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1论文

合集下载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是我国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3年以来,我国相继在多个城市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探索新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背景和现状、国内外学术界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通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研究背景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经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相关概念、意义、实施路径、政策保障以及影响评价,从而为未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借鉴和经验。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掌握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为学术研究提供借鉴。

通过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目的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各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和完善,提升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和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共赢的局面。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为了解决问题或验证假设而采取的系统性的科学方法和步骤。

在本文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时,我们选取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各类统计数据和实证数据,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从数据的角度证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

3. 专家访谈: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获取他们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为研究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1篇)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1篇)

国际贸易的论文范文(通用11篇)【篇一】国际贸易的论文摘要: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完善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实现贸易自由化和资源有效配置,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历经10年发展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个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东盟双方经济联系,在不断的贸易合作中双方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与区域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促进成员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本文以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为背景,首先介绍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和政治两个立场探析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当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指出其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提出对策,以促进实现双方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贸易利益;研究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通过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

在日益频繁的贸易合作中,双方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各自经济实力、区域整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通过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

不过,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解决。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就经济发展、某一经济领域、经济地区进行联合发展。

在达成经济联盟的过程中,经济生产要素在国家区域范围中实现自由化流动,促使生产资源配置的优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我们主要从关税同盟理论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两个方面探讨。

1.关税同盟理论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理论基础就是关税同盟理论。

在1950年,《关税同盟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
府 组 建 自 由 贸易 区 政 策 的 游说 由事 前 游 说 扩 展 到事 后游 说 , 说 游
机 构 ,对 中印双 方 的贸 易摩 擦 进 行 商 事调 解 。
3 调整 我 国对 印度 出口 的商 品结构 中 印两 国经 济 有较 多的
相似 之处 ,彼 此 间的 出 !商 品结 构类 似 。从 两国 问贸易 商 品构成 上 E l
作。 而要 做 好 这 方面 的工 作 需 要政 府 、行 业协 会 和 企 业共 同努 力 .协 调 运 作 ,才 能 取得 理 想 的效 果 。 1 建立 和完 善我 国 的 贸易救 济体 系。 我 国应借 鉴 国外 成 熟 的 贸 易救 济机 制 ,进一 步 完 善 我 国应对 反倾 销 、反 补贴 保 障 措施
和 联 合 调解 的合 作协 议 .这 种 方式 在 解 决 中 印 贸易 摩擦 时并 未 充
争假 设 两 个 角度 对 自由 贸 易 区政 治 经 济 理 论 进 『述 评 。 亍 【 键词 ] 自由 贸 易 区 政 治 经 济 关 理 论 综 述
分 发 挥 作 用 。 目前 ,可 以通 过 两 国 间的 两 大 主要 贸 易组 织 一一 印
持和协 助 使 当事人 通过 平 等协 商 、互谅 互通 达 威和 解协 议 .具 域 中比较 新 的一 个 分 支 ,尚 处 于起 步 阶段 。本 文对 现 有 理 论 文献 有独 立 公 正 ,灵 活 高效 、经 济 便 捷 、 不伤 和 气 等 特点 .在 解 决 中 进 行 归 纳 总结 依据 其假 设 条件 分别从 完 全 竞 争假 设 和 不 完 全 竞 美 贸 易摩 擦 时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然 而 . 由于 缺 乏相 关 的 调解 机 构
度 商会 和工 业 协会 联 合 会 与 中 国国 际 贸 易促 进 会 ,组 成 中 间调 节

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研究

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研究

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研究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研究自由贸易区是一种通过减少贸易壁垒和促进国际贸易的政策。

它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以及消除贸易限制,鼓励国际贸易的自由流动。

下面是一步一步思考自由贸易区政策的文章。

第一步:定义自由贸易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指一组国家或地区通过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来促进经济合作和贸易的区域。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自由贸易区内可以自由地进行贸易,而不受区域内其他成员国或地区的限制。

第二步:了解自由贸易区的优势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优势。

自由贸易区可以带来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好处。

首先,它可以提高成员国或地区的经济效率,通过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的专业化。

其次,自由贸易区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此外,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推动成员国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步:考虑自由贸易区的挑战然而,我们也需要考虑自由贸易区面临的挑战。

