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一.德育概述
二.德育内容
三.德育模式
四.德育过程
五.德育原则
六.德育方法
七.德育途径
1.概念
2.任务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社会行动模式
(六)集体教育模式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知行统一
(三)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四)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六)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八)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一)说服教育
(二)情感陶冶
(三)实践锻炼
(四)榜样示范
(五)自我教育
(六)品德评价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二)间接的道德教育
直接的道德教学
德育课程
间接的道德教育
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
间接的道德教育方式。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 德育
(三)特征与评价
基本特征 麦克菲尔和诺丁斯在著作中都曾指出其理 论原理受布贝尔(M.Buber)“我—你”关 系的影响; 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对他们 周围的成人,主要是教育者和家长的看法; 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价值澄清模式
(一)理论前提
价值澄清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 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 种道德教育模式”。
(二)主要观点
a)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 b)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 行为。 c)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 d)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 e)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 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f) 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 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指在思想品 德教育过程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 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是由苏联教 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马卡连柯又将其称为“平行 教育”原则。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五、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 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 言行作出判断的方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以上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都是进行德育所不 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它 们是不可分割、彼此有机联系着的整个方法体系, 并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通过教育个人巩固和促进集体的发 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本质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职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它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的道德。
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德育的功能(两大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变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过程。
而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德育则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于德育进行思想疏导,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作用。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 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道德认识——知——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情——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意——持之以衡 道德行为——行——导之以行
•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开展的 。
• 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 •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堂稳固*题目精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2000]
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2000]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说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典 范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鼓
道德两难故事1
•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 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创造并 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假设偷取药品就违背 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那么;假设遵守 社会规那么,就使妻子等死。
道德两难故事2
•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 野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 改变主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 说他仅挣了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 野营。在他去野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 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 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的青年人 认为正确的行为从根本上说,不是按照法律条文, 而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因此如果感到现有 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有秩序的 方式进行。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 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 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 护生命是更高的原那么,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说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 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只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3.能力方面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3逐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4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5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6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具有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4.知识方面1了解和掌握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2知道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4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四、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的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2.学生的年龄特征;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1.政治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法制教育及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其内容主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国家的政策法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革命传统和革命理想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等;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培养及社会公德的教育;其具体内容包括: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道德思维能力及道德信念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4.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为杜绝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发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激励性原则; 2预防为主的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愉悦性原则; 5支援性原则;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二、德育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发展的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1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2内容、形式的多样性;3对象的有限性; 4科学性和有效性;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2.正面教育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3.知行统一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德育原蒯;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3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1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5.因材施教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实际出发,根据其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育的德育原则;1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2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3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德育;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的原则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二、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一说服教育法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其具体方式有:1.