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兵车行》赏析
赏析唐诗《兵车行》
赏析唐诗《兵车行》
《兵车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以下是对《兵车行》的赏析:
1.主题:《兵车行》以战争为主题,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中士兵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语言:杜甫的诗歌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
他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同时,他还运用了很多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3.结构:《兵车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诗歌从战争的起因开始,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逐渐展开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的描写。
最后,诗人以对和平的渴望作为结尾,使诗歌更具深刻的意义。
4.情感:杜甫在《兵车行》中展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总的来说,《兵车行》是杜甫的一首重要诗歌,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语言简练,富有表现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兵车行》杜甫唐诗鉴赏答案《兵车行》译文及赏析
《兵车行》杜甫唐诗鉴赏答案《兵车行》译文及赏析《兵车行》杜甫唐诗鉴赏答案《兵车行》译文及赏析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24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释】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
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萧萧:马蹄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
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
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
这里指诗人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
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
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营田:即屯田。
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
与裹头,给他裹头巾。
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即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
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兵车行》是中国古代传世绝句,唐代陆游创作。
文字描写了春日游兵部队乘坐着军车行进在春景中的美景,把游兵部队乘坐着军车行进的壮丽景象艺术性地表达了出来。
另外,文字中还充满着浓郁的政治寓意。
《兵车行》原文为:“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我叹息白帝彩云间,凭君此去,故乡归来。
”
此诗歌把春日游兵部队乘坐着军车行进在春景中的美景准确地
表达出来:“折戟沉沙铁未销”意思是磨洗后军刀未销,暗示着军队动力旺盛;“自将磨洗认前朝”话题是将士们利用业余时间磨洗军刀,暗示他们明白他们的使命;“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沧海的壮丽景象来形象化地表达将士们的豪迈、庄严;最后,以“我叹息白帝彩云间”为结尾,表达了兵车行的英勇、凌厉、铿锵的景象,以及对家乡的回望之情。
从文字的浅显描写中还可以看出“兵车行”背后涉及的政治寓意:“折戟沉沙铁未销”,暗示着皇帝为士兵奉上了诸多荣誉;“自将磨洗认前朝”话题,表示将士们自愿负起荣耀,以认可前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再次表达将军豪勇气概,暗指大唐帝国在几百年内一步步统一东方;最后,以“我叹息白帝彩云间”急速隐去,既表达了将士们自豪的政治立场,又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强烈的政治动态。
“兵车行”作为一首颇具中国古典文化特色的诗歌,它所表达的意义深远而又隐秘,也是许多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
在这首绝句中,
融入了丰富的文学情趣和政治内涵,它不仅成为一首古典文学经典,而且成为一部揭示中国古人精神的文学佳作。
总而言之,《兵车行》的创作,不仅从文学形式上表现出古代文学的优秀,而且充分表达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势,对于理解唐代社会的人文风貌有着重要的意义。
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鉴赏《兵车行》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杜甫《兵车行》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及注释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乐府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乐府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
唐诗三百首之《兵车行》原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兵车行》原文赏析唐诗三百首之《兵车行》原文赏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车,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译文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地点名征兵。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1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
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
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
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
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优秀1题解《兵车行》是杜诗名篇。
诗人以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充满非战色彩。
它的写作时间,有天宝七载(748)、八载、九载、十载、十一载等多种说法。
其实唐朝战争十分频繁,抽丁拉夫、生离死别的情形并不少见。
因此,这首诗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不一定为某一具体历史事实所局限。
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编入天宝五载至十三载,其间杜甫都在长安。
句解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
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
“萧萧”,战马嘶鸣声。
“行人”,指兵士。
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
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
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
“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
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
“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
唐诗赏析-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兵车行》原文|译文|赏析'《兵车行》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兵车行杜甫赏析
兵车行杜甫赏析《兵车行》这首诗,是诗圣杜甫的经典之作,读来让人心生感慨,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诗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兵荒马乱的场景,更是无数家庭被战争撕裂的沉痛现实。
开篇就是一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画面感简直爆棚,仿佛能听到那车轮滚滚、马蹄声声,还有士兵们身上弓箭碰撞的清脆声响。
这一路上,尘土飞扬,气氛紧张,让人不由自主地就跟着紧张了起来。
紧接着,“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哎呀,这一下就更让人心酸了。
家里的老老小小都出来送别,那场面,那心情,想想都让人难受。
咸阳桥上的尘土都被泪水打湿了,模糊了视线,却遮不住那份深深的离别之情。
再往后看,“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哭声,真是让人肝肠寸断啊。
那些亲人,舍不得啊,舍不得自己的孩子、丈夫就这么走了,可又能怎么办呢?战争无情,他们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远去,心里那个痛啊,真是没法说。
杜甫在诗里,还特意刻画了一个老兵的形象,说他“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这老兵啊,一脸沧桑,说起话来都透着股无奈。
他告诉我们,朝廷征兵啊,一轮接一轮,根本就没有停歇的时候。
这还不算,更惨的是“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想想看,去的时候还是个孩子,需要里正帮忙裹头,可回来的时候呢,头发都白了,还得去戍边。
这人生啊,真是无常啊。
诗中还提到了边境的战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哎呀,这仗打得,血流成河啊。
可皇上呢,还想继续打,根本停不下来。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但说白了,就是权力、利益在作祟。
可那些士兵呢,他们有什么错?他们只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被卷进了这场无尽的战争,生死未卜。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后面两句,更是让人痛心。
因为战争,多少村庄变成了废墟,多少田地荒芜了。
老百姓的日子,真是没法过了。
想想看,那些曾经繁华的村庄,现在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悲愤呢?最后,“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兵车行(杜甫)原文及赏析
兵车行(杜甫)原文及赏析
兵车行(杜甫)
原文:
晚岁暮云封霞色,中庭没马嘶箜篌。
报君黄粱夜蛾女,明朝帘幕卷西风。
赏析:
杜甫的《兵车行》是一首五言绝句,以深沉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带来
的残酷和痛苦。
该诗写景凄凉,通过描绘战场上的残酷场面,表达了
