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新)2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约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银监会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附:全文)
银监会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附:全文)为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银监会深入总结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展实践经验,并充分征求商业银行及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完善,于近日发布。
修订后的《指引》分为七章,五十一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商业银行强化内控管理:——内控评价方面,细化要求持续改进。
《指引》补充完善了内控评价的工作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频率、内容、程序、方法和标准,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内控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促进商业银行不断改进其内控设计与运行。
——内控监督方面,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指引》单设章节,从内、外部两方面提出内控监督的相关要求。
商业银行应构建覆盖各级机构、各个产品、各个业务流程的监督检查体系,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实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持续监管,强调发挥内外部监督合力。
——监管约束方面,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指引》增加了有关违反规定的处罚措施。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商业银行,责成其限期整改,对逾期未整改的商业银行,根据有关规定采取监管处罚措施。
——监管引领方面,充分体现原则导向。
《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岗位设置、会计核算、员工管理、新机构设立和业务创新等提出了提出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没有针对具体业务的章节和条款。
通过此次修订,《指引》内容更加全面,体现了原则性、导向型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秉承稳健经营的理念,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科学确定内控管理重点,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银监会:商业银行内控指引新增违规处罚措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答记者问近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修订出台回答了记者提问。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 (3)一、功能 (3)二、适用范围 (4)第二章评级要素 (4)一、资本充足状况(C APITAL A DEQUACY) (4)(一)定量指标: (4)(二)定性因素: (4)二、资产质量状况(A SSET Q UALITY) (5)(一)定量指标: (5)(二)定性因素: (5)三、管理状况(M ANAGEMENT) (6)(一)银行公司治理状况: (6)(二)内部控制状况: (6)四、盈利状况(E ARNINGS) (6)(一)定量指标: (6)(二)定性因素: (6)五、流动性状况(L IQUIDITY) (7)(一)定量指标: (7)(二)定性因素: (7)六、市场风险状况(S ENSITIVITY TO M ARKET R ISK) (7)(一)定量指标: (7)(二)定性因素: (7)七、评级结果 (8)(一)单项要素的评级。
(8)(二)综合评级。
(8)八、其他因素(O THERS) (9)第三章评级操作规程和职责分工 (10)一、收集信息 (10)二、初评 (11)三、复评 (11)四、审核 (12)五、评级结果反馈 (12)第四章评级结果的运用 (13)一、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依据 (13)二、监管评级结果应当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 (15)三、监管评级结果应当是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和行动的主要依据 (15)四、评级结果的披露和保密 (16)第五章附则 (17)附件6.4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 (22)附件6.5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39)第一章总则为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的持续监管、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为推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逐步统一同质同类银行的监管标准,进一步规范监管评级工作,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现行的评级体系进行整合、修订和完善,依据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借鉴国际通用的“骆驼(CAMEL)评级体系”,广泛吸收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地区监管机构关于监管评级的良好做法,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制定本指引。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6.19•【文号】银监发〔2014〕32号•【施行日期】2014.06.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4〕32号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4年6月19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别监管模式,合理分配监管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指引适用于对上述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但不适用于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除外)的监管评级。
监管机构可以依据本指引对当年新设立的商业银行进行试评级。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由监管评级要素体系、评级方法体系、评级操作规程体系和评级结果运用体系构成。
第二章评级要素及评级方法第四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共7项,分别为资本充足(C)、资产质量(A)、管理质量(M)、盈利状况(E)、流动性风险(L)、市场风险(S)和信息科技风险(I)。
第五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类评级指标组成。
各监管评级要素的评价结果通过对评级指标的定量、定性评估,结合监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综合得出。
第六条评级方法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一)评级要素权重设置。
7项评级要素的标准权重分配如下:资本充足(15%)、资产质量(15%)、管理质量(20%)、盈利状况(10%)、流动性风险(20%)、市场风险(10%)和信息科技风险(10%)。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1:背景介绍1.1 监管评级的重要性1.2 监管评级的目的2:监管评级框架2.1 授信质量评级2.1.1 贷款质量分类2.1.2 不良资产评估方法2.1.3 风险覆盖率评估2.2 资本充足率评级2.2.1 核心资本充足率评估2.2.2 资本维持率评估2.3 流动性评级2.3.1 流动性资产评估2.3.2 资金来源评估3:监管评级流程3.1 评级前准备3.1.1 数据收集3.1.2 内外部信息分析 3.2 评级指标计算3.2.1 数据加工3.2.2 评级模型运用 3.3 结果评估与报告3.3.1 评级结果解读 3.3.2 内部报告编制 3.3.3 外部报告发布4:监管评级监控与调整4.1 监控机制4.1.1 数据监控4.1.2 风险事件监测 4.2 评级调整4.2.1 评级变动原因4.2.2 风险因素影响分析附件:1:贷款质量分类相关文档2: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细则4:监管评级监控报告样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监管评级:由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进行的风险评估和资本充足度评估等方面的评分。