一些成员国或地区可能会面临失业风险,特别是那些具有相对劣势的产业。

此外,自由贸易区可能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的问题,造成某些地区或行业的发展滞后。

还有一些成员国或地区可能会担心国家主权的损失和政策制定的限制。

第四步:研究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由贸易区政策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研究一些已经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的案例。

例如,欧盟是一个由28个成员国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它通过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实现了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是一个由、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它促进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

第五步:分析自由贸易区的未来趋势最后,我们可以分析自由贸易区的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国公司的崛起,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将继续增加。

然而,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挑战,例如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性。

因此,在未来,自由贸易区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以确保所有成员国或地区都能够从中受益。

关于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的研究

关于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的研究

关于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的研究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确定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为您编辑了“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当今的世界经济在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走向区域化。

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和欧洲单一货币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例证。

而作为当今世界三大制造业中心之一的东亚地区经济区域化的进程却比较缓慢,这与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潜力是不相称的,也使得东亚地区在与北美及欧盟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成立于1967年的东盟拥有10个成员国,是目前东亚地区最大的以政治、经济合作为主的区域集团。

客观地讲,东盟的建立和存在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增大了东盟各成员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权重。

东盟作为东亚地区唯一的联系相对紧密的区域性组织,尽管成员国不少,但与北美和欧盟相比,不仅总量微不足道,其质量上的差距则更是相去甚远。

东盟的差距集中体现为这个区域组织内生的脆弱性,或者说是一种先天不足。

这种内生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东盟的10个成员国中,既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又有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上存在巨大差异。

XX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330美元,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越、老、缅、柬四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到400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约70倍,远远高于欧盟内部16倍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30倍的差距水平。

东盟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各成员国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余地,和欧盟相比,这是东盟的一大劣势。

地缘上的亲和力与经济优势的互补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两大先决条件,其中区域内部成员国经济优势的非均质分布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的大小,而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方面并不具备明显的互补性。

东盟内部的新兴工业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是凭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导向战略,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又转换为以下游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为主,东盟国家在国内经济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上呈现出雷同化的特征。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探究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探究

财税金融摘要: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袁各 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自由贸易区 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其内部盛行的政治 与经济的理论问题依然成了各国有关部门 关注的焦点。

对于在自由贸易地区内实行 的相关的政治经济的研究理论,世界各地 的政治和经济学家们都分别提出了许多不 同的模型支架,这些理论的模型支架不管 是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方面来讲,还是从 竞争的高度方面来讲,都对自由贸易区中 实行的政治和经济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也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文章主要围 绕两个国家和多个国家等不同的方面对自 由贸易区的政治和经济理论进行系统而详 细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内涵的特点,以 便于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区的政治和经济 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政治和经济;理 论;探究一'弓I 言在众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学家们对 自由贸易区中实行的政治和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处于最基础地位的要当属GH (95)政治经济理论模型,这一理论模型在 其中的奠基作用是最卓越、也是最有效 的。

以后各国的政治经济学者所做的研 究,都是在GH (95)的理论基础上进行 的。

从赫尔普曼与格罗斯曼于20世纪90 年代研究并提出了“小同盟的政治经济理 论模型”开始到现在为止,各国的政治经 济学家们都在源源不断的为自由贸易区 的政治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倾注着新鲜的 血液。

到目前为止,仔细分析自由贸易区 的政治和经济的理论,总体上来看,主要 有以下几种类型,两个国家互相关联的自 由贸易区的政治和经济理论模式和多个 国家中互相关联的自由贸易区的政治和 经济理论模式。

在这两个大类型中又分别 存在着一些具体的小型的模式分支,其 中,两个国家互相关联的自由贸易区的政 治和经济理论模式又可延伸出两个分支, 即:小同盟的模型以及古诺寡头的模型; 而多个国家中互相关联的自由贸易区的 政治和经济理论模式中也延伸出几个分 支,主要包括:大同盟的模型和多国之间 的垄断与竞争模型。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研究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研究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研究作者:刘晓迪来源:《消费导刊》2018年第03期摘要:本文主要从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多个国家基础下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入手,对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予以整合分析及研究。

