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0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写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条件。
3. 了解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 DNA复制的概念和意义。
2. DNA复制的过程和条件。
三、教学难点1. DNA复制过程的细节。
2. 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DNA复制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3. 学生实验材料:DNA样品、DNA酶、核苷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DNA复制的案例,引发学生对DNA复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DNA复制的概念、意义、过程和条件。
3.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DNA复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DNA复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DNA复制过程。
5. 知识拓展:介绍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如DNA检测、克隆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DNA复制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DNA复制的理解和掌握。
8. 板书设计DNA复制概念:DNA复制是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前进行的自我复制过程。
意义:确保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保持遗传稳定性。
条件:1. 模板DNA双链2. 游离的核苷酸3. 酶(DNA聚合酶、解旋酶等)4. 能量供应过程:1. 解旋:DNA双链解开2. 合成:DNA聚合酶根据模板链合成新链3. 连接:新合成链与模板链形成双链DNA应用:1. DNA检测2. 克隆技术9.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DNA复制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0.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DNA复制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原理和机制。
2.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步骤。
3. 了解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
七、教学重点1. DNA复制的原理和机制。
2019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设计精品教育.doc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设计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推导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推断结果、分组讨论科学现象和过程,让学生学会实验设计和“假说—演绎”式的科学探究方法。
二、教学分析1 、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概述”这一行为动词,体现了本课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理解为主。
这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到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DNA的复制”以是后面变异部分的基础,学好本课内容对于理解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对教学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方面不作重点。
“DNA的复制过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提出了解旋酶、DNA聚合酶,这样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DNA在复制过程中各种酶的作用及具体作用位点,理解DNA怎样由一个个小的单位精确地复制出复杂而又独一无二的双螺旋结构。
2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DNA结构等相关内容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课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会感到有一点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外,还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进行启发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能力。
3、重点难点DNA的复制方式的发现虽然是选学内容,但是对学生的学会科学的探究,科学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为探究的重点之一,但在知识层面上不作为重点。
【教案】DNA的复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DNA的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3部分内容。
DNA分子复制的推测,旨在使学生了解沃森和克里克在制作DNA模型后,推测了DNA分子的自我复制的机制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很好地揭示生物学研究必须源于实证,并体现了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方法,但由于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的难度较大,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安排为选学。
按就近发展区原则,可增加一个密度梯度离心的模拟实验作为铺垫,再引出半保留复制和全保留复制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演绎推理实验结果,最终理解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验证。
二、教学目标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概述DNA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2.概述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DNA半保留方复制方式的学习,理解DNA的准确复制是遗传信息稳定传递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DNA的复制方式。
(2)DNA复制的过程分析和相关计算。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结合假说演绎法,对DNA复制进行问题探讨:沃森和克里克在发表DNA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短文的结尾处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提出的这种碱基特异性配对方式,暗示着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的机制。