2:贷款质量分类:根据贷款违约风险的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和可疑四个等级。
3:不良资产评估方法:用于确定不良资产金额和准备金计提水平的方法。
4:核心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5:资本维持率:商业银行核心资本与总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6:流动性资产: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变现的资产,如现金、同业存款等。
7:资金来源评估:评估商业银行从各种渠道获取资金的能力。
8:监管评级监控报告:监管机构定期发布的关于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情况的报告。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总则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升信用风险治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有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舞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升信用风险治理水平。
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不、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操纵、数据收集、以及治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操纵,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不,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点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缺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IT和数据治理系统,提升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储备与内部评级体系有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连续、独立的验证。
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治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连续优化。
内部评级体系的应用体系,内部评级结果应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的通知-银监发〔2005〕88号2005年12月30日各银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内部指引》)。
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内部指引》于2006年1月1日起试行,对于各类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二、试行阶段,需要对定量指标的选择、权重系数的设定、标准值和分值区间的设置进行更加充分的数据测试,必要时对有关定量指标和定性因素及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评价标准在“打分”体系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认真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银监会。
三、《内部指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其中定性因素的评价是难点,对于评级人员要求较高,评级人员须具备良好的监管业务素质和丰富的监管工作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以及评级原理和方法,能够依据定性评价因素及其细化的评价标准对银行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预测和判断评价。
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经验、收集评级信息的情况、对监管评级的理解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评级尺度不一,严重影响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因此,请各银监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关培训工作,确保《内部指引》的顺利实施。
四、监管评级有效的推行和使用,还有赖于规范的评级程序和工作制度。
因此,《内部指引》规定了严密规范的评级操作规程和清晰明确的职责分工,请各银监局结合银监会监管业务流程再造和监管资源整合等工作,严格按照监管评级的流程和职责分工做好评级工作,以确保评级工作质量。
五、按照“1104工程”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规划,《内部指引》试行后,银监会将据此开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子系统”,实现定量指标评价的自动化,定性因素评价的规范化,并通过该系统对评级工作进行质量控制,提高评级工作的效率。
六、各级监管机构及其参与评级工作的监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有关保密规定,防止监管评级结果的误用和滥用。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评级结果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评级内容
定量指标(一)
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
1.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贷款余额 ×100%
不良资产率=(次级类信用风险贷款+可疑类信用风险贷款+损失类 信用风险贷款)/进行五级分类的信用风险资产合计 ×100%
(2)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进行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 高,但资产质量未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得分应低于3分。
(五大行业及现在关注的教育-大学城、医院等行业) (3)在国家政策和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中受风险警示的行业贷款集中度较
高,且资产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该项目不得分。 (4)银行对贷款行业集中度的管理薄弱且损失严重的,该项目不得分。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是指贷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按期偿还债务而形成损 失的风险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二)信用风险的认识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出现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与 信用风险有直接关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概述
三、准备金计提
(一)为什么计提准备金 --谨慎会计原则的内在要求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二)我国的贷款准备金制度 --2002年监管当局颁布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2005年财政部出台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
法》
返回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产质量状况评价-评级内容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
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0•【文号】银保监发〔2021〕39号•【施行日期】2021.09.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1〕39号各银保监局:现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银保监会2021年9月10日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监管,完善商业银行同质同类比较和差异化监管,合理分配监管资源,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开业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依据本办法对当年新设立的银行进行试评级。
