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

合集下载

第3章OSI参考模型

第3章OSI参考模型

(3)服务与协议的关系
服务是各层向它上层提供的一组原语。服务定义了两 层之间的接口,上层是服务用户,下层是服务提供者。 协议是定义同层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帧、分组和报文 格式及意义的一组规则。实体利用协议来实现它们的服务 定义。 只要不改变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实体可以任意地改变它 们的协议。 n层实体利用n-1层实体提供的服务并执行n 层协议来完成对n+1层提供服务。
OSI参考模型
OSI体系结构是七层模型,用于进程间通信和协调各 层标准的制定; 服务定义描述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层与层之间 的抽象接口和交互的服务原语; 各层的协议规范精确定义了发送的控制信息及解释该 控制信息的过程。 7层的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连接映射特性
一对一映射: 一条(N)连接被映射成唯一的(N-1)连接。
多对一映射: 多个(N)连接被映射成一个(N-1)连接。这时,在发送 方,一个(N-1)连接支持多个(N)连接,称为(N)实体的 多个(N)连接复用一个(N-1)连接(Multiplexing)。在接收 方必须要有一个解复用(de-multiplexing)的过程。复用可以 更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连接。
协议分层原则
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的划分时,应遵循一定 的分层原则,包括 ①必须使每层的功能明确、相互独立,各层具体实 现的方法和更新不对相邻层产生影响; ②层间接口必须清晰,跨过接口的信息量应尽可能 少; ③层数应当适中。
接口和服务
接口和服务是层次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接口,是 指相邻两层之间交互的界面,定义相邻两层之间的原语操作及 下层对上层的服务;而服务是指某一层及其以下各层的一种能 力,通过接口提供给其相邻上层。
数据链路层 物 理 层

OSI参考模型体系

OSI参考模型体系

传输层
传输层负责建立和维护端到端的连接,确保数据的可 靠传输。
输入 标题
详细描述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建立连接、管理数据流量和控 制数据传输等。它还提供诸如可靠传输和不可靠传输 等传输服务。
总结词
总结词
传输层通过使用诸如TCP和UDP等传输协议来提供可 靠的传输服务。这些协议通过确认机制、重传机制和
表示层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数 据的表示和转换。
详细描述
表示层通过使用各种表示协 议(如MIME和TLS)来处 理数据的表示和转换。此外, 表示层还负责数据的加密和 解密以及压缩和解压缩等任 务,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 完整性。
应用层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 顶层,负责处理用户的具体 应用需求。
会话层通过使用各种会话协议 (如RPC和SQL)来管理会话连 接,并确保通信的同步性。此 外,会话层还负责管理对话控 制,以确保通信的正确性和可 靠性。
表示层
总结词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表示、编 码和加密等任务。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表示层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 的表示、编码和解码、加密 和解密以及压缩和解压缩等。 它还负责转换上层的数据格 式以适应下层的协议要求。
传输效率。
OSI参考模型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安全策略制定
安全风险评估
利用OSI参考模型,可以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的安 全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漏洞。
OSI参考模型提供了多层安全策略制定的框 架,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 用层的安全策略。
安全事件响应
OSI参考模型有助于安全事件响应团队快速 定位问题所在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

什么是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1、OSI的来源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络互连模型。

ISO为了更好的使⽹络应⽤更为普及,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定义了⽹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即ISO开放互连系统参考模型。

如下图。

每⼀层实现各⾃的功能和协议,并完成与相邻层的接⼝通信。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种能⼒,它通过接⼝提供给更⾼⼀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关。

3、各层功能定义这⾥我们只对OSI各层进⾏功能上的⼤概阐述,不详细深究,因为每⼀层实际都是⼀个复杂的层。

后⾯我也会根据个⼈⽅向展开部分层的深⼊学习。

这⾥我们就⼤概了解⼀下。

我们从最顶层——应⽤层开始介绍。

整个过程以公司A和公司B的⼀次商业报价单发送为例⼦进⾏讲解。

<1> 应⽤层OSI参考模型中最靠近⽤户的⼀层,是为计算机⽤户提供应⽤接⼝,也为⽤户直接提供各种⽹络服务。

我们常见应⽤层的⽹络服务协议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

实际公司A的⽼板就是我们所述的⽤户,⽽他要发送的商业报价单,就是应⽤层提供的⼀种⽹络服务,当然,⽼板也可以选择其他服务,⽐如说,发⼀份商业合同,发⼀份询价单,等等。

