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笔记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一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

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言1.1 引言在这个章节中,我将对《黄帝内经》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内容概述。

1.2 作者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包括黄帝和《内经》的其他作者。

1.3 出版时间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和版本变迁。

1.4 内容概述概述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内容和章节划分。

第二章:医学哲学2.1 医学哲学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2 阴阳学说详细解释了阴阳学说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在医学中的应用。

2.3 五行学说解析了五行学说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法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步骤和技巧。

3.2 治疗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等。

第四章:饮食调养4.1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调节的五味、五谷杂粮的选择以及禁忌食物等。

4.2 膳食疗法介绍了中医的膳食疗法,包括根据体质调整饮食、药膳的烹饪方法和食疗方剂的制备等。

第五章:运动养生5.1 运动养生的意义解读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5.2 养生常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常识,包括如何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等。

第六章:情志调摄6.1 情志与健康关系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情志以维持身心健康。

6.2 调摄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情志调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修炼内功等。

第七章:附件附件一:《黄帝内经》原文摘录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黄帝内经》的原文摘录,以供参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相关研究论文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与《黄帝内经》相关的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阅读。

第八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法律定义、相关解释和引用的法律条款等。

---。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和治疗的原理。

一、阴阳五行理论《内经》中阐述了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因素构成的,而五行理论则是阴阳发展变化的轨迹。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了中医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系统,成为中医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依据。

1. 阴阳学说阴阳是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生成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了诸多领域,如病理病机、诊断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事物相互制约,生克相济的规律。

中医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变化规律,从而作出治疗方案。

二、气血津液和脏腑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而脏腑是器官系统的总称。

《内经》中对气血津液和脏腑的理论有着系统的阐述。

1. 气血津液气是人体内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津液是气血在人体内的营养和润滑作用。

气血津液的运行状态决定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调养气血津液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2. 脏腑人体的重要器官和系统被称为脏腑,其中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内经》中对脏腑的功能特点、病理变化和相互关系有着详尽的论述,为中医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规律,采取辩证施治的方法,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

1.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多方面因素,而病机则是疾病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失调、病邪病位等内容。

2. 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根据疾病的表现特点和脏腑病理变化,做出辨证施治的方案。

《内经》中对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有着详细的论述,包括望、闻、问、切等方法。

四、预防和调养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调养,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这也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

《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

《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

“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

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第一天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第一天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第一段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第一段解析:关于这一段的意思我的理解是:黄帝认为阴阳为天地万物以及生命的根本,天上地下、万事万物、所有生命、人体脏腑均依赖于阴阳之气的互通。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的变化规律,我们的身体就会受到邪气的伤害,所以保持阴阳平衡是维持寿命的根本。

像苍天之气清净的话,我们人体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苍天之气的变化规律,人体就会阳气固守,即便是有不良贼风邪气侵袭,也不能伤害到人体,这因为顺应了天地自然之气以及阴阳变化。

圣人能够持守精神,顺应天地阴阳之气、通晓阴阳变化之理。

如若违背了这一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阻闭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因为人们不能顺应自然阴阳变化之故,使阴阳之气被削弱了,是属于自伤。

而人的阳气,就像是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若阳气紊乱失调,失了正常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折损甚至夭折、生命的既能也会暗弱不足,自然天地正常运行需要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所以人的阳气也是在外在上,才能起到抵御外邪、维持身体健康。

所以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理解为机体健康不外乎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生活规律、明了顺应四时天气阴阳变化、保持人体阴阳平衡,是养生保健、长寿的根本,违法此法则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而阳气在外、在上、向阳,由着卫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维持阳气正常的生理功能,才能更好的护卫机体健康。