”1.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暗示DNA的复制机制可能是怎样的?2. 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可能”二字?这反映科学研究具有什么特点?复习前概念,提出新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新知学习对DNA复制的推测1.引入沃森和克里克论文部分内容,提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暗示DNA的复制机制可能是怎样的?2.提问:除了半保留的方式之外,DNA复制的方式还可能有哪些?出示科学家提出的DNA全保留和半保留复制的两种假说图解,提示学生全保留复制是指母链DNA分开,分别复制形成两条子链DNA,此后两条母链DNA彼此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优秀5篇】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优秀5篇】《DNA的复制》教学设计篇一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作用《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三、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北京奥运会的会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
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
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让学生积极讨论。
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重要步骤,也是生物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DNA复制的原理和过程,使他们对DNA的复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一个DNA复制的教学设计,包括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DNA复制的原理和过程。
2.学生了解DNA复制在细胞分裂中的重要作用。
3.学生能够模拟DNA复制的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记录。
教学环节一:引入1.引入概念:先向学生介绍DNA是什么,它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有着什么样的结构。
2.提问:你知道DNA是如何复制的吗?为什么细胞需要进行DNA复制?(让学生自由回答)3.解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引出DNA复制的原理和作用。
教学环节二:讲解DNA复制的原理和过程1.讲解DNA复制的原理:通过图示和简单的文字解释,直观地向学生介绍DNA复制的原理。
强调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每个新生物体中的DNA分子,一部分来自母本,一部分是新合成的。
2.讲解DNA复制的过程:按照以下步骤讲解DNA复制的过程:a.两个DNA链分离;b.原模板链的基因碱基上会有一种与之互补的碱基链合成一个新的碱基链;c.形成两个全新的DNA分子,每个DNA分子都包括一个原模板链和一个新合成的链。
3.引用实例: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DNA复制的过程。
教学环节三:实验模拟1.实验设计:根据DNA复制的原理和过程,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模拟DNA复制。
实验需要的材料有DNA模板链、DNA聚合酶、DNA碱基、实验管等。
2.实验操作:将DNA模板链与DNA聚合酶、DNA碱基等混合,模拟DNA复制过程。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DNA复制的过程。
3.实验记录:学生需要记录实验的步骤、观察到的结果,并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与DNA复制过程的关联。
教学环节四:讨论和总结1.回顾实验:通过讨论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帮助学生加深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DNA的生物合成
(5)断链剂:如过氧化物,含巯基化合 物等,可引起DNA链的断裂。
(二)DNA突变的类型:
点突变 复突变
转换–––相同类型碱基的取代。 颠换–––不同类型碱基的取代。 插入–––增加一个碱基。 缺失–––减少一个碱基。
一、底物
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eoxynucleotide triphosphate)为底物,即dATP,dGTP, dCTP,dTTP。
(dNMP)n+dNTP
(dNMP)n+1+PPi
二、模板(template)
DNA复制是模板依赖性的,必须要以亲代 DNA链作为模板。亲代DNA的两股链解开 后,可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大肠杆菌拓朴异构酶Ⅰ的结构
第三节 DNA生物合成过程
一、复制的起始
DNA复制的起始阶段,由下列两步构成。 (一)预引发:
1.解旋解链,形成复制叉: 由拓扑异构酶和解链酶作用,使DNA的超螺旋及
双螺旋结构解开,碱基间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 链DNA。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结合在两条 单链DNA上,形成复制叉。 DNA复制时,局部双螺旋解开形成两条单链,这 种叉状结构称为复制叉。
由于亲代DNA双链在复制时是逐步解开的, 因此,随从链的合成也是一段一段的。 DNA在复制时,由随从链所形成的一些子 代DNA短链称为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冈崎片段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约为 1000~20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 约为100个核苷酸。
第二节 DNA复制的条件
六、单链DNA结合蛋白
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 strand binding protein, SSB)又称螺旋反稳蛋白(HDP)。 这是一些能够与单链DNA结合的蛋白质因子。 其作用为:① 使解开双螺旋后的DNA单链能够 稳定存在,即稳定单链DNA,便于以其为模板 复制子代DNA;② 保护单链DNA,避免核酸酶 的降解。
高中生物遗传复制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遗传复制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遗传复制的过程,并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实验材料:
1. DNA模型(可以使用玩具模型或制作纸质模型)
2. DNA复制相关的实验器材:DNA聚合酶、引物、dNTP等
3. 离心管、移液器、PCR仪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
2. 每组分配DNA模型和实验器材,老师介绍DNA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3. 让学生用DNA聚合酶、引物和dNTP在实验器材中进行DNA复制实验。
具体操作步骤
如下:
- 将DNA模型分为两条链,作为模板链。
- 将引物与模板链结合,DNA聚合酶开始复制过程。
- 加入dNTP,让DNA聚合酶复制DNA链。
- 反复进行PCR过程,直至得到足够多的DNA。
4. 学生完成实验后,观察DNA复制的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
- 为什么需要引物进行DNA复制?