<2> 表⽰层表⽰层提供各种⽤于应⽤层数据的编码和转换功能,确保⼀个系统的应⽤层发送的数据能被另⼀个系统的应⽤层识别。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种标准表⽰形式,⽤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格式转换成通信中采⽤的标准表⽰形式。

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在整个参考模型中,下层是为上层提供服务。

二、TCP/IP常见的协议(一)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指定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elnet:端口号23,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远程接入协议,提供远程管理服务,通过Telent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用户在客户端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运行。

FTP:端口号20、21,使用传输层TC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采用C/S((主机/服务器)结构。

TFTP:端口号69,使用传输层UDP协议,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SNMP:网络管理协议,一般用在管理平台,可将交换机、路由器等一些设备信息上传到网管平台HTTP:端口号80,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提供浏览网页服务。

SMTP:端口号25,使用传输层TCP协议,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进行访问网址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匹配IP地址(二)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端口号的取值范围:0-655350-1023:知名端口号,发送过程中会在发送端随机匹配一个端口号,并且是在1023之外未使用的。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1.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传输前先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传多少接收多少,丢包之后重传确保全部收到。

使用场景在文件传输或者文档传输中使用。

(1)TCP的建立-三次握手A.主机1向主机2进行syn(查询B.主机2向主机1进行syn查询,ACK确定C.主机1进行ACK确定----------TCP连接建立--------------(2)TCP四次挥手A.主机1向主机2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B.主机2向主机1发送ACK确认C.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D.主机1向主机2发送ACK确认----------TCP连接断开--------------(3)TCP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序列号:对包进行排序,根据序列号确认序列号:对收到的包进行确认A.主机1向主机2发送3000的数据包,最大数值需要1500包,进行分段传输,0-1499,1500-2999B.主机2收到包后向主机1进行发送确认序列号,未收到或者丢包,主机2会向主机1再次发送所丢失的包进行重传。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一、OSI参考模型自下而上:物理层(物理介质,比特流)、数据链路层(网卡、交换机)、网络层(IP协议)、传输层(TCP/UDP协议)、会话层(创建/建立/断开连接)、表示层(翻译,编码,压缩,加密)、应用层(HTTP协议)简化为TCP/IP模型:网络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应用层(表示层,应用层)1.物理层主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物理层中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信号会缩减,影响数据的传输。

为了使传输的数据能够准确的传输,中继器是可以放大传输信号,保持原数据的准确。

比如,双绞线的传输距离是100m,而超过100m则信号会衰减在两台pc中间加上一个中继器,则相当于两台pc到中继器的距离均为100m,有助于信号的增强。

集线器和中继器的区别是:中继器只有两个以太网接口,而集线器相当于多个端口的中继器。

知识点:冲突域、广播域冲突域:当两个比特流在同一介质上同时传输就是产生冲突,冲突域是指发送数据给一个单一目标(单播)所影响的范围广播域:发送数据给一个不明确的目标所影响的范围集线器有一个冲突域和一个广播域IP地址:>ping (ping命令所用的协议有ICMP/ARP协议)返回数据说明两者是相通的,可以发送信息当想向发送数据时,发送报文时,将包发送到集线器,集线器将包广播发送给所有连接在集线器上的其他端口,当,发现该包不是发送给他们的,就将拒绝接收,而发现是发送给它时,就做出应答,返回一个应答包,应答包先发到集线器,集线器又进行广播,然后再发送到上。

但是!!数据包向所有的端口发送,不安全,且所有的机器共享带宽,更容易产生拥塞,所以不能用于较大的网络集线器是物理设备,不是智能的,所以不具备学习能力,故每次发送数据只能使用广播的方式。

