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史学理论

合集下载

人教版河南洛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洛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洛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汉高祖即位之初,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惠帝、吕后当政期间。

复弛商贾之律。

文帝时撤除国内关梁之禁,不需符传(进出关口的信物),不征关税,听任商旅自由往来。

这一变化()A: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B: 适应了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C: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D: 促进了西汉经济结构的调整【答案】B【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汉初年的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后来汉文帝时期听任商旅自由往来反映了西汉经济恢复之后对商业经济的放松,这适应了汉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信息并未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排除A;对商业活动限制的放松并不能说明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排除C;促进西汉经济结构调整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

故选B。

第2题.南宋思想家陈亮曾言: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而曰尽心知性;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作者批评的是()A: 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B: 士人耻于修养世风日下C: 阳明心学尽废天下之实D: 官者以实践理学为风尚【答案】A【解答】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说明作者讲究务实的学风,反对道学空谈心性无益于世,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道德低下风气,故B错误;王阳明是明朝时期,故C错误;实践理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故选A。

第3题.清朝的乡村,以110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余百户为10甲,甲首10人。

凡10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

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

材料表明,清朝里甲()A: 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B: 主要职能是维护社会治安C: 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D: 巩固了小农经济统治地位【答案】A【解答】由材料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为长……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编造赋役册籍、催办钱粮、拘传民事案件当事人及罪犯等可知,里长和甲首是推举产生的,负有催办钱粮、司法治安等职责,是一种自治性质的组织,故选A;里长甲首的职责范围比较宽泛,材料没有明确哪一方面是其工作重点,故无法得出B 项结论,排除;里长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之,C项开创一词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态度,也未提及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 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 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答案】C【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付匈奴,但并没有解除匈奴的威胁,故C说法错误,为本题答案。

A、B、D均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第2题.先秦者主张在日用伦常上规范和履道德行为,罕言天道,降至宋代,学者们却着重探讨德行的形上根据,并自觉地为儒家道德进行本体论的论证。

这反映了()A: 儒学信条的改变B: 儒学信仰的强化C: 理学精神的推广D: 儒佛思想的互融【答案】B【解答】依据材料降至宋代,学者们却着重探讨德行的形上根据,并自觉地为儒家道德进行本体论的论证可以看出宋代对儒家思想信仰的强化,故B项正确。

宋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A项中的改变不符合史实,排除。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第3题.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A: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答案】D【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强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不符,故B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正确。

故选D。

第4题.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衡恪先生在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画派时,认为该画派的风格是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 李斯B: 董仲舒C: 王安石D: 朱元璋【答案】B【解答】据材料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设立太学、提倡教化的主张,故B正确;李斯、王安石、朱元璋均与材料无关,故ACD排除。

故选B。

第2题.在唐代,参加省试的考生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接着还要经吏部选试,选试合格后才被授予官职。

选试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

先考书、判,即考其书写工整、文理通达的程度,然后再试身、言,即观察其是否相貌端正、口齿清楚。

可见,唐代的选试()A: 重视考核被选者的道德品行B: 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C: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 导致了科举制以貌取人的弊端【答案】B【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在选试过程中要综合考查考生多方面的素质,这种方式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唐朝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只是道德品行,故A项错误;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唐朝重视考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容貌一方面,故D项错误。

故选B。

第3题.有位明清进步思想家指出,天子虽尊,亦人也,封建君主并非天地大神,而只是天下众生中的普通一人。

由此可知该思想家()A: 认为君主应加强修养B: 对君权神授予以了否定C: 跳出了儒家思想窠臼D: 主张废除中国君主制度【答案】B【解答】材料信息显示,该进步思想家对封建君主的神化身份进行了否定,还原了君主普通人的身份,因而可知该思想家对君权神授予以了否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君主加强修养的信息,A项错误;仅从这一个例不能推知该思想家是否已跳出儒家思想窠臼的信息,C项错误;否定君权神授不等同于废除君主制度,D项错误。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B: 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答案】B【解答】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

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第2题.宋朝时期蔡襄《荔枝谱》: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