- DNA复制的过程是怎样的?
- DNA复制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错误?
5. 老师讲解遗传复制的原理和意义,强调遗传复制对生物遗传和进化的重要性,并引导学
生总结实验中的结果。
实验评价:
1. 学生参与实验过程,能够独立操作实验器材进行DNA复制,理解遗传复制的基本原理。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遗传复制的理解和认识。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九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三、与DNA复制有关的酶
DNA指导下的DNA合成,是一个复杂、有序的酶促反应过程,涉及几十种酶和因子参与。
1.DNA聚合酶(polymerase)
1956年Kornberg等首先从大肠杆菌中发现DNA-polI,能催化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链的3′-OH末端,引物延伸方向5′→3′。该酶需要的条件:4种dNTP、Mg2+、DNA模板(template)、引物(primer),此酶有三种活性:5′→3′聚合酶,5′→3′外切酶(切除引物和突变片段),3′→5′外切酶(校正活性)。
(二)复制的延长
DNA-polⅢ在引物的3′-OH端,按模板碱基序,催化加入的dNTPs生成磷酸二酯键,子链的延长按5′→3′方向延伸,其速度相当快。E.coli基因组,即全套基因染色体上的DNA约3 000kb。按20分钟繁殖一代,每秒加入的核苷酸数达2500bp。随从链先是生成若干短的冈崎片段,片段之间的连接由RNA酶水解去掉引物,留下的空缺(gap)由DNA-polI催化填补,再由DNA连接酶将两个片段连在一起。
1963年Cairus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正在复制的大肠杆菌染色体DNA。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DNA
教资高中生物教案DNA 教学目标:
1. 了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重要性;
3. 理解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
教学重点:
1. 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DNA复制的过程;
3. 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
教学难点:
1. DNA复制的详细过程;
2. 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2. 教学用具:幻灯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DNA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展开(35分钟)
1. DNA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
- 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说明碱基对的配对规律;
- 讲解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指导生物发育等。
2. DNA复制的过程(15分钟)
- 讲解DNA复制的三个步骤:解旋、复制和连接;
- 展示DNA复制的模型,说明DNA复制的重要性。
3. 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10分钟)
- 讲解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包括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合成等过程;
- 引导学生思考DNA如何传递遗传信息。
三、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DNA的重要性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阅读相关资料,探索DNA在细胞内的作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初步掌握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DNA复制的重要性,了解DNA的遗传信息传递机制。
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中生物第二章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第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教学大纲要求1. 描述遗传学中心法则,扩大的中心法则及生物学意义。
2. 记住DNA合成的概念,包括以DNA作为模板指导的DNA合成(复制),以RNA作为模板指导的DNA合成(反转录)及DNA的修复合成,分别描述其概念。
3. 复述DNA复制特点,过程,参与的酶和因子(包括它们的功能)。
简要叙述复制过程及真核DNA复制特点。
4. 结合反转录酶的功能,简要叙述反转录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记住端粒酶的概念与功能。
5. 列举DNA损伤的几种类型,写出修复合成的几种方式名称。
叙述切除修复过程。
教材内容精要(一)遗传信息传递概述基本概念:1. 遗传:生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子代与亲代的相似性。
2. 变异:生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子代与亲代的差异性。
3. 基因: 能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也包括RNA编码的核酸片段。
高等生物的基因是DNA,少数低等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4. 复制: 即DNA的生物合成,DNA母链为模板,由核苷酸聚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5. 转录即RNA的生物合成,DNA贮存的遗传信息作模板,转抄成RNA的碱基序列。
6. 翻译: 把mRNA的遗传信息用遗传密码的方式破读为蛋白质分子上的氨基酸排列次序,即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7. 中心法则: 遗传信息从D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规律。
DNA有贮存、表达遗传信息功能,因此认为DNA处于生命活动中心。
8. 基因表达贮存在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指导合成主要执行生命活动功能的蛋白质的过程。
9. 半保留复制亲代的DNA双链解开,各自作为模板,按照碱基配对规律(AT配对,GC配对),指引子链的合成。
因此,子代DNA双链和亲代DNA双链有一致的碱基序列。
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DNA分子中由4种不同碱基组成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以下简称碱基顺序)即是储藏的遗传信息。
所谓基因,即指DNA分子中碱基组成的功能片段。
DNA分子很大(如人类基因组DNA约含3 109个碱基对),但全部由A、G、C和T四种碱基以不同的排列方式组成。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的复制》教案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案,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活动探究,以求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章第三节。
这一课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在联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
