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贞节”观
中国的贞操观
中国的贞操观贞洁,是一个女子的生命。
而贞操观为什么可以存在并其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在古代,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行为时,充其量只是“失德”,而女子要发生这样的事时,就是“失贞”。
贞操观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婚姻的产物。
在群婚杂交的时代,是没有什么贞操的。
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性行为被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时,才有了与此相应的道德观与伦理观,这也就是贞操观的萌芽。
从这一点上来看,贞操观是人类伦理观的巨大进步。
它对于破除杂交,巩固一夫一妻制,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道德上说,贞节,是对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斯守,不与他人。
但是,从古至今,战争,灾难,人为不断。
守寡妇女无数,而立贞节牌坊者可数。
物以稀为贵,货币天然是金银。
可见,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帝皇为其立牌坊。
而贞节牌坊则成了一个女子是否守贞洁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而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
而对性的禁欲。
则是,贞操观的存在的必要之一。
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
而这些数据表明自宋代中期以来,直至明、清,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宋代中期以后有这样大的变化,是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的。
统治者,为了禁锢民众的自由和幸福。
封建统治伦常秩序主要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妻子不为夫守节,就把“夫为妻纲”这一条重要内容破坏了。
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七八百年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女子为夫守节。
而在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
中国古代贞洁观念
中国古代贞洁观念
中国古代的贞洁观念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在宋代以前,妇女的贞节观相对较为宽松,对再嫁并不持强烈的反对态度。
例如,先秦时已有“贞女不更二夫”,“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仪礼》中已把再醮称为再醮。
然而,宋代以后,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妇女贞节观念逐渐严格,对寡妇和妇女再嫁的限制也逐渐增多。
宋代的妇女贞节观念相较于前代有所强化。
程朱理学明确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观点,把女性的守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一观点深刻影响了社会对女性守节的看法。
同时,国家政策也对此类行为给予了支持,政府会通过奖励粮食、金钱、免除徭役等方式表彰女性的贞节行为。
除了政策支持外,宋代还通过书籍读物来教化女性贞节观念。
这些书籍在当时被广泛阅读,对女性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贞洁观念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经历了由宽松到严苛的变化,对女性的要求逐渐严格。
论贞节观的现代意义
论贞节观的现代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贞节观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贞节观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话题,大家都认同贞节观作为一种美德,也都认可贞节观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正面影响。
那么,今天,贞节观到底是什么?其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贞节观,即贞操观,指的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它认为女性要保持自己的贞操,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贞节观并不局限在女性,而是一种倡导性的伦理行为准则,同时也适用于男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贞节观也被称为“贞德”、“贤德”或“礼德”,指的是一种礼仪规范,它强调女性保持诚实、安静、守信、仁慈、忠诚、节俭以及勤劳。
在现代社会中,贞节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了女性在清廉、节俭、勤奋等方面的伦理要求,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行为的文化高度期待。
时,贞节观与当今流行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反映了社会对调整自我态度,修身养性的要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贞节观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更加重要,更多的人开始认可这种观念,并且把它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保持自身的品德,保护自身的美好形象。
当今,我们更乐意受到贞节观的影响,因为贞节观可以降低社会的素质,把人们的本质特征和伦理信念发挥到最大化,把意志发挥到最大化。
也就是说,贞节观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把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和彼此的关系结合起来,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此外,贞节观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修养,帮助人们排除一些恶习,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从而进行内心的自我解放,让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从而慢慢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