韩彦直《橘桔录》: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

由此可知,宋朝()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B: 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C: 农业出现规模化和产业化趋势D: 已经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C【解答】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种橘大姓,不复计树若干,但云有几亩,说明荔枝和橘子的种植规模化和产业化,故选C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农产品就出现商品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反映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D项。

故选C。

第3题.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徐阶曾说:人尝谓辅臣(内阁首辅)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

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A: 承担了丞相的职能B: 不享有决策大权C: 制约了皇权的膨胀D: 成为最高行政长官【答案】B【解答】明代内阁首辅享有的权力远远不及古代的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描述的内阁首辅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下表是三位史学家对汉武帝的评价,根据内容可知()A: 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B: 对汉武帝的评价都有悖历史事实C: 史家视角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D: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饱受后人批评【答案】C【解答】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汉武帝进行评价,故C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史学家视角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三位史学家的评价可以相互印证材料未体现,排除A;B项说法绝对,排除;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班固对汉武帝呈现赞美的态度,排除D。

故选C。

第2题.唐代名僧神清指出:释宗以因果,老氏以虚无,仲尼以礼乐,浅以洎深,藉微而为著,各适当时之器,相资为美。

这表明当时()A: 儒学衰弱的情形已经出现逆转B: 儒释道三教思想出现了调和之风C: 佛教学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D: 佛教主导了各派思想融合的过程【答案】B【解答】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僧人认同道家和儒家思想,指出它们相资为美,这说明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和之风,故选B。

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第3题.两汉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培养出一批同自耕农并列的授田小农,他们拥有了一小块长期供自己使用的国有土地。

事实上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所有权部分地发生了转变。

这种做法()A: 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繁荣B: 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C: 利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稳定与发展D: 促进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答案】C【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汉朝政府以授田形式让流民、贫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商业的相关史实,故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授田制对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B项排除。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C。

第4题.今年是农历的马年,观察图,其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点B: 展现了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创新C: 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D: 体现了中国字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答案】B【解答】本图是一副书法作品,不是绘画作品,故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河南洛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洛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洛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史载,西汉政府曾令商人自报资产并按高于手工业者五倍的税率纳税。

对违反规定者,没收其全部财产;对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的一半。

此举的作用包括()①增加了财政收入②加强了经济调控③强化了工官制度④打击了商人势力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B【解答】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西汉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打击商人势力,加强对经济调控。

故①②④正确。

工官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王室,其生产水平最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商的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故③错误。

故B项正确。

故选B。

第2题.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

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A: 朱熹B: 程颐C: 李贽D: 陆九渊【答案】A【解答】由题干中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可知楹联内容符合朱熹,故A正确;B项程颐与传二程而分流矛盾,排除;C项李贽的思想是反对绝对权威,否定孔孟之学为万世至论,批判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故C错误;D项陆九渊其主要思想为心为本源,内心反省,排除。

故选A。

第3题.(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

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这表明()A: 保甲法完全禁止了人口流动B: 保甲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里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D: 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功能【答案】D【解答】据题意可知,清代的保甲法强化了对基层和民众的管理与控制,说明保甲兼具户口管理和治安的功能,故D正确;完全禁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保甲法是加强基层管理,而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里甲是明代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排除C。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秦律》规定,禁止在牛马经过的地方设置陷阱,即使未造成伤害也要处罚.《汉书·龚遂传》记载:禁私杀牛马,有宰食者,杀无赦.这些规定()A: 说明古代重视动物保护B: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 体现了秦汉法律的严酷D: 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B【解答】第2题.据统计,唐代369名宰相中有132人出身士族,占唐代宰相总数的35.8\% ;崔、卢、李、郑、王等五大士族在唐代共出宰相83人,占唐代宰相总数的22.5\% .这反映出唐代()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答案】C【解答】A.材料不是体现出科举制是否能选出优秀人才。

