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新编 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 新课标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2012高考试卷汇编十三:实用类文本题江苏秦葆【阅读指导】一、考查内容(考什么)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1.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3.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4.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具体要求(怎么考)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 D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探究 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重点文体之人物传记(一)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
(二)人物传记常识1.基本特点:⑴真实性(史实性)。
真实可靠,即使文学性传记也要保证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真实。
⑵文学性(生动性、艺术性)。
运用艺术手法,典型材料,叙行录言,刻画鲜活典型形象。
2.种类及具体特征⑴种类:①自传——自述人生经历,抒写人生感悟。
②他传(评传)——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评论人物思想、作用、地位。
⑵自传的特点——第一人称①作者即传主。
②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⑶他传的特点——第三人称展现他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⑷评传特点——第三人称①“传”思想轨迹、人生历程,“评”人品高下、成败得失。
②传中有评,评中有传。
不溢美,不隐恶,客观公正。
2.考查方向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3.阅读要求: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专题18大作文(学生卷)-五年(2020-2024)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8 大作文试题简析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4·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
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2023·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2023·新高考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分类:报告和科普文章(含解析)

温馨提示:本题库为Word 版,请按住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理合适的观看比率,点击右上角的封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 19 报告和科普文章一、 (2013·广东卷 )阅读下边的文字 ,达成 1~3 小题。
山川画中的地质学赵野木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特意描述自然山川之美的景色画,我们习惯叫“山川画”。
山川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朝,至五代进入顶峰阶段 ,经两宋至元代 ,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川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
盛唐画家张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
因为各位画家所居地区不一样 ,山石结构不一样 ,因此创建出不一样的山石画法 ,此中主假如皴法。
在我国古代有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古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川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模拟 ,而是山川风采的再现 ,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川。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办了小斧劈皴。
宋朝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 ,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 ,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
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开创折带皴 ,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畔上的石头。
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畔石头上的层理符合。
清朝大画家石涛倡导“搜尽奇峰打底稿”,创建出拖拖拉拉皴 ,山川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各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能否反应了一些地质规律呢 ?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川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一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堆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 ;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 ;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依据不一样对象运用不一样的画法。
对象有改动,画法也会不一样。
火山的迸发、地震的发生常常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改动。
一般地说 ,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状况下简单发生曲折变形 ,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新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知识点

新高考语文试卷含解析知识点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成为了中国学生必须面对的一道门槛。
其中,语文试卷作为一门核心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高考语文试卷中常见的知识点和解析方法。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考试中较为常见的题型。
在解析该题型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通过快速阅读,可以获取到文章的大致内容,确定文章是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的文体。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以及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同时,也要注意理解生词和上下文的联系,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写作要求,选择合适的立意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
在表达观点时,要注意用词准确、句式多样化,并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同时,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开头引入、中间论述和结尾总结,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语法知识语法知识是语文试卷中的基础部分,在解析语法题时,要熟悉常见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例如,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语序等,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来判断空白处所需填入的词语或句子。
同时,还要注意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避免断句错误和修饰错误。
词语理解词语理解是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环节,考察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解析词语题时,要善于运用词汇的语义、词汇搭配和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推理和判断。
同时,还要善于积累词汇,提高对生词的识别和理解能力。
阅读文学文章阅读文学文章是语文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察。
在阅读文学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
通过分析作者运用的描写手法、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传递的艺术意境和情感。
同时,也要注意理解生词和文学常识的运用,帮助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含新课标及备考建议)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卷分析考查内容1、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2、古诗文阅读:对文言文断句、选文理解、翻译的考查,以及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填写名句。
3、语言文字运用:关于补写句子、句子表达效果之简明、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等题型,注重对语言的简明准确等方面能力的考查4、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以“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主题。
二、试卷详析(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和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从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可以看出:原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
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1 现代文阅读 第5课时 “科普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

“科普文”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一、是什么,关注什么——文体知识系统建构科普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因此,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新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
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新课标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

