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训练题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课课练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1.1.;1.2;1.3;2;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同步练习目录1.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1.3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1.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3 《鸿门宴》同步练习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 哂.(shě)笑B、浴乎沂.(q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喟.(h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D、千乘.(shèng) 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答案】D【解析】A 哂(shěn)笑 B浴乎沂(yí) C 喟(kuì)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喟然叹曰鼓瑟稀B、以俟君子宗庙之事春服既成C、因之以饥馑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无吾以也夫子栖之【答案】B【解析】A鼓瑟希 C浴乎沂 D夫子哂之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 ......的样子【答案】C【解析】如:或者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唯求则非邦也与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D【解析】A 希,通“稀”,稀疏 B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C与,通“欤”,语气词二、理解性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
居则曰: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4课 烛之武退秦师应用体验之旅训练 苏教版必修3
"【三维设计】2014届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4课 烛之武退秦师应用体验之旅训练 苏教版必修3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D .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解析:D 项,“既”意为“已经”。
A 项“以”分别为“因为”、“拿”。
B 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词“还是”。
C 项“于”分别为“对”、“在”。
答案:D2.下列按“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因人之力而敝之. ⑩惟君图之.A .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 .①④⑨⑩/②⑥⑦/③⑤/⑧C .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 .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解析:①④⑨⑩是代词。
②⑥⑦是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③⑤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 ①无能为也已②且贰于楚也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B.⎩⎪⎨⎪⎧ ①共其乏困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何厌之有C.⎩⎪⎨⎪⎧ ①秦伯说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不阙秦,将焉取之 D.⎩⎪⎨⎪⎧ ①敢以烦执事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失其所与,不知解析:B项“共”同“供”,“厌”同“餍”;A项,“已”同“矣”;C项,“说”同“悦”;D项“知”同“智”。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军.函陵A.秦伯说,与郑人盟.B.因人之力而敝.之C.朝.济而夕设版焉D.既东封.郑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状语,D项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限时训练(共三份打包) (含答案)
•限时训练01一、挖空训练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句式:)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二、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秦伯说,与郑人盟C.河曲智叟亡以应D.失其所与,不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⑤/②⑦⑨/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⑧D.①④⑤/③⑨/②⑦⑥/⑧4.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阅读训练(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 杞( qǐ )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你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④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⑥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放肆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⑧亦去之去:离开A.①②③⑤⑧ B.②④⑤⑦⑧ C.③④⑥⑦⑧ D.①②⑤⑥⑧3.下列各项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君知其难也③共其乏困④又欲肆其西封⑤秦伯说,与郑人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⑤⑥ B.①②④⑦ C.③④⑥⑦ D.②④⑤⑦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晋军函陵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④烛之武退秦师⑤既东封郑⑥越国以鄙远⑦且贰于楚也⑧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⑨共其乏困A.①⑤/②③/④⑨/⑦⑧/⑥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⑨/⑧C.①②/③⑤/④⑧/⑥⑦/⑨ D.①③/②⑤/④⑧/⑥⑨/⑦5.下列对本文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B.“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C.子犯,是晋国大夫狐偃的名,上古婴儿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加冠礼时取字。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
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君顺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蓍鬼。
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
故曰卜居也。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卜居序》,有删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闻异策,以定嫌疑。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之弼,字右君,顺天大兴人。
顺治三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转工科都给事中。
八年,疏言:“国家宜重名器。
旧制,胥吏供役年久无过,予以议叙,选用佐贰。
今户、兵等部书役别系职衔,非官非吏,有玷班行。
此曹起自贫乏,不数年家赀钜万,衣食奢侈。
非舞文作奸,何以致此?请严察褫夺。
”上韪其言,并严饬行。
又疏言:“国家章制大备,部臣实心任事,利自知举,弊自知革,今乃尽若事外,遇事至,才者不肯决,无才者不能决,稍重大即请会议。
上下相诿,彼此相安。
国家事安得不废,百姓安得不困?臣愚谓今日求治,首在择人。
上面召诸大臣亲试才品,因能授任;复考其历事后兴利几何,除弊几何,定功罪,信赏罚,则法行而事举矣。
”上纳之弼言,谕六部去怠忽旧习。
世祖恶贪吏,命官得赃十两、役得赃一两,皆流徙。
令既行,之弼疏论其不便,略谓:“自上谕宣传后,抚按所纠,必无大贪。
何则?一经提问,有司无不图保身命,虽盈千累百,而及其结谳,期不满十两而止。
而今普天之下,皆不取十两之有司,岂真出古循吏哉?良以令严则思遁,徒有名而无其实也。
上但择一大贪者惩之,一大廉者奖之,则众贪惧、众廉奋矣。
”上甚嘉之。
会岁旱求言,与尚书王弘祚廷辨,卒从之弼议。
康熙八年,疏言:“世祖严治贪官蠹役,特立严法,如非官役,不用此例。