从而能够构建起最佳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模式,促进各国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前言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增加,翻开了自由贸易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在这全新的自由贸易时期,政治经济理论问题一直是各国有关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同时,各国也纷纷依据自身的各方面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构建起了不同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模型,让其能够在激烈的政治经济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带动各国政治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因而,我国要想促进本国政治经济的长足发展,就必须对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予以综合分析。

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把握当前各国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的变化趋势,构建起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模型,促进我国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一、关于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问题研究(一)古诺寡头模式古诺寡头模式源于20世纪的80年代,由克里希那所创立的一种两国之间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的模式。

在古诺寡头模式中所应用的分析法主要是局部的均衡性方法。

在这种模式下两个国家的态度对政府性机构及相关部门政策的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

起初,在该模式下两个国家之间能够实现进出口贸易货物关税的合理化。

而后,两个国家逐渐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双方所在的政府性机构就需要让所加入该自由贸易区内的两个国家提高各自的合法效益,让相互之间的自由贸易实际的转移程度逐渐加深。

让两个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的可能性逐渐增加。

从而让古诺寡头模式当中的成员国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让改造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更加容易被政府性机构及部门认可。

(二)小同盟模式由两个国家所构建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的模式,应当追溯到20世纪的90年代,在该时期注明的政治经济学家格罗斯曼及赫尔普曼,二人联合提出了两国之间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的小同盟模式。

2021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探讨范文2

2021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探讨范文2

2021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探讨范文 摘要 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复杂多样,各国家、各组织、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界定和解释。

但是,所有关于自由贸易区的界定都强调其"境内关外"的特质,即自由贸易区位于国境之内,免受常规海关监管。

自由贸易区种类多样,主要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对外贸易区等。

自由贸易区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不同特点,但宗旨都在于促进财政收入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同时代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特点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发展特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

本文从世界体系的视角出发,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资本主义萌芽阶段,自由贸易区多以转口贸易为主;二、资本主义殖民扩张阶段,自由贸易区主要作为经贸和军事据点;三、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阶段,自由贸易区主要是以出口加工区的形式在发展中国家涌现;四、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面临两种路径--欧洲式的转化和亚非拉式的综合发展。

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与国家间的关税壁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国际市场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仍然存在,自由贸易区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不能仅仅从经济学视角分析。

地缘政治和国家的战略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此,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自由贸易区进行解读,主要运用世界体系理论、地区主义理论、转型国家与转型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上海自由贸易区。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动因。

在世界体系中,中国向中心区靠拢,而欧美则表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被视为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挑战,被当作欧美国际经贸主导权的威胁。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议(TTIP)出台,这两个协议都未纳入中国,而这两个协议如果成形将在国际经贸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美国试图以TPP和TTIP主导新的经贸规则和标准,限制中国的发展。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自由贸易区建设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贸易区建设旨在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和资本流动,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转和全球化的深度融合。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目标、原则、模式和挑战。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推动区域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贸易水平与贸易效率,实现资源优化和互惠共赢。

同时,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也意味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革,必然会对传统贸易模式和现有的经济体系产生影响,给经济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自由化,打破各自封闭的贸易体制,扩大贸易自由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

此外,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目标还包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间人口和文化交流等。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原则在于自愿参加、公平合作、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自愿参加体现了各参与国家或地区的主权和自主选择权;公平合作体现了自由贸易区建设必须要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保证各个成员国的利益平衡;互利共赢体现了各成员国需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实现利益互惠、合作共赢;协调发展则是指自由贸易区建设要提高区域间经济集约化程度和竞争力,促进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能源节约和生态平衡。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模式有多种,如全面协定型自由贸易区、局部协定型自由贸易区、自贸合作区等。

全面协定型自由贸易区是指成员国之间在贸易、投资、服务等所有领域进一步深化自由化和便利化,达到一个全面、综合的自由贸易区域;局部协定型自由贸易区是指成员国之间只在某个领域或某些领域实行自由化或便利化,形成局部自由贸易区域,同时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自贸合作区则是指双方或多方在特定领域开展合作,例如设立专业对口的合作区,专注于某种产品或某种服务领域的发展。

