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实数第1节:平方根与立方根第2节:实数及其运算2. 第二单元:一元二次方程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解法第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第3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第4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3. 第三单元: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节: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第2节:不等式组的概念与解法4. 第四单元:函数及其性质第1节: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第2节:函数的性质第3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性质与运算,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性质,并学会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运算与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判别式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2.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与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数引入: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实数的概念。
例题讲解:讲解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与运算方法。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与第2节练习题。
2. 一元二次方程引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例题讲解:分别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公式法与判别式。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至第4节练习题。
3.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引入:通过实际情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例题讲解:讲解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以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与第2节练习题。
4. 函数及其性质引入:让学生了解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题讲解:讲解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第1节至第3节练习题。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打印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打印教案概述:一、第一章分式1.1分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定义及性质。
2.学会判断分式的真假。
教学重难点:1.分式的定义及性质。
2.判断分式的真假。
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整式的概念,进而引出分式的概念。
3.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判断分式的真假。
课后作业: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分式:(1)3/4(2)5x/2(3)2x^2+3x11.2分式的运算教学目标:1.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学会化简分式。
教学重难点:1.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分式的化简。
教学过程: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学会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2.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分式的化简方法。
课后作业: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3/4)+(5/6)(2)(2/3)(4/5)(3)(9/10)/(3/4)二、第二章平行四边形2.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2.学会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2.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
教学过程:1.通过具体图形,让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课后作业:1.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2.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学会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判定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作业:1.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1)图形①(2)图形②(3)图形③三、第三章一次函数3.1一次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学会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
教学过程: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1 一元一次不等式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 第十二章:函数及其性质12.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方法12.2 函数的性质12.3 一次函数12.4 反比例函数3. 第十三章:平面几何图形13.1 三角形13.2 四边形13.3 圆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性质。
3. 掌握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4. 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
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2.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理解并运用函数的性质学会绘制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通过观察实物,了解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
2.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详细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结合实际情境,讲解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分析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绘制图像。
通过例题,讲解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内容: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十二章:函数及其性质第十三章:平面几何图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新授: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II引入新课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 中,苦∠B=∠C,则AB= AC吗?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III例题与练习1.如图2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XXXXXX(根据什么?).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XXXXXX 三角形(根据什么?).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XXXXXX.④若已知AD=4cm,则BCXXXXXXcm.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XXXXXX.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XXXXXX.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练习:P53练习1、2、3。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二章:整式的乘除2.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2.2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2.3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2.4 乘法公式2.5 整式的除法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概念3.2 分式的性质3.3 分式的乘除3.4 分式的加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运算规则。
2. 学会运用乘法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及四则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整式的乘除、乘法公式、分式的四则运算。
难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分式的性质及乘除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乘法公式表。
2. 学具:练习本、乘法公式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实际生活中购买商品的问题,引出整式的乘除运算。
2. 讲解例题: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乘法公式整式的除法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分组讨论:针对分式的概念、性质及四则运算,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列出乘法公式,方便学生随时查看。
2. 黑板右侧:书写例题及解题步骤,展示解题思路。
3. 课堂中间: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标注,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题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题分式的乘除计算题应用题:利用整式的乘除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整式的乘除与乘法公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拓展分式的应用范围。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2. 分组讨论的环节,特别是对分式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3.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标注和乘法公式的展示。
