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学生版
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教学设计(含三课时)
第二章认识地球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在宇宙中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3.会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重点)4.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5.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导入一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教师:那么大家知道它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激发兴趣和探索欲望,明确学习内容。
通过观看视频,为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提供感性素材。
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导入二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到底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播放《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
导入三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教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教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生交流地球在宇宙中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展示:天体系统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图2-2、图2-3)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地心说”与“日心说”。
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通过探讨,训练学生质疑精神和表达能力,并感受古人对大自然探索的细心和执着。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纲和教科书,从学⽣实际情况出发,精⼼设计。
⼩编整理了初⼀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标:教学⽬标1.使学⽣了解地球的形状及⼤⼩;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午线和⾚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经纬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法。
2.通过学⽣了解⼈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的科学思维能⼒及培养勇于探索、深⼊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数据表⽰地球的⼤⼩;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节地球和地球仪第⼀课时创设情境,引⼊新课:创设情境,引⼊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家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法看到地球的整体⾯貌,在古代,⼈们对地球的形状和⼤⼩是⼀个难解之谜。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挂图按照顺序展⽰出来,学⽣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图⽚边讲述。
图1:“天圆地⽅”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讲述第⼀幅图:“天圆地⽅”请学⽣讲述第⼀补充⼩结:在古代,⼈们认为整个⼤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地上的⼀⼝巨⼤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回答)总结:同学们都⾮常聪明,不像古代⼈⼀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地是平的。
随着⼈们活动范围的扩⼤,⼈们逐渐发现⼤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
利用地球仪上的时区标示,模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解释时区的概念。
演示气候带
通过在地球仪上标注不同气候带,演示全球气候的分布和特点。
测量距离
利用地球仪上的比例尺,学习测量地球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观察经纬线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学习经纬线的定义、特点以及作用。
观察地貌特征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地貌特征,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
感谢您的观看。
古代对地球的认识
地球的探索历程
地理大发现时代
15-17世纪,随着欧洲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并开始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和文化。
科学考察与探险
19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进行更深入的科学考察和探险活动,如南极科考、深海探测等。
最早的地球仪
据记载,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古希腊学者克罗狄斯·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制作的,它是一个小型、简陋的地球模型,主要用于教学和学术研究。
了解地形地貌
地球仪上通常会标注各个国家和城市的位置,有助于了解不同地区的行政划分。
探索国家、城市等行政区域
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度,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时区差异,学习时差的计算方法。
学习时区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03
CHAPTER
地球和地球仪的应用
地球仪是制作地图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赤道、两极等数据,进而绘制各种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两极则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经线连接两极,将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总结词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假想圆圈,也是最大的纬线圈,其纬度为0°。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并作为地球上温度和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两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对应于南极和北极。经线是连接两极的大圆圈,其与赤道垂直,将地球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2课时)
1.2.1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2、学生能够通过方法指导、经纬网判读训练,学会正确书写经纬度坐标。
3、通过出示“嫦娥六号”的情境和地图,让学生学会利用经纬度描述嫦娥六号发射和降落的地理位置。
通过设置课本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经纬度坐标在地球仪找到相应地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评估要点环节一新课导入1、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说出自己的想法。
问题导入:一位旅行者在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向正北方向走了1000千米,然后向正东方向走了1000千米,又向正南方向走了100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00千米,他认为会回到原地吗?为什么?引出纬线的特征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产生探究下去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纬线和纬度学生阅读课本,同桌谈论说出纬线的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和数量。
学生认真听讲,并画出纬度的划分规律示意图。
并且自主完成“学以致用”的纬度的书写。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学生自主完成课本P18表1.4和1.5的活动题。
教师出示活动1:同桌讨论探究:说出纬线的特征(2分钟)任务:利用学习经线的方法,并阅读课本p17 图1.15,根据表格的提示,从以下角度说出纬线的特征,并尝试画出示意图。
过渡:纬线也有无数条,为了区分每一条纬线,我们给每条纬线一个度数,那么纬度的起始时0°,0°纬线就是赤道。
出示动画,解释纬度的划分和分布规律(重难点)出示分布规律:度数往北递增是北纬,往南递增是南纬。
学以致用:出示两幅示意图,让学生写出纬线的度数。
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把地球分成两半,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通过快问快答,检测学生是否能快速掌握。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南半球指哪些地区?30°S,70°N分别在哪个半球??出示动画,讲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是低纬度地区。
30°-60°是中纬度地区。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定义1.2 地球的结构1.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第二章:地球仪的制作原理2.1 地球仪的定义2.2 地球仪的制作材料2.3 地球仪的工作原理第三章: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3.1 地球仪的分类3.2 地球仪的用途3.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第四章:如何使用地球仪4.1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4.2 地球仪的读图技巧4.3 地球仪的维护和保养第五章:地球仪在教学中的应用5.1 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5.2 地球仪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5.3 地球仪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教案附反思:在编写本教案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结构和地理分布的重要性。
通过本章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种类和用途,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地球仪。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理解。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从而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工作原理。
