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图”八处失实,郑和发现美洲?
《天下全舆总图》实属伪造
《天下全舆总图》是伪造的首先,本图最大的硬伤即周振鹤教授所说误把“职贡”写为“识贡”,且职贡图本来就不是地图而是使节图,而识贡被刘解释成“认识进贡”也太过牵强,还声称自己找到了史籍中的证据,明朝书籍《陶菴全集》卷八中有“入識贡者,熊皮鵰羽”的记载,可这恰恰又证明“识贡”即“职贡“的意思,认为这极可能是制假者在仿造地图时因学识问题而犯的错误,就算是如地图持有者刘钢所言是作者误把“职”写作“识”,也有不明职贡图意义的疑点。
其次,浙大教授龚缨晏表示,本图与清代当时利玛窦所作的世界地图特征都很相似,而与明代地图相距甚远,很可能是仿西方地图所作。
且要画出如此精准的的地图,需具备三大前提:一是承认我们的地球是球体而非平面,二是要将球体化为平面图形,需要具备投影的知识与方法,三是需要十分清楚各大洲的地理情况和基本轮廓,可知以上三点皆是欧洲人具备而中国自古就没有的传统,所以在15世纪,中国人不可能以此画出这么一幅地图。
最后,从孟菲斯和刘钢的言论可以看出,两人的兴趣其实完全不在本图的真伪,而是一心利用本图证明《天下全舆识贡图》的存在,来达到轰动的目的,俩人均以此作为卖点出版了图书,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与名气,其居心不可不疑。
且二人仅是历史爱好者而已,并非研究历史地理的大家,他们观点的专业程度尚有待研究。
刘刚针对我的《郑和发现美洲?》一文进行了反驳:“明末版《华夷古今形胜图》和明朝崇祯年间印制的《皇明职方地图》中的中国地域北部都有‘鞑靼即匈奴国’的注文,这些注文说明这位教授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
”可在这张地图将“鞑靼”错误地标注在了蒙古高原的西部,与“凶奴”并列,永乐的地图不会将首要敌人的方位也标错。
刘刚又针对永乐年间不应该出现“高丽”一词反驳:“官方国名、地名更改后民间很长时间一直延用原名的现象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中很常见”。
可他忘记了,这张地图是臣下献给皇帝的,并非民间的地图。
朝鲜也是清朝的藩属国,一张官方的地图上怎么会用藩属国的旧称“高丽”?刘钢又认为:“这位教授不仅对明代地图存有误解,其对《明史》也有误读。
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
“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
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
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
“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1)“新航路的发现”。
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
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
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
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2)“新大陆的发现”。
世界五大航海探险家排行榜 高中英语(全国通用)参考阅读
世界五大航海探险家排行榜600年前的7月11日,一支由中国人率领的庞大船队驶往未知的海域,其后又六次成行(从1405年至1433年),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在世界航海史上重重地镌刻上了他的名字———郑和,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他的历史地位应当被世人充分肯定,功绩应当被牢记!为何要下西洋中国当时是封建社会向下坡缓慢发展的明朝,但由唐代极度鼎盛累积而来,明初仍是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
明成祖朱棣刚从侄子明惠帝朱允炆手中夺取政权(公元1402年),改年号“永乐”,为何要在三年后,即1405年遣郑和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加里曼丹岛,古称婆罗州:位于马六甲海峡东侧,马来群岛之北,是世界第三大岛屿)。
当时的中国经济在发展,松江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矿业、冶炼业、造船业也出现了繁荣。
永乐帝适时而动,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把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与世界,尤其是周边的环境结合起来,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
郑和下西洋就是体现其治国方略的一个重大举措。
郑和和他们的船队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下西洋和政治夺权有关。
据记载,朱棣在攻入南京金川门当天,惠帝和玉玺均不知所终。
据说是凭借航海图亡命海外了,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追查惠帝。
当然,这不足为信。
为什么选郑和郑和原姓马,字三宝,出生在云南省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
郑和的父亲和他的爷爷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觐。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收复被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云南。
在战乱中,11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虏而遭阉割。
19岁时被送到北京追随燕王朱棣,因其在帮助朱棣登上皇位中立下功劳,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
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赐姓“郑”,从此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
郑和能担负远航的重任和他的穆斯林血统有关。
中国古代史识图题
中国古代史识图题1.下图是两幅古代房屋的复原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A和B房屋样式的名称。
(2)最早建造A.B房屋的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3)中国古代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A.半地穴式房屋;B.干栏式房屋。
(2)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3)生活环境的不同。
2.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读图一,指出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读图二,指出当时主要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创立于何时?(3)读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政府设什么机构管理新疆?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为对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香港、澳门设特别行政区进行管理,这是哪一方针的初步实践?【答案】(1)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2)行省制度;元朝;(3)伊犁将军;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