B.总材料可以看出,世家大族并不能垄断选官用官权。

C.能够看出在科举制度之下,世家大族仍然有很多的子弟能够当官,说明他们仍然有较大的影响。

D.材料中的世家大族子弟,不是通过世卿世禄制度当官的。

黄宗羲藏天下于天下的思想与王夫之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的思想如出一辙。

二者实质上都()A: 反对君主制度B: 抨击君主专制C: 主张人人平等D: 提倡人民主权【答案】B【解答】君主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两人对封建君主专制有所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两人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个性解放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大势所趋,题干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求君主能够适当地分权与民,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人人平等的信息,故C项错误;传统儒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第4题.(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其主要原因是()A: 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B: 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C: 旧工业产品日益匮乏D: 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盛行【答案】B【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与题意不符。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王安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是他决心变法的写照。

对此理解全面的是()A: 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B: 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C: 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D: 体现出王安石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锐意改革,坚持变法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勇气【答案】D【解答】三不足精神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只有选D属于对材料解读最全面的,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认为天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只是适合天变不足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认为人们有各种议论是正常的,不能听信流言蜚语只是适合人言不足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的习惯和法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需进行改革只是适合祖宗之法不足守,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2题.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元朝有十个行中书省,并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和理藩院B: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枢密院C: 行省官员不得调动军队,但能更改赋税D: 中央以监察机构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答案】D【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是中书省直辖地和宣政院辖地,故A说法错误,排除。

枢密院是军事机构,故B说法错误,排除。

行省拥有军事大权,故排除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叙述正确,故D正确。

故选D。

第3题.1872﹣1890年,洋纱在华销售价格几乎每年都在下跌,最低时下跌1/3以上;洋布在华销售跌价的程度比洋纱更甚,但洋布进口增加不如洋纱迅速。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家庭纺织业基本实现了商品化B: 机器纺织业得到很大程度发展C: 土布比洋布更具有市场竞争力D: 传统手工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答案】D【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洋布和洋纱进口情况,反映的是中国成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没有涉及家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人教版河南信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信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信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表现在()A: 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B: 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C: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D: 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答案】C【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局面,C符合题意;汉族完全取代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完全取代汉族、汉族文化完全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均表述错误,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2题.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A: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B: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C: 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答案】C【解答】该材料中有以明其心一处表明该思想家做学问的目的或方式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到真理,属于心学的代表,而C体现了致良知的思想,故C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排除;B是朱熹的思想,排除;D是李贽的思想,排除。

故选C。

第3题.下列关于辽宋夏金元的统治史实表述正确的是()A: 辽的建立者契丹族与女真同源B: 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南宋C: 金世宗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D: 1271年成吉思汗建立元朝【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辽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族同源,故A项错误;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故B项错误;金世宗在位时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故C项正确;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故D项错误。

故选C。

第4题.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A: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B: 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 逐步实施平等外交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答案】A【解答】材料表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华夷观念浓厚,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中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发生改变,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沦落为洋人的朝廷,故B项错误;当时条约的签订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能体现平等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向西方学习法律,故D项排除。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各种观点纷纷出现,呈现出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思想基础是()A: 铁器牛耕的出现B: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C: 礼崩乐坏,私学兴起D: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C【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思想基础,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经济基础,排除。

BD两项是政治基础,排除。

C项是思想基础,正确。

故选C。

第2题.秦律中家长可以以不孝的罪名请求官府处死敢于违背自己意愿的儿子,当然,实际上秦律中的不孝罪并不一律处以弃市(在人众集聚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之刑,但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

这反映了秦朝()A: 法家思想的严苛B: 法律的伦常化C: 以儒家思想治国D: 注重家庭和谐【答案】B【解答】根据材料中家长可以以‘不孝’的罪名请求官府处死敢于违背自己意愿的儿子,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可知,秦律中体现了儒家的伦常思想,故选B;材料中并未体现法家思想的严苛,故排除A;秦朝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故排除C;材料中被为体现政府是否关系家庭和谐问题,故排除D。

故选B。

第3题.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风格是()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古典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A【解答】本诗用夸张手法再现瀑布的雄伟、壮观,充分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第4题.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

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径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淮院镇等。