4. 作业设计中应用题的设置和答案的发放。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精品教案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数据整理与概率11.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1.2 概率初步11.3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选用合适的统计图展示数据,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
2. 新课内容:(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法,展示例题并进行讲解。
(2)概率初步:介绍概率的概念、计算方法,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3)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分析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教授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展示数据。
六、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收集方法:问卷调查、观察法等。
整理方法:分类、排序、求和、求平均数等。
2. 概率初步:概念: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计算方法:概率=所求事件发生的次数/总次数。
3. 统计图的选择与应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收集并整理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
(2)计算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并分析原因。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绘制统计图,无固定答案。
(2)抛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为0.5,因为硬币的两面是等概率出现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知识。
2. 拓展延伸:(1)收集更多数据,研究其分布规律。
(2)探讨其他概率问题,如掷骰子的概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问题设置与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确保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1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中,∠C=Rt∠,D是BC上一点,已知∠1=∠2,∠B=25O,求∠BAD数。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1 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1.2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1.3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1.4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2. 第二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2.1 整式的乘法法则2.2 乘法公式2.3 整式的因式分解3. 第三章分式及其运算3.1 分式的概念及性质3.2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3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4. 第四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4.1 轴对称图形4.2 中心对称图形5. 第五章数据分析5.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5.2 方差与标准差5.3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直方图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整式、分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相应的运算方法,并能熟练运用。
2. 掌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学会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数据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理解概念、掌握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知识,结合例题进行解析。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直观的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
2. 采用图表、示例等形式,使板书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有理数运算练习题;第二章: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练习题;第三章:分式运算练习题;第四章: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练习题;第五章:数据分析练习题。
2. 答案:根据练习题,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练习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重点关注章节和内容的逻辑顺序,确保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循序渐进,避免知识点的跳跃。
完整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函数及其性质函数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2. 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一次函数的应用3.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能够运用。
2. 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 教学重点: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2)讲解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3)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布置(3分钟)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上数学2. 内容:函数及其性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3. 例题、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函数f(x)=2x+3,求f(3)的值。
(2)画出一个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2. 答案:(1)f(3)=9(2)图像为一个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性质:a>0,开口向上;顶点为(0,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掌握较好,但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应用11.1:不等式的性质11.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11.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不等式的性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以一道典型题目为例,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不等式的性质相关题目。
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进行巩固练习。
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2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及解法。
结合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的性质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不等式:2x 3 >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begin{cases}2x 3 > 5 \\x + 4 < 9\end{cases}\]2. 答案:不等式2x 3 > 5的解为:x > 4不等式组:\[\begin{cases}2x 3 > 5 \\x + 4 < 9\end{cases}\]的解为:4 < x < 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
适当增加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11.1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11.2 不等式组及其解法11.3 不等式的应用2. 第十二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2.1 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12.2 函数的性质12.3 一次函数及其图像3. 第十三章:三角形13.1 三角形的边与角13.2 三角形的全等13.3 三角形的相似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掌握函数的概念、性质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
4. 掌握三角形的边与角、全等及相似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2.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三角形的边与角、全等及相似性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函数等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边与角、全等与相似性质。
2. 例题讲解: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应用。
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图像。
讲解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性质。
3. 随堂练习:解答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应用题。
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分析其性质。
判断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2. 函数的概念、性质及一次函数图像3. 三角形的边与角、全等与相似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x 3 > 53(x 2) < 2x + 1画出一次函数y = 2x + 3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
已知:△ABC中,AB = AC,∠B = 50°,求∠A、∠C的度数。
2. 答案:不等式解法略。
一次函数图像略。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十一章平面几何图形第一节、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第二节、多边形的对角线第三节、平面几何图形的镶嵌2.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第三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掌握多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2. 学会平面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培养空间想象力。
