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与防灾减灾11
5.3.3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 导学案
3.3地理信息技术与防灾减灾编写人:宋涛审核人:李晓春学习目标:结合实例列举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及发生后的各自功能。
重、难点分析结合实例列举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及发生后的各自功能。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预习课本,思考问题)一、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作用:灾前、实时、灾后,并提出减灾决策建议。
2、目的:防御自然灾害和造成的损失。
监测网3、组成监测网水文监测网监测网4、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二、二、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1、遥感(RS)(1)特征: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实时性好和等。
(2)应用:、暴雨和、森林火灾等灾害的预报。
2、地理信息系统(GIS)(1)功能: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同时拥有动态分析和的功能。
(2)应用:对灾害的预警预报、动态监测、灾害发生、灾害调查和灾情评估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1)功能:提供、连续、实时、高精度的及数据。
(2)应用:灾害监测、评估、与灾害信息管理。
4、其他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技术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
“3S”技术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合作探究(结合课本知识,探寻下列问题解决方法)★★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
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第三部分随堂检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GIS也叫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地图处理、数据库和空间分析这三大功能。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
选修5第4章第2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在防灾减灾中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学习难点】1、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当中应用的原理。
2、对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应用前景的设想。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与减灾(1)遥感技术在减灾工作中的主要作用有:第一是__________;第二是进行灾害跟踪监视,以便及时发出警报;第三是__________;第四是__________。
(2)我国遥感技术应用:①对__________发生的预测;②对__________发生的预测;③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预报;④对__________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及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减灾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1)应用变化: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_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地震的科技实践报告
地震的科技实践报告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突发的地壳运动现象,通常由地下震源的能量释放所引起。
2024年国际减灾日的宣传活动总结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镇村干部大会,紧紧围绕以防为主、防抗相结合的方针,面向公众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御等防灾减灾知识和预警防范应对措施的宣传教育。二是xx月xx日,我镇利用集镇群众流动密集的优势,在街道设立现场咨询点,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分发资料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讲解防灾减灾知识。共发放宣传资料xxxx余份,现场解答公众咨询xxx余人次。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镇防灾减灾的宣传氛围,强化了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了在本区范围内开展“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老年人与减灾”主题宣活动,进一步推动各街道、社区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向老年人普及的进程,xx区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于9月29日就向辖区内的各街道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主要目的就是让街道、社区结合敬老活动的重阳节,把老年人作为救灾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和救灾知识普及对象。各街道、社区也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向群众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宣传对于老年人在灾害发生后给予特别的保护和救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老年人自救的意义、途径和方法,使基层干部、工作人员、特别是老年人了解掌握疏散逃生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防自救能力,提高面对灾难的应急能力,真正达到提升抗灾能力就是拯救生命的效果。
国际减灾日当天,庐阳区科技局、区卫生部门和县桥街道在市府广场开展了以“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降低灾害风险,保护医院设施,拯救人民生命”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区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和县桥街道的人员现场给前来咨询的群众分发了《地震小常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宣传资料数千份和解答群众的咨询数百余次,区属医院的同志们为群众现场演练地震防护和救护知识,通过这次大型的宣传活动让市民认识到我国的地震区域分布和有关地震的科普常识,提高了人们对地震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 规划(2012-2030年)
《规划(送审稿)》列入2012年10月31日国务院第 223次常务会议第三议题。会后,小涓副秘书长于 11月2日主持召开《规划(送审稿)》专题讨论会。
会上,占元同志代表我部提出了3点建议:
(1)《规划(送审稿)》应与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紧密结合,以设施建设为抓手,落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 (2)《规划(送审稿)》应注重提升学科水平,以设 施建设为支撑,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新兴学科; (3)《规划(送审稿)》应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以设 施建设为载体,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
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 规划(2012-2030年)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2— 2030年)》明确提出: 未来20年,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 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科技前沿和国家重 大战略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 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 学领域为重点,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时期,选择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 相对优势和建设条件较为成熟的领域,优先安排16个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 从传统的单一大科学装置向集成的复杂的综合设
施发展
近年来,生命科学、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等领域 的研究正在向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方向发展,
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特点
6. 具备国际化发展的条件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仅是本国的重大科技实验
条件,同时也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重大研究平台,