内经选读重点一级内容

内经选读重点一级内容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念书笔记——养身摄生1.《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无邪论》我们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无邪论》中的第一篇就看到了黄帝对关于工资何年过半百而衰的疑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掉之耶?”尔后岐伯答复他说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法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算,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放之于当代,我们亦可问为什么我们不克不及尽终天算,为什么半百而衰?而岐伯的答复也是相符现今社会生计情况的,那就是人们不遵守阴阳四时和正常生涯的纪律,妄想一时之享乐,而耗散了精气神.而若何“度百岁而不衰”岐伯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澹泊虚无,真气从之,精力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低不相慕,其平易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克不及劳其目,淫邪不克不及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人体按照正常的“生.长.壮.老”心理纪律来说,老是会有年轻的一天,但是假如我们可以师法上古之人保持无邪,老而能全形,延缓精气衰竭,不就能老而不衰了么.而上古之人中又分“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和“圣人者”,相对而言,本身更崇尚“圣人者”的养发展寿之道:“处寰宇之和,从八风之理,通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不雅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不思惟之患;以恬愉为务”于是能“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力不散,亦可以百数”.人本来就是要处于世俗之间的,我们是无法达到”成仙登仙“的境界的,但是我们可以经由过程修炼本身的心性,使得自身活着俗中保持身心均衡,心稳固,则神稳固,神稳固章形气相合,不被世俗的“劳”困住身,也不被世俗的“患”困住心,思惟是游离于寰宇的,又有什么能困住本身的身呢,也天然不会被病痛所困扰.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在阐述要适应四时来保养,但本质照样在强保摄生的总原则,即防病必需要遵守“阴阳”的升沉变动.因为阴阳才是万物之基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本质照样阴阳的变更纪律.同时由适应季候纪律总结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逝世;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知道何为生,何为逝世,何为逆,我们就可以根据人体和天然的纪律来预防,进而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如许的预防思惟不管在当时照样现今都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值得我们持续发扬.比之于现代医学,或者说西方医学,都是在研讨若何治病,而黄帝内经的这种思惟倒是在强调若何不致病,这才是人类医学的最高境界.3.《素问·朝气通天论》此篇其实是在揭示人体之气和气象是相通的,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寰宇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气象.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这其实也是“整体不雅”哲学思惟的表现,因为人不是自力消失的,是和寰宇共存的,虽不克不及说能长久得和寰宇共存,但是人的消失,是和寰宇互相感应的.同时也描写人体的卫气.营气.阴气.阳气和五藏之气的功效,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如是则表里折衷,邪不克不及害,耳目愚蠢,气立如故”并以此来解释人体健康的一个尺度,就是阴阳折衷,即“阴平阳秘,精力乃治”.在阐述人体五藏之气“肝心脾肺肾”和对应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之间的接洽,又道出了“长有天命”,就要“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这也是对健康的身材状况的一种描写.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篇阐述内容丰硕,详尽地描写了人体的阴阳五藏六腑气血脉象应合于寰宇之阴阳四时五气.研讨摄生之法,不管是以药食,照样以形体活动,最症结的照样要达到“调摄阴阳”的目标,而本篇中就有相干的描写,对于后世养身摄生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如在黄帝问岐伯若何调摄阴阳时,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愚蠢矣;年六十,阴萎,气大衰,九窍晦气,下虚上实,涕零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缺少,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愚蠢,身材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工资无为主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限,与寰宇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段话其实就是根据《上古无邪论》里关于人的发展壮老的心理理论所延长出来的,女子月事以时下,以七为纪,须眉精气溢泻,以八为纪,控制了如许一个纪律,我们就可以知道何时会衰,何时会损,文中还特殊提出“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这几个时光点人体的变更,就是在告知我们要在响应的年纪在那些轻易虚损的方面进行填补,就能达到“有余”,然后我们就能“身材轻强”,进而达到即使年迈也可以身材再度强健,本来就很强健的则调摄得更好的目标.5.《灵枢经·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向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摄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经》是以阐述针刺之法为主的医学经典,这段话就取自个中,虽是岐伯在解释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但现实是在阐述五藏之神对于人体意志思虑智等精力心理活动的感化,同时也说清楚明了精力活动和心理活动也能“节阴阳而调刚柔”.6.《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摄生则寿,殁世不殆,认为世界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摄生则殃,认为世界者,其宗大危.”这里的“主”就是“心,强调了心主神明的功效,对换摄其他器官起决议性感化.细心不雅察,就能发明内经中谈及摄生真理的同时,也谈判论若何治国,如该段结尾处就论及:“认为世界者,其宗大危.”意思就是同理的话,运用到治理国度时,君主不明,那么国度的基本就会受到威逼,就会产生骚乱,苍生就不克不及安定.又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尔后药之,乱已成尔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既是在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惟,也是在说治理国度的症结在于预防战乱.这是因为圣人认为治理国度和治理人体健康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要遵守万事万物产生和产生的纪律的,所以这也启示我们是否可以从治理学的角度,融入治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原则来摄生,以达到优化对人体的治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摄生看作是在优化对性命健康的治理,而内经里就供给了许多不合的治理门路,就像档案分类一样,有按照四时或骨气等时光纪律来治理人体的,或按照脏腑以及对应经络来进行计划治理的,亦有按照体质的阴阳虚实湿燥来治理的,但究其本质,照样法于阴阳,和于法术.。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5篇1今天看《黄帝内经》,发现我几十年以来皮带一直系错了地方。