新课标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其知识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新课标下语文高考知识点的归纳:一、语言文字运用1. 字词辨析: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书写和基本意义,能够辨析近义词和形近词。
2. 成语运用:熟悉成语的来源、意义和用法,能够正确使用成语。
3. 标点符号:正确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4. 句子结构:理解并运用各种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
二、文学鉴赏1. 诗歌鉴赏:了解不同诗歌体裁的特点,能够鉴赏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技巧。
2. 散文鉴赏:理解散文的写作特点,能够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3. 小说鉴赏: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能够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三、古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熟悉文言文的句式和用词特点,能够翻译并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古文名篇:掌握一些经典古文名篇,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现代文阅读1. 阅读技巧:掌握快速阅读、精读和略读等阅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 文章分析: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五、写作1. 记叙文写作:能够写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写景等,表达清晰,情感真挚。
2. 议论文写作: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能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说明文写作:能够写说明文,清晰地介绍事物的特点和功能。
六、文化常识1. 文学史: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大致脉络,包括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和重要作家。
2. 文化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传统节日、习俗等。
结束语新课标下的语文高考知识点丰富多样,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不断的练习,相信每位学生都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课标):报告与科普文阅读

你看那台风。飓风、 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 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 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 藏着丰富的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 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 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 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 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 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 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 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 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 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 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 别人用。 别人用。
答案: 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 答案: ①观赏距离接近,画面变大时;② 先注视白色屏幕30秒 然后再欣赏画作; 先注视白色屏幕 秒,然后再欣赏画作;③ 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 增加。 增加。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 . 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 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 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 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 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 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 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 取之不竭。既然如此, 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 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 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 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 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 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 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 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公开课教案】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的特色考法教学目标把握科普类文章的特色及考法,准确阅读解答科普类文章的各种设题。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做题规律,避开设题陷阱,准确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一考情考向近两年来,新高考的信息类阅读主要选择论述类文本为命题对象,但信息类阅读既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包括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命题日益灵活的当下,实用类文本也应纳入复习备考的范围。
2023年全国甲卷《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树的秘密生命》,2023年全国乙卷《深时之旅》就分别选自社科类和自科类文章,科普类文章作为轮考点,不应被忽略。
科普类文章的选择题跟论述类做题思路是一致的,这里重点针对科普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知识及常考主观题目进行概括梳理分析。
二科普文类文章的特点科普文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就其内容看,一般是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对新兴学科的介绍,对某种规律的阐述,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说明,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的特征。
就其写作看,主要是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兼以或形象生动,或通俗易懂,或亦庄亦谐的语言来展示科普知识。
1.结构形式科普文作为典型的说明文,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从“概说”到“分说”)、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2.写作顺序有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两大类。
其中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3.写作方法主要是说明。
常见的说明方法包括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列图表、作比较、打比方、引用、作诠释等。
近三年高考题对科普文的考查,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我包罗万象》的第2题和2021年全国甲卷《水的密码》的第5题都考到了科普文的文本特色,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一般表述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涉及的考查点有:概括内容、行文方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观点、表达效果。
语文新课标高考知识点总结

