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生:桃花源。

师:既然是这样一个神秘的地方,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师生共读课文,配乐朗读全文)二、通读全文,发现桃花源师:读了课文,找一找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

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师:沿着溪水向前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接着呢?生:忽逢桃花林。

师:突然看到一片桃花林,于是他想要干什么?生: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表达呢?生:欲穷其林。

师:那桃花林的尽头又是什么呢?用文中的词语表示。

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师:然后他就怎么样?生: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ppt依次展示学生所找到的词语:缘溪行——忽逢桃林——欲穷其林——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师:就这样,渔人发现了隐藏之深的桃花源,那在他眼前的桃花源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二、品读词句,探访桃花源师:大家用这样的表达形式来说一说——“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____________。

”(ppt展示,师举例说明)预设:生: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教案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

2025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 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文化自信:增强对富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思维能力: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审美创造: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品味作品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

(重点)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托尔斯泰对他“无限神往”,罗曼·罗兰称他的作品是“奇迹”,鲁迅说他“伟大”。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桃花源记》,一起走进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田园风光及农村生活,其中往往隐寓着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链接东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动流血政变。

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剥削压榨人民,给百姓带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

面对现实,陶渊明深有感触,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大约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撰写了本文,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体知识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笔记等多种类型。

2.目标任务二:读通全文,梳理行踪。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

②句读要分明。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

读准字音:屋舍.(shè)俨.然(yǎn)阡.陌(qiān)垂髫.(tiáo)怡.然(yí)邑.人(yì)诣.(yì)问津.(jīn)读出节奏: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023-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2—3):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同学们畅所欲言。
根据故事,试着背诵。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
3、能通过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桃花源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从而提高审美素养。(第2课时,指向目标3)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能表述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第2课时,指向目标4)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1.读文章,划分结构
4.能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体会并表述作者的情怀,从而增强文化底蕴。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1
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
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学生小组间自主翻译,代表回答,最后总结疏通。
归纳总结,做资料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
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板书:
教学反思:
1.试着分类别总结本文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你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了吗?
第3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8篇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

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

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桃源的美。

3.体会作者描写“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会现实和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赏析桃源的美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启发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展示一组桃花争艳的图片,桃林美不美?东晋时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描绘了一方奇妙的乐土,请问这位作家是谁呢?(生答:陶渊明)这节课我们携手再进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朗读课文,欣赏图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赏析桃源教学形式:我是小记者角色:1名学生——渔人5名学生——桃花源村民3名学生--记者1、采访对象:村民采访问题:能介绍一下你们这里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风土人情吗?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你们这里缴税吗?你们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讲诚信吗?你想出去吗?为什么?2、采访对象:渔人采访问题:你觉得这里美吗?美在何处?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你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告诉太守?四.赞美桃源请桃花源的“村民们”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家乡之“美”,抒发心中的感受。

多媒体展示几幅有关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图片,仅供学生参考。

学生再读课文,体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问题:1.这个社会在当时存在吗?找出相关依据,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参阅“预习提示”;可从课文中找相关依据;也可与背景资料结合起来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一世外乐土?你怎样看待这种思想?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大胆地向黑暗现实挑战,批判现实;不愿干预,消极避世。

3.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桃花源的社会状况与我们今天和谐社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提示: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一免一补”政策。

农民不但不缴农业税,还有粮食直补款。

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医疗六.课外练笔假如在21世纪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来到外面的世界,面对现在人类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将会怎样?请发挥想像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 yǎn阡陌qiān 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4)文言文翻译技巧:教授学生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并能运用到实际翻译中。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断句与注释: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断句和注释是难点,如“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挂”字如何理解,需要教师详细讲解。
(2)文学特色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桃花源记》中的寓言式表达和陶渊明的理想生活境界,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觉得可以尝试增加一些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例如,可以组织一个文言文翻译比赛,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加强对文言文断句、注释和翻译技巧的讲解与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感悟人生哲理;
3.创设更多有趣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2)难点:分析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的理想生活境界,可以对比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追求的生活状态与现实社会的差距。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翻译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课堂教学设计(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9、《桃花源记》课堂教学设计(部编版)

《桃花源记》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断开句读。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材版本】部编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3. 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桃花源的发现者和桃花源的描述。

2. 掌握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图片、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导入】1. 出示一张美丽的桃花源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想象和期望。

2. 观看一段关于桃花源的视频,呈现桃花源的美丽和神奇。

【展示】1. 让学生阅读课文《桃花源记》,快速浏览文章,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分享读后感。

【讲解】1. 分析桃花源的特点和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

2. 分析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原因。

【活动】1. 分组讨论,想象自己是桃花源人民,你会如何利用这样的环境创造美好生活?可以提供一些创新思路,如建设图书馆、艺术馆、健身房等。

2. 团队合作,设计一个海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画出桃花源的美景和幸福的生活。

【总结】1. 整理归纳桃花源人民幸福生活的原因,并分享到班级中。

2. 重点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文章,继续了解和研究桃花源的故事和桃花源人民的生活方式。

