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德艺班)解析
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C。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D。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等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首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34;
C。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当中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并非艾青特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D。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绝密★启用前
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word文档资料
下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语文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
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考生注意:本试卷由试题和答题卡组成,所有答案要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能得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1.补出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2分)⑴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⑵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⑷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⑸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⑹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⑺ ,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⑻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⑼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⑽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⑾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⑿此日六军同驻马,。
(李商隐《马嵬》)二、课内古文阅读。
(29分)2.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每空0.5分,共3分)⑴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被称为。
著有《》(著作)。
⑵ 在诗歌的创作理论上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⑶ 的诗歌以古体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⑷鲁迅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⑸在晚唐的诗坛上,与杜牧并称的小李杜中的李是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每空1分,共9分)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⑷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⑸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⑺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⑻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⑼凡六百一十六言(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结构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善假于物也 / 不拘于时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⑴流血漂橹⑵非能水也⑶包举宇内⑷外连衡而斗诸侯⑸据崤函之固⑹尊贤而重士⑺ 追亡逐北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⑼天下非小弱也⑽小学而大遗⑾赢粮而影从⑿于其身也,则耻师焉A.⑴⑷⑺ /⑵⑻⑽ / ⑶⑾ / ⑸⑹ / ⑼ / ⑿B.⑴⑷ / ⑵⑻ / ⑶⑾ / ⑸⑹⑼ / ⑺⑿ / ⑽C.⑴⑷ / ⑵⑶⑻ / ⑸⑹⑽ / ⑺⑼ / ⑾⑿D.⑴⑷ / ⑵⑻ / ⑶⑾ / ⑸⑹⑽ / ⑺ / ⑼ / ⑿6.下列各项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率疲弊之卒D.君子生非异也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2分)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因河为池B.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不拘于时,学于余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可怪也欤8.翻译下列句子。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周考试题讲解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在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内地,即黄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主要屈边隅,即东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之间交错杂居,大分散,小聚居。
由于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自然分工的特点。
这种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以及地理上的互相联结和交错杂居,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
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
各民族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的考虑,需要不断扩大相互的经济往来,促使各民族之间进行物资交换,发生互通有无的各种联系。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最初的接触和交往就是由物质生产与物质利益而引起的。
我国北方包括东北、西北地区以高原、丘陵、大漠、森林为自然地理特征的广阔地带,高寒亢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人们,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借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存,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习俗和生产方式相近的游牧民族。
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掠夺性。
当经济需要进一步扩大或遇到天灾时,他们往往采取军事行动互相侵夺牧场,进而把这种争夺波及与之南邻的农业民族。
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他们在经济上不得不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
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和互补,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的隔阂,特别是因为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平等地互换物质。
贸易方式达不到目的,他们就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
这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抄掠行为,构成了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一中2025届高三下第一次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易经·系辞》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按照这个说法,诗词曲赋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都可归入无形的“道”的范畴,强调哲理和美学意义;而建筑与车舆、衣服、盆碗类似,属于有形的“器”的性质,注重实用性,兼顾审美,主要由匠人来制作,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少直接参与。
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界虽然巨匠辈出,巧夺天工,取得极高的成就,却一直缺乏理论总结。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相对得到主流阶层的追捧,出现了《园冶》《长物志》等理论名著,而在更广泛的建筑领域,相关学问备受冷落,虽然有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等官书和明代《鲁班经》之类的民间著述传世,但数量远远不及西方,而且主要内容都偏于实际操作层面的记述,没有太多的理论探索,与西方古罗马《建筑十书》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建筑名著差异很大。
19世纪末叶以来,随着清朝的衰落和灭亡,中国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筑行业走向衰微,源自欧美的现代建筑材料、结构和形式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使得拥有千年历史的华夏大地的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至今日,中国的建筑体系与世界其他国家完全趋同,与古代则大相径庭,广大建筑师对于传统的建筑技艺普遍感到生疏,绝大多数设计作品都近于西方建筑的翻版,失去了本土的文化基因。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德艺班)
平坝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半期语文试卷(德艺)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
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
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
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
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
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
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
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
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
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
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