今不论有禄无禄,通用重典。
贪蠹事发,被证畏同罪,刑讯不承,使大贪漏网。
如逼抑出钱,倘非官役,许用旧律。
”诏并如所请。
十四年,以母丧去官。
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氾南(sì)夜缒而出(zhuì)佚之狐(yì)B.共其乏困(ɡòn g) 若不阙秦(quē)许君焦、瑕(xiá)C.秦伯说(yuè)杞子(qǐ)杨孙戍之(shù)D.逢孙(fénɡ)微夫人之力(fú)失其所与,不知(zhì)2、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以:连词,因为B.臣之壮也之:结构助词,的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语气词,表陈述,啊D.吾其还也其:表示祈使,相当于“当”或“可”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D.又欲肆其西封吾其还也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吾不忍其觳觫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7、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8、下列加粗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 )A.郑既知亡矣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晋军函陵,秦军汜南9、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军汜南②敢以烦执事③以乱易整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A.①军队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③取代④替B.①驻扎②执掌事务③交换④被C.①驻扎②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③取代④给予D.①军队②管理事务③交换④是10、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021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赤壁赋》《师说》《劝学》挖空训练 含答案
2021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赤壁赋》《师说》《劝学》挖空训练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拒绝)曰:“臣之(助词,取独)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才”)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缒而(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秦伯(bó)阙秦(quē)君之薄(báo)B.执事(zhí) 焦瑕(jiā) 佚之狐(yì)C.戍之(shù) 夫人(fū) 夜缒(zhuì)D.敝之(bì) 不知(zhì) 贰于楚(èr)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C.越国以鄙远鄙:形容词,卑鄙D.与郑人盟盟:动词,结盟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A.因人之力而敝之B.晋军函陵C.邻之厚,君之薄也D.烛之武退秦师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⑤君之所知也⑥夫晋,何厌之有⑦因人之力而敝之⑧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⑤/②⑦⑨/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C.①③⑤/②⑦⑨④/⑥/⑧D.①④⑤/③⑨/②⑦⑥/⑧6.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且贰于楚也C.夫晋,何厌之有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缒而出之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东方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灭亡D.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答案:D.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越国以鄙远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敢以烦执事答案: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他是非常关心国家命运的人。
B.秦晋围郑,使郑国君臣忍辱负重,但郑国大夫烛之武却不顾个人安危,离间秦晋,最终使秦军撤退。
C.烛之武是一个有勇有谋、善于辞令的外交家。
D.本文通过叙述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表达了知恩图报的思想。
答案:D.本文通过叙述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表达了知恩图报的思想。
二、简答题4、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案:本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就在这种危机时刻,烛之武被派往秦国游说,最终成功地说服秦王放弃了进攻郑国的故事。
文章刻画了烛之武这一形象,展现了他的胆识和才智,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外交智慧和民族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为古代记叙散文,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都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典范,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烛之武退秦师》是其中的第一篇,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这篇课文要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清除语言障碍,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章法作一些探究,并汲取语言营养,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
2、教育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教师版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复习导学案(23)(教师版)第23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学习目标】积累重要文言现象。
【学习过程】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晋侯、秦伯围郑,以(连词,因为)其无礼(以礼相待,礼遇)于晋,且贰(有二心,指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
)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一定)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壮年。
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干)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
越国以鄙(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
把……当作边邑)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雄厚),君之薄(削弱)也。
若舍(放弃)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答应)君焦、瑕,朝济(渡河)而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满足)之有?既东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它的边境)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签订了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戍守)之,乃(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以乱易(取代,代替)整,不武。
高一上学期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高一上学期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
