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胆红素代谢的基本过程
解剖部位:肝前性、肝内性、肝后性
01
治疗角度:内科性、外科性
02
胆红素的结合部位:微粒体前性、微粒体性、微粒体后性
03
按照病因学和胆红素的性质分类
04
黄疸的分类
A
D
B
C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先天性非溶血性-较少见
溶血性
最为常见
病因发病学分类
438例黄疸的病因及发病率
疾病种类
例数
鉴别诊断程序—— 病 史 年龄
40岁左右:胆石症常见
40岁以后:恶性肿瘤、肝硬化、肝癌等
鉴别诊断程序—— 病 史
家族史
鉴别诊断程序—— 病 史
鉴别诊断程序—— 病 史
过去史 胆绞痛:结石或蛔虫 胆道手术史 手术原因、方式、术后情况:结石再形成、格后狭窄、结扎 与肝胆疾病无关的术后黄疸:感染、缺血、缺氧、麻醉剂 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等 再发黄疸 胆系疾病、溶血性疾病及先天性非溶血性疾病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再感染 慢性肝病活动或重叠其他病毒及细菌感染
溶血性黄疸—— 病因和发病机制
破坏场所 ①血管内溶血:血型不合输血、PNH ②血管外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破坏机制 1)红细胞本身缺陷而致脆性增加 ①形态异常(球红)②酶异常 ③血红蛋白结构异常(镰贫) 2)血浆中存在溶血因素 ①生物因素 ②免疫因素 ③化学因素 ④物理因素
溶血性黄疸
6
共 计
438
100.0
胆红素性质分类
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①胆红素生成过多 先天性和获得性溶血性黄疸、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等 ②胆红素摄取障碍 Gilbert综合症、某些药物或试剂 ③胆红素结合障碍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下降或缺失引起的,如Gilbert、Crigler- Najjar综合症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一表看懂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病史有溶血因素可查,有类似发
作史肝炎或肝硬化病史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
肿瘤者常伴消瘦
症状与体征贫血、血红蛋白尿、脾肿大肝区胀痛或不适,消化
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重,胆囊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UCB↑UCB↑CB↑CB↑
CB/TB 《20% 》30% 》60%
尿胆红素(-)(+)(++)
尿胆原增加轻度增加减少或消失
ALT、AST 正常明显增高可增高
ALP 正常可增高明显增高
其他溶血的实验室表现,如网织
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三种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
案例三: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需要与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相鉴别。
详细描述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需要与溶血 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等进行鉴别。溶血性黄疸常见 于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于 胆结石、肝炎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右 上腹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案例二: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需要与肝 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等相鉴别。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表现为皮 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需要与肝细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等进行鉴别。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肝炎、肝硬 化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黄等症状,同 时伴有肝功能异常;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溶血、蚕豆 病等疾病,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有贫血、肝脾肿大 等症状。
总结词
血常规检查是鉴别黄疸的常用手段,通 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 板等指标,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和病 情严重程度。
VS
详细描述
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和形态,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功 能,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溶血性黄疸或感染 性黄疸。
尿常规检查
总结词
尿常规检查是鉴别黄疸的辅助手段,通过检 测尿液中的成分,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病因和 病情严重程度。
CHAPTER 05
鉴别诊断案例
案例一: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
总结词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需要与溶血性黄 疸、母乳性黄疸、感染性黄疸等相鉴别。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足够 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 身体免疫力。
避免肝损伤