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实践可分为两个层次: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

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共3篇

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共3篇

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共3篇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1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自由贸易区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力度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来展示自由贸易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自由贸易区是由一些国家或地区成立的自由贸易区域,通过自由化贸易政策使得区域内各国互通有无,便捷了贸易往来,促进经济融合。

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具有自己比较优势的商品和服务,以此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互补优势理论是指各国可以互相补充缺点,比如一个国家原材料该国没有,而其他国家有,这时候他们就可以建立贸易联系,双方都能得到好处,这种优势互补形成了自由贸易区。

二、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促进外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极大地简化出口申报,降低申报成本,同时还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外资和国际竞争力都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提高创新能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推动我国产业和企业加快创新步伐,并从中学习到外部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业链的进一步升级。

通过更广泛、地区组合,将促进各国/地区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人才流动自由贸易区内不同国家或地区尤其是相邻各自人才流动发生频繁,这也促进了人们心灵上的交流学习,相互学习,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三、自由贸易区的实证分析自由贸易区实际运作中取得的成果也得到了经济学家的认可。

深圳福田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和广东自贸区都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深圳自贸区的贸易量增速在2015年接近60%,这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

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研究

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研究

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这种贸易方式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形式之一。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更多个国家在特定领域内取消关税、配额和其他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区域。

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研究已成为经济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自由贸易区的定义、影响和优缺点等方面探讨其经济学研究。

自由贸易区的定义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区域内贸易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成员国之间实施零关税,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维持国家之间原有的关税关系。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促使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这可以刺激成员国的经济增长。

目前,已有成百上千个自由贸易区建立,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

自由贸易区的影响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自由贸易区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使成员国之间开展贸易和投资活动更加自由化。

这可以促使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推动。

二是提高了成员国的效率和竞争力。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使成员国之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将促使成员国的企业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技术,提高成员国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是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增长。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从而更好地利用资源和技术,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自由贸易区的消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能导致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逆差。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会导致某些会员出现贸易逆差,这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失业率增加,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二是影响国内企业的利益。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会使国内企业的利润减少,这将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困难。

三是可能增加贫困和不平等。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会导致某些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加剧,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自由贸易区的优缺点自由贸易区与其他贸易形式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使得会员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起自由贸易制度,对外国商品、资金和劳务实行自由进出口、自由买卖、自由结算等贸易和金融活动。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一种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的新实践,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上各国纷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也加快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步伐。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背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开放经济的新引擎。

自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设立了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包括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外贸投资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便利化,加快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1. 推动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国经济开放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在试验区内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简化证照办理程序、降低外商投资准入门槛,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增加外贸投资、扩大进出口,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

2. 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试验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创新技术、创新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3.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利于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外资企业进入试验区,通过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等方式,促进经济合作,推动对外经济合作发展。

4. 推动金融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推动金融创新,试验区内的金融机构可以进行更多的金融业务创新,推动金融业开放和自由化,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一、我国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但是,各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2013年9月29日,中国政府首次批准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再次批准建立中国三个自贸试验区(广东、天津、福建),其中广东自贸区链接香港与澳门,定位是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现港澳深度合作,形成国际经济竞争优势,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7年4月1日国家启动新一轮扩张,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三批7个自由贸易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首次深入到内陆,开始展现出由东南部向中部、西部,由沿海向内陆扩展的特点。

立足内陆、承东启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辽宁自贸区的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商贸等产业;沈阳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2018 年 10 月 16 日,最南端的海南也批准成立自贸区,面向东南亚地区。

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科学安排海南岛产业布局。

2019年8月,6个自由贸易区(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也陆续加入了试点。

山东省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江苏有江北新区、苏州工业园,它们作为自主创新先导区,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金融门户,将发挥其地理优势,作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的新支点。

202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北京、湖南、安徽、浙江试验区。

自此,我国自贸区建设形成了“1+3+7+1+6+3”雁阵引领态势。

自由贸易区率先尝试新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成果,它为工业、农业、海运、经济以及其他领域带来了机会。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围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后阐述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定义,以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沿革。

