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弹劾的领导人们

合集下载

1470年

1470年

1470年范文一:1470年是明朝第七个皇帝成化帝统治下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事件。

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重要的事情。

首先,成化帝在1470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洗官场的行动,被称为“成化之治”。

这个行动旨在清除朝中的贪污和腐败现象,加强君主的权威。

成化帝在此次行动中进行了许多调查和审查工作,将许多贪污腐败的官员罢免或处罚,从而大力整顿官场秩序。

此外,1470年也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海瑞罢官”事件的年份。

当时,海瑞是明代著名的清官,他在任内大力打击了贪污和腐败现象,许多官员因此受到处罚。

但是,由于他的行为引起了一些高层官员的不满,最终被罢免。

这个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反腐的典型案例,也展现了当时朝廷对贪污与腐败行为的态度。

此外,1470年还是明代书法家浦乐陶逝世的年份。

浦乐陶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清丽轻盈,被誉为“浦体”。

他的作品在后来的书法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1470年是明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年,诸多事件都体现了当时朝廷的态度和政策。

希望大家能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启示。

写作重点:第一段引出概述主题,第二段讲成化之治,第三段讲海瑞罢官事件,第四段讲浦乐陶逝世。

要点分析:用词方面,用了“清洗官场”、“贪污与腐败”、“官员罢免”、“反腐”、“书法家”等词语,表达了当时朝廷反腐倡廉的政策和浦乐陶对于书法艺术的贡献。

句式方面,第一段用结尾句概括全文主题;第二段用了“旨在。

”、“进行了。

”两个结构严谨的句子来总结成化之治;第三段则采用了“但是。

”的转折结构,雄辩表达出海瑞事件中的复杂政治和力量斗争的情形。

范文二:147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年代,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

现在我来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些事件。

首先,1470年是中国文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在這一年,明代著名诗人杨基发表了《临江仙·滁州西涧》一诗,这首诗表现了一种倾诉行旅、离情别绪的感觉,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

关于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

海瑞罢官,是明朝发生的一场政治事件。

海瑞上疏弹劾贪官受贿,遭到官僚们的集体反对,最终导致嘉靖皇帝罢免了他的官职。

海瑞罢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涉及到了政治、道德、法律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海瑞罢官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的严重性。

嘉靖皇帝时期,官僚们贪污成风,政府机构运转失灵,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海瑞上疏弹劾贪官,是对这种腐败现象的直接反应。

然而,他的做法也引起了许多官僚的反对,甚至威胁到了他的生命安全。

因此,海瑞罢官可以被视为明朝政治腐败的缩影。

其次,从道德角度来看,海瑞罢官展现了正直和正义的品质。

海瑞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揭露贪官的罪行。

这种正直和正义的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然而,这种精神也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认为,海瑞过于刚直,不懂得变通,甚至有些迂腐。

这种批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标准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再次,从法律角度来看,海瑞罢官反映了法律与人情的矛盾。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情关系网非常复杂,许多官员和富豪都利用这种关系网来谋取私利。

海瑞上疏弹劾贪官,实际上是在挑战这种人情关系网,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对。

因此,海瑞罢官也可以被视为法律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最后,关于海瑞罢官的历史影响也需要进行讨论。

海瑞罢官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社会的痛点,引发了人们对政治腐败、道德沦丧、法律失范等问题的反思。

这种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政治斗争和民间恐慌等。

综上所述,海瑞罢官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的话题。

它反映了明朝政治腐败、道德沦丧、法律失范等问题,同时也展现了正直和正义的精神。

在讨论海瑞罢官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背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那些年,遭弹劾的外国领导人(上)

那些年,遭弹劾的外国领导人(上)

那些年,遭弹劾的外国领导人(上)2017年3月10日,随着韩国宪法法院宣布通过针对总统朴槿惠的弹劾案,朴槿惠这位韩国首位女总统也成了该国首位遭中途罢免的总统。

人们在对于朴槿惠这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颇有影响、个人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的东亚女政治家的悲剧性人生感到唏嘘的同时,也将视线再度聚焦到“弹劾”这一当代国际政治中重现率并不低的现象上来。

什么是“弹劾”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界定,弹劾是免除不称职公职人员的法律程序。

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弹劾是民主制国家议会对总统、首相、大法官等政府高级官员的犯罪或失职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

西方弹劾制度的理论根基是“分权与制衡”和“议会或国会至上”。

由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不同,各国提出弹劾案的权限规定有所不同,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先由下议院或众议院提出弹劾,再由上议院通过投票裁定被指控者罪名是否成立,英国的议会和美国的国会属于此类;二是由议会两院共同组成特别机构来通过弹劾案并进行审判,例如日本;三是先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作出决定,提出弹劾案,再由宪法法院进行审判,如德国、意大利;四是由议会提出弹劾案,再由普通法院进行审理,例如比利时。