避免过度饮酒、吸烟和长 期使用肝毒性药物,以降 低肝损伤风险。
治疗方式
01
药物治疗
根据黄疸的病因,医生可能会 开具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 保肝药、抗炎药等。
02
光照疗法
对于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是 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蓝 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 肤、巩膜和黏膜等部位发生黄染的现 象。
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 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 性非溶血性黄疸等类型。
02
黄疸的诊断
病史采集
询问黄疸出现时间、发展速度、伴随症状(如发热、腹痛、瘙痒等)、家族史、 用药史等,以判断黄疸可能的病因。
了解患者是否有肝病、胆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相关病史,以便对黄疸进行鉴 别诊断。
体格检查
检查皮肤、巩膜是否 有黄染,评估黄疸程 度。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以便对黄疸进行鉴别 诊断。
检查肝脏、胆囊、脾 脏等腹部器官,初步 判断黄疸的病因。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 素等指标,了解黄疸类型和程度。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检测自身免疫性抗体、肿瘤标志物等,以便 对黄疸进行鉴别诊断。
04
并发症与预后
并发症
感染
黄疸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容易感 染各种疾病,如肺炎、肠道感染 等。
肾功能不全
黄疸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引发肾 功能不全,影响排泄功能。
01
02
肝衰竭
黄疸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进而 引发肝衰竭,严重威胁生命。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目录
• 黄疸的基本知识 • 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 • 黄疸的鉴别诊断流程 • 黄疸的预防和治疗 • 黄疸的病例分析
01
黄疸的基本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 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总结词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 坏导致的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 和巩膜明显黄染,伴有贫血、发
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功能等,结合临床表现, 如黄疸迅速加重、贫血、发热等 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溶血性黄疸。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溶血 发作、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总结词:黄疸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炎、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发病机制涉及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因素。
• 详细描述: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此外,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也会引起黄疸, 主要是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所致。胆道梗阻和先天性胆道异常也是常见的病因,这些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发病机制方面,黄疸的形成涉及多个 环节,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
鉴别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而其他类型的黄疸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 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一、总论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呈黄染发色。
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肝脏疾病、胆道疾病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对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中包括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疸的三种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二、血液学检查1.血红蛋白测定对于患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其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会下降。
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这些病症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导致溶血。
血红蛋白测定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
2.血小板计数肝脏疾病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肝脏可能无法正常合成凝血因子,同时还可能导致脾脏过度破坏血小板。
因此,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
3.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个参数。