语文新课标高考知识点总结一、课文1、古代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卜算子》—王国维《泊船瓜洲》—王安石《静夜思》—李白《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鹿柴》—王维《山行》—王维《登鹳雀楼》—王之涣《江雪》—柳永《庐山谣》—宋吕洞宾《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赴任途中偶作》—周邦彦《咏柳》—贺知章2、现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曹雪芹《小团圆》—鲁迅《长恨歌》—白居易《山楂树之恋》—张爱玲《白狗秋千挂梧桐》—莫言《红娘》—苏童《家》—巴金《蛙》—莫言《花腔》—钱钟书《了不起的盖茨比》—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封锁》—古华《浪潮》—古华3、古代散文《谏太宗十思疏》—魏征《桃花源记》—陶渊明《岳阳楼记》—范仲淹《兰亭集序》—王羲之《岳阳楼记》—范仲淹4、现代散文《古代汉语》—鲁迅《散文词》—鲁迅《烟草资》—鲁迅《支持发展民间教育》—冯玉祥5、古代寓言《狐狸与葡萄》—庄子《猫和老鼠》—佚名《见鹿》—佚名《狋鸮之羽》—柳宗元《说瑞》—柳宗元6、现代寓言《狐狸与葡萄》—艾欧斯《狐狸与乌鸦》—艾欧斯《狐狸与老虎》—艾欧斯《狐狸与兔子》—艾欧斯《狐狸与狼》—艾欧斯二、单班实践1、诗歌解析《卜算子》—王国维《鹿柴》—王维《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登鹳雀楼》—王之涣《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赴任途中偶作》—周邦彦2、散文解析《桃花源记》—陶渊明《岳阳楼记》—范仲淹《兰亭集序》—王羲之《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简明词谱》—姜白石3、寓言分析《狐狸与葡萄》—佚名《见鹿》—佚名《狋鸮之羽》—柳宗元《狐狸与狼》—艾欧斯《狐狸与老虎》—艾欧斯《狐狸与乌鸦》—艾欧斯4、小说剖析《烟草资》—鲁迅《支持发展民间教育》—冯玉祥《古代汉语》—鲁迅《散文词》—鲁迅《家》—巴金《了不起的盖茨比》—斯科特·菲茨杰拉德5、古诗文拼解《古代汉语》—鲁迅《桃花源记》—陶渊明《岳阳楼记》—范仲淹《兰亭集序》—王羲之《赴任途中偶作》—周邦彦6、诗歌诵析《卜算子》—王国维《鹿柴》—王维《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饮湖上初晴后雨》—欧阳修《登鹳雀楼》—王之涣《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赴任途中偶作》—周邦彦三、实验性教学作文题目:1、《我的家乡》2、《我的父母》3、《一个可爱的人》4、《在我心目中的人》5、《我的未来》阅读内容:1、《烟草资》—鲁迅2、《古代汉语》—鲁迅3、《散文词》—鲁迅4、《狐狸与老虎》—艾欧斯5、《支持发展民间教育》—冯玉祥综合习题:1、诗歌选段为v语量选断2、散文拼解为v语量拼3、散文选段为v语量拼4、寓言分析为v语量语拼5、小说阅读为v语言拼6、古诗文阅解为v语量拼解四、实验性教育1、基础知识诗歌解析题:《鹿柴》—王维散文解析:《桃花源记》—陶渊明寓言分析:《见鹿》—佚名小说剖析:《古代汉语》—鲁迅古诗文阅解:《吴宫故事》—汉乐府古诗2、专项练习实验性教学:《我的父母》阅读作文:《在我心目中的人》综合习题:《赴任途中偶作》—周邦彦3、心理导向诗歌选段:《卜算子》—王国维散文选段:《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寓言分析:《狋鸮之羽》—柳宗元小说阅读:《家》—巴金古诗文阅解:《庐山谣》—宋吕洞宾五、实际教学1、基本能力写作能力:《我的未来》阅读能力:《红楼梦》—曹雪芹分析能力:《家》—巴金鉴赏能力:《登鹳雀楼》—王之涣朗读能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2、综合性教学理解能力:《长恨歌》—白居易概括能力:《庐山谣》—宋吕洞宾判断能力:《山行》—王维表达能力:《静夜思》—李白表演能力:《桃花源记》—陶渊明3、复习及检测复习题目:经典诗歌、散文、寓言阅读作文:《我的家乡》综合习题:《赴任途中偶作》—周邦彦心理导向:《见鹿》—佚名古代文学:《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高考知识点总结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文学作品、古代散文、现代散文、古代寓言、现代寓言等内容。
【高中语文】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考点解析,4套全国卷都有!

全国甲卷一、现代文阅读1. 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2.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3.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1. 文言文阅读(单文本)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
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2. 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
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名篇名句默写(1)《行路难》(2)《邹忌讽齐王纳谏》(3)以花喻雪或以雪喻花三、语言文字运用材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知识点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知识点高考语文是中国高中生面临的最重要的考试之一,也是决定他们未来学业方向的关键。
而新课标一卷是高考语文的一部分,对于考生来说,掌握新课标一卷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新课标一卷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第一,文言文阅读。
新课标一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目包含了不同题型,如阅读理解、翻译等。
考生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经典文言文作品,比如《红楼梦》、《论语》等来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此外,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现代文阅读。
新课标一卷中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社会热点、文化问题等。
考生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密切关注社会时事,读取各种类型的文章,如科技、艺术、历史等领域的文章,以增加对不同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第三,作文。
新课标一卷中的作文题目通常要求考生表达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考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同时,考生还需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积累和思考,以便在考试中能够有所表现。
第四,古诗文。
新课标一卷的古诗文题目通常要求考生理解、分析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考生可以通过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比如《登鹳雀楼》、《江雪》等,来提高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了解一些古代文学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含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修辞手法。
新课标一卷中的题目常常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辨识。
因此,考生需要熟悉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文章分析中去。
总之,掌握新课标一卷的知识点对于高考语文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积累,考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更好地应对高考。
同时,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和兴趣,认真阅读和思考,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
希望每个高中生都能在高考语文中取得好成绩,为自己的未来铺平道路。
高中语文高考试卷考点之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和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知识汇总,带参考答案共十一页