弹劾起源于14世纪的英格兰,在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国王与国会的交锋中得到发展。

当时的弹劾主要被新兴资产阶级用来监督和制裁国王及其政府中的封建势力,以维护本阶级利益。

后来,随着资产阶级控制议会和政府能力的增强,以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司法权的独立,过于繁杂的弹劾程序逐步为不信任案程序所代替。

1806年对梅尔维尔勋爵的弹劾是英国最后一次弹劾案。

与弹劾相比,大选中的失败或下议院中信任投票的失败是驱逐内阁大臣的更迅捷手段,对法官的革职则由议会自行裁决并公布。

许多国家效仿英国建立起弹劾制度。

特别是在一些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国家,议会加强了对总统、政府的监督,较广泛地采用弹劾制度。

《美国宪法》第2条第4款规定:“总统、副总统和合众国的所有文职官员,因叛国、贿赂或其他重罪和轻罪而受弹劾并被定罪时,应予免职”。

海瑞被罢官的故事

海瑞被罢官的故事

海瑞被罢官的故事导读:明人海瑞,号"刚峰",这两个字形象地道出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只要是看不过眼的事,不仅贪官污吏他敢参奏,就是皇帝老子他也照骂不误。

所以他得罪了不少人,到最后还是被罢了官。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

海南琼山人,字汝贤,自号刚峰。

祖上从福建晋江垵边(广西杂志有载)迁居海南琼山海厝。

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

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罢官抗逆显于后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诸暨知县。

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户部主事海瑞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班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

遭迫害入狱。

宰相徐阶力救海瑞,黄光升则把海瑞上疏比拟儿子骂父,以减轻罪责,并乘机把海瑞留在狱中,营护海瑞甚力,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驾崩,穆宗即位,才奏请释放海瑞出狱。

世宗死后获释。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

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海瑞及闻潘湖黄光升卒,悲伤至极,带病前来晋江奔丧。

后病死于南京。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

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

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

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

关于他的传说,民间更广为流传。

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左光斗是明朝时期的良臣,为了挽救明王朝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后还狼狈入狱,并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左光斗入狱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

他回到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附近一些读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的。

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

听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

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

一些被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视察,还负责那里的科举考试。

一天,北风刮得很紧,天上飘起了大雪。

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几盅酒,忽然起了游兴。

他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郊外去踏雪。

他们走着走着,见到一座古寺,环境十分幽静,左光斗决定到里面去休息一下。

他们下了马,推开虚掩的寺门,进了古寺,只见左边走廊边的小房间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打瞌睡,桌上还放着几卷文稿。

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细细看了起来。

那文稿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赞赏。

他放下文稿,正想转身回去,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气严寒,那书生穿得那样单薄,睡着了岂不要受凉,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风解下来,轻轻地盖在书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门外,把门掩上,他打发随从到寺里和尚那里去一打听,才知道那书生名叫史可法,是新到京城来应考的。

左光斗把这个名字暗暗记住。

到了考试那天,左光斗进了厅堂。

堂上的小吏高唱着考生的名字。

当小吏唱到史可法的名字时,左光斗注意看那个送试卷上来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见到的书生。

明朝言官弹劾严嵩疏

明朝言官弹劾严嵩疏

明朝言官弹劾严嵩疏兵部武选清吏司署员外郎事主事臣杨继盛谨奏:为感激天恩、舍身图报,乞赐圣断早诛奸险巧佞、专权贼臣以清朝政,以绝边患事。

臣前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谏阻马市,言不及时,本内脱字,罪应下狱,被逆鸾威属问官,将臣手指拶折、胫骨夹出,必欲置之于死。

