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古朴的德保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

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

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

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

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接着,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

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广西靖西绣球文化

广西靖西绣球文化

广西靖西绣球文化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靖西简介 (2)1.2 绣球文化概述 (3)二、靖西绣球的历史渊源 (5)2.1 缪球的起源 (5)2.2 绣球在靖西的发展历程 (6)三、绣球的文化内涵 (8)3.1 寓意与象征 (9)3.2 艺术特色 (10)3.3 社会文化功能 (11)四、绣球的制作工艺 (12)4.1 材料选择 (13)4.2 工艺流程 (14)4.3 裁剪与缝制技巧 (15)五、绣球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 (16)5.1 传承方式 (18)5.2 当代绣球的设计创新 (19)5.3 绣球产业的发展 (20)六、绣球文化的推广与传播 (21)6.1 文化节庆活动 (23)6.2 教育普及 (24)6.3 国际交流与合作 (25)七、绣球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6)7.1 旅游资源开发 (27)7.2 导游解说词中的绣球文化 (28)7.3 游客体验活动 (30)八、结语 (31)8.1 绣球文化的未来展望 (32)8.2 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33)一、内容概括广西靖西绣球文化源远流长,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文化以绣球为载体,通过精湛的刺绣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靖西地区深厚的民族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靖西绣球不仅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更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寄托。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成为了靖西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的文化符号。

绣球制作工艺精湛,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出壮族刺绣的高超技艺。

在文化内涵方面,靖西绣球融合了壮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等元素,通过绣球这一具体形象,传达出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绣球也是壮族青年男女之间传递情感、定情信物的重要媒介,体现了壮族爱情的独特魅力。

靖西绣球文化还与当地的民俗活动、节庆等紧密相连,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

靖西绣球已经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着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介绍广西旅游的导游词范文5篇

介绍广西旅游的导游词范文5篇

介绍广西旅游的导游词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介绍广西旅游的导游词(1)百色,是由壮语中的原始村落"博涩寨"的称名而来的,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百色还被称之为"鹅城"。

清朝在分田州土州设立厅制之后,在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 1729年设置百色厅,这是百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从1730年建城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

百色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市,西部与云南相接,北部与贵州毗邻,东与首府南宁紧连,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是滇、黔、桂三省中心城市,是我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是一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百色市,全市总面积3.6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约25.6平方公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时候,百色城区只有1.2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360多万,有壮、瑶、苗、回、彝、仡佬等七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约占总人口的80%,瑶族、苗族、回族、彝族、仡佬族约占总人口的6%。

正是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在百色就开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象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对歌择偶、新郎骑马迎亲、神密夜婚、扁担舞;瑶族的进寨拦路酒、民族舞蹈,如:龙凤舞、铜鼓舞、丰收舞等很有特色;苗族的跳坡节,彝族的跳弓节等丰富的民族风情,田阳舞狮、德保矮马童军等充满情趣的民间文化正逐渐向世人展现,充满无穷魅力。

其中位于那坡县最神秘的黑衣壮,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考察、探秘。

百色下辖一区十一县,即平果、田东、田阳、田林、德保、靖西、那坡、凌云、乐业、隆林、西林,其中有10个被列为国家级特困县。

为了改变百色贫穷、落后的面貌,勤劳、勇敢的百色人奉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两次视察百色,他谆谆嘱咐:"发扬右江革命光荣传统,发奋发图强,把百色地区建设好。

三弦

三弦

三弦(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 [1] ,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类似三弦的乐器。

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

音色粗犷、豪放。

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

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起源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

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

清代毛奇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形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

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

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

四川广元罗家桥南宋墓出土伎乐石雕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河南焦作西冯村金墓出上有演奏三弦的乐俑,辽宁凌源富家屯元墓壁画中有演奏三弦的图像,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

现代的三弦三弦是我国传统民族弹拨乐器。

因张有三弦而得名。

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风俗影响,三弦历来有多种形制,大致可归为大、小两种三弦。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乐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在这两种三弦基础上进行改良,取得很大成功。

