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合集下载

10第十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0第十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 (一)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策略
• (二)教师的课程行动研究
• (三)教师的自主发展
第五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管理
• 一、教师的组织管理
• 二、教师的工作量管理
• (一)活动场所 • (二)学生人数 • (三)承担任务 • (四)课时规定
• (五)资源来发的复杂程度
• (六)活动效果
• 三、教师的职称评定
• (二)教师的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
• 1.加强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
• 2.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 3.尊重学生的个性
• 4.鼓励学生的想象与创造
• 5.指导学生保存原有资料
第三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 教师的指导策略 • 一、选题的指导策略
• (1)源于生活
• (2)指向生活
• (3)具可行性
• 二、活动组织的指导策略
• (1)学生自愿
• (2)限制规模
• (3)鼓励打破班级界限
• 三、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策略
• (1)可行性
• (2)具体化
• (3)有效性
• (4)多样化
• 四、活动实施的指导策略
• (1)采用督导手段,落实活动方案
• (2)运用教育机智,把课题引入深入
• (3)注重成果的总结与整理
• (4)鼓励学生建立个人小档案
• 五、交流指导策略
• (1)展示并非最终结果,要避免然真实的展示,防止教师过于干涉
• (4)把握时机,及时展示
第四节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指导 教师的专业成长
•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十章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 的指导教师
• 学习目标:

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

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

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一、本文概述《论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及其条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实现的条件。

文章首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进而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接着,文章从多个维度阐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包括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

文章还将探讨实现这些育人功能的必要条件,包括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教育的引导、师资力量的建设、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推动综合实践活动在育人工作中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需要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非常有益。

综合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需要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管理自己。

这种能力对于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实现知行合一,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形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究,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和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4.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探究的主题和方向,探究方式和成果也具有多样性。

5.评价多元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作品评价、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动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需要
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进其发展。

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作者:刘秀英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2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把握其实质和内涵,要想体现这一新学科的特点,要想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师角色,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教师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要求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要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他在社会、学校、家庭中的状态,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因此,它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学观认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在经历教育全面开展的教育形势下,做为教师应有吐古纳新的思想,不断吸取新新思想、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束缚学生的思想。

二、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正确的教育观。

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是基础教育的宗旨。

要有正确的基础教育学生观,即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能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存在是天然的,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

新的教学观应是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的需要。

学科教师应更新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课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世界交互作用和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追求学生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此,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小学教师的标准

小学教师的标准

小学教师的标准
首先,小学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认识和观点。

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小学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应有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学生要有爱心、耐心和耐性,对待教育事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小学教师还应该具备诚实守信、严谨治学、尊重学生、团结同事等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再次,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具备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的标准包括教育理念、师德师风、教学能
力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这些标准,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一位小学教师都能够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课程的重要性在于能够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开设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习实训等形式,具体内容涵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创新实践等方面。

师资情况应该包括具有实践经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和指导员。

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来衡量。

未来发展趋势是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重要性再强调是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持续推进和加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定义,重要性,设置目的,开设方式,具体内容,师资情况,教学效果,未来发展。

1. 引言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课程。

这类课程通常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类课程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义不仅包括传统的实践活动,还包括项目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的配备与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的配备与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的配备与要求-----山东省济宁师专教育系讲师、教育学硕士李群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从小学到高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独立设置。

它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受制约于多种因素,当前最为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队伍如何构成?是否应配备专职教师?指导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业务素质?这是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文就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配备与要求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配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的必要性今年春季开学后,我对我市新课程实验区市中区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全区统一的小学新课程设置表中,明确规定%—'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课时,具体内容由各学校自主确定,教研室负责督查。

有些学校实施热情很高,根据本校、本社区实际制定了课程实施计划,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与信息技术等内容的探索和实验,并申请了省市级课题,成立了科研小组。

但是多数学校因不重视或教学力量薄弱,而用计算机课、劳技课甚至课外活动代替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各学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都没有配备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只是由学校行政人员或学科教师临时兼任,这样就会出现像计算机和劳技等内容相对固定的课可以开,而像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需要学校自行开发确定的内容,则因没有专职人员,无人去规划设计而形同虚设,尽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建议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次活动。

