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民行书轴卷欣赏
张瑞图书法10轴赏析
张瑞图书法10轴赏析《行书六言联句》释文:修竹茂林书院,乔松古木人家。
瑞图。
张瑞图擅长书写高轴大字,此轴虽然字径近二尺,但字形结构安排得坚固平稳,点画凝重厚实,笔势互相牵连呼应,神气不散,气势颇为壮阔。
观其风格规模,当为天启年间所作。
此轴笔试奔放,点画坚实。
字形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变化十分丰富。
线条的果断劲健,反映出其个人风格已经确立,而结体的聚敛开张,更表现出他在临纸命笔之际,已进入心手相应,意到笔随的佳境,应属其中年时期的作品。
《行书独啸层岩第一峰诗》释文:独啸层岩第一峰,松梦向晚若为容。
遥看飞鸟林间度,正忆归僧月下逢。
隔树天低三五尺,当轩云抱百千重。
蒲团坐种万缘寂,列洞风传几处钟。
似梦日堵老先生词宗,瑞图。
这件书法立轴的内容是张瑞图为一位姓杜的诗人写的一首诗。
作品上的字距紧凑而行距较宽。
张瑞图的典型书写风格:用毛笔的侧锋,斜握毛笔书写。
字形显出锋利方折的姿态;行疏字密、尖笔露风,笔势顿挫复飞扬;在章法上尽量拉开字的行距,同时充分利用字与字之间的牵引连带。
《屏迹东湖上五律诗》《捧节下瀛洲诗》释文:捧节下瀛洲,居然事远游。
缃编留直笔,锦缆引轻舟。
五月辞京洛,双星下益州。
懿亲原鲁卫,上客得应刘。
剑阁铭何壮,琴台赋转优。
江山多胜览,归路及清秋。
瑞图书。
《杜甫晚出左掖诗》释文: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为平若词宗先生瑞图《行书杜甫五律诗》释文: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瀛)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
锡飞常近鹤,杯度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瑞图用笔冷峭,取势方折,刚劲有力,在峭拔险劲中,饶有俊秀之姿,表现出奇逸的书法风格。
《行书七绝诗》释文:清晓无人知岸,。
瑞图用笔冷峭,取势方折,刚劲有力,在峭拔险劲中,饶有俊秀之姿,表现出奇逸的书法风格。
《行书五绝诗》释文:园荒蓬藋长,手鉏薙其秽。
那堪蓊蔚区,中有吐芳蕙。
瑞图。
《草书苏轼无言亭》释文:慇懃稽首維摩詰,敢問如何是法门。
“帖学之大成”——新乡市博物馆藏“翁、刘、成、铁”作品赏析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
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
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处”的翁方纲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
翁方纲还用考据的方法来研究碑帖,每研究一碑帖,先搜集各种不同拓本进行对照,考其异同,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苏斋题跋》《苏米斋兰亭“帖学之大成”——新乡市博物馆藏“翁、刘、成、铁”作品赏析新乡市博物馆 周 舟图1 《翁方纲行书条轴》翁方纲书法主张学习古人,一生致力于欧阳询,严守法度,以精工为尚。
翁方纲的楷书,有欧阳询的结实端谨,但乏其清新精巧;行书稍活泼,而仍然过于拘束,缺乏逸韵。
翁方纲的书法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翁宛平两家。
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
尝执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哪一笔是古人。
”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
”由此可见,翁方纲的书法在学习前人技术上下足功夫,但始终墨守成规,创新不够。
故而包世臣评其书称:“宛平书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于碑帖无不遍搜默识,下笔必具其体势,而笔法无闻。
”新乡市博物馆藏《翁方纲行书条轴》(图1),内容为“米元章谓柳子宽书,乃不俗与其兄,武侯祠记并阴,皆其所书也,宜以评鹤铭之法例之”。
中书协力推的行书临习范本欣赏,行云流水笔力潇洒,好字帖请收藏
中书协力推的行书临习范本欣赏,行云流水笔力潇洒,好字帖
请收藏
前言:
声明:本文由清雅阁书画原创首发头条,图文版权归清雅阁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致谢!