3.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理解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平面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多边形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讲解多边形对角线的性质,结合图形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的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镶嵌方法,完成平面几何图形的绘制。
4.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讲解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配方法、公式法等。
通过例题,讲解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公式2. 多边形对角线的性质3. 平面几何图形的镶嵌方法4.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5. 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给定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
证明给定多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判断其根的情况。
2. 答案:内角和与外角和的解答过程。
对角线性质证明过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之间的关系。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复习1.2 无理数的概念与性质1.3 实数的分类和运算2.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2.3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2. 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根与系数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概念及其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数运算示例表。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2. 新课导入:1) 讲解实数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实数的分类。
2) 介绍无理数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体会无理数的性质。
3) 讲解实数的运算方法,强调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3. 例题讲解:1)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法。
2)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通过例题加深理解。
4. 随堂练习:1) 实数的运算练习。
2)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和应用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分类、性质、运算。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与系数的关系。
3.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计算题:实数的混合运算。
2) 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2. 答案:见附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 了解更多关于实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探索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判别式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 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尤其是配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的计算以及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两倍,如果长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求长方形的长和宽。
”引导学生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 知识讲解(20分钟)(2)讲解判别式的计算方法,解释判别式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3)分别讲解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择23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现场演示解题过程,并解释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布置23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小结与拓展(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一般形式。
2. 判别式的计算方法。
3.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方程x^25x+6=0的解。
(2)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为x1=3,x2=2,求该方程。
(3)应用题: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之和为28,求这个数。
答案:(1)x1=3,x2=2。
(2)x^25x+6=0。
(3)这个数为4或7。
2. 拓展题: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为x1=5,x2=2,求该方程的判别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讲解与练习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1.1 有理数的复习1.2 无理数的定义和性质1.3 实数的分类和运算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一般形式2.2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2.3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3. 第3章:图形的翻折与旋转3.1 翻折变换3.2 旋转变换3.3 平移变换4. 第4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 数据的收集4.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实数的分类和运算。
2. 学会解一元二次方程,了解根与系数的关系。
3. 掌握图形的翻折、旋转和平移变换。
4. 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无理数部分的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图形的翻折与旋转变换2. 教学重点:实数的性质和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数教学挂图图形的翻折、旋转和平移模型数据收集与整理示例表格2. 学具:练习题册画图工具(直尺、圆规等)五、教学过程1. 实数教学:引入实践情景: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讲解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翻折与旋转教学:引入实践情景:生活中的翻折与旋转现象讲解翻折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入实践情景:如何收集和整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表示方法,进行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六、板书设计1. 实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定义实数的分类和运算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方法3. 图形的翻折与旋转:翻折与旋转的定义和性质平移变换的概念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与表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实数的运算练习题一元二次方程求解练习题图形的翻折、旋转和平移练习题数据收集与整理练习题2. 答案:根据课堂讲解和练习,提供详细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学生对实数、一元二次方程、图形变换和数据收集整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进行解答和辅导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实数的更多性质和应用介绍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收集身边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数据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1. 实数的无理数部分的理解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是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比的实数,如π、e等。
(完整)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1.1 认识三角形(1)【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合适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的性质简单的几何问题4、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o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3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1,合作学习: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O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①口答:△ABC中,∠A=45O,∠B=60O,求∠C②△ABC中,∠A=57O18,,∠B=46O49,。
求∠C③△ABC中,∠A=∠B,∠C=110O,求∠A,∠B④△ABC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①②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③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若一个三角形为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由图得:∠BCE+∠ACB=180O而∠A+∠B+∠ACB=180O∴∠BCE=∠A+∠B从而得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外角也并不一定绝对,要会看一个角之是内角还是外角。
5、练习:1)△ABC中,∠ACD=120O∠A=50O ,求∠B、∠ACD2)如书本例题3),已知,在△ABC中,∠C=Rt∠,D是BC上一点,已知∠1=∠2,∠B=25O,求∠BAD数。
6:小结:②_x0001_角形的内角和性质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7,布置作业1.1 认识三角形(2)【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 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完整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最新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第二章:平方根与立方根2.1 平方根2.2 立方根第三章:因式分解3.1 因式分解的概念3.2 提公因式法3.3 运用公式法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用。