老人家说,“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原来腰带扎住的一圈,正好是带脉,带脉对十四条经脉有收紧的作用,约束经脉之间的联系。

经络通于脏腑,脏腑关乎情志,收不住带脉,精神无法沉入丹田。

现在人的裤子,裤腰越来越低。

而且女人们根本没有裤带,就是有的也仅仅为了好看而已。

穿这样的裤子,当人坐下的时候,呼吸会显得短促无力。

气只能送到胸膛,达不到丹田。

常常追求的悠闲自得舒服自在,其实是因为气的涣散导致得力不从心。

2人过四十气变虚,阳气由下往上欺。

气的运行方向应该是有下往上的。

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了改变,这是人开始走向衰老的开始。

《黄帝内经》讲,捏脊可以把气降下来。

另讲,“脊”是通“积”的。

“捏脊”其实是“捏积”。

还讲,古人讲“息者为积”。

气血运行的过程,因内感七情,外感六淫,必然造成气血瘀滞。

气血瘀滞最多的地方就是脊背。

3《黄帝内经》未见捏积的手法。

晋代葛洪《肘后方》讲:“拈起脊骨皮,深取疼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后人阐释,脊背是人体阳气运行的最重要通道。

脊背正中是督脉,总督全身阳气。

捏脊可以疏通全身气血。

忽然明白,为什么常常都会在不经意间、下意识的去捶捶背,掐掐背,揉揉背,拍拍背,撞撞背。

忽然明白为什么前几天在整骨的诊所,正骨的师傅建议我的骨头整好后每天学学撞树老头老太们,每天也去撞撞树。

也明白了瘦的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脊椎一直不好,影响了气血的运行,导致脾胃失和。

4“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这句话在以前肯定读不懂。

不管怎么理解,从字面到内涵,都会读到别处去。

前天看武国忠先生讲了一个掌故,说宋美龄106岁的养生秘笈,她的晚年每天要做四个小时的按摩,而且她不会让按摩师用按摩车按摩棒等高科技的东西,必须要人去按摩。

而且也不去讲究手法穴位的准确度。

通经络、活气血的真正力量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交流和传递。

内经选读必背内容

内经选读必背内容

内经选读必背内容一、《素问•上古天真论》1、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①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②恬恢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恢,安静淡泊的意思。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③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

德,谓修养有得于心;全,全面实施养生之道。

不危,不会有内外邪气干扰和侵害。

2、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①天癸:天癸是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膜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①飨泄: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②嗔胀:此指胸膈胀满。

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化生的清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