荷蒙皇上圣恩,薄罚降谪。

不二年间,复升今职。

夫以孤直罪臣,不死逆鸾之手,已为万幸,而又迁转如此之速,则自今已往之年,皆皇上再生之身;自今已往之官,皆皇上钦赐之职也。

臣蒙此莫大之恩,则凡事有益于国家,可以仰报万一者,虽死有所不顾,而日夜只惧思所以舍身图报之道,又未有急于请诛贼臣者也。

况臣官居兵曹,以讨贼为职,然贼不专于外患,凡有害于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

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方今在外之贼惟边境为急,在内之贼惟严嵩为最。

贼寇者,边境之盗,疮疥之疾也;贼嵩者,门庭之寇,心腹之害也。

贼有内外,攻宜有先后,未有内贼不去而可以除外贼者,故臣请诛贼嵩,当在剿绝贼寇之先。

且嵩之罪恶贯盈,神人共愤,徐学诗、沈炼、王宗茂等常劾之矣,然止皆言嵩贪污之小而未尝发嵩僭窃之罪。

嵩之奸佞,又善为抚饰之巧,而足以反诬言者之非;皇上之仁恕,又冀嵩感容留之恩,而图为改邪归正之道。

故嵩犹得窃位至今。

嵩于此时,日夜感恩,改过可也。

岂意惧言者之多,而益密其弥缝之计;因皇上之留,而愈恣其无忌惮之为。

众恶俱备,四端已绝,虽离经畔道,取天下后世之唾骂,亦有所不顾矣。

幸赖皇上敬天之诚,格于皇天,上天恐奸臣害皇上之治,而屡示灾变以警告。

去年春雷久不声,占云,大臣专政。

然臣莫大于嵩而专政亦未有过于嵩者。

去年冬日下有赤色,占云,下有叛臣。

夫曰叛者,非谋反之谓也?凡心不在君而背之者皆谓之叛,然则背君之臣又孰有过于嵩乎?如各处地震与夫日月交食之变,其灾皆当应于贼嵩之身者,乃日侍其侧而不觉,上天仁爱警告之心亦恐怠且孤矣。

不意皇上聪明刚断,乃甘受嵩欺,人言既不见信,虽上天示警亦不省悟,以至于此也。

历史趣谈:袁世凯1908年被免职原因 袁世凯为何罢官归隐

历史趣谈:袁世凯1908年被免职原因 袁世凯为何罢官归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袁世凯1908年被免职原因袁世凯为何罢官归隐
导语:武昌起义爆发不久,清廷启用罢官归隐三年之久的袁世凯,并在随后不断加大他的权力,希望袁世凯能够在危难时拯救清王朝。

然而重出江湖的袁世
武昌起义爆发不久,清廷启用罢官归隐三年之久的袁世凯,并在随后不断加大他的权力,希望袁世凯能够在危难时拯救清王朝。

然而重出江湖的袁世凯不仅没有力挽狂澜拯救大清,反而亲手将这个两百年的帝国予以终结。

而且,作为大清王朝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并没有随着这个帝国的消逝而再度归隐,反而成为此后中华民国大总统。

更恶劣的是,过了几年,袁世凯帝制自为,试图建立中华帝国。

这一系列变动弄得人们眼花缭乱,也不由自主想起袁世凯在辛亥年出山之初种种作为可能与其三年前罢官归隐有关,而那次罢官归隐之所以发生,似乎又与摄政王心胸狭隘、容不得这位汉人能臣有关。

袁世凯之所以见死不救,甚至乘人之危攘夺天下,可能都是对摄政王载沣将其免官实施报复。

这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复仇故事非常合乎逻辑,合乎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和期待,于是讲了一百年没有什么人怀疑。

其实,这个故事是假的,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一、免职的经过
袁世凯是慈禧太后在李鸿章之后最为信赖的汉族大臣,在慈禧太后统治的最后几年中掌握着相当大的权力,也对当时的一系列政治改革作出过重要贡献,当然也得罪过不少人,多年来弹劾他的奏章几乎一直不断。

这种弹劾在专制政体下当然是一种政治威胁,然而被弹劾者如果真能经得起调查,那么这些弹劾不但不会减分,反而往往在很多时候加分,成为被弹劾者升迁被重用的机会。

随着预备立宪在全国的推行,袁世凯于1907年奉命离开经营多年生活常识分享。

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弹劾月日历史事件的危机

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弹劾月日历史事件的危机

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弹劾月日历史事件的危机1998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陷入了一场震动全球的政治丑闻,他因涉嫌性丑闻而面临弹劾的危机。

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与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美国总统克林顿被弹劾的月历史事件的危机进行详细探究。

第一节:背景描述1998年,美国政坛风云变幻。

当时的总统克林顿被控与实习生莫尼卡·劳恩斯基有染,并在证词中作假。

这一事件被媒体广泛报道,引发了公众的轩然大波。

克林顿在强烈的政治压力下,迎来了被弹劾的威胁。

第二节:弹劾的程序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因为“叛国、贿赂或其他高罪”而遭到弹劾。