所以,我认为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有效地实施,必须配备专职教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1、综合实践活动课专职教师的地位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生成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连续性,需要大量的教师和其他人员参与,所以倡导团体指导与协同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队伍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专职指导教师,是师资队伍的核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论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之我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是基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性的一门新课程,目前我国各中小学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面向学生的生活,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设计与制作、参与与服务等多样化的实践学习、开放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发展了各种能力,激发了参与社会、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课他们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入社会,多渠道地获得了知识,掌握了许多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了地方和中小学的特色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有效地实施这门课程。

那么该如何更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呢?一、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兴趣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是目的,因此,选择适合与学生的活动主题就尤为重要。

为便于确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我每学期初都会向学生征集活动主题作参考。

如本学期我们班的同学希望了解并亲手制作中华美食,我们就可以开展《人间美味话水饺》的主题活动;有的同学想做家具模型、手工编织、捏泥塑,我们又何尝不能开展《巧手工》的主题活动呢?但是由于知识经验、综合学力和社会阅历的局限,学生往往认识不到实践学习对自我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往往在活动中处于被动的、执行的状态,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学生的持续活动兴趣会逐步降低。

因而,在每个主题开展初级阶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也是教师指导的基本内容。

二、开发适合的活动主题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基础课程的目的是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在确立活动主题时应是可操作性强,有体验性的。

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作者:刘秀英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3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37-0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把握其实质和内涵,要想体现这一新学科的特点,要想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师角色,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1.教师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要求教师应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要掌握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他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状态,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因此,它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学观认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时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

在经历教育全面开展的教育形势下,作为教师应有吐故纳新的思想,不断吸取新思想、新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束缚学生的思想。

2.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有正确的教育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是基础教育的宗旨。

要有正确的基础教育学生观,即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能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存在是天然的,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需要。

新的教学观应是引起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的需要。

学科教师应更新旧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综合实践课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世界交互作用和持续发展的渠道,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此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问题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问题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师资问题作者:宁雪雷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10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征。

任何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知识体系的学科来“教”的做法,都不符合该课程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自己生活的感知与直接认识,更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与个性化知识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不能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但这并不排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必须承担的指导、组织、管理的责任,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开发者、参与者、管理者、协调者、评价者等等,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质要求。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

知识方面——各类知识兼备,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丰富,并能正确处理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方面——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与社区、社会各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

个性方面——对该课程有认同感、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强,有开放的,敢于尝试的心态;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善于学习,有不断反思、创新的能力;性格活泼开朗,具有某方面的特长。

由此可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及开放的、良好的个性特点,它与传统学科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能力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以及课程意识的开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同名4797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同名4797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同名47979)随着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现今中小学教师的普遍现象。

作为培养学生有创造力、实践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思考技能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深入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一种学习活动。

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活动,获取有关科学文化知识,建立学习记忆,发扬健全人格并形成终身自学能力。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中小学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必须要求具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概念知识和新兴教育理念,深刻理解学科进步的特点,能够分析教学中知识关系,由概念性联系实际性,由宏观到微观,由理性到情感;能自觉地走进教学当中,积极研究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具有较强的实施能力,做到精益求精,解决有关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中小学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侦查策略,识别学生教育需求,做到贴近学生,了解其学习视野;要有不断研制发明把握实施细节的精神,并赋予学生多样化参与实施机会,更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尊重并激励学生。

此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素质也必须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中小学老师要熟悉相关实践活动,有较强的群体谘商能力,能够调动和组织学生以及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再根据不同群体的能力及特点,及时举办合理的竞赛、表演等活动,丰富学习内容。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配合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好地带领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保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学教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小学教师素质

