足需求,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各种功能和操作,以及是否有发现问题和错误的方法来解决它们。

6.维护和优化数据库设计完成后,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优化。

在日常维护中,需要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清理工作、标记和排查问题、改进数据库性能等。

在优化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来提高数据库性能,缓存技术、存储技术、分布式数据库等。

数据库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数据库设计 标准有哪些

数据库设计 标准有哪些

数据库设计标准有哪些
1. 第一范式(1NF):确保每个列只包含原子值,不允许多个
值的组合。

2. 第二范式(2NF):确保每个非主键列完全依赖于所有主键,避免部分依赖。

3. 第三范式(3NF):确保每个非主键列不传递依赖于其他非
主键列,避免传递依赖。

4. 实体完整性:确保表中每一行都包含必要的信息,并且没有重复的实体。

5. 参照完整性:确保外键只引用已经存在的主键值。

6. 数据表关系定义:在设计多个表之间的关系时,使用合适的关系类型,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7. 数据类型选择: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来存储数据,避免浪费空间和提高查询性能。

8. 数据一致性: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使用事务和约束来管理数据更新和删除操作。

9. 数据库范式化:通过归一化设计来减少数据冗余,并提高数据的可维护性和性能。

10. 数据库安全性:实施适当的安全措施,如访问权限控制、数据加密和备份等,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这些是在数据库设计中常用的一些标准,但实际上,数据库设计还受到具体应用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标准和实际情况。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概述
• 更新所涉及的关系; • 每个关系上的更新条件所涉及的属性; • 更新操作所涉及的属性。
确定存取方法
• 一般用户可以通过建立索引的方法来加快数 据的查询效率。
• 建立索引的一般原则为:
• 在经常作为查询条件的属性上建立索引。 • 在经常作为连接条件的属性上建立索引。 • 在经常作为分组依据列的属性上建立索引。 • 对经常进行连接操作的表可以建立索引。
零件号
规格
合并示例
产品号 性能参数
零件号
产品 m
组成
n 零件
零件个数
材料号 材料类型
使 用
n 材料
规格 价格
使用量
库存量
8.3.2 逻辑结构设计
• 步骤:
• 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某种组织层数据模 型;
• 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 系的属性,实体的标识符就是关系的码。
8.1.3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 需求分析 • 概念结构设计 • 逻辑结构设计 • 物理设计 • 数据库实施 • 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8.2 数据库需求分析
分析用户的要求: • 是数据库设计的起点; • 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后面各阶段的设计; • 并影响到最终的数据库系统能否被合理
地使用。
8.2.1需求分析的任务
8.4.2 功能设计
功能1 功能21
目标
功能2 ¨¨ 功能n
功能22
功能23
例:“学籍管理”的功能结构图
学籍管理 录取分班 入学报到 修课管理 … 录入 修改 查询
8.4.3 事务设计
• 事务处理是计算机模拟人处理事务的过 程,包括:
• 对于实体间的联系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六个阶段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六个阶段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六个阶段数据库设计是构建和组织数据库的过程,它是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实施和维护阶段。

下面将对这六个阶段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需求分析阶段需求分析是数据库设计的起点,它的目标是明确用户的需求和数据库的功能。

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库设计人员要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的种类、数据的结构、数据的关系等。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明确数据库要支持的功能,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基础。

二、概念设计阶段概念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二个阶段,它的目标是建立数据库的概念模型。

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库设计人员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真实世界中的数据转化为概念模型,通常采用实体-关系模型(ER 模型)进行建模。

通过概念设计,可以清晰地描述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三、逻辑设计阶段逻辑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三个阶段,它的目标是将概念模型转化为逻辑模型。

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库设计人员要根据概念模型,选择合适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等),并进行细化和优化。

逻辑设计还包括确定数据的完整性约束、索引的设计等。

通过逻辑设计,可以实现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操作规则。

四、物理设计阶段物理设计是数据库设计的第四个阶段,它的目标是根据逻辑模型,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

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库设计人员要选择合适的存储介质、确定数据的分布方式、设计物理结构和存储布局等。

物理设计还包括索引的选择和优化、查询优化等。

通过物理设计,可以实现数据库的高效存储和访问。

五、实施阶段实施是数据库设计的第五个阶段,它的目标是将数据库设计的结果转化为实际的数据库系统。

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库设计人员要根据物理设计的结果,创建数据库的结构和对象,并进行数据的导入和初始化。

实施还包括数据库的安装、配置和测试等。

通过实施,可以将数据库设计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的业务环境。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简述数据库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特定需求,对数据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和步骤:
1. 需求分析:了解和分析系统需求,确定数据库的功能和目标。

2. 概念设计:建立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包括实体、属性、关系和约束等,通常使用E-R图进行表示。