接着分析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最后对国内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进行比较研究。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启示与展望,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研究、定义、历史沿革、问题、影响、比较研究、启示、展望、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去年以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效逐渐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既包括制度设计上的不足,也包括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探讨的议题。

深入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与国际先进经验的比较研究,对于加快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步伐,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篇文章旨在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问题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可以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引擎。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可以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吸引更多外资和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注入新活力。

3.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可以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交流和融合,推动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自由贸易区研究综合述评

自由贸易区研究综合述评
1 . 2 弗农 的 自由贸 易区应 用 型研 究
美国经济 学家弗农,在其 《 产 品周期 中的 国际投资于国际贸易》 中提 出 “ 产 品生命周期学说 ”。他认为许 多产 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三个 阶段 ,分别为产 品创新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 ;产 品标准化阶段 。特别 是在产 品成熟阶段 ,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企业不断增加 ,企业之间 竞 争 性增 强 ,对 企 业 来 说 ,产 品 的 成 本 和 价格 日益 重 要 。随 着 国外 该 产品 的市 场不断扩 展, 出现 了大量模仿 者。在此情况 下 ,到 国外建 立子公司,当地生产 ,当地销售 ,既可 以利用当地资源 ,又可 以减少 关税、运费、保险费等费用 的支 出,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 ,提 高产 品 竞争力。在此阶段,企业会把生产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际获取 比较优 势 。[ 1 ]
中南美洲 的连接要 点。作为世界航运中转枢 纽,科 隆自由贸 易区货物 流转量巨大 ,转 口集散贸 易成为 了主要业务,吸引各 国货物在科隆 自 由贸易区集 散。货物在科 隆自由贸易区的进出也极大地带动 了资金在 自由贸易区的大量流动,该 区目前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
( 2 )贸工结合,以贸为主型 这类 自由贸 易区以从事进 出口贸易为主,兼搞一些简 单的加 工和
进 行综 合 述评 。 关键 词 : 自由 贸 易区: 上海 自贸 区;综合 评价
1国外研究综述
1 . 1赫 希 曼的 自由贸 易区理 论研 究
美 国经 济 学 家赫 希 曼在 其 著作 《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 中提 出 “ 不 平 衡 增 长 ” 理论 。他 指 出 ,发 展 中国 家 应 集 中 资源 发 展 部 分 产 业 ,进 而 带 动 其他 产业 发展 ,经 济 增 长 是 一 种 传 递 的 过 程 。 该 理论 核 心 在 于 一 国 选 择 适 当 投 资 项 目优 先发 展 时 ,应 选 择 具 有 联 系 效 应 的产 业 ;在 具 有

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理论框架研究综述

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理论框架研究综述

国内外自由贸易园区理论框架研究综述首先从国内外自贸区建立的背景和发展状况出发进行对比。

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归纳了各国建立自贸区的原因以及优惠政策对企业和本国经济的影响,并初步提出了符合企业战略的理论应用。

最后对现有国内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即考虑非理性繁荣并基于政府出台的方案加强研究自贸区对企业战略、产业结构等方向的微观影响。

标签:自贸区;关税;金融改革;负面清单1 引言2013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正式挂牌成立。

28平方公里,四个区域,人们寄予上海自贸区成为“第二个香港”的期许,将成为撬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追溯历史,民族国家实际上在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the treaty of Westphalia)的建立下兴起,19世纪,这些国家通过殖民主义扩张联合起来。

自由贸易区(Foreign trade zones,FTZs)这个设想从北欧的汉萨城市开始发展起来,也就是对外国贸易活动开放自由的港口和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当这些国家在19世纪被新兴的民族国家吞并后,尽管对港口的开放有所限制,但这种自由贸易的状态被保留了下来。

美国设立自贸区最初是为了通过增加免税或无配额的进口产品来刺激出口,在这个区域内,产品的储存或组合、操控以至出口都不需要缴纳任何关税。

多年来FTZs在美国地理分布上不断增加,地位越来越重要,从1973年少数州中的18个发展到2007年分布在50个州的250个主区,2008年还有450多个特许的子区域。

在西方文献中,为了不与“free ports”混淆,也避免与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20世纪30年代的议会提案中的“free”重复,习惯使用“foreign trade zones”,而不是“free trade zones”。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对于本国乃至世界部分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会有所影响。