2. 学会因式分解的概念,掌握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及性质,因式分解的方法。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平方根、立方根解决问题,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各种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平方根与立方根示例图。
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如土地面积的求解、体积的计算等。
2. 新课导入:讲解平方根的定义、性质,配合示例图进行讲解。
举例讲解立方根的定义、性质,进行随堂练习。
3. 例题讲解:讲解平方根、立方根相关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通过因式分解的例题,讲解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
4. 随堂练习:布置平方根、立方根及因式分解的练习题,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性质。
2. 因式分解的概念、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
3.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求下列数的平方根、立方根:9,27,64,1。
因式分解:x^2 4,x^2 + 4x + 4,a^2 b^2。
2. 答案:平方根:3,3,8,无解。
立方根:3,3,4,1。
因式分解:x^2 4 = (x + 2)(x 2),x^2 + 4x + 4 = (x +2)^2,a^2 b^2 = (a + b)(a b)。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方根、立方根的理解程度,以及因式分解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入更高次幂的根,探讨因式分解的其他方法,如十字相乘法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1章:实数第1节:数的分类及性质第2节: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2.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第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与判别式第2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3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解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重点:实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实数和无理数的概念。
2. 新课:(1)讲解实数的分类及性质,举例说明。
(2)介绍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引入一元二次方程,讲解其定义、判别式及解法。
3. 例题讲解:(1)实数的性质应用题。
(2)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题。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题。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分类及性质2. 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3.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判别式及解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实数性质的应用题。
(2)无理数的估算与运算题。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题。
2. 答案:详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研究实数的更多性质,提高数学素养。
(2)拓展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详细说明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应放在实数的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上。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案全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主要包括第四章“二次根式”和第五章“实数与方程”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主要介绍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第五章则侧重于实数与方程的求解。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第四章:二次根式1.1 二次根式的概念1.2 二次根式的性质1.3 二次根式的运算2. 第五章:实数与方程2.1 实数的概念2.2 实数的运算2.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
2. 掌握实数的概念和运算,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实数的运算。
2. 教学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实数的概念和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橡皮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二次根式和实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2.1 讲解二次根式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2 讲解二次根式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2.3 讲解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例题学会运算。
3.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二次根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实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
5. 讲解实数的运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实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8.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二次根式1.1 概念1.2 性质1.3 运算2. 实数2.1 概念2.2 运算3. 一元一次方程3.1 解法七、作业设计(1)√(4x 16)(2)√(9 x^2)(1)2√3 + √5 √(45)(2)(3 + √2)(3 √2)(1)2x + 3 = 7(2)x 4 = 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二次根式和实数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否掌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上
1.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意义.
◆2,会在简单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会在给定某个条件下进行有关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判定和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对关系角的辨认,复杂图形的辨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引入:中国最早的风筝据说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作的,风筝的骨架构成了多种关系的角.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二.让我们接受新的挑战:
------讨论:两条直线和第三条直线相交的关系
如图:两条直线a1,a2 和第三条直线a3 相交.
(或者说:直线a1,a2 被直线a3 所截.))
其中直线a1 与直线a3 相交构成四个角,直线a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 180o 的性质是本节重点。 2.例 3 是立体图形,涉及的角之间的关系不易辨认,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1,合作学习: ①请每个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已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或剪)下来,然后把这三 个角拼起来,然后观察这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②请学生归纳这一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O 2、三角形内角和性质的应用 ① 口答:△ABC 中,∠A=45O,∠B=60O,求∠C ②△ABC 中,∠A=57O18,,∠B=46O49,。求∠C ③△ABC 中,∠A=∠B,∠C=110O,求∠A,∠B ④△ABC 中,∠A:∠B:∠C=1:2:3,求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3、由上题得出图中三角形的形状 ① ② 得出的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锐角三角形 ③ 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钝角三角形 ④得出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的三角形称之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一个三角形为 Rt△,那么它的其余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外角:① 定义: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相邻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请每位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被折痕分割的二个角的大小,得到什么结论?(得到折痕 平分这个内角)
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
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形状是线段) C
一、合作交流,探讨结论
D
请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A
B
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画一画,与同伴交流你
发现了什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
形、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角平分线的特点。(三条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线相交于一点)
C
F
D
p
A
E
B
P S
M
R
G O Q N
L w
I J
K
H
任意画一个∆ABC,用刻度尺画 BC 的中点 D,连结 A D
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让 学的中线的形状也是线段生理解三角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三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进一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和表述.