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规律等知识得理解和巩固,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非常重要。
、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复制的过程难点:分子复制方式的探究;分子复制的过程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案中,我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案,设置一定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四、教案目标.知识目标:()概述分子的复制。
()探讨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复制方式的推测,再次领悟假说—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分组探究,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同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五、教法、学法设计(一)教法设计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案法。
引导学生探究复制的方式,当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教师进行恰当的启发,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法设计本课时通过设疑,学生动手操作,结合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复制的方式和复制的过程。
DNA的复制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的复制教案【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1)概述DNA分子复制的时期、过程和条件。
(2)说明DNA分子复制的特点。
(3)阐明DNA分子复制的实质。
(4)概述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Meselson、stehl的试验以及康贝格的试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指导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对研究DNA分子复制的指导意义。
(2)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由于DNA半保留复制实验以及康贝格的实验是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对如何培养细菌、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等技术缺少感性认识,学生自主探究的难度较大,加上本节探究活动比较多,对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要求高,所以探究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2、难点:DNA分子的复制过程及半保留复制实验分析。
【教学设计思路】1、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把Meselson、stehl的实验编入“积极思维”活动中,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做出判断的。
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假设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全保留复制还是分散型复制?然后层层设疑,逐步剖析经典实验。
这过程中有科学方法的学习,还有推理判断能力的提升。
2、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探究任务都不同,有的小组是探究半保留复制,有的探究全保留复制,还有的探究分散型复制。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写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DNA复制的意义和重要性。
2. 掌握DNA复制的过程和步骤。
3. 了解DNA复制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4.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DNA复制在生物体遗传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复制的过程和步骤,DNA复制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2. 教学难点:DNA复制过程中的细节和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PPT、实验材料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例如:“为什么生物体能够繁殖后代?”和“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如何发生的?”。
2. 理论讲解:使用PPT展示DNA复制的过程和步骤,讲解DNA复制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3. 实验演示:进行DNA复制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DNA复制的过程。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DNA复制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因素?”和“DNA复制对生物体的意义是什么?”。
5. 总结与复习: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DNA复制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作业与测验:通过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对DNA复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1. 延伸话题:DNA复制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如PCR技术、基因克隆等。
2.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探究DNA复制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互动1. 提问与解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促进师生互动。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八、教学实践1. 实验活动:安排DNA复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九、教学反思1. 自我评估: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建议。
最新高二生物-“DNA复制”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 精品
“DNA 复制”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生物学新教材中“DNA 复制”一节的内容十分简炼,并且全部是描述和结论性的内容,知识本身非常抽象。