2.数据链路层功能:完成网络之间相邻结点的可靠传输,通过Mac地址负责主机之间的数据的可靠传输。

物理层传输的是比特流,而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是帧。

主要设备:网卡、网桥、交换机网卡:网络适配器,连接计算机与网络的硬件设备,整理计算机发往网线的数据,将数据分解成大小的数据包之后向网络上发送Mac地址与IP地址的区别:Mac地址:是厂商烧录在只读存储器上的,出厂厂商的唯一标识,且不可更改IP地址:网络地址,相当于门牌号查看网卡的Mac地址(十六进制)命令:ipconfig /allPysical Address :xx-xx-xx-xx-xx-xx网桥:将两个LAN链接在一起,变成一个LAN,并按Mac地址转发;分割冲突域;例如:如何分割冲突域每个PC机网卡的Mac地址:AA-AA-AA-AA-AA-AA、BB....网桥更具Mac地址学习能力,目标Mac地址转发IP地址:>ping (ping命令所用的协议有ICMP/ARP地址解析协议)过程:第一次发送ICMP数据包到集线器,集线器发给和网桥,网桥接收到数据包后(工作原理是根据原Mac地址(的Mac地址)学习,目标Mac地址(地址)进行转发,Eth0/1端口学到Mac地址),学到地址,网桥把包传输到下一个集线器,集线器会把包发给,,这两个会扔掉不属于它们的包,接收到后会返回数据给集线器,集线器发送给网桥,这时网桥会学到的Mac地址,由于网桥已经记录了的Mac地址,则会直接发送给而不会又进行广播发给和。

名词解释 osi参考模型

名词解释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提出。

它将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任务,并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这个模型旨在使不同厂商的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并且能够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通信。

具体来说,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分别是: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负责传输比特流,即数据的物理传输,包括传输介质、传输速率等。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同时管理节点之间的连接。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负责将数据帧传输到目的地,并管理路由选择和网络拓扑结构。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负责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数据传输,并进行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负责建立、维护和断开会议连接,提供会话管理和服务质量控制。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负责将应用数据转换为网络协议可以识别的格式,同时进行数据加密和解密等操作。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负责提供各种应用程序和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等。

OSI参考模型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使得网络设备和协议能够相互兼容,同时也方便了网络故障的诊断和解决。

OSI模型

OSI模型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将通信功能划分为7个分层,称作OSI参考模型。

OSI协议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界定了每个阶层的协议和每个阶层之间接口相关的标准。

(1)应用层
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并规定应用程序中通信相关的细节。

包括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虚拟终端)等协议。

(2)表示层
将应用处理的信息转换为网络传输的格式,或将来自下一层的数据转换为上一层能够处理的格式。

因此它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

具体来说,就是将设备固有的数据格式转换为网络标准传输格式。

不同设备对同一比特流解释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因此,使它们保持一致是这一层的主要作用。

(3)会话层
负责建立和断开通信连接(数据流动的逻辑通路),以及数据的分割等数据传输相关的管理。

(4)传输层
起着可靠的传输作用。

只在通信双方节点上进行处理,而无需在路由器上处理。

(5)网络层
将数据传输到目标地址。

目标地址可以是多个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而成的某一个地址。

因此这一层主要负责寻址和路由选择。

(6)数据链路层
负责物理层面上互连的、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

例如与1个以太网相连的2个节点之间的通信。

将0、1序列划分为具有意义的数据帧传送给对端(数据帧的生成与接收)。

(7)物理层
负责0、1比特流(0、1序列)与电压的高低、光的亮灭之间的互换。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OSI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课件)