这说明当时()A: 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C: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D: 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答案】B【解答】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径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淮院镇等表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

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B: 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C: 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D: 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答案】C【解答】汉代虽然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董仲舒的命运并不和儒学独尊地位相符,说明汉代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故A错误;儒学是为皇权服务,故B错误;D是军机处设置影响,故D错误。

故选C。

第2题.明末,徐光启指出,古圣王所谓财者:食人之粟,衣人之帛……方今之患,在于日求金钱,而不勤五谷。

由此可见,徐光启()A: 反对商品交易B: 注重劳动致富C: 认同轻利观念D: 重视科学生产【答案】B【解答】明朝末年,徐光启批评当时忽视农业生产的财富观,强调农业生产为财富之本,说明他注重劳动致富,故选B项;徐光启强调农本,注重劳动致富,不涉及反对商品交易,排除A项;认同轻利观念与方今之患,在于日求金钱,而不勤五谷不符,排除C项;徐光启认同古代农本思想,与科学生产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第3题.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了解雇这一问题,明成祖设立了()A: 枢密院B: 内阁C: 三司使D: 军机处【答案】B【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导致所有繁杂事务都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时期设立了内阁,故B项符合题意;A项枢密院是唐朝时期设立的;C项三司使是宋朝时期设立的;D项军机处是清朝时期设立的。

第4题.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价值主要的却又得自鸦片贸易,没有印度贸易,董事会不可能这样顺利地为国内开支取得大量汇款;英格兰商人也不可能得到现在那么大量的茶叶而不需要向中国送出大量的白银。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漯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董仲舒对汉武帝说: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

而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

这表明董仲舒()A: 主张加强普通百姓的教化B: 希望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C: 强调以严峻刑法治理国家D: 要求君主遵从上天的意志【答案】A【解答】材料中董仲舒主张道德教化而非严刑峻法,认为治国若不能道德教化,严刑峻法将于事无补,故A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强调道德教化,而非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君主要遵从上天的意志,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第2题.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

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

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

这反映了,唐朝()A: 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 社会阶层日益固化C: 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 官僚体制渐趋成熟【答案】C【解答】A.说法错误,排除。

B.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阶层流动,排除。

C.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表明唐代宰相多是科举出身,这打击了士族势力,正确。

D.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C。

第3题.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B: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C: 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D: 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答案】D【解答】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

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故D正确;ABC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D。

人教版河南平顶山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平顶山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平顶山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公元前4世纪时,秦国已经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

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秦始皇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这说明()A: 中央政府行政效率逐渐提高B: 家国一体政治局面开始形成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渐趋缓和D: 专制集权具有一定历史积淀【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秦国就有了专制集权的举措,故秦朝的专制集权具有一定历史积淀,D项正确;A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故而不选;B项表述中的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

故选D。

第2题.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反映了()A: 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B: 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 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D: 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答案】D【解答】题中体现了宋明理学中的尊卑等级观念和重男轻女等观念,故D项正确;A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B材料未体现,排除;题中没有反映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的信息,故C项错误。

第3题.清朝时,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雍正设置了()A: 中朝B: 刺史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在中枢设立了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故D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A;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排除B;内阁是明成祖时期设立的,排除C。

故选D。

第4题.(辛多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土阶级思想…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基于这一认识,陈独秀()A: 主张完全变革现有的民主政治体制B: 呼呼彻底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C: 在学生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D: 由激进民主立场转而支持工农斗争【答案】B【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批评的是辛亥革命对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局限,而不是民主政治体制。

人教版河南平顶山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平顶山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平顶山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

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 君主专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答】中央集权制度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专制侧重于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而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的统一与连续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故A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从西周开始实行,但分封制逐渐被破坏,隐藏着分裂割据的危险,不利于大一统政治,宗法制更多体现的是家族血缘伦理的纽带,对大一统政治影响较少。

故B、C项错误;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等等。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故D项正确。

故选D。

第2题.如图展现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

他们求教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 天人感应B: 天理C: 因果轮回D: 修炼养生【答案】B【解答】程颢、程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而A是董仲舒的思想,C项是佛家理论,D项是道家思想,故ACD项都不是程朱理学的内容,排除;程朱理学认为是理是万物本源,故B项是最有可能的,故B正确。