贞节观虽然普遍被认可,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为都是纯粹的“贞操”,因为每个人行为都是不同的,有时贞节观也要根据情况而定。
于贞节观,我们需要适当的完善,在保留原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让贞节观更加符合新的实际情况。
时,在宣传贞节观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它和传统观念混为一谈,要强化“自由”的观念,让贞节观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而非一种强制的行为。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因为是最接近的。
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甚至偏激。
印象中,一说到封建女性的贞洁观,总是想到守寡,以死相殉之类的。
事实呢?人都说賍唐臭汉,汉唐民风之开放,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开放的现代人,都瞠目结舌。
汉代,宫女穿的是现在小宝贝都不穿的开裆裤,太匪夷所思了!汉代的皇后,有几位是歌姬出身的,卫子夫,赵飞燕。
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更是骇人,她“休了”有阳痿之疾的前夫平阳侯曹寿患,改嫁给大将军卫青,曾经是她的家奴!三国甄姬的前夫是袁谭,她是曹丕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的妻子是抢的。
唐代,武则天曾侍奉太宗父子。
高宗迎接她时,群臣反对,但理由是“乱伦”,不是贞洁。
更恐怖的的,武瞾和女儿太平公主共享面首。
汉武帝,武则天,这些人都是雄韬大略,不可不顾及民间的影响的。
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开放的民风为基础,人民都不怎么把贞洁当回事,他们不会那么潇洒,立歌姬为后?想都别想!清朝的慈禧,也算是有实无名的最高统治者了,面首?呵呵,想都不敢想。
她敢专国政,却不敢养面首,和她有“绯闻”的安德海,出京被杀,不是不敢言!这不是从小被教育的“好马不系二蹬,好女不事二夫”的“功劳”?还有唐玄宗和的旷世黄昏恋,从目前我知道的,那时的人好像不怎么感冒,毕竟,唐玄宗的奶奶的前夫就是他的太爷爷!对那时的百姓来说也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隋书》列传四十五“列女传”,记载这兰陵公主在故事,初嫁仪同王奉孝,丈夫死后改嫁给柳述,后来夫家因罪迁徙到岭南,炀帝要她再改嫁给自己的妃子的弟弟,她誓死不从。
这,不是为了贞洁,是为情吧!或是为了自己而争一次吧。
要是兰陵公主是个拘泥的人,在前夫死后就该以死殉节,或誓死不事二夫了。
《宋史·列女传》记载:盗马进掠临淮县,王宣要其妻曹氏避之,曹曰:“我闻妇人死不出闺房。
”贼至,宣避之,曹坚卧不起。
众贼劫持之,大骂不屈,为所害。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道德规范长期被封建统治者所倡导利用,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君观、贞节观等封建伦理道德,它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应该否定的一面;另一部分则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影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中的精华,我们今天仍要继续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传统美德,在此,我们只能择要概述。
一、仁爱孝悌“仁”是孔子所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被历代思想家所继承发展,成为一切好品德的总概括和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仁,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
后儒以“仁”、“人”互训,说“仁者,人也”,即“仁”是人的本性,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仁”,发端于人类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
有了孝悌之德的基本含义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地位,且得到普遍的奉行。
以家为中心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质。
家是我们民族生命的基石,它不但是个人现实生活所凭依的地方,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堂。
“仁”,从敬爱父母兄长开始,但并未停留在家族范围之内,而是自亲而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将这种爱扩大到包括了友爱和博爱,这种爱也就可以称为“仁爱”了,仁德之高尚也就体现在此。
无论在家庭内或社会中,有了仁爱精神,才能使人间洋溢着一片温馨祥和之气。
友爱、博爱是孝悌之情的扩展,其中介环节就是“忠恕”。
“忠恕之道”是“仁”的又一内在精神。
孔子强调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人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
简而言之,忠恕之道就是眼中有他人,心里要为他人着想。
忠恕之道具有维护人的尊严,相互尊重,相互同情的朴素的人道主义内蕴。
忠恕是一切乐善好施、舍己为人之壮举的基础,是人间一切辉煌事业和美好蓝图的底色。
中国古代的的贞节观念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摘要:贞节观的产生是为专制主义统治模式寻找合理性的依据。
自从人类社会跨入私有制的大门 ,女性的贞节就不再是她们单纯的个人修养问题 ,而演化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 ,演变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政治手段。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贞节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鼓吹 ,并从道德伦理上升为政治伦理,成为统辖全民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以 ,从贞节观产生的目的来看 ,它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维护功能;从它产生的男尊女卑的基础来看 ,它必然对女性、对女性的人性具有极大的压制作用。
同时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贞节观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女教 ,已外化为一种社会行为规则。