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五万人具食”与“上食埃土”(《劝学》)两句中的“食”字含义不同。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训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2.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你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④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⑥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放肆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⑧亦去之去:离开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⑤⑦⑧C.③④⑥⑦⑧D.①②⑤⑥⑧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⑦既东封郑A.①③⑥/②⑦/④⑤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D.①③⑦/②④/⑤⑥4.下列句中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中国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
它展现了智慧和勇敢的力量,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的启示。
首先,这个故事教会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烛之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面对强大的秦师。
相反,他决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想办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起点如何,只要我们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其次,这个故事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
烛之武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在短时间内研究了秦师的作战策略,并提出了精妙的计策。
他用火烧了秦师的粮草,造成了混乱,并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应该用智慧去思考和解决,而不是盲目行动。
此外,这个故事还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在烛之武的计策之下,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投身于战斗中。
正是因为大家团结一心,才取得了胜利。
这启示我们要珍惜团结,相互支持和帮助,在困难时共同克服,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最后,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坚持正义和良知。
烛之武之所以决心击退秦师,是因为他不能容忍秦国的侵略行为。
他相信自己是在为正义而战,因此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毫不退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正义。
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勇气和决心面对困难,以及提高智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和正义的重要性。
这些学习要点和能力训练将为我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继续写...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但它所传递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仍然能给我们现代人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烛之武发现秦师的粮草运输通道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就迅速提出了用火烧粮的计策。
这种聪明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例如,当面对一个难题时,我们应该先审视问题的本质,分析原因和影响,然后才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烛之武退秦师》挖空训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对)晋,且(并且)贰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郑伯曰:“国危矣,若(如果)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取独)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连词,表承接,译成“才”“就”)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啊)!”许之。
夜(在夜晚)缒而(表修饰,一说表承接)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如果)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用,拿)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地当成边邑)君知其难也,焉(何,为什么)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你们秦国的力量相对就削弱了)若舍郑以为(把……作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之(取独)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连词,表承接。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既东(在东方)封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疆界),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而)利晋,唯(希望)君图(考虑)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于是,就)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精选】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4课烛之武退秦师应用体验之旅训练苏教必修3
【精选】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4课烛之武退秦师应用体验之旅训练苏教必修3【精选】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4课烛之武退秦师应用体验之旅训练苏教必修3(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敢以.烦执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解析:D项,“既〞意为“已经〞。
A项“以〞分别为“因为〞、“拿〞。
B项“其〞分别为代词“这件事〞、语气词“还是〞。
C项“于〞分别为“对〞、“在〞.答案:D2.下列按“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因人之力而敝之.⑩惟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⑥⑦/③⑤/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解析:①④⑨⑩是代词。
②⑥⑦是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③⑤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含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解析:B项“共〞同“供〞,“厌〞同“餍〞;A项,“已〞同“矣〞;C项,“说〞同“悦〞;D项“知〞同“智〞.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晋军.函陵A.秦伯说,与郑人盟.B.因人之力而敝.之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是形容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状语,D项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C.且贰于楚也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A6.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语言文字运用训练1
《烛之武退秦师》语言文字运用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屏幕之中的剧情跌宕起伏,________,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地驰过。
某些字符甚至悬空飘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
“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
弹幕通常是屏幕之中剧情的即时评论,表述形式短小精悍,往往限于一两句话,甚至一个词。
即时评论的内容________,从崇拜、感叹、喜悦、剧透,到不解、调侃、吐槽。
其中包含了许多弹幕文化的暗语行话,例如“前方高能反应”“欢迎回家”“劝你善良”等。
弹幕即使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还是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
传统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基本的工作方式。