第3题.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

军机处的设立()A: 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 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C: 导致政治决策走向封闭D: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和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可知,军机处设立的进一步巩固了皇帝权力,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可知军机处不是政务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可知,军机处仍旧是一个内侍机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帮他起草敕令并结合军机处的职能可知,军机处不能决策,故C项错误。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从地理看,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客观存在着的,而西方学者却一直用发现一词来叙述他们在这些地区的早期活动。

此叙事所持的观念是()A: 唯物史观B: 英雄史观C: 欧洲中心论D: 历史进化论【答案】C【解答】从地理看,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是客观存在着的,而西方学者却一直用发现一词来叙述他们在这些地区的早期活动体现了欧洲中心论,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第2题.唐高祖认为: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也。

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

由此可知()A: 唐初三教并行的局面结束B: 唐初统治者重视用儒学维护统治C: 唐统治者采取措施抑制佛教和道教D: 儒家思想在唐初重获正统地位【答案】B【解答】依据材料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可以看出唐初统治者重视儒学,以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是在西汉,D项中的重获正统地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B。

第3题.明代史料记载:今士庶之家,以田佃人,佃户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

材料反映了明朝()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土地兼并严重C: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加强D:社会矛盾尖锐【答案】B【解答】A、C、D材料不体现;材料反映了佃户无地,以租种土地为生,从侧面说明明朝土地兼并严重。

故选B。

第4题.如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柯竹石亭图》,画面宁静柔和,干笔冷漠超然,内敛自持。

作者自题诗云:读书衡茅下,秋深黄叶多。

原上见远山,被褐起行歌。

……遐哉栖遁身,身外岂有它。

人主行乐甚,世事将如何!下列表述与该画作相符的是()A: 描绘景物明快、栩栩如生B: 表达了画家浪漫主义情怀C: 表达了画家对人生、现实的感悟D: 构图完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答案】C【解答】从作者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借竹子和石头来表现自身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理解,故C正确。

A选项不符合这幅作品的内容特点,排除。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B.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2.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不够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3.下表为“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案件增多说明农村民族矛盾激化B.案件数量增多说明人地矛盾突出C.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D.晚清自然经济已经瓦解4.清末某大臣认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

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A.此方案不可行,因为当时中国民间无力经营现代工业B.此人是洋务派代表,认为学习西方技术便可架乎西制C.此人看到官办企业的重重弊端,鼓励发展民营企业D.说明清政府内部发生分化,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5.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

引用西方自希腊、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河南高三高中历史高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缀,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

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强干弱枝,中央集权B.男尊女卑,君父一体C.君权神授,皇位世袭D.君父同伦,家国同构2.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吴越至”。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手工业技术发展相对均衡B.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C.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D.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3.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

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

第三步,复西汉之古。

对于许郑而得解放。

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材料表明()A.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B.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C.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D.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4.有学者说维新派“民权是发挥近代民族国家作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制度。

”这表明维新派认为()A.民权是实现救亡图存手段B.实现民权与保护人权矛盾C.个人权利自由是民族归宿D.民族问题本质是保护人权5.邓小平曾指出: “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尽管名义上他没有当什么总书记和军委主席,他实际上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

”这体现了()A.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B.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C.中共领导人顾全大局求真务实D.党与军队的关系得以最终确立6.有学者认为,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这一做法()A.说明我国农村已经进行包干到户B.表明中国已否定了苏联模式C.带动中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起来D.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7.“雅典政事的决断不取决于法律,而是取决于群众”。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全部城市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这种变化反映了汉代()A: 法儒以外学派的消灭B: 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C: 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D: 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答案】D【解答】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汉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公卿的比重较大,而到汉宣帝时期儒家或者儒者出身的公卿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汉武帝所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有关,体现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与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无关,C选项排除。

故选D。

孟子曾描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反映了()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C: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D: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答案】A【解答】由材料可以衣帛可以食肉可以无饥可以看出,孟子描述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故A正确。