基于这一规定,美国国会对克林顿的行为展开了调查。

特别检察官肯尼斯·斯塔尔建议对克林顿提出指控,并提交给众议院。

1998年12月,众议院通过第一项弹劾条款,认为克林顿在面对大陪审团时对其个人与劳恩斯基关系进行了虚假陈述。

而第二项弹劾条款则指控克林顿在涉及自己私生活的民事诉讼中犯下了妨碍司法罪。

随后,两项弹劾条款提交给联邦参议院进行进一步的审议。

第三节:参议院审议1999年1月,联邦参议院开始对克林顿的弹劾案进行审议。

这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历史事件。

在审议过程中,参议院的任务是对克林顿是否犯有指控中的罪行进行判断。

当时需要三分之二的参议员支持才能定罪,弹劾罪名成立后克林顿将被罢免。

然而,克林顿最终并未被定罪,他获得了免疫权。

在1999年2月的投票中,针对克林顿第一项罪名的投票结果为55票“有罪”和45票“无罪”,而针对第二项罪名的投票结果为50票“有罪”和50票“无罪”。

因此,克林顿并未达到罢免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数。

第四节:影响与反思克林顿的弹劾事件对美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引发了公众对政府道德与领导能力的质疑。

这场历史危机也让人们反思了美国政治与法律体系中的漏洞与不足之处。

一方面,该事件使得克林顿的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世人对他的评价往往将他的私生活与政治事务联系在一起。

弹劾案:让至高权力低头

弹劾案:让至高权力低头

弹劾案:让至高权力低头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7年第7期卷入窃听案的美国总统1977年,尼克松在接受英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弗罗斯特采访时,懊恼地说:“我弹劾了我自己。

”半个世纪之后回头看尼克松辞职事件,或许深层原因很多,但是从法律角度看,如果没有白宫录音磁带的存在,尼克松很可能不会辞职下台。

事件要从著名的水门窃听案说起。

水门大厦地处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西北区风景秀丽的波托马克河畔。

大厦正门入口处有一个小型人工瀑布,从高处飞流直下,水花飘舞飞扬,使整个建筑有了“水门”的美称。

大厦距国务院和肯尼迪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只有两条街,离白宫、国会大厦和五角大楼也很近。

公寓楼里的住户大多是内阁部长、国务院高官、参众两院议员和白宫高级幕僚。

办公楼的第六层当时则是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总部。

1972年6月17日凌晨,水门大厦的保安和附近巡逻的警察出于偶然,抓获了5个潜入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文件的嫌犯。

其中一位名叫麦克德的特工,时任尼克总统竞选班子的安全顾问。

经查发现,负责指挥这次行动的人物居然是白宫特别助理亨特和尼克松竞选班子的法律顾问利迪。

不过,后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尼克松本人并不是“水门窃听案”的幕后主谋。

他首次得知水门窃听案,竟然是后来在《迈阿密论坛报》上读到,一时啼笑皆非。

事件曝光之后迅速发酵。

尽管尼克松本人在8月29日声明,他的政府中没有人涉及此案。

但1973年1月,联邦司法部仍然对涉案7名人员进行了起诉。

其中5人认罪,2人被判刑。

在审判过程中,联邦地区法院被告知该案与白宫有牵连。

1973年5月至8月,参议院的特别委员会进行了公开听证会,对水门事件进行广泛的听讯调查,多名白宫官员被传讯。

这些证人的证词表示,尼克松很有可能参加了这一特别调查小组的活动。

在参议院的要求下,尼克松的司法部长只得任命一名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

考克斯要求尼克松交出白宫办公室的录音磁带,遭到尼克松的拒绝。

海瑞罢官的典故

海瑞罢官的典故

海瑞罢官的典故海瑞罢官的典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

它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大学士海瑞因为对朝廷的不满而罢官,成为了后来反对腐败和弘扬正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个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给当今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海瑞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当时的官场上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然而,海瑞却一直对朝廷的腐败现象感到不满,他认为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批评,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然而,朝廷却对海瑞的建议置之不理,甚至对他进行打压和迫害。

海瑞深感失望和愤怒,他认为朝廷的行为背离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期望。

于是,他决定采取极端的行动,罢免自己的官职,以示抗议和反对。

海瑞罢官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人们认为,海瑞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正义之士,他的行为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责任。

很多人纷纷效仿他的行为,表达了自己对朝廷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愤怒。

海瑞罢官的典故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它对当今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海瑞的行为表明,一个政治家或者官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质,不断追求公正和正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海瑞的行为也表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有人勇于挑战现状,提出批评和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果一个社会对批评和建议置之不理,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困境,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海瑞罢官的典故也表明,一个社会需要有人敢于担当和负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

综上所述,海瑞罢官的典故是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表明,一个政治家或者官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质,勇于挑战现状,提出批评和建议,担当和负责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明朝历史上10大奸佞之人及悲惨结局

明朝历史上10大奸佞之人及悲惨结局

明朝历史上10大奸佞之人及悲惨结局明朝历史上,奸臣众多,无论是太监还是高官,都存在着很多争议,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明朝历史上10大奸佞之人及悲惨结局1、汪直汪直,广西大藤峡瑶族人,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

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

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王振王振,男,汉族,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