【作业】1. 完成课堂讨论设计的海报。

2. 阅读其他相关文章,写一篇关于桃花源的感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理想生活相关的主题。
2.实验操作:学生们通过创作一幅描绘自己心中理想世界的画或写一段描述,来体验创作的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提升生活质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生活中追求美好、实现自我价值。如有疑问,请随时提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朗读与解析,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学背景及其创作意图的了解;深入探讨文章的叙事结构、描写手法和寓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及文言文特殊句式;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结合现实生活,教育学生珍惜自然环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它描绘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这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了解陶渊明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9 桃花源记》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渔夫偶然发现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并描述了桃花源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课文通过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式不太理解,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韵律美。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桃花源的美好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词汇,突破词汇运用的难点。
(3)思维品质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思维品质。
(4)实践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意识: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实践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9《桃花源记》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描绘了一个远离世俗、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

本文通过讲述渔夫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桃花源记》,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理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桃花源记》中的意境和寓意较为深刻,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与文章主题相契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4.发挥想象,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氛围,培养审美情趣。

5.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桃花源的美好氛围的体会。

2.难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美好世界。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音乐、视频等。

2.参考资料:有关《桃花源记》的背景资料、译文等。

3.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一个美好、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部编版)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重点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常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称作什么呀?预设:世外桃源。

师: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体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桃花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了解背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

当时统治阶级腐败,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长期处于战乱的环境中,中年以后又长期隐居农村,陶渊明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的体会。

于是,他以当时一些避乱事实和传说为素材,创作了《桃花源记》,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3.文体知识四、初读课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 景,铺陈情感,激
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外桃源!
与热情。
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来学 对于年代久远
习这篇文章。
的陶渊明及其背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生 2: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探究中寻得学习
生 3:应该指与渔人生活的那个朝代不同的人。
的乐趣与真谛。
【投影展示】下面我们一起来攻克疑难点。(内容见课件)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内共同释词、通译全文。
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学生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
树,芳草鲜美,桃花开始盛开。
【教师点拨学生朗读】如此优美的景色,我们真该在优美的朗读中感
受这片桃花林的迷人色彩。
【教师提问】大家读得很专心,能从读中感受到桃林景色之美的同学
举手。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几句。
【学生回答】有感情朗读。
【教师点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最好的地方是哪儿?
【学生回答】“忽逢”读出偶然遇到奇境的味道,还有“中无杂树,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还体现了老少生活无忧无虑,怡然自得,这是一种
什么样的生活之美?
【学生回答】这是一种和谐幸福的生活之美。
【教师点拨学生朗读】大家齐读,把第二段写桃花源的生活之美读出
来,读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教师点拨】桃花源除景美和生活之美外,美还体现在哪儿?
【学生回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个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原因呢?我们中国,风景美、人情美、生 系起来,既深化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导语】《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篇⽂⾔⽂,作者是晋宋时期诗⼈、辞赋家、散⽂家陶渊明。

《桃花源记》描写了⼀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群避难的⼈,⽽不是神仙,只是⽐世⼈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的劳动取得的。

在这篇短⽂中,作者表达了⾃⼰对现实⽣活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积累,学⽣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的⼀般⽅法,也积累了⼀定的⽂⾔常识和⽂⾔字词。

⽽这篇⼩短⽂,有故事有情节,学⽣理解起来应该不难。

所以要更多地放⼿让学⽣⾃学感悟。

⼆、学习⽬标: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平,了解本⽂的写作背景。

2、认读⽣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

3、掌握常见⽂⾔实虚词,积累古今异义词;会翻译课⽂。

4、学习本⽂叙事脉络清晰、描写⽣动、语⾔精练准确的特点。

5、理解本⽂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三、学习策略: 在课堂模式上,我选取了我校⼀直在探究的“⼀四三”教学模式。

即“⼀个中⼼、四个环节、三种学习”。

在学案的编写上,要尽可能的多给学⽣⼀些资料,以减少学⽣查阅资料的时间,从⽽减轻学⽣的学习负担。

要多指导学⽣学会有效的预习⽂⾔⽂。

⽐如,反复诵读,熟悉⽂章内容;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全⽂,把有难度的句⼦翻译和词语解释批注在相应的词句旁边;看课下注释和参考书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在课本上做标记;要学会分类整理词语和特殊句式等。

有了充分的⾃学预习,课堂上的⼩组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有源之⽔,有本之⽊”。

在课堂学习时,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象过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一个像桃花源一样的世外桃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桃花源记》的文学特色,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2.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桃源理想。
3.培养学生思维品质,通过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环节,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语言运用:课文中独特的词句表达,如古汉语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通过实例解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举例:
-描述手法:文章中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展示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通过分析此类句子,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象。
-主题思想:渔夫离开桃源时,“不复得路”,暗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深层含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社会的对比,探讨陶渊明的写作意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桃花源记》的基本内容、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6.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

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
(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 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从“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 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 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 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例: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

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

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
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示例:
(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
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

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

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

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

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

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

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 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二、桃源之美:美、乐、奇
三、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理想的社会情感的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