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综合)历年真题试卷汇编6
(总分150, 做题时间150分钟)
名词解释题
1.群体传播(南开大学2004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5
答案:
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问的传播互动机制。
日本学者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
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群体压力(武汉理工2007研;北师2003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5
答案: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它不仅是群体保持协调统一的前提,也是人的社会合作性的体现。
3.流言(华农2011研;南京理工2011研;人大2004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5
答案: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4.奥尔波特公式《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5
答案:
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漉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的证据暖昧性之
乘积成正比,即: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暧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雄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5.集合行为(电子科技大学2011研;兰州大学2007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或“集群行为”,是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①自发性。
参加集合行为的人都是自愿的,整个集合行为在人群聚集场合情绪相互感染,一哄而起。
②狂热性。
集合行为中的成员情绪缺乏理智,往往采取奔跑、呼叫等感情冲动的非常规方式。
③无组织性。
集合行为是无组织、无领导的行为,混乱而没有秩序,没有明确的目的。
④短暂性。
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聚散快,其目的主要是应付突发性事件。
⑤行为者相互依赖。
6.组织传播(华南理工2011研;南京理工2011研;厦门大学2009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组织传播是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租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7.大众传播(兰州大学2007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8.社会雷达(环境监视)(深圳大学2011研;南京理工2011研;人大2004年;北师1999年)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社会雷达是对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
环境监控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信息,监控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们察知和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动,认汉自身所处的地位,确定应变之策提供帮助。
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9.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人大2005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2004研;北大2003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
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崩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
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10.公共领域(南开大学2007研;电子科技大学2007研;北大2006研;清华大学2003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公共领域是指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于社会中的“空间”,这种空间位于私人生活领域以及倡导自身目标(有时也是公共的)的机构与组织之外,是独立于国家和社会的第三方力量。
在这个空间中,导致民意形成的公共联系和公共辩论是存在的,这些又可以导致政治运动和政党的形成,以监督私人利益。
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其核心概念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
此后,公共领域成为欧洲主流政治话语的一部分,欧美各国学者的专题性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公共领域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受到高度审视。
现在,媒介是公共领域的主要机构,而公共领域的品质则有赖于媒介的品质。
从极端方面来说,特定的媒介结构倾向,包括集中、商业化与全球化,都会对公共领域产生危害。
11.媒介事件(人大2007研;复旦大学2004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
媒介事件这个概念包含两种理解:
①媒介事件是“假事件”。
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提出“假事件”一词,他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的特点。
媒介事件,就是其提出的假事件,是由各种利益集蹦制造的假事件。
②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
如媒介策划的各种选秀活动。
12.大众传媒的麻醉功能(人大2010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当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施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他们在读、在听、在看、在思考,但是,他们却把这些活动当做行动的代替物。
他们有知识、有兴趣,也有关于今后的各种打算,但是,当他们吃完晚饭、听完广播、读完晚报以后,也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3.结构功能主义(北大2011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结构功能主义是指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K.默顿等为代表的一个西方社会学流派。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其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都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具有这一理论倾向的传播学代表性观点包括:
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概括的传播“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②美国社会学家赖特提出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
③美国学者施拉姆所总结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14.信息环境(北师2008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5.拟态环境(华南理工2011研;南京理工2011研;武汉理工2010研;人大2009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形成的。
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
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不可能对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
对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
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
16.刻版成见(兰州大学2007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刻版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刻版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个人有个人的刻版成见,一人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版成见,因而它也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版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简答题
17.组织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华农2011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将组织的各部门、各岗位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形成共识。
18.组织内传播一般有哪些渠道?(武汉理工2006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是指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系统内流通的过程。
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
一般来说,横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性质,因而,根据信息的流向,纵向传播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①横向传播,指同级部门或岗位之间互通情况、互相协调的信息交流活动。
②下行传播,指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或行动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③上行传播,指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传播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①特点:a.交流的信息广泛;b.交流的双向平等性;c.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②意义:弥补正式传播渠道的不足,在组织内营造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增进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调动成员积极性的发挥,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
19.施拉姆是如何概括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清华大学2004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一书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如下总结:
(1)政治功能包括:
①监视功能——收集情报;
②协调功能——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
③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功能。
(2)经济功能包括:
①提供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
②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③开创经济行为。
(3)一般社会功能包括:
①提供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并接受或拒绝它们;