现代三弦是在传统三弦基础上改进而来,大三弦分60型、80型大三弦,分别于1960年和1980年研制成功,故而得名。

两种三弦均由中国音乐学院萧剑声先生设计、北京民族乐器厂宋广宁师傅制作,60型大三弦,全长116.8 cm、琴鼓长23.8 cm、宽21.5 cm、厚9 cm;80型大三弦全长117.8 cm、琴鼓长26.5 cm、宽23.2 cm、厚9.8 cm。

百色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百色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西林县地处桂、滇、黔三省区边缘 结合部,是广西西进和云贵东出的主 要门户之一,有着厚重而神秘的历史 文化底蕴。据《汉书》记载,2000 多年前,在现今的桂西北和滇东南一 片广阔地域,有一个与当时古滇国和 夜郎国齐名的国家叫古句町国,系中 国西汉时期西南三大番国之一。
句町是春秋战国时代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成 的一个古老国家;古代“句”同“勾”, “句町”是壮语的音译,意为“九部落联 盟”或“红色的藤蔓”等意思。其主体民 族为壮傣民族先民;该王国属于奴隶制社 会。句町国在历史上因为维护汉朝中央政 权的权威和国家统一而被《汉书》多次予 以载录。从西汉时期起,直到东晋时方才 从史书中消失,共存了500多年的历史。
德保地处“回归线绿洲”,北回归线横 跨县境,境内有许多神奇的自然地理现
象和特殊的人文景观。拥有以“德保” 冠名的世界珍稀动植物种“德保矮马”和 “德保苏铁”,德保矮马名扬天下,堪称 “马中熊猫”,德保苏铁享誉全球,是
珍贵的植物“活化石”,被誉为“植物 界大熊猫”。境内有10万亩红枫林,是
中国最美的“枫”景线和最大的林带,
扁担舞 壮族的扁担舞担舞,是一种群众
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打扁担时, 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均 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内 容表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 劳动过程和欢乐情绪。舞时,仅以 竹筒的敲击声作伴奏,其形式与高 山族的杵乐有些相似。
隆林彝族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居住在 隆林境内的彝族群众的“火把节”。 这天一早,各村寨的群众都早早地 杀鸡、宰鸭、煮腊肉和蒸糯米饭, 然后把各种食品都包上一点,便不 约而同地爬到村寨边最高的一座山 顶上去,举行“喂布谷鸟”的祭纪 仪式。
隆林跳坡节 每年农历初四至十五就是苗族的跳坡
时节,也是就居住在桂西山区的苗族 人民所特有的和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 日。每年跳坡时间和跳坡地点,都是 历史以来就固定的。各地苗族同胞按 传统习惯聚集到各个坡场尽情的开展 娱乐活动,欢度春节,如今转化为古 老民族大团结的盛会,那惊险刺激的 爬坡杆、淳朴优美的芦笙舞、浪漫怡 情的跳月亮、令人眼花缭乱的民族服 饰,令人叹为观止。

五年级品社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

五年级品社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

第五单元多民族聚居的贵州1 贵州——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教学内容贵州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文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贵州有哪些民族?2、让学生了解贵州各族人民有什么独特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哪些多彩的文化?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贵州有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什么独特的生活习俗?创造了哪些多彩的文化?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新课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贵州的少数民族及各民族的文化。

二、新课1.揭示、板书课题1、贵州——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活动一、贵州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贵州民族居住特点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

18个少数民族分布情况是:⑴汉族分布于全省各地,贵阳市、遵义、安顺、六盘水等地较为集中。

⑵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各县,毕节、铜仁地区各县,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⑶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各县,安顺市,贵阳市郊区,六盘水市;⑷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⑸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自治州镇远县、岑巩县,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⑹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各县、六盘水市各县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义市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⑻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⑼白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⑽回族散居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盘县;⑾壮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黎平县,黔南自治州独山县、荔波县;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⒀畲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