肝脏疾病可以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受阻,从而延长PT和APTT。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是不能忽视的一步。
三、尿液检查1.尿胆红素尿胆红素通常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但是当患者患有溶血性疾病或者肝脏疾病时,尿胆红素会显著增高。
因此,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尿胆红素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胆红素的前体物质,正常情况下可以在肠道中转化为胆红素然后排出体外。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患者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尿胆原,导致其在尿液中积聚。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尿胆原的检查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的升高是黄疸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当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时,通常意味着患者已经发生严重的肝脏疾病或者胆道梗阻。
2.血清转氨酶肝脏功能受损时,肝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可能泄漏到血液中,导致转氨酶升高,其中AST和ALT是两个典型的转氨酶。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血清转氨酶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3.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通常会下降。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鉴别诊断胆红素定量检测项目其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DBIL)、间接胆红素(IB、IBIL)胆红素葡萄糖胆红素葡萄糖荃酸单酯(mBC,胆红素酯I)、胆红素葡萄糖荃酸二酯(dBC)和£胆红素(B£)。
正常值:TB<17.1μmol/L,DB<3.4μmol/L,IB1.7~13.7μmol/L。
胆红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有哪些?1)凡黄疸病人TB均升高,TB越高,黄疸越深,病情越重。
2)溶血性黄疸以IB增高为主。
3)肝细胞性黄疸IB和DB同时增高为主。
4)梗阻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DB升高为主。
B£是一种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胆红素,在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B£可超过TB的50%,可能与白蛋白半寿期较长,下降较慢有关。
如果患者黄疸已消退,而B£相对增高,则提示为恢复期,如果TB 和B£仍然明显增高,则表示病情严重。
一般认为肝炎性黄疸IB>B £,mBC>dBC,而梗阻性黄疸则dBC>mBC,B£>IB.1、判断黄疸的程度。
当血清总胆红素(TB)浓度超过34.2μmol/L 时,出现巩膜、粘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黄疸;TB浓度超过正常值,但不超过34.2μmol/L时,肉眼未见黄染,则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1)TB为34.2~171μmol/L 时为轻度黄疸;2)TB 为171~342μmol/L时为中度黄疸;3)TB >342μmol/L 时为重度黄疸。
2、判断黄疸原因。
溶血性黄疸通常为轻度黄疸,TB<85.5μmol/L;肝细胞性黄疸为轻、中度黄疸,TB为17.1 ~171μmol/L ;梗阻性黄疸通常为中、重度黄疸,TB增高较前两者明显,不完全梗阻为171~342μmol/L ,完全梗阻常>342μmol/L;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足月儿TB<205μmol/L,早产儿TB<256.5μmol/L,结合胆红素DB<25.5μmol/L。
黄疸的鉴别诊断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 肝炎病毒标记物常(+) ●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等
部位: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 血清转氨酶可↑↑
● 肝活检示肝损伤 ● 胆管内因素:如结石
● 珠蛋白异常 ● 尿Bili(+)、尿胆原↑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特征
病因
★ 肝细胞性黄疸
网状内皮系统
无效的 血红素形成 (旁路)
胆红素生成较多
图 正常胆红素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的 分解代谢80 %
肝脏
肝内血红素 组织血红素
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血液内
重吸收后 肠 90% 肝
循
肠肝循环增加
环
10%
肾脏
尿:尿胆原 门V (0-4毫克/日)
胆红素+Y、Z蛋白 光
结合作用
面 肝功能不足 内
结合胆红素
质 网
------肝细胞
毛细胆管
葡萄糖醛酸
结合胆红素 90%
细菌作用
----肠腔 0-葡萄糖结合物
尿胆原80% 排 0-木糖结合物
出 粪:尿胆原(40-280毫克/
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阻塞 肝外胆管阻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病毒性肝炎 ● 中毒性肝损伤 ● 肝硬化 ● 急性脂肪肝
血液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黄疸的诊断
整理ppt
1
发病机理