本办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本办法所称监管机构,是指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办法执行。
针对经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出台的专项监管评级规则,在评级框架、时间和流程上应与本办法相关规定保持一致,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监管评级规则另行规定。
第三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是指监管机构根据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按照本办法对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和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判断的监管过程。
监管评级结果是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基础。
第四条银保监会统筹组织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加强评级结果运用和质量管理。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本办法开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
第二章评级要素与评级方法第五条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包括资本充足、资产质量、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数据治理、信息科技风险和机构差异化要素。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的通知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会管金融机构:现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6年4月16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健全内部审计体系,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
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目标包括:推动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的有效落实;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并持续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架构;督促相关审计对象有效履职,共同实现本银行战略目标。
第五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应独立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并对上述职能履行的有效性实施评价。
内部审计活动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原则,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
第六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实施监管评估。
第二章组织架构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
第八条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
董事会应根据本银行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配备充足、稳定的内部审计人员;提供充足的经费并列入财务预算;负责批准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等;为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进行考核,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价。
第九条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为独立董事。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具有财务、审计和会计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单项要素评级和综合评级结果均以1级至6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差的级别
综合评级结果从1至6共分为6个级别、12个档次。其中,综合评级2-4级
1
100-90
2
90-75
3
75-60
单项要素评级
综合评级
4
60-45
5
45-30
6
30-0
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评级结果运用体系 盈利状况(E) 10% 审核 流动性风险(L) 市场风险(S) 信息科技风险(I) 20% 评级结果反馈 10% 档案归集 10% 后评价
2个档次。其中,综合评级2-4级分别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1
100-90
2A 2B 2C 3A 3B 3C
90-85 85-80 80-75 75-70 70-65 65-60
4A
60-55
4B
55-50
4C
50-45
5
45-30
6
30-0
表示银行存在问题付问题,对于已经无法采取 措施进行救助的,监管机构可以视情 况实施市场退出。
适用范围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 资本充足(C) 15% 信息收集 资产质量(A) 15% 初评 管理质量(M) 20% 复评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体系 监管评级要素体系 评级方法体系 评级操作规程体系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 评级要素权重设置 评级操作流程 评级结果
村镇银行以及经银监会批准成立的其他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参照本指引执行。
级表示,越大的数字表明越差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 表示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健全 的,所发现的问题基本是轻微的并且 能够在日常运营中解决。此外,银行 对经济及金融的动荡有较强的抵御能 力,有能力应付环境的各种变化。 表示银行基本是一个健全的机构,但 存在一些可以在正常运营中得以纠正 的弱点。银行是稳健的且具有良好的 抵御经营环境起伏变化的能力,但是 存在的弱点再发展下去可能产生较大 问题。 表示银行存在一些从中等程度到不满 意程度的弱点。银行勉强能抵御业务 经营环境的逆转,如果改正弱点的行 动不奏效,便很容易导致经营状况恶 化。虽然从其整体实力和财务状况来 看不大可能出现倒闭情形,但仍很脆 弱,应当给予特别的监管关注。 表示银行存在较多的严重问题或一些 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而且这些问 题或情况尚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或解 决。除非立即采取纠正行动,否则有 可能进一步恶化并损害银行未来的生 存能力。银行存在倒闭的可能性,但 是不会立即发生。对于资本净额为正 数但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或存在重大 不遵守法律法规情况的银行,通常也 给予这个评级。 表示银行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安全、 不健全的情况,无论是问题的特性和 数量,或是不安全、不健全的情况都 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且这些银行的 业绩表现非常差,以致需要从股东或 其他途径获取紧急救助,以避免产生 倒闭的风险。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1. 引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
监管评级是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估工具。
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本文档旨在提供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内部指引。
2. 监管评级的目的和意义监管评级的目的是评估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监管机构提供合理的风险分类和定量评估依据,以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管评级也有助于商业银行自身了解自身的风险状况,为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3. 监管评级的指标和方法监管评级的指标主要包括财务指标和风险管理指标。