于是他便自阉入宫。

史称王振“狡黠”、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王振善于伺察人意。

王振入宫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

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官员。

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

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

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见土木之变)。

3、刘瑾刘瑾(1451—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

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

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4、严嵩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评海瑞罢官

评海瑞罢官

评海瑞罢官海瑞,字元宝,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位官员。

他是明代著名的廉吏和清官,以正直公道著称。

然而,他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罢官的事件,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海瑞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积极参与国家政务。

不久,他开始职业生涯,担任了许多重要的官职。

他以廉洁自律、以公正对待民事纠纷而著称。

他提倡节约使用财政资源,并推行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官员廉洁自律的形象。

然而,明代是一个腐败横行的时代,贪污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层面。

海瑞对腐败行为的反对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敌意。

在嘉靖三十一年,海瑞主持曲阜府的刑狱工作,对一位贪污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这个事件引起了官场的震动,并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赞誉,但却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报复。

有人向皇帝告发海瑞,指责他滥用职权,以权谋利。

嘉靖帝对此进行了调查,并最终决定罢免海瑞的官职。

海瑞失去了在官场上的地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清廉原则,继续为民众服务,继续推行他的改革思想。

海瑞罢官的事件引起了众多文人墨客和思想家的关注。

有人称他是“宰相无过、群僚惮之”,有人称赞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他的故事被文人们广泛传扬,成为了明代历史上一个受人景仰的形象。

海瑞罢官的事件也引发了对明代政府腐败问题的广泛探讨。

很多人认为,海瑞罢官是明代政府腐败的一个缩影,他的廉洁原则和改革思想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排斥和反对。

海瑞罢官事件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局限。

它成为了反腐败斗争的一面旗帜,激励了后来的官员和思想家,以更加正直的态度面对权力和利益的诱惑。

海瑞的形象也成为了后来影视剧作品中的经典形象之一,他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被重新演绎和展示。

评价海瑞罢官的正当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一方面来说,海瑞的廉洁和清廉原则是当时政府所需要的,他对于贪污腐败的一贯反对是积极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海瑞的严厉制裁行为也可能存在过度执法的问题,这也是一些人对他的指责的依据。

“六一八弹劾案”浅议

“六一八弹劾案”浅议
有 输 出革命 、援 助 中共 之 意 ,但 主要 对 象 是 国 民党 , 想通 过这 种办法 而 拉住 国 民党 , 从 而稳定 其东 方 阵线 。
级 。如果 说 邓泽 如 上 书 ,方 瑞麟 、江伟 藩 提案 ,冯 自 由面争都 还 只是 “ 暗潮 ”( 孙 中 山语 ) ,那 么 张继 、邓
共产党即是反对共产主义 ,反对共产主义即是反对本
党 的 民生 主义 ,便 即是 破 坏纪 律 ,照党 章 应 当革除 党
籍及枪毙。 ”① 冯 自由后被开除了党籍 。
国民党一 大之 后 ,两党关 系更 加 紧张 ,风波迭 起 。
色的反对者 , 仍然大有人在。两党谋求合作之路 ,可
谓一 波 三折 ,荆 棘 丛生 。“ 六一 八 弹 劾案 ” ,就 是 在这
A o【 特

“ 六一八 弹劾案”浅议
( 广东 ) 曾庆榴
国共 合作 的历史 人们 讲 得很 多 ,可 以述 评 的空 间
就产生 了。
很 大 。 国 民党 一 大 不久 之后 在广 州 发生 的 “ 六 一八 弹
1 9 2 3 年1 1 月2 9日,邓 泽 如 、林 直 勉 等 1 1 人,
邓泽如 、谢持联名提出弹劾共产党案 ,史称 “ 六一八
弹劾案” ,距 国 民党 一 大 只 有半 年 时 间 ,正 值 国共 合
作正式建立不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
酿 ,这 年 9 月 中 共 高 层 领 导 陈 独 秀 、李 大 钊 等 人 加 入 国 民党 , 1 9 2 3年 6月 中共 三 大 决 定 全 体 加 入 国 民党 ,1 9 2 4年
1 9 2 4年 国民 党一 大 召开 ,会 上 就 “ 容共”问题 , 展开 了激 烈 的争 论 。1 月2 8日围绕方 瑞麟 、 江伟 藩 f 广

明朝第一“骂神”七品官 弹劾上级领导无数

明朝第一“骂神”七品官 弹劾上级领导无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第一“骂神”七品官弹劾上级领导无数
导语:明朝的言官虽然多如牛毛,但是在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却不多,海瑞算是很有名的一位了。

他可以说是四朝元老,从正德、嘉靖到隆庆、万历,一
明朝的言官虽然多如牛毛,但是在历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却不多,海瑞算是很有名的一位了。