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OSI参考模型(计算机网络课件)
OSI参考模型
1.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将异构系统互联与 互通
2.每一层都具有独立性,具有独立功能
3.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 层提供服务。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7.应用层 6.表示层
物理层 定义了通信网络之间物理链路的电气或机械特性
5.会话层 4.传输层
负责将0、1的比特流与电压(高电平、低电平)或光等传 输方式之间的互换,实现的是按位(bit)传输。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主机A
主机B
OSI参考模型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7.应用层 6.表示层
表示层
关心的是所传输的数据的表现方式,它的语法 和语义。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表示层提供一个可供应用层选择的服务的集合,使得应用
层可以根据这些服务功能解释数据的含义,它如同应用程序和
路由器C
OSI参考模型分层原则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OSI参考模型
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将异构系统互联与互通
A公司
使用统一的通信模型 方可进行互相通信
B公司
C公司
OSI参考模型分层原则
7.应用层 6.表示层 5.会话层 4.传输层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主机A
主机B
1.物理层
OSI参考模型
网路层负责选择一条路径将数据传送到目的端
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
7.应用层 6.表示层
传输层
在两个节点之间通信链路已建立的基础上,实现 节点间端到端的传输。

第3章第1讲OSI参考模型

第3章第1讲OSI参考模型

物理接口特性
• (1)机械特性:规定了DTE、DCE接口界面的接插 件(插头和插座)的形状和尺寸,插针或插孔的数目 及其排列,固定或锁定装置等。 • (2)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传输二进制比特 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高低,驱动器与接收器的阻抗 及阻抗匹配、传输速率与接口线距离限制等。 • (3) 功能特性:规定了DTE、DCE间各条接口信号 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定义,信号线按功能一般分为: 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地线等几类。 • (4) 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二进制比特 流传输的一组操作关系和时序。
第五层:会话层(Session layer)
• 在会话层及以上的高层次中,数 据传送的单位不再另外命名,统 称为报文。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 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 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 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户 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请求发送与接收指示带证实与响应服务
请求发送与接收指示不带证实与响应服务
3.2 物理层与物理接口协议
• 物理层主要功能就是为它的服务用户 (即数据链路层的实体)在具体的物 理媒体上提供发送或接收比特流的能 力,包括:物理连接的建立与拆除, 物理层屏蔽了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的 差异。 • 物理层的协议(规程)与具体的物理 设备、传输媒体及通信手段有关。
表3-1 RS232 常用引脚功能定义
D25脚 2 3 4 5 6 7 8 20 22 D9脚 3 2 7 8 6 5 1 4 9 脚名称 TXD RXD RTS CTS DSR DG DCD DTR RI 功能 发送 接收 请求发送 清除发送 数据设备准备好 信号地 载波检测 数据终端准备好 振铃指示 方向 DTE->DCE DTE<-DCE DTE->DCE DTE<-DCE DTE<-DCE DTE-DCE DTE<-DCE DTE->DCE DTE<-DCE

OSI参考模型详解

OSI参考模型详解

OSI参考模型详解⼀.OSI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开发式系统互连,⼀般称为OSI参考模型1.作⽤⾸先明确⼀点OSI参考模型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研究发布的,⽬的就是推荐所有的公司都使⽤这个规范来控制⽹络,克服使⽤众多私有⽹络模型所带来的困难和低效性,以实现⽹络的互联。

OSI参考模型根据功能的不同,⼈为的将计算机⽹络分成七层。

它最主要的功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但实际上,OSI参考模型只是⼀种理论化的模型,并没有在世界上应⽤。

现在使⽤的最成功和频繁是 TCP/IP 参考模型,这是以OSI参考模型为原型的实际化的模型。

2.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由低到⾼)(1)物理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物理介质传输⽐特流,通俗来讲就是使⽤什么物理信号(电信号还是光信号)来表⽰数据0和1。

常⽤的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线,同轴电缆(2)数据链路层1.为了保障数据的可靠传输,将数据封装成数据帧的形式进⾏传输。

每⼀数据帧分为报头head 和数据data两部分,报头(head)中包括发送者(源地址),接收者(⽬标地址),数据类型三部分。

2.这⼀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常⽤的设备有:⽹桥,⽹卡,交换机(3)⽹络层⽹络层的主要功能根据主机的IP地址完成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具体来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层被转换成了数据包,然后选择相应的路径(路由选择算法),从⼀个⽹络设备传输到另⼀个⽹络设备。

