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第8套)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8分)1.填空题(6分,每空1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
(《诗经·》)(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2.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 B.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二、阅读(62分)(一)阅读下文,回答3-7题。
(15分)(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
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
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
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
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
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
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科试题参考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科参考答案一、1.A(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由前文的“无奈”一词,可知①应选“彷徨”。
积淀:积累沉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沉淀:凝聚,积累。
由后文的“文化素养”一词,可知②应选“积淀”。
留连:指舍不得离去。
留恋:指依恋牵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离开。
由语境知③应选“留连”。
)2.A(①不合语法。
蓄势待发:指随时准备进攻,原意是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
该成语后面不能接宾语;②对象错误。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不能用在“石窟”上;③顺风吹火:比喻乘便行事,并不费力。
符合语境;④用错对象。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只能对自己使用,不能对别人使用;⑤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使用正确;⑥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使用正确。
)3.C(A项缺少宾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少”后加上“的状况”;B 项语序不当,应为“研发、注册”;D项句式杂糅,应把“G20”前的“了”改为“的”;成分残缺,于“在各国”前加“这次会议”。
)4.B(③句中“但”一词表示对上文的转折,表示新的观点,故③应填入第一个横线处。
⑥句承接上句,表明发生的具体改变是什么,故⑥应填入第二个横线处。
⑤句开始具体阐明变化的表现,“在……”表示大背景,故⑤应填入第三个横线处。
④是具体阐明变化的表现,并有主语“人们”,故④应填入第四个横线处。
②进一步说明人们的变化,与④句共主语,故②应填入第五个横线处。
①“反而”与前句中“不再”构成关联,是对分享经济的说明,故①应填入第六个横线处。
本题应依次填入③⑥⑤④②①,与B项相符。
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二、5.C(绳,制裁,惩治。
可结合成语“绳之以法”来理解)6.C(C连词,表顺承;A介词,把/介词,因为;B动词,作为/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D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助词,表停顿)7.A8.C(C项的“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一句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后,还是按照原来的法度惩治。
2018至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加答案
2018至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加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考查内容:以必修一为主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左传》的叙事艺术童庆炳任何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
这是普通常识。
但在文学叙事中,就出现了两个时间:一个是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是讲故事人讲的时间。
原本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可以称为“故事时间”;讲故事人可以根据讲故事人的需要,把时间打乱,把后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讲,或把前面发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讲,这就是所谓的“文本时间”。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顺时序的演进多,而逆时序的演进少。
《左传》中倒叙、插叙也有,但不是很多,“几大战役”的描写莫不按自然时间演进。
可能受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左传》影响,像后来的《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不如此为何《左传》和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多按自然时间顺叙呢?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尚农”,是一种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看重耕田种地,而耕田种地当然要对四时的更替特别敏感。
因为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
守时、顺时,是中国古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谓“不误农时”。
就是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活动的人来说,也明白“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道理。
这种从农业文明所滋长出来的文化观念,都不能不影响叙事文学对于事件演进时间的把握与运用。
即从守时到顺时,折射到文学叙事上则是更重视顺叙,认为顺叙最为自然,也最能为大家所接受。
《左传》和其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即使有倒叙的逆时间演进,也与西方神话、小说的那种倒叙的功能有所不同。
西方叙事作品擅长逆时的倒叙演进,把人带到一种令人震惊的、出人意料的状态中,由此造成强烈的悬念,出现惊心动魄的效果。
这就让人联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来往做生意,此时还是风平浪静,突然风暴兴起,船只摇荡,甚至不幸沉没。