行书的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选帖,帖子是决定你书法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南针。
我们的建议是选择古帖作为临习范本,若是有特别喜欢今人的,也可以作为临习对象。
只要你选好字帖,每天坚持写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
至于练写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
对难写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写越爱写,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第一要掌握笔力,这里指的是该用力的笔画就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就要轻易过渡。
例如写国、红、真、钢等字,轻重分得清,看起来就会给人以美感。
中书协力推的行书临习范本欣赏: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就谈到过,学习书法要先楷后行而后是草书的学习顺序。
若是楷书的功力已经炉火纯青,就可以入手行书了。
我建
议可以先练练赵孟頫的比如《寿春堂》,赵字比起王羲之的要更接近楷书一些,对于初学行书掌握用笔有一定的便利。
寿春堂的特点是开始部分用笔接近楷书,越到后边行书味道越重,书写的速度也是由慢到快,临摹的时候可以循序渐进地体会行书的笔法,如果基础好,临一遍就可以换帖,找一些行书味道更重的来练,等有一定基础再练兰亭会比较自如。
天下十大行书排名,高清长卷大图
天下十大行书排名,高清长卷大图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原作纸本,纵28.8厘米。
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
一时形势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天下十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
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
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
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米芾书法全集(含手卷·高清)
米芾书法全集(含手卷·高清)【撷藏】《苕溪诗卷》,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蜀素帖》墨迹绢本29.7×284.3cm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米芾米芾《研山铭》卷南唐澄心堂纸行书纵36厘米,横1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吴江舟中诗卷米芾《行书虹县诗卷》纸本纵31.2厘米横487厘米米芾《拜中岳命作》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 米芾《拜中岳命作》纸本行书纵29.3厘米横10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7 米芾《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18 米芾《箧中帖》(又称《致景文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行草书。
珊瑚帖20 《珊瑚复官二帖》24 米芾《向太后挽词帖》纸本小字行楷纵30.2厘米横22.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9 米芾《新恩帖》纸本行书纵33.3厘米横48.5厘米北京故30 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31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纸本草书42 米芾《德忱帖》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78.6厘米_调整大小46 米芾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行楷书纵22.9厘米横4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8 米芾《来戏帖》翰牍九帖之一纸本行草书纵25.5厘米横43.6厘米49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50 米芾《致伯修老兄尺牍》翰牍九帖之二纸本行草书纵25.4厘米横43.2厘米52 米芾《适意帖》(又称《玉格帖》)翰牍九帖之四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35.9厘米62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64 米芾《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5 米芾《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纸本 24 X 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美人灼灼在云霄——林长民行书轴卷
以 自如 出 入 . 人 为 的 限 固拢 不 住 他 的 才 情 从 他 色 的书 法 来 看. 他 的性 情 过 于 爽 朗 明快 . 虽有 治世 之才 . 然 似 乎 更 宜 于 为 文
弄艺这些“ 小道 ”
虽 然 一 生 都 付 给 了政 治 生 涯 . 但看来他对艺 术 、 人 情 的 体 悟 与把 握 远 远 胜 过 政 治 他 是 一 个 心 胸 非 常 开放 的人 l 9 1 9年 因 为煽 起 五 四运 动 担 责 . 避到欧洲一年 . 期 间 与徐 志 摩 一 见 如
坦 诚 大度 , 常 常 仗 义 疏 财 济 困救 急 。 这个相貌 、 神 气 清奇 的 自负 才子 . 个子不高 . 却 有 着 开 阔不 凡 的胸 襟 和爽 朗热 烈 的 感 染 力 .