②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③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④娱乐功能——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这种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见得十分确切。
施拉姆分类法的重要贡献在于
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施拉姆的这个观点已经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现实所证实。
20.试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论述电视和网络媒体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南开大学2010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电视和网络媒体作为媒介,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基本定位。
它的主要资源是信息,承担的主要责任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1)从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分析,电视和网络媒体应当承担起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社会遗产传承的作用。
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电视和网络媒体对社会起着一种“嘹望哨”的作用。
同时,这两个媒介还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
媒体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构。
(2)从赖特的“四功能说”来看,电视和网媒除了要承担社会环境监视的作用,还要向人们解释所发生的事情,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它们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供娱乐。
21.为什么说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兰州大学2007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信息环境是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后藤和彦认为它“主要是通过非人际关系向社会提示的环境”,也正是为了强调这一点。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最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2)这种优势,还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特性密切相关。
大众传播的信息的特性,简言之即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公开髓堂入室,在社会上流通;信源是从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媒介组织或机构,因而比来路不明的流言和小道消息更能得到人们的信赖;它能够通过各种表现手法突出凸现某类信息,使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不仅如此,它又是一种直达性信息,不必通过社会组织或群体的中介而直接抵达受众个人。
这
些特点使得大众传播在信息环境形成的过程中,拥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22.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华南理工2007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
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束达成这一结果。
23.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 identification modal)?如何用该模式采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清华大学2007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以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
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
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一种社会认同感。
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
(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理解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
②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做出反应的,可以指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且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
③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
③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任,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
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24.什么是大众传播的“窄众化”?这一趋势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吗?(北大2003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1)大众传播的“窄众化”的内涵
大众传播的“窄众化”是指传播活动不再针对广大范围的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的大众群体,而是以特定的传播内容,来服务于具有特定特征的相对同质化的小群体。
“窄众化”趋势的发展,要求大众传播业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以挖掘出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小众市场,并对其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
(2)大众传播的“窄众化”趋势可以看作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理由如下:
①“窄众化”趋势对“大众”概念构成挑战。
“窄众化”趋势的出现表明,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公众不冉是被动盲目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多元化的具有特定需求和特征的不同细小群体的组合,这对传统的“大众”概念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②“窄众化”也在传播实践上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
诸如广播系列台、数字电视个性化频道等传媒实践的新趋向,均表明了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变革,“窄众化”传播已经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潮流。
与窄众、小众化媒体已经逐步成为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一致,专业媒体及行业媒体开始体现出大众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比如在一个知名媒体集团中,一本专门讲养花知识的杂志是最利润最高的——因为这个是内容定位准确,分众、乃至窄众传播的媒体。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的“窄众化”趋势可以看做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
25.什么是大众传媒麻醉的负功能,在新媒体时代,这个负功能还存在吗?(北大2011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1)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
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消极的方面。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传播研究》中重点论述了大众传媒的非正面功能。
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更主要的是消极作用或者说是大众传播失调后的负功能,包括四个方面:把人变成丧失辨别力和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
这四种负面作用被他们形象地命名为“社会麻醉”功能。
“社会麻醉”是典型的传播功能的失调。
(3)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多向度的信息,有更多参与信息提供、信息传播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原有的麻醉功能。
但是,麻醉的负功能并非消失,虚假冗余的信息仍然可能十扰个人的信息获得,干扰受众正常的思想判断,大众传媒仍然可能更多的挤占手中的时间和空间。
正如尼尔波滋曼《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书中所描述的,信息的增长以及技术的发展可能并不能带给公众大众传播社会的乌托邦。
26.请简述李普曼的《舆论学》一书的主要观点。
(中山大学2011研北师2010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论家,他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被看作是传播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的主要观点如下:
(1)刻板成见
“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在李普曼看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不可思议的。
”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已经过于辽阔而无法把握了。
人们每天忙于生存或是其他地方事务,没有过多精力来亲自体验和感受这个世界,因此,人们通常抱着一种固定的看法来便捷地看待外部世界。
这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头脑中未受到挑战的画面来构想遥远复杂的外部世界。
因此,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把握这个世界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
它是一种先人为主的根植在我们思想与感情中的观念。
(2)拟态环境
李普曼认为,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①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②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假环境),
③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
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3)议程设置在《舆论学》中的体现
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也起始于李普曼的《舆论学》。
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象有可能与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论证说,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
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闻界在告诉人们“怎么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
到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设置才被命名。
论述题
27.举倒说明在面临群体压力时的社会趋同性心理。
(南开大学2005研)
SSS_TEXT_QUSTI
分值: 4.4
答案:
(1)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①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由于群体内部的传播活动经常是在“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