关键词:贞洁观、古代的发展历程、贞洁观与婚姻家庭发展历程:1、贞节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
宗法制度确立以后 ,妇女地位不断低落,婚姻也开始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决定,然而氏族社会婚姻生活的流风余韵至周代还很浓重,周代男女恋爱择偶尚有一定自由,男女活动的天地极为广阔,当时妇女改嫁之事颇多,甚至存在着“人尽夫”的观念。
但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周代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贞节观念开始萌芽 ,守节被定为妇女应该恪守的道德教条。
2、秦汉至五代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到严格的过渡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继续强化宗法制度,维系父系血统的继承权要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就要重视女子的贞洁,保守女子的节操。
于是社会上的贞节观念开始明确。
刘汉王朝,尊崇儒术,推重礼法,沿袭了秦代褒奖贞节的传统,并以官方名义正式褒奖贞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又十分尖锐和复杂,各统治集团,包括汉化少数民族统治集团,都要起劲地表彰节烈,企图让人们像妇女守节那样效忠于他们自己以维护其政权的稳固。
因此,这一时期的贞节观念仍呈一种日渐增强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还出了不少烈女。
隋唐时期从一而终的贞妇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推崇,由于社会上以贞节作为判断妇女善恶的重要依据,格守贞节,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浸透妇女们的心坎,不少中毒很深的妇女,甘心为封建贞节观殉葬。
中国人的“贞操观”
中国人的“贞操观”编导095 王潇 0911031523有人说“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使“贞操”这个上世纪用词再度成为热词。
很多人都把拥护贞操观作为一面道德大旗,用处女膜把人们隔成两群:“膜”里的道德高尚,“膜”外的没羞没臊。
这就是中国人传统上的“贞操观”。
其实中国人的“贞操观”由来已久。
古代统治者也把妇女的贞洁看得同男性的忠君一样重要。
“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是纲常伦理的基本原则,女子对丈夫的贞洁,男子对君王的忠诚,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
所以,政府对于贞洁烈女的旌表,与明清一样的不遗余力,大肆宣扬。
为此女子为贞洁而轻生的例子数不胜举,比如《清史稿·列女传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初,寡妇李氏与家人避难后回到杭州,当时清军刚刚进入这一地区,检查很严,有车入城,男子须下车,女子也要打开帘子。
李氏的车入城时,她有病初愈,守门的军卒远远地看见了李,并说了几句闲话,李在车中也多少听到几句。
回到家后,李恸哭,说自己不幸被几个门卒所侮辱,终日涕泣,二十多天不吃东西,绝食而死。
此女只是被门卒远远看了几眼,大约说了几句不干不净的话,也就死了,可悲可叹!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贞操观”这个东西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首先,明清之际,各地宗族势盛,普建学堂,“十户之村,无废诵读;远山深谷,莫不有学有师。
”这些县塾、私塾、书院请名儒讲学,灌输程朱理学,“明人伦,正风俗,崇孝悌,励廉耻”,千百年来,封建礼教潜移默化,影响颇深。
其次,郡守大力褒奖贞节。
古文上记载贞节妇女事迹后,大都附有郡守或文人儒士的颂赞,这无疑导致妇女们争相仿效。
第三,祠堂宗族的支持。
明清时商贾甚众,足迹遍天下,户户藏金甚丰,这些徽商长期在外,尤其注重妇女的贞节。
他们出资修建祠堂,购置族田,凡“节妇孤儿与出嫁守志”等,均可供衣食住行。
这就在经济上资助了贞节习俗的流行。
第四,缙绅所起的卫道作用。
中国贞节观念的变变迁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
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贞节,就是要求妇女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
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
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
要求妇女奉行贞节道德是父权制形成的产物。
贞节观是男权社会用以剥夺女性爱情、婚姻权利,对妇女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得力武器。
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
《周易》有言:“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大吉大利,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反而有凶灾。
这在事实上已经是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了。
春秋时代的“易传”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
周朝人对“淫”的理解,主要限于女子,至于淫男,虽有称谓,但很少被指责罚惩。
由于女人的性欲被视为邪恶的根源,所以周朝人甚至将一女事二男也称为淫。
有时,即使女人本身没有要求性满足,而只是引起男人的性欲,也被视为“淫邪”女子,俗称“狐媚子”、“狐狸精”。
秦穆公的女儿辰嬴曾先后事晋惠公、晋文公,于是,当晋大夫议立嗣子时,便以“为二君嬖,淫也”为由,不立其子。
在先秦早期文献中,已出现“贞女”的记载,《周易》中虽有褒扬贞操的言辞,但对寡妇改嫁却没有严格的限制,相反还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少女婚前还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
秦汉两代的统治者都提倡惩淫和防淫。
从秦始皇开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为了防止宫女淫乱,便不断扩大宦官队伍。
汉武帝还发明了用“守宫” 虫来防止女淫的办法,即,将一种名叫 yan 蜓(俗称壁虎)的虫子用朱砂喂养,然后将变红的蜒捣碎点在宫妃身上,倘若红点消逝,便证明某宫妃有淫乱行为。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念”是扭曲的?浅谈下“贞洁观念”的纠正之旅