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安顺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安顺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1. (2分)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只是B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陵:燕国地名C . 函封之函:用匣子D . 人不敢于仵视仵视:对着看,正眼看2. (2分)选出对加线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A . 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结束,了结)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惹事)B . 我自来又和你没甚冤仇(从来) 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就着菜把主食吃下)C . 只见那个官人和管营、差拨讲了礼(说明礼节) 送汤送水来营里与林冲吃(给)D . 权在营里开了个茶酒店(姑且) 多得林冲看顾(多亏)3. (2分)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 门衰:家门衰微。
祚(zuò作)薄:福薄B . 外无期(jī机)、功强近之亲: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人。
这些都是同族关系较近的人。
C . 茕茕孑立:无依无靠,孤孤单单。
茕:孤单无援的样子。
孑立:孤立无依。
D . 形影相吊:吊:悼念。
4. (2分) (2018高二上·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A . ①白,字太白,山东人②衡下车,治威严B . ①于是相如前进缶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C . ①于是公子立自责②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D . 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谢汉使曰:“武等实在”5. (2分) (2020高二下·长春月考)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与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 .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 . 不如因而善遇之C . 皆白衣冠以送之D . 乃夜驰之沛公军6. (2分)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①固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縢、固扃B . ①士当以器识为先,②倒戟以御公徒C . ①摭我华而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 . ①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7. (2分)下列选项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 . 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C . 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D . 不拘于时学于余8. (2分) (2019高二上·济南月考)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彼且恶乎待哉A . 岂余心之可惩B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C . 宁溘死以流亡兮D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9. (2分) (2019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端午节一般认为是纪念屈原的。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语文半期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讲解
平坝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社会、民族以及自然科学中物理、化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
只有具备主动拓展多方面知识的心胸和意识,才能提高古陶瓷鉴定的准确度,不至得出“盲人摸象”式的结论。
掌握陶瓷史的发展脉络、熟悉古陶瓷文献是从事鉴定工作的前提。
与此同时,还要弄清古陶瓷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把某时代、某地窑口烧制的瓷器特征汇入整个陶瓷发展史的长河中,把握其发展脉络。
如唐代陶瓷的造型丰腴,无论南北各地,或陶或瓷,乃至金银器等,造型都呈现出丰满壮美的艺术风格。
1974年,扬州市唐城遗址出土一件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
其造型丰腴健硕,肩部捏塑小双系,通体青黄色釉,器身布满褐绿彩点绘的联珠纹卷云及莲花、荷叶纹饰。
这是唐代长沙窑创烧的新品种,它打破了从前以青、黑、白单色釉为饰的生产格局,在彩瓷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社会环境与人们审美取向的影响下,同时代各类器物的艺术风格均有共性。
某时期流行的纹饰,必然会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各类器物上。
如盛行于唐代的宝相花纹饰,在当时生产的金银器、铜镜、三彩器、织锦等各类产品中均有表现。
比较研究是古陶瓷鉴定中最重要的内容,它需广泛搜集各方面资讯,进行大量实践,将待鉴品与标准器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古陶瓷的时代特征及变化规律。
标准器是古陶瓷鉴定的参照物,包括考古材料中纪年墓出土的陶瓷器,文化层中的陶瓷器,古代沉船、窖藏、古窑址中出土的陶瓷器以及带年号款的陶瓷器等。
它们是鉴定古陶瓷的标尺和依据,将这些标准器与待鉴品的造型、胎釉、及工艺技法等特征相比较,就可判断出待鉴品的年代、真伪、窑口等。
标准器是学习古陶瓷鉴定的基础教材,只有牢记它们的特征,才能练就过硬的鉴定本领。
传统“目鉴”需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应多找问题,不能轻易下结论。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5分)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
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 , 西北文化则是;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西北文化则是。
二、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联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使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安顺市平坝第一中学2022第二学期高一质量检测试卷语文
安顺市平坝第一中学2022第二学期高一质量检测试卷语文一、选择题。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苋菜长老了,主茎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许小段,入臭坛(说明)。
B、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记叙)。
C、XX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描写)。
D、XX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从不委屈自己的兴味而随波逐流,他的散文有一种无功利的酒脱(议论)。
2、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括号内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双关)。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比拟)。
C、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比喻)。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借代)。
二、古诗默写。
1、古诗文默写填空(1)(),童稚携壶浆。
(2)(),青山郭外斜。
(3)(),吟鞭东指即天涯。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自将磨洗认前朝。
(6)()影布石上。
(7)伤心秦汉经行处,()。
(8)《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XX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9)《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劳作的诗句是()。
三、填空题。
1、请你为下面文段空缺处选填恰当的诗句。
古典诗词不仅深深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也和当代生活紧密相连。
传统节日来临,①()是我们共同的感受。
农历新年伊始,我们②();十五月圆,我们心中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门在外,我们不仅在③()中感叹④(),更在⑤中感念⑥()。
A、月是故乡明。
B、慈母手中线。
C、低头思故乡。
D、每逢佳节倍思亲。
E、欲作家书意万重。
F、总把新桃换旧符。
2、古时有一句交友名言“君子之交()”,意思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纯洁,纯粹,平淡如水,不尚虚华,不会因时间、地位、利益的变化而变化。
四、作文。
一个的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
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
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贵州省安顺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7分)1. (6分)(2017·泉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
《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有“纸、笔”等物。
“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
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
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
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
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纸”就此产生了。
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元代至元26年,曹大三因避乱率族人迁居小岭。
初期条件十分艰苦,为谋求生计,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
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
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
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
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
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
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
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外,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
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
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
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英语下学期期中试题(德智、德能班)