3.读《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完成以下问题。
(1)根据上图填出ABCD的国名(2)图中的赵、魏、韩三国由春秋时的晋国三分而来。
当时晋国的哪位国王因称霸中原而位列“春秋五霸”之一?(3由图中的A.C两国,你能联想到哪个成语典故?(4)益阳市在战国时期属于图中哪个诸侯国管辖?【答案】(1) A秦B齐C楚 D燕 (2)晋文公(3朝秦暮楚 (4)楚国4.读图:(1)图中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2)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3)他有哪些主要成就?(4)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答案】(1)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2)思想主张:①提出“仁”的学说。
②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③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主要成就: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④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范春歌
内容摘要:《武汉晚报》高级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以独身远行采访著称。
1989年她骑单车纵穿中国西部采访;途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武汉晚报为其开辟了一个新闻专栏《八千里路云和月》。
1992年7月,她又独身赴西藏采访了林芝、泽当、那曲、日喀则、山南等地区。
以后她又进行了"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远程采访。
范春歌三度涉险走天涯的壮举,在武汉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范春歌业务全面,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现场新闻等各种文体都屡屡获奖。
1994年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瞄”;1998年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2000年开始只身追访郑和下西洋航线。
008年重返西部采访。
2011年在湖北六处“鸡鸣三省”之地采访。
关键词: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范春歌正文:2000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
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
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
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1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
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
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
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
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
历史趣谈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导语: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以下是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四零五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率领两百多艘由两万多人组成的海船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周边的国家。
每一次,郑和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总共航海七次。
在最后一次,郑和在船上生病过世。
民间故事集将他的航海经历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这七次的航海,郑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有苏门答腊岛、爪哇、古里、天方等。
最远到过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的时候,爪哇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地盘被西王占领。
郑和带领的船队来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误认为是派来援救东王的,于是大概有一百多号人被西王所杀。
郑和部下的其他军官都认为将士们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战。
爪哇事件之后,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谢罪,欲用黄金赔罪。
总体来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损失了那么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开战才对。
但是郑和知道这是一次误杀,化干戈为玉帛,用和平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明朝也决定放弃西王对他们的赔偿,西王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感恩,从此两国之间和睦友好。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无非是宣扬国威,但也有人说,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不管真正的目的是什么,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影响非常深远。
郑和下西洋地图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对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做出了生活常识分享。
对比郑和下西洋和西方地理大发现异同专业知识讲座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分别介绍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航线 对比目的之不同 对比中西方开辟航线社会背景之不同 对比中西方航海前提条件之不同 对比中西方意义与影响之不同 两者最后发展的结局 提问环节
度 西 名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 删除。
——《大国崛起》结言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 删除。
• 提问环节:
• 三个问题:
• 1.达伽马开辟的航线是什么?是哪年开辟的?
•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有六点,从造船,政治,军事,贸易,船员等)
• 3.什么是朝贡贸易?