德保县壮族“娅阎外婆”故事研究

德保县壮族“娅阎外婆”故事研究

事. 它 具 有 独 特 的 民族 文 化 特 色 。本 文 就 是 以百 色市 地 域 特 点 和 民族 特 色 的 建 筑 样 式 . 是 广 西 少 数 民 族 传 是 壮 族 民众 智 慧 的 结 晶 。 德 保 县 为 特例 , 从居住文化、 自然 崇 拜 方 面 , 试 析 壮 族 统 建 筑 的代 表 和 精 华 ,
意 义
到咯吱咯 吱咬嚼的声音 , 便 问娅阎在吃什 么 , 娅 阎 吃
得很 开心 , V I 无 遮 拦 地 回答 道 : “ D a i s g i n t u h s e u j , g e u x
l u e g l a n z , v a n e t e t . ” ( 吃炒豆 , 嚼儿 孙 , 甜滋滋。 ) 姐 姐 便 知 真 相 。 聪 明 的 姐 姐 想 出 了办 法 ,就 找 借 口和 娅 阎
味 无 穷 的 童话 , 有诙 谐 幽 默 的笑 话 , 等等 , 构 成 了 壮 族 丛 生 . 毒蛇猛兽遍野 , 气候炎热多雨 , 很 容 易遭 受毒 蛇
干栏” 民 间 正 是 这 些 猛 兽 的侵 害 。 所 以 壮族 传 统 的 民居 建 筑 多 为 “ 优 秀 民 间 故事 的一 个 典 型 , 体 现 着 壮 族 的优 秀 文 化 。 壮族 “ 娅 阎外婆” 故 事 就 是 众 多 狼 外 婆 故 事 中 的
着 丰 富 的 内容 与 民族 文化 内 涵 ,世 代 流 传 于 壮 族 民
间, 深 受 民 众 的喜 爱 。对 传 承 民族 文 化 有 着 深 远 而 重 大 的 意义 , 对 壮族 民 间文 化 的长 远 发 展 也 有 着 深 远 的
影 响。
过去 了, 黎 明 的第 一 道 曙 光 终 于 到 来 , 姐 姐 终 于 等 到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探析赵玉梅百色市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摘要:广西百色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壮族舞蹈在各少数民族舞蹈风格中独树一帜。

壮族女子群舞壮族《油帽戴到妹头上》不仅生动的展现了壮族的生活图景,同时将当地的音乐和劳动的场景整合在一起,在创作手法和表演方式上特色鲜明。

通过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可了解作品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创作意图及内涵。

关键词:壮族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083-03—、创作缘起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取材于德保民间手工制作的“油帽”,用于农耕时节下田劳作、犁地耙田、戴油帽、拔秧苗、唱山歌等传统形式。

作品的定位是女子群舞,为了能更好地呈现作品,编导曾实地采风了解油帽的来源、制作过程以及壮族人的生产、生活习性等。

听闻一位老壮人描述后,了解到油帽是当地农民用树干、竹子亲手编制的,它是壮家人的象征,从上辈到下辈,在农忙到来的时节下田劳作时,人人都能派上用场,德保当地人称它“油帽”。

作品通过舞蹈的形式呈现,“油帽”又成为了一种生产劳动工具。

《油帽戴到妹头上》由广西杂技团谢玮瑜编导,广西艺术学校农余彬作曲,原广西德保壮剧团(现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表演,作品获2006年广西八桂群星奖文艺比赛铜奖,百色市首届专业文艺会演舞蹈类节目编导和表演二等奖、作曲奖和服装奖。

二、艺术特色壮族女子群舞《油帽戴到妹头上》通过音乐、舞蹈动律、节奏、服装、道具、舞蹈调度、空间、表演等元素有机的组织和设定起来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主要有以下特色:(一)音乐元素的运用前苏联舞蹈大师扎哈罗夫有一句名言:“音乐一这是舞蹈的灵魂”。

这正说明了音乐在舞蹈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使舞蹈更具艺术震撼力。

《油帽戴到妹头上》运用当地最具有特色的“德保双声部”山歌曲调进行改编,对整个舞蹈作品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德保山歌音色质朴自然,极具原生态气息,曲调绵长、悠扬而又舒缓,充满了古朴厚重的韵味;演唱口语化格外鲜明,具有很强的叙事性。