古代女性的“贞洁观念”是扭曲的?浅谈下“贞洁观念”的纠正之旅序言:在中国古代的“礼教观念”中,“贞洁”一般会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道德上没有污点,指这个人纯正高洁,乃是一个十分“正能量”的礼教观念。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封建时期的“贞洁观念”却赫然变成了荼毒旧社会女性的工具之一,甚至让古代女性把“贞洁”看的比生命还重要。
直到步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扭曲的“贞洁观念”才得以被纠正,演变成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贞洁观念”。
封建时期代表女子“守贞”的贞洁牌坊古代女性的“贞洁观念”有多扭曲?所谓现代意义上的“贞洁观念”,大体上也就是“贞男洁女,双处而婚,齐心合力,守护纯真”。
字里行间凸显的都是“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把男女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去考量,也正是古代“儒家道德”体系中所推崇的真正的“贞洁”。
可是,在古代封建时期,古人的“贞洁观念”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在他们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捍卫贞洁”完全就是独属于女性一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一个女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以至于就连封建时期的女性自身,都抱着一样的想法,把“贞洁”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也就形成了一种很扭曲的“贞洁观念”。
《竹叶亭杂记》典籍插图就好比清人“姚远之”所著的《竹叶亭杂记·卷七》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道光十一年辛卯......大水时,一女子避未及,水几没腰。
有一人急援手救之,女子乃呼号大哭曰:‘吾乃数十年贞节,何男子污我左臂。
’遂将同被灾者菜刀自断其臂,仍赴水而死。
”意思就是在清朝道光十一年,因海水倒灌,沿江一带多有水灾,有一名女子因未能及时避险,导致被洪水困住,就在水快要淹到腰部的时候,被一名男子及时抓住她的左臂,把她给救了出来。
可是呢,这名女子却并没有显露出劫后余生的喜悦,反而嚎啕大哭,一边哭还一边说她苦心守了数十年的贞洁,全被这名男子给毁了。
而后先是用菜刀自断左臂,但仿佛这样还不能弥补她毁掉的“贞洁”,继而又再次投身到滔滔洪水当中,自尽而亡。
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崇尚贞操与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崇尚贞操与女性形象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中贞节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贞节文化强调女性应该保持纯洁和忠贞,讲究妇德女德,并对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贞节文化内涵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尤其在封建社会中更为盛行。
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结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贞节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家族地位和尊严往往与女性的贞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家族的延续和辈份地位都依赖于女性的贞操。
因此,妇女被赋予了维护家族声誉和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使命。
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二、贞节文化内涵贞节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对婚姻和性纯洁性的追求,以及对女性的忠诚、贞洁和道德品行的要求。
关于婚姻和性纯洁性的追求,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强调女性应该矢志守贞,即保持婚前和婚后的贞洁。
这是因为,只有保持纯洁可以展现女性的高尚品德,同时也是对家族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对女性的忠诚、贞洁和道德品行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贞节文化的核心价值。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尽职尽责,忠于丈夫与家庭。
同时,她们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以示贞节高洁的形象。
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贞节文化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女性的期望与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妇女是否具备贞节美德被视为她的最高荣誉。
贞节被视为一种妇女的身份象征,同时也是她们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一位贞洁的妇女往往会被视为贤良淑德的楷模,受到社会的崇敬和赞扬。
正因为如此,许多古代文人、诗人和书法家纷纷以贞节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他们通过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描绘了那些坚守贞节美德的女性形象,使这些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代表。
尽管贞节文化对女性形象有一定的限制,但它也是中国古代女性力量和价值的象征。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观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姓名:年级: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年月日摘要中国的封建礼教和古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统治者对女性在控制欲。
虽然历朝历代对女性贞节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没有一个朝代停止过对女性的束缚。
封建思想控制了妇女的思想,大家以守节为荣,纷纷效仿贞节的女子。
那象征着女性贞节的牌坊,就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
然而每座贞节牌坊下面,都有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女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说不尽的悲怆与哀戚。
