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同步测试卷(四)北师大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同步测试卷(四)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
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
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B.清朝
C.民国D.新中国
3.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
这一变化表明( )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4.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5.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
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7.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8.“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
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
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③欢呼辛亥革命胜利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9.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A.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10.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悉;……送者
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11.“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12.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坦尼克号邮轮遇险事件(如图)。
这反映出( )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善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效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13.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一大民俗。
你认为报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关注国事、天下事③进步报刊起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D.①③
14.“喜羊羊与灰太狼”“快乐大本营”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
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
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15.在“2011年度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杯具”“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
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 )
A.汽车的应用B.网络的普及
C.广播电视的推广D.报纸的影响
16.“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
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7.上海外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西洋式建筑。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B.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
C.洋务运动全面开展
D.中西文化交流频繁
18.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与变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我国的移动电话使用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20.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 )
A.数字化B.多元化
C.网络化D.日常化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6分,第23题22分,共60分)
2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
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12分)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6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本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
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鲨鱼,故有此名……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
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
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
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便利,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
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方志经济史料选辑》材料二“黄包车”源于上海或许有着特别的典型意义,他在黄埔江边无奈地转动了82年,如一位风霜尽染的老人,于1956年安然退进博物馆。
材料三到20世纪80年代呼啦啦驶出的出租轿车,车轮声声,碾出了半个世纪来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出材料反映的生活景象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交通工具发生变革的原因有哪些?(6分)
(3)从材料三出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如何改变交通落后状况的?(6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19世纪初报刊诞生以来,大众传播媒介经过100多年的演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印刷媒介、电波声像媒介两大体系,并正在崛起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体系。
材料二1849年2月马克思曾透彻地指出过报刊在现实斗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月刊、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
”
材料三这是一个用手奔跑而不是用腿脚奔跑的时代。
“数字时代”也就是“手指时代”。
我们成天用手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浪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逐渐远离真实的泥土路。
电脑一方面使我们获得了青春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以巧妙的方式远离大地和尘土,让我们毫无痛感地截去了下肢或者下肢瘫痪。
英国作家劳伦斯在他的著名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把现代人的悲剧描述为一个自负、虚伪的坐在轮椅上的富人的悲剧。
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人有妻子、有仆人、有庄园,甚至拥有一个矿山,然而这一切早已不属于他。
他在自己制造的幻觉里自得其乐,实际上他只能被囚禁在家里“发财”,足不出户地体验着“丰富多彩”的人生。
这也是一种“孤独的狂欢”。
——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
(1)结合材料一说明电波声像媒介的主要载体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二及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报刊论证马克思论断的正确性。
(8分)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你同意作者这种观点吗?为什么?(10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B。
民国期间,政府依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据此判断应选B项。
2.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一品香”“西洋风味”“香槟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景出现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
3.[导学号04790025] 解析:选D。
本题以中国民间对“元旦”节日日期认识的变化为背景,考查了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首先我们应明确的是元旦是公历1月1日,民国时期传统上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但是建国后将二者分开,把中国传统的春节和公历的元旦都定为节日,体现了西方节日的中国化。
A、B、C三项中传统节日的“完整保留”和“彻底改变”及“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都有悖史实。
4.解析:选D。
图中所示的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和国家经济不发达的产物,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财富的逐渐丰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票证逐渐退出了市场。
因此,A、B、C三项均是票证退出市场的原因,而D项是各种票证存在的原因。
5.[导学号04790026] 解析:选B。
同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仿制西式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同时说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受西方文明的冲击,①②正确;该图中并无宣传博士帽功能的内容,③错误;帽子的变化看不出男尊女卑,④错误。
6.解析:选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7.解析:选D。
本题是一道最佳题意的选择题。
首先,理清材料信息,“大人”“老爷”等旧称,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依然没有改变。
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认识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故本题选D。
8.[导学号04790027] 解析:选C。
本题是一道材料选择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中“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可以反映出来;②由剪辫子这一事件可体现出来;③由“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可体现出来;而④由材料不能体现,应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9.解析:选C。
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上表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
10.解析:选B。
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从诗歌内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轮”“车舟”等交通工具,再结合题干关键词“近代”可知,此诗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的史实,故本题选B。
11.[导学号04790028]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近代天津的城市化进程。
解答此题关键是审清题干材料,理解材料的主要含义。
材料的大致含义是天津城市发展的趋势,先是围绕旧城,然后围绕河流,再次围绕铁道线扩展,最后随电车道而发展。
这充分反映了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B项符合题意。
A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内涵;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排除A、C、D三项。
12.[导学号04790029] 解析:选A。
阅读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及图中文字所包含的精神,即可选出①②。
小学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的使用只是中华民国成立后普及中小学教育的措施,不能算“公民教育成效显著”,排除③;妇女地位的提高是通过废除妇女缠足、三从四德的陈规陋习等社会习俗的变革实现的,也非一篇课文能做到,排除④。
13.[导学号04790030] 解析:选A。
报刊是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能够通达民情、传播知识,使人们通过阅报了解其他地区人们的状况,能够密切不同地区人们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同时报刊具有新闻性和舆论导向的功能。
14.解析:选C。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体现了电视的娱乐功能。
15.解析:选B。
从“潮词语录”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等方面分析,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应是网络的普及。
16.[导学号04790031]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不出受西式婚礼的影响,排除②。
17.解析:选A。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西洋式建筑大量出现充分反映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18.解析:选A。
解答此题要注意从经济活动、思想观念、对外联系等角度入手思考,④为交通运输业,排除。
19.[导学号04790032]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B项是原因,A、C 两项是影响。
移动电话使用总量居世界第一,说明中国的消费市场广阔,而中国疆域辽阔不能说明市场就一定大,故D项符合题意。
2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材料内容,几种媒介相互具有彼此的特点,使文字、声音和图像通过多种媒介传播,即通讯手段具有多元化。
21.[导学号0479003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第(1)问注意审题要突出婚姻态度的变化;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等关键信息;第(3)问从社会史观的视角考查,全面认识婚姻自由,要从多角度分析。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回答。
第(2)问结合教材回答。
第(3)问结合材料和教材回答。
答案:(1)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业日渐衰败。
(2)西方列强侵入的客观影响;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自觉接受交通工具的革新。
(3)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大规模兴建铁路、公路;改革机车、铁路技术;发展民航运输等。
2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电影、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主要社会功能及影响。
第(1)问注意电波声像这个特点的限定;第(2)问强调了报刊与政治运动的关系,可结合教材知识回顾近代史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等时期的报刊加以说明论证;第(3)问把握材料中“浪迹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下肢瘫痪”等信息综合作答。
答案:(1)广播、电影、电视。
(任意2个即可)
(2)戊戌变法时期的《国闻报》、《时务报》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3)对网络的依赖让人“自觉地”远离自然,远离真实的世界,被“禁锢”在电脑前,生活在虚幻中。
不完全同意,作者观点片面。
因为网络的作用有弊有利,关键是应正确对待,合理使用,并注意网络道德自律。
11。