他可以说是四朝元老,从正德、嘉靖到隆庆、万历,一生为官正直清廉,打击贪官污吏,深受百姓爱戴。

对于朝中官员及事务,只要他看不过去觉得不妥的,必定会大声指出,即便是皇上,也不例外,嘉靖皇帝就曾被海瑞骂了个狗血淋头。

不过呢,海瑞也是福大命大,即便如此耿直,依然是官至二品,最后全身而退,颐养天年。

虽说海瑞的骂人水平实在是了得,不过明朝还有这样一位言官,比海瑞是有过之而不及,人送外号“骂神”,本名叫欧阳一敬。

这欧阳一敬又是谁呢?居然能将海瑞给比下去。

欧阳一敬,江西彭泽人,明朝言官,1559年考上进士,先是担任了萧山知县,然后又调到了刑科给事中,成了一个小小七品芝麻官。

不过虽然官小,但他做的事却可大着呢。

一上任,他就忙活开了,其上司晋应槐以前担任文选郎时收了几个人的贿赂给了他们一个官做,被欧阳一敬发现之后,一本奏折就送到了朝堂之上。

晋应槐当时是太常少卿,官职比欧阳一敬可要大多了,但由于欧阳一敬的口才实在是了得,这样的一个大官在奏折送上去之后,经吏部一审查,很快,朝廷的决定就出来了,晋应槐罢官回家养老,欧阳一敬可谓是旗开得胜,大获全胜。

紧接着,欧阳一敬又将枪口对准了吏部尚书董份,董份在官之时,不为民做事,敛财无数,攀附权贵,所以一经弹劾,吏部一调查,得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遭弹劾的那些领导人

历史上遭弹劾的那些领导人

历史上遭弹劾的那些领导人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11期2017年3月10日,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一夜之间沦为了韩国历史上首位被弹劾议案罢免的总统。

纵观世界文明的演进历史,弹劾制源远流长,还有哪些领导人也曾遭到弹劾的命运呢?雅典名将地米斯托克利纵观世界文明的演进历史,弹劾制源远流长,是人类发明的让国家得以通过和平方式撤换不称职的领袖的制度之一。

对维护政局稳定、限制权力作恶具有举有重要意义。

早在古希腊时代,雅典共和国就已经诞生了粗糙的弹劾制度——陶片放逐法。

在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上,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使用陶片作为工具的投票,旨在放逐那些威胁到民主制度的潜在僭主。

公元5世纪,希波战争暴发。

雅典城邦的名将地米斯托克利率领舰队在萨拉米斯重创波斯,赢得了无上的荣耀和雅典的最高权力。

然而,地米斯托克利在执政期间贪恋金钱、以权谋私,个人资产剧增了数十倍。

为树立个人威望,他还施展贿赂操纵舆论,想方设法在公众面前颂扬自己。

地米斯托克利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雅典公民的普遍不满,终于,在公元前472年,地米斯托克利被陶片放逐法剥夺公职,赶出了雅典城邦。

英国白金汉公爵到了近代欧洲,虽然古典共和国的传承一度中断,但弹劾不称职领袖的思想却得以重获新生。

公元1626年,英国议会针对白金汉公爵的弹劾堪称一次经典案例。

当时,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作为英王查理一世的首席大臣,深受后者的信任,是英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但他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多以失败告终,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更引起议会的强烈不满。

1626年2月,议会刚一开幕,马上就有下议院的议员对白金汉公爵提出弹劾,但在英王查理一世的阻挠下半途搁浅。

3月,议会再度召开,议员们决定先重点调查白金汉政府的财政开支情况,结果发现白金汉公爵“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安排亲信,出售官职,侵吞东印度公司财产”。

查理一世仍想袒护白金汉公爵,又下令休会。

1627年,为了筹措对法战争的军费,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开议会。

古代弹劾官员罪名

古代弹劾官员罪名

古代弹劾官员罪名引言:一、贪污罪——以官之职,为私之利贪污罪是古代弹劾官员的常见罪名之一。

官员利用职权之便,侵吞公款或收受贿赂,严重败坏了政风。

贪污罪的出现,是社会公正与正义的维护。

历史上有许多贪官被弹劾,最为著名的便是明代大臣杨廷和,他因贪污受贿被弹劾,最终被处以极刑,以警示后世。

二、徇私罪——以私情之行,败坏公正徇私罪是指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不公正地为亲友或特定人群谋取利益,损害公共利益。

此类罪行不仅败坏了官员的声誉,更是践踏了法律和公正的底线。

在古代,徇私罪的严重性被极力压制,弹劾官员是人民维护公平正义的一种方式。

唐代宰相杨炎曾因徇私罪被弹劾,丧失了官职和声望,这一案例成为了历史上的典范。

三、渎职罪——以无为之态,损害国家利益渎职罪是指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国家利益受损的行为。