首先,人数多。-----人力耗费多,人力资源充足!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武职簿》来看,主要 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之间;170多;265人。 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 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no1分别介绍郑和下西洋不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航线no2对比目的之丌同no3对比中西方开辟航线社会背景之丌同no4对比中西方航海前提条件之丌同no5对比中西方意义不影响之丌同no6两者最后发展的结局no7提问环节目录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丌当乊处请联系改正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 删除。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 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造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多!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这是明清之
间的比利时 传教士南怀 仁所绘制的、 分为两半球 的世界地图。
这是四库全书 中所收《图书 编》中的地图 和天图,从下 面这两幅天象 图中,我们看 到西洋只是天 文知识的影响, 但是一旦真的 绘制世界地图, 中国观念还会 表现出顽强的 影响,在上面 那幅地图中, 中国不仅被拉 宽了许多,而 且万国又变得 很小很小,散 布在中国四周。
佛教的世界观和中国 古代世界观不同。 这是佛教著作中的 《南赡部洲图》,在 佛教看来,在须弥山 四周,围绕着四大部 洲,而中国所在的只 是南赡部洲,其它还 有东胜身洲、西牛货 洲、北俱卢洲。日、 月、星辰都围绕于须 弥山中,普照天下, 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 五百小洲,四大洲及 八中洲都住的有人, 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 不住人。而中国只是 南瞻部洲的一个区域。
《佛祖统纪》所画的世界图 像,包括《东震旦图》 (上)、《西域诸国图》 (左上)和《西土五印之图》 (左下) 这是佛教的世界观,也是古 代中国至少在明以前唯一的 一幅有三个中心的天下图像
这是十八世纪朝 鲜结合佛教的南 赡部洲图和欧洲 人所绘的亚洲、 非洲和欧洲地图 所画的地图。在 他们的心目中, 佛教的南赡部洲 好像就是欧洲人 说的东半球似的, 也许就是这个原 因,他们把这两 种世界图像混成 了一幅《舆地全 图》?
根据利玛窦地图所绘的《坤舆万国全 图》。是晚清中国人才开始睁开眼睛 看世界吗?它对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念没有震撼吗?从明代万历年间起, 此后的多次复制和描摹,不是给中国 人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资源吗
十六世纪西洋人
所造的地球仪 在十六世纪末十 七世纪初,西洋 的地球仪和地图 陆续传入中国, 使古代中国的天 下观念开始出现 裂痕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传梁元帝画《职贡图》(唐人摹本) 其实古代中国对于外面的世界都很有兴趣,从 《逸周书· 王会》以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画中,都 有关于异族和异国的记载,梁元帝的这幅画, 也是这种好奇的结果
职供图(局部) 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疆克孜尔壁画
中的异族供养人, 可见,很早中国 人就对异国异族 有一定的认知。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世界” 观
唯一不以中国为天下正中的地图,
是《佛祖统纪》中的三幅图。在 宋代以前,这是极罕见的多元世 界观,它的《东震旦地理图》、 《汉西域诸国图》、《西土五印 之图》就构造了三个中心的世 界 。
须弥山,意思是宝山。 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 界中心的山,位于一 小世界的中央(一千 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 世界,一千个小千世 界称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 大千世界,合小千、 中千、大千总称为三 千大千世界),后为 佛教所采用。 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 海环绕,海上有四大 部洲和八小部洲。须 弥山由金、银、琉璃 和玻瓈(并非玻璃, 而是类似水晶),四 宝构成引,高84000由 旬(1由旬可能约13公 里,即110万公里), 山顶为帝释天,四面 山腰是四天王天。
这是明清之
间的比利时 传教士南怀 仁所绘制的、 分为两半球 的世界地图。
这是四库全书 中所收《图书 编》中的地图 和天图,从下 面这两幅天象 图中,我们看 到西洋只是天 文知识的影响, 但是一旦真的 绘制世界地图, 中国观念还会 表现出顽强的 影响,在上面 那幅地图中, 中国不仅被拉 宽了许多,而 且万国又变得 很小很小,散 布在中国四周。
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 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 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 就象棋盘。中心是洛阳一带。 什么叫“中国”?就是“中央之国”。什 么叫“华夏”?“夏”就是“雅”,中华 文明就是“雅”的文明。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郑和下西洋》讲述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1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到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沿着非洲东海岸南行,到了南温带,与南极圈纬度只差25度,所以说最早发现南极的人应该是郑和,而且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神秘的事情需要我们去探索,他的精神和大明的国力是我们后世应自豪的。
每次远航船只都在200多艘以上、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规模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明朝永乐年间经济之强!公元前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大明船队与众多的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持续二十八年的大规模航海,为维护海上秩序,保护商路畅通,为亚非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是人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更是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虽然时空已经跨越六百年,当我们再次回味起这一伟大的壮举时,更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国家,也了解了世界。
历史这样告诉我们:创造和平、安定、友爱的国际环境,应是人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
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
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学习郑和下西洋的体会》
《学习郑和下西洋的体会》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
14xx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xx,比达·伽马早xx,比麦哲伦早1xx年。
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
600年前,从14xx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
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