故选A。

第3题.自明朝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

明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奏本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票拟走向制度化。

这主要反映了()A: 内阁地位有所提高B: 明英宗时初设内阁制C: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D: 内阁制保证了官僚团结【答案】A【解答】A符合题意,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说明内阁地位和权力有所提高。

;B不对,明成祖时期初设内阁;C不对,废丞相后宦官参政妨碍阁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A: 准许设厂B: 协定关税C: 驻兵使馆D: 割占香港【答案】B【解答】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故B正确;中日《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准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特权,排除A;C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排除;《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属于英国获得的特权,排除D。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人教版河南郑州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1.选择题第1题.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 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B: 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答案】B【解答】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

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第2题.南宋的一部农书中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序。

能知事宜,不违先后之序,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

这表明()A: 南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达到巅峰水平B: 只有勤于稼穑才能保证比较好的收成C: 适时耕种能保证农业生产计划的完成D: 作物种植要因地制宜且灵活安排农事【答案】C【解答】从材料中不违先后之序可知南宋时期强调要合理安排时间和秩序以保证农作物的播种,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第3题.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

这反映出,在明代()A: 中央行政关系紊乱B: 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C: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D: 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答案】C【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内阁与六部出现互争与废丞相有关,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项正确;中枢决策权与执行权最终都归于皇帝,没有体现出中央行政关系紊乱,A、B两项错误;材料现象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错误。

第4题.100多年前,宁波正式开埠,清政府指定宁波三江交汇处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外国人根据地形称此地为Y-town,音译为外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史学理论1.(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8)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珅、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 )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评价
【解析】题干强调结合时代背景,并没有否认评价历史人物有客观标准,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说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故B项错误;题干只是表明,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时代背景,这样才能更精确的认识历史人物,并没有说不该有定论,故C项错误;强调时代背景,必然导致评价多样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35)“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

”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考点】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解析】革命史观或称阶级斗争史观,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其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时,义和团的反抗被赞美,符合革命史观中关于阶级斗争的内容,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时,义和团的毁坏行为遭到谴责,符合近代化史观的观点,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河南商丘二模·34)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和巴西在19世纪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差异,是由两个国家并入全球经济的不同方式造成的。

下列各项与此研究视角相同的是( )
A.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B.工业革命后,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
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经济建设的选择
【考点】“斯大林模式”;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全球史观)
【解析】材料站在全球经济的高度,研究视角属于全球史观。

“工业革命”的视角是现代化史观,故A项错误;“物质享受”是社会史观,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是革命史观,故C项错误;强调“资本主义包围”,属于全球史观,与材料的研究视角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5·河南六市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Ⅱ部分章节目录对比
根据上表所提供的两个版本的部分章节的目录,选取任一版本指出其体现的史观,并结合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答案】人教版:近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2分)。

该版本较多地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或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第二单元中的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第三单元中的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则反映了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到经济近代化的曲折过程。

(10分)
岳麓版: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

该版本教材将中国史和世界史整合到一起,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生活以及交通与通讯的冲击,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请结合目录进行具体论证)(10分)5.(2015·河南洛阳二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0年代,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加强与外国侵略者勾结,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具有官僚资本的性质,本质属于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和发展,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流观点是: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改革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

(12分)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解析】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中“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带有崇洋媚外的特点,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信息说明对洋务运动持否定态度;改革开放后依据材料中“以维护封建统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信息说明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第二小问原因,从史学评价的史观变化来说明,改革开放前,从革命史观评级,受阶级斗争影响,改革开放后,使用现代化史观评价,比较客观。

【答案】不同:改革开放前,主流观点全盘否定洋务运动,抹杀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工业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后主流观点既揭示了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的阶级
本质,又充分肯定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和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4分)
原因:改革开放前,史学界受“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影响,片面地用阶级斗争史观(或革命史观)评价洋务运动,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4分)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摆脱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左”倾错误影响,解放了思想,运用现代化史观(或文明史观)全面评价洋务运动,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