课堂上教师若单纯讲述,往往使教学陷于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我尝试把两个研究DNA 合成的经典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以知识的发现过程为线索,遵循认知规律进行课堂设计,使基础知识和经典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一个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教学过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康贝格的实验,归纳复制的条件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首次在试管中人工合成了DNA ,他将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DNA 聚合酶加入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发现没有发生DNA 的合成,当加入了少量噬菌体的单链DNA 以及ATP 后,再放在适宜的温度和pH 条件下培养,发现其中DNA 的含量增加。
并且这些DNA 的A +T/G +C 的比值与所加入的DNA 单链相同,与DNA 聚合酶的来源无关。
授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沃森和克里克的双螺旋模型,然后提出问题:“根据DNA 分子的结构,你猜想一下DNA 是如何复制的呢?”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讨论后,得出可能是以亲代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
此时教师指出:“随着DNA 双螺旋的建立,很多学者都在试图揭示DNA 复制的奥秘。
”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康贝格的这个实验,提出问题,启发思维:①为什么要调节人工合成体系的温度和pH 值?②加入的4种脱氧核苷酸的用途是什么?③大肠杆菌的DNA 聚合酶起什么作用?④加入的ATP 的作用是什么?⑤为什么在加入单链DNA 之前没有DNA 的合成,A +T/G +C 的比值说明 了什么?经热烈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DNA 复制的条件是:酶、能量、原料和模板。
二、利用多媒体,演示DNA 的复制过程经过上面对康贝格实验的分析和讨论后,教师指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已经揭示出了DNA 复制的大致过程,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生命体中的复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教学设计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 DNA 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 DNA 复制的意义。
(3)掌握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2、能力目标(1)通过对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2)蛋白质合成中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教学难点(1)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和原理。
(2)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关系,以及tRNA 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使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动画、图片等直观展示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遗传和生命延续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亲子之间的相似外貌特征,引发学生对遗传物质如何传递和表达的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2、讲授 DNA 复制(1)介绍 DNA 复制的概念强调 DNA 复制是指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2)DNA 复制的时期指出 DNA 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具体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 复制的过程结合多媒体动画,逐步讲解 DNA 复制的过程,包括解旋、引物合成、子链延伸和终止等步骤。
重点解释解旋酶的作用、DNA 聚合酶的功能以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复制中的应用。
(4)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介绍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的实验,让学生理解 DNA 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教学设计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阐明 DNA 复制的过程和特点。
(2)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3)解释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
2、能力目标(1)通过模型构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
(2)通过对 DNA 复制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认识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复制的过程和条件。
(2)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二者的关系。
2、教学难点(1)DNA 复制的半保留方式。
(2)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模型构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细胞分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的,从而引出 DNA 复制的主题。
2、 DNA 复制(1)讲解 DNA 复制的概念和时期,强调 DNA 复制是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的。
(2)展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DNA 复制的方式。
(3)通过动画演示,讲解 DNA 复制的半保留方式,让学生理解亲代 DNA 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的子链。
(4)详细介绍 DNA 复制的条件,包括模板、原料、酶和能量等。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DNA 复制的准确性是如何保证的。
3、蛋白质合成(1)讲解基因表达的概念,引出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2)转录①展示 DNA 分子的片段,讲解转录的概念和过程。
②强调转录的模板是 DNA 分子的一条链,产物是 RNA。
③对比 DNA 和 RNA 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帮助学生理解转录的过程。
(3)翻译①介绍密码子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明白氨基酸与密码子的对应关系。
②讲解翻译的过程,包括核糖体与 mRNA 的结合、tRNA 携带氨基酸的作用等。