渎职罪的出现,是对官员责任的追求和行政效能的维护。

宋代名臣范仲淹曾弹劾过一位渎职的官员,使其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官员应当尽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四、失职罪——以不作为之态,损害民众权益失职罪是指官员在担任职务期间不履行应尽的职责,导致群众权益受损的行为。

失职罪的存在,是对官员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要求。

元代文臣刘基曾以失职罪弹劾过一位官员,最终使其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官员应当秉持公正,勤勉工作,为民众谋福祉。

五、谋私罪——以权谋私,损害公共利益谋私罪是指官员利用职权之便,谋取个人或特定集团的利益,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谋私罪的出现,是对官员廉洁奉公的要求。

明代宰相冯保曾以谋私罪弹劾过一位权臣,最终使其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官员应当以公共利益为重,不能为私欲所迷。

结语:古代弹劾官员罪名的出现,是对官员廉洁奉公的追求,也是对社会公正和正义的维护。

通过对古代的弹劾官员罪名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官员应当以公共利益为重,廉洁奉公,尽职尽责,为国家和人民负责。

海瑞罢官是怎么回事

海瑞罢官是怎么回事

海瑞罢官是怎么回事历史上的海瑞是一代清官,几乎与包拯包青天其名,其中最有名的还数海瑞罢官的故事,海瑞不畏强权的刚直与正义在民间影响深远。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海瑞罢官是怎么回事,希望你喜欢。

海瑞罢官的事件在明代的松江府,发生过一起欺压乡里的事件,官二代徐瑛作为还乡老太师徐阶的三儿子,不仅强占民田,霸凌乡里,更是不择手段的强抢民间女子赵小兰。

小兰有一母亲叫洪阿兰,不堪欺压,到华亭县伸冤告状,结果因为县令王明友暗中收受贿赂,反而斥责赵小兰一家诬告徐家人,并当庭杖打小兰的祖父,并导致小兰的祖父当庭暴毙。

时年海瑞官至应天巡抚,便服微服出访到华亭县,机缘巧合碰到洪阿兰,洪阿兰声泪俱下的讲述了自家的悲惨遭遇,海瑞怒发冲冠,在经过许多波折,终于彻查了此事,真相大白后,依法判处徐瑛、王明友斩立决。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徐阶虽告老还乡,在朝廷之上却还是有着不小力量的,徐阶早在海瑞介入此事之时起,就重金收买皇宫太监和相关权贵,妄图通过设计与诡计,诬陷并罢免海瑞,用以阻止案件的继续调查,但是,海瑞通过蛛丝马迹察觉了此奸计,在躲过奸计的陷害后,海瑞雷厉风行的下令处决了徐、王二人。

自此以后,海瑞真正接触到朝廷的阴暗与浑浊,愤而挂印辞官,还乡故里。

海瑞罢官这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剧,赞颂了海瑞执法为民,申冤除害的行为和不畏权贵的正直精神。

海瑞的传奇故事海瑞传奇无人不知,他的罢官和大胆上书更使人了解他的性格和为人,不畏皇上的威信,只想赢得社会的进步,从而想通过牺牲自己来实现,这种行为不愧对于“传奇”二字。

1566年农历二月,海瑞在棺材铺里买好了棺材,还将自己的家人托付给了一个朋友,让他帮忙照顾。

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以此来批评他迷信巫术,生活奢侈,不顾朝政的行为。

明世宗读了《治安疏》后,十分气愤,把《治安疏》扔在地上,对侍从说:“赶快把他捉起来,不要让他跑了。

”宦官黄锦在旁边说:“海瑞这人向来就有傻名,臣听说他上书之前,自己知道冒犯陛下该死,于是就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了,所以他是不会逃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被弹劾的领导人们
作者:佚名
来源:《领导文萃》2017年第14期
2017年3月10日,韩国宪法法院判决通过总统弹劾案,朴槿惠被罢免总统职务,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被弹劾罢免的总统。

在遭受弹劾的整个过程中,虽然朴槿惠极力为自己任人唯亲、索取贿赂、泄露机密等罪行辩解开脱,但韩国的法律制度最终还是没有让她逃过制裁。

实际上,弹劾制源远流长,是人类发明的让国家得以通过和平方式撤换不称职的领袖的制度之一。

在古希腊时代,雅典共和国就已经诞生了粗糙的弹劾制度——陶片放逐法。

在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上,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使用陶片作为工具的投票,旨在放逐那些威胁到民主制度的潜在僭主。