⼀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络层主要解决不同⼦⽹间的通信。

⽹络层主要设备:路由器(4)传输层我们可以通过IP地址找到⼀台特定的主机,但是如何去识别这台主机上的应⽤程序呢?答案就是端⼝。

传输层的功能:建⽴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即进程与进程之间的数据传输。

传输层给我们提供了两种端到端的通信服务1.TCP协议:效率低但是发送包会校验是否完整2.UDP协议:效率⾼但是不管别⼈能否完整收到(5)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在⽹络中的不同主机之间建⽴,维持和终⽌通信(会话)。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

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

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

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OSI划分层次的原则网络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不同结点相同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同一结点相邻层间通过接口通信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上层提供服务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间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间的通信OSI/RM分层结构对等层实体间通信时信息的流动过程对等层通信的实质:对等层实体之间虚拟通信;下层向上层提供服务;实际通信在最底层完成在发送方数据由最高层逐渐向下层传递,到接收方数据由最低层逐渐向高层传递.协议数据单元PDUSI参考模型中,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而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网络层——分组(数据包)(Packet)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物理层——比特(Bit)OSI的七层结构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规定通信设备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过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连接。

具体地讲,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过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时,DTE和DCE双方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第3章 OSI参考模型

第3章 OSI参考模型
可通过替换某一层而不是整个网络系统而使
网络升级。
OSI参考模型的高低层划分
应用层 应用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文本 数据传输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OSI参考模型的高低层划分

OSI高层(应用层)功能

OSI参考模型的高层(应用层)主要处理用户 接口、数据格式和应用程序的访问。
功能特性


功能特性主要反应接口电路的功能,确定物理接口 中每条线路的用途。 功能特性主要由CCITT规定。 功能特性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接口线功能规定方法。有每条接口线一个功能和每条接 口线有多个功能两种。 接口线功能分类。可分为数据、控制、定时和接地四类。

另外,接口线命名方法有三种:用阿拉伯数字命名、 用英文字母组合命名和用英文缩写命名。例如:
OSI分层 每层的主要功能
处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确定数据的表示形式 负责在两个端点的应用程序之间建立连接或进行会话 为两个应用程序之间提供通信 负责逻辑寻址和路径选择以及逻辑寻址之间的路由 负责物理寻址和对网卡的控制 以二进制位流(bit)形式传输数据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参考模型
OSI协议模型
只有在主机和服务器中才可能需要包含所有七层的功能。 而在通信子网中的节点设备一般只需要最低三层甚至只要最低两层 或一层的功能。
OSI协议模型
OSI参考模型的特点
是一种实现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 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框架。 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不是具体实现的描
DTE/DCE模型和CSU/DSU模型

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互联⽹诞⽣以来,随着⽹络飞速发展,⽤户迫切要求能在不同体系结构的⽹络空间交换信息,使得不同的⽹络能够互联起来。

国际化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即ISO)从1977年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并于1979年提出了⼀个互联的标准框架,即著名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OSI/RM),简称OSI模型。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分为七层,从低到⾼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下⾯给⼤家简单介绍⼀下各层的概念及功能:1.物理层 物理层位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为数据链路层实体提供建⽴、传输、释放所必须的物理连接,并且提供透明的⽐特流传输。

连接可以是全双⼯或者半双⼯;传输⽅式可以是异步传输或者同步传输;传输单位是⽐特。

物理层通过各类协议定义了⽹络的四种特性:机械特性、电⽓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机械特性:规定接⼝的外形、⼤⼩、引脚数和排列、固定位置 电⽓特性:规定接⼝电缆上各条线路出现的电压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某⼀电平的电压表⽰何种意义 规程特性:指明各种可能事件出现的顺序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将原始的传输线路转变成⼀条逻辑的传输线路,实现实体间⼆进制信息块的正确传输,为⽹络层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数据链路可以理解为数据的通道,是物理链路加上必要的通信协议⽽组成的逻辑链路,具有流量控制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帧。

数据链路层功能: 链路连接的建⽴、拆除和分离:数据传输所依赖的介质是长期的,但传输数据的实体间的连接是有⽣存期的。

在连接⽣存期内,收发两端可以进⾏不等的⼀次或者多次数据通 信,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通信联络、数据通信、拆除通信联络这三个过程。

