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第二章第一节
郑州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笔记-各章节重点总结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
(2)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中国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西方国家不仅对我国实行持续的封锁禁运,还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走向成熟,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4·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这些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5·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6·1.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选择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实践论》和《矛盾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从哲学方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系统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
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理论著作中,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并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一、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历史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1) 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2) 生产资料公有制;(3)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4) 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5) 国家只有社会管理的职能;(6) 实行产品经济;(7) 个人全面发展。
(二)列宁的探索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1、社会主义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和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
2、落后国家只能先建立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多种公有制并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等等。
(三)斯大林的探索斯大林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但他把苏联模式的特征看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四)我党在建国初期的探索我国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也曾出现过巨大的失误和偏差:“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1956年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提出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取得一些成绩。
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在政治上,要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我国政治生活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在经济上,要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积累与消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在文化上,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学艺术领域发扬民主。
这些思想都是正确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各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的认识是清楚的。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真正体现出优越性,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绪论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时代背景(2)历史依据(3)实践基础2、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这是由历史造成的:(1)是由邓小平担任党的总书记十年,从1956年党的巴达到1966年“文革”的重要经历形成的;(2)是由邓小平在文革十年中两次被打倒,特别是1976年的第二次被打倒的重要经历形成的;(3)是由1976年文革结束以后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推动拨乱反正,实现历史转折,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中所起的伟大历史作用形成的。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3、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初形态是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因为这次会议标着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这一理论从形成到成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党的十二大,这个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逐步发展,形成主题。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以后到党的十三大,这个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布全面改革。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促使我们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以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为标志,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指导,系统地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标志着这个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毛概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通过第一章的学习,要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少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这间的内在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三节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五节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髓”这个概念带有文学的味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由于这个精髓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因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需要首先了解党的思想路线。
可以说,第二章是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讨论而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的。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第二节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本章主要通过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识,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课件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 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 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
江泽民在十四大上作报告
●江泽民把“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 概括为党的思想 路线和邓小平理 论的精髓。
第 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进入21世纪, 对新形势下如何 坚持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提出了新 的要求。
江泽民强调, 马克思主义最重 要的理论品质是 与时俱进。
第 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内容
本章通过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讨论,从而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的核 心是实事求是。 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 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 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 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 证。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 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的同时, 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 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第 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 思想路线的含义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 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 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 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 的认识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 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
政党建设。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
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1860—1919)
分水岭: 1919年五四运
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
对 革 命 规 律 的 把 握 程 度
中共二大, 制订民主革 命纲领。单 纯工人运动 到统一战线 联合资产阶 级,国共第 一次合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由 来
马克思主义一词的首次出现是 19世纪60—70年代,当时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等人从 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
1883年3月14日马 克思逝世后,为了肯定马克思在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 发展
采取积极 引导、逐 步过渡的 方式
用和平方 法进行改 造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农业
突破先机械化、后集体化的设想,创造出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等适应不 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过渡形式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 条件。
大革命。
大革命失败后, 中共独立领导
民主革命, “枪杆子里面 夺政权”“工 农武装割据”, 走农村保卫城 市的革命新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会,特别是关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精神,为培养电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而开设的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课程设置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
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使、“、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研究、深刻领会、自觉接受并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研究本课程,对青年人自身成长、奉献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任务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完整、准确地向大学生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和总布局,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1.文字教材文字主教材是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该书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5版毛概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资料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阶段。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 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 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 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 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 本章教学重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国情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依据及意义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 的重要性。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 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21年7月,中 国共产党第一次 代表大会在上海 召开,从此,中 国革命开始有了 一个坚强的领导 核心,中国革命 也开始迈入一个 新的历史时期。
课间休息
目录Biblioteka 前页后页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 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 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 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 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 正民主共和国。
后页
2、初步形成时期
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 际结合起来,独立思考与解决中国革 命中的问题,初步论证了中国革命道 路的理论。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 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013毛概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中国的国情为依据,在中国革命的实践