在讲解地球仪的种类和用途时,我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地球仪和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广泛应用。
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时,我可能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实践机会来熟练掌握地球仪的读图技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我认为本章的教案设计较为合理,教学内容涵盖了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六章: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6.1 古代地球仪的起源6.2 近现代地球仪的发展6.3 现代地球仪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七章:地球仪的读图技巧7.1 读图基础7.2 地图符号和比例尺的理解7.3 地球仪上的坐标系统和经纬度解读第八章: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8.1 地球仪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应用8.2 地球仪在气候教学中的应用8.3 地球仪在地图制作教学中的应用第九章:地球仪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9.1 地球仪在观察地球形状中的应用9.2 地球仪在模拟地球气候变化中的应用9.3 地球仪在模拟地球板块运动中的应用第十章:地球仪教学的评估与反思10.1 学生使用地球仪的反馈调查10.2 地球仪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10.3 教学反思与改进策略教案附反思:第六章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学生对于地球仪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这部分内容的导入和讲解,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发展脉络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人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1.2.1 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较的方式来认识地球的大小。
些角度认识地球的大小?(教师直接讲授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认识地球的大小。
)出示地球数据、操场和太阳月亮大小的图片(直接讲授即可,不用让学生计算,因为这不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是让学生能够从比较中再次认识地球的大小。
)过渡:地球如此之大,为了便于研究和学习交流,人们按照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起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阅读课本,并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活动提出的问题。
出示地球仪的图片,提出活动 2.同桌互相观察地球仪,说说你在地球仪上发现了什么?(提示:不同颜色代表什么?线又代表什么?虚线代表什么?)教师出示动画,并提问学生这些点和线的名称是什么(可以开火车回答)你还能找到特殊的纬线吗?(提示虚线表示)方法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快辨别清楚经线纬线,教学生一个口诀“横纬竖经”来记忆。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地球仪,找到一些特殊的点和线。
环节二新课讲授——深入学习经线和经度学生阅读课本,说出经线的特征定义: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叫经线。
形状:半圆长度: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这个估计会有学生不清晰,需要板书讲解清楚)位置关系:相交于极点(教师也需要提示)数量:无数条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画好示意图,记住规律。
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记住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过渡:我们要更深入去学习经线,活动 3.小组讨论探究:说出经线的特征(3分钟)出示表格和任务:阅读课本p15 图1.11,根据表格的提示,从这些角度说出经线的特征,并尝试画出示意图。
(讲解时,教师同时要在黑板上板图)过渡:经线有无数条怎么更好区分每一条经线?引出经度的概念出示经线图,利用动画,展示经度的划分圈出两个20°,提问当两条经线度数一样时,我们怎么确定是东经,还是西经?讲解经度的划分规律(难点)利用动画和板图,并让学生尝试画出示意图。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运用地球仪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学会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地理国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及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教学难点:(1)地球仪的操作方法;(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 地球仪;2. 地球仪使用说明书;3. PPT课件;4. 教学素材(地图、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发学生对地球仪的好奇心;(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3)提问:地球仪有什么作用?引出本节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地球仪使用说明书,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操作;(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及地球仪的构造;(2)教师示范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学生跟随操作;(3)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演示。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查找地理位置、经纬线等信息;(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制作地球仪模型;2. 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3. 收集有关地球仪的应用实例,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这一工具,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自转公转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空间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制作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因此,他们对地球的形状、运动等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来帮助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制作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制作。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图等教具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2.讲授新课: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制作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运动。
4.讨论交流:学生分享制作地球仪的心得,讨论地球的运动规律。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重要性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6.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运动,撰写观察心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运动3.地球仪的制作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
2.学生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学生掌握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识别经纬度、方向和比例尺,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指定的地理位置。
-学生理解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能够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联系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动手操作情况。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地球仪简图绘制和作业完成情况。
3.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合作等。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空间形态和地理现象的直观认识。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相关知识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仪有什么作用?”等,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3. 增加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巩固知识。
4. 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解答: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它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更替、时间差异等。
简短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球仪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地球和地球仪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的定义,包括其自转、公转等基本特征。
介绍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说明地球仪在实际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如查找地理位置、分析地形等。
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当堂检测题目:
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分别是什么?它们各自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2. 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指定地点的经纬度?