帧定界和帧同步: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单元是帧,由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不同,帧的长短和界⾯也不同,所以必须对帧进⾏定界和同步。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OSI模型,该模型定义了不同计算机互联的标准,是设计和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本框架。

OSI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起源1969年12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投入运行,从此计算机网络发展进入新纪元。

ARPANET当时仅有4个结点,分别在美国国防部、原子能委员会、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利亚。

这4台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仅有传送数据的通路是不够的,还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由这些规则明确所交换数据的格式及有关同步问题。

ARPANT的实践经验表明对于非常复杂的计算机网络而言,其结构最好是采用层次型的。

在OSI模型中层与层之间进行对等通信,且这种通信只是逻辑上的,真正的通信都是在最底层-物理层实现的,每一层要完成相应的功能,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从而把复杂的通信过程分成了多个独立的、比较容易解决的子问题。

OSI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五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三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第四层负责高低层的连接。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

OSI参考模型中,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而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传输层——数据段(Segment)网络层——分组(数据包)(Packet)数据链路层——数据帧(Frame)物理层——比特(Bit)接下来分别介绍各层功能:1.物理层物理层是OSI分层结构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它建立在传输媒介基础上,起建立、维护和取消物理连接作用,实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I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

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即ISO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互操作性和应用的可移植性。

简介:开放系统OSI标准定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是将整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划分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小问题,这就是分层的体系结构方法。

在OSI中,采用了三级抽象,即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定说明。

OSI参考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层所包含的可能的服务。

它是作为一个框架来协调和组织各层协议的制定,也是对网络内部结构最精练的概括与描述进行整体修改。

OSI的服务定义详细说明了各层所提供的服务。

某一层的服务就是该层及其下各层的一种能力,它通过接口提供给更高一层。

各层所提供的服务与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无关。

同时,各种服务定义还定义了层与层之间的接口和各层的所使用的原语,但是不涉及接口是怎么实现的。

OSI标准中的各种协议精确定义了应当发送什么样的控制信息,以及应当用什么样的过程来解释这个控制信息。

协议的规程说明具有最严格的约束。

ISO/OSI参考模型并没有提供一个可以实现的方法。

ISO/OSI 参考模型只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

在OSI范围内,只有在各种的协议是可以被实现的而各种产品只有和OSI的协议相一致才能互连。

这也就是说,OSI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标准,而只是一个在制定标准时所使用的概念性的框架。

在历史来看,在制定计算机网络标准方面起着很大作用的两大国际组织是CCITT和ISO。

CCITT与ISO TC97的工作领域是不同的,CCITT主要是从通信角度考虑一些标准的制定,而ISO的TC97则关心信息的处理与网络体系结构。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与信息处理的界限变得比较模糊了。

于是,通信与信息处理就都成为了CCITT与TC97共同关心的领域。

CCITT的建议书X.200就是开放系统互连的基本参考模型,它和ISO 7498基本是相同的。

最早的时候网络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拥有了网络技术,公司内部计算机可以相互连接。

可是却不能与其它公司连接。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

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的信息对方不能理解。

所以不能互联。

划分原则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

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

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

根据分而治之的原则,ISO将整个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划分原则是:(1)网路中各节点都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节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节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4)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节点的同等层按照协议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分层分层的好处是利用层次结构可以把开放系统的信息交换问题分解到一系列容易控制的软硬件模块-层中,而各层可以根据需要独立进行修改或扩充功能,同时,有利于个不同制造厂家的设备互连,也有利于大家学习、理解数据通讯网络。

OSI参考模型中不同层完成不同的功能,各层相互配合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通信。

第7层应用层:OSI中的最高层。

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了访问OSI环境的手段。

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应用层不仅要提供应用进程所需要的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而且还要作为应用进程的用户代理,来完成一些为进行信息交换所必需的功能。

它包括:文件传送访问和管理FTAM、虚拟终端VT、事务处理TP、远程数据库访问RDA、制造报文规范MMS、目录服务DS等协议;应用层能与应用程序界面沟通,以达到展示给用户的目的。