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前后二阴。

④清阳发滕理,浊阴走五藏:清阳之气发散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

浊阴之气趋向五脏贮藏而濡养之。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籍条记之阳早格格创做——养身摄死1.《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咱们正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第一篇便瞅到了黄帝对付关于人为何年过半百而衰的疑问:“余闻上古之人,秋秋皆度百岁,而动做没有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做皆衰者,时世同耶?人将得之耶?”而后岐伯回问他道讲:“上古之人,其知讲者,法于阳阳,战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没有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可则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醒以进房,以欲竭其粗,以耗集其真,没有知持谦,没偶尔御神,务快其心,顺于死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搁之于当代,咱们亦可问为什么咱们没有克没有及尽末天年,为什么半百而衰?而岐伯的回问也是切合现时社会存正在环境的,那便是人们没有按照阳阳四时战仄常死计的顺序,贪图一时之享乐,而耗集了粗气神.而怎么样“度百岁而没有衰”岐伯又举止了小心的叙述:“……真邪贼风,躲之偶尔,恬浓真无,真气从之,粗神内守,病安从去?是以志忙而少欲,心安而没有惧,形劳而没有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好其食,任其服,乐其雅,下下没有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没有克没有及劳其目,淫邪没有克没有及惑其心,笨智贤没有肖没有惧于物,故合于讲.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做没有衰者,以其德齐没有危也.”人体依照仄常的“死、少、壮、老”死理顺序去道,经常会有衰老的一天,然而是如果咱们不妨效法上古之人脆持天真,老而能齐形,延慢粗气衰竭,没有便能老而没有衰了么.而上古之人中又分“真人者”、“至人者”、“圣人者”战“贤人者”,相对付而止,自己更崇尚“圣人者”的养死少寿之讲:“处天天之战,从八风之理,通嗜欲于世雅之间,无恚嗔之心,止没有欲离于世,被服章;举没有欲瞅于雅;中没有劳形于事,内没有思维之患;以恬愉为务”于是能“得意为功,形骸没有敝,粗神没有集,亦不妨百数”.人本本便是要处于世雅之间的,咱们是无法达到”羽化登仙“的地步的,然而是咱们不妨通过建炼自己的心性,使得自己正在世雅中脆持身心仄稳,心宁静,则神宁静,神宁静则形气相合,没有被世雅的“劳”困住身,也没有被世雅的“患”困住心,思维是游离于天天的,又有什么能困住自己的身呢,也自然没有会被病痛所困扰.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整篇正在叙述要适合四时去调养,然而真量仍旧正在强调养死的总准则,即防病必须要按照“阳阳”的起伏变动.果为阳阳才是万物之基础,秋死夏少秋支冬躲,本去量仍旧阳阳的变更顺序.共时由适合季节顺序归纳出:“从阳阳则死,顺之则死;从之则治,顺之则治.反顺为顺,是谓内格.”知讲何为死,何为死,何为顺,咱们便不妨依据人体战自然的顺序去防止,从而指出“没有治已病治已病”.那样的防止思维没有管正在当时仍旧现时皆是很蓄意义的,而且值得咱们继承收扬.比之于新颖医教,大概者道西圆医教,皆是正在钻研怎么样治病,而黄帝内经的那种思维却是正在强调怎么样没有致病,那才是人类医教的最下地步.3.《素问·气愤通天论》此篇本去是正在掀脱人体之气战天气是相通的,如:“妇自古通天者,死之本,本于阳阳.天天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躲、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死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那本去也是“完齐瞅”形而上教思维的体现,果为人没有是独力存留的,是战天天共存的,虽没有克没有及道能恒暂得战天天共存,然而是人的存留,是战天天相互感触的.共时也形貌人体的卫气、营气、阳气、阳气战五躲之气的功能,如“阳者,躲粗而起亟也;阳者,卫中而为固也.