广西壮族民歌的民族文化内涵研究

广西壮族民歌的民族文化内涵研究

总第22卷256期2020年12月大众科技Popular Science&TechnologyVol.22No.12December2020广西壮族民歌的民族文化内涵研究张妙影(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摘要】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歌的摇篮,壮族人民在这里创作了许多宛转悠扬的民歌,而民歌也又潜移默化中造就了壮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两者相辅相成。

文章以壮族民歌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蕴含着的浓厚的宗教意识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淳朴自然、勤劳勇敢等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壮族;民歌;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151(2020)12-0144-03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uangxi Zhuang Folk SongsAbstract:Guangxi is place where ethnic minorities live together,and it is also the cradle of folk song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Zhuang people have created many melodious folk songs here,and the folk songs also imperceptibly created the Zhuang people's national culture.The two complement each other.Taking Zhuang folk songs as the analysis obje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ong religious consciousness,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simplicity and nature,diligence and courage and other national cultural connotations.Key words:the Zhuang nationality;folk songs;cultural connotation引言壮族一般自称“布壮”,是古百越西瓯、骆越部族的后裔。

2023年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3年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3年的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个文化爱好者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我对这个话题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形式传承下来的人类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百色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独特的特色?它们代表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它们又是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个主题进行全面探讨。

我们可以从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背景和意义入手。

在这里,我们可以探讨百色市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地方,为何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这涉及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人文精神的传承、历史记忆的延续等方面,也可以通过解读保护名录中的具体项目来展现百色市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的具体项目。

这可能涉及到百色市特有的传统节庆、手工艺技艺、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全面介绍和解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项目的具体形式和内容,还可以感受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人民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意义。

也可以探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及创新,以及它们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另外,我还想共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话题,我个人认为,保护遗产并非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和重现,更需要思考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情感和认同的载体。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当地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同时也需要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的对话和融合,以实现其活态传承和传播。

还可以探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难题和挑战,例如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平衡保护和利用,以及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

我想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个总结和回顾。

通过对百色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全面介绍和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百色市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深刻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地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保德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浅谈保德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舞台天地 ┃ 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110 ┃浅谈保德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王文金摘 要:保德二人台是二人台小戏中的一朵艳丽小花,虽与其他二人台有很多的共性,但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些特色的形成与保德的风土人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虽表现群众生活,表演也生活化,却反映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保德;二人台;艺术特色保德民歌二人台流传于保德县义门镇、腰庄乡、南河沟乡等地。

黄河流经的晋西北村庄传唱的民歌山曲,经过长期的社火表演,并吸收民间舞蹈,最终孕育形成二人台,传播到保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二人台大家族中一朵艳丽的小花。

保德二人台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唱腔高低相间、曲调轻快明朗、表演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加上对保德方言口语化的吸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保留了很多经典剧目。

截至目前,经常演出的有六十多个。

保德二人台剧目依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具有生动叙事情节的小剧,如《方四姐》《刘家庄分家》等表现民间生活的乡土小戏;二是吸收传统民歌、山曲等表演方式形成的歌舞表演性剧目,如《打金钱》《五哥放羊》等,内容多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和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这些经典剧目深刻地反映着保德的民俗文化和人文风貌,生活气息非常浓厚。

尤其道白朴素明快,诙谐有致,画面感强,更接近生活。

保德二人台舞台风格细腻率真、自然生动;伴奏乐器通常为锣、鼓、镲,后加四胡、三弦、枚、梆子(这些成为唱二人台的新四大件乐器);道白多用方言土语、串串话、顺口溜、叠字和歇后语;道具为手绢、霸王鞭、红绸条、扇子等,以体现演员的基本功和绝活。

保德历来有“坡上的嗓子、河里的歌”的说法,这是因为保德境内黄河向西而流、当地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境遇,为保德二人台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当地人擅自编自唱,用山曲表达劳动者的生活和心情。