和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土地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中国特 色革命道路的理论
1928年-1930年: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 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先占乡村,后 取城市”的战略,形成了关于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
(土地革命后期——抗战时期)
毛泽东指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 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 客观世界。”
解放战争的实践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抗战胜利后,围绕着建立什么样 国家的问题的较量 《论人民民主专政》系统论述 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是中国 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 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 人民军队建设、 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 等多方面问题,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 熟。
抗日战争的实践 —— 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40年前后: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 《<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 ——形成完整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国民革命的实践 ——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1926年前后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 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 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0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我们看问题不能从抽象的定义出 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 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凡是毛主席 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 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邓小平在思想路线上的贡献:
恢复实事求是,提出解放思想
把毛泽东倡导的思想路线概括为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 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标准”。
5
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 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 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 为中国的统一找到了历史之钥
6
江泽民提出了与时俱进, 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
7
与时俱进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深化认识主 要是强调与时俱进,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 品质是与时俱进,并把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的关键。
走自己的路意味着不断开拓创新。
18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 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
论创新。 (1)在理论重新上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3)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3
5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 早倡导者。 1929年6月,毛泽东在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 种种错误思想的一封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 一词。 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初步界定了中 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 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 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 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2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 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 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 的一系列问题”。
23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 “ 我们讲解放 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 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 想关系重大。如果思想不解放,一切工作就很难推 得动,本来可以办成的事情也办不成;反之,如果 思想解放了,想问题的思路就开了,办法就多了, 路子就宽了,本来很难办成的事情也能办成。
17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 想基础 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 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 到事业的成败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 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 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思 想路线为指导。
18
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 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 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以马克思主 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领 导和推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 论,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五四运动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1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诞生
辛亥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进行了前
仆后继 不屈不挠的斗争; 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戊戌变法 辛 亥革命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运动; 虽然每一次的革命运动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 18了51一年~定18的64影年 响太;但平天所国有运的斗争和探索终究没有摆19世脱纪失60败~9的0年命代运洋;务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
②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141918年;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 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 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性质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 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里领导人民革命 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 历史特点和时代特;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 近代中国的国情
新
11840年之前;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人民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选讲
第二章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一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 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是毛泽东在军 事上的原则;然而打仗要如此;领导革命 也要如此;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 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最先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2、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1,、含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3,、主要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理论4、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第三节:邓小平理论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第一次提出:2000年2月江泽民广东考察工作时2,、基础理论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3、主要内容: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第三周第2次课2学时)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次学习,掌握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给我们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简单回顾(讲授法;问答法;3分钟左右。
)
(二)讲解新课
第二章社会主义本质(板书)
第一节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板书)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界定(板书)
(讲授法;问答法;15分钟左右。
)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涵义
它是指每一学科或思想体系所要首先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学科内其他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贯穿和渗透到本学科其他问题的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其他问题能否正确地解决,取决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程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这一学科或思想体系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路线与方向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学说或思想体系的性质与方向。
第三,这一问题的成功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第四,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板书)
(讲授法;问答法;15分钟左右。
)
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是第一方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第二方面。
第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所呈现什么样的面貌,是“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实现和运行。
是“怎么样”的问题。
侧重于动态考察。
三、非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板书)
(讲授法;问答法;10分钟左右。
)
以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例:
前面讲过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第二部分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描述。
四、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板书)
(讲授法;问答法;40分钟左右。
)
(一)马克思、恩格斯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全部由社会直接占有。
第三,社会主义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和货币,社会生产完全由计划来控制和调节。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专政的镇压职能不再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消亡,变为非政治国家。
第六,社会主义不仅要同私有制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私有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新的社会文明。
(二)列宁
第一,初步形成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的思想。
第二,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还需要商品生产和食品交换。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四,按劳分配是借助商品货币关系和贸易来实现。
第五,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斯大林、毛泽东
第一,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
第二,照搬“本本”机械地界定社会主义。
第三,非此即彼绝对化地理解社会主义。
(四)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第一,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
第二,搞清楚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揭示其本质。
五、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板书)
(讲授法;问答法;15分钟左右。
)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60年代初——1978年)
第二阶段:开始探索阶段,主要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
第三阶段:初步形成阶段,重视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联系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
第四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90年代初)
第五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阶段(90年代初——至今)
五、作业
思考南街村现象。
六、主要参考资料
列宁《论合作社》
七、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