……如是则内中调战,邪没有克没有及害,耳目智慧,气坐如故”并以此去证明人体健壮的一个尺度,便是阳阳调战,即“阳仄阳秘,粗神乃治”.正在叙述人体五躲之气“肝心脾肺肾”战对付应的五味“酸苦苦辛咸”之间的通联,又讲出了“少有天命”,便要“谨战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稀,如是则骨气以粗.”那也是对付健壮的身体状态的一种形貌.4.《素问·阳阳应象大论》本篇叙述真量歉富,详尽天形貌了人体的阳阳五躲六腑气血脉象应合于天天之阳阳四时五气.钻研摄死之法,没有管是以药食,仍旧以形骸疏通,最关键的仍旧要达到“调摄阳阳”的手段,而本篇中便有相关的形貌,对付于后世养身摄死是很有开收意义的,如正在黄帝问岐伯怎么样调摄阳阳时,岐伯曰:“能知七益八益,则二者可调;没有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阳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沉,耳目没有智慧矣;年六十,阳萎,气大衰,九窍不利,下真上真,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没有知则老.’故共出而名同耳.智者察共,笨者察同.笨者缺累,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智慧,身体沉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主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真无之守,故寿命无贫,与天天末.此圣人之治身也,”那段话本去便是依据《上古天真论》里关于人的死少壮老的死理表里所蔓延出去的,女子月事以时下,以七为纪,男子粗气溢泻,以八为纪,掌握了那样一个顺序,咱们便不妨知讲何时会衰,何时会益,文中还特天提出“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那几个时间面人体的变更,便是正在报告咱们要正在相映的年龄正在那些简单真益的圆里举止补充,便能达到“有余”,而后咱们便能“身体沉强”,从而达到纵然年老也不妨身体再度强健,本本便很强壮的则调摄得更佳的手段.5.《灵枢经·本神》“天之正在尔者德也,天之正在尔者气也,德流气薄而死者也.故死之去谓之粗;二粗相搏谓之神;随神往去者谓之魂;并粗而出进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果志而存变谓之思;果思而近慕谓之虑;果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死也,必顺四时而适热热,战喜喜而安居处,节阳阳而调刚刚柔.如是则僻邪没有至,少死暂视.”《灵枢经》是以叙述针刺之法为主的医教典范,那段话便与自其中,虽是岐伯正在阐明何谓“德、气、死、粗、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然而本量是正在叙述五躲之神对付于人体毅力思虑智等粗神情绪活动的效率,共时也证明白粗神活动战情绪活动也能“节阳阳而调刚刚柔”.6.《灵兰秘典论》“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死则寿,亡世没有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没有明则十二官危,使讲关塞而短亨,形乃大伤,以此养死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那里的“主”便是“心,强调了心主神明的功能,对付调摄其余器官起决断性效率.小心瞅察,便能创造内经中道及养死真谛的共时,也会道论怎么样治国,如该段末端处便论及:“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意义便是共理的话,应用到处置国家时,君主没有明,那么国家的基础便会受到威胁,便会爆收动治,百姓便没有克没有及安靖.又如“是故圣人没有治已病治已病,没有治已治治已治.此之谓也.妇病已成而后药之,治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脱井,斗而铸兵,没有亦早乎?”既是正在道“治已病”的防止思维,也是正在道处置国家的关键正在于防止战治.那是果为圣人认为管制国家战管制人体健壮的讲理是相通的,皆是要按照万事万物爆收战爆收的顺序的,所以那也开收咱们是可不妨从管制教的角度,融进管制教的一些表里战准则去养死,以达到劣化对付人体的管制,也便是道咱们不妨把养死瞅做是正在劣化对付死命健壮的管制,而内经里便提供了很多分歧的管制道路,便像档案分类一般,有依照四季大概节气等时间顺序去管制人体的,大概依照净腑以及对付应经络去举止筹备管制的,亦有依照体量的阳阳真真干燥去管制的,然而究本去量,仍旧法于阳阳,战于术数.。