如农忙时,青年小伙扛着锄头,走到村对面的坡上,望着对面的村庄高唱:“有两只袜子没两只鞋,有两天黄风刮不开。

2024年广西青秀山的导游词范文(三篇)

2024年广西青秀山的导游词范文(三篇)

2024年广西青秀山的导游词范文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南宁青秀山!我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小导。

今天就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大家如果有什么要求可尽管提出来,我会竭诚为您解决。

青秀山,位于广西南宁市城市中心,总面积13。

____平方公里,核心面积6。

____平方公里,____年获全国首批AAAA级风景区称号,____年荣获国家AAAAA级风景区称号。

她是“城市绿肺”,被誉为“南宁生态地标,东盟友谊平台”。

青秀山是壮乡名山,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____多年的历史,东晋时期,就有壮族先民在此游玩,隋唐时期,更是成为文人墨客旅游休闲、吟诗作画的好地方,这里有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观音禅寺、明代的百年名塔龙象塔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交流的深入,青秀山以其秀丽风光和民族文化,成为东盟国家元首、企业代表、旅游者来邕的首选景区,以“绿”会友,通过多种载体动态记录中国——东盟友谊事件,成为中国与东盟友谊的重要平台。

青秀山共有大大小小____多个主要景点,要想游遍所有的景点真的是一天的时间都不够,那今天小培推荐给您的是青秀山最精华的部分:友谊长廊、苏铁园、雨林大观……青秀山旅游风景区除了风景怡人环境优美外,还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佛教圣地,坐落着北宋年代的观音禅寺和始建于清朝的水月庵。

其中观音禅寺内有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卧佛、世界上最大的檀香木千手观音、世界上最大的关公铜像、千年金丝楠木四面观音立像等。

青秀山大门现在您所看到的这一雄伟的建筑是青秀山大门,这是青秀山风景区献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____周年的礼物,设计上借鉴了侗寨的风雨桥及广西地方特色的坡檐结构。

侗族是广西____个世居民族当中的一个,侗家人喜欢依山傍水居住,桥梁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而且还是挡风遮雨的公共场所,因此称为“风雨桥”。

风雨桥闻名世界,是因为它是不使用一钉一铆来建造的全木质建筑物。

大门造型与汉字“山”相似,蕴含“青秀山”之意。

壮族三月三风俗的由来

壮族三月三风俗的由来

壮族三月三风俗的由来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由来“三月三”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以下是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的由来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

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德保本土特色

德保本土特色

德保本土特色一、德保本土特色之服饰篇①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②船头鞋一般情况下德保的壮族绣花鞋,鞋头有钩,象龙船。

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

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

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在色彩上,年轻人喜用亮底起白花,常用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艳丽色,纹样有龙凤、双狮滚球、蝶花、雀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厚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

二、德保本土特色之文化篇③山歌德保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

德保山歌民间叫“吟诗”或叫“唱欢”,在壮家瑶寨,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

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系。

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为一句,有平仄、有押韵。

南路山歌以四句为一首,以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动听。

北路山歌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一般以3至7人为一组来合唱,有高低两部声,歌声雄壮、稳定、悠扬、振奋、引人。

山歌历来是采取自唱、对唱、合唱的形式,通过山歌抒发感情、赞颂好人好事、抨击时弊、揭露坏人坏事。

在各乡镇歌圩、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县、乡、村分别举办山歌比赛,吸引成千上万听众,很受群众欢迎。

④壮剧德保县除了山歌外,壮剧也为群众所喜爱。

德保壮剧属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众欢迎,现壮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有马隘调、平板、叹调、喜调、哭调、采花、高腔等,拌奏乐器有马骨胡(是主奏乐器),配乐器有土胡、二胡、三弦或秦琴及笛子等。

演奏时具有和声色彩,深厚悠扬,悦耳动听,很有民族情感。

⑤马骨胡马骨胡是壮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作而得名。

马骨胡,别称"骨胡"。

壮族传统弦鸣乐器,擦弦类。

壮语称之为"冉督",又称"冉列"和"冉森"。

辽中京旅游区导游词

辽中京旅游区导游词

辽中京旅游区导游词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往游览的是以赫赫有名的大明塔为中心的辽中京旅游区。