随着中国自由贸易区内关税的变动,各成员国的进口产品零关税的条目日趋丰富,在这一良好的贸易趋势下,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概述从以往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设立的经验来看,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突显本国制造业领域的优势,积极发展本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全面部署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而且,更需要借助有利时机扩大国内的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

尽管中国在酝酿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部署,但在当前,仍需积极探索对外投资服务项目的发展路径,努力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度,适度调整现阶段国内区域性的贸易发展格局。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打响了中国自贸区战略推进的第一炮,后续发展潜力巨大。

1.浅析自由贸易区。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各地区针对建立自由贸易区议题的讨论声就不绝于耳,自贸区是以促进地区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独立区域。

通常情况下,自由贸易区建立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是临近港口的地区,自贸区的本质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

目前,全球范围内所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多达一千多个,自贸区以其独有的贸易优惠条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2.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于2013年8月,中国政府酝酿已久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设立,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又提升了一大截。

在这项有着特殊意义的举措之下,构建出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化经济格局,将“长三角”的贸易活动与世界各地区大面积对接。

中国在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后,国内的很多发展势头良好的大中城市也相继将自由贸易区纳入到未来发展规划当中。

二、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政治经济分析中国在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发展形式。

简单来说,中国自贸区战略的部署围绕着地区经济当中的核心产品、服务内容展开,其特征便是遵循产品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采用的原则,强化资源配置的核心性,与此同时,形成标准控制体系下的产品模块化生产及其组合。

自由贸易区的论述

自由贸易区的论述

自由贸易区的论述一、什么是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由一些国家或地区签署协议,取消或降低彼此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实行自由化政策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

二、自由贸易区的优势1. 扩大市场规模自由贸易区能够将成员国的市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更有吸引力的市场。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扩大的市场规模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机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2.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贸易自由化,各国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互利。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3. 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自由贸易区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开放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成员国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自由贸易区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激发了创新活力。

4. 降低贸易成本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降低贸易成本,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或降低,以及贸易便利化的推进。

这使得贸易更加便利和高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贸易效率。

同时,降低的贸易成本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优惠的价格。

三、自由贸易区的挑战和应对1. 贸易摩擦和争端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能会导致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争端。

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竞争压力可能导致贸易争端的出现。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成员国需要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并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问题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对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产生影响。

一些产业可能面临竞争压力,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1)论文【论文摘要】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是目前区域一体化研究领域中比较新的一个分支,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对现有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依据其假设条件分别从完全竞争假设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两个角度对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进行述评。

【论文关键词】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综述对于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研究,GH(95)模型作出了卓越的奠基作用。

其后的学者多以此为基础,将GH(95)模型中的研究对象由小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扩展到大国之间以及大国与小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区,研究的对象由两个国家扩展到三个以及多个国家;假设条件也由完全竞争扩展到不完全竞争;利益集团对政府组建自由贸易区政策的游说由事前游说扩展到事后游说,游说行为由本国利益集团的游说扩展到潜在的自由贸易区伙伴国的利益集团以及非潜在伙伴国利益集团的游说等。

一、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理论 1.小同盟模型 GH(95)运用其1994年“保护待售”模型的分析框架对自由贸易协定进行分析。

该模型运用两阶段博弈分析了两小国政府在考虑是否加入一个新的贸易协定时所受到的政治压力。

在第一阶段每个国家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竞争决定了政府的政策偏好;第二个阶段是妥协的阶段,决定了国际均衡。

该模型假设两个规模较小的潜在的同盟成员,每一成员都生产一种单位商品和n种其他商品,单位商品只使用劳动一种要素,而其他商品都是按照劳动和部门专用要素的不变规模收益生产出来的。