关键词:封建礼教,贞节牌坊,贞操,守节,皇帝目录1.总论 (1)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 (2)2.1.秦汉时代看女子贞操观 (2)2.2.魏晋南北朝时看女子贞操观 (3)2.3.唐朝看女子贞操观 (3)2.4.宋朝看女子贞操观 (4)2.5.元朝看女子贞操观 (5)2.6.明朝看女子贞操观 (6)2.7.清朝看女子贞操观 (6)3.总结 (7)1.总论中国的封建礼教特别看重女性的贞节。
《辞源》对贞节的解释是:“坚贞的节操。
”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为儿子挣座贞节牌坊,还有点意思,没有儿子,没有希望。
”自此,贞节牌坊一词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何为贞节牌坊,这又是为何而建呢?所谓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是用来表彰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门楼,也是古代女子从一而终、忠贞不二的标志。
(各地的贞节牌坊遗迹如下图)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从古至今,贞操似乎总是针对女子而言的。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男性作为统治者,开始对女子有所要求。
考古发现,许多秦始皇时期的碑石上(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刻石等)都提及到女子的贞节问题。
例如会稽刻石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贞节观发展历程
贞节观发展历程
贞节观是一个社会文化观念,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环境下,贞节观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在古代社会,贞节观往往是与封建礼教相联系的,女性的贞节常被看作是家族和社会荣誉的象征。
在这种观念下,女性被期待以身体为代价维护家族的名誉,遵守严苛的道德规范。
违背贞节的女性常常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是残酷的处罚。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贞节观开始面临挑战和变革。
封建制度的解体和性别平等的呼声使得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贞节观的内涵也逐渐从单纯的道德规范转变为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尊重。
女性开始主动表达对自己身体和生活的掌控权,对传统贞节观的束缚产生了反思。
在当代社会,贞节观进一步发展和多元化。
性别平等、女性权益和性自主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人们认识到,贞节观不应限于女性,男性同样应该体现对自己身体和精神的自主和尊重。
同时,对于性的开放和多样性的接纳也成为了社会的新趋势。
然而,传统的贞节观念在某些地区和文化中仍然存在,并且对女性产生压力和歧视。
贞节观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观念碰撞的过程,需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念和价值取向。
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贞节观才能更好地发展并得到不同群体的认可。
贞节观发展历程
贞节观发展历程贞节观,是指对女性的纯洁、自律和廉耻的要求和价值观。
贞节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述到古代,经历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变动,塑造了当今社会中对贞节观的认识和评价。
下面将以历史为线索,简要概述贞节观的发展历程。
古代贞节观早起于封建社会,封建家庭以男权至上,妇女的地位低下,男人则特别看重女性的贞洁,将贞节视为家族的光荣和尊严。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他们婚前婚后都要遵守出嫁时所立的贞操标准,以此来维护男性的地位和家族的宗法秩序。
善良、贞洁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默认要求,但是女性贞节的标准却以贞献作为核心,将其视为女性修身立命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贞节观的看法也有所改变。
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女性开始追求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她们反对被束缚在封建的思想和制度中,开始主张对自己的身体和感情的自主权。
贞献作为标准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呼吁以女性的人权为出发点,扩大对贞节观的认知。
这也是对传统观念一种进一步的改变,给予女性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然而,贞节观的传统认知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
贞节观在一些地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一些保守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依然对女性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此外,现代媒体和商业化对贞节观的宣扬也给年轻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一夜情和随便恋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贞节观也开始被重新定义,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意愿,推崇自由和多元化。
然而,贞节观的重要性仍然被一些人们所认同,不同国家的法律和习俗仍然强调女性的贞操。
尊重和强调贞节观在一些文化和地区被视为妇女地位的重要保障。
同时,在男性社会中,以贞洁为评价标准对女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女性被要求保持贞洁,并被加以严格的社会压力和监管。
尽管目前大多数地区已经形成了更为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氛围,但是贞节观的影响仍然深远。
总之,贞节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家族和封建社会的崇尚,到现代社会的追求自由和平等,贞节观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多元的概念。