还 有 细腻 宛 曲 的 多情
林 长 民 的书 法 在 当 时 走 得 很 前 沿 .是 碑 帖 融 合 的 书 法 路 向 清 代 兴 起 的 碑 学 到 了 民 国 已 经 成 为 主流 . 字 写 得 漂 亮 反 而
慷 慨 激 昂 的《 外交警报 敬告 国民》 , 这则仅仅 3 0 0余 字 的新 闻 ,
向 国 民 揭 露 了徐 世 昌政 府 代 表 团 试 图在 巴 黎 签 署 卖 国 合 约 的 行径. 一 石激 起千 层浪 . 一把 大 火“ 烧 了赵 家楼 ” 推 动 了学生 运 动 他 出身于晚清 开明官宦之 家 . 其 才学 、 口才 及 家 财 使 他 存 留 日期 间 即成 为 耀 眼 的人 物 . 所交多一流人物 . 不拘派 别政见 .
长 民( 1 8 7 6 —1 9 2 5 ) 的
历 史 是 健 忘 的 林 长 民 一 心 怀 着 建 立 宪 政 新 社 会 的 理 想 .
黄鹤楼古诗作品行书
黄鹤楼古诗作品行书
嘿,朋友!你知道黄鹤楼吗?那可是个充满诗意和魅力的地方!
说起黄鹤楼,就不能不提那些以它为主题的古诗作品,尤其是用行
书书写的,简直妙不可言!就像一幅灵动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比如
说崔颢的那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诗句,多有韵味啊!你想想,那黄鹤飞走后留下
的空旷,是不是就像我们失去了心爱的东西,心里空落落的?
再看看那些行书作品,笔画流畅,如同江水奔腾不息。
一笔一划间,仿佛能听到诗人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就好比一个舞者在
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身姿,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还有啊,当你静下心来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
穿越了时空,与古人面对面交流?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黄鹤楼的赞
美和留恋。
在我看来,黄鹤楼的古诗作品行书,不仅仅是书法和诗词的结合,
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们带着历史的厚重和诗人
的深情,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难道不是吗?。
行书咬定青山不放松作品欣赏
行书咬定青山不放松作品欣赏篇一:行书是一种优美的字体,以其流畅、自由、变化多端的风格而著称。
在中国书法中,行书是最为普及的字体之一,也是文人雅士们最喜欢的字体之一。
今天,我们将欣赏到一幅行书作品——《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幅行书作品出自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书法家之手,他的名字叫做米芾。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文化官员,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追求自由、豪放、古朴的意境,行书作品尤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这幅行书作品《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幅横幅作品,整个作品的布局疏密得当,笔画流畅自然,气势磅礴,给人以雄浑、豪放的感觉。
作品中的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律,尤其是笔画的转折和变化,更是流畅自然,给人以美妙的视觉感受。
在这幅作品中,米芾运用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以奔放、自由、变化多端的行书字体书写,充分发挥了他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才华。
整幅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笔画之间的呼应和联系也非常紧密,展现出了米芾高超的书法技巧和艺术水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幅作品是一幅非常优秀的行书作品,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和高超的创作才华。
这幅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篇二:行书是一种流畅、自由、变化多端的书法形式,被誉为中国书法中的瑰宝之一。
在中国书法中,行书是最为普及的一种书体,也是书法家们最喜欢的一种书体之一。
行书的特点是流畅自然,行云流水,变化多端,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气势磅礴,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行书中,“咬定青山不放松”这句话是非常著名的,它的出处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着人们应该咬定目标,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今天,“咬定青山不放松”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领域,例如:文化艺术、商业广告、体育运动等等。
五四运动15位领军人物书法欣赏
五四运动15位领军人物书法欣赏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
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蔡元培作品蔡元培作品蔡元培作品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是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觉民烈士的哥哥,福建政法专门学校(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和福州二中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