3. 逻辑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所
能理解的逻辑模型,如关系模型。

设计数据库的表、字段、主键、外键和索引等。

4. 物理设计:根据逻辑模型,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存储介质。

确定数据存储的物理结构、分区和冗余等策略。

5. 数据库规范化:对数据库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问题,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数据更新的一致性。

6. 安全设计:考虑数据库的安全性需求,如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等。

7. 性能优化:优化数据库的查询和操作性能,如索引设计、查询优化和缓存策略等。

8. 数据迁移和导入:根据设计好的数据库结构,将现有数据迁移至新的数据库中。

9. 数据库维护和监控:对数据库进行常规维护,修复和优化数据库性能。

总之,数据库设计是一个系统化和迭代的过程,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安全、易用的数据库,满足用户需求并提供良好的数据管理和存取性能。

数据库详细设计范文

数据库详细设计范文

数据库详细设计范文1.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在逻辑模型设计中,需要定义数据库中的所有实体和属性,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

此外,还需要确定实体的主键和外键。

2.数据库物理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是根据逻辑模型设计的结果,将其转换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直接支持的物理模式,也就是关系模式。

物理模型设计可以采用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络模型或者面向对象模型等。

在物理模型设计中,需要将逻辑模型中的实体和属性转换为数据库中的表和字段,并确定它们的数据类型、长度、约束等。

此外,还需要确定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如主外键关系,以及索引的创建和优化策略。

3.表结构设计:表结构设计是指定义数据库中的表以及表中的字段、数据类型、长度、约束等信息。

在表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需求分析和逻辑模型设计的结果,将实体和属性转换为表和字段。

在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字段的数据类型及其长度,如整型、字符型、日期型等,以及采用何种约束,如唯一约束、非空约束等。

此外,还需要确定表的主键和外键,以及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4.数据库安全设计:数据库安全设计是指确定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和安全策略,以保护数据库中的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修改。

在数据库安全设计中,需要定义用户和角色,并为其分配不同的权限。

在数据库安全设计中,需要考虑用户的认证和授权机制,如用户名和密码的设置,以及用户的访问权限。

此外,还需要定义访问控制策略,如访问控制列表(ACL)、视图等。

5.数据库性能设计:数据库性能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物理模型设计、索引的创建、查询优化等手段,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在数据库性能设计中,需要考虑数据库的存储结构、索引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查询的优化等。

在数据库性能设计中,可以使用分区表、分布式数据库、缓存技术等来提高数据库的并发性和响应速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维护和优化数据库,如重新组织索引、收集统计信息等手段,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总结:数据库详细设计是对数据库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包括逻辑模型设计、物理模型设计、表结构设计、数据库安全设计和数据库性能设计等内容。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数据库设计方法与步骤
目录
• 数据库设计概述 • 数据库设计方法 • 数据库设计步骤 • 数据库设计案例分析
01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设计的定义
数据库设计是指根据业务需求, 规划、创建和管理数据库的过 程。
它包括对数据的组织、存储、 检索和安全等方面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旨在建立一个高效、 可靠、可维护的数据库系统, 以满足业务需求和用户需求。
感谢您的观看
适用场景
适用于具有明确功能需求的系统,如嵌入式系统、控制系统等领 域。
面向数据流设计方法
总结词
基于数据流,强调数据处理过程的分解和优化。
详细描述
将数据处理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特定的数据处理 任务,注重数据流的流向和数据处理效率。
适用场景
适用于具有明显数据处理流程的系统,如金融数据处理、物流信息系 统等领域。
案例二:电子商务网站数据库设计
需求分析
确定系统需要存储的商品信息,如商 品ID、名称、价格、描述等。
概念设计
根据需求,设计出商品、用户、订单 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逻辑设计
将概念设计转化为数据模型,考虑如 何实现高效的查询和更新操作。
物理设计
优化数据存储和检索效率,考虑索引、 分区等技术。
案例三
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
1
数据库设计是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 节,它决定了数据存储、处理和查询的效率。
2
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提高数据的一致性、完整 性和准确性,降低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安全性。
3
合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降低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 本,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
满足业务需求

数据库的流程

数据库的流程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库实施阶段、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等六个阶段。

1、用户需求分析
数据库设计人员采用相应的辅助工具对应用对象的功能、性能、限制等要求进行科学
实际的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结构设计主要是对信息分析和定义,比如视图模型化、视图分析和汇总;对应用
对象进行精确地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独立于计算机系统的企业信息模型。

ER图是概念模型设计的主要工具。

3、逻辑结构设计
将抽象的概念模型转换为选用的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模型,它
是物理结构设计的基础,包括模式初始设计、子模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模型评价。

4、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是逻辑模型在计算机中的具体实现方案。

5、数据库实施阶段
数据库设计人员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阶段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
织数据入库,然后进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一般情况下数据库应用系统试运行后便可以投入正式运行,期间需要不断对系统进行
评价、调整、修改。