《内经选读》教室笔记[优质文档]

《内经选读》教室笔记[优质文档]

内经选读复习内容第一部分各单元背诵内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下面是内经选读的重点笔记:1. 理论体系:内经中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应相化,体现了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人体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体的平衡与调节。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疾病发生和病因病机的重要依据。

2. 诊断方法:内经中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声、腹音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病程。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

3. 治疗原则:内经中提出了治疗的原则,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等。

调和阴阳是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正常。

疏通经络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平衡气血是指保持气血的平衡,使气血充足,身体健康。

4. 重视预防:内经强调了疾病的预防,提出了“未病先防”、“治未病”等观念。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内经还强调个体抵抗力的重要性,建议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之,内经选读的重点主要包括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预防疾病。

这些重点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内经选读重点笔记》导言:《内经选读重点笔记》旨在概述和总结经典中医文献《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重点主题进行归纳和解读,为读者提供对中医学的基本了解和深入思考。

1. 《内经》的来源与特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开山之作,是由多位医学大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它由两部分组成——《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讨论医学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较为侧重于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而实现身心健康。

2. 五运六气与疾病发生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引起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阴阳学说是《内经》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体也不例外。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改善和维护人体的健康状况。

同时,阴阳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强调了五行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影响,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4. 脏腑学说与疾病诊断《内经》中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器官与五行相对应,认为脏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可以诊断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脏腑学说还为中医的脏腑病理学提供了解释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5. 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经络学说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经络在人体内部的重要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灸等疗法可以调整经络的运行状态,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结语:《内经选读重点笔记》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五运六气、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目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目录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目录1 - 成书和地位2 - 怎样学习《内经》3 - 学习《内经》的主要参考书,《黄帝内经太素》等4 - 《内经》书名的由来5 - 《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作者6 - 《内经》的流传7 - 《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8 - 《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9 - 《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 独特的医学理论10 - 《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 独特的方法论11 - 《内经》的学术价值一12 - 《内经》的学术价值二13 - 《阴阳应象大论》一,阴阳五行14 - 《阴阳应象大论》二,阴阳转化15 - 《阴阳应象大论》三,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16 - 《阴阳应象大论》四,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17 - 《阴阳应象大论》五,阴阳亢盛的为害,及调摄养生(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18 - 《阴阳应象大论》六,以天人合一论养生19 - 《阴阳应象大论》七,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20 - 《藏气法时论》脏气与四时的关系,五脏所苦,五脏所欲21 - 《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22 - 《灵兰秘典论》一,藏象理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23 - 《灵兰秘典论》二,十二藏相使。

心者君主之官,……。

24 - 《灵兰秘典论》三,医学探微,理论和思想方法(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25 - 《六节藏象论》一,论藏象前的理论铺垫26 - 《六节藏象论》二,具体论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

27 - 《五脏别论》一,以藏泻划分脏腑28 - 《五脏别论》二,气口主五脏,查窍观神(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28补《五脏别论》三,续上,“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

29 - 《经脉别论》一,生病起于过用30 - 《经脉别论》二,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31 - 《太阴阳明论》一,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位置不同,疾病不同32 - 《太阴阳明论》二,脾病四肢不用(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33 - 《本神》一,神志的分类与概念(该文被网站设为私有)34 - 《本神》二,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35 - 《本神》三,五脏所藏及其病症,“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二篇1--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二篇1--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二篇1--四季养生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天地之气机升发,但是这个升发之气是从去年收藏的气而来,因此要想春天气机升发的好,首先要收藏的好。

我们也可以拿一天来看,只有晚上休息的好,早上慢慢活动活动升发,帮助人体的气机升发一下,身体才会非常的舒服。

如果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早上怎么升发也不行。

天地的这股升发之气,长养万物,万物欣欣向荣。

因此对于春天的升发之气,我们要注意气机收藏和气机升发这两方面。

不能只从升发上来看待问题。

这是春天的原则。

具体要怎么做呢?夜卧早起,晚上早点睡以收藏,早上早点起以配合升发。

起来之后要干什么呢?广步于庭,被发缓形,缓慢的在庭院中散步,头发也披散着不要让身体做一些剧烈的运动,动作要舒缓。

现在很多人早上喜欢跑步或者一些剧烈的健身,认为对身体好,其实从这一句来看,古人建议我们早上做一些舒缓的动作,因为古人认为微动升阳,剧动伤阳。

不仅是身体上,心里也要有一些注意,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身体上的舒缓,再加上内心的调整,慢慢让志气升发起来。

这个志气不是欲望和贪念,而是一种为别人付出的想法,是一种精进的状态。

这个时候还要注意生,而不要有杀伐,给予而不是夺取,赏赐而不是处罚。

这是一种遵守道的德行。

特别是早上、一年的春天不要批评人,不要处罚人。

要保护好他们的升发之气。

这样才是养生之道。

这也是和春天升发之气相应的。

如果我们逆升发之气,就会影响到身体的肝气,因为肝气在人体里主升发。

没有肝气的升发,夏天就因为升发不足导致火气不足,因此夏天会出现寒病,万物不得生长。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2--阳气的作用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2--阳气的作用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三篇2--阳气的作用读经典,领略古人智慧。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从这一条开始讲述阳气的作用,《内经》先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太阳不能正常运行,万物也就不能生存。