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等方面;风险管理指标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监管评级的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定量评估主要是根据财务指标的数据,进行计算和比较,得出评级结果。
定性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管理指标进行主观判断和评分,得出评级结果。
两者相结合,可以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评级结果。
4. 监管评级的流程监管评级的流程包括评级准备、数据收集、指标计算、评级结果及报告,以及反馈和改进。
4.1 评级准备评级准备阶段主要是定义评级对象、明确评级目的和内容,并制定评级计划和时间表。
4.2 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评级流程中的关键步骤。
商业银行需要提供各种财务报表和风险管理信息,以供监管机构进行评估和分析。
数据收集的过程需要高度的数据准确性和保密性。
4.3 指标计算在数据收集完成后,评级机构根据指定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对财务指标和风险管理指标进行计算和比较,得出评级结果。
4.4 评级结果及报告评级结果和报告是评级工作的最终成果,评级机构需要将评级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给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报告应包含评级结果的详细说明、评级指标的分析和解释,以及评级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评估。
4.5 反馈和改进评级结果完成后,商业银行有权对评级结果提出异议,并提供相关的证据进行申诉。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完整版银行监管评级三篇(最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开发和运作,促进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应按照本指引要求建立内部评级体系。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包括对主权、金融机构和公司风险暴露(以下简称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和零售风险暴露的风险分池体系。
第五条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效识别信用风险,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准确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一)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保证内部评级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
(二)非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和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的技术标准,确保非零售风险暴露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划入相应的风险级别,确保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入相应的资产池。
(三)内部评级的流程,保证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四)风险参数的量化,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风险参数。
(五)IT和数据管理系统,收集和处理内部评级相关信息,为风险评估和风险参数量化提供支持。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验证体系,确保内部评级及风险参数量化的准确性和稳健性。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确保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得到充分应用。
第八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本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内部评级体系的治理结构第九条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内部评级体系的报告要求。
第十条商业银行董事会承担内部评级体系管理的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一)审批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重大政策,确保内部评级体系设计、流程、风险参数量化、IT系统和数据管理、验证和内部评级应用满足监管要求。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一、背景介绍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主要的信贷渠道之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监管机构需要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就是为监管机构提供评级方法和标准的指导文件,以便监管机构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二、评级指引的制定背景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复杂性和风险难以完全把握,监管机构需要一个统一的评级指引来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
评级指引的制定旨在为监管机构提供一个客观、公正、可量化的评级体系,以便评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流动性等各项指标。
三、评级指引的主要内容1. 评级方法基于国际公认的评级方法,如CAMELS模型(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性、流动性及敏感度)等,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商业银行的各项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确定评级等级。
2. 评级标准评级标准应当明确具体,以便评级结果具有可比性,并且使监管机构能够对各家商业银行进行等级划分。
评级标准应包括不同评级等级的定义、风险等级与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要求等内容,以确保商业银行符合监管要求。
3. 评级程序评级指引应明确评级程序,包括数据收集、内部审核、评估过程、评级结果的报告等环节。
评级程序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有助于评级过程的透明度和效率。
4. 评级结果的使用评级结果应当作为商业银行监管的参考依据,监管机构可以根据评级结果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如增加监测频率、要求加强资本储备、调整风险控制要求等,以确保监管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评级指引的应用价值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的制定和应用对于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对监管机构的意义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为监管机构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使得监管机构能够从客观和公正的角度来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那么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国商业银行业监视管理法》、《中华人民##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与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展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根底。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与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展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管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与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X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持续优化。