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3.为了对抗来自印度北方帖木儿帝国对大明王朝西部边疆的军事威胁(军事目的);4.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前提依赖于1:中国唐宋元朝以来发达的造船技术;2。
罗盘,火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规模的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3.永乐帝朱棣宣扬大国国威,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
4.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2]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5.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3],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6.郑和船队上的海员、明朝军队士兵、翻译官等人的共同努力。
作用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
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
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
郑和为何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郑和为何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来源:中国国家地理网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
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
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
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来,孟席斯的这些“发现”好比“天方夜谭”。
因为郑和的船队根本不可能进行环球航行。
送去金银换回玩物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持续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黄金梦”。
然而,当时土耳其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
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由红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
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找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强大而持续的动因。
和当时西欧统治者积极支持远航、发展海外事业相反,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
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便缺乏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郑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怀柔政策,目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
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
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朝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
当郑和远航的政治目的达到之后,远航再没有了强大动因。
相反,郑和七次航海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
郑和每次出海,装载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而换来的只是专供皇室和贵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
《地图里的人类史》笔记
《地图里的人类史》读书随笔目录一、地图与历史的交织 (2)1. 地图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3)古代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4)地图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6)2. 地图里的时间脉络 (7)世界历史的地理分布 (9)时间轴上的重要事件与转折点 (10)二、地图中的文明交流 (11)1. 丝绸之路 (12)丝绸之路上的人物与事件 (14)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15)2. 欧洲大航海时代 (16)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程 (17)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文化交流 (19)三、地图与国家的形成 (20)1. 国家疆域的变迁与地图绘制 (21)从地图看国家的兴衰更替 (23)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脉络 (24)2. 地图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 (26)不同民族的地理分布与迁徙 (27)地图上的民族冲突与融合 (28)四、地图与文化传承 (29)1. 文化景观在地图上的呈现 (30)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位置 (3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2)2. 地图与地方志 (34)地方志中的地理与人文信息 (35)地方文化在地图中的独特表达 (36)五、地图与未来展望 (38)1. 地图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39)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40)虚拟现实技术对历史场景的重现 (42)2. 地图对人类未来的启示 (43)地图中的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44)地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45)一、地图与历史的交织在今日的阅读旅程中,我翻开了一本关于人类历史与地图交织关系的书——《地图里的人类史》。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对人类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所涉及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着地图如何影响甚至塑造人类历史展开的。
我在阅读中得到了诸多的启发和感悟。
我意识到地图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表现形式,它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途径和表达,同时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它记录着人类的探索、征服、定居以及文化的交融过程。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从历史影响的角度看,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義。
微观与宏观,深度与广度,局部与全局,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虽各有特色,但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标签:打破隔绝;环球航行;商业革命;精神支柱2002年10月,英国学者加文·孟席斯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对外宣告称中国明朝郑和船队可能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提出了“郑和发现美洲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由于当年由郑和亲自参加整理的、详细记载了七下西洋全过程的官方资料在600年前一场大火中消失殆尽,使得中国丧失了古代大规模远洋航行的第一手数据,这令所有人扼腕叹息。