尽管金圣叹、毛宗岗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形式,但是,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________的操作程序。
相对地说,弹幕的评论对象往往是作品的一个短暂碎片,譬如一个角色的相貌,出场那一刻的步态,等等。
弹幕评论带有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恰当的一组是()A.扣人心弦五花八门不可或缺真知灼见B.引人入胜五花八门缺一不可远见卓识C.扣人心弦千奇百怪缺一不可远见卓识D.引人入胜千奇百怪不可或缺真知灼见2.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那些字符如同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的密集射击的炮弹B.那些弹幕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C.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的那些字符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D.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即使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成为巨大的鸿沟。
B.弹幕即使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还是与传统的文艺批评之间存在鸿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训练题·学能自测·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â)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juã)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以为”的用法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①③B.②④C.③⑤D.②⑤5.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B.以其无礼于晋吾祖死于是扶苏以数谏故C.许之D.吾其还也高可二黍许吾视其辙乱6.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鄙①越国以鄙远 ( )②食肉者鄙 ( )③蜀之鄙有二僧 ( )亡①郑既知亡矣 ( )②广故数言欲亡 ( )③亡羊补牢 ( )7.为下列每组句子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把答案的序号写在句中的括号里)。
(1)师:①古代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泛指军队。
②老师。
③效法,学习。
A.师( )必退B.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C.齐师( )伐我D.良师( )益友(2)辞:①言辞。
②告诉,致辞。
③推辞、推托。
④告别,离别。
A.辞( )曰:“臣之壮也……”B.旦辞( )爷娘去C.义正辞( )严D.义不容辞( )下面8、9两题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分别是: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10.烛之武怎样巧妙地离间秦、晋的关系?(用段中的句子回答)答:二、语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B.公从(听从,同意)之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D.许(答应)之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C.广故数言欲亡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⑤投诸渤海之尾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⑦水陆草木之花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①⑥⑧B.①③⑦C.④⑥⑧D.④⑤⑧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是我的过错。
B.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找您,这是我的过错。
C.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D.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救您,是我的过错。
·拓展探究·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题。
吴师在陈,楚大夫惧,曰:“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
今闻其嗣又甚焉,将若之何?”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无患吴矣。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
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敢食,其所尝者卒乘与焉。
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吾先大夫子常易之,所以败我也。
今闻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
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
珍异是聚,观乐是务。
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
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1.下列句中字的读音与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居不重席重,chóng,重新。
B.宫室不观观,guān,楼台。
C.卒乘与焉乘,chãng,驾车。
D.玩好必从从,cóng,跟随。
2.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今闻其嗣又甚焉嗣,继承人。
B.室不崇坛坛,屋基。
C.次有台榭陂池焉次,屡次。
D.玩好必从好,喜爱之物。
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二三子恤不相睦②勤恤其民③其所尝者卒乘与焉④而与之劳逸A. 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B.①句与②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④句相同。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阖庐惟能用其民,以败我于柏举。
( )A.阖庐只能统帅他的人民,就在柏举一役中挫败了楚国。
B.阖庐只会用民(不会用兵),故此在柏举挫败了楚国。
C.只因阖庐善于统帅他的人民,所以在柏举挫败了楚国。
D.阖庐只使用他的百姓,就可以在柏举一役中战胜楚国。
5.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
( )A.当权时,遇有天灾和瘟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与他们共度贫困。
B.在国内,遇有天灾和瘟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与他们共度贫困。
C.当权时,遇有天灾和温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D.在国内,遇有天灾和温疫,阖庐便亲自巡视那些孤儿寡母,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6.对下列语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珍异是聚,观乐是务。
②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
A.①奇珍异宝是聚集起来的。
观赏游乐是务必享受的。
②因此百姓不拒绝劳苦,知道必死也不后退。
B.①搜集奇珍异宝,追求观赏游乐。
②因此百姓不至于疲敝,知道即使为国而死也不会白死。
C.①搜集奇珍异宝,追求观赏游乐。
②因此百姓不拒绝劳苦,知道必死也不后退。
D.①奇珍异宝,是聚集起来,观赏游乐是务必享受的。
②因此百姓不至于疲敝,知道即使为国而死也不会白死。
7.不属于“楚败于吴”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B.吾先大夫子常易之C.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D.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楚子西认为,吴国在陈并不可怕,值得忧患的是楚大夫内部的不团结。
B.楚子西认为,吴国本来并不可怕,楚国的柏举之败是因为先大夫惧怕吴军。
C.楚子西认为吴方的情况已经变化,用不着惧怕,在陈之吴师会自行溃败。
D.楚子西的一番话,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参考答案★·学能自测·一、基础检测1.A(缒:zhuì)2.D(厌:满足)3.B4.D5.B6. 鄙:①以……为边邑②庸俗浅陋③边远的地方亡:①灭亡②逃跑③丢失,失去。
7. (1) A① B② C① D②(2) A③ B④ C① D③8.A 9.C1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
”二、语段阅读1.C(尚且)2.B3.C4.B·拓展探究·1.D2.C3.A4.C5.D6.B7.C8.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