研究不足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存在一 定的偏差和局限性。
未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 之间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细化研
究。
对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具 体措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未来 可以加强实证研究,探讨有效的
教师培训和培养模式。
THANKS
感谢观看
具备组织与协调能力
具备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能 够有效地管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具备协调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协调能力,能够协调 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 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确保实践活动 的顺利进行。
具备沟通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能够与学 生、家长、学校和社会进行有效的 沟通,解决各种问题。
教师需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实验、制作、调查等方面的技 能,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具备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 能够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具备组织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师需要具备组织实践活动的经验,包括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总 结反思等,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学校之间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的观摩、研讨和经验分享,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01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制定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评价标准,将教师的课 程设计、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度等纳入评价体系,以全面 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02 03
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评选优秀教师、设立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小学教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指的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活动主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

从课程理论出发,综合性学习强调不同学科和内容的联系与综合。

从具体方法层面出发,它强调学生自身学习经验的整合,可以说是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运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

学生今后所面对的社会不是一个以学校的学科划分的社会,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某些学科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性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性的探究和创造的态度;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体性的判断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他人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变性和创新性,而应变性和创新性是由多种能力所支持和保证的,这多种能力的组合最终将体现在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之中,也就是要形成生存发展能力。

所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

显然,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有关某个课题的基本知识,也不是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作为主要目标。

学生的学习态度、素质和能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当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各个学科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目标,培养综合性能力的有效性不高。

另外,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应该使其内化并融入学生的行动之中。

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具备一定的素质。

首先,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教师要能够准确的进行计划安排,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的协调学生间的关系,维持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具备教育的素质。

要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再次,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把实践活动的要求说明清楚,让学生能够理解,同时要能够灵活应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把实践活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实际情
况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实践活动的内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教育的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素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引导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一、问题分析1. 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框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

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框架,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得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2.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一些教师可能因为教学水平不足而无法有效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课程,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3. 学生参与度不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之一是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践体验,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不高,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打折扣,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实践效果。

4. 学校资源匮乏二、应对策略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框架的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课程的研究和指导,明确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规范,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和标准可依。

针对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去,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实践效果。

针对学校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和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资源的投入和建设,充实实践场地、实验器材和相关资源,为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提高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实践效果。

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陈路路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上有了重大突破,并作为必修课程从小学三年
级开始设置。在学校拥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本
总之,“适当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必须要贯彻“必要性”“平 衡性”“广泛性”等原则,并且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需要恰当 的选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 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了形象生 动的概念,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8]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 度来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教育教学工 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简介:张继超(1994-),男,山东济南人,中央民族 大学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线性泛涵分析与偏微积分方 程。李敏(1993-),女,山东即墨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李成岳(1965-),男,山 东潍坊人,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非 线性泛涵分析与偏微积分方程。
教师·学生
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search 2017 年第 30 期
(2)为教师提供免费的、专业的指导,满足教师的需要。 特别是在专门的教学工具软件的使用上,要有针对的进行不同的 培训。
2. 学校方面 根据在发放问卷的现场进行的随机访谈发现有些时候教师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可能会暂时落后于近程但并不会影响总进程, 这就会引起学校的注意,并加以干预。因为学校方面的原因而影 响到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1)学校要支持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要 给教师足够的自主权,使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建立完善的奖励体制,学校可以通过适当的奖励来鼓 励教师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来促进信息技术 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3. 教师方面 通过问卷中第三和第四部分的调查显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 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方面大部分教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只有 小部分教师是从学生出发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甚至还有一 部分教师仅仅是因为学校有要求才去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数学 课堂的整合情况也仅有 47% 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数 学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可以看到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展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时,还是需要借助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 而教师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对学生 的指导也不是很到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这是影 响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只有以正 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来指导教学工作,教师才能更好地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2)要多学习与信息技术使用有关的知识,正确使用信息 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要将信息技术用熟、用透、用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1中心小学为了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采取“点班带动,面上推广”的工作策略,采取措施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程。

一、组建机构。

学校建立以国明政校长为组长,张文渻为副组长,7位教师为成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研课题组。

国明政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张文渻为业务指导,其余几位教师为主研教师。

二、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1、在校教师均有承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和义务。

学校安排各班班主任为任课教师,,同时还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人员兼职。

注重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不断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建设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