因此西方小说的倒叙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也有逆时的倒叙演进,但往往是激烈冲突过后的一种绵长的回忆,一般很少那种惊心动魄的效果。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基础知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瞭.望(liào) 忧悒.(yì) 蓊.郁(wěng) 气氛.(fèn)B. 追溯.(sù) 独处.(chǔ) 肴馔.(zhuàn) 惆怅.(chàng)C. 蜿.蜒(wān) 嬉.戏(xī) 蠕.动(rú) 给.予(jǐ)D. 卓.越(zhuó) 百舸.(gě) 摇曳.(yè) 驯.服(xùn)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 湍急怀揣磕绊搅绊B. 饿桴蜉蝣嫉妒愤世嫉俗C. 黯淡黯然艾蒿竹篙D. 曙光署假潦草缭绕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张总工程师在极端困难的下,也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②从他那斯文的气质和文雅的谈吐中,不难判断他是一个知识的人。
③王局长只是随便地在下级送来的文件上画了个圈,并未写任何。
A. 境遇渊博评语B. 处境广博评语C. 境遇广博批语D. 处境渊博批语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就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
B. 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
不应该悲天悯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C.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 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随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B.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20182019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科参考答案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级语文科参照答案数目:全级一、 1.A(徘徊:走来走去,迟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徜徉:安自在地步行。
由前文的“无奈”一,可知① “徘徊”。
淀:累积淀;所累积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等)。
积淀:凝集,累。
由后文的“文化修养”一,可知② “ 淀”。
留:指舍不得离开。
迷恋:指迷恋挂某个地方不忍舍弃或走开。
由境知③ “留”。
)2. A(①不合法。
蓄待:指随准攻,原意是半蹲着的人随准站起来冲出去。
成后边不可以接;② 象。
俯拾即是:俯:低,哈腰;即:就;只需低下来取,到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不可以用在“石窟” 上;③ 吹火:比乘便行事,其实不力。
切合境;④用象。
姑妄语之:临时随意,不必定有什么道理。
只好自己使用,不可以人使用;⑤不一:原指文章写得很好,人不可以再添一句;后也比一言不,使用正确;⑥ 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取代呜咽。
使用正确。
)3. C( A 缺乏,在“ 密集型多本科技密集型少”后加上“的情况”; B 序不妥,“研、注册” ; D 句式糅,把“G20”前的“了”改“的”;成分残破,于“在各国”前加“ 次会”。
)4.B(③句中“但”一表示上文的折,表示新的点,故③ 填入第一个横。
⑥句承接上句,表示生的详细改是什么,故⑥ 填入第二个横。
⑤句开始详细明化的表,“在⋯⋯”表示大背景,故⑤ 填入第三个横。
④是详细明化的表,并有主“人”,故④ 填入第四个横。
② 一步明人的化,与④句共主,故② 填入第五个横。
①“反而”与前句中“不再”组成关,是分享的明,故① 填入第六个横。
本挨次填入③⑥⑤④②①,与 B 符合。
上,本答案 B 。
)二、 5.C(,制裁,治。
可合成“ 之以法”来理解)6. C(C ,表承; A 介,把 / 介,因; B ,作 / 介,与“所” 用,表被; D 助,附在的或短以后,成名性短,⋯⋯的人/ 助,表停)7. A8. C(C 的“并建从今后都减刑”一句与原文不符,原文表述“俟秋成,当依旧法”意思是等到秋季有了收成后,是依照本来的法度治。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从南北朝到晚唐宋初,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其规模、造诣足以和希腊雕塑艺术。
在此期间涌现出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大型雕塑群,无一不让今天的艺术家们。
可是,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对这些艺术作品却。
A. 并肩望洋兴叹视而不见B. 并肩赞不绝口侧目而视C. 比肩赞不绝口视而不见D. 比肩望洋兴叹侧目而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并肩:(1)肩并肩地挨着。
(2)比喻团结合作,行动一致。
比肩:比喻地位相等。
第一句话是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和希腊雕塑艺术比较,所以应填“比肩”。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
今天的艺术家们面对敦煌石窟等大型雕塑群应该是“赞不绝口”。
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结合前面语境,从情感色彩来看,唐宋以来的文人画家对敦煌石窟艺术作品应为“视而不见”。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迷迷蒙蒙的雨,使得雨巷宛如一位蒙上面纱的少女。
人教版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百舸.(gě)媲.美(pì)载.体(zài)昙.花一现(tán)B. 旋.涡(xuàn)烙.印(luò)庇.护(bì)玲珑剔.透(tī)C. 炫.耀(xuàn)慰藉.(jia)对峙.(shì)沁.人脾胃(qìn)D. 笤.帚(tiáo)吮.吸(yǔn)褶.皱(zh?)残羹冷炙.(zhì)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匮乏惆怅礼上往来抱残守缺B. 脉搏坐落漫不经心邯郸学步C. 思辨威摄凋虫小技斑驳陆离D. 淳朴寥廓消声匿迹为虎作伥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美国的伟人和精英都对扑克情有独钟,从政客到将军再到产业大亨,概莫能外....。
B.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既有财经名流的高谈阔论....,又有普通观众的对话交流。
C. 济南市交通局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各项工作开展的绘声..绘色..,形象得到整体提升。
D. 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但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应运而生....,这是需要警惕的。
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摆脱了功利之争,田园山水诗人便有了一种恬静的心境。