讲解法采用这一方法要求教育者做到:1认真研究学生,增强德育的针对性;2充分挖掘典型材料,力保德育的思想性、科学性;3选用正确方法,确保德育的实效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谈话法这是教师就某一思想道德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以使学生明白事理的方法;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1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2谈话要富有启发性;3要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的习惯,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坚持真理, 勇于改正错误;4谈话过程中要有师生地互动交流,教师不要漠视学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切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5个别谈话要经常广泛地进行,以免学生误解个别谈话的意义;3.讨论法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某一个或某些思想道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辩论和探讨,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方法,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运用讨论法应注意如下要求:1确定好讨论题目;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和鼓励学生敞开思想,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及时修正学生的错误;3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评价和总结;4.阅读指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和文件,以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方法;运用阅读指导法要求我们:1要教会学生阅读政治课本; 2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学科课本; 3要课内外结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4定期不定期地召开阅读经验交流座谈会;二榜样示范法它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情感陶冶法它是只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1.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的学生、生活环境;团结向上、民主平等的班风、校风;清洁、舒适、雅静的家庭学习、生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四品德评价法它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运用品德评价法时,应注意如下要求: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五实际锻炼法它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运用实际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1.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①道德发展是学习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②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③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道德教育论该模式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韵一致性;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引入性提问的策略把师生引进对道德争端的讨论,并不断地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提问有四种深入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3.简要的评论1认知模式的缺陷①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②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③阶段理论有缺陷;④在批评传统德育靠机械重复训练的做法时却完垒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2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该模式的特色在于:①提出以公正观发展为主线的德育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实际研究,作出了完整的理性阐述;②建构了较为科学的道德发展观,提出智力与道德判断力关系的一般观点;③通过实验建立了崭新的学校德育模式,如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等,提出课堂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过程,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学校德育的功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①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判断发展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在实际应用中应不断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②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③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二体谅模式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1设身处地设身处地的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2证明规则证明规则的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3付诸行动付诸行动的目的在于:如果是你,“会怎样做”的问题;3.简要评论1体谅模式的理论上的缺陷①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但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②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它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该丛书生命力强,另一方面表明麦克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体谅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一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讲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题;我国的一些学校正在开展这方面的试验和研究,体谅模式对于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②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③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三社会模仿模式1.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为此,主张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1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2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3道德教育应从入的人格形成出发;4榜样对品德的作用;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1社会学习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理论拼凑的痕迹还很明显,缺乏深入细致持之以恒的贯穿力;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理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在疑问;在德育实验中缺乏具体的教育策略,很难在学校德育中实施,等等;2社会学习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主要贡献表现在:①在吸收其他学派的基础上,发展了行为主义,使之对人的道德行为作出更合理的阐释,对德育工作有很大的意义;②在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统论述了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和途径;③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第九章德育核心提示:第九章第九章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9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精神,拥护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 设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 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 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和 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 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 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在古代并没有“德育”概念,几乎所有的 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到了18世纪后期,德 国哲学家康德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 曾使用过“德育”一词。19世纪中叶,英 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则 明确把教育划分为:德育、智育、体育, 以后教育界普遍使用此概念。 我国使用德育一词是在清末,严复翻译斯 宾塞的《教育论》中使用该词,梁启超在 1910年以《德育鉴》为题出版专著,1906 年王国维在论述教育宗旨时明确将德育、 智育、体育相并列使用,此后这一概念被 国人广泛使用。
初中阶段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4 .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高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 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 7.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 8.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1.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基本 要素。他们的内容不同、作用不同。
①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 处理这些关系的准则、规范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待 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是产生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形成思想 品德的基础。 ②情—即道德情感,它是根据一定道德需要、道德原 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 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识而产生和发展的,在思 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情感是认识升华为信念, 转化为行为的中间环节,起着动力的作用。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9 10 德育与班级管理
6.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从联系上说,德育只有遵循人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有限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0.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发挥本班认可教师的作用,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怎样建立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对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是班级的____、____和____,是学校办学思想的____,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____,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____。(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贯彻者,纽带,桥梁)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 行——德的行为,是人对思想品德的认