一、胆红素的来源: 已知胆红素由血红蛋白中血 红素(heme)转化而来,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 约250~350mg,其中80%~85%来自循环中衰 老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每日约有1% 衰老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脾脏、骨髓、肝脏) 内被裂解,释出血红蛋白(每日4~6g)。血红蛋 白中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作用转变为胆绿素, 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一克血 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余下小部份(15~ 20%)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红细胞,故称旁路性 胆红素;来源有二,一为骨髓,另一为肝脏。
整理ppt
19
8.血清酶学检查
血甭酶活力(简称血酶)测定对黄疸的病 因诊断可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常用的血酶 有两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类,主 要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近酸 氨基移换酶(AST)等,②反映胆道病变的 酶类,如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 肽酶(GGT)。
整理ppt
整理ppt
22
(二)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明显 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显著上升。 肝外梗阻时,免疫球蛋白则为正常。
整理ppt
23
2.甲胎蛋白(AFP):正常成人血中AFP含 量极微(<20ng/ml)。
整理ppt
24
3.自身抗体测定 :免疫荧光试验测定黄疸 病例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不一,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约为9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 30%,而长期肝外梗阻者偶呈阳性。(< 5%)。整理ppt Nhomakorabea4
发病机理
四、胆红素的结合: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 胞内质网内,经醛糖酸移换酶的作用与葡 萄糖醛糖酸结合而成结合胆红素。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
黄疸的鉴别诊断与诊断思路1.病史采集(1)年龄与性别:婴儿期黄疸常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两者的鉴别见表4;儿童期至30岁以前,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年龄;30~50岁男性是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高发人群;50岁以上是肿瘤高发期,男性胰头癌较多见,女性胆管癌较常见。
(2)黄疸特征:①了解皮肤、黏膜发黄与饮食的关系,以便与高胡萝卜素血症等进行鉴别;②黄疸起病情况:如起病急或缓,是否有多人同时发病。
同时多人发病常见于病毒性肝炎;③了解黄疸持续的时间与波动情况,有利于梗阻性黄疸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④黄疸对全身状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者一般情况良好。
(3)伴随症状:①黄疸伴发热: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急性溶血性疾病、大叶性肺炎等。
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可先有发热后出现黄疸;②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多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为夏科三联征,提示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③黄疸伴肝大: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表面光滑,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胆道阻塞,而肝脏明显肿大、质地硬、表面不平,则更多见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④黄疸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阻塞,常见于胰头癌、壶腹癌或胆总管癌等;⑤黄疸伴腹水:多见于重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4)诊疗过程问诊:患病以来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如血常规和末梢血涂片、尿常规、粪便检查、肝肾功能、血胆红素测定、腹部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如何?是否接受过任何治疗,具体治疗措施?疗效如何?(5)发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如何:如饮食、尿性状及尿量、粪便颜色、睡眠情况,体重有无明显变化等。
(6)既往史:有无肝炎病毒感染及肝胆疾病史、与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与毒物和药物接触史、不洁饮食史、饮酒史、疫水接触史及输血史等。
《诊断学》 第十六节 黄疸
第十六节黄疸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1/L(0.1~1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1/L (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 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引起黄疸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全面理解胆红素代谢过程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一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后者再经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生成胆红素4275μmo1(250mg),占总胆红素的80%~85%。