在此常见的协议有: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层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

为上层用户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问题。

它包括数据格式交换、数据加密与解密、数据压缩与终端类型的转换。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

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了对话控制机制。

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臵,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会话层管理登入和注销过程。

它具体管理两个用户和进程之间的对话。

如果在某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用户执行一项特定的操作,会话层协议就会管理这些操作,如阻止两个用户同时更新数据库中的同一组数据。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

为会话层用户提供一个端到端的可靠、透明和优化的数据传输服务机制。

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传输层把消息分成若干个分组,并在接收端对它们进行重组。

不同的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连接传送到主机。

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带宽,又不影响会话层。

在建立连接时传输层可以请求服务质量,该服务质量指定可接受的误码率、延迟量、安全性等参数,还可以实现基于端到端的流量控制功能。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为源端的运输层送来的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传送给目的端的运输层。

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除了选择路由之外,网络层还负责建立和维护连接,控制网络上的拥塞以及在必要的时候生成计费信息。

常用设备有交换机;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

屏蔽物理层,为网络层提供一个数据链路的连接,在一条有可能出差错的物理连接上,进行几乎无差错的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常用设备有网卡、网桥、交换机;第1层物理层:处于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的传送比特流。

常用设备有(各种物理设备)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网线、双绞线、同轴电缆。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收数据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

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除了物理层之外其他层都是用软件实现的。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网络层叫包,数据链路层叫帧,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协议数据单元)各层功能(1)物理层(Physical Layer)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

它主要关心的是通过物理链路从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传送比特流,物理链路可能是铜线、卫星、微波或其他的通讯媒介。

它关心的问题有:多少伏电压代表1?多少伏电压代表0?时钟速率是多少?采用全双工还是半双工传输?总的来说物理层关心的是链路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

(2)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数据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服务的,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

数据帧中包含物理地址(又称MAC地址)、控制码、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

该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转换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此外,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

(3)网络层(Network Layer)网络层是为传输层提供服务的,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包或分组。

该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如何使数据包通过各结点传送的问题,即通过路径选择算法(路由)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

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数据包而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数据包数量进行控制(拥塞控制)。

当数据包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的问题。

(4)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

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

传输层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

(5)会话层(Session Layer)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会话层得名的原因是它很类似于两个实体间的会话概念。

例如,一个交互的用户会话以登录到计算机开始,以注销结束。

(6)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表示层处理流经结点的数据编码的表示方式问题,以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统的应用层读出。

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表示格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

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

(7)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

该层通过应用程序来完成网络用户的应用需求,如文件传输、收发电子邮件等。

数据封装过程OSI参考模型中每个层次接收到上层传递过来的数据后都要将本层次的控制信息加入数据单元的头部,一些层次还要将校验和等信息附加到数据单元的尾部,这个过程叫做封装。

每层封装后的数据单元的叫法不同,在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统称为data(数据),在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称为segment(数据段),在网络层称为packet(数据包),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称为frame(数据帧),在物理层叫做bits (比特流)。

OSI的数据封装当数据到达接收端时,每一层读取相应的控制信息根据控制信息中的内容向上层传递数据单元,在向上层传递之前去掉本层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如果有的话)。

此过程叫做解封装。

这个过程逐层执行直至将对端应用层产生的数据发送给本端的相应的应用进程。

以用户浏览网站为例说明数据的封装、解封装过程。

数据封装当用户输入要浏览的网站信息后就由应用层产生相关的数据,通过表示层转换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ASCII码,再由会话层产生相应的主机进程传给传输层。

传输层将以上信息作为数据并加上相应的端口号信息以便目的主机辨别此报文,得知具体应由本机的哪个任务来处理;在网络层加上IP地址使报文能确认应到达具体某个主机,再在数据链路层加上MAC地址,转成bit流信息,从而在网络上传输。

报文在网络上被各主机接收,通过检查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处理的报文,如果发现MAC地址与自己不一致,则丢弃该报文,一致就去掉MAC信息送给网络层判断其IP地址;然后根据报文的目的端口号确定是由本机的哪个进程来处理,这就是报文的解封装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