辽中京是辽代五都之一~遗址位于宁城县大明镇~距县城15公里~中京城始建于辽代第六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五年~距今已历千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中京原城布局仿宋都汴梁城~东西长八里~南北宽七里半。

城墙三重~分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呈“回”字型分布。

外城由护城河围住。

北宋名臣包围拯、欧阳修、沈括、苏辙先后使阳辽时~当下榻中京外城中辽的的大同驿。

辽中京城曾一度被金、元、明等朝代沿度用~后毁于用明代。

城内大部分建筑被毁~只有三座部古塔、两层土城墙和古点将台得以保存。

辽中京旅游台区的大明塔、金小塔、莲区花塔、花古城墙、辽中京博物馆~是辽文化旅游者慕物名而来、欣然游名览的人文景观与景点。

大明塔西边景数十米立有“全国重点文数物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石碑标志。

大明塔位于辽石中京遗址中上~本为辽中京城内重要佛教建筑。

该塔城是全国现存的体积是最大的实心砖塔。

大明塔约建于实辽兴宗重熙四年~为八角辽形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

全塔由基座、塔身、塔。

刹三部分组刹成~通高米~其基座平面呈正八边形~其每边长每14米~周长1122米~直径米~体积庞大~是全国现存砖塔中最大~、也是、最好的一座~被誉为“神州第一塔”。

在大为明塔的第一层大明檐下~每面都有细致进微、栩栩如面生的菩萨浮雕。

每面菩萨生左1 / 9左右各有两个胁侍~上端有一对飞天~八面菩萨各有具特色~具形象逼真。

大明塔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塔塔顶白云缭绕~四塔周燕雀飞叫,每层塔檐椽头上悬飞挂着铜铃~共计挂1350只~只清风徐来~千铃共叫~如奏辽廷雅乐~让人叹~服辽代劳动人服民的聪明。

观赏此塔~可从中领略清观乾隆天子在《题大宁塔》乾诗诗中描述的“自远早见郁迢娆~逼近欲瞻翻不易”迢的诗情画的意。

大明塔虽历经沧桑~但古韵犹存~凌经空耸立~远在数十空公里外便能看见其绰约风姿。

每便当旅游旺季~游人云集塔当畔~畔塞北大地这一奇景则愈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历史愈辉煌。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

五寨县民俗文化梳理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它是创作和锤炼高雅文化的前提。

凡属生产活动、衣食住行、人际礼仪、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作为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永恒产物——民俗。

它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切民间文化的载体。

民俗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是各部落对图腾崇拜的延续。

因为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力不明真相,产生了对图腾的顶礼膜拜。

在当今时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首先熟悉和掌握自己民族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

特别是在卫星登月、科技治国、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等正在中国升温,我们不能数典忘祖,更不能丢掉我们自己民族的民俗文化,不能忘记那些民俗文化的精彩内涵。

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此,我把五寨民俗文化进行梳理,以期抛砖引玉。

节日篇节日是一年当中由各种民俗传承形成的,它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有约定俗成的,在特定时间内开展或进行的有主题的活动。

节日如同舞台,人们在台上表演;节日又像窗口,可看到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群体(或某一地区)的整体素质、精神面貌、凝聚力和生命力。

五寨地区的节日大体可分为四个系列。

一、春节系列谚语: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凡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过春节的习俗。

举目神州大地,放眼五湖四海,每逢春节,全家团圆,张灯结彩,礼花绽放,龙飞凤舞,饭菜丰盛,把酒碰杯,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春节!不但沸腾了中华大地,还正在波及到全世界。

过春节,五寨俗称过大年。

相传太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隐居深山。

每隔365天就窜到人群居住的地方,肆意残害人民。

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年”。

久而久之,人们谈”年”色变。

每到”年”出没的日子,便是人们的一大难关——”年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关闭院门,拴好牲畜,躲在家里吃”年夜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