数据库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库结构设计、数据库行为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系统整体逻辑模式与子模式设计,属于对数据库数据的分析设计。

数据库行为设计:是指施加在数据库上的应用程序集的设计,属于对数据库应用系统
功能的分析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数据库设计本章重点:(1)数据库设计的概念;(2)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与实现方法;(4)逻辑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与实现方法;(5)物理结构设计阶段要考虑的任务;(6)数据库的实现与维护。

(一)基本概念(1)软件生存期:是指从软件的规划、研制、实现、投入运行后的维护,直到它被新的软件所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

(2)数据库系统的生存期:是指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投入运行及维护,直到它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

(3)数据库设计的特点:“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基础数据”是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规律。

因此数据库设计的特点包括:①数据库建设是硬件、软件和干件(技术与管理的界面)的结合;②结构(数据)设计和行为(处理)设计的结合。

(4)数据库设计的方法:数据库设计应是一项工程技术,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否则,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常常是数据库运行了一段时间不同程度地发生各种问题,增加了系统维护的代价,所以数据库设计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①视图模型化及视图汇总设计法;②关系模式设计法;③新奥尔良(New Orleans)方法;④基于E—R模型的数据库设计方法;⑤基于3NF的设计方法;⑥基于抽象语法规范的设计方法;⑦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总之,一个好的数据库设计方法应该能在合理的期限内,以合理的工作量产生一个有合理利用价值的数据结构。

(5)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按照规范的设计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六个阶段:①需求分析;②概念结构设计;③逻辑结构设计;④物理结构设计;⑤数据库实施;⑥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库设计还包含了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

(二)需求分析(1)需求分析的任务: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概况,明确用户需求,确定新系统的功能。

(2)调查的重点:是“数据”和“处理”,以获得用户对数据库的如下要求:①信息要求: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

通过信息要求可以导出数据要求;②处理要求:指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的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

采用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方式;③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④企业的环境特征:企业的规模与结构,部门的地理分布。

主管部门对机构的规定与要求,对系统费用/利益的限制。

(3)调查的方法:①跟班作业;②开调查会;③请专人介绍;④设计调查表请用户填写;⑤查阅原系统有关记录。

(4)需求分析阶段生成的结果:主要包括数据和处理两个方面。

①数据:数据字典、全系统中的数据项、数据流、数据存储的描述;②处理:数据流图和判定表、数据字典中处理过程的描述。

(5)数据字典:通常包括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五个部分。

(三)概念结构设计(1)概念结构的主要特点①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②易于理解;③易于更改;④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一般是通过ER模型来描述概念结构。

(2)概念结构设计有以下四种方法:①自顶向下;②自底向上;③逐步扩张;④混合策略。

(3)扩充的E—R图:E—R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抽象。

其主要成分是:实体、联系和属性。

使用这三种成分,我们以可以建立许多应用环境的E—R模型,但是还有一些特殊的语义,单用上述概念已无法表达清楚,因此引入了扩充的E—R模型概念。

①数据的抽象:对象之间两种基本联系:聚集和概括。

前者是“is—part—of"联系,后者是"is subset of"联系。

②聚集:定义了某一类型的组成成分。

在E—R模型中,若干属性的聚集组成了实体型,这就是抽象。

例如,学号、姓名、专业、班级组成了学生这个实体型。

③概括:定义类型间的一种子集联系。

它抽象了类型间的“issubset of”的语义,例如:教师是一个实体型,教授、副教授、讲师也是实体型,但教授、副教授、讲师是教师的子集。

通常将教师称为超类,教授、副教授、讲师称为子类。

而且,子类用双竖边矩形框表示,用直线加小圆圈表示子类和超类之间的联系。

④依赖联系:一个实体的存在必须以另一个实体存在为前提。

通常将前者称为弱实体,用双线框表示,用指向弱实体的箭头表明依赖关系。

如子女与教师的联系。

采用E—R方法进行概念结构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1)设计局部ER概念模式包括:确定局部结构范围;实体定义;联系定义;属性分配。

即利用数据抽象机制对需求分析阶段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组织(聚集),形成实体、实体的属性、标识实体的码、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类型(1:1,1:n,n:m),设计分E—R图。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属性”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即不能包含其它属性;第二“属性”不能与其它实体具有联系。

2)设计全局E—R模式:视图集成(综合成全局概念模式)确定公共实体类型;局部ER模式的合并;消除各种冲突。

在局部E—R模式的合并过程中,会产生三种冲突:①属性冲突:分属性域的冲突(如属性值的类型、取值范围、取值集合)和属性值单位(如人的身高有的用米,有的用公分)的冲突;②命名冲突:分同名异义或异名同义;③结构冲突:同一对象在不同应用中具有不同的抽象,例如,教师在有的应用是属性,在有的应用则为实体;同一对象在不同的ER图中所包含的属性个数和属性排列的顺序不同。