一旦有足够数量的公民同时把票投给某人,则不论其地位声望如何显赫,都必须离开雅典。

到了近代欧洲,英国议会在公元1626年针对白金汉公爵的弹劾堪称一次经典案例。

当时,白金汉公爵乔治·维利尔斯作为英王查理一世的首席大臣,深受后者的信任,是英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但他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多以失败告终,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更引起议会的强烈不满。

1626年2月,议会刚一开幕,马上就有下议院的议员对白金汉公爵提出弹劾,但在英王查理一世的阻挠下半途搁浅。

3月,议会再度召开,议员们决定先重点调查白金汉政府的财政开支情况,结果发现白金汉公爵“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安排亲信,出售官职,侵吞东印度公司财产”。

查理一世仍想袒护白金汉公爵,又下令休会。

1627年,为了筹措对法战争的军费,查理一世不得不再次召开议会。

然而会议刚一开始,白金汉公爵就成了众矢之的,受到议员们的猛烈抨击。

查理一世显然认为白金汉执掌国政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因此对议会的弹劾嗤之以鼻,干脆解散了议会。

直至1628年3月,议会仍在以执政过程中的失败和腐败为由弹劾白金汉公爵。

但不久后公爵遇刺身亡,历时两年的弹劾案这才宣告结束。

针对白金汉公爵的弹劾反映出君主和议会之间尖锐的权力矛盾。

国王当然不希望自己任命的大臣受到议会的制约,那将会让统治的权威性朝议会倾斜。

但任何政府的统治者,在执政失误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外界对其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统治者如果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不愿直面这些质疑,就必然会引起政治动荡。

查理一世的专横跋扈果然在1642年引发英国内战,并在战败后被处以死刑。

当然,针对领导人的弹劾也并不总是那么伟大光明正确。

例如,美国1868年2月由众议院发起的一次针对美国第十七任总统安德鲁·约翰逊的弹劾议案,就是党派斗争的产物。

安德鲁·约翰逊是亚伯拉罕·林肯的副总统,在1865年4月林肯遇刺后得以继任总统一职。

时值南北战争刚刚结束,虽然约翰逊出身于南方,但他在政治上却反对美国分裂,深受林肯的信任。

上任后,约翰逊总统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置战败的南方各州。

为维护美国统一,他采用了相对怀柔的政治策略,并未过分剥夺南方的自治权。

然而,这种做法却遭到共和党激进派的强烈反对。

他们提出更具侵略性的议案来“重建南方秩序”,并利用国会中多数席位向总统施压。

1868年2月,众议院通过决议,对总统约翰逊提出弹劾。

3月,参议院开始审讯约翰逊,首席大法官主持了弹劾审问会议,众议院提出约翰逊“违反官吏任职法”“阴谋策划武装叛乱”等十一条罪状。

因为国会通过了一项否定总统对内阁官员有解职权的法律后,约翰逊仍两次下令免去陆军部长斯坦顿的职务。

此案表面上看似乎源于总统约翰逊无视国会的权威,背后实质上是总统和国会在政见上的暗中角力。

所幸的是,在投票弹劾的关键时刻,一部分共和党人从理性而非派系的角度出发,选择支持约翰逊总统,致使弹劾案仅以一票之差未能得逞。

当然,除了这次未获通过的弹劾案,在美国历史上,有两次真正通过并进入弹劾程序的弹劾案。

就是我们熟知的尼克松水门事件和克林顿拉链门事件。

但这两次弹劾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1972年6月17日,5名共和党员在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进行窃听活动,被警方当场逮捕。

审讯结果证明他们是为共和党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工作的。

为不影响连任,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施加压力下令掩盖事实。

11月7日,尼克松在大选中获胜实现连任。

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

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

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可以说,水门事件中,弹劾方大获全胜。

1998年,克林顿同白宫女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曝光,受到司法部门调查。

共和党并在国会提出了弹劾议案,但定罪未获通过。

1998年12月1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因莱温斯基绯闻案遭到美国众议院弹劾。

1998年12月19日,美国众议院以简单多数通过了对克林顿总统的两项弹劾条款:在莱温斯基绯闻案中作伪证和妨碍司法,随后提交参议院审理。

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对总统的控罪在参议院进行审判,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担任法官,全部参议员作为陪审团,众议院则派出15名众议员担任检察官。

必须有23名参议员投赞成票,控罪才能成立。

结果是,投赞成票的参议员甚至没有过半数,总统的控罪不成立,整个事件才终于落幕。

在这次弹劾中虽然弹劾案通过并进入了弹劾程序,但最后的裁决结果却是弹劾不成功。

究其原因,克林顿拉链门虽然展现了克林顿道德层面的污点,但毕竟还是私德有愧,并不是在国家事务中作恶,民主党依旧能将这一点作为维护克林顿的有力武器。

比起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克林顿案弹劾不成功也并不出意料。

(摘自《时代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