平坝第一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德能德智)第I卷(选择题,共10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How does the man usually go to school?A.By bike.B.By bus.C. By subway.2.Who has been sick?A.The woman.B.Alice.C.The woman’s sister.3.What will the man do next?A.Go to sleep.B.Go home.C.Call his wife.4.Why is the man going to Boston?A.To have a job interview.B.To see his parents.C.To visit his grandparents.5.What is the woman doing?A.Cheering the man up.B.Criticizing(批评)the man.C.Praising the man.第二节(共1 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Why did the man buy the bike?A.He lost his last bike.B.He wanted to lose weight.C.He didn’t want to drive a car in the city.7.What advantage does the man mention?A.Riding a bike is good exercise.B.It will save him a lot of money.C.He needn’t worry about parking.。
安顺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安顺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20·石嘴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垃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理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________。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________利用。
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远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________,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拉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曼延重复层出不穷责无旁贷B . 漫延重复屡见不鲜责无旁贷C . 曼延反复屡见不鲜义不容辞D . 漫延反复层出不穷义不容辞(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B . 居民的责任是分类投放,政府的责任是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贵州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坝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半期语文试卷(德艺)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
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
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
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
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
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
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
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到日本九州。
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
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
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
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
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
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
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
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意味着中国由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走向商品经济转变,同时也使中国更多更主动地走向世界。
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历史转折的开端相联系,一个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另一个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摘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1.下列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初朝廷禁用金银进行交易,因此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并没有开始。
B.正统初年明英宗颁布“弛用银之禁”的诏令,表明白银开始货币化。
C.明代白银货币化虽然是从民间开始的,但后来朝廷的推行加快了它的进程。
D.明代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促使白银成为了合法货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代嘉靖年间,由于国家经济恶化,财政困难,最终形成了白银入不敷出的局面。
B.16世纪中叶以前日本向中国输出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白银并不占主要地位。
C.戈迪尼奥这所以称中国为“吸泵”,是因为明代中国吸纳了全球数量庞大的白银。
D.白银货币化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和中国商品的进一步走向世界。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16世纪中叶以后,在日本各种输出品中,最爱中国欢迎并得到大量交易的是白银。
B.西方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是寻求黄金,因此西班牙早期在美洲的主要矿产是黄金。
C.美洲白银不仅从菲律宾,也从欧洲经过印度流入中国,这就带动了更多地区的贸易。
D.晚明时期,中国对于白银的巨大需求,是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根本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古代国君的谦称B填然鼓.之战鼓C弃甲曳兵而走.逃跑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5.选出一项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蚓无爪牙之利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青,取之于蓝3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仅。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蓄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饿,国君就能称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仁政开始,层层深入,有力地阐述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8.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黔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其间旦暮闻何物,。
,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2),。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过,。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3)庄生晓梦迷蝴蝶,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吴良镛:筑梦人生①1922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
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
1937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学1940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
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
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
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萦绕着浓密的困惑。
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
”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
“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补丁或绣上图案。
”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房体系的构想。
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
菊儿胡同居民曾一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
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
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他不辞辛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
改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
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梦想。
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
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桃李芬芳。
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
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
在1999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
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⑥2008年,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视察时突发脑梗,被医生判断为难以再行走。
但他按照科学方法刻苦锻炼,努力坚持,很快就可以走路了。
出院那天,满头银发的他亲笔完成了一幅书法作品。
苍劲有力的字迹,与绚烂的晚霞交相辉映。
医生说,吴老不仅给建筑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奇迹,也创造了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奇迹。
⑦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中国两院院士、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人居学会主席……数不清的荣誉和成就并未让吴良镛停下前进的步履。
他每每凝思:“人们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觉得建筑更是遗憾的艺术……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摘编自田雅婷《吴良镛:筑梦人生》)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依次记述了吴良镛的青少年经历、国际声望、事业追求及成就,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B.青少年时期的家国之痛对吴良镛树立毕生筑梦为民居的理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经过不断思考和创造性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领军者。
C.1999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