此时每个游说集团都代表一个拥有专用要素的部门,并寻求自身福利的最大化。

捐献活动的目的是获得政府的自由贸易协定政策,来作为对游说集团期望的行动的回报。

此时,每个政府的目标函数都是,即为本国各个利益集团总的政治捐献与本国社会福利之和,其中参数a表达了政府对社会总福利的重视程度。

当且仅当政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总收益大于或等于政府不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总收益时,政府将签署此自由贸易协定。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自由贸易协定必须完全使伙伴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一个政府在两种情况下会支持该协定:一是当自由贸易协定对一般选民产生了很大的福利收益,而受到相反影响的利益集团不能够联合起来打败这种协定;二是当协定对实际的和潜在的出口者创造的利润收益超过进口竞争产业遭受的损失,加上可能给一般选民造成的福利损害。

而当伙伴国的潜在贸易存在相对平衡并且协定能给大多数部门提供更高的保护而不是更低的保护时,这种结果更可能出现。

而提高的保护只会引起贸易转移,这意味着协定可行性提高更可能降低社会总福利。

GH(95)模型虽然探讨了国内政治压力对一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但只是从寻求政府对游说部门给予更高的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而Maggi和Rodriguez-Clare(1998)通过建立小国模型,探讨了国内政治压力促使小国单方面加入自由贸易区的原因。

该模型是关于一个小国、两个部门的模型,资本短期不能流动而长期可以流动。

分析认为小国政府决定加入自由贸易区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若政府与本国游说集团之间相比具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政府不愿意加入自由贸易区,因为此时政府通过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获得的政治献金比加入自由贸易区后由于资源配置优化而获得的长期收益要大;二是当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比较低时,若政府不在意游说献金,则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意愿较低,因为此时国内保护程度较低,资源配置的扭曲已经比较少了;如果政府对社会福利不在意,政府也不愿意放弃获得政治献金而加入自由贸易区;只有当政府对政治献金和社会福利同等程度、非常在意时才会有强烈动机加入自由贸易区。

总之,如果一国政府能从利益集团的政治捐献中得到弥补的话,就有加入一个互惠贸易区来转移国内利益集团政治压力的倾向。

Maggi和Rodriguez-Clare(1998)模型存在诸多不完善,如该模型仅设定了一个工业游说集团;严格假定贸易协定为零关税贸易协定,并且仅设定政府有两种极端选择,要么自由贸易,要么完全不削减关税;而且没有考虑到“事前游说”的发生,不考虑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影响政府签署何种贸易协定;最后就是该模型仅考虑了完全资本流动的情形。

2.大同盟模型 Maggi和Rodriguez-Clare(2006)认为GH (95)模型,政府仅仅考虑了贸易条件的外部性问题,“政治”并没有影响贸易协定谈判的动机。

所以,他们在文章中充分考虑了“政治”的核心作用,建立了两个大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模型。

在模型中,考察了两个国家、三个部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形。

资本作为生产要素有两种,一种用于生产M1,一种用于生产M2。

资本的流动性是模型中的关键参数。

模型中政府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时,会考虑贸易条件外部性影响以及“国内承诺义务” 动机的影响,因此博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协定的签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执行协定时,在协定约束的范围内设置关税。

因此模型假定该协定签署时设置了“最高关税”限制,而不是确定的关税约束。

国内的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前游说”,即影响政府选择自由贸易协定的决定;另一种是“事后游说”,即影响政府在协定签署后选择贸易政策的决定。

文章有三个结论,第一是资本流动性是决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关键因素。

资本在部门间的流动性越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就越深。

因为资本流动性越强的进口竞争性部门受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就越小,所以应在资本流动性强的部门谋求深度的贸易自由化;第二个结论是如果贸易协定的“国内承诺义务”的动机足够强,政府越关注政治献金,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第三个结论是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何贸易协定更倾向于确定“最高关税”水平而不是确切的关税水平。

原因是最高关税水平限制会引致事后的政治献金的捐献,以此来降低资本的净收益,减轻过度投资问题,因而降低由于游说活动造成的扭曲。

Conconi和Perroni(2004)研究的是两个大国之间的“自我执行”的贸易协定,也考虑了国内义务承诺问题和国际外部性问题。

他们的模型探讨了国际贸易协定与本国政策可信度之间的关系。

结论是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自我执行的国际协定可以增加国内政策的可信度;同样,为了保持国内政策可信的需要能够促进国际合作。