语文高考试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和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知识,带参考答案本文收集整理了高中语文高考试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和报告、科普类文章阅读知识,并配上详细参考答案,内容全共十一页。
同学们认真完成这些练习,并对过答案,对学习高中语文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和报告、科普类文章阅读知识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喜欢这份文档。
第一部分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阅读知识一、(2013年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大自然的变化类似于四季交替,只不过是它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
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自然的“春天”是在一万年以前开始的,那时,天气已开始转暖,曾经覆盖了当今人类广泛活动区域的冰层逐渐在阳光下融化,海平面上升,而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则开始从渔猎转向定居农业。
到现在,人类已经处在“夏季”,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气温上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夏季”终将过去,这也是自然规律,只不过是要再等待一段漫长的时期,“秋季”才会来临。
那时海平面将会下降,而今天人们因为气温上升所引发的讨论也将随之结束。
克罗宁博格面对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由此造成的极端天气频发、荒漠化加重、物种灭绝加速等情况,之所以显得十分淡定,在于他看待这一问题时使用了与众不同的时间尺度。
通常人们只考虑几十年或几百年的事情,并且一直在用这种人类的尺度去衡量大自然,结果每个人都为现在的气候最大值紧张不已。
其实,这在克罗宁博格看来只不过是大自然循环中出现的“一丝波纹而已”。
如果我们超越现阶段人类思考问题的尺度,观察一个漫长的周期,情形也许就不会那么令人沮丧了——那就是一万年的时间尺度。
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新编考点18:报告和科普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
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
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
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
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
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时间为10分钟。
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023年全国卷语文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汇总

2023年全国卷语文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汇总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高考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各个维度,关键是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考策略务必精准高三备考的不同阶段,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就像打仗一样,攻克不同的山头有不同的打法,只有抓住要领,才能打赢主动仗。
一是细化“作战地图”。
从现在到一模考试前,主要任务是过课本、串教材,把基础知识再夯实,为专题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各学科组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新课标、《中国考试评价体系及说明》和近三年高考原题,把高考考点和试题变化点做成“作战地图”,平时考试、练习要对照“作战地图”进行选题,并在“作战地图”上一一标注,确保考点训练无死角、考点覆盖无遗漏。
二是组织集体攻坚。
发挥学科组集体备考的优势,学科组内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每次考试变式训练的预测由组长把关。
学科组坚持“一课一研”、“一考一研”,新老教师步调一致,节奏有序,充分发挥分工协作的集体教研智慧。
三是找准学科增分点。
认真研究本省、本市、本校近年来的高考数据,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得失分情况,找准突破点和增分点,有目的进行专项训练和突破提升。
英语的阅读理解和小作文、语文的古文分析和作文、理科的做题速度、文科的答题思路等,都要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和突破的方法策略,在实践中调整提升,打破制约瓶颈,找到质量提升的突破口。
二、课堂教学务必高效。
课堂是教育教学是主阵地。
高三年级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更要切实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
高考知识点总结语文新高考

高考知识点总结语文新高考高考知识点总结:语文新高考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语文科目的考试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高考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科目考试中,除了传统的知识点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就语文新高考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在语文新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1. 文章主旨阅读理解题目中常出现“文章主旨”这一类型的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仔细阅读全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从而找出文章的主要论点。
2. 推理判断阅读理解题目中还经常出现推理判断的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推测出文章中未提及但可以推断的信息,从而完成答题。
二、作文题新高考中的作文题趋向于更加开放和多样化,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1. 话题作文新高考的作文题目通常会给出一个话题,要求学生就该话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言之有物、观点鲜明,并且要合理组织文章结构,展开合理的论证和例证。
2. 文学作文新高考中的作文题目也会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并且进行适当的引用和解读。
三、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语文新高考中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1. 文言文阅读新高考中的阅读理解题目中常涉及古代文言文阅读。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本知识,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从而正确解答题目。
2. 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新高考中也会出现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题目。
学生需要选择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或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并进行适当的解读和欣赏。
四、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语文新高考中的另一个重要考点,考查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 小说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是重要的阅读对象。
2023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讲解