3)全局ER模式的优化:实体类型的合并;冗余联系的消除;冗余属性的消除。

(四)逻辑结构设计(1)逻辑结构设计的目的:是把概念设计阶段的基本E—R图转换成与选用的具体机器上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包括数据库模式和外模式)。

(2)逻辑结构设计有如下三个步骤:①将概念模型(E—R图)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②将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的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③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3)如何将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1)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每个实体类型转换成一个关系模式;②一个1:1的联系可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或与任意一端的关系模式合并。

若独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那么,两端关系的码及联系的属性为该关系的属性,且两端关系的码均可作为候选码;若与一端合并,那么将另一端的码及联系的属性合并到该端。

③一个1:n的联系可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或与n端的关系模式合并,若独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那么,两端关系的码及联系的属性为关系的属性,而n端的码为关系的码;④一个n:m的联系可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那么,两端关系的码及联系的属性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两端实体的码的组合;⑤三个或三个以上多对多的联系可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那么,诸关系的码及联系的属性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的码的组合;⑥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

2)转换为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向特定的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需要熟悉所用的RDBMS的功能与限制,它依赖于机器,所以不加介绍。

例如用SQL的DDL定义基本表、视图等。

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对数据模型优化步骤如下:①确定数据依赖;②进行极小化处理,消除冗余联系;③确定各关系模式属于几范式,考察是否存在部分、传递、多值函数依赖,并根据需求阶段的处理要求,确定是否要进行合并与分解。

(五)物理结构设计对于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式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的过程,称为数据库的物理设计。

(1)物理设计有如下五个步骤:①存储记录结构设计;②确定数据存储安排及系统的配置。

如计算机有多个磁盘时,可以将基本表或索引放在不同的磁盘上,因此需要适当的安排。

对于系统可以配置同时使用数据库的用户数、同时打开的数据库对象数、物理块的大小、时间片的大小、数据库的大小等;③访问方法的设计:如索引方法、聚簇方法、HASH方法;④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⑤程序设计。

(六)数据库的实施与维护(1)数据库实现阶段的工作。

建立实际数据库结构;试运行;装入数据;(2)其他有关的设计工作。

数据库的重新组织设计;故障恢复方案设计;安全性考虑;事务控制;(3)运行与维护阶段的工作。

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安全性、完整性控制,数据库的转储和恢复);性能的监督、分析与改进;扩充新功能;修改错误。

例:某学校的教学管理的E—R模型有五个实体:系、教师、学生、项目、课程,其E—R图如图所示,请将E—R图转换为关系模型。

解根据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的原则,将五个实体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下,其中码用下划线表示:系(系号,系名,主任名)教师(教师号,教师名,职称)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项目(项目号,名称,负责人)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各实体之间的联系有:教师担任课程的1:n“任课”联系;教师参加项目的n:m“参加”联系;学生选修课程的n:m“选修”联系;教师、学生与系之间的所属关系的1:n:m“领导”联系。

其中“参:知”联系有一个排名属性,“选修”联系有一个成绩属性。

根据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的原则,将相关的联系转换为关系模式如下:任课(课程号,教师号)参加(教师号,项目号,排名)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领导(教师号,学号,系号)三、习题填空题:1.数据库设计的六个主要阶段是;、、、以及、、。

2.数据库设计中的逻辑设计分为和两部分。

3.在数据库设计的需求分析阶段,用户对数据库的要求主要有、、和。

4.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输入包括、、、四部分内容。

5.数据库设计过程的输出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其中包括和;另一部分是基于数据库结构和处理要求的应用程序和设计原则。

6.数据字典中通常包括、、、、以及五部分。

7.概念设计的任务分、、三步完成。

8.ER方法的三要素是、、。

9.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三种。

10.数据库系统的逻辑设计主要是将转化成DBMS能处理的模式。

11.如果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实现应用,则在数据库的逻辑设计阶段需将转化为关系模型。

12.设计概念结构的方法有、、、四种。

13.在数据库系统生存中,生存期的总开销包含、、以及、、。

14.、和是数据库实现阶段的主要工作。

15.概念设计的结果是得到一个与无关的概念模式。

16.逻辑设计阶段主要输入、、、四方面的信息。

17.逻辑设计阶段主要输出、、、四方面的信息。

18.逻辑设计有、、、和主要步骤。

19.数据库系统有五个物理设计阶段,分为、、、及、。

20.数据抽象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和。

21.抽象对象的两种形式分别是和。

22.所谓概念模型,是指。

23.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设计的一个有力工具;ER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一个有力工具。

24.实体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具有联系。

25.实体集父亲与子女之间有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