林长民作品林长民作品林长民作品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作品梁启超作品梁启超作品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
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林卓群书法作品欣赏
林卓群书法作品欣赏林卓群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介绍几幅林卓群书法作品,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品一:《山水诗意》《山水诗意》是林卓群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楷书为基础,结合草书的运笔,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作品整体构图舒展流畅,笔调丰富而准确,传递出山水景色的意境和丰富的诗意。
林卓群运用墨色的变化和激情澎湃的笔法,使山水的每一处都仿佛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壮美和诗意的浪漫。
作品二:《行书意境》《行书意境》展示了林卓群在行书方面的造诣。
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隶属于草书的字体,其特点是笔画连绵流动,气势磅礴。
林卓群的行书作品不拘泥于传统,运用自由而灵动的笔势,表达了诗意与境界相结合的独特韵味。
作品中的字体轻重得当,妙笔生辉,透露出艺术家的真情实意,给观者带来精神的享受。
作品三:《篆刻之美》《篆刻之美》是林卓群的篆刻作品,他将传统的篆刻艺术与现代的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林卓群的篆刻作品不拘泥于传统形式,注重形神兼备,充分展示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他善于运用刀法技巧,使字体线条流畅,力度饱满,让人感受到篆刻的独特艺术语言。
作品四:《楷书风范》《楷书风范》是林卓群的楷书作品,他以传统楷书为基础,创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体都清晰而有力,字形端庄,布局和谐,给人一种庄重而又平和的美感。
林卓群运用长短粗细相间的笔画,使作品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楷书作品展现了他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通过欣赏林卓群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传统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他的作品独具匠心,精雕细刻,融合了个人的情感与艺术的灵感。
他以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传统书法的魅力与现代审美的契合。
林卓群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他对人生、自然和文化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作品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带来了艺术的美好享受。
康有为《行书轴》,肆而不蓄,矜而益张(附单字高清图)
康有为《行书轴》,肆而不蓄,矜而益张(附单字高清图)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行书轴》,康有为书,纸本,纵132.3cm,横64.7cm,行书,3行16字。
具体书写年代不详,款署“康有为”。
钤“康有为印”(白文)、“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二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朱文)印。
本幅无藏印。
此轴结体舒张,取北碑之方硬,用行书中锋之笔法,顿挫有力,而转折多圆,显现出恢宏的气势。
时人符铸评其书云:“盖纯以朴拙取境者,故能洗涤凡庸,独标风格。
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
”这一评论可谓恰如其分,指出了康氏书法虽富新意,但过分逾于法度,显得外露而乏含蓄。
康有为《行书轴》欣赏
▼
释文:
学灵三年,虚且神明。
光见善祥,吉喜福庆。
康有为
单字放大高清图欣赏
▼。
逸笔见人格:倪瓒绘画题跋及影响
逸笔见人格:倪瓒绘画题跋及影响本文来源:《书法丛刊》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人生与书画都真正做到了“隐”和“逸”,书法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澹,画入“逸品”,风格萧散荒率,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代表之一。
本文从倪瓒存世的书画作品以及题跋进行解析,通过倪瓒的书法艺术并借以勾连出元代的书画交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文中涉及的绘画题跋有倪瓒的自题,对他人书画的题跋和观款,也有他人对其绘画的题跋和观款。
倪瓒《壶月轩图》(局部),台北故宫藏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在元代兴起,其显著特征就是超越了绘画以形取象的功用,强调并重视笔墨的运用,以书入画。
赵孟頫有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见元·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轴》自题,藏于故宫博物院)这首诗既是对唐张彦远“书画同体而未分,无以传其意,固有书;无以见其形,固有画”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这首诗既是对“书画同体”理论的很好阐释,同时也反映了元代文化书画实践中的真实情况。