Conconi和Perroni(2005)研究了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之间签署自我执行的贸易协定的情况,他们认为这两个国家签署贸易协定的唯一动机来源于影响小国的国内义务承诺问题。

关于签署什么样的贸易协定是最优选择的问题,Horn,Maggi和Staiger (2006)建立了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两个大国模型,将贸易协定的不完备性内生化,探讨协定签署的成本与协定的不完备性之间的关系。

认为最优的协定倾向于给国内政策工具而非进口税留出更多空间;对于签署协定的成本与协定的完备性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随着签署协定的成本从零开始增加,最初的贸易协定是完备的,然后随着贸易协定的“严格性”(rigidity)增加,最终最优的协定就是没有协定了;一国签署的贸易协定的严格程度与协定面临的不确定性反向相关;一国国内政策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能力越低,对于签署的协定保留的可以斟酌的空间就越大,因为此时更需要进口关税来操控本国的贸易条件;对于一国进口产品的垄断能力而言,如果该国进口需求水平低或者说贸易量比较小,签署协定时可以斟酌处理的空间就会比较大。

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理论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研究中关于完全竞争条件的假设,使得模型中将自由贸易区的组建作为外生变量来假定,缺乏将其内生化解释为何利益集团会倾向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原因。

如果将假设条件放松为不完全竞争,对自由贸易区的政治经济分析将更透彻,更接近现实。

1.两个国家的古诺寡头模型 Krishna(1998)在Krugman(1983)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古诺模型来分析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自由贸易区。

模型假设两个国家X和Y,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Z;只有一个部门,该部门的生产是不完全竞争的,垄断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彼此完全替代;模型采用了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

模型中,由于假定政府政策的制定以国内公司利润为基础,所以生产者对政府决策有决定性作用。

最初,每个国家都对进口产品征收相同的非歧视性的关税。

两国必须决定是否组建自由贸易区,两国政府都愿意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是每个潜在的成员国的国内公司的利润必须提高。

他们的结论认为,对于两国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而言,组建自由贸易区后两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转移程度越深,自由贸易区被接受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为组建自由贸易区后,若没有贸易转移,两个成员国企业都会因为得到进入伙伴国市场的关税优惠而获益,同时因为给予其伙伴国进入本国市场同样的优惠待遇而受损,这是一个零和博弈,不可能实现两国公司利润都提高的情况。

但如果存在贸易转移,成员国能够在同盟外市场份额没有受损的情况下获取同盟外国家在同盟内的市场份额,两国公司就可能都得到正的净收益,自由贸易区更可能被接受。

2.多国的垄断竞争模型 Ornelas(2005)的模型假定有两个部门,N个国家,其中的一个部门X是竞争的,产品X是单位产品,另外一个部门Q是寡头垄断的,每个国家的Q部门仅有一个垄断的企业。

两种产品都是同质的,并且假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劳动是惟一的要素投入。

模型中,“租金的减少”是关键要素,作者通过分析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

首先是签署协定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壁垒取消,集团内的企业通过游说获得更高的集团对外关税的刺激减弱,因此政府将会获得的政治献金就会减少,政府的这种预期会降低政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意愿。

如果要签署,政府仅会选择能够提高社会福利的自由贸易协定来签署,所以会降低社会福利的自由贸易协定是不存在的;其次,对于自由贸易协定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一般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协定会束缚当权者的手脚,但作者认为自由贸易协定会束缚其竞争对手,也就是其继任者的手脚;再次就是对于一个对特殊利益集团存有强烈偏向的政府有较强烈的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意愿,以此来确保将来能够继续获取政治租金;最后就是他认为在发展完备的民主社会中,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会起到降低被独裁者颠覆政权的可能性,因此可以巩固民主制度。

Ornelas(2005)得出很多比较独特的结论,但也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模型仅考虑了事前游说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事后游说的问题等。

Stoyanov(2006)在“保护待售”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国家的垄断竞争模型。

假设有三个国家,分别为H(本国),P(潜在的伙伴国)和ROW(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时假设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单位产品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为劳动,生产产品X0,另一个部门是垄断竞争部门,使用劳动和国家特定资本,生产产品X,并且生产规模报酬不变,边际成本固定。

此时,一国政府的目标函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