揭秘中国古代女子的贞节血泪史
揭秘中国古代女子的贞节血泪史贞节牌坊荒唐的是,由于传统观念对旌表贞节的大力提倡,拥有一座贞节牌坊在人们看来是件无上荣耀的事情。
任宝芝自尽的年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却无法革去束缚在人们思想中的贞节观念。
市井小掌故“贞节”,又叫“贞操”,在传统的观念里说的是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
这种对处女贞洁与寡妇贞节的重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具体形成于哪一年,大概是在私有制确立、一夫一妻制形成以后。
当时的贞节观念是针对男女双方而言的,指的是夫妻双方在婚姻的持续期间内所要恪守的道德规范,既不允许男子另觅他欢,也要杜绝女子红杏出墙,否则就会被视为“禽兽之行”,受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这种贞操可称为“夫妻之贞”,这应该是最早的“男女平等”。
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逐渐地,贞节成为对女性忠贞的专门要求。
《史记·田单列传》说:“贞女不更二夫。
”《列女传·宋鲍女宗传》:“妇人一醮不改,夫死不嫁……以专一为贞,以善从为顺。
”道出了“贞”意,就是女子要对男子忠贞。
相反,很少提及男子也要对妻子忠贞的男女平等观念。
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当时很多人认为贞洁比出身门第更重要。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观念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许是秦始皇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于一身,不能一一宠幸,又担心他们红杏出墙,因而到处宣扬贞节,到处巡视刻石作记。
秦山刻石记:“男女礼顺,慎尊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碣石门刻石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
”汉代更倡贞节,对贞妇诏赐玉帛,旌表贞节。
唐代的社会风气特别开放,这和国力强盛、国家富庶、中外交流增多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对贞节观念淡薄,因而,唐朝女子红杏出墙的事情就特别多。
《新唐书·公主传》记载,太宗女儿合浦公主下嫁给房玄龄子遗爱。
一次,夫妻俩畋猎时遇到辩机和尚,公主“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
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
贞节的厄运:有关中国古人的贞操观
贞节的厄运:有关中国古人的贞操观(文/侯磊)贞节与贞洁是两个概念。
归有光《贞节论》说:“贞者,不二也;节者,自制也。
”在生活中,贞是指没结婚时守身如玉;节是指守寡后不再嫁。
贞洁则没有“节”的意思。
古代说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黄花又叫金针菜,就是贞女的谐音。
说俗了,贞节要分婚前和婚后,古人似乎更看重婚后,尤其是丧夫以后的贞节,并以此作为主旋律来弘扬。
贞节是一种逃不开的厄运。
就像清代的额驸如果在公主死了以后再娶,那额驸的封是和福利待遇就取消了,连内务府派的仪仗、保安和公车都不给了,额驸们为了名号,这个鳏夫再倒霉也是要守下去的。
一、历史上的贞妇古代有位寡妇,为了度过漫漫长夜,每天先把一百个铜钱撒到地上,逐一捡起来,累得喘气,倒在床上睡了。
如此守节了六十多年,并把磨得光光的铜钱当做传家宝传下去。
还有的寡妇为了忍耐寂寞,会不停地用手掌拍桌子,结果不慎拍到蜡烛签子上,把手掌都扎穿了,但还不让人知道。
都收录在冯梦龙的《情史类略》中,以反映当时的世风。
如果想读大宗的守节故事,要读《明史•列女传》才行。
其中有一个另类,即一家人里,婆婆淫乱,儿媳守贞。
婆婆的姘头来到房中饮酒嬉笑,把儿媳妇的手臂摸了一把,还要进一步行动,儿媳妇就把手臂砍了。
可她又因自己是儿媳而没有报官,几天后就死了。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找小情人的事,婆婆可以,儿媳不行。
又要长幼尊卑又要名节,儿媳在两难之际做此自残的选择,真够难为中国人的。
这些贞节的故事都强调了一点:不贞节会给父母丢人。
原来人们所在乎的,并不是那个究竟睡了没睡,而是那个令翁婿姑婆,七大姑八大姨都痛心疾首的“名声”。
这类贞节的始作俑者,在过去恐怕要骂到刘向和班固、班昭兄妹身上。
刘向是理论家,班氏兄妹列出了具体而苛刻的要求。
妹妹班昭守了大半辈子的寡,她在《女诫》里地说“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若将中国古代比喻成一座大修道院的话,班昭得被比喻成修道院永远不死的老嬷嬷。
其实多少有点委屈她。
中国贞节观念的变变迁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
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贞节,就是要求妇女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
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
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
要求妇女奉行贞节道德是父权制形成的产物。
贞节观是男权社会用以剥夺女性爱情、婚姻权利,对妇女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得力武器。
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
《周易》有言:“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大吉大利,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反而有凶灾。
这在事实上已经是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了。
春秋时代的“易传”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
周朝人对“淫”的理解,主要限于女子,至于淫男,虽有称谓,但很少被指责罚惩。
由于女人的性欲被视为邪恶的根源,所以周朝人甚至将一女事二男也称为淫。
有时,即使女人本身没有要求性满足,而只是引起男人的性欲,也被视为“淫邪”女子,俗称“狐媚子”、“狐狸精”。
秦穆公的女儿辰嬴曾先后事晋惠公、晋文公,于是,当晋大夫议立嗣子时,便以“为二君嬖,淫也”为由,不立其子。
在先秦早期文献中,已出现“贞女”的记载,《周易》中虽有褒扬贞操的言辞,但对寡妇改嫁却没有严格的限制,相反还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少女婚前还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
秦汉两代的统治者都提倡惩淫和防淫。
从秦始皇开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为了防止宫女淫乱,便不断扩大宦官队伍。