2023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讲解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分为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语言运用和写作四个部分。
下面对这四个部分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部分一共有四篇文章,分别为新闻报道、科普文章、文学评论和社会议论文。
每篇文章后面有五个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新闻报道是以客观的方式报道某一事件或情况,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
科普文章则是通过解释科学知识,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
文学评论和社会议论文则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涉及一定的主观性。
在进行阅读理解时,首先要通读文章,理解大意。
然后,针对每个问题,细读文章中与之相关的内容,筛选出正确答案。
要注意理解语境、推理判断和细节理解等多种阅读策略。
第二部分:完形填空完形填空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上下文语境,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词语或词组,使得文章语义连贯、完整。
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词语的理解、搭配、语义逻辑关系等方面的能力。
解答完形填空时,考生应该先通读全文,了解主题和大意。
然后,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选择合适的选项填空。
要注意词语的搭配、语义相近或相对的关系,以及修辞手法等内容。
第三部分:语言运用语言运用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语法知识和语法运用能力。
常见的题型包括改错题、句子填空、短文填词、句子改写等。
解答这些题目需要对语法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的句子中。
在解答语言运用题时,需要注意词类、词性、时态、语态、主谓一致、虚拟语气等语法知识的运用。
同时,还需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句子的连贯性。
第四部分:写作写作部分主要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提纲或话题,完成一篇文章。
常见的题型包括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图表作文等。
解答这些题目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时,首先要理解题目要求,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和受众。
然后,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和论据,展开论述。
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合理、段落过渡自然、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 专题十九 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

专题十九新闻、报告与科普文章阅读高考试题A组2013年高考题一、(2013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3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
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
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
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
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
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
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
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
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
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
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
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 000次。
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
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知识点(精选3篇)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知识点(精选3篇)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知识点篇12、人物传记阅读分析方法:“三步阅读分析法”第一步:弄清楚他说了什么,做了些什么。
具体方法:用文章现成的语言或自己的话,将传主所做的事、所说的话逐件列出来。
第二步:对人物所说所做进行分析、概括出其思想品质。
第三步:对人物的思想品质进行整合,并分主次排列。
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是丰富的,而必须明确其起主导作用的核心性格是什么。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知识点篇2阅读答题技巧1、人物传记阅读分析的基本要求读人物传记,须弄清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传主是谁”、“有何事迹”、“有何品质”。
第一个问题“传主是谁”,很简单。
第二个问题“有何事迹”也不太难。
因为传主的事迹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第三个问题“有何品质”有较大的难度。
必须在全面分析人物言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优秀品质(思想性格)。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知识点篇3关于新闻作品的阅读分析策略新闻稿的主要类型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和新闻评论等五种。
近些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闻调查报告。
对新闻作品该如何进行阅读分析呢?1、除“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外,大体上可按照新闻作品的结构,进行阅读分析。
如《“长江女神”芳踪已逝?》可按金字塔式结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尾声)进行阅读分析。
(金字塔式结构。
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新闻的最前面,随后按重要性依次排列其他内容。
它的优点是能迅速地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读者,使读者一目了然)新闻调查报告及新闻专访(记者招待会)可按并列式结构来进行阅读分析(并列式结构。
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
适合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多见于公报式新闻。
)2、抓数据,抓事实,尤其是新闻调查报告;3、抓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一般体现在关键段、句、词里;4、注重横向综合分析、概括。
这4点是阅读策略。
其基本方法,还包括上面所讲的逐段阅读并将相关信息做好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新编考点18 报告和科普文章新课标一、(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没有天堂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或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在别的星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义。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出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C)。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设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
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C,气候极寒冷而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亦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C,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像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
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花园吧!”——通篇都是诗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对火星或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吧。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惟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们认识到,我们必须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9.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
开头的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
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美好的“天堂”,接着进行了否定,有引出话题、突出人们幻想的天堂是虚幻的作用。
下文写“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它任何星球可去”,并详述了其它星球的恶劣环境,因此开头的关于“天堂”的描述还有为下文作铺垫、作对比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②突出所谓“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0.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确认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情况。
②运用了比喻手法,以小飞船喻地球,用触礁、漏水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21.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答:【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段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文章的中心是否定“天堂”“移民外星”之说,告诫人们善待地球。
金星的名字很美、很温柔,更能引发幻想移民外星的人们的想象。
但是它的大气和地表环境都很恶劣,根本不适于人类生存。
金星经历了一个环境由好变坏的过程才变成了今天干旱的不毛之地,作者担心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因此写金星的情况能更好地警示人们保护地球。
参考答案: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22.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中心,思考哪里“没有天堂”,没有什么样的天堂,没有天堂该怎么办等问题。
参考答案: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他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二、(2011·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
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县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适用。
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
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10厘米、高约30厘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
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所需。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
国外重点发展的是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
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
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
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
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
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
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A项原文第二段中说“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而不是直接燃烧。
B项原文第二段说我国直燃发电有突破,气化发电原文没有提及。
D项没有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
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答:【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倒数第二段可以找出有关技术。
参考答案: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或提取酒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