是一个国家能够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基础保障。 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引领国际研究方向。 吸引国际科技人才,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在国际或区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防灾减灾自古以来,人类始终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防灾减灾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作为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中心,防灾减灾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主要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城市作为人口密集区,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十分严重。
例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对城市造成巨大破坏,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城市的发展长期依赖于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而灾害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最后,城市是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集中地,防灾减灾是保障资源和能源供给的一项重要手段。
二、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多种多样,下面将分别阐述。
1.建设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城市应建设完善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灾害发生的情况,提高预警能力。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可以通过地震监测设备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向居民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对城市防灾减灾至关重要。
城市应注重对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其抗灾能力。
例如,在抗震工程方面,可以采用钢结构、防震支撑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加强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社区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基础。
城市应加强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社区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演练等活动,提高居民的应急反应和自救互救能力。
4.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是防灾减灾的基础。
城市应根据地质地形情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建设。
例如,在洪水易发区,可以进行适当的土地利用调整,减少人员和财产的风险。
三、城市防灾减灾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城市防灾减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防灾减灾科技工作方案范文
防灾减灾科技工作方案范文防灾减灾是指通过科技手段,预测和降低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从预测与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探讨防灾减灾科技工作方案。
一、预测与预警预测与预警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做出预警和应对措施。
根据各类灾害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科技手段进行预测与预警。
1. 气象灾害预测与预警气象灾害是灾害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力的一类,利用气象科技手段对气象灾害进行预测与预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可以通过气象卫星和雷达等设备获取大气环流、降水和风暴等信息,结合气象模型进行数值预报,预测降水量、风速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历史气候数据、观测数据和相关影响因素,建立气象灾害预警模型。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提前识别潜在的气象灾害,向相关部门和灾民发送预警信息,协助他们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
2. 地震灾害预测与预警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且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但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对地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一定的预测成果。
通过地震监测台站、地震仪和地震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地下地震活动,捕获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警。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数秒到数分钟内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相应措施。
这些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短信、手机App等方式向民众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他们有序撤离,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水利工程安全预测与预警水利工程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对水利工程进行预测与预警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水文观测和水文模型,获取水文数据和预测水文变化,预测洪水、干旱等水灾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此外,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结构、变形位移等进行监测,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人员采取措施,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应用的思考
(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0 5 ) 5 0 1 摘要 :我 国是世界上 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依靠科技进步来提 高全国防灾减灾 的综合
能力 已成 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介绍 了国内外 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与建设 的现
状 ,讨论 了我 国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结 了国内外 防灾减灾领域科技支撑建设 的经验 与启示 ,提出了增强我 国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应用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
统 (S、全 球 卫星定 位 系统 (P )、极轨 卫 星 、大地 同步 卫 星 、多 普勒雷 达 ,先 进 的大气 R) G S) 运动 分 析 处 理 系 统 以及 地 面 观 测 系统 等 ,建 立 了具 有世 界领 先 水 平 的 国家 天 气 服 务 系 统
( ai a ahr ytm) N tnl o Wete s S e ,对 干旱 、洪水 、龙 卷风 等气 象灾 害进行 及 时 、准 确 的监 测 预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一
! 三 Ⅲ
对龙卷 风 的警 报 正从 “ 探测 ”向 “ 预测 ” 阶段 推进 。 在地 震 I测 预报 方 面 ,美 国已建立 了三个全 国性 的地震工 程 研 究 中心 ,建立 了多个 强 监
技 术 ,防灾减 灾能 力较 强 ,和发 达 国家相 比发展 中 国家仍有 较 大差 距 。 近 年来 ,科 技 在 美 国国 家 防灾 减 灾体 系建 设 中的含 金 量 日益 加 大 。在气 象 监 测 方 面 ,
美 国利用先进 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包括 “S 3 ”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 (I) GS、遥感系
防灾减灾:科技任重道远
10 多年 前,恩格斯就指 出,人 类可 以通过 掌握 自然 规律 、改变 自然来使 自 0 然界 为 自己的 目的服务 。古 代大 禹治水 ,就 是在认识掌握 自然规律 的基 础上 ,正确处理 了人 类活动与 自然界 的关系 ,以疏导为主 ,是
古代防御洪水 的范例 。但是 ,恩格斯也提 醒说 :” 我们不 要过分 陶醉于我们对 自然界 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 样 的胜利 ,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
亡太大。就地震经济损失而 言 ,全世界 范围近 百年 内的年平均是3 亿美元 ,近 1年 的年平均为2 8 1 o 0 亿美元 , 19 年的损失 约3 0 9 9 0 亿美元。
我 国灾害无 时不在 ,无处不在。近1 年我 国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 员伤亡高危 区面积在2 0 o 0 多万平方千
.