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20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那么1.1为推动《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誉风险治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平平稳健运行,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治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信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志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舞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成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誉风险治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誉风险评估、确信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类方式、进程、操纵、数据搜集、和治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成心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具有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靠得住和一致的方式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操纵,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品级确信技术标准,依照风险程度将每一个债务人和债项分派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靠得住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依照风险特点将每笔债项分派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进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点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治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搜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进程进行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治理体系,增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进程的标准化、标准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进程的持续优化。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2008年3月30日第二轮征求意见稿)1总则1.1为推进《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实施,促使商业银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参照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它商业银行。
银监会鼓励其它商业银行参照本指引,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3本指引所称内部评级体系是由支持信用风险评估、确定内部风险级别、划分资产池、风险参数量化的各种方法、过程、控制、数据收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内部评级体系应能够有意义地评估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具备稳健的风险区分和排序能力,并以有效、可靠和一致的方法量化风险。
内部评级体系包括:1.3.1内部评级体系的公司治理、流程和内部控制,保证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独立性和评级结果的客观性。
1.3.2主权、银行、公司风险暴露的风险等级确定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程度将每个债务人和债项分配到相应到的风险级别,并进行可靠的排序;零售风险暴露资产池划分的技术标准,按照风险特征将每笔债项分配到相应的资产池。
1.3.3量化分析过程,将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特征转化为相应的风险参数,公司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零售暴露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
1.3.4IT和数据管理系统,提高内部评级体系运作的自动化程度,收集和存储与内部评级体系相关的信息,为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和风险量化奠定基础。
1.3.5内部评级体系的验证体系,对风险评级、资产分池及风险参数量化过程进行持续、独立的验证。
1.3.6内部评级体系的文档管理体系,促进风险评级、资产分池以及风险量化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支持评级体系和量化过程的持续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12
20%
流动性覆盖率 35%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20
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8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其他要素
8
30
70
利率风险敏感度 50%
市场风险管理框架
20
10%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 比例
50%
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40
市场风险管理其他要素
10
信息科技治理
数据质量管理
20
信息交流与反馈
5
监督评价与纠正
5
50
50
资产利润率
20%
盈利的真实性
12
资本利润率Leabharlann 20%盈利的稳定性
12
10%
成本收入比率 20%
盈利的风险覆盖性
12
风险资产利润率 15%
盈利的可持续性
7
净息差
15%
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7
非利息收入比例 10%
40
60
存贷比
30%
流动性管理治理结构
12
流动性比例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简表
评级要素 C:资本充足
权重 15%
定量指标
资本充足率 一级资本充足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
率
分数 50
40%
20% 10%
杠杆率
30%
40
不良贷款率
20%
定性因素
银行资本质量和构成 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对资本的影响
银行资产质量及拨备计提情况 银行资本补充能力 银行资本管理情况
银行监管资本的风险覆盖和风险评估情况
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
分数 50 8 8 8
10 8 8 60
10
逾期90天以上贷款 与不良贷款比例
15%
信用风险资产集中度
5
A:资产质量
M:管理质量
E:盈利状况 L:流动性风险
S:市场风险
I:信息科技风险
评级得分 评级结果
90分至 100分
1级
15%
单一客户贷款集中
度/单一集团客户 25% 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15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2
信息科技审计
10
信息安全管理
14
10%
-
信息系统开发与测试
12
信息科技运行与维护
15
业务连续性管理
12
信息科技外包管理
10
重大关注事项
85分至 90分
2A
80分至 85分
2B
75分至 80分
2C
70分至 75分
3A
65分至 70分
3B
60分至 65分
3C
55分至60分 4A
50分至55分 4B
15
授信集中度
全部关联度
15%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
10
拨备覆盖率
25% 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5
贷款以外其他表内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
15
决策机制
10
监督机制
4
执行机制
6
发展战略、价值准则和社会责任
8
激励约束机制
6
20%
-
信息披露
6
内部控制环境
10
风险识别与评估
10
内部控制措施
10
45分至50分
30分至45 分
0至30 分
4C
5级
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