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行中),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

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它的实质是,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本段改革背景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进行的自上而下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

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

在农业中,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趋瓦解。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

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性,加深了农奴制的危机。

战争导致农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

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

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

”但是,俄国粮食的生产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的地主开始采用机器,改良耕作制度和使用雇佣劳动。

不过,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绝大部分地主是采用增加劳役租和提高代役租的办法,扩大自己的经济收入。

在土壤肥沃、工业不甚发达的黑土各省和白俄罗斯,地主主要是靠缩减农民份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经济收入。

在这里,十九世纪上半叶,地主的土地扩大了2~3倍,而农民的份地平均缩减了1/3和2/3,由每人7俄亩减至3.2俄亩。

随着地主耕地面积的扩大,劳役租加强了,劳役日也由每星期3天增加到4天、5天,甚至6天。

在俄国工业较发达的非黑土地带省份,地主主要是把农民的劳役租转变为代役租,并且日益提高代役租的数目。

到五十年代末,在工业区每人一年所缴纳的代役租更是大幅度提高。

承受着如此重压的农民,为了交付代役租便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或遥远的地区受雇于手工工场或从事手工业和商业。

这些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土地,成为自由劳动者。

这就有力地破坏了自然经济。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剧,而农奴制危机的加剧破坏了地主经济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经济占据优势、农民的份地制度、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等。

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和机器的使用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开始出现。

这不仅进一步加深了农业危机,而且加速了农村的阶级分化。

在农民阶级中,除了大批日益贫困和破产的贫农以外,还分化出了富裕的农民阶层。

他们有的租种地主和国有土地,成为土地经营者;有的开办企业、酒店和旅馆,成为企业主;有的收购和转卖农产品和放高利贷,成为商人、高利贷者。

而更富裕者成了拥有数万,乃至数十万卢布的大工厂主。

他们构成了为农奴关系所掩盖的农村资产阶级,奠定了农村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内外交困、民怨沸腾,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农奴制的危机,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从而加速了农奴制的废除。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欧洲一些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
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但1861年改革的基本原因,是已把俄国拖到资本主义道路上的经济发展的力量。

农奴制改革的准备在俄国,废除农奴制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但是,采取什么方式,革命还是改革,是当时斗争的焦点。

代表农民利益的革命民主派坚持用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而贵族地主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自由派则力图用改良的办法废除农奴制。

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大有演成以革命方式废除农奴制的趋势,但是,农民运动的风暴却没有掀起革命的狂飙。

俄国长期处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之下,农民长期受着农奴制的压迫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有关浓厚的皇权主义思想。

尽管他们经常掀起反抗贵族地主和地方官吏的斗争,但是,他们不反对沙皇,甚至拥护和崇拜“好沙皇”,“沙皇被农民看成人间的上帝”。

因此他们的斗争始终未能发展到自觉斗争阶段,农民运动带有明显的自发性与分散性。

各个地区的农民运动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对沙皇政府具有强大威胁的力量。

结果,农民运动很快就被沙皇政府镇压下去了。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俄国,给地主当了几百年奴隶的人民,在1861年还没有力量进行争取自由的、广泛的、公开的、自觉的斗争。

”而工人阶级还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俄国的资产阶级是在专制制度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从来就不是一个革命的阶级。

沙皇政府不仅给予他们种种特权,而且以高额关税保护他们同外国商人的竞争能力,以其侵略政策保证他们的国外市场,以大量的政府定货为其广开财源。

同时,俄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大多出身于商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旧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占有剩余产品,所以,俄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农奴制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需要这个农奴制国家。

这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所暴露出来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特别是1848年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更使俄国资产阶级一开始
巴黎和平条约签订,克里米亚战争宣告结束
就惧怕革命。

由此可见,虽然俄国革命形势日益成熟,但是,摧毁农奴制的力量还不具备。

结果,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政府为保存摇摇欲坠的封建农奴制度和贵族地主的政权,被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部时局动荡
1858~1860年爆发的农民暴动和起义总计近290次。

在农民反抗运动的推动下,以а.и.赫尔岑、в.г.别林斯基、н.г.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自由主义者在解决农民问题上展开了论争。

自由主义者к.д.卡韦林等人提出在保存沙皇政权、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废除农奴制度。

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统治。

直接原因: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
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部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
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编辑本段农奴制的危害
1.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2.农奴的贫困化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3.农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
化解矛盾,巩固皇室贵族的统治和利益。

编辑本段改革迅速的原因
1856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的废除农奴制度,到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为好。

”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

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

”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险与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改革来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

但改革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亚历山大二世之所以能不顾部分保守贵族廷臣的反对,宣布废除农奴制度,是因为“若不弃小利,则大利难保。


编辑本段改革的过程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全身雕塑像
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大量赎金。

3.欺骗性:当改革后,农民的剥削加重。

4.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

阶级意义
1.维护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2.防止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生
3.维护和巩固动摇的沙皇专制统治
4.促进资产阶级壮大、发展
5.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民族意义
1.发展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
2.缓解社会矛盾
3.增强抵御西欧国家扩张的能力
性质
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评价
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司法体系,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从此,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1905年革命的水兵
1、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2、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掠夺性,欺骗性,加剧矛盾,导致革命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