t-编辑部 r: . t 1 ]
攀升 ,再次 引发 出入与人、人 与社会 、人与 自然的深刻思考 。
2 0 年 国家 安监总局公布 的一组 数据 :该年全 NO P 04 D 达到 1 .X亿元人 民币,同时也有 1 .万人死于事 6 3 6 3
故,1 D死亡 1 。全 国人 口有 1.亿人 ,也即每 1 亿O P 人 2 3 万居 民中就有 一个人死于事故 。20 年有7万人 因事 04 o
米 以上 ,死亡人 数 占全 国死亡人数 的9% 。全 国受多种地质灾害侵扰 的城 市近6座 ,县级 市 以下 的城镇近 5 o 50 ;地面沉降严重:近4年来地面沉 降 已给长 三角地 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 ;气象灾害加重 :台 0个 o 50
风 、暴 雨、冰雹、沙尘暴 、大雾 、高温高湿、 雪灾 、雷击等灾害 ,每年造成 的损失 占全 国总损失 的7 % , o 约 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1 以上 ,受灾害影响人 口在4 以上 ;火灾与爆炸频 率增高 :近 1 年来城市火灾次数 % 亿 o 占6 % 以上 ,其规律是 经济发 达 的城市火灾相 当严重 ,重特 大火灾发 生频率高 ;交通灾害持续高发 :我国 0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已连续 四年徘徊 在1x人左右 ,是发达 国家 的1 ~2 倍 。 o 0 5 30多年来 ,世 界各 国的地震工 作者们 把诸如唐 山等发生过破坏性地 震 的地方作为 实例 ,作为重 中之 重 的研 究对象 ,总结其 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 ,并依 靠 日益发展 的高新技 术 ,力 图从 中找 出制服 地震” 恶魔 ” 的武器。经过 多年 努力 ,科学家 已取得 了一定成 绩 ,在高新技术介入 下 ,人类不仅在解决 ” 上天入 地 ” 问题 方面取得 了巨大进步 ,而且在未来也使人类有可能像 观测气象卫星 云图一样 ,研 究地 壳的运动变形。 整个地球 时刻面 临着 灾害 的威胁 ,人 类不仅 昨天饱 尝过 灾害的阵痛 ,今天遭 受 的打击并未减 轻 ,科学 防灾减 灾形势严峻 !我们要始终保持 一种警 觉,一种 常备 不懈 的意 志力 ,使 科学防灾减灾观更为贴近公 众 和现 实。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
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现状、挑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自然灾害分布地域广、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自大禹治水以来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与斗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于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着更高的企盼。
改革完善自然灾害应对制度、创新发展自然灾害应对体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一中国自然灾害应对体系的基本情况新中国自然灾害应对制度与人民共和国相伴而生。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
《指示》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生产救灾委员会,包括内政、财政、工业、农业、贸易、合作、卫生等部门及人民团体代表,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直接领导”。
1950年2月,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
当时的《中央救灾委员会组织简则》规定:日常救灾工作由内务部负责,也具体规定了灾害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以党政统一领导、政府综合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自然灾害应对体系。
该体系的主要构成如下。
(一)自然灾害应对管理系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是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行政领导机构。
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各级政府成立的减灾委员会成为防灾减灾和抗灾救灾的综合协调机构。
其中,国家减灾委通常由一名国务院领导担任主任,34个国务院部门、军队以及红十字会等组织机构参加。
国家减灾委的职责包括:①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②协调开展重大防灾减灾活动;③指导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④推进防灾减灾交流与合作;⑤组织和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国家减灾委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
除了减灾委这样的综合性机构,各级政府的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地震、海洋气象等部门则依据相关规定负责某一类型或某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应对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准备应急预案方面,我国自上而下制定了各类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29•【文号】国办发〔2016〕104号•【施行日期】2016.12.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6〕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2月29日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
面对复杂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历年平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大幅度下降,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减少22.6%、75.6%、38.8%、13.2%。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对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正式对外履行职责,全国大应急的改革序幕从此拉开。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各类矛盾和突发事件相对较多。
面对危机多发、频发的挑战,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应急管理局工作,不断提升应对危机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化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重大。
一、以特性为基础,找准应急管理的突破点基层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心,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应急管理的基础。
作为参与者和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应急管理的特点,相对于平时管理而言,应急管理有以下特点:(一)紧迫性紧迫性就体现在一个急上,如果不急就不是应急管理,造成紧迫性的原因有两个:1.时效性。
任何管理活动都有时效性,但应急管理的时效性更为明显和突出,在应急管理中超过时限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求应急管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体现出时间上的急。
2.严重性。
这里的严重性不是指已经发生的破坏严重性,而是指如果应急工作做不好的话,后果严重,将会带来人员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二)复杂性1.不确定性。
应急管理的不确定性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不确定性,一种是未来的不确定性。
2.多样性。
环境和承载体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要求应急管理既要遵循应急管理的一般规律,同时要考虑情况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的事件、环境和承载体,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三)临时性临时性是应急管理区别于平时管理的又一重要特点,同时也是应急管理生来具有的特点,应急管理的临时性体现在组织机构的临时性、人员职责的临时性、协调合作的临时性。
二、以体系为载体,找准应急管理的着力点(一)组织领导体系。
一是抓机构建设,按照“有职能、有机构、有人员”的要求,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二是抓责任落实,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工作职责,明确日常办事机构,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政府突出抓组织、抓协调,主管部门重点抓贯彻、抓落实,基层着力抓动员、抓配合,形成上下协调,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运行机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防灾减灾常识宣传资料全