人体的阳气出了问题,人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生命结束。

人体的这股阳气,具有向上,向外的性,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阳气给了我们身体温度,让我们的气血津液能够输布全身,让脏腑功能保持正常。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受到寒邪的影响,把像门轴一样可以自由运转的阳气伤害了,患者就会变现出动作呆板不协调,惊是一种描述人受惊之后的失措的样子。

动作完全不听神识的指挥了。

形神的分离,神气就会浮越。

受到暑热的影响,人就会出汗,心烦而气喘。

因为汗出伤了肺阴。

受到暑热的影响耗散阴液。

暑热扰动心神,心气浮躁,表现在外就是说话多。

暑热还可能让人出现身大热,大汗的阳明证。

受到湿气的影响,头就像有个东西裹住了一样,因为头为诸阳之会,阳气受湿气的困扰黏连不舒。

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

受到气的影响,可致浮肿。

这个好理解,例如我们崴脚之后的肿胀,都是伤了气机。

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能量,如果一个人一直处在烦劳忙碌的情况下,就会不断的消耗阳气。

这种操劳过度,先是消耗了阳气,最后导致阴精耗竭。

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很多人因为工作的繁忙而猝死,就是阳气消耗掉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选读笔记
题解
脉要:脉学的要领。 精微:精妙细微。
本篇专论诊法,特别着重脉诊, 认为诊脉是一种非常精妙细微的
診法,故名。
内经选读笔记
(一)诊病的原则与要求
1.“诊法常以平旦”
未劳于事, 阴气未受扰动, 阳气尚未耗散阴
阳保持原有状态
未进饮食, 经脉未为谷食之气 所充盛,络脉调匀, 气血亦未受扰动
▪ 小便失禁,水泉不止--膀胱失去蓄藏津液的 功能,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膀胱不藏— 肾气失守
内经选读笔记
(五)五脏失强体征及其诊病意义
1.五脏为“身之强”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
内经选读笔记
2.五脏失强体征
▪ 头常若探视深物之状倾而不能抬起,为五脏 六腑衰败,精气神明耗夺之体征。
▪ 背为胸中之府,胸中藏心肺,心肺大气撑举 胸背,若背曲肩垂,则为心肺衰败、大气虚 陷不举之征,故谓胸“府将坏”。
本篇从“平人之常气禀于胃”的道理出发, 强调脉以胃气为本,进而对脉息动数变化和 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死脉的脉象予以对 比分析,作为诊断疾病,推断预后的依据, 因此取名“平人气象论”。
内经选读笔记
一、本段论“以不病调病人”的诊法原理, 提出“平息调脉”诊脉方法
平人脉息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一息四至 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偶尔一息五至
预后不良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真藏色
内经选读笔记
2.望精明
两目有神, 视物清晰, 辨色准确
精气未衰
两目无神, 视物大小相混, 黑白青红不辨
精气衰竭
内经选读笔记
(四)五脏失守病候及其诊病意义
1.五脏为“中之守”
▪ 五脏居于身中,固藏精气--中之守 ▪ 五脏功能正常--精气内守而不耗亡--得守 ▪ 五脏功能失常--则精气耗散败亡--失守
内经选读笔记
(二)脉象主病
1.诊脉原理 -- “脉者,血之府”
(1)经络系统是脉象形成的器官 (2)气血是脉象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3)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内经》诊脉之法,就是通过诊脉动之象以候 “脉气”的盛衰变化、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
内经选读笔记
(二)脉象主病
长则气治:长脉为气血充盛,运行正常 之像,故谓“气治”。
短则气病:短脉显示气血虚少,故为“气病”。 数则烦心: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
为虚热,热扰心神故“烦心”。
内经选读笔记
大则病进:实大有力为邪盛,虚大无力为 正虚而邪未退,邪气方盛,病 情将继续发展。
上盛则气高:上部脉盛大,乃上焦(心 肺)邪热壅盛,故气逆喘促。
下盛则气胀:下部脉盛大,为邪阻下焦, 下焦气化不利,故腹部胀满。
▪ “脉从四时,谓之可治,”
▪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
内经选读笔记
2.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情志劳逸对脉象的影响 : 《经脉别论》“人之居处动静勇怯, 脉亦为
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 惊恐恚劳动静, 皆为变也。”
医者--虚心宁静
内经选读笔记
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
内经选读笔记
【题解】
平人:即阴阳平和之人,指无病之人; 气: 指经脉之气; 象: 指脉体形象。--心气所主,脉来盛去衰,若 微钩
▪ 冬应中权--肾气所主,脉沉坚,若
微石
▪ 秋应中衡 --肺气所主,脉轻虚如羽,若 微浮
脾属土,位居中央,旺于四时,故脾脉主代,
蕴于四脉中,具有缓和之象。
内经选读笔记
▪ 四时脉象--微弦、微钩、微毛、微 石的同时--兼有从容各缓之象--四 时平脉。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内经选读笔记
2.五脏失守病候
▪ 胸腹胀满,呼吸喘促,语言重浊如从“室中 言” —湿阻中焦脾胃— 脾失守
▪ 大便失禁,泄利滑脱,说明脾胃之门户失去 约束功能— 脾气失守
▪ 言语低微无力,重复不休--肺气衰败,宗气 虚极所致— 肺气失守
▪ 神志昏狂,衣被不敛,言语骂詈不避亲疏— 神明之乱— 心神失守
阴阳气血未受外界因素影响
内经选读笔记
根本意义: 说明诊病必须排除外界因素对病人
的影响,提示我们必须让病人在安静的 状态下接受诊查。
平旦固然是诊病的最佳时机,但只 要病人能处于安静状态,亦就不必拘于 平旦。
内经选读笔记
2.四诊合参
切脉、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六 腑之强弱及形之盛衰等,但基本原 则在于全面运用各种诊病方法,深 入了解各种诊候并综合分析以准确 了解病情。
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脉来绵绵无力,去如琴弦断绝,乃心
气衰竭,阳气将绝,故主死。
内经选读笔记
(三)视精明、五色
1.五色的善恶
善 明润含蓄有泽--正气未败--胃气尚充沛
帛裹朱砂之赤 鹅羽之白 苍壁之青 罗裹雄黄之黄 重漆之黑
预后良好
内经选读笔记
恶 晦暗枯槁暴露--正气衰败--胃气枯绝
代赭石之赤 盐之白 蓝草之青 黄土之黄 尘土之黑
4至/息×16-20息/分钟≈60-100至/分钟
内经选读笔记
诊法原理:
以不病调病人 以平人气息测算病人的脉率
诊脉方法:
平息调脉 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
内经选读笔记
“以不病调病人”的诊脉举例
脉 象
脉率
迟:一呼脉一动,
病 一吸脉一动
数:一呼脉三动,
脉 一吸脉三动