其实,站在历史影响的角度,研究郑和是否是发现美洲的第一人只能澄清史实而无法取代哥伦布的历史地位,因为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各自拥有独特的影响和意义。
总的来说,郑和下西洋在局部范围内拥有更深层次的影响,放眼全球,地理大发现则拥有更为广泛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隔绝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关系,建立起了中国与非洲间的直接联系,推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间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技术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1]。
因此,站在亚洲历史发展尤其是东南亚历史发展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打破了当时中国明王朝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隔绝状态,将中国的文治武功、国力强盛展示给了世人,也将对于当时中国人来讲神秘的未知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官方探索,在之前由于航海技术不发达而导致的各方互不了解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地区一些之前没有建立联系的国家开始互访并派遣使者访问中国,使各方的友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客观地说,无论郑和下西洋到过哪里,都没有能够建立起中国与美洲、欧洲的大规模实际联系。
郑和: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精心整理郑和: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郑和: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郑和,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
明代138130军中做秀童。
后来,进入南京宫中,在14岁那年来到北平的燕王府。
燕王朱棣见马和聪明、伶俐,便把马和留在身边,成为燕王的亲信,为了提高身边服务亲随的文化水平,朱棣不仅挑选学识丰富的官员到府中授课,而且还让他们随意阅读府中的大量藏书。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马和很快便成了学识渊博的人。
由于马和身材魁梧,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出色地完成燕王委派他的使命,得到朱棣的器重,内侍中无出其右,尤其是在帮助朱棣登基称帝的过程中,马和立下大功,更为朱棣所赏识。
在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以赐姓授职的方式表达他对有功之臣封赏与恩宠时,马和被赐姓郑,从此便改称为郑和。
同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官员。
史称三宝太监。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
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使得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在中国沿海的倭寇,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
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满意,并为下西洋解除了后顾之忧。
正是由于郑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
在郑和下西洋途中,郑和不辞辛劳,往返于西洋各国之间,妥善处理各种外交事务,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威信。
这充分证明郑和娴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
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1405年7月11日34岁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回国。
1407年10月1336岁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资料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资料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
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
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
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
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
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
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3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教案3本文节选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凝聚着李约瑟后半生心血的长卷著作。
书的英文名原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rice andCivilisation in(;hina),请人为中译本题写书名时改为现名。
在英语中的“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laolc)gy)有着明确区别,而且在其论述中也是把“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等区分开的,作者在本书中所探究的是,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内在原因,并非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上。
我们应该从作者的原书名去理解他的写作理念。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的核心部分,着重地论述了作者涉足中国科学与文明的历史研究的原因,揭示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指导思想。
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贴以及驳斥贴所谓四大发明的无稽之谈还在我读书的时候,我就对所谓的“四大发明”及诸如此类的村妇之言感到很不以为然∶这些弱智玩意也能算是什么发明吗?这些东西里面有什么技术含量?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算是某种“发现”而已,它们跟人们所说的通常意义上的那些“发明”,在技术含量上,所运用的科学理论深度及智力活动水平上的差距无异于猴子与人之间的差距。
更何况,说这些东西是属于我们中国人所作出的“伟大发明”只不过是王婆卖瓜式的自欺和欺人。
(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甚至都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李约瑟这个好事之徒搞出来安慰我们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明这个问题:即这些东西到底包含了多少足以称得上是“发明”的技术含量;而且它们到底是不是我们中国人所“发明”的或者说首先发现的;它们到底是不是像所吹嘘的那样“对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到底有多少影响。
如果从定义发明的创造性本质上来说,要称得上是一项“发明”而且是“伟大发明”,显然是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技术含量的,是要付出了较高水平的智力劳动特别是逻辑思维活动,并且其内在要有一种明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而不是像一个小孩子在闲逛玩耍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新奇的玩物然后就原样收藏的那样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谓“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