防灾减灾常识宣传资料全一、引言防灾减灾工作是人们安全生存的基础,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社会需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防灾减灾的常识,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安全度过灾害。
二、防灾减灾常识1. 灾害知识灾害是不可预测的,但可以通过掌握灾害相关的知识,减少发生灾害的概率,提高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我们要了解各种灾害的类型、起因,如地震、火灾、水灾、气象灾害等等,及其处理方法和预警机制,步入灾害发生的危险区域时,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有效的采取应变措施。
2. 灾害预警灾害发生前,往往会有前兆出现,政府采取措施对周围人口进行预警。
我们要学会识别各类预警信号,如制定家庭预警计划,了解电话热线、广播电视等的提示机制,及时接受和传播预警信息,以便及早采取保护措施,规避灾害可能引起的危险。
3. 应急预案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学会制定应急预案,提高自身的保护能力。
首先要根据家庭人员情况和地理位置等条件编制应急预案,准确掌握应急资源贮备情况。
在灾难发生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减少伤害并保护家庭成员的安全。
4. 灾后恢复现代科技的进步往往使灾后的恢复更快。
我们在进行自救时,也要懂得灾后预防和灾后处理,进行卫生和保洁工作,对被损害的建筑物、家具和设备等进行及时维修和清理。
三、宣传策略为了使人们更好的掌握防灾减灾常识,传播防灾减灾信息,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宣传策略:1. 建立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展开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防灾减灾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关注度。
2. 推广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大大提升防灾减灾工作的质量。
高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高中地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作者:尹战立舒艳玲来源:《教育·教育实践》2024年第06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生本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符合课标要求的新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是践行生本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空间明显不足,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缓慢,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创造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课程和环境,从而有效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观察、体验、实践等手段使自己得到发展的行为方式,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仍然存在忽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教学内容枯燥,存在脱离生活实际、趣味性不足的现象,还缺乏教材以外的素材拓展,限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范围,对学生发展认知和提升核心素养不利。
其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仍然以“填鸭式”为主,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课堂教学设计缺乏创新,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无法支撑和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其三,未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一再指明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未正视这一问题,未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身份,学生的学习思维固化。
其四,理論和实践衔接不当,尽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实践应用能力仍然薄弱,在学科学习中缺乏实践运用的空间,不利于学科知识内化吸收,这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而言,传统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明显不足,对此本研究作出如下讨论:(一)建立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环节模型,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学生的学习在时间上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环环相扣,构成学习认知链条。
科技创新带动中国减灾产业
3城市与减灾2008年汶川地震,遇难者逾8万,直接经济损失更达8451亿元。
根据国家减灾中心及新闻办发布的《中国减灾白皮书》的数据,2009年中央及地方安排救灾资金共计105亿,扩建救灾物资储备库16个,建立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区403个。
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在2009年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减灾展”。
在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面前,尤其是青海玉树地震之后,政府在防灾减灾产业发展中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防灾减灾产业也将成为中国未来10年技术发展和资金投入的重要领域。
“第二届上海国际减灾与安全博览会”(以下简称“第二届上海国际减灾展”)将于2010年10月13 15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展会将重点体现“科技减灾安全社会”的理念,打造减灾行业的最佳采购平台。
防灾减灾产业逐步形成汶川地震后,综合防灾减灾的概念由上海市率先提出,2009“上海国际减灾展”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和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顺利举办。
展会共展出包括各类灾害监测、应急通讯、生命探测、建筑减隔震、食品安全、心理救援、家庭与个人防护、城市生命线安全等20多项国内外先进的防灾减灾项目成果和科技创新成果。
汶川地震引发了公众对建筑抗震性能、防灾预警及灾害应急技术的关注。
防灾减灾领域不仅包括安防、消防、医疗和劳保等领域,更重要的是灾前的预警预报、灾中的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以及灾后的恢复重建与心理援助。
“第二届上海国际减灾展”设有灾前预警预报设备与技术、灾中救助设备与技术、灾后援建设备与技术和安全防护设备与技术四大专馆。
相信在中国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努力和推动下,防灾减灾行业逐渐被政府所重视,被民众所认知,为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先进的理念进入我国市场创造条件。
科技创新转化产能,建筑新技术广泛应用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双重防灾减灾的特点下,围绕重大灾情的预测预报、地理信息、反恐与灾难、专业救助、机器人、军民两用光电技术等领域,都将是未来快速发展的产业。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情况汇报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面临着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台风等,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抗灾救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防灾减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高了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了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其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了防灾减灾工作。
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了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也为灾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温暖和希望。
再次,科技创新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中,如遥感技术、地震预警系统、气象预报技术等,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支持和保障。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效率,也为灾后重建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支持。