难点:例1是由较复杂的题设条件得出若干结论,用到多个定理,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过程】
提问:上述命题中,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2:得出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3: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说命题,然后指定第二组中某一个人来回答是真命题还是假 命题
(二):举例: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 x=1 是方程 x2-2x-3=0 的解。 (2) x=2 是方程 (x2 –4)/(x2 -3x+2)=0的解。 (3) 如图,若∠1=∠2,则∠3=∠4。 (4) 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化,像和原图形全等。
下面通过书本中的范例介绍如何找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 例 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对顶角相等; (4)同角的余角相等; (5)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6)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例 2 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若 a<b,则 ba;
(2)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3)在ΔABC 中,若 AB>AC,则∠C>∠B 吗?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解方程 x22x30;
(6)1+2≠3.
答案:(1)(2)(4)(6)是命题,(3)(5)不是命题.
例3
(1) 请给下列图形命名,,并给出名称的定义:
①
(1)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 2 倍”是真命题吗?请说明理由
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 教师对具体
的说理过程予以详细的板书。小结归纳得出证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初步格式。
(2)通过例 2 的教学理解证明的含义,体会证明的格式和要求
例 2、 证明命题“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布置
1.2 定义与命题(1)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含义. 3.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 难点:象范例中第(3)题,这类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改写成“如果…那么…”
命题的的 题结 是构 由: 条 分 通 件 组 常 和 成 命 结论两部
六、布置作业 巩固新知
1.2 定义与命题(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和定义的概念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会区分定理、公理和命题。 情感目标:通过对真假命题的判断,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 叫做命题.象句子(1)(3)(5)(7)都是命题;句子(2)(4)(6)都不是命题. 说明: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要突出语句的作用.句子根据其作用分为判断、陈述、疑
问、祈使四个类别.定义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而命题属于判断 句或陈述句,且都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 3.命题的结构的教学
请同学回答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中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画一画, 与同伴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 形中三条中线的特点。(三条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线相交于一点)
C
Fm
D
A
E
B
I
Jt L
G
K
H
O
Pz R
M
Q
N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用几何语言表达方式: 如图 在∆ABC 中,∠BAD=∠CAD,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告诉学生现阶段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 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 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如“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三、师生互动 运用新知
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 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让每个学生拿一张三角形纸片,把其中一个内角对折一次,使角的两边重合,得到一 条折痕。(问学生折痕是什么形状?)
3),已知,在△ABC 中,
∠C=Rt∠,D 是 BC 上一点,
已知∠1=∠2,∠B=25O,求∠BAD 数。
6:小结:
②
角形的内角和性质
②认识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并能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
7,布置作业
1.1 认识三角形(2)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
C
ED
在∆ABC 中,D 是 BC 的中点(或 B D= DC),AD 是∆ABC 中 BC 边上的中线。
三、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A
B
范例 1 如图 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已知∠B=450,∠C=600,求下列角 ∠BAE,∠AEB。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分析已知条件,教师作好引导
四、巩固练习 五、拓展与应用 让学生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做更灵活的计算与应用 六、学生总结
(三)讲述公理和定义 1:公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这样公认为 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一条直线截两条平行所得的同位角相等” 然后提问学生: 你所学过的还有那些公理 2: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定理也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 依据。 3:举例 请用学过的公理或定理说明下面这个命题的正确性:“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 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四)作业:
1.3 证明(1)
【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含义。 2.体验、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3.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 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课内节前图:比较线段 AB 和线段 CD 的长度。 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新课教学 1、 合作学习 参考教科书 P74: 一组直线 a、b、c、d、是否不平行(互相相交),请通过观察、先猜想 结论,并动手验证 2、 证明的引入
求证: AB∥CD (证明略) 四、练习巩固
D
C
P76 课内练习 3 五、小结
(1) 证明的含义 (2) 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O A
B
(3) 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
六、作业布置
1.3 证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