②由于公司上下精打细算,仅第一季度就经费近百万元。
③过去,凡是作弊的行为,都令人,可是今天,小到一般的考试作弊,大到学术科研的作弊,有的人竟然习见不惊。
A. 淡薄节余不耻B. 淡泊结余不耻C. 淡薄结余不齿D. 淡泊节余不齿5.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一个人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他有善良的动机,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018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11月19日下午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一篇小品文《摄影小史》中曾经为我们讲述了早期摄影作品的独特属性:由于达盖尔摄影术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使得照片产生了如同古典绘画一般富有“灵韵”的艺术性。
被拍摄的人,因为“在经受了长时间的曝光后,好像走入了影像”。
本雅明这样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拍照不再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是对我们生活瞬间的随时捕捉。
相比于此前达盖尔摄影术中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底版,如今的拍照恰恰陷入到了一切皆为复制品的任意狂欢。
人的生存方式也因为这种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镜像化生存。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随时被记录在镜头之下。
人们已经失去了本雅明所描述的面对镜头时候的恐惧感,在经历了无数次镜头体验之后,已经懂得如何以独属于其个人的标志性的表情展现自身:严肃的人在镜头前一贯严肃,搞怪的人在镜头前一贯搞怪。
原因很简单。
因为镜头已经变成了社会中他人的眼光,它的存在约束着我们,它让我们在镜头前不能放纵自我,相反,我们要呈现一个我们想让他人如何来看待我的那个面向。
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赋予这种镜像式生存更多的丰富性。
它一方面通过不断提高像素,让照片的清晰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豢养出各色美颜的APP,给原本极度清晰的照片加上滤镜,从而让原本照出的细部纹理再一次变得柔和与模糊,降低了的清晰度,让照片生长出了本雅明式的“灵韵”光泽,这原本也算是现代人用技术来抵抗技术的一种手段:用技术来弥合那些因技术而被毁掉的“灵韵”。
但由于拍照已经成为了一个他者的眼光,无处不在,这种滤镜化的存在所赋予照片的灵韵失去了自然性,多了诸多人为性。
经过滤镜的照片不再真实地记录人物与世界,而是为了按照拍摄者的意图来展现被拍摄者。
(精品)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
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其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
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
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
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
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
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定远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大多数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友情提醒:本卷共6 页,满分为16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15 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们初学为文,一看题目便接着搔首踟蹰,不知如何落笔,即便,敷衍成篇,自己也觉得索然寡味。
度过苦涩阶段便又是一种境界,提起笔来对于什么都有意见,有时一事未竟而枝节横生,有时旁征博引而轻重倒置,,下笔不能自休。
知道割爱才能进入第三阶段,对不恰当的内容要地加以削删,所谓“徇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A. 披肝沥胆纷纷扬扬大刀阔斧B. 搜索枯肠洋洋洒洒大刀阔斧C. 披肝沥胆洋洋洒洒大张旗鼓D. 搜索枯肠纷纷扬扬大张旗鼓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 ③⑥⑤①④②B. ③⑥⑤④②①C. ⑤⑥③①④②D. ⑤⑥③④②①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住建部将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步伐,推进国有租赁企业建设的进程,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引领和调控B. 中国当前正从生产低端、廉价产品的加工厂向为世界提供先进、优质装备的重要基地升级,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正在悄然提高C. 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 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D. 高校应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的招聘信息,通过项目推介、组建社团等方式,为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相关服务4.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配套K12】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
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
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
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含解析)一、本大题共4小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与.(yǔ)会供.(gōng)给竹篙.(hāo)相.(xiàng)机行事B. 押解.(jiè)颈.(jǐng)椎应.(yìng)届风靡.(mí)一时C. 辟.(pì)谣佣.(yōng)金病菌.(jūn)强.(qiáng)词夺理D. 碑帖.(tiè)粗犷.(guǎng)下载.(zài)人才济济..(jǐ)【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区分多音字的字音,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音。
平时应多积累牢记,特别注意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
A项,与(yù)会,竹篙(gāo);B项,应(yīng)届,风靡(mǐ)一时;C项,佣(yòng)金,强(qiǎng)词夺理。
故选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脉搏打蜡名信片惊滔骇浪B. 竣工平添水龙头人才辈出C. 沉湎账簿渡假村额首称庆D. 坐阵盘碟挖墙脚出奇不意【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通过理解词义来区别字形。