最后,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公众对防灾减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更多的人参与到防灾减灾工作中。
他们通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在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防灾减灾的整体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
航天精神给我们的感悟5篇
航天精神给我们的感悟5篇航天精神给我们的感悟1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飞向九天,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号召与誓言终成现实。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又一里程碑式壮举。
50年来,航天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中国航天自力更生、勇攀高峰,不断演绎着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东方红一号成为中国航天里程碑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完成,显著提升了我国国际影响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提振了中华民族信心。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打破超级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夯实国家安全发展基石。
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大协作的成果,彰显了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
太空奏响的悠扬的《东方红》成为激励一代人最振奋的音符,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奠定了中国航天根基。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艰辛起步,目标明确。
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无参照样本、无完整资料情况下,老一辈航天人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艺难关,从元件、材料到单机、分系统以至整星,实现系统综合集成、工程整体优化,取得系列重大突破。
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成为航天工程管理的“传家宝”,自主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压舱石”,不怕困难的豪情与斗志成为航天发展的“动力源”。
中国航天出成果、出装备、出人才,造就一批科技大师、工程“两总”、大国工匠,打造了老中青三代梯次接续、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
为了托举“中国第一星”,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参与者,有的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有的告别繁华喧嚣的城市,扎根深山、转战大漠,隐姓埋名、奉献青春,群策群力、攻坚克难,以许党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永存史册的业绩功勋,诠释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追求,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积淀了独具特色的军工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永攀科技高峰的精神象征。
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中的应用
特点:
①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 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
功能:
进行空间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 同时拥有动态分析和模拟空间现象的功能。
应用: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 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 作提供依据。
3.遥感技术和GIS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实现( C )
①灾前圈定危险区,指导防灾
②灾中做出损失评价,指导救灾
③灾后能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
④二者结合可实现动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达到预报预警、
动态监测等功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4.读我国最大降温幅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观察图中降温幅度大于 15℃的区域。说明该区域降 温幅度大的主要原因。
功能: 可以多波段、多时相、全天候地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
应用: 在台风、沙尘暴、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洪涝和干旱等多 种灾害的监测方面,遥感影像都有非常重要的用途。
地
火灾监测
培育耐旱、耐寒、抗病作物; 二、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监测
专家们对图像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
况进行标注。
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
据此回答(1)、(2)题。
遥感技术和GIS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实现( )
②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
目标→传感器→地面系统→成果
根据卫星云图、气象数据模拟灾害发展过程,进行灾害预报
传感器→地面系统→目标→成果
应对自然灾害科技力量至关重要
应对自然灾害科技力量至关重要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火山爆发等。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我们无法彻底消除自然灾害的发生,但科技的不断发展突破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种种可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科技在应对自然灾害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科技促进防灾减灾意识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更加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本质,从而增强了防灾减灾意识。
通过各种模拟、监测和预警设备,科技能够提前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并向相关部门和民众发布警报信息。
比如,在地震预警方面,借助地震监测设备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实现对地震活动的快速监测和预报,从而为有关部门和民众提供时间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科技在提醒人们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危险性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加强个人及社区防灾减灾意识的需求。
科技改善救援行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科技在救援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无人机、搜救机器人、无线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设备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无人机为例,其可以飞入隐蔽或危险地区进行搜索、物资投送和救援行动,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此外,在紧急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也成为了救援行动中至关重要的工具。
通过高效可靠的通信系统,救援人员能够及时沟通信息、协调行动,并将被困群众转移至安全区域。
科技支持恢复重建工作当自然灾害过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科技在这个过程中为快速恢复提供重要支持。
比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借助大数据、远程感知与遥感技术等手段,可以对受损区域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恢复重建方案。