死 疾:一呼脉动中至 以上
脉 促:乍疏乍数 绝:脉绝不至
内经选读笔记
代则气衰:代则脉气不相连续,为气虚 无力推动血行,故为气衰。
细则气少:脉体细小乃气血虚少,不能 充脉,故主气少。
涩则心痛:脉涩为气滞血少,血不养 心,故心痛。
内经选读笔记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脉来滚滚急迫,乃邪盛极,病情急剧
发展,正气将受邪气严重耗伤而绝,色 乃气之华,故色弊(败)。
内经选读笔记
▪ 腰为肾之府,若腰部不能转摇动作,说 明肾气衰败。
▪ 膝为筋之府,若膝不能屈伸,走路须弯 腰曲背,附物而行,是筋已衰败,肝气 衰败的体征。
▪ 骨为一身之支架,身体能挺直站立,赖 骨骼之支撑,若不能站立,行路时振颤 掉摇,说明骨气衰败,肾气衰败的体征。
内经选读笔记
(六)脉应四时
1.脉应四时
兼脉
尺肤温 度
病证
预后
少气 预后佳
躁 热 温病 预后佳 滑 不热 风病
热 痹病
预后 不良
内经选读笔记
二、论述四时五脏平、病、死脉
五脏 四时 平脉
病脉
死脉
兼病与发病


春胃微弦 (弦)
弦多胃少
但弦无胃
毛甚—今病 胃而有毛—秋病


夏胃微钩 (洪)
钩多胃少
但钩无胃
石甚—今病 胃而有石—冬病

长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