3. 解释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4. 举例说明地球仪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解释为什么我国位于北半球的地区在冬季昼短夜长。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和地球仪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仪的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地球和地球仪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知识点梳理
经线是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指示南北方向,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3章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学生版)
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上的两极、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划分,了解地球仪上的赤道、纬线、纬度、南北半球划分和高、中、低纬度划分,了解经线和纬线表示的方向、经纬网及其作用。
2.知道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了解三个地图的基本“语言”,了解常用的地图类型及作用,学会使用常用的地图,学会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解读1: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解读2: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等,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中等。
知识点01 地球仪如果你想知道整个地球表面的情况,或自已处在地球上的位置,地球仪可以直观清楚地告诉你。
(一)地球仪的概念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 两极的 弧线叫做经线,也称 。
(2)本初子午线: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决定,通过英国伦敦 天文台的那目标导航知识精讲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3)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4)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项目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经线半圆相等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纬线圆圈(两极为点)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东西方向所有纬线都平行(三)经度和纬度为了区别地球仪上的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它们标注了度数,在经线上标注的度数称经度,在纬线上标注的度数称纬度。
项目划分界线字母表示度数范围度数变化规律东西经、南北纬判断特殊点经度本初子午线(0°经线)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0°-18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至180°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东经180°和西经180°在同条经线上,180°后面不带“E”或“W”纬度赤道(0°纬线)南纬用“S”表示,北纬月“N”表示0°-90°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至90°赤道以北是北纬,赤道以南是南纬北纬90°是北极,南纬90°是南极(四)经纬网(1)含义: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环
节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地球和地球仪(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知道地球仪上的一轴(地轴)、两点(南北极点)和经线、纬线。
3.观察地球仪,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两极、经线、纬线,并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4.通过观察地球仪,对地球的外貌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地球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两极、经线和纬线。
教学难点经线、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式谈话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一个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板书]请你们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提问] 大家在地球仪上会看到许多线,你知道它们叫什么线吗?相互指示南、北极点。
(一些学生)回答:经线和纬线。
众说纷纭。
[提问] 那么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呢?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用一条红线表示经线,讲解] 在地球仪上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的“竖”线,这就是经线。
[提问] 经线可以画出几条?回答:无数条。
[用一条红线表示纬线,讲解] 在地球仪上,与经线垂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提问] 纬线可以画出几条?回答:无数条。
请你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经线和纬线指示给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请大家仔细观察经线和纬线[提问] 经线和纬线各为什么形状?(是圆还是半圆?)回答:经线是半圆;纬线是圆。
对![提问] 两条经线是否可以组成一个圆?回答:能,两条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圆。
对![提问] 所有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回答:都相等。
所有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回答:不等。
对![提问] 哪条纬线最长?回答:赤道最长。
纬线长度如何变化?回答: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成一点。
对!教师活动[提问]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答: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对![板书小结]总结填表。
[总结] 这节课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知道了地轴、两极,识别了经线和纬线,这些知识都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球仪
小学四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与地球仪的介绍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教学工具之一,地球仪在小学四年级的地理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引入地球与地球仪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1. 地球与其特征;2. 地球仪以及其使用方法。
二、了解地球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具体来说,地球有三个主要特征:形状、运动和层次结构。
首先,关于形状问题,我们认识到地球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圆体,而是近似为一个椭圆体。
这意味着从赤道到两极距离稍有差异。
其次,在运动方面,我们要了解到地球既自转又公转。
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并且造成了时间和季节变化。
公转使得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此外,还需要了解到地球由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大气层、水圈、陆壳和地幔。
大气层是地球外部的空气壳,维持着生物的存在;水圈则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水资源;陆壳是我们看到的大陆和岛屿,而地幔则是位于陆壳之下。
三、认识地球仪地球仪是一种用于模拟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工具。