对战乱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首句“晚岁暮云封霞色”,以夕阳将落的时刻来描述兵车行进的场景,晚霞渐渐消失,正如国家逐渐沉沦于战乱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中庭没马嘶箜篌”,通过声音的缺失来强调战场上的
沉寂与凄凉。
形容战场上无马嘶声,没有箜篌音乐的欢快,反衬出战
争的残酷。
最后两句“报君黄粱夜蛾女,明朝帘幕卷西风”,以对居住在帝王身
边的女性的关怀来表达对战乱中无辜民众的同情和援助之心。
晚上吃
黄粱美梦,但现实中女性却被迫追随着战车,夜晚并不安宁。
反观明
天的清晨,暗示着更加剧烈的战事即将到来。
整首诗以独特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心和担忧,写实的
描写手法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残酷。
通过描述动静对比和
情景描写,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更增加了读者对战争的反思与思考。
总之,杜甫的《兵车行》以简洁凄美的文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通过战场上的景象和对宫廷生活的对比描写,使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无辜民众的同情,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这种饱含情感的创作方式,让人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深伤痛和对社会和平的珍惜。
《兵车行》杜甫唐诗鉴赏答案《兵车行》译文及赏析
《兵车行》杜甫唐诗鉴赏答案《兵车行》译文及赏析《兵车行》杜甫唐诗鉴赏答案《兵车行》译文及赏析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____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24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释】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
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
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萧萧:马蹄声。
行人:参军出征的人。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
参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
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
这里指诗人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参军到西北区防河。
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
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营田:即屯田。
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
与裹头,给他裹头巾。
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____成海水:边庭,即边疆。
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顿。
兵车行诗歌鉴赏
兵车行诗歌鉴赏一、作者及创作背景1. 作者-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本人被尊为“诗圣”。
2. 创作背景二、诗歌原文及注释1.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 注释- 辚辚(lín lín):车轮声。
- 萧萧:马鸣声。
- 行人:指出征战士。
-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统称。
耶,同“爷”。
- 干(gān):冲。
- 点行(xíng)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
- 营田:屯田。
-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 裹头:古时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说“里正与裹头”,是指因为年龄小,自己还不会束发,由里正代劳。
- 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
唐诗中多以汉称唐。
-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 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
-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共七道二百一十一州,这里举其整数。
- 荆杞(qǐ):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 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
-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是征夫对他的尊称。
- 役夫敢申恨:征夫怎敢申诉心中的怨恨。
敢,怎敢。
- 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
- 县官:这里指官府。
杜甫《兵车行》全诗赏析《兵车行》古诗鉴赏答案
杜甫《兵车行》全诗赏析《兵车行》古诗鉴赏答案《兵车行》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解】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
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
这是一首乐府诗。
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
《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
《兵车行》译文注释及赏析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兵车行唐代: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译文及注释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韵译】: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廷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
兵车辚辚前行,马儿萧萧鸣叫,出征的战士都把箭挂在腰间。
爹娘妻子儿女奔走相送,尘土
飞扬咸阳桥都看不见了。
牵着衣服跺着脚拦在路边哭,哭声一直冲上高空。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的人,征人只说征兵太频繁了。
有的十五岁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岁还要去西边屯田。
走的时候里常给他包头巾,回头时头发都白了还要戍守边疆。
边疆上作战,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样,皇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
你没听说汉家山东地区二百多个州,千千万万的村落长满了野草。
即使有强健的农妇拿着锄犁田,田亩中的苗长得分辨不清。
又何况秦地的兵耐苦善战,与被驱使着的鸡犬没什么不同。
您老人家虽然关心地询问,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
而且今年冬天,没有让关西卒休息。
县官急迫地索取租税,可是租税从哪里来呢。
确实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坏事,反而是生个女孩好。
生个女孩还可以嫁到邻家,生男孩长大打战只能命丧沙场。
你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留下的白骨没有人收埋。
新鬼烦恨旧鬼也一起哭,天阴下雨到处鬼声。
【赏析1】
天宝年间,唐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益频繁,连年的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带来了不幸,更给中原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
本诗谴责了战争,是一首反战诗,诗人先描写了生离死别的悲愤、仓促,然后用问答的方式抨击了帝王穷兵黩武的行径,表现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揭示出这种苦难的原因,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全诗叙事参差错落,描写激越深沉,语言自然清新,音调铿锵有力富于强烈的感染力。
【赏析2】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
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
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
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
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
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
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
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
“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役夫”是士卒自称。
“县官”指唐王朝。
“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
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
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
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
“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
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
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
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
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
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
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艺术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
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
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
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
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
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
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
”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