元代画家们以书入画,大大地发展了文人画,甚至可以说不善书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
所以元代不仅有书画具负盛名的赵孟頫,即使是以画名世的钱选、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等著名画家,亦善书法,但却没有或少有独立存在的书法作品,甚至于以画掩其书名,但从其画上的题诗、题跋仍可见其画法的风貌和成就。
元倪瓒《清閟阁》台北故宫藏一清閟风度隐逸超然倪瓒(1301-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今属江苏)人。
元至正初,知天下将变,散尽家财,浪迹震泽三泖(今太湖、松江一带)间,终其余生。
精于绘画,尤工山水,画风天真淡远;书法高妙,推为逸品。
明徐渭说:“瓒书从隶入,辄在锺繇《荐季直表》中夺舍投胎,古而媚,密而疏。
”明书画大家文征明赞曰:“倪先生人品高轶,其翰札奕奕有晋宋风气。
”著有《清閟阁集》,其词有《清閟阁遗稿词》一卷。
倪瓒的收藏丰富,《清閟阁集》录法书、绘画琳琅满目。
书画修复的系统性———以修复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国家三级文物康有为的《行书轴》为例
2020-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书画修复的系统性———以修复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国家三级文物康有为的《行书轴》为例林祥清(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广州艺术博物院书画类文物的收藏数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如何科学的修复保护好这些藏品,是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书画修复室重要任务,因此保护修复与研究也是广州艺术博物院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对藏品的修复工作中一直遵循着“最少干预”原则和“修旧如旧”的理念,在修复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原画风格。
对藏品既要进行保护性修复又要保持其原貌,修复与保护同步进行,因为修复保护做得好,书画作品将能起死回生,以最大限度的延长书画类藏品的寿命;反之则会毁于一旦。
本文以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国家三级文物康有为的书法作品《行书轴》为例,探讨在书画修复时如何进行较为系统的完整的保护性修复和装裱,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同时也许能对书画修复工作者起到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修复;装裱;系统性;康有为;《行书轴》中图分类号:K87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019-02一、前言书画类文物是广州艺术博物院馆藏文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古书画年代久远,绫绢、纸的自然老化很容易产生折裂、破洞、糟朽断裂等问题,同时在保藏过程中也会产生虫孔、水渍和霉渍等,如何科学的修复保护好这些藏品使其延年益寿,是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书画修复室重要任务,也是核心的工作内容之一。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对古书画重装就提出:“古迹重装如延医治病。
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
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
”艺博院书画修复室一直保持着对古书画修复装裱的敬畏之心,传统书画修复装裱有着繁琐复杂流程,对不同的材质和受损程度,修复和装裱的方式和方法都有所区别,且由于古书画的不可替代性,更要求每一幅古书画的修复装裱都要根据不同的状况因画施裱。
在修复重裱前必须做好评估以及预案,确保修复装裱万无一失。
这十米行书长卷太漂亮了(视频)
这十米行书长卷太漂亮了(视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公众号「陈洪标写字说画」
【书法|日课临写】陈洪标书法长卷,临“元代第一人”赵孟頫得意之作《吴兴赋》。
从中选出132个放大单字,长卷分段图片12张附后。
【赵孟頫简介】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宋太祖赵匡胤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吴兴赋》是815年前赵孟頫49岁时所作,是书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
此时,赵孟頫任江浙等处儒学提兴,已于宦海沉浮十数年。
乡情难忘,故将二十余岁时所撰的此赋创作成为书法作品。
仅就后者而言,在其传世作品中也属罕见。
【图为《吴兴赋》长卷原贴及局部】
此卷长为282.3厘米,宽25.2厘米,正文九十一行,满行九至十二字,共935字。
文末赵氏自跋。
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
1955年,经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之联系相商,始入藏浙江省博物馆至今。
【书法赏鉴】天下二十大行书欣赏
【书法赏鉴】天下二十大行书欣赏《天下十大行书》请兰亭名士风,苍茫祭侄稿。
寒食跋称尊,张翰继蒙诏。
韭花伯远香,蜀素纷纷下。
土母松风阁,天下十行妙。
国人总结经典,动辄“三大”“四大”“五大”,又有以“十大”论天下行书者,以高下论耶?以影响论耶?以名气论耶?漫辨细审,基本有理。