平时应多积累牢记。
A 项,明信片、惊涛骇浪;C项,度假村、额手称庆;D项,坐镇、出其不意。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讲话和写文章一般不宜把成语用得过多,否则就容易因词语堆砌,给人带来掉书袋、矫.揉造作...之感。
B.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在航天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伟大创造,由其带动的其他发明更是罄竹难书....,数不胜数。
C. 随着西溪湿地的开发,杭州城西已经从城乡结合部变成了风景优美、设施便利的宜居之地,该区楼盘也变得炙手可热....。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150分,共8页)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②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③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人教版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一语文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干瘪(biě)啮(niè)噬自怨自艾(ài)翘(qiáo)首以待....B.百舸(gě)癖(pǐ)好引吭(háng)高歌恪(kè)尽职守....C.瞳孔(tóng)休憩(qì)战战兢兢(kè)徜徉(cháng yáng)......D.轻蔑(mì)摭(zhí)拾甫(pǔ)建惆怅(chóu ch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慰籍闲暇想入非非真金不怕火炼B.时髦麻痹真知灼见不废吹灰之力C.震撼捏造一慨而论学而不思则罔D.疑窦骐骥按部就班青出于蓝胜于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⑴小屋 ______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⑵我时时 _______在中国古典诗歌地天地里,体会最细微地感情,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
⑶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 ___________的组成部分。
A.度过徜徉置疑B.度过徘徊质疑C.渡过徘徊置疑D.渡过徜徉质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D.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一是打造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
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
倒是《中国达人秀》才艺无门槛,感人的故事是其最独特之处,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一个有益的突破。
而《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
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
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
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7日)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的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C、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史记·项羽本纪》)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到B、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C、约为婚姻..婚姻:男女结婚 D、不如因.善遇之因:趁机5、回忆以下句子,全都与“得复见将军于此”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沛公安在?⑤见燕使者咸阳宫。
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A、②③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①②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后,连夜赶到项羽的军营,告诉张良,劝他跟自己走,不然的话,就会和刘邦一起死去。
B、张良很忠诚,他不愿意这时离开刘邦逃亡,而是及时告诉了刘邦,有很冷静地给刘邦出了计策。
C、这天正值项伯的生日,刘邦奉一杯酒祝项伯长寿。
项伯连夜离开刘邦的军营,并劝项羽不要攻打刘邦。
D、刘邦几句话就化解了项羽的疑虑,项羽还道出是曹无伤告的密。
可见项羽胸无城府,轻信他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分)(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8、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9、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但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再别康桥》)(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易水上,······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4)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题。
(25分)怀念萧珊巴金①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
②她是我的一个读者。
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第一次同她见面。
一九三八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两个在桂林像朋友似的住在一起。
一九四四年我们在贵阳结婚。
我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对她的成长我应当负很大的责任。
她同我谈了八年的恋爱,后来到贵阳旅行结婚,只印发了一个通知,没有摆过一桌酒席。
从贵阳我和她先后到了重庆,住在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门市部楼梯下七八个平方米的小屋里。
她托人买了四只玻璃杯开始组织我们的小家庭。
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③在抗日战争紧张的时期,我们一起在日军进城以前十多个小时逃离广州,我们从广东到广西,从昆明到桂林,从金华到温州,我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
在那些年代,每当我落在困苦的境地里、朋友们各奔前程的时候,她总是亲切地在我耳边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
”的确,只有她最后一次进手术室之前她才说过这样一句:“我们要分别了。
”④我同她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