③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翻译的动态过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十四章 DNA的生物合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半不连续复制的概念及相关定义(领头链、随从链、冈崎片段),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因子及其作用,复制的化学反应,端粒及端粒酶的概念、逆转录的概念。
2、熟悉双向复制的概念,复制保真性的酶学依据,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延长、终止过程,端粒酶作用的爬行机制,逆转录的步骤。
3、了解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依据和意义,真核生物复制的起始、延长、终止过程,逆转录研究的意义,滚环复制和D 环复制。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保留复制的概念,半不连续复制的概念及相关定义(领头链、随从链、冈崎片段),参与复制的酶和蛋白质因子及其作用,复制的化学反应,端粒及端粒酶的概念、逆转录的概念。
教学难点:DNA 复制的起始,.端粒酶的作用机制。
三、教学方法设计: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授课地点黄金校区教学楼选用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查锡良、药立波主编)授课章节课题第十四章DNA 的生物合成(复制)第一节复制的基本规律第二节DNA 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第三节原核生物DNA 复制过程第四节真核生物DNA 复制过程第五节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共4学时)以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开始本篇,并引入本章,适当复习DNA的结构和组成,以利本章讲述的展开,以DNA复制所需的条件为主线,讲授过程中联系前面已讲授的DNA双螺旋结构知识,做到知识的连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等形象、生动地讲授DNA 生物合成过程。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做到图文并茂;2、在一些重点或关键处可适当板书,起到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思路从而更易掌握的作用;3、课堂上多提问,与学生交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可先设疑,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做到深入浅出,逐层剥离。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一)以基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开始本篇,并引入本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胞间信使物质与细胞内信使物质(第二信使),受体的概念、分类,受体作用的特点,膜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方式,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熟悉六条比较重要的信息转导途径,受体的结构与功能及受体活性的调节,信息转导途径的交互联系;了解信息转导与疾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细胞间信使物质与细胞内信使物质(第二信使),受体的概念、分类,受体作用的特点,膜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方式,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
三、教学方法设计:
细胞信息传递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如果细胞间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机体就可能出现代谢紊乱、疾病甚至死亡。
讲授时
可先从临床由于细胞信息传递障碍引起的疾病开始介绍,说明学习本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膜受体介导的信息传递途径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讲授时首先让学生明白细胞间信息传递是跨膜的信号转导,包括以下步骤:特定的细胞释放信息物质→信息物质扩散或经血循环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受体对信号进行转换并启动靶细胞内信使系统→靶细胞产生生物效应。
抓住了这个规律,就很容易理解每一条具体的信息传递途径。
四、教具或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做到图文并茂;
(2)在一些重点或关键处可适当板书,起到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思路从而更易掌握的作用;
(3)课堂上多提问,与学生交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可先设疑,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做到深入浅出,逐层剥离。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一)从临床由于细胞信息传递障碍引起的疾病开始介绍;(二)讲述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详见讲稿)
板书设计:
专题篇前言(简单介绍一下本篇特点和内容)(6分钟)第十五章细胞信息转导
前言(主要介绍跨膜信号转导的步骤)(5分钟)第一节信息物质
一、细胞间信息物质(20分钟)
二、细胞内信息物质(9分钟)第二节受体
前言(受体的概念和化学本质)(3分钟)一、受体的分类、一般结构及功能
(一)膜受体(37分钟)(二)胞内受体(10分钟)
二、受体作用的特点(7分钟)
三、受体活性的调节(5分钟)第三节信息的转导途径
一、膜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
(一)cAMP-蛋白激酶途径(18分钟)(二)Ca2+-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30分钟)(三)cGMP-蛋白激酶系统(10分钟)(四)酪氨酸蛋白激酶体系(27分钟)(五)核因子κB途径(8分钟)(六)TGF-β途径(5分钟)二、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15分钟)第四节信息转导途径的相互交互联系(10分钟)第五节信息转导与疾病(5分钟)小结(10分钟)
合计:6学时(240分钟)
六、小结:
本章重点讲述了:
细胞间信使物质与细胞内信使物质(第二信使),受体的概念、分类,受体作用的特点,膜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方式,胞内受体介导的信息转导。
七、课外作业:
复习本章重点阐述的内容。
八、教学体会:
通过本次的教学有下几个体会:
1.对于本次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时分配比较科学,而且较好的遵循了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达到了“渐进”的目的。
2.教学方法设计合理,能突出本章重点内容,难点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学生的反馈,其内容讲授已基本掌握。
3.本次内容的许多知识点能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或设疑的形式提出,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特别是一些
比较抽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图象和动画达到具体化和生动化,使学生一目了然、映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