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
• 知易行难?
• 知难行易?
• 毛泽东: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并不难,难的 是一辈子做好事。
• 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仅要“听 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 外界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思想品德 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 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 合的过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方面是德育的 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多方面 活动和交往,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过程
• (五)自我修养法 • 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
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一种方 法。
•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 与锻炼、慎独、立志等。
• 注意:第一,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需要。 • 指导学生确立修养目标、方向、计划,积极进行
自我评价,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道德教育:社会道德品质、品德
二、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 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一定的方法,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施加系统 影响,启发、引导其能动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 社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 想品德的过程。
• (二)生活教育
•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了解生活常 识,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 正确的生活观,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促进 其个体生活与群体生活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的教育。
教育学 第九章 德育
场景四:陕西一伙中学生将一个女乞丐活活打死;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 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德育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 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 年健康成长 的条件和保 证。
德育实现 教育目的 的条件和 保证。
德育的意义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 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 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品德的活动。
Company Logo
智育不合格出次品,体育不合格出废品,德育不合格出危险品。
场景一:在学校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墙壁上有鞋印,地板上有打倒的牛 奶,寝室里有胡乱堆放的鞋袜,但学生却一个顶一个的干净。学生不是不 讲卫生,而是只讲个人卫生不讲公共卫生,只在乎自己不在乎集体和他 人; 场景二:2008年5月19至5月21号,全国哀悼日,每天默哀三分钟,有些孩子 在这三分钟里故意发出声响,随意走动,看的老师心里阵阵发凉; 场景三:河南省信阳市358厂高级中学的高三女生马娟为了不在考试竞争中失 败,居然买来硫酸,半夜泼向熟睡的同学张静。泼硫酸的马娟一审被判处死 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ompany Logo
第二节 德育过程
情:正如《孟子· 公孙丑上》所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 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 心。” 很多古人相信:高尚情感是促使人们产生道德行为 的动力。如,《老子· 六十七章》说:“我有三宝,持 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 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篇:第九章德育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与性质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活动。
德育工作促进受教育者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二.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2.德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发展,是其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障;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之一;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人的条件和保证。
三.功能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个体性功能;对个体发展产生实际影响,包括生存、发展和共享功能(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教育性功能;德育具有“教育性”或价值属性;德育子系统对教育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品德的实质及结构(一)品德概念: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它是道德准则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具有以下特征:以某种道德意识或观念为基础;与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具有稳定的倾向性和特征。
(二)品德心理构成: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1、道德认知:(品德核心)是指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道德认知识个体道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2、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号题目答案A
1榜样法是以他人的( )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ACD高尚思想
2学校德育的途径包括( )。
ABCDE 政治课教学
3运用说服法时应注意的要求是( )。
ABCD 明确目的性
4德育过程的矛盾是( )。
ADE 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实际水平的矛盾
5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要注意的是( )。
BCE 坚持严格要求
6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是( )。
ABCE教育者
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 )等因素进行培养和提高的
过程。
ABCD知
8广义的德育包括三部分基本构成,指的是()。
ABD政治教育
9小明喜欢睡懒觉,因而上学经常迟到。
经过班主任
的教育,他已有所好转,连续两个星期不迟到了。
最近天气转冷,他又开始赖床不起,并重新出现了
迟到现象。
这反映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
)。
AD长期性
10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
ACD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11说服教育法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 )。
ABCD
讲解、报
告
12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ABCD遗传13属于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是( )。
ACD奖励
14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包括( )。
ABCD 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15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
ACDE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6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创立了一整套集体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
ABCE
平行教育
影响原则
17诺丁斯从关怀伦理学的角度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当特
别强调的四种主要成分是( )。
ABDE榜样
18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是( )。
ABC 要组织学生系统地学习社会理论和道德规范
19榜样示范法的形式主要是( )。
ABC 伟人的典范
20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这种途
径主要是( )。
BCD校会
21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 )。
ABCD 提高中学生的道德认识
22个体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
ABCD道德认识
23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中学生道德
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
ABCD
从结果到
动机
24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中的习俗水平包括(
)阶段。
AC
好孩子定
向
25德育内容中“三生教育”指的是( )。
BCD 生态教育
26以下属于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基本内容的是(
)。
ABCDE
爱国主义
教育和国
际主义教
育
27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 )共同参与。
ABC学校
28关注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者是( )。
BD拉斯思29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 )。
CD动荡性30学校中承担德育职责的有( )。
ABCD学科教师
B C D E F G 传奇经历模范行为卓越成就
班主任工
作劳动共青团活动课外活动与校外活
富有知识
性、趣味注意时机以诚待人调动学生主动性
德育与智育的矛盾德育与教
学过程的
矛盾
受教育者与德育
内容、方法的矛
盾
受教育者
自身思想
品德内部
诸要素之
间的矛盾
注重宣传与教育发扬民
主,获得
群众支持
与启发说服相结
合
公平、正
确、合情
合理
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情意行
思想教育心理健康
教育道德教育
连续性复杂性反复性曲折性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以表扬激
励为主,
坚持正面
教育
因势利导,循循
善诱
谈话、讨论参观、访
问阅读书籍报刊
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摆事实、
讲道理操行评定惩罚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
及道德传
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
德形成、发展的
规律及心理特征
人生观教育争取实现
包括台湾
在内的祖
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
和平
自觉的纪律尊重与要
求结合的
原则道德两难前景教育
对话故事实践认可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
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教师要以
身作则,
言行一致。
坚持正面启发,
积极疏导。
教育者的示范同龄人中
的优秀学
生的示范
动画片中的英雄
人物
生产劳动勤工俭学
活动社会政治活动
锻炼中学生的道德意志丰富中学
生的道德
情感
训练中学生的道
德行为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从片面到全面从态度到
行为从对人到对己
惩罚与服从为定向法律与秩
序为定向普遍伦理为定向
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道德教育 马克思
主义常识
教育理想教育
民主与法
制教育
家庭社会环境
皮亚杰诺丁斯科尔伯格模仿性阶段性连续性
班主任校长政教处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