另外171~513μmo1(10~30mg)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bypass bilirubin),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或称结合胆红素(conjLtgated bmrubin,CB)。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人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1)。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黄疸的临床表现
医学诊断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黄疸临床表现
1.溶血性黄疸
(1)黄疸一般为轻度,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
(2)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即尿呈酱油或茶色。
(3)急性肾功能衰竭一般为严重患者;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2.肝细胞性黄疸
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可伴有轻度皮肤瘙痒,其他为肝脏原发病的表现,如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
3.胆汁淤积性黄疸
皮肤呈暗黄色,完全阻塞者颜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并有皮肤
瘙痒及心动过速,尿色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本组疾病临床上少见:
(1)GiIbert综合征:黄疸外症状不多,肝功能也正常。
是由肝细胞摄取UCB功能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致血中ucB增高而出现黄疸。
(2)Dubin-Johnson综合征:由肝细胞对CB及某些阴离子向毛细胆管排泄发生障碍,致血清CB增加而发生的黄疸。
(3)crigIer-Najjar综合征:由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uCB不能形成CB,导致血中UCB增多而出现黄疸,本病由于血中ucB甚高,故可产生核黄疸,见于新生儿,预后极差。
(4)Rotor综合征:由肝细胞对摄取uCB和排泄cB存在先天性缺陷致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黄疸。
黄疸的鉴别诊断1.pptx
1、溶 血 性 黄 疸
• 病因:凡能引起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现 象的疾病。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多症
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 生儿溶血、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不同血型输血后溶血、 蛇毒、伯氨喹啉等
第9页/共58页
溶血性黄疸发病机制
1)红细胞破坏 增多致非结合 胆红 素↑
第19页/共58页
四、黄疸的诊断步骤
病史询问要点:
(一)病史
➢ 年龄:婴儿期(先天性胆道闭锁、溶血性黄疸、先天性 非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成年人(病毒性肝炎、 溶血、胆石症、肝癌及壶腹部肿瘤)
➢ 起病情况与病程:急骤起病(急性肝炎、胆囊炎、大 量溶血);缓慢起病(癌性黄疸、慢性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病程(急性病毒性肝炎、胆 石症、慢性肝病、肿瘤)
第20页/共58页
四、黄疸的诊断步骤
病史询问要点:
(一)病史 ➢ 服药史:氯丙嗪、对乙酰氨基酚、避孕药物等
(药物 性肝病、病人易感性) ➢ 接触史:四氯化碳、砷、汞等肝毒性物质致中毒
性肝炎;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输血史 及吸毒史(病毒性肝炎);疫区接触史 (钩体病、血吸史病及肝吸虫病) ➢ 饮酒史:酒精性肝病
第4页/共58页
二 、黄疸分类
按病因学分类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过去称阻塞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罕见)
按胆红素性质分类
以UCB增高为主的黄疸 以CB增高为主的黄疸
按解剖部位分类
肝前性、肝内性 肝后性
按治疗角度分类
内科性黄疸 外科性黄疸
第5页/共58页
胆红素(bilirubin)的正常代谢
黄疸诊断与鉴别
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脾肿大 溶血性黄疸
脾脏:
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体征
肝功能代谢试验
免疫学试验
血液学检查
B超、CT或MRI检查、MRCP
ERCP
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
腹腔镜检查和肝穿刺活检
剖腹探查
治疗性试验
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病因:
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自免性溶贫、新生儿溶血、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蚕豆病
后天性获得性溶贫
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的5倍) 红细胞的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大量产生,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
阻塞性黄疸
尿胆红素阳性, 尿胆原缺如或减少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血 液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01
02