汉武帝还发明了用“守宫” 虫来防止女淫的办法,即,将一种名叫 yan蜓(俗称壁虎)的虫子用朱砂喂养,然后将变红的蜒捣碎点在宫妃身上,倘若红点消逝,便证明某宫妃有淫乱行为。
秦汉唐:贞节观
秦汉唐:贞节观从秦汉到唐朝,中国的封建社会尚处于上升阶段,由发展到鼎盛,多种社会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一方面对男尊女卑和妇女贞节观的强调都逐步系统化、理论化;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在实际生活中,男女交往与择偶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仍旧呈现出其相对自由与松懈的状态,这与由汉及唐的整个文化大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用朝廷的名义表彰寡妇,力求树立男女有别、谨守贞节的榜样。
清是巴蜀地区的一个寡妇,她青年丧偶,靠着祖传丹穴作为生计,“用财自卫”,使财产和肉体都得到了保护。
秦始皇称巴寡妇清为“贞妇”,还特地为她筑了女怀清台。
秦始皇首开此例,汉因秦制,对于贞节更加提倡,汉宣帝就有赐给贞女帛匹之举。
汉平帝和汉安帝,也都曾专门颁布诏书,表彰贞妇。
《礼记》对贞妇的要求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即妇女一经嫁人,终身不得改嫁。
妇女的“贞名”与男子的“气节”,同为汉代儒家礼法观念下的行为。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用传记的形式提出了束缚女性的六条规范,其中表彰了许多从一而终的寡妇,而且把宁肯烧死也“宵不下堂”的宋伯姬等推为妇德的典范。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班固编写的《白虎通义》也突出宣扬了从一而终。
特别是班固的妹妹,被称为曹大家[gu姑]的班昭所撰《女诫》,更是将这一点提到理论高度。
她说,丈夫有再娶的道理,妻子则没有改嫁的依据;丈夫是天,天是笼罩一切的,所以妻子不可与夫离异。
从《后汉书》开始,历代绝大多数正史都立有《列女传》。
《后汉书·列女传》中,为守节者列传虽然只占少数,但为宋代以后将列女传变为节妇烈女传的做法打下了基础。
圣贤们的遗训,成了套在妇女身上的枷锁,限制了寡妇的再嫁。
从汉代开始,历代都出现了一些断发、毁容、誓不再嫁的“烈女”,成为礼教中“烈女不更二夫”信条的牺牲品。
东汉刘长卿早死,留下的儿子也夭折了,他妻子桓氏怕父母要她再嫁,非但不肯归宁父母,而且预先割耳毁容,以示决不再嫁。
东汉荀采17岁嫁给阳瑜,19岁时产下一女,之后不久,丈夫亡故。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一、本文概述《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一文旨在探讨贞节观念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表现与变迁。
贞节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对女性行为的规范,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学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与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贞节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起源与发展,指出贞节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社会伦理道德内涵。
随后,文章将重点关注20世纪中国文学中贞节观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学流派和作家对贞节观的塑造与解读。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具体分析,文章将揭示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多维度呈现,包括批判、反思、重构等。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贞节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方面,贞节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思;另一方面,贞节观也与社会变革、女性地位等议题紧密相连,成为文学作品中探讨现代性、女性主义等主题的重要视角。
本文旨在通过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贞节观的深入研究,揭示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意义与影响,以期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20世纪初的贞节观与文学表现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贞节观,既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冲击。
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贞节观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面貌。
一方面,传统的贞节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许多文学作品仍然强调女性应当坚守贞节,将贞洁视为女性最重要的品质。
在这些作品中,贞节往往与女性的名誉、家族的尊严紧密相连。
例如,一些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在面对诱惑或困境时,选择了坚守贞节,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种对贞节的坚守和颂扬,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贞节观念的重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社会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文学家开始对传统的贞节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对贞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对贞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贞,作为一个名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解释。
从字面上理解,贞可以指纯洁、纯正的品质。
然而,在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中,贞的含义及其引申义发生了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贞在道德、文学和传统文化中的多重解释。
一、道德层面在道德层面上,贞常常被理解为道德正直和坚守原则。
在道德准则中,贞是一种对于价值观念和原则的固守和忠诚,例如,对自己的承诺和诺言的信守,对道德标准的持守不渝。