2、对教师们进行规范性,灵活性培训。

规范性培训,就是把老师送到市级进行专题培训,充实理论,丰富内涵。

灵活性培训,第一就是校内培训老师,蔺国明老师先后组织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明白了这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同时学习其他地区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弄清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二,就是让教师走出去,多走走,多看看,见多识广,学习为我所用的东西。

三、按课程表,科学运用活动课时。

按照《纲要》要求,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每周为3课时,同时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

在具体课时分配上,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2-3次活动,每学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0天;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

四、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教材。

学校以寿光市教研室开发的小学3-5年级(6年级正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作为指导性教材,各班班主任充分借助这一有利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好、实施好本班的综合实践活动。

五、形式多样化1、在校内开展。

注重开发优势教学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具特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设施、场地和设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邹开煌福建教育学院生化系摘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学校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

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能力、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和基本的科研方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素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与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大突破,其培养目标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而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长期以来,以分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去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呢?一、转变教育观念1、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者”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即使是素质很差的教师,他在学生面前也依然的权威,居高临下,一切由他说了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希望研究探索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

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使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学习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失去了对书本对大纲的依托,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和权威。

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学生,如信息技术,当今的中学生绝大多数强于我们的老师,他们动手能力强,反应快,思维敏捷,有些学生驾驭电脑、网上冲浪的娴熟技能技巧令我们赞叹:一鼠纵横天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我们的老师远远不如他们。

教师的知识垄断优势的失去,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课题的讨论,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将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思想状况、社会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

2、由传授者转化为指导者、促进者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

然而,这门既无教材,又无课程标准(只有指导纲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传统的教师基本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没有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这三个领域中的许多课题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题。

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参谋”、“军师”、“引路人”。

中小学生是未成年的学生,无论是其知识结构还是人生阅历等诸方面都还不成熟,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当学生走向开放的社会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入手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大量资料,不知该如何利用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走进因特网世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不知所措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感到困惑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当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碰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困难重重,可能会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半途而废。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自主权,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其次,要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

如举办“如何选择活动主题”、“怎样查找、搜集、整理资料”、“因特网使用指南”、“如何拟定调查报告”、“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专题讲座。

为学生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铺路搭桥。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促进者,第一,要促进学生和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应试教育”模式和观念还处在绝对统治地位的今天,要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宣传力度,提高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第二,要促进学生积极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由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特点决定了此门课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绝然不同。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封闭式,学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学习都在教室里,学生的违纪违规、缺席与否,老师非常清楚。

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可把学生圈得牢牢的。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开放性、自主性的实践课程,学生在教室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活动范围远远超出老师原来的管理范围。

学习活动的自主性、灵活性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性,有的要出去搞社会调查,有的要去采访,有的要去做试验,有的要去上网查阅资料……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是难以实施的,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加强活动实施的管理和组织纪律教育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因此,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

然而,这门既无课程标准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学校有了自主权的同时,却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常规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固定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比较容易。

而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的同时,需要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二)具有较全面跨学科知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来自于三条线索,⑴学生与自然的关系;⑵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这三方面内容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涉及科学、艺术与道德;涵盖自然、社会与自我。

其内容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现状,关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的自身发展,内容非常丰富,范围极其广泛。

对于仅拥有学科教学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是难以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求的,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除了要拥有原有知识外,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充电。

文科教师要补充理科知识,理科教师要补充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是满足不了教学要求的,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得有各种各样的水,如纯净水、矿泉水、桔子水、柠檬水……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性的教学要求,指导教师才能游韧有余,轻车熟练地驾驭活动过程。

(三)具有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设计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

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此外,指导教师还要协调好教师指导小组内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活动得到有力的领导。

(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基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应对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如下最基本的信息技术1、熟练地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2、掌握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1)文字处理程序。

文字处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做得最多的事,要求能熟练地应用Word或WPS编辑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教学设计、调查报告等文字性材料。

(2)Excel电子表格处理程序。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会有许多调查数据、实验数据需要处理,Excel是一个优秀的数据处理软件,要求能熟练地应用Excel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分析和统计,能够完成多种多样的图表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