血清CB增加,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及粪胆素减少或缺如,ALP和胆固醇增高。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Crigler-Najjiar综合征:肝细胞不能将UCB转化成CB,血中UCB明显升高,可导致核黄疸的产生 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缺乏(Ⅰ型)或不足( Ⅱ型)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Dubin-Johnson综合征:CB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导致血中CB增高。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Dubin-Johnson综合征: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鉴别(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得诊断与鉴别诊断黄疸得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胆红素得生成与正常代谢(一)胆红素得生成与来源1.来源:80%来自衰老得红细胞,20%来源于未成熟得造血细胞以及其她含铁卟啉得酶与蛋白质,如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2.生成:正常人每天约8g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分解为珠蛋白与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得作用下变为Fe与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得催化下变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可产生250-300mg胆红素;(1g血红蛋白可产生34mg胆红素)。
这种胆红素不溶于水,偶氮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
有亲脂性,可透过细胞膜,有细胞毒性。
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运行。
(100ml血浆白蛋白可结合20-25mg胆红素)。
水杨酸、磺胺、脂肪酸等阴离子物质可竞争性地与白蛋白结合而将胆红素游离出来。
在酸性条件下间接胆红素可进入细胞。
(二)肝细胞对胆红素得作用1.摄取:间接胆红素经与肝细胞微绒毛膜受体结合而入肝。
连接蛋白Y与Z与之结合运送到光面内质网。
2.结合:在葡萄糖醛酸转换酶得催化作用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结合胆红素。
失去亲脂性,增加水溶性,偶氮试验呈直接反应,故称为直接胆红素。
3.排泌:将直接胆红素从肝细胞排泌到毛细胆管中。
肝细胞膜上得Na+-K+-ATP酶泵得作用,细胞器得参与,激素得调节。
4.旁路排泌:间接胆红素经氧化作用可产生一系列衍生物,颜色变浅,水溶性增强,随尿排出。
(三)胆红素得肝肠循环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经酶促水解后,在无氧条件下经细菌作用转变为胆红素、二氢中胆红素及中胆素原,再还原为无色得胆素原(尿胆原)。
10%-20%胆素原被肠道重新吸收回肝脏,经氧化成胆红素,可重新进入肠道再度变为胆素原,到达大肠后经氧化变为胆素(尿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
二、黄疸得类别(一)肝前性黄疸:即溶血性黄疸正常肝脏每天可将40-50g血红蛋白转变为胆红素。
最高可产生1、5g胆红素(正常量得5倍)。
超过此量即出现黄疸。
其特点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增多,血胆汁酸正常。
(二)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对胆红素得摄取、结合与排泌功能发生障碍。
血中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可增高,尿中胆红素与尿胆原均可(+)。
(三)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肝道内压力>300mm水柱,胆汁不能运送。
直接胆红素返流入血,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
胆汁不能进入肠道,粪便颜色变灰白,尿胆原(-),尿胆红素(+)。
血中胆汁酸量增高,出现皮肤瘙痒。
完全阻塞时间延长后,肝细胞功能亦可受损,间接胆红素亦可增高。
三、肝功能障碍引起得黄疸性疾病(一)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凋亡与坏死影响对胆红素得摄取、结合与排泌功能,导致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得升高。
一般来说,胆红素得高低与肝细胞得病程度呈正相关。
病原学与免疫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困难不大1.淤胆型肝炎几种肝炎病毒均可引起,特别多见于老年人戊型肝炎。
2.肝炎后血胆红素增高症间接胆红素轻度增高(二)肝内胆汁郁滞性黄疸由于感染、药物中毒或过敏,使肝细胞排泌胆红素及胆汁酸得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淤胆,导致血红素与胆汁酸增高,出现黄疸与皮肤瘙痒。
1.胆红素得排泌前已讲过2.胆汁酸得生成与排泄胆汁酸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得内质网转化而成,胆酸、鹅脱氧胆酸与脱氢胆酸等初级胆汁酸与甘氨酸、牛碘酸结合成甘氨胆酸与牛磺胆酸。
胆汁得排泌•细胞器得参与•框架微丝微管得作用:微丝微管遍布全细胞并伸展到毛细胆管周围及绒毛内,使之具有运动力,促使胆汁流动。
•肝细胞得胞饮与胞吐作用•肝细胞得钠泵作用:可将胆红素从肝内泵到毛细胆管中去次级胆汁酸得代谢与肝肠循环初级胆汁酸人胆道进入肠道转为次级胆汁酸,95%可被肠壁重新吸收回肝。
每餐后可有2-4次肝肠循环,使脂肪类食物得以顺利乳化后吸收。
并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A、D、K、E得吸收。
(肝胆中胆汁酸共3-5g,不能满足乳化脂肪性食物得需要)。
未被吸收得胆汗酸随粪便排出。
3.胆汁得代谢健康人肝脏每日分泌胆汁300-700ml(10、5-11ml/kg)。
固体成分占3%-4%。
胆盐(胆汁酸得钠、钾盐)占0、9%-1、8%;胆色素(胆红素与胆绿素)与粒蛋白占0、4%-0、5%;胆固醇与其她脂类占0、2%-0、4%;无机盐占0、7%-0、7%;以及其她无用得色素代谢产物。
4.胆汁郁滞得机理与病理•肝细胞得钠、钾ATP酶泵得作用受损,病毒、细菌得毒素、化学毒物中毒、休克、心衰、甲状腺与脑下垂体功能低下、线粒体病,氯丙嗪、雌激素治疗,均可影响钠泵得功能。
•细胞器异常,微丝微管不正常:甲基睾丸酮可使微丝崩裂,蕈毒可使微丝失去作用。
•毛细胆管得运动失调:正常5-6分钟收缩一次,每次持续60秒,Ca++可促进,毒素抑制。
•病理肝细胞有胆色素沉着,毛细胆管扩张,胆栓,微绒毛减少、消失。
细胞内线粒体、光面内质网与高尔基肿大、空泡变、溶酶体增多。