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科技也能为快速恢复提供帮助。
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路灯和智能水力系统等先进科技设备,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修复基础设施,并确保其再次面临类似自然灾害时有更好的抵御力。
科技推动防灾减灾研究科技对于防灾减灾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历史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回顾与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总结出什么样的地质、气象条件容易导致特定类型的自然灾害,并针对性地开展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研究。
应急物资总台账存在问题描述
应急物资总台账存在问题描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和部门全力阻击疫情,全方位落实应急保障措施,多渠道保障物资供应,努力满足各方面防护及生活要求。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尤其是防护服、护目镜、额温仪、口罩、消毒酒精等一线防护保障物资紧缺,巨量的物资调度、发放不及时,医废物资回收处置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这次疫情,也是一次考验,面对灾害,我们该如何做好救灾及物资应急保障工作?一、应急物资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方面、全覆盖的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应急管理、救灾等职能划转到应急管理部门后,各镇、街道、园区没有明确对接工作的单位和部门,部门存在主体责任不明晰问题,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还不足。
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各县(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各区域间密切协作的机制有待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不够。
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
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储备方式单一,布局不尽合理,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
专业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不足,大型和特种专业装备缺乏,各类应急物资的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管理体系亟待加强。
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备。
基层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工作发展不平衡,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宣传动员不足,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高。
应急科技水平整体不高。
应急专业科技人才匮乏,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系统的应急能力培训,灾情信息获取不及时,现有的应急救援指挥、通讯技术和设备都相对落后。
二、工作建议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强化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力量,做到有机构管事、有人员办事。
细化行业部门主建、应急管理部门主战的协作分工方式,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加强各级政府之间应急管理工作和各专项应急管理体系之间的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
【学习目标】高二地理文
1.了解RS 、GPS等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情况;
2.了解RS 、GPS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3.了解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认识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
【新知预习】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1.减轻为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2.高新科学技术类型:
(1);
(2)地理信息系统;
(3);
(4)通讯信息技术;
(5)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
(6)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和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能够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技术、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作用。
【知识链接】
【自我检测】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回答1——2题:
1.洪水淹没地区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
B.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2.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叠加,能够()
A.计算湖泊蓄水量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B.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始把GPS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即“精确农业”耕作。
回答3——4题
3.GPS在“精确农业”中的作用是()
A.农业信息定位获取
B.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
C.管理措施决策
D.估算农业产量
4.“精确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
A.忽视农业内农作物的差异
B.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施肥
B.C.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 D.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5.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检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计算机系统
高新技术在现代防灾减灾中作用巨大。
完成6——7题:
6.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监控,及时预报减少灾害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气象预报
7.下列不属于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应用的是()
A.火灾跟踪
B.地震预报
C.现场导航
D.洪水淹没分析
GIS和RS等现代地理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8—10题
8.R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具有的作用有()
A.获取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B.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
C.灾害动态模拟
D.灾情评估
9.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
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
B.利用气象卫星
C.利用探测气候
D.利用动物预测
10.关于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遥感主要用于灾害信息的空间定位
B.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
C.RS技术在灾害信息获取方面具有优势,GIS在灾害空间分析方面具有优势
D.GIS不能获取数据,只能加工数据。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防患于未然”的现代防灾平台。
完成12—13题:
1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监测手段,主要是()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2.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有国家、区域以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D.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