它是一个简化版的地球,在其表面有各种标记,如经线、纬线、国家和城市等。
通过使用地球仪,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理解世界各个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小关系。
在使用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重要概念:经线、纬线和赤道。
经线是从南极到北极连接起来的虚拟线条,用来表示东西方向。
而纬线则正好相反,是连接两个极点以表示南北方向的虚拟线条。
赤道则是将地球分成南半球和北半球两部分的普通纬度线。
为了更好地理解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能够接触到的真实物体(如小玩具汽车)并探究其特征(颜色、尺寸等),以此类比地球仪的作用。
2. 在观察真实物体后,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并让他们尝试转动和观察地球仪的各个部分。
3. 解释地球仪上的标记和线条,如经线、纬线等,并与实际世界中的地理事实相对照。
4. 引导学生使用地球仪进行定位练习。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知道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如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了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认识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2. 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学生学习地球仪的概念,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3. 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学生学会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掌握如何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教师讲解地球的椭圆形形状,介绍地球的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特征。
3. 介绍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教师讲解地球仪的概念,阐述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
4. 认识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纬线、国家和地区等要素。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附: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方面掌握较好,但在识别地球仪上的重要要素方面仍需加强。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掌握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能够通过地球仪观察和理解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通过制作和操作地球仪,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3. 通过地理游戏和实践活动,提高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球和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爱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地球的形状:球体、椭球体、不规则椭球体;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3. 地球的构造:大陆、海洋、山脉、平原等。
第二节: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1.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投影、缩放、比例尺;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观察地理位置、测量距离、确定方向等;3. 地球仪的种类: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第三节: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1. 地球仪的操作:旋转、平移、缩放等;2. 地球仪的观察: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等;3. 地球仪的实践:地理游戏、地图制作、地理探究等。
第四节: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1. 地球仪在地理位置学习中的应用:经纬网、坐标系等;2. 地球仪在地理特征学习中的应用:大陆轮廓、山脉分布等;3. 地球仪在地理现象学习中的应用:气候分布、人口分布等。
第五节:地球仪实践活动1. 地球仪制作: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2. 地球仪展示:小组展示制作地球仪的过程和成果;3. 地球仪竞赛:小组竞赛地球仪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地球仪的操作和观察技巧。
难点:1. 地球仪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技巧;2. 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3. 地球仪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1. 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验操作,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合作与探究: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探究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3. 实践与反思:通过地球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并进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地球与地球仪知考纲明考情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以区域经纬网及热点事件为背景,考查经纬网的空间定位和相关计算,考查频度较高。
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
难度系数在0.5左右,分值为4~8分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稍扁,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1)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2)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最科学的证据。
(3)在海边看到从远处归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3、大小:表面积:5.1×108km²二、地球仪1、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地球仪是正球体,其要素有地轴、南北极点和赤道。
2、地轴和两极:①地轴: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指向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另一点叫南极。
③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读图1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诗中描述的这种情形,最可能出现在图中点。
读图2思考: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是:都穿过,且相互。
三、经纬网 1.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定义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也叫子午线)。
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极点除外)。
形状圆长度 ,约2万km 从赤道向两极 条数无数条无数条 相互关系 所有经线都相交于 所有纬线都相互 间隔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 上最大,向两极递减任意两条纬线上的间隔,处处相等 指示方向 方向 方向 其他任意两条正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它能平分地球只有 能平分地球【深度思考1】 地球上的点是不是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2.经度和纬度经度纬度实质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面面角)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划分 从 向东、向西各分180°,向东为 ,用字母 表示;向西为 ,用字母 表示从 向南、向北各分90°,以北为北纬,用字母表示;以南为南纬,用字母 表示分布东经度的度数越向东越 ,西经度的度数北纬的度数越向北越 ,南纬的度数越向南越读图3思考:(1)两图中表示经线的是图 ,表示纬线的是图 。