贞与诚实、忠诚和诚信等道德价值观相辅相成,是人们评价一个人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文学层面在文学中,贞常常与爱情和婚姻相关联。
贞洁的概念强调了女性在感情和婚姻中的纯洁和忠诚。
贞洁观念在古代文学中尤为突出,女性被要求守身如玉,忠于丈夫。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对贞洁的定义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文学中,贞不再仅仅指代女性,也逐渐被赋予了男性中的纯真和坚守的含义。
三、传统文化层面在传统文化中,贞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贞被视为一种美德和智慧的象征。
贞爱是古代文人士人们常常追寻的境界之一,代表了一种纯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力量。
同时,贞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例如,在易经中,“贞卦”表示坚守正道,顺应天命,不忘初心。
在儒家伦理观念中,贞则与慎独自律、坚守中庸之道等伦理观念相联系。
然而,对于贞的定义和解释并非只存在于道德、文学和传统文化中。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贞。
在科学领域,贞可以指代一种纯粹和无污染的状态,如“贞洁的水源”、“贞洁无瑕的晶体”。
在艺术领域,贞可以指代纯净和原始的创造力和灵感来源。
总结起来,贞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重的解释。
从道德层面到文学、传统文化乃至科学和艺术领域,贞都代表着一种纯洁、忠诚和原则坚守的品质。
贞所蕴含的意义丰富而复杂,对于我们理解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无论身处何地,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时刻牢记贞的价值,坚守正道,做一个贞于心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下几个方 面 : 第一 , 卜 “ ” 占 之 贞 。汉 代许 慎 释“ ” 占 卜之意 , 贞 为 所谓 “ , 贞 卜问也 。从 卜, 以为 贽” 贝 。 ( 说 文解字》 三) 《 卷 这种解 释是 符合 事实 的。 比如 ,冬季 , “ 陈玉 , 以贞来 岁 之嫩 恶 。 ( 周礼 ・ 官 ・ ”《 春 天
Vo . . 143 No 5
Oc. 01 t2 0
中 国传 统伦 理思 想 中的 “ 贞节 ” 观
李承 贵 , 卫
( 京大 学 哲 学 系 , 苏 南 京 南 江
羚
2 09 ) 10 3
摘要:贞节” “ 观念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存在一个发生、 演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 i s a ii n lEt c nc pto a tt n Ch ne e Tr d to a h s i
LICh n e g— g i W EILi g u, n
( eat n f hls h , aj gU i ri , aj gJagu2 0 9 ,hn ) Dpr met i o y N ni nv syN ni ,i s 10 3 C ia oP o p n e t n n
府》 再如 ,凡 国大贞 , 立君 , 大卦 ” 《 ) “ 卜 卜 。( 周礼 ・ 官 ・ 卜 ) 春 大 》 前一句 是说 , 了冬季 , 摆设玉器 , 到 便 以
收 稿 日期 :0 0— 8— 6 21 0 2
作 者简 介 : 承 贵 (94一) 男 , 西 万 年人 , 李 16 , 江 南京 大 学 哲 学 系 教授 、 士生 导 师 。研 究领 域 为 中 国哲 学 ; 博 卫 羚 (92一) 女 , 苏 常 州人 , 京 大 学 哲 学 系博 士 生 。 18 , 江 南
提起 “ 节” 人们便会 想 到这 主要是 针对女性 的一种道 德规 范 , 贞 , 就会 想起 历史 上成 千上万 的 贞女 、 节妇 , 就会想起 “ 四” 五 时期 思想 家对 “ 节” 贞 观念 的猛烈 批判 。然 而 ,贞 节 ” 以成 为 针对 女性 一种 德 “ 何 性要求 ?又何 以成为戕 害女性生 命 的工具 ? “ 贞节 ” 为一种 德 性 的价值 又 该怎 样 去认 定 ?本 文拟 通 作
o hie e eh c . e s e i c p roma c ft i r c s s fo o i ia a i g t mb g i fC n s ti s Th p cf e fr n e o h s p o e s i r m rgn lme n n o a iu t i y, t e o r fe to n e f—c iiim , u n t e n tr ft e c n e t t e p ro ma c sfo te h n t e cin a d s l l rt s b t i h au e o h o tn ,h e f r n e i m h c r c o o t e waT t i rc s lo s o h e eo o lt h l h s p o e s as h ws t e d v lpme td rc in o i e e ta i o le h c . n, n ie t fCh n s r d t na t is o i Ke r s:r d t n leh c y wo d ta ii a t is;c n e to c a t y’ e out n; nl h e me t o o c p f“ h si ; v l i e i t n n t o g
第 4 卷第 5 3 期
21 0 0年 1 0月
江 西师 范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n l f i g i o l n es y S ca S i c s o ra o a x N r i r t ( oi c n e ) J n ma U v i l e
再 到 反 思检 讨 , 而在 内容 性 质上 则表 现 为从 酷理 到 真 情 的 曲折 行 进 , 个 过程 也展 示 了 中 国传 统 伦 理 的开 展 这
方向 。
关键 词 : 统 伦 理 思 想 ; 传 “贞节 ” ; 变 ; 观 演 启发 中 图分 类 号 :8 0 B 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0 5 9 2 1 )5— 14—1 1 0— 7 ( 00 0 0 8 0 1
过对贞 节含义 的演变 、 换之考察 , 转 试对上述 问题展 开讨论 。
“ 节” 贞 之本 义
贞节是 “ 与 “ ” 贞” 节 的连用 , 不过事 实上 , 在古代 典籍 中 ,贞 ” 节 ” “ 与“ 并不 常常 是连 在一起 的 , 大多 数情 况下 , 节 二 字 不 仅 不 在 一 起 , 且 含 义 不 同。我 们 欲 知 道 “ ” “ ” 字 的 源 头 , 必 要 对 贞 而 贞 、节 二 有
Ab t a t T e c n e t f“ h si ’ e p r n e r c s fo c re c n v l t n i h i o y sr c : h o cp o c a t y ’ x e e c sa p o e so c u r n e a d e o ui n t e h s r t i o t
第 5期
李承贵 ,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