天下第一大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灭,摹本广流传,书圣遗韵,历世书家,莫不崇仰。
天下第二大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名帖中最为苍茫者,最为感人者。
天下第三大行书:苏轼《寒食诗帖》,老苏遭贬于黄州,落寞时书诗,为苏书中最富变化者。
天下第四大行书:王徇《伯远帖》,又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齐名(著名的三希堂即因此得名),只有《伯远帖》为真迹,可窥晋人清韵,为书家所重。
天下第五大行书:杨凝式《韭花帖》,此公书作传世极少,但一帖一面,创造力惊人。
天下第六大行书:柳公权《蒙诏帖》,柳公以楷书名世,行书亦别具神采,提按夸张至极,线条粗细对比强烈。
天下第七大行书:欧阳询《张翰帖》,峻峭风流,顾盼传神。
天下第八大行书:米芾《蜀素帖》,乃老米中年代表作,非为米字之最,不过规模大,字数多,保存好,推为第八。
其后董其昌跋段,意足神完,堪与主贴拮抗也。
天下第九大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长刀长枪,横冲直出,堪称史上大字行书之最。
天下第十大行书:李建中《土母帖》,其名最不显,笔调高古,含蓄蕴藉,自得风流。
然书史绵延,墨海浩瀚,“十大”之外,行书瑰珍亦不胜枚举也。
退翘小生乘兴补遗,凑满二十大(每家限一帖,排名不分先后):天下第十一大行书:王献之《中秋帖》。
天下第十二大行书: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铭》。
天下第十三大行书:杜牧《张好好诗》。
天下第十四大行书:李邕《出师表》。
天下第十五大行书:蔡京《唐玄宗脊令颂题跋》。
天下第十六大行书:蔡襄《远蒙帖》。
天下第十七大行书:陆游《自书诗卷》。
天下第十八大行书:陆柬之《文赋》。
天下第十九大行书:鲜于枢《苏轼海棠诗》天下第二十大行书:董其昌《酒德颂》。
中书协行书委员作品欣赏
中书协行书委员作品欣赏致敬书圣——从兰亭到金庭第七届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作品展吴东民1956年9月出生于海南。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行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第十届委员,海南省政协常委,海南省文联巡视员,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政协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王学岭1963年生于河南,供职于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赵雁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社员。
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
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西湖美术馆馆长;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胡崇炜1963年12月出生于吉林省大安市。
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客座教授。
漆钢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
刘月卯1967年10月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连续参加全国书法展并获奖,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展评委,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
于明诠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沧浪书社社员,山东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林森的14幅行楷书法欣赏:笔墨爽利、点画精到,气韵澹古如其人也
林森的14幅行楷书法欣赏:笔墨爽利、点画精到,气韵澹古
如其人也
林森的书法有着非常渊厚的传统根基,其字有筋有骨、有气有韵、有神有力,点画笔墨的变化灵动自然,结体舒朗遒劲,线条写得非常实,可谓字如其人,人也该是个实在人。
或许林森的书法在当时称不上上品,却也蕴涵颇深的文化,平和而从容、淳厚而秀雅!
对于林森的书法,有人认为确实要比今人强上不少。
但彼时的书写工具主要就是毛笔,只要有书写的需要就拿起了毛笔。
而今人有多少种书写工具?毛笔有些人一辈子可能也没拿过,所以今人的书法不及古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有书友曾戏谑过一个段子,说清朝时期期有人到英国考察,回国后大加赞赏英国人太厉害了,连小女孩的英语都说得很好;不知有没有外国人对明清时的中国人赞叹不已:中国人太厉害,连孩童都会用毛笔写那么难写的方块字!虽只是一笑话,但也说明了书法的时代局限性。
但以前的人却是少有以书法家自居的,写字也多为怡情养性或视为文章之衣冠。
而现在不过是附庸风雅,或成为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一种途径手段,要论水平估计许多书法家还达不到以前秀才水平呢。
总之,书法要想成为一门广为群众所接受、为世界所接受的新时代的独立艺术,任重而道远。
对于林森的书法各位书友以为如何呢?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回到正题,接下来一起欣赏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书法作品——
林森(1868-1943),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
曾任民国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副院长等职,1931年12月23日,任国民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