(2)比较图中的经线纬线的形状,完成下表。
【深度思考2】北半球某地观看北极星仰角度数与纬度数有什么关系,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吗?四、经纬网1.概念: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2.意义:经纬网在确定地理位置、两地之间方向和量算距离方面有重要意义。
3.经纬网局部示意图考点一经纬度的划分及判断读下图,完成(1)~(2)(1)图中各地,位于中纬度的是()规律越向西越划分半球20°W~0°~160°E为半球,160°E~180°~20°W为半球以为界线,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特殊经纬度①经线为东西经分界线②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①低中高纬度划分: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②五带划分:纬线是热带、温带界线,纬线是温带、寒带界线读图4思考:(1)若甲图中点O为北极点,则OA、OB、OC、OD均为(经/纬)线,且A、B、C、D均位于O点的(方向);若图甲中点O为除极点外的任意一点,AB和CD相互垂直,当AB为经线时,CD一定为线。
当AB为赤道时,C、D两点的度数不大于°。
(2)图乙中A在B的(方向),D在C的(方向)。
(3)图丙是(南/北)半球经纬网局部图,其中D在C的(方向)。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2)下列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20°E,50°N)B.②地以南位于低纬度地区C.③地以东为东半球D.④地所在经线,常被视为国际日界线【对点积累】1.经纬线的判定方法(1)标注法:如例题中图示直接表明有经纬度或东西经、南北纬度数,可直接判读,分析即可。
(2)关系法:侧视、俯视及各种光照图上,相互平行的是纬线,不平行的(相交于一点——极点)是经线。
如图5(L线是经线,S线是纬线)(3)数值法:斜方格经纬网,(如图6,结合数值定经纬,经线值不能大于180°,纬线值不能大于90°)2.根据经纬度分布规律判断经纬度(1)经度的划分及东西半球的判断(2)纬度的划分及南北半球的判断(3)根据自转方向判断经纬度这种判断方法适合极地投影图及其变式图。
(1)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纬线为北纬(图7),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纬线为南纬(图8)。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该经度为东经,越来越小为西经(图7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8只有西经)。
考点二经纬网的判读及应用一、经纬网中方向的判断1.(2014·全国卷Ⅱ,改编)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7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据此完成下题。
甲国首都位于________附近()A.10°S,67°WB.10°N,67°WC.10°S,67°ED.10°N,67°E2.下面四幅图中,关于A在B的方向的排序,正确的是()A.西北、东北、西南、西北 B.西北、西北、西南、东北C.西南、东北、西北、西北 D.东北、西北、西北、西南3.读右图,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A.西北方向B. 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对点积累】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1)依据纬度定南北同在北半球,数值大的位置偏北,数值小的位置偏南;同在南半球,数值大的位置偏南,数值小的位置偏北;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北极点是地球的最北点,四面八方都为南方;南极点则相反。
(2)依据经度定东西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若分别在东西经,如图所示: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则两地分别位于分别位于两条正相对的经线上,两者互为东西。
2.弧线式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以极地经纬网图为例)(1)如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
(2)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
(3)C、A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南北方向,可确定C在A的东南方。
3.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方向的判断若已知两点不在同一经纬网图上,或只告诉两点的经纬度,需要把两点转绘到同一经纬网图上再来判断方向。
如甲在乙的什么方向可以通过下面转绘来判断。
二、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1.(2014·全国卷Ⅱ,改编)总部位于江苏徐州(约34°N,177°E)的某企业承接了甲国(下图)价值7.446亿美元的工程机械定单。
据此完成下题。
甲国位于()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南美洲2.(2015·课标Ⅱ,7)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
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
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A.美国B.日本C.澳大利亚D.法国【对点积累】四分格法记忆世界简图三、球面上对称点位置的判读右图所示为以38°N、0°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
读图,完成下题。
1.推测水半球的极点是()A.北极点 B.0°,38°N C.南极点 D.180°,38°S【对点积累】球面上对称点的经纬度关系: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右图中点A(40°N,20°W)关于赤道对称的点为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右图中点A关于地轴对称的点为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右图中点A的对跖点为四、经纬网图中实际距离的计算(2015·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第1题。
1.一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 km/h的速度飞行。
1小时后该飞机的纬度位置可能为()A.53°NB.60°NC.66.5°ND.40°N2.(经典高考题)右图中所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长度约为(提示:sin 45°≈0.71)()A.1 300 kmB.1 800 kmC.1 000 kmD.2 100 km【对点积累】利用经纬网估算距离的方法:1.同一条经纬线上的距离:(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计算公式:同一条经线上两点距离=两地纬度差×111同一条纬线上两点距离=两地经度差×111×cosφ注意:①南北纬60°纬线上经度相差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约为赤道的一半;②不同纬线上经度相差1°所对应的弧线长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不同经纬度的两点,如果两点间的区域范围较小时,可分别估算出两点间的纬度距离和经度距离,再利用勾股定理进行估算。
五、经纬网中“范围”的判断1.下面是四幅经纬网图,在四幅图中斜线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A.①所在方格 B.②所在方格 C.③所在方格 D.④所在方格2.下图为L、P两国位置示意图。
读图,可知()A.甲市位于乙市的东北方向B.L国主要位于西半球、低纬度C.P国面积较L国面积大D.b点对跖点为(23°26′N,164W)【对点积累】1.跨经纬度范围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2.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中心点纬度相同,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六、最短航线的确定(2015·全国卷Ⅰ)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下题。
若该飞机从甘德机场起飞飞往伦敦,则最优飞行方向是()A.大致沿50°N纬线飞行B.先向正北,越过北极,再向正南C.先向东北飞行,然后向东南飞行D.先向东南飞行,然后向东北飞行【对点积累】1.最短航线定义: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