5.临床特点•血胆红素增高,直径可占60%以上,TBil>200μml/L血清胆汁酸增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转氨酶增高幅度较小,下降亦快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胺转肽酶以及胆固醇等可明显升高。
尿胆红素(+),尿胆原可(-)、也可(+),PTA多在60%以上•患者一般情况较好,乏力、纳差比较轻,肝多肿大且有触叩痛,脾亦有肿大得。
黄疸持续时间长,多在2-4个月间。
(三)药物性黄疸1.药物对肝脏得损伤,有中毒性及过敏性,前者与用药剂量多少相关,后者与剂量得关系较小。
•药物可损伤肝细胞中得细胞器,代谢障碍,细胞死亡。
•药物得代谢产物与肝细胞大分子结合导致细胞死亡。
如异烟肼代谢物乙酰肼,苯巴比妥,利福平得药酶可诱异乙酰肼得产量增多。
•氯丙嗪雌激素影响钠泵,甲基睾丸酮使微丝崩解,胆汁不能由肝细胞排出•药物可成为半抗原,引起过敏反应,如红霉素2.药物性黄疸得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样得表现:许多药物均可,特别注意抗结核与抗癌药•淤胆性肝炎得表现:氯丙嗪、雌激素、甲基睾丸酮等病毒指标全(一),病前有服药史,发病多在用药1-4周后,可伴有其她过敏表现,如发热、皮疹、并节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四)先天性黄疸1.先天性葡萄醛酸转换酶缺乏症:亦称Crigler-Najiar综合症。
•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缺乏(I型)或不足(II型)间接胆红素不能经结合变为直接胆红素,故血中堆积大量间接胆红素,可进入脑细胞引起核黄疸。
•临床表现I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完全缺乏葡萄糖醛酸转换酶,婴儿出生很快出现黄疸,多可出现核黄疸。
角弓反张,肌肉强直。
血胆红素可高达400-800μmol/L多死于婴儿期II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葡萄糖醛酸转换酶不足,临床表现比I型轻,血胆红素多在100-400μmol/L•治疗可用光疗(波长430-470mm),经氧化作用使间接胆红素变为无色水溶性物质随尿排出。
长期服用苯巴比妥30mg日3次,苯巴比妥就是葡萄糖醛酸转换酶得诱导剂,可增强转换酶得作用,此药对I型患者无效。
2.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即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肝细胞对间接胆红素得摄取与运转功能不足,Y与Z连接蛋白功能低下,不能将间接胆红素运送到光面内质网,引起轻症Gilbert综合征。
如肝得结合能力也不足,则可导致重症Gilbert综合征。
•临床表现:自幼年起出现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血胆红素85、5μmol/L以上,其她肝功正常。
患者可无症状,黄疸可因感染、劳累、酗酒而加重,可出现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肝穿刺无异常,可能有点脂肪变。
电镜光面内质网可增大增多。
尿胆原不增多,尿胆红素(一)胞囊造影良好。
血中总胆汁酸正常,治疗可用苯巴比妥钠30mg日3次。
3.慢性特发性黄疸1954年首先由Dubin与Johnson2人描述本病,故亦称Dubin-Johnson综合征(直接I型),亦称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有家族性。
主要病因为肝细胞对已结合得直接胆红素不能充分排泌到毛细胆管中,导致血中直接胆红素增高,间接胆红素也有一些增多,最突出之点肝组织呈褐色(肉眼),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浆中有黑褐色颗粒。
电镜检查这些颗粒位于毛细胆管周围得溶酶体内,粗面内质网减少而光面内质网增多。
临床表现,患者多为青年,长期慢性间接性黄疸,血清TBil多在100μmol/L以下。
可因饮酒、感染,妊娠或服用避药而加重,可出现乏力、纳差、肝区不适等症状。
肝脾可肿大。
转氨酶碱磷酶等正常,但色素代谢不正常,如BDP,靛氰绿,玫瑰红等,排出能力减低。
血中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尿胆红素(+),尿胆原可增多,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
预后良好,无特殊治疗。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直接II型)1948年Roter首先报送,故亦称Roter综合症。
由于肝细胞得摄取(间接胆红素)与将结合胆红素排泌到胆管得作用有先天性障碍,导致间接与直接胆红素增高。
但多不超过200μmol/L,间接胆红素约占1/3,直接胆红素中40%不就是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而就是其她结合胆红素(如与硫酸结合得胆红素),血清总胆汁可中度增高,BSP排泄缓慢,但口服胆囊造影剂胆囊显影良好。
患者无任何症状,多起病于儿童期,有家庭史,肝脾不大,黄疸可因劳累、感染、进食脂肪而加重,妊娠可减轻。
肝组织检查无异常,细胞中无黑褐色颗粒。
电镜检查肝细腻包内溶酶体增多且肥大,其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预后良好,无特殊治疗。
5.家族性肝内胆汁郁滞黄疸,亦称Byler病1965年Clayton首先报道,在Jacol-Byler得后代中出现了较多得这种病人。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肝细胞将直直接胆红素与胆汁酸排泌到毛细胞胆管中得功能障碍,导致血清中直接胆红素增高。
肝细胞中有淤胆,毛细胆管中有胆栓,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偶见肝细胞点状坏死与纤维化。
2岁左右开始出现间歇性黄疸,可持续数日到数月。
血清胆红素可高达500μmol/L左右,以直胆为主,尿胆红素(+),尿胆原(-),血清总胆汁酸增高。
粪便灰白,皮肤瘙痒。
如持续慢性化,则可发展为肝硬化。
治疗:肝移植(五)自身免疫性肝病1.自身免疫性肝炎女:男=4:1I型:抗核抗体(ANA)与/或抗平滑肌抗体(SMA)(+)II型:抗肝肾微粒体(LKM-1)抗体(+)III型:抗肝可溶性抗原得抗体(+)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抗线粒体抗体(AMA)90%可(+)女:男=9:1,主要病变为小胆管炎症,黄疸出现之前1-2年即有皮肤瘙痒,血清碱磷酶,r-GT,总胆汁酸均升高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六)妊娠性黄胆1.原发性脂肪肝:多见于初产妇,多发生于妊娠后期,急骤出现并增重得黄疸,伴有高血压、肾功能恶化,死于肝肾功能衰竭。
2.良性复发性黄疸:妊娠期雌激素含量高,有抑制胆